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名词解释

第六章名词解释

第六章名词解释

(一)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占聚合物总量的分率称作立构规整度。

(二)配位聚合:单体分子首先在活性种的空位上配位,形成络合物,随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

金属-烷基键中进行增长的反应。

(三)定向聚合: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的聚合过程,又称立构规化聚合。阳离子、阴离子聚合

也可能合成。

(四)定向聚合物:分子链具有高度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其性能与无规聚合物有着较大区别。

(五)配位定向聚合:一般指能生成定向聚合物的配位聚合反应。

(六)共轭双烯烃的聚合:获得高含量的顺式结构。这是合成橡胶工业的重大进展,在此以前

是用阴离子催化剂合成的丁钠橡胶。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摘要:洪昇的文学作品《长生殿》,向世人描绘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洪昇的笔下,杨贵妃的文学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她漂亮、痴情、善良,最终得以永远和唐明皇相伴,二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取了真正永恒的爱。 在文学作品《长生殿》里,杨贵妃和唐明皇最终得以天长地久。本文对杨贵妃这一文学形象展开系统分析,并且梳理了有关于杨贵妃形象描绘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的诞生、发展、延续、变化,都一一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力求站在真实全面的立场中,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做出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长生殿;杨贵妃;爱情;形象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1、作品《长生殿》概述 《长生殿》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近代曲家第一”。该剧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结局,又在仙界复活并获得长生的过程,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不变、忠贞不渝的爱情,写出了历史的兴衰、人性的忠奸和情感的曲折,真可谓是浓缩了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真情百态。 《长生殿》可以说是对李杨爱情故事描写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杨贵妃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它是一篇既讽刺又同情、既肯定又否定、具有双重属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通过李隆基天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而误了朝政,最后导致国乱妃亡的惨痛结局,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诫大家物极则反;另一方面通过对李杨爱情关系的描写肯定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从而也寄托作者对爱情的理想。 2、众说纷纭的杨贵妃形象 杨玉环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甚高,不仅因她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更由于她与历史著名皇帝唐玄宗以及“安史之乱”事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杨玉环的形象,也可谓多姿多彩。自唐代以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一直就是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以及《新唐书》等史书巨著。 在史官笔下, 历史上的杨玉环被描述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魅惑君王、引发安史之乱的红颜祸水,但在文学作品中,杨贵妃与唐明皇大多被描述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历史上真实的杨玉环与艺术形象已混为一谈,杨玉环的形象大多都是红颜祸水等负面的。但在清代戏剧作家洪昇笔下,杨玉环却是一个才貌双全、性格温和、追求真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光彩形象。 与《长恨歌》和《梧桐雨》相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鲜明动人、更具有艺术魅力。《长生殿》从多个角度,来反映了杨贵妃的美丽及善良的正面形象。她的聪明,温柔贤惠,勇敢坚定,美丽,智慧,展示了女子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那么《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洪升,清初戏曲家,《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一共改稿三次。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举家迁居北京之后,删去了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改为“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关于《长生殿》,有人认为作者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写历史兴亡。有人认为是单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不满意前人给予李、杨的最后结局,他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 《长生殿》全剧一共50出,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主线,并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描绘。我不去解析《长生殿》的主题意义,就杨贵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当时白

