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汉文帝时期,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给了汉初统治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汉初战后经济萧条,政局初定。有一个例子①:那时候,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丞相是坐牛车出门的。皇帝、丞相如此,遑论百姓。而黄老思想的出现,正是契合这一局面。在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长期政策下,有了文景之治,也为汉武帝时代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

先讲一下黄老之学自身的渊源,史学界对此有很大的分歧,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也有学者认为,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②。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将两个学派联称的例子并不罕见,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③,而这个黄老之学乃是《黄帝四经》、《老子》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派别。本文综合这三种观点:受到百家争鸣间思想的渗透性,黄老之学有机地

把儒、道、法融会在一起。

在这前六七十年中,统治者鼓励恢复发展农业④,推出轻徭薄赋的政策,田税15取1,税率相当低。算赋,也就是人头税,每个成年人每年120钱。正是符合“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这样的思想。黄老之学也迎合了统治者日趋保守的思想,政策有点重农抑商。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唯利是图,囤积居奇以致物价飞涨的黑心商人。商业的发展就被抑制了。吕后时期,商人环境有一些放宽。

黄老思想,为汉初社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指导性的推动作用并在客观上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政策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史记·平淮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讲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质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有些夸张,联想一下,若是当时外国人看到了这个片段,必然会对这个富饶的国度充满憧憬吧!显然,西汉由于经济的提高,在国际中的政治地位也将提高。

并非说该政策是尽善尽美的。文景时期,田税有30:1,也有天下大免的情况。不得不说人民的负担又减轻很多了,但是对于那些豪族来讲,能拥有的财产就更多了,势力随之膨胀。由于清静无为的政策对其有妥协的态度,这也会为日后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产生巨大威胁埋下了伏笔。还有⑤,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也是如此,封国势力坐大的原因在于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靠煮盐能有和中央抗衡的资本了。归根到底,没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延伸,换句话讲,还是由于黄老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将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

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再加上这个时期本身国力强大,已经具备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能力。那么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势必被淘汰让位⑥。由于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其“儒表法里”的秉性,随着黄老之学政策的弃用⑦,汉也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

注:

①参《汉书·食货志》:“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骋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②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稷下学者众多,黄老之学至齐威、宣王时期已赫然成为门户众多的学派了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申子之学,本于黄老。”

③参《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庄子·骈拇》:“骈于辩者,……而杨墨是已。”

《韩非子·六反》:“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于世乱而卒不决,虽察而不可以为官职之令。”

