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宿松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宿松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宿松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宿松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宿松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规划

(初稿)

一、破题

1.1 “开发区”与“新型城镇化”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协调”——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与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相协调;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相协调。

安徽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确定了32家开发区作为推进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开发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1、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第一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第三产业成为城镇化新的推动力。

人口聚集是第二个基础。城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规模化聚集是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基础。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是城镇化的建设核心。

住宅建设是居住的前提。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城镇人口的转变,必然需要增加相应的城镇化住宅。关心、研究农民住房问题是化解目前城乡住房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公共服务配套是城镇的核心。公共服务配套包括学校、医院、银

行、商场等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公安、工商、市政等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机构。这是城镇化最大的社会公共成本与社会发展基础。没有公共服务,就不能称其为城镇。

2、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1)以新兴战略型产业为支撑。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本地资源优化、产业集群化作为标准,选择支撑产业。

(2)就地城镇化。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农民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3)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实现"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

(4)产城一体的城镇化。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公共服务、商业,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

(5)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公共服务公平充足的城镇化。外来人口享受与本地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

3、需解决的四大问题

(1)市民化问题。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好“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2)城乡统筹问题。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3)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问题。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4)就地城镇化问题。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

4、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1)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2)“产城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效路径;

(3)环境资源集约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

(4)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典型特征。

5、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贯穿始终,以人为本,城镇功能上实现产城一体化,资源环境上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打造新型城镇体系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1.2 “产城一体化”

以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先行示范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产城一体化,在于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1、创新思路,科学规划是园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保障

(1)处理好“两个产城关系”是开发区规划首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2)产城一体化“三种类型”:独立新区型、产业主导型、综合

功能型。

综合功能型位于城市边缘,规划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园区定位。

(3)产城一体化的标准如何确立?省住建厅的研究结果显示:产城一体化的园区规划,其产业用地只能占到总用地的40%至50%左右,居住服务用地占总用地的20%至30%左右,道路交通用地占到总用地的15%左右,绿化及其他用地占15%左右。保持这一比例才能保证开发园区良性发展。

(4)由省发改委将牵头组织开展32家试点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功能配套规划的修编工作,配合省住建部门做好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

(5)省住建厅要求创新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规划监督。不仅要编制总体规划、控规、修规等法定规划,根据需要编制其它规划作为技术支撑和实施计划。

1.3 “产城一体化”规划

产城一体化规划,关键是要解决好产业选择、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产业聚集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与战略,并同时形成城市土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拆迁安置居住、新进人口居住、商业业态发展与商业地产开发、休闲度假地产开发等等,构建起产业运营与城市建设的统一蓝图。

(1)产城一体化规划,首先是产业的发展规划,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

(2)产城一体化规划,是城镇建设规划,配套生活与服务功能。

(3)产城一体化规划,是整合规划,需要协调产城、城乡、非建制管理。

二、愿景

2.1 目标

依托开发区带动宿松县城北部地区发展,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撬动新型城镇化,最终形成和谐发展的北部新城。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总体发展目标

1、活力新区:持续发展的产业之城。

2、魅力新区:舒适愉悦的生活之城。

3、生态新区:有机生长的绿色之城。

4、示范新区:和谐发展的综合新城。

经济发展目标

奋力把宿松北部地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平台、发展工业的基地、扩张城市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财政增收的支柱”,建成设施配套、分区合理、体制健全、功能完善和以纺织服装业、农产品深加工、新兴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开发区,建成宿松县域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基本建成北部地区20

平方公里(含破凉组团),引进内外资

累计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达到100家,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达

1-3家以上,2亿元企业达8-10家以

上,超亿元企业10-15家,工业现价总

产值达到150亿元,税收达到5亿元

以上。

2.2 范围与规模

北至破凉镇先觉、对桥、雪镇村,

南至孚玉西路、纱帽山,西至京九铁路、二郎河,涉及破凉镇先觉村、孚玉镇小湾村,东至现状山体。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积聚人口20万人以上。