居易正在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他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情感趋向,他把唐明皇荒于政务归结于杨贵妃的专宠,认为玉环红颜祸国。而在洪升的笔下,杨贵妃不再是一个“具有祸水的红颜女子,她只是一个对真爱那么的执着,并一生追求的女子。 一、玉环的真 杨贵妃在《长生殿》的初次露面是在第二出《定情》中。(丑扮高力士,二宫女执扇引旦扮杨贵妃上)。“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仗”,当玉环知道玄宗册封她为贵妃,无限欢喜,她和玄宗见面,反复唱到: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句话出现了四次,道出了玉环的最初梦想,他希望玄宗能一天喜欢她,就像玄宗给她的盟誓: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玉环希望自己的爱情“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但是作为古之帝王,要皇帝专一爱一个人是很难的。如果一个男子无法专一对待一个女子,那么女子会很失落,会嫉妒别的受宠的女子。洪升第一次写玉环的妒是在第六出《傍讶》中:前日万岁爷同杨娘娘游幸曲江,欢天喜地。不想昨日娘娘先自回宫,万岁爷今日才回,圣情十分不悦。这是李、杨的第一次闹别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真实女子的反应,她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是中国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杰出作品。之所以传到今天魅力不衰,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作品规模宏大,全景式反映历史,是一部史诗性的鸿篇巨制,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而复杂,人物命运烙印上时代悲剧色彩。李隆基作为皇帝,却性格懦弱,放国事不管,沉湎于声色。国事衰落,而他却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嗜好,命令从几千里外快马传送新鲜的荔枝。一路上,飞马践踏了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撞死了可怜的老人,官吏还沿途抢掠马匹,如土匪一样祸害百姓。李隆基和杨贵妃享受着新鲜的水果,而百姓却哭天天不应,诉地地不灵,投诉无门,痛不欲生。这种鲜明的对照,预示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也为后来官兵哗变埋下伏笔。而李隆基在逃亡的路上,有百姓老汉主动为他送饭。虽然是粗茶淡饭,却让李隆基感慨万千。皇帝不能爱民如子,只能害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献饭并不图皇帝所赐银两,而是希望他管好国家,给百姓带来安定生活。 另外,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现实与幻景交错,史实与演绎结合,构思奇特。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如安史之乱,如全军敢于在皇帝面前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等,都是忠于历史的写实。同时,还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现实与幻景交错,如写杨贵妃的香魂不散,最终与李隆基在天宫团圆。这种奇特的构思,符合人们追求大团圆的结局,满足人们对真善美执着的追求、希望真善美永远不朽的心理,也是对因果报应论的一种升华。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堪称不朽的艺术精品。 浓厚的抒情性是《长生殿》的又一显著特点。作品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在第十八出《夜怨》中,当扬贵妃得知唐明皇夜宿翠华西阁,召梅妃侍寝时,“三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怎生消受得了?她一方面对江采苹恨之入骨,暗暗发誓要予以报复:“唉,江采苹,江采苹,非是我容不得你,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另一方面,则从内心深处嗔怪唐明皇对她感情不专。作者在这里,真切生动地抒发了扬贵妃心中的孤愤、苦恼和香宵袭人、孤裘独寒的难耐之情。 在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李、杨爱情是剧的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属于交代性的第一出《传概》不算,剧本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他们二人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而后经过一番波折,至七夕长生殿盟誓,形成一个高潮;紧接着安史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李、杨的爱情转化为悲剧,而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葬品;其后再描写他们“那论生和死”(《传概》)的深情,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又坚前盟;最终二人在天宫团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对“钗盒情缘”的刻意描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长生殿》因其宏大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歌颂爱情的古典文学杰作和艺术精品,值得我们珍藏及研究。

