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修订版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修订版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修订版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修订版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

对于曾国藩此人,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课本里但凡讲到太平天国,肯定会提起曾国藩。在我看来,曾国藩能以一个农家子弟封侯拜相,凭一介书生立军功,权倾天下仍得善终,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富有智慧的人物。

智慧就是对事物一种认识、辨析、判断、处理以及发明创造。前人的智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读者从我的历史小说和我的历史研究中,去感悟人生,比如说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高起点:30岁进翰林院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山村。28岁那年,他的功名就已达到顶点——考中了进士。两年后,他通过翰林院毕业考试,升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这就是曾国藩的起步,那一年他30岁。对从偏僻山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来说,这个起点已经很高了,但曾国藩比其他人高明的一点就是,他并不满足于此。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1岁的曾国藩开始致力于“修身”。他当时拜了北京一位知识分子精神领袖做老师。老师告诉他,要从五个方面对自己的人格加以打造,去掉不足之处,培养自己的长处。其实,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修身”。

修身五律:诚敬谨静恒

曾国藩早期的“修身”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的。

其一是“诚”,“诚”是人生的根本,做人要诚信,要诚实,要诚恳,不欺人也不自欺。

其二是“敬”,是对事情,对人的一种态度。“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在儒家的学问里,有很高的地位——儒家认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体现在“敬”字上。我们对待宇宙,也就是天地大道,要敬畏,还要敬畏祖宗,敬畏历史,敬畏那些为了人类社会能发展而制定的法则。我们不仅对待长辈要恭敬,对待同事和朋友要互相尊敬,对待工作也要敬业。曾国藩悟透了这个字,他认为所谓的“敬”就是不怠慢。大家不妨这样去做一做,你对人不怠慢,你对事情不怠慢,那么你就基本上能够做到“敬”了,你的境界马上就提高了。

其三是“谨”,就是谨言慎行,说话要谨慎,不能随便乱说、道听途说、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假话、反话和欺骗的话更不能说。

其四是“静”,就是要保持内心的一种宁静,尤其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每天要是能有十几分钟时间,把一切杂念都去除,让心安静下来,这对自己有好处。

其五是“恒”,就是持之以恒。人生最需要持之以恒的是“起居有度”,而破坏我们这个“恒”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应酬。当年曾国藩为了

避免应酬,对外宣称“夜不出门”,既是对自己的提示,也是告诉朋友别去请他,这就不会得罪人。当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夜不出门是难了点,但还是要尽量的减少出门的次数,你不妨也写几个自勉的字挂在书房里面。

升迁快:37岁连升四级

因为“修身”,让曾国藩学会抓住机遇。他做了几十年官,我曾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精彩绝伦,无以复加”,晚清把官做得像他那样好的,很难找出第二个。

何以看出曾国藩这官做得好呢?第一,升迁快。从28岁考中进士到37岁,这十年间,他七次获得升迁的机会,37岁那年他连升四级,这种升迁的速度没有人比得了。第二,兼职多。朝廷六个部,除了没在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做过侍郎,其他五个部他都兼过职,可见他的过人才干。第三,差事多。不但表明他受重视,同时也给他带来很多额外收入。官升得快、收入比别人高、得到的历练机会多,建立的人脉自然也很广,这个除了曾国藩本身的能力外,主要是他修身的结果,成了一名被大家公认的优秀官员。

看准时机:乱世中建军队

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如果国家没有什么意外,他自己也没什么意外的话,大概再过十多年,他封侯拜相没有任何问题,可意外的大事还是发生了。

朝廷遇到的大事是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遇到的意外是母亲去世。当时湖南陷入战火中,而朝廷文武两个部门因为长期腐败,丧失了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朝廷想利用团练的力量来安定社会。团练就是民兵,为了组织这样一支队伍,朝廷任命了团练大臣,当时在湖南为母亲送葬的曾国藩是第一个被任命的,接下来还任命了42个。这43个团练大臣,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唯一成就大事的是曾国藩。他能成就大事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组建了一支乱世中的重要力量——军队。

可曾国藩很清楚组织民兵毫无意义,不如自己建立军事力量。他当时是冒着很大风险组建军队的,因为军队一向掌握在朝廷手里,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何况那个时候的统治者是满族人,绝对不允许一个汉族官员在地方上建立军队。曾国藩非常清楚此事的风险,所以用了一招打擦边球的方法:他以组织团练的名义招募人手,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团练最初的就按照军队编制。这支军队成了曾国藩日后成就大事的根本力量。

毫无疑问,曾国藩善于抓住机遇。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它迅捷出现,也很快消失,他偶尔成型却很难复制。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审势,审己,这里关乎是大智慧,不是小聪明。有小聪明能成小事情,而成大事要靠大智慧。