④参《史记·平淮书》

⑤参《史记·吴王濞列传》、《史记·孝景本纪》

⑥只能说在这一特定时期该政策的不适用性,而本身具有的一种思想会为人所吸收,参《汉书·艺文志》

⑦中兴,光武用“柔道”治天下,也是运用了黄老思想,同样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

浅论汉初黄老思想

浅论汉初黄老思想 【摘要】:黄老思想史汉初统治者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统治思想,黄老学派吸收了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及其其他各派优势,顺应时代发展、儒家并立的显学。黄老思想比其他学派思想更具优势,它正是融会法家和道家思想于一身、协调诸子百家之学,这种游刃有余的指导思想正是汉王朝苦苦追寻的一剂良药。虽然黄老思想有时代局限性,但是黄老思想对稳定汉初社会秩序及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德刑相济政治经济文化 黄老思想史称“黄老之学”,是“皇帝之学”与“老子之学”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学说,其重心是“道”、“法”、“德”。黄老之学是在继承、改造老子等原始道家思想基础上,兼收并蓄百家之学,尤其是法家与儒家思想。汉初兴盛的黄老之学,与先秦原始道家已有明显区别,它依托传说中的皇帝,本于老子,将老子“道”运用于社会、人生、政教方面。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已把老子的消极遁世思想发展成积极入世的治道。其实质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采儒、法、名、阴阳等诸家学派,融会贯通,使其适应新建立的封建帝国的需要。黄老思想比其他学派思想更具优势,它正是融会法家和道家思想于一身、协调诸子百家之学,这种游刃有余的指导思想正是汉王朝苦苦追寻的一剂良药。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之所以采用黄老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战争,社会经济处于瘫痪状态,生产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与此同时,汉初异姓诸侯王实力不断惊扰汉王朝,在内外交加的社会矛盾下,汉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恢复几乎崩溃的社会经济,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又鉴于秦亡的惨痛教训,因而惟有采用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才能使西汉政权得以巩固,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 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黄老所提倡的清静无为并非放任自流、一切不管。经黄老道家改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完全放弃了尤其是庄子的消极遁世态度,它极力主张政府要清静无为,实行少干预或不干预政策,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诸方面自由发展。“无为而治”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它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瑰宝。汉朝统治者发现,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不仅能否定秦的严刑酷法和横征暴敛,而且有利于恢复生产,能适应“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简朴。汉初七十年间,由于统治者的极力推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 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黄老之学: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一、反思与转型 社会的前进犹如一列惯性巨大、人们难以完全控御的列车,在它到达终点之前决不肯减速缓行,而一旦发现到达终点之后再去减速,巨大的惯性已然把列车拖出理想的目标很远很远。 汉初的政治家有一句名言:攻守之术不同。短短数语,包含了用鲜血和生命付出的深重代价。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完成,伴随着社会转型期而出现的政治思潮多元化也将划上句号。但是,当时的多数思想家和政治家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对“思想自由”意犹未尽,仍然运用着原来的思维模式,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在思想与权力的交锋中,思想显得那样脆弱,一场规模不大的焚书坑儒,自由的思想就成了专横权力的刀下之鬼。思想的一统是迫切的政治任务,但用什么样的思想去“统”,人们的认识却不相同。秦代的政治家们不假思索地延用了过去的经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从逻辑上说,强权政治似乎能使自己的国家得以维持和久存,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作为中国中古社会开创者的秦朝仅仅存在了16年就亡家亡国,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却又无法回避的难题:秦国以排山捣海、摧枯拉朽之势平灭了不可一世的山东六国,为什么统一之后“二世而亡”?痛定思痛,人们渐渐悟出了答案。早在汉高祖刘邦驰骋疆场的时候,秦王朝的遗臣陆贾就向刘邦称道儒家的《诗》、《尚书》。刘邦对儒家的一套不以为然,斥道:老子骑马用刀枪打天下,哪里用得着什么《诗》、《尚书》!在他的话语中仍然带有当年法家学说的余音:山东六国讲礼义结果愈战愈弱,秦行法术愈战愈强。陆贾的回答却使人耳目一新:骑马可以打天下,但骑马能治天下吗?自古以来,攻守之术不同。假如秦统一中国后改弦更张,行仁义道德之术,秦王朝会灭亡吗?还有你刘邦的天下吗?显然,刘邦与陆贾有着不同的心理背景和心理感受:刘邦得意于建汉业之功,陆贾痛思于秦亡之后。陆贾已经比刘邦先行了一步。 然而,从本质上说政治思路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是政治选择思想,而不是思想选择政治。经秦末战乱之后,整个社会一片疮痍,民无盖藏,人无作业,天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有关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21世纪,文化因素更是对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从宏观上来理解,我认为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如下: 1.文化因素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1)文化因素决定政治发展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对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是一个被迫的过程。如少数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干预他国内政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将本国的文化传播至世界各位,对其他国家文化主权与安全造成了冲击和威胁,进而影响他国的政治。这样的背景下,少数发达国家的文化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文化多样性逐渐被消除,从而全球思想被私有化。例如,美国的某些电视公司就如同是联合国安理会编外成员,推动西方主流思想,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第三世界的媒体市场,发挥了通过政治控制不能发挥的政治作用。马克思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文化正是从思想意识形态、从理论、从精神的角度,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2)文化因素影响政治决策 同时,文化因素中文化冲突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华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东欧及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和宗教纠葛的激化、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复兴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地种种新宗教的登台亮相等或多或少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由于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传统文化的差异、分歧及其引发的冲突成为国家做出政治决策的重要依据。 2.文化因素影响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一定的经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建立,一定的文化也必然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蕴涵着文化。1)文化本身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这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