长生殿主题思想解析

《长生殿》主题思想之己见 戏曲,是中国古代小说变形的之一,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至今仍在舞台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戏曲这个广阔的海洋之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珍宝似的剧本,譬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洪昇的《长生殿》……这些都是经典的剧目,被不同的剧种所演绎,至今仍被传唱。 而《长生殿》这个戏曲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或是称颂爱情,或是讽刺现实,或是历史再现,众说纷纭。所以,我对此很感兴趣。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想试着来谈谈我的想法。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历史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交替”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兴亡全系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奸佞双臣的辛辣讽刺,对蛮夷攻破河山的憎恶。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2.“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3.“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杂糅主题说,是对以上主题的总和;二是自哀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在创作中带有作者自身难以言语的苦楚,或是爱情婚姻方面,或是家国天下方面,总之,有当时难以说明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长生殿》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后世影响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却在于,作者选择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天宝之乱中的两个首要人物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写,却又显然与歌颂真挚爱情的意图存在着矛盾,谁也不会同意杨玉环情专的意见。洪昇自己也知道,如果不加添些什么,“借月宫足成之”,不去掉些什么,“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歌颂真挚的爱情的意图,不仅会完全落空,而且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即便是“长生殿”这样写了,作者也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虚幻”罢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洪昇已经看到,天宝遗事并非表现真挚爱情的最好材料。这也就是说,吸引、促使洪升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长生殿”中所表现的“情”,本非事实所固有,而是洪昇根据自己的思想所补充、强调和突出来的:托古寓今,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同时流露出的忧患意识。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思想。洪昇生活在清朝初年,王朝易代的苦楚还未曾忘却,异族统治的专制又联步袭来,因此广大民众心中普遍有一种依恋故国,不胜今昔之感。他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况且,洪昇一生事业不得意,在异族统治之下,父亲差点被充军,亡国之恨,隐隐作痛。而他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朝廷怨恨情绪很深。因此,他便把《长生殿》,从一个传统的帝妃爱情题材,演绎成一部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的感时

《长生殿》经典的生成与重构

《长生殿》经典的生成与重构 《长生殿》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之作自问世起,便出现“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1)的盛况,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禁演期,但短暂的禁演并没有使得《长生殿》销声匿迹,反而比禁演前更加受欢迎。这部经典流传至今仍唱演不衰,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长生殿》这部作品如何成为“经典”?因何解构?如何重构?等角度出发,运用“经典化”理论,分三章来探讨《长生殿》经典形成以及其重构过程:绪论,简单论述了《长生殿》的典范性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由此提出论文对“经典”的定义与经典特征的认识。继而,对《长生殿》这部经典的建构要素及其经典特征等方面来梳理当代经典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从《长生殿》经典性特征角度出发,探讨《长生殿》自身所具备的经典文本特征和经典审美特征,运用文学经典建构理论,分析《长生殿》文本具有独特艺术构思、丰富的可阐释空间和普遍的审美理想、生命价值及其文化价值等要素,并分析这些构建要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观察《长生殿》与《长恨歌》、《梧桐雨》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从超文性的角度分析《长生殿》对前人的借鉴、吸收与创造。由此获得《长生殿》经典的“经典化”过程。并从经典建构的外部因素出发,探讨《长生殿》所具有的经典的外部构建要素,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对《长生殿》经典地位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运用经典化理论,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而解构,

解构了《长生殿》的思想内涵、经典性和权威性。并从经典的重构理论出发: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文学史和学术研究对《长生殿》的推介和重塑;另一方面,分析《长生殿》在美术文化、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以各种形式对《长生殿》经典的重构。通过对《长生殿》经典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阐述,从而说明《长生殿》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不可撼动。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键入文字]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该如何评价《长生殿》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虽然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长生殿》传奇共五十出,其中第一出《传概》写了作者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沁园春》讲述了故事梗概: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西川巡卒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定情》开始,他们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由于唐明皇感情不专,杨玉环争风吃醋,他们之间发生过一些矛盾,但很快得到了解决。到第二十二出《密誓》,遥望牛郎织女双星,海誓山盟。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他们的爱情达到情真意笃的程度。第二十五出《埋玉》,由于安禄山反叛,唐明皇西行,到马嵬驿,士兵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玉环,否则不去成都。杨国忠被士兵杀死。唐明皇不得不让杨玉环自缢身死。下半部仍以两人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写人间天上,互相思念,情意缠绵。《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极力渲染出唐明皇思念杨玉环的凄苦心情。杨玉环得织女帮助,复登仙籍,但仍然念念不忘与唐明皇的爱情。在《补恨》中,她说: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她向织女表示: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最后,他们在月宫团圆。根据玉帝敕谕,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以喜剧结尾。他们得到了长生,证明长生殿上盟誓不虚。这也是作者取剧名为《长生殿》的寓意所在。洪昇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了,不符合帝王后妃的实际,使人感到不真实。这只能是反映作者对 1