2.3 与县城协调发展

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两翼、组团递进、景观融入”。

一城:老城区、东北新城区

形成主城,体现高品质城市形

象。

两翼:以县城北部地区产业

为主的产业新城和西部五里片

区的高尚居住组团。

组团递进,景观融入:以山

体、水系等自然资源作为划分组

团的依据,形成若干发展组

团,形成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

的城市功能单元。

三、路径

推进产城一体化需要对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其中涉及到产业项目、生活设施、交通配套等各个方面。这种规划本身应该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要满足综合需求。

产城一体化要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委会等产业区模式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在产业发展,还要开展社会管理,比如文化、教育等;同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交流也需要在新区内部顺畅进行。

成立北部新城建设指挥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按照统一制定政

策、统一规划管理、统一配套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进行监管的原则,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出规模”的目标,强力推进北部新城建设。

3.1 总体思路

“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壮大产业,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加快发展”。

一是在规划上突破。围绕的未来定位,进行高起点规划。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突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入区落户。在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优势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尽快形成一批为中小企业集群,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组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破。在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支持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经营城市,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全面改善水、电、路、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城市管理,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状,强化载体服务功能。

四是在生活服务和生态建设上突破。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居住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商业等公共配套设施,改善环境质量。

五是在管理体制上突破。突破北部地区是宿松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举全县之力支持支持北部地区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加速资源整合,推动北部地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产业—就业—居住—商业协调发展,产城一体,宜业宜居。

3.2 完善规划体系,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统一协调的开发区规划体系,将开发区发展融入全县

的整体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土地、空间、产业、人口的“四规合一”。推动开发区优化空间布局,开展整合试点,鼓励进行托管,支持合作共建,完善城市功能,实现融合发展,促进产城一体,加快形成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3.3 完善园区功能,提升集聚能力

开发区作为城市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突出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推动开发区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围绕开发区产城一体,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城市金融、物流、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合理规划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开发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对接,实现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产业就业创业相统一,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努力增强开发区资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

3.4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集约水平

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城镇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分工有序、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鼓励开发区建设多层厂房。鼓励开发区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依法采取协议或定向转让、拍卖等多种方式回收闲置土地。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城镇化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生态环境友好型园区,促进开发园区集约发展。

3.5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城一体

研究制定促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若干意见,按照开发区产城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调整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土地、建设、

环保、财税、金融等政策,构建产城一体的政策框架。建立政府、开发区、国家开发银行联席会议等组织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城镇化和开发区产城一体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贷款融资为主体,基金、债券、担保为补充的系统性融资模式;建立高效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跨区域人口自主转移机制;建立和完善开发区拆迁安置和社会管理机制;修订和完善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将开发区产城一体化纳入全省开发区考核,努力促进开发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建设美好安徽、实现富民强省提供重要支撑。

四、行动计划

4.1 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

(1)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含老区升级改造研究)

(2)编制北部新城概念性规划及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

(3)城乡协调发展专题(含“城中村”及村庄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安置区、还建房等问题)

(4)开发区总体规划(明确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

(5)龙山修复、新耕河景观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6)防洪、竖向及排水、环卫等专项规划

(7)控制性详细规划

4.2 成立机构,完善体制机制

4.3 破解制约要素,争取政策及项目支持

4.4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

工业化城镇化向纵深推进宿松开发区探路"产城一体"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产城一体化的概念。

园区内的工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需走几分钟就能到家,超市、学校、医院、公园等就在家附近,购物、娱乐近在咫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向纵深推进,我县产城一体化的探索也悄然起步,这个“安居乐业”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一、背景

1、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国家开发银行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近日在北京签署《综合推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2013—2015年,双方将在安徽省9市、23县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并在2020年前持续深入推进全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双方将按照提高人口和要素集聚水平、促进产城一体等原则,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2、开发区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省发改委地区处杜昌秀)。

3、宿松被列入安徽省试点县之一。

二、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未来5-10年发展的主旋律,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是每一个城市即将面对的核心课题。

那么,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什么规划呢?是城市建设规划?还是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你知道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根据省、市精准扶贫工作安排,围绕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富民强县”战略,结合XX村实际情况,现就XX村2019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属于“十三五”贫困村,位于XX县XX镇西部,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亩,林地面积6000亩,现有9个村小组,576户、2224人;党员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373人。通过前后五年来的发展,XX村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呈现出多品种种植经营的新景象,紧紧围绕“土地租、大户带、门口干、绩效管”的模式建起了近500亩的葡萄种植基地,120亩的沙糖桔种植基地,150多亩的甘蔗种植基地,150亩的覆盆子药材基地等。 二、产业发展现况 XX村产业主要运行模式: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来带动脱贫。由XX 公司注资盘活集中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500亩,村民以合作社形式参与经营管理,为村民带来土地租金收入650元/亩,