硬挺忍: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还体现在他百折不挫的做事态度。当初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到打下南京,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而曾国藩从咸丰二年组建湘军,到收复南京用了12年半。相较之下,可见曾国藩的事业是多么的艰难。这期间,他曾两次自杀,一次跳湘江,一次跳长江;也曾被太平军一围几个月,连一个救兵都发不出去;他的枕头底下长年累月是一把剑,万一战败了,敌人冲进来就自杀……

对待这种艰难的处境,曾国藩有诀窍。其一,就是以“死硬”的态度去对待。所谓死硬就是打硬仗,打死战,准备死在战场上。其二,就是不示弱,在敌人的面前,在艰难的面前不示弱,他有句话常挂嘴边“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其三是不服输。其实曾国藩打了十多年仗,多半是败仗,他的幕僚给朝廷写报告说“屡战屡败”,曾国藩将之改成了“屡败屡战”,他认为“屡败屡战”落在“战”字上,表明不服输。

曾国藩12年半才打下南京,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障碍。这个障碍是他组建这支军队与身俱来的,没有办法逃避的宿命。朝廷对待湘军又用又疑,曾国藩从咸丰二年起兵,到咸丰十年,九年里为朝廷出生入死,但官没有升一级,朝廷给的都是虚衔。后来让他当两江总督,是已经四顾无人了,朝廷不得已才把这个职务给曾国藩的。

面对这种政治上的挫折,曾国藩采取了“强忍”的手段。到底是官位重要还是带兵重要?曾国藩选择带兵为重。

曾国藩有一股韧劲,他一生用三个字对待挫折,硬、挺、忍。任何大事都不是轻易办成的,能轻易办成就不是大事。人生中面对任何打击和失败,要的就是曾国藩这种百折不挫的精神。这些东西看起来是做事的态度,其实它源于智慧修养。

为自保:功成身退赢人心

用了12年半,曾国藩终于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可他选择功成身退。

那时普天下没有谁的声望能超过曾国藩,可就在这种风风光光的局面下,朝廷有一股暗流在涌动,拼命在挑曾国藩和湘军的毛病。部下劝他学赵匡胤,黄袍加身,谁料,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断然功成身退。

首先,他向朝廷一再表明不居功,把打下南京归功于已死的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而且从此以后,他从来没有跟人谈起过打南京。接着,他劝弟弟解甲归田,他弟弟当年刚满41岁已是浙江巡抚,但曾国藩指出当时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背地里危机四伏,不如辞官,这个弟弟就此回到湖南老家,专心做农民。

然后,他宣布裁军。在短短几个月内,把打下南京城的这支当时最厉害的军队裁掉九成。其实这是清朝廷所乐意看到的事,因为这支军队今天打下南京,明天也可能打下北京,曾国藩深知朝廷的心结。同时,他还撤掉了遭百姓怨恨的税务局,本来所有做生意的人都要抽税,以此供养湘军。最后,在曾国藩的努力下,朝廷恢复了开科取试,赢得两江读书人的心,而舆论就是这些人造成的,帮他度过那段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杀机四伏的年代。

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比比皆是。面对成功,道家的态度是功成身退,我个人认为是很有道理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大功不为居,以水为例,人一刻也不能离开它,可水从未居功。再说一件大功,也不是你个人所能办成的,居功不合适。一个人一生办成一件大事已经很了不起,所以年轻人你们能聚精会神办好一件大事就不错了。

最好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

曾国藩能成大事的另一种人生智慧是“拙诚”。他总是说天道忌巧,别人以虚假的态度对待我,我也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唯天下之至诚。所谓兵不厌诈,可哪怕是打仗这么需要技巧的事情,曾国藩做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建立在拙诚之上。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是根本的致胜之道,世界上真正的事业无论大与小,都是靠脚踏实地做出来的,不是投机取巧所能办成的。

打了胜仗的曾国藩最终没有选择在高位上享福,因为他早年就从《易经》中领悟到一个宇宙的大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满,也就会立即不完满,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他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也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一再告诉他的家人要“求缺惜福”。

求缺是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贪了,而惜福是要我们培养一种感恩的情怀。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恰巧是引导人们快乐和幸福的关键。现在物质这么丰富,但是很多人都说没有幸福感,也没觉得快乐,原因就是缺了“求缺惜福”的心态。我的体会是,求缺能使人产生满足感,而满足感可以生发人的惜福之心。惜福之心有了,人就萌生感恩的情怀。

曾国藩人生励志名言名句(读书,治学,修身,处世)

曾国藩人生励志名言名句(读书,治学,修身,处世) 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的,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曾国藩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们持续学习、反复思考、认真实践,可以作为终生的教师。 一、读书篇(多读书可以开智慧) 1.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误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2.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3.尔没必要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4.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5.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6.无恒者,三心二意也,欲求长进难矣. 7.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没必要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9.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

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的,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10.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二、治学篇(治学需要坚强的心、博学多才) ⑴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⑵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⑶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⑷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三、修身篇(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⑴克己之学——反省自己经典语录 ⑵事事慎重——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⑶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跟曾国藩学智慧,向胡雪岩学绝学