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同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黄老之学

黃老之學 第一節黃老之學的起源 黃老之學中所稱的黃老,乃是黃帝及老子的合稱,基本上,黃老之學中的「黃帝」,只是寓扥的對象。目的在於借其進行政治之改革,就思想之內涵來看,黃老之學實是以老子之學為基礎,乃是老子哲學於政治社會現實面所運用之典型。此一思想內涵,與通行的老莊哲學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同,據高亨?池曦朝<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一文〈《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老子》傳本在戰國期間有兩個系統;一種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另一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道家系統傳本,關涉黃老之學的思想內涵,正是老子哲學於法政上運用的明證,合乎黃老之學的特徵。 一九三七年末,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工作中,於第三號墓,發現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此一帛書的發現,對於黃老之學起源探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該四篇古佚書的成書年代,根據陳鼓應先生<關於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等問題的研究>一文(《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六年七月初版二刷),應為戰國中期的作品。此為現存可見文獻中,關於黃老之學的最早著作,據此;則黃老之學的興起,應不晚於戰國中期才是。 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四篇帛書,在內容之中大量引用了《老子》一書的詞彙及思想。足以見其與老子思想的實質關係,又該四篇帛書約十餘處引用了范蠡之言論,范蠡為楚國宛三戶人,其生存之年代約晚老子三、四十年,楚人自稱為黃帝之後,屈原<離騷>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是端項的稱號,端項相傳是黃帝之孫,則楚人自認為黃帝之苗裔,以黃帝為尊來顯示其世胄血統,提高族群的價值,是非常自然合理的行為,至於以黃帝置首,配合其所尊崇老子而提出「黃老」之稱號,更是可以想見的,黃老之學的起源由此可窺其端倪。 楚國曾用吳起變法,使國力強盛,吳起曾對老子思想有所研究,《吳子?圖說》說:「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此依嚴靈峰《莊子叢書?第九冊》的說法,即老子「歸根復命」之思想(三六七頁)。范蠡或受其啟發,後至越變法助句踐復國,其變法思想,即是運用老子哲學轉化於法政的運作中,後因不屑句踐之為人,於是離越而去,《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說其「浮海出齊」也就是說其離越之後到了齊國,就現有文獻觀察,戰國中晚期黃老之學的思想發展中心在齊國的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初的治国实践_宁国良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与汉初的治国实践 宁国良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黄老思想是汉初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在治国理念上倡导 仁性当分 ,在治国方略上坚持 无为而治 ,在治国原则上强调重民爱民,在治国手段上重视仁义礼法,是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它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黄老道家;政治思想;治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2 0104 04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Huang -Lao and the Governance Practic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an Dynasty N ING Guo -liang (Institute of Chinese M ental and Culture,Xibei U niversity,Xi an 710069,China) Abstract:Huang -Lao s thoug ht w as the principal doctrine of the politic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an Dy -nasty.He insisted that a government should make its bureaucrats fit the position,should govern the country w ithout doing much,should rely on its people and love its people,and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love,obliga -tion,custom and law.It w as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governance that w as based on Taoism,and w 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and Leg alists.Huang-Lao s political thought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an Dynasty. Key words:Huang -Lao T aoism ;political thought;governance practice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史记 太史公自序 )这里所言 道家 ,准确地讲应该指汉代的黄老之学。黄老道家是在继承先秦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基础上,吸收儒、法、名、墨等诸家的思想成分,治国理念上倡导 任性当分 的政治理想,坚持 无为而治 的政治原则,强调重民爱民,重视仁义礼法,而构建出的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汉初, 接秦之弊 而又殷鉴于亡秦,西汉统治集团为巩固新生政权,于再三权衡之后最终选择黄老道家作为治政守国的指导思想,而开展其治国实践。黄老道家思想由此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 一 任性当分 的政治理想 任性当分 是黄老思想最根本的政治理想[1](P42-43),它直接源于老子的 小国寡民 的社会理想: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本义 第六十六章)。庄子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所谓的 至德之世 :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右而无传。 ( 庄子 天地 )在庄子看来,理想社会中人人品德高尚,贤能之人各当其位,其不需尚贤使 [收稿日期]2004-12-23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8080) [作者简介]宁国良(1964 ),男,湖南攸县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思想史. 第19卷 第2期2005年03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9,N o.2M ar.2005