带动村民在基地务工,长期工20多人,临时工50多人,每年工资支出在80万元以上. 利用“合作社+村民”的形式发展甘蔗种植。合作社出资种植甘蔗150亩,每年可以产出甘蔗21万多根,按市场价5元/根计算,产值100多万元,带动村民在基地务工,需要支付40多万元,土地租金支出7.5万多元。 利用“公司+村+农户”形式委托代管水蜜桃种植。引进XX有限公司代为管理村集体经济100亩水蜜桃种植,公司负责所有生产销售费用,前三年村委会免收转让费,到第四年按照效益的百分之三十进行分红。基地土地租金按照650元/亩支付,带动长期务工5人,临时务工60余人,按照80元/天计算工资。 三、下一步发展规划 下一步,在继续抓好葡萄、水蜜桃等产品、其他现有产业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基础产业。继续加强土地流转力度,扩大种植品种,今年计划加种100亩西瓜、50亩白瓜。同时,加强与XX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XX县内有关单位企业的合作,力争保障农产品的销售。 二是认真筹划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一是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与XX村火车小镇接壤共同开发延伸,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园采摘游。二是重点把吃和购放到XX村,把当地特

2020年宿松县自然资源系统招聘《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20年宿松县自然资源系统招聘《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是政府宏观管理中()的主要内容。 A、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 B、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C、土地交易申报制度 D、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 【答案】A 【解析】基础考核点。通过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可以调查城市地价的水平及变化趋势,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公正、合理的地价信息,为政府加强地价管理和宏观调控土地市场提供决策依据。 2、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依据是()。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D、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答案】C 【解析】农用地转用的依据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3、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临时用地,由()批准。 A、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 B、当地乡镇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 D、工程批准部门 【答案】C 【解析】《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二十三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临时用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批准。 4、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客体是()。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911267731.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 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

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

乡镇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修订稿

乡镇猕猴桃产业发展规 划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谷堡乡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乡猕猴桃产业,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县级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形势 (一)基本情况 猕猴桃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须的17种氨基酸,是当今国际流行的一种高营养、高保健水果,素有水果之王、Vc之冠美称。谷堡乡是修文猕猴桃原产地,也是全县最大的集中产区。2011年,全乡猕猴桃面积已发展到10000亩,产量8500吨,分别占全县猕猴桃面积和产量的55%和60%。谷堡乡在全县猕猴桃生产格局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区从1990年开始引进、栽植猕猴桃,到现在已有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乡猕猴桃面积1万亩,亩均效益5000余元。近两年来,在市场效益的拉动下,我乡猕猴桃栽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存在问题 虽然谷堡乡猕猴桃发展历史较长,但与市场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发展速度慢,规模小;二是技术力量薄弱,果园管理标准化水平低;三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四是产业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贮藏、加工能力弱,无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滞后。另外,对产业还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引导。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谷堡乡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优势和潜力

1、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全乡地势从东向西倾钭。海拔最高点为长冲村梭米山1492米,最低点为大寨村悬棺岩猫跳河出境外850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至1200米之间。地貌属黔中丘陵区,山高谷深,水域少,旱地多,岩溶分布较广,形态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达52%,累年平均气温 13.6℃,平均降雨量1179.5毫米,无霜期265天,日照时间1336.8小时;壤腐殖质丰富,PH值较低,土质松散,通透性好,非常适宜于猕猴桃的生长。 2、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目前,全球猕猴桃产量150万吨,仅占世界水果总产的0.2%,占世界苹果产量的1/60。世界猕猴桃的年贸易量为100万吨左右,仅欧洲市场每年需求就达80万吨。我国猕猴桃产量目前尚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每年仍需从新西兰大量进口,以满足京、津、沪等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与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等世界猕猴桃生产大国相比,我国猕猴桃具有成本较低的价格竞争优势、距离中东及东南亚市场较近的区位优势、同一品种成熟时间差异大的销售季节差优势,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3.具有强力的政策支持。修文县已被列入全省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区。为扶持规划区猕猴桃产业发展,市、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也把发展猕猴桃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突破口,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来抓,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猕猴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4.具有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果区群众已经掌握了猕猴桃常规管理技术。近两年来,在市场带动和效益驱动下,群众对种植猕猴桃前景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今年以来各级果业部门的政策宣传和技术培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运营方案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运营方案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套用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某某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某某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某某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某某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某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