长生殿比较分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对比分析学生马郁指导教师胡世强年级 2012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2015年6月

论文提要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长恨歌》与《梧桐雨》的比较,虽然在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描述上,《长恨歌》较《梧桐雨》更纯洁、真挚,但这并不影响《梧桐雨》的悲剧程度要比《长恨歌》强烈。然而在《长生殿》中,作者对李、杨做出了净化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并不像现实中悲剧收场。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 马郁 摘要天宝之乱以来,李、杨的故事就成了文学史上的热门题材。特别是《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诗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描绘。白朴的《梧桐雨》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却大有不同。洪昇的《长生殿》继承了《长恨歌》和《梧桐雨》在剧情上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但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关键字《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情感 一、《长恨歌》中的爱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坡,“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完整版)《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分析

《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分析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 洪升,清初戏曲家,《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一共改稿三次。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举家迁居北京之后,删去了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改为“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关于《长生殿》,有人认为作者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写历史兴亡。有人认为是单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不满意前人给予李、杨的最后结局,他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 《长生殿》全剧一共50出,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主线,并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描绘。我不去解析《长生殿》的主题意义,就杨贵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当时白居易正在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

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他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情感趋向,他把唐明皇荒于政务归结于杨贵妃的专宠,认为玉环红颜祸国。而在洪升的笔下,杨贵妃不再是一个“具有祸水的红颜女子,她只是一个对真爱那么的执着,并一生追求的女子。 一、玉环的真 杨贵妃在《长生殿》的初次露面是在第二出《定情》中。(丑扮高力士,二宫女执扇引旦扮杨贵妃上)。“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仗”,当玉环知道玄宗册封她为贵妃,无限欢喜,她和玄宗见面,反复唱到: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句话出现了四次,道出了玉环的最初梦想,他希望玄宗能一天喜欢她,就像玄宗给她的盟誓: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玉环希望自己的爱情“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但是作为古之帝王,要皇帝专一爱一个人是很难的。如果一个男子无法专一对待一个女子,那么女子会很失落,会嫉妒别的受宠的女子。洪升第一次写玉环的妒是在第六出《傍讶》中:前日万岁爷同杨娘娘游幸曲江,欢天喜地。不想昨日娘娘先自回宫,万岁爷今日才回,圣情十分不悦。这是李、杨的第一次闹别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真实女子的反应,她容忍不了对方对爱情的不专,所以她才会怄气。

《长生殿》唐明皇形象解读

《长生殿》唐明皇形象解读 引言: 唐玄宗的形象被塑造成三个部分:因爱失国,宠信奸臣和凡人天子。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在结尾处对唐明皇思念月儿的描写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一、《长生殿》中唐明皇的形象 (一)因爱失国 (二)宠信奸臣 (三)凡人天子 二、《长生殿》中唐明皇形象的意义 (一)从唐明皇的性格特点看《长生殿》的传达的爱情主题 (二)从唐明皇的形象塑造看《长生殿》作者的爱情观 1.专一平等的爱情 2.拥有共同理想的爱情 3.建立在互相奉献之上的爱情 三、从《长生殿》看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悲剧性原因 (一)社会矛盾严重激化 (二)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三)唐明皇的消极怠政 结论: 安史之乱的爆发注定李杨爱情的悲剧结尾。二人之间的感情应其真挚而得到传颂与赞叹,然而排除这场感情中平常的夫妻之情,帝妃的身份使得他们的感情不可能与寻常百姓一般纯粹唐廷的正常运作,玄宗的执政和决策手段,社会的正常发展均对两人的爱情起到了保障作用。当危机来临之时,二人的感情亦绝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没有善果惋惜的同时,也应该会对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鼎盛时期的结束感到惋惜。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林立,唐王朝不复如前。参考文献: [1]王佳丽. 《长生殿》唐明皇形象解读[J]. 才智, 2013(4). [2]李振中. 忏悔灵魂的救赎——谈《长生殿》中唐明皇的负罪意识[J]. 四川戏 剧, 2007(4):25-26. [3]李敏星. 皇帝的平民意识——漫议《长生殿》中的唐明皇[J]. 艺术百家,