如何理解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

如何理解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经济决定政治。 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在当今世界,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反对构筑单极世界的各种力量共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其二,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出现于冷战时期,从而对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冷战后,随着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力的增大,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同时,由全球化带来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解决。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展现,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概述 财政:也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赢余,支出小于收入的经济现象。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在美国,财政部一般在每月的第17个政府工作日会公布上个月联邦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美国政府一向以财政赤字而闻名,前总统克林顿时代赤字转为赢余,但小布什上台后,适逢经济衰退,又对外连续用兵,导致再次出现高额赤字。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编辑本段]各因素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当研究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时,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通货膨胀起什么作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按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衡量财政赤字和公债,所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公债实际值的变动,而不是公债名义值的变动。 将公债的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公式: 如果D是公债余额的名义值,P代表价格水平,那么实际公债余额就是D/P。将财政赤字的名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相对复杂。因为实际的财政赤字(RDEF)等于实际公债余额每年的变化值,因此, RDEF=D(D/P)/Dt=(DD/Dt)/P-[(DP/Dt)/P](D/P) 由上述数学表达式可见,实际赤字就是经过价格调整的名义赤字减去通货膨胀率乘实际公债余额。等式右边的第二项[(DP/Dt)/P](D/P)代表了以前国家债务的贬值额,通货膨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9.1 复习笔记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概述 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 (2)特点: 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因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内容 (1)汉初统一后选择“黄老之学”,在法律、行政制度等方面仍袭秦旧,在政治精神和社会原则上则反对秦代对法律的过分依赖,提倡道家之“无为”精神,在百废待兴之中,休养生息,着力恢复经济; (2)放松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吸引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的途径。 3.汉初提倡黄老之学的原因 (1)秦虽以尚法亡国,但其制度甚为完备。汉初儒学衰微,道家在战国末年是显学,但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汉廷君臣,大多出身寒微,本身没有创制制度的能力,因此汉初除承袭秦法外,别无选择。

(2)秦统一至汉初的时间里,人民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财产、精力等均已消耗殆尽,举国都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合乎他们的心意。因此,汉初实行无为政治实有其情势上的必要。 3.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 在黄老之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陆贾和贾谊是两位极为耀眼的思想人物。 (1)二者不同之处 ①陆贾开启了西汉统治集团“无为”之思,使黄老之学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②贾谊反思黄老之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图革除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作风,解决黄老之学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西汉社会发展带来社会思想方面的转折,向“有为”状态过渡。 (2)二者相同之处 ①赋予黄老之学新的意义,在倡导君主修身、无为的框架下,凸显儒家民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性格。 ②注意兼采儒、法,是以积极的社会政治态度谋求于世的,完全抛弃了老子道家那种逃避现实,因顺自然的消极情绪。这种“无为”有别于老庄时期原始道家纯粹意义上的“无为”。 二、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理想 1.个人简介 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战国时楚国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语》一书,总结秦朝失败的教训,为汉初治国安民、整合社会提出了一套方案。该书是汉初黄老思想的代表作,是现存的研究陆贾思想的直接材料。 2.无为论 (1)无为论的内容