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某某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某某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某某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某某签署合作协议,对某某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某某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人才、资金、数据资源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各类政策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为某某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某某省委、省政府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将大数据作为某某省的战略重点之一,为加快招商引资、加速资源集聚、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某某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基础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X〕84号)精神,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以下简称“返乡人员”)到农牧区创业创新,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农牧区经济,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转变”新思路,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牧业农牧区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催生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新动能。通过发挥市(州)、县政府责任主体作用,把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相结合,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系统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推进创业创新空间建设。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活力,鼓励和扶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促进创业创新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通过用好用活已有园区、项目、资金等存量资源,全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同时

积极探索公共创业服务新方法、新路径,开发增量资源,加大对返乡人员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重点领域 (一)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生产,提升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推进“粮改饲”为重点的优质高效绿色农牧业发展,着力构建循环农牧业社会化生产体系,促进循环农牧业发展。 (二)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围绕牛羊肉、冷水鱼、油菜、果蔬、青稞、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在农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加工业领域创业创新发展,推进产地资源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对接,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推进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在农资配送、耕地(草原)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机作业服务、农畜产品流通、农牧业废弃物处理、农牧业信息咨询等领域,创新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在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牧区绿化美化、农牧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创新农牧业服务性产品,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在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工作措施 (一)基本原则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顺政府与平台公司关系,实现公司市场化、实体经济化:按照“突出主业、规范重组、公私合作、市场运营”的原则,依据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公司结构,创新优化公司运行机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单一融资性平台公司向旅游综合性平台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实体化、多元化战略发展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按实体公司运作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从单纯的“融资—建设”模式转向“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融资、投资、建设、运营、偿债”的良性循环。坚持既做平台,又做企业,一手抓平台建设,一手抓文旅产业发展,突出主业,采取模块化运作模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明确项目运作的市场机制,逐步通过业务的整合和拓展,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融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积极转变管理观念,适应企业化经营 : 落实模块化、功能化的运营分工模式,谋划好公司各业务板块的管控和整合,实现从政府注入到企业自主经营、良性运作的转变,规范企业经营、提高投资收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整合公司资源,通过整合和重组,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模块板块,通过产业集聚、富集和产业延伸,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强化市场运作,对经营性和准经营性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提升文旅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和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学习培训,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企业经济管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人才队伍。 3.加强资源整合,增强区级旅游平台公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鉴于目前公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还很弱,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愿景、企业文化等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区内的旅文类平台公司,责无旁贷的需对辖区内各类文旅实体进行整合,通过政府授权,资产剥离和组合、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公司资产,重点突出综合性平台公司战略规划、项目策划、投资决策以及决策中心的职能定位,强化子公司功

乡镇产业发展规划 精品-xx镇产业发展规划

昌乐县朱刘街道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指导思想 (1) 1.2规划原则 (1) 1.3规划依据 (1) 1.4规划年限 (1) 1.5规划范围 (1) 第二章产业发展基础 2.1地理位置 (2) 2.2自然环境 (2) 2.3旅游资源 (3) 2.4综合经济 (3) 2.5基础设施 (3) 2.6劣势分析 (4) 第三章朱刘街道发展战略 3.1总体目标 (5) 3.2发展策略 (5) 3.3总体布局 (6) 3.4分区布局 (6) 第四章第一产业发展规划 4.1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10) 4.2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 (11) 4.3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2) 4.4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 (13) 第五章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5.1发展现状 (9) 5.2发展目标 (9) 5.3建设内容 (9) 5.4重点建设项目 (9)