1992(1):95-99. [4]马涛. 浅析《长生殿》中唐明皇的哭[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3):69-72. [5]江雨浓. 从《长生殿》看唐明皇文学形象的演变[J]. 科学导报, 2015(17). [6]许可. 论《长生殿》[J]. 文学评论, 1962(2):26-38. [7]汪翠萍. 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1999(3):25-27.

浅谈《长生殿》戏曲的艺术风格特色

浅谈《长生殿》戏曲的艺术风格特色 文学院裴若帆01070327 《长生殿》剧本十几年进行了三次修改,这使剧本的主题更为集中、深化,也使剧本的艺术特色与情缘虚幻主题的表达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戏曲发展史上的一座颠峰。下面对剧本艺术风格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对李、杨形象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首先,洪异笔下的李、杨爱情较前代其他作品中相关爱情的描写有了新的发展。《长生殿》中主要写李、杨的感情由不专一发展到他们排除爱情的杂质,使其升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作者十分强调感情在爱情中的作用——只有真正的感情才能克服帝妃爱情以色相为基础的致命弱点;而感情的力量又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前进路上的曲折,使他们产生面对生死殊途而无所畏惧的勇气。剧本写出李、杨最初的结合虽然不是出于爱情,但是他们在亲密的交往中建立起一种感情,它使他们的性爱达到那样的程度,以致于使他们沉迷在爱情中,而忘记了社俊之重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一旦被拆散,他们便感到极度痛苦,并迸发出重新结合的巨大力量。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能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生命孤注一掷,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能发生。《长生殿》是古代爱情作品发展链条中很重要的一环,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但是,由于这爱情的体现者是帝王和妃子,加上作品死刑内容的复杂性,所以洪异笔下的爱情不但长时间被忽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其次,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要求提高妇女地位的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杨贵妃对平等爱情的争取。帝妃爱情注定了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妃子不但是古代帝王的臣子,还是他的奴仆和玩偶,杨贵妃也不例外,她的被选人宫,本身就带有强迫的性质。此后被谴与复召,马鬼坡赐死等等,都表明这爱情的不平等。但是,作者在写这种不平等时,又寄予了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在剧中可以看到,杨贵妃要求明皇能够和自己真心相爱,她不甘心作他的玩偶,而要求做他终身乃至来生的伴侣,她要求他感情专一,遵守誓言,不允许他朝三暮四,视爱情为儿戏。特别是在杨贵妃死后,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相互爱恋,这里不再有强迫与服从,有的是平等相爱,心心相印。洪异的平等观只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产物,它还很原始、朦胧,其中很多只是一种幻想。 二、素材的剪裁和提炼烘托着鲜明的主题 自从唐代以来,有关李、杨的爱情故事的正史记载和各种传说材料层见迭出,洪异根据自己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从而能够得心应手。描写杨在宫廷中争恩擅宠的生活,成功塑造了一个宠妃的形象。 三、结构安排巧夺天工,场次衔接前后对照,交错发展,缓急相间 为了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作者在剧本结构方面颇具匠心,长达五十出的剧本,场面壮观宏伟,情节曲折细密,而组织排场却相当严密周全。为了用爱情与政治的矛盾来说明人生