浅议政治经济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87693946.html, 浅议政治经济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作者:李照雨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7期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对政治的渗透和影响也在逐渐增强。当代中国政治也面临着政治经济化的状况,政治经济化对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分析和把握政治经济化的内涵与作用对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调整优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经济化中国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是政治变革的根源动力与制约条件。人类社会的中心活动是经济活动,因为“人”从根本属性上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其欲求在本质上是永不满足的,而社会物质条件状况是决定人类各种欲求能否获得满足的根本性、基础性、前提性条件,因而为人类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必然在人类活动中居于首要与核心地位,而相应的经济关系也成为人类社会中其它关系形态的“母体”与本源决定性因素。 但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从诞生之刻起便存在着一个内生性、先天性的永恒矛盾,即人类欲求的无限性与其本身所导致的经济活动所需资源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无法回避和不可能根本解决的,只能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手段去规约人的无限欲求,才能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物质生产,进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调和、缓解这个矛盾以维持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转。 这些方法、途径、手段的具体体现便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准则,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伦理道德准则、婚姻制度、宗族制度等等,孔子所讲的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实则就是在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进化时期,其社会制度外壳“蜕变”的表现。所以说实现“更好的”经济生产活动是政治活动、政治变革的最终目的与根源动力所在。 与此同时,经济又是决定政治变革是否“合理”、是否成功以及政治活动是否有效、正确的根本制约条件,这种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变革的方向必须适应经济形态的转型与发展;不同经济形态对政治管理的需求程度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形态活动的合理边界;恢复、发展、繁荣经济生产活动应始终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政治活动的根本和长远目标。 之所以称其为“根本制约条件”就在于,一旦政治违背了这些方面之中的任何一点,就不仅会损害经济发展,而且会导致政治活动的混乱、政治机器本身的失灵、政治变革的失败,其历史上典型事例如“王莽改制”因附会《周礼》、复古倒退所导致的混乱与失败,法西斯主义以“军事”代替“经济”作为活动中心所导致的战争浩劫与自身失败等等。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汉文帝时期,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给了汉初统治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汉初战后经济萧条,政局初定。有一个例子①:那时候,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丞相是坐牛车出门的。皇帝、丞相如此,遑论百姓。而黄老思想的出现,正是契合这一局面。在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长期政策下,有了文景之治,也为汉武帝时代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 先讲一下黄老之学自身的渊源,史学界对此有很大的分歧,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也有学者认为,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②。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将两个学派联称的例子并不罕见,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③,而这个黄老之学乃是《黄帝四经》、《老子》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派别。本文综合这三种观点:受到百家争鸣间思想的渗透性,黄老之学有机地 把儒、道、法融会在一起。 在这前六七十年中,统治者鼓励恢复发展农业④,推出轻徭薄赋的政策,田税15取1,税率相当低。算赋,也就是人头税,每个成年人每年120钱。正是符合“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这样的思想。黄老之学也迎合了统治者日趋保守的思想,政策有点重农抑商。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唯利是图,囤积居奇以致物价飞涨的黑心商人。商业的发展就被抑制了。吕后时期,商人环境有一些放宽。 黄老思想,为汉初社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指导性的推动作用并在客观上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政策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史记·平淮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讲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质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有些夸张,联想一下,若是当时外国人看到了这个片段,必然会对这个富饶的国度充满憧憬吧!显然,西汉由于经济的提高,在国际中的政治地位也将提高。 并非说该政策是尽善尽美的。文景时期,田税有30:1,也有天下大免的情况。不得不说人民的负担又减轻很多了,但是对于那些豪族来讲,能拥有的财产就更多了,势力随之膨胀。由于清静无为的政策对其有妥协的态度,这也会为日后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产生巨大威胁埋下了伏笔。还有⑤,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也是如此,封国势力坐大的原因在于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靠煮盐能有和中央抗衡的资本了。归根到底,没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延伸,换句话讲,还是由于黄老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将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 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再加上这个时期本身国力强大,已经具备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能力。那么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势必被淘汰让位⑥。由于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其“儒表法里”的秉性,随着黄老之学政策的弃用⑦,汉也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