第六章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6.1发展现状 (11) 6.2发展定位 (11) 6.3旅游规划 (11) 6.4物流规划 (12) 第七章现代化新型社区规划 7.1规划概要 (13) 7.2规划内容 (13) 第八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1对外交通规划 (14) 8.2道路交通规划原则 (14) 8.3路网结构规划 (14) 8.4城镇广场、停车场规划 (15) 8.5给水工程规划 (15) 8.6排水工程规划 (15) 8.7电力工程规划 (16) 8.8通信工程规划 (16) 8.9供热燃气工程规划 (17) 8.10管线综合规划 (17) 8.11城市防灾规划 (18) 8.12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9) 8.13绿化景观规划 (20) 第九章投资及效益分析 9.1投资估算 (21) 9.2效益分析 (21) 第十章实施步骤 10.1实施进度 (22) 10.2近期重点 (22)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11.1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3) 11.2增强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定因素的应对能力 (23)

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园区规划方案

产业园区规划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园区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学计划。[编辑] 为了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产业园区规划,在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应该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在做园区规划时应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关联发展原则 关联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成链发展原则 成链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地区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集聚发展原则 集聚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集约发展原则 集约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合作发展原则 合作发展原则要求:园区规划应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向度。 [编辑] 园区产业规划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发展战略】公司自我定位及战略发展方案

前言 企业战略规划是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 定位将决定公司应该开展哪些运营活动以及如何设计各项活动。战略定位不是将各项活动进行简单地集合,而是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将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即“配称”。现对进行相关联的业务以及各项业务之间如何关联提出以下方案,供董事会决策。希望能对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战略方向有所启示。 选择公司发展方向,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进行定位应围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永续经营、持续成长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是为公司能带来优势利润或效益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我公司现在面临的一系列外部机会与压力及公司内生的成长性要求,都使立足长远对公司进行战略规划、确定企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障碍 (一)现状公司成立七年来,从主要为股东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互助型担保公司发展成为今天治理完善、运营规范的互助-商业混合型担保机构,在帮助股东解决融资难题、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公司获得银行业、担保业、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二)经营状况分析 从公司的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角度综合分析,公司

目前从事的以满足股东客户融资需求为主的业务模式相对强调财务安全,属保守型经营模式。长此以往,有向均衡缩小型转变的趋势。公司宜采取积极推进策略,开拓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向成长型→稳定理想型发展。 (三)目前面临的问题 1、政策规制问题根据七部委联合下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54号)、山西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落实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有关事项的紧急通知》(晋财金【2010】78号)等相关规定,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从事发放贷款的业务,我公司现进行的临时短期资金拆解业务面临涉嫌违规经营、被主管部门查处的风险。 2、市场竞争问题在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鼓励设立信用担保机构的环境下,太原市近两年先后成立了有一定竞争力的担保公司。在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双重挤压下,使原本由我公司占据优势地位的钢材担保市场被不断拆分。同时,我公司担保客户融资渠道的增加使其负债多大于正常财务杠杆作用,间接加大我公司的担保风险。 3、盈利回报问题随着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公司的担保风险也随之累积。从财务上看,按照规定提留各项风险准备金后,利润并未呈现与业务量相匹配的可观增长;从担保风险上看,公司虽然获得政府给予的各项风险补贴资金,###仅靠担保费的积累远远不能弥补担保

乡镇发展规划思路

乡镇发展规划思路 乡镇发展规划思路 奋力拼搏创一流努力实现新跨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围绕“十一五”期间,我镇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全区平均水平,“十一五”期末,gdp、财政收入和投入总量在“十五”基础上实现“三个倍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下一步我镇将着力谋求“四新”: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平台 针对“规模体量偏小、产业集聚不高”的现状,我镇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寻求差别发展,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做精城郊型农业。坚持“基地化、市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加

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万亩土地整理工程,确保按时间高质量完成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建设内容,改变丘陵地区土地零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着力打造万亩花卉苗木园、豆制品加工销售、生猪养殖、无公害蔬菜、特种林果加工等农业生产基地,加速推进市场农业建设。三是加大品牌农业建设的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工程,强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培植有规模、上档次、品牌响的农产品,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做强支柱型产业。以培植规模、科技创新、品牌战略促优势企业扩容增量,促优势产业集聚膨胀。一是培植规模推