长生殿的分析

主题思想––即一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现在有些人把李渔的“立主题”,说成 是主题思想,这种解释欠妥。“主脑”是一个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核心的东西,并不等於主题思想。我们不能人云亦云。《 长生殿》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较高的古典名著。而是一部思想很复杂的作品。关于他的主题思想,一九五四年在纪念洪升逝世250周年纪念大会以来,国内学术界与戏剧界有过很多探讨。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纯碎写李、杨爱情故事的爱情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与国家兴亡的政治讽刺戏;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写“安史之乱”,真实反映这段历史故事的历史剧。直至今天,众说纷云,主要是大家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与评价不一样,因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这本戏长达五十出之多,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取材、风格,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前半部多为现实主义的描写,揭露与批判了以李杨为中心的封建宫廷的腐败,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王朝深刻的社会矛盾。从而有力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作者描写的细节真实。似乎是一部历史剧。 后半部,虽然有现实主义的描写,然而主要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吸取了从唐代起就流行的民间的神话般的美妙的传说。对李杨作了有意识的净化和美化,进而歌颂他们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以丰富的想像力,从生写到死,从人间写到天上,从现实世界写到幻想世界,共登仙城,回到天宫,永为夫妻。同时,又通过《骂贼》、《弹词》,《私祭》等出戏的描写,给予戏剧内容以时代精神。表现了洪升当时的鲜明的政治倾向。由此观之,又似乎是一部政治讽刺戏。 然而,《长生殿》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中心的主线那就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通过以李杨的爱情纠葛为主要情节,同时又着力地描写了李杨关系给当时社会政治带来的坏影响,再现了唐代天宝年间的重要社会矛盾与时代面貌,“旁见侧出”地批评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我们认为,这才是《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长生殿》的基本主题思想,是歌颂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当然,“这种帝妃的爱情是建立在人民痛苦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环境描写是服从于爱情主题的”。(见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正如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说的:“……念情之所锤,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再就是剧本的第一出《传概》,副末开场所唱的〔满江红〕,指出了全剧的主旨与作者创作的思想意图。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征,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洪升认为,在《长生殿》剧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由于“情”所产生的。他要歌颂的是李杨这种“精诚不散”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所以,他在例言》中声明:……念情之所锺,“专写钗盒情缘”。这才是他要贯串全剧的基本主旨。 杨玉环为了追求李隆基的爱情,不惜剪掉头发,献给皇上;为了获得李降基的宠爱,精心制成“霓裳羽衣”曲用来压倒梅妃的“惊鸿曲”。在宫廷生活内,而一人得宠;必定多人要失宠。所以杨玉环曾说:“江采苹、江采苹,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后宫三干粉黛相争,幸福必然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然而,李隆基则为他的“情深妒亦真”所感动。从此,在长生殿《密誓》时说:“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相离。马嵬兵变”,杨玉环得到的是悲剧的下场。杨玉环却表现出来对李隆基的真诚的爱情。她为了保全李隆基的江山,为了保全李隆基的生命,为了让李隆基安安稳稳地到达蜀地,–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之我见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之我见 戏曲,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东西之一,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至今仍在舞台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戏曲这个广阔的海洋之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珍宝似的剧本,譬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洪昇的《长生殿》…这些都是经典的剧目,被不同的剧种所演绎,至今仍被传唱。 而《长生殿》这个剧本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众说纷纭。所以,我对此很感兴趣。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想试着来谈谈我的想法。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2.“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3.“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 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建社会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却在于,作者选择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天宝之乱中的两个首要人物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写,却又显然与歌颂真挚爱情的意图存在着矛盾,谁也不会同意杨玉环情专的意见。洪升自己也知道,如果不加添些什么,“借月宫足成之”,不去掉些什么,“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歌颂真挚的爱情的意图,不仅会完全落空,而且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即便是“长生殿”这样写了,作者也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虚幻”罢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洪昇已经看到,天宝遗事并非表现真挚爱情的最好材料。这也就是说,吸引、促使洪升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长生殿”中所表现的“情”,本非事实所固有,而是洪昇根据自己的思想所补充、强调和突出来的:托古寓今,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 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同时流露出的忧患意识。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思想。 洪昇生活在清朝初年,王朝易代的苦楚还未曾忘却,异族统治的专制又联步袭来,因此广大民众心中普遍有一种依恋故国,不胜今昔之感。而洪昇,出身没落世家,出生第二年(16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