黄老之术与汉初社会

光明日报/2002年/11月/05日/ 黄老之术与汉初社会 雷依群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相继消灭了专制集权的秦王朝和企图返回到战国诸侯并立时代的项羽势力之后,究竟采取何种思想进行统治以稳妥地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就成为摆在刘邦及其统治集团面前的重大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秦王朝推行法家路线,大搞严刑酷法,推行思想专制,最终导致二世而亡。从亡秦的废墟中冲杀出来的刘邦集团对这一深刻教训有着切身的感受,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按照法家的政治思想来治国理政。而刘邦集团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留子孙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因而对儒家治国的高深理论也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刘邦本人尽管没有完全排斥儒学,但儒生的信而好古、脱离现实、高自标置也令其厌恶。这时,惟有主张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的黄老之术比较切合刘邦集团的需要,能够为汉初统治者提供最合理、最有效的统治手段和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 黄老之术最初是作为战国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存在的。到了汉初,由于它切合汉初政治的需要而被统治者当作治国理政之术加以鼓吹和推行。历史使刘邦成为运用黄老之术以治国的第一人。据史载,刘邦入关之初,即宣布约法省禁, 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汉政权建立后,刘邦成功地运用黄老之术,在全国推行郡国并行制,又以柔制刚,以守为攻,次第消灭了有严重分裂倾向的异姓王势力,并分封子弟,以扩大和巩固西汉政权的统治基础。他又利用和亲政策,减轻了匈奴对汉朝边防的压力;在经济上则推行 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轻徭薄赋政策,使汉初经济得以复苏与发展。刘邦推行的黄老之术为其继任者所发扬光大,从实际效果看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首先,由于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推崇黄老之术,因而对秦以来的严刑酷法进行了清理,形成了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 汉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汉书#说: 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中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文帝还多次下昭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汉政权的统治基础。班固曾高度评价说: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汉书?刑法志#)景帝长期生活在黄老之术氛围中,其母窦太后好 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

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第2卷第12期2004年12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 ELOPM EN T VOL.2No.12 DEC.2004 汉初黄老思想及其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杨翠兰 (零陵学院法律系,湖南永州425006) [摘 要]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统治思想,是其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封建法制指导思想在由法向儒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思想。它既继承了先秦黄老学派的“无为”主张,更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德刑关系观,从而奠定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老思想;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 [中图分类号]B23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4)12-0139-0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奉行法家“事皆决于法”和严刑峻法的主张,并将其重刑主义推向极致,导致民心急剧变化。民众由渴望到希望、失望最后到绝望,终于揭竿而起,使貌似强大的秦帝国建国仅十五年即短命而亡。秦朝的覆灭,标志着法家专任法治和重刑理论的破产。西汉政权建立后,一反秦的法治传统,改以黄老思想治国安民,使汉初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那么,汉初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汉初的黄老思想与先秦的黄老思想有何区别?汉初的黄老思想对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何影响?本文仅就以上几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之所以采用黄老思想作为其治国安民的统治思想,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它所面临的局势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人民大量死亡离散,“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谷物缺乏,粮价昂贵,荥阳、关中一带,“斛米竟值万钱”(《史记?平淮书》),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朝廷财政紧张,“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另一方面,新生的政权并不巩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只有15郡,其余的则分封给了楚汉战争中联合进攻项羽的诸侯王。他们大多拥兵自重,时刻威胁着刘汉江山的安全。因此,如何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完善制度,巩固统治,是摆在西汉统治者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秦朝施行严刑酷法,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贾谊《新书?过秦论》)的惨痛教训,促使汉初有识之士,在选择治国之道时,不能不深刻反思,力图从思想理论上寻求拨乱反正的治国良策。 陆贾是汉初代表地主阶级对秦亡教训进行反思与寻求新的治国良策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从巩固新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检讨秦亡的原因说:“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顿仆跌伤之祸。”(陆贾《新语辅政》)他认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强,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基于此,他提出“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反命题:“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陆贾《新语?无为》)正由于陆贾洞悉亡 [收稿日期]2004-10-15 [作者简介]杨翠兰(1966—),女,湖南益阳人,零陵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法律思想史。 9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