动。将各类优惠政策、各类生产要素优先向规模大、科技型企业倾斜,力争明年培植产值规模3亿元以上企业2个,亿元以上企业5个,5000万元以上企业15个。二是科技创新推动。围绕旅游用品、玩具服装、机械五金、橡塑化工等4个支柱型产业,以及华联电器、奥力威汽车传感器等科技型企业,把产品创新、技术升级、联合开发作为产业提升的重点,力争“十一五”期末4个支柱型产业规模达60亿元,科技型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三是品牌战略推动。通过“创品牌、打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巩固现有“寒鸟”、“兰特”、“毅力”、“南阳”等市级知名商标的基础上,明年争创2个省级名牌、3个市级名牌。 做大服务业份额。扬州城市快速扩张给我镇带来了难得机遇,扬天公路拓宽改造为我镇带来了更多商机。为此,我镇将在对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培植一个产业、构建一个中心、打造一个景观”,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三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最新)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按照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X”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基本情况 我市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于90年代中期,发展于本世纪初,目前已具产业化雏形。成为调整林区经济结构,致富农民和林业职工的重要优势特色产业。X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增加值3.5亿,农民和务农职工人均绿色食品纯收入达到700元。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将绿色食品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进行专题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生产基地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全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已发展到24处。种植业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已建成省级绿色水稻基地1处20万亩,市级绿色大豆基地1处20万亩,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5处10万亩,刺嫩芽、刺五加、笃斯等山野菜、山野果改培基地8处12万亩,黑木耳等超千万袋食用菌基地6处,300万只绿色肉鸡基地1处,千头绿色奶牛基地1处。 二是龙头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市现有精洁米、蔬菜加工产品、山野菜、食用菌和山野果饮品等规模以上绿特食品加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户和职工5万人。

三是市场网络初步形成,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全市已在铁力局和X区建立了二处绿特色食品批发市场,入驻企业分别达到20家以上。在省内外建立各类营销网点69个,山特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与日本、南韩建立了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年出口量在4000吨以上。在品牌建设上,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目前全市有12家企业,13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0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5种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了统一打造品牌,全市成立了绿色食品协会,在国家商标局统一注册了“X大森林”集体商标,现已有24家绿特色食品企业在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此商标。同时,各龙头企业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商标获省著名称号。 虽然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来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X林区经济的支撑和产业替代作用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一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参与资源深度开发,科技研发及市场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对基地和农户带动能力不足。二是龙头企业不能与基地实现有效的对接,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沾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营销手段落后。特色农产品仍以产地经销为主,既缺乏有现代营销理念和才能的营销人员和经纪人队伍,也缺乏连锁经营,配送经销等现代营销手段。四是产品知名度低。特色产品品牌过多、过杂、过滥,不能合力出击.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现有政府序列服务队伍萎缩,龙头企业服务功能尚未发挥出来,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发育不成熟。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重点。

安庆市城市体规划2030年版

一、省人民政府的批复全文 二、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安庆市坐落在安徽省西南部,地处皖、赣、鄂三省结合部,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东南、南、西南分别与本省铜陵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东北与本省巢湖市接壤,西接湖北省黄冈市,北与本省六安市毗邻。市区沿长江距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分别为692、300、433、1000公里,沿公路距上海、南京、合肥、池州、九江、黄石分别为580、300、160、60、300、300公里。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被誉为"宜城"。现辖8县(市)3区,桐城市和怀宁、枞阳、潜山、望江、太湖、宿松、岳西七县和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4%。市区辖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现状总用地面积为821平方公里。 面对国家层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宁安高铁、江北高速(公路)、800万吨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大设施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以及城乡规划法对城乡问题和规划实践的思考等,为主动承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安庆的要求,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应对行政区划调整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影响,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导安庆城市建设,安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及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并与09年3月由完成对上版总规进行评估,09年4月省政府批准修编总体规划,同月由北京市规划院和安庆市规划院一起开始编制工作;09年11月通过建设厅组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专题审查会;2010年5月通过建设厅组织的总规纲要审查会;整个编制过程在安庆市城乡规划局精心组织下,于2011年01月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总规专家评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及省内权威专家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担任主任委员,并对安庆总规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城乡统筹及中心城区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予以充分肯定。 2011年03月通过省规委会审查;2012年0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3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doczj.com/doc/4911267731.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