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 ——跟曾国藩学智慧,向胡雪岩学绝学“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这句话百年以来流传于民间的谚语,深刻的揭示了精通内圣外王之术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和深谙智慧权谋之术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曾国藩以及胡雪岩做事在为人处事方面对人们的影响。 而曾国藩和胡雪岩就是那些无法让人玩却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从一个山村穷秀才,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大情圣哲”。毛泽东东年轻时就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则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并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身捧读不辍。胡雪岩,从一个身无分文钱庄的穷伙计,赤手空拳在乱世中开辟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成为名扬天下的“一代巨贾”“红顶商人”,他传奇的赚钱神话使得无数人为之痴迷,成为所有商人的终极梦想。 没有谁能够轻易让人们奉为圭臬,没有谁轻易在历史上刻下名字。他们俩个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做人做事绝学,才使得他们能够从芸芸众生中脱瘾而出,成就其他人难以建立的功业。这些绝学是他们跨越各种艰难险阻,历经无数成败得失而总结出来的,是他们人生的智慧谋略的深刻体现。这些绝学既体现了他们对中华5000年传统智慧的独特性应用,又展示了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的创造性见解。这些绝学不但是每一个想达到内圣外王之道的人所应遵循的道路,也是每一个想建功立业的现代人应学习和掌握的智慧。 曾国藩

曾国藩的谨始慎钟之绝。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与其谨慎程度成正比。《管子》中说:“其所谨着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着大,则其所立亦大。”谨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人生之路,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诸葛一生唯谨慎,曾国藩以其为人生楷模,以“慎”字撑起了人生之舵,谨言慎行、谨始慎终,这使得他能够从各种危机中从容度过,成为一代圣贤。 曾国藩的和气致祥之妙。和则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成事之要,首先在于人和。在为人处事上坚持“和”字,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是一种极高明的处世策略,这样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达成己事。曾国藩在待人接物中坚持和气;在治家理政中坚持和睦;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和谐;在自我修养中坚持“中和”等,这使得他获得了家人、朋友、上级和下司的的鼎力支持,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曾国藩的以退为进之策。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实力,总是受周围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个人要识好歹,明实务,知进退。曾国藩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坚持以退为进的策略,平时善于藏住自己的锋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丰时绝不乱动,坚持龙蛇屈伸之道,这使得他能够安全度过各种险恶之途,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的借人成事之功。单打独拼不能成就大业,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众人的合作努力。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终究有限,只有那些善于用人之长一补己之短的人,充分借助他人力量的人,群策群力,才能成就伟业。曾国藩以儒臣督师,削平大难,蔚成中兴大业,离不开他人的借人成事之功。他的知人之明、用

人生大智慧

人生大智慧 人生大智慧因果法则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是因果法则。看似简单,可人们做事似乎只重结果,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播的种子与方法错了,怎会收获理想的果实?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懂得并运用因果法则,物质富裕、身心健康就会变得容易。 心有定力由于意识到万事万物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变化的,所以,对待周边发生的一切事物变化,从现象上就会以平和心接受。本着凡事内求的原则,以内省心探究其源,不论顺逆,皆是成长之因。心有定力,就会有生命圆满的力量!心有定力的具体体现是能够做到放下过去,珍惜现在,发展未来,心灵即刻得到解脱,即是活在当下的快乐。相反若是活在过去,不满现在,只希望未来之人,则是缺少智慧的人,烦恼不断。心有定力就会清楚:只有现在才是你唯一能真正拥有和掌握的!若把握的不好,现在就可能变成不幸的过去;若把握得好,现在就会造就美好的未来。 中庸思想不是骑在墙上,是两条腿走路;不是折中调和,是不走极端;是辩证处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做事准,恰到好处; 庸是做事狠,坚定不移。中是智慧,庸是勇气,中庸之人是智勇双全之士! 道法自然道是规律;法是效仿,依据;自然是规律的本源,宇宙运行的原则。做人做事应该求的就是个道自然。做人的道体现的是真诚、平等、清净、精进;做事的道体现的是看开、随缘、感恩、内求。 真诚:一心一意,不虚假。搞假骗的是自己,良心不安,真诚心是道。 平等:人与人的问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多是我大你小、我优你劣这种人心不平等造成。

清净:不沾染恶习,待人不分高低贵贱,处事不计较你我多少。 精进:不懈努力,不停追求。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看开:看透开悟,即明了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人生的本质是体验中成长,目标设定后的过程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收获什么或多少,计算而不计较,所谓只求耕耘,莫问收获,才是快乐的智者境界!看开就不会去执著结果的不变,就会少生烦恼这个副产品。看开的人做的事,都是自利、利他乃至无我利他的事!看开的人追求的都是过程中的成长!看开的人由于没有了名利结果的包袱,反而在体验快乐的同时更易成功! 随缘缘是条件,做事成功离不开条件,有些条件,尤其是客观条件非主观努力所能为。那么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善尽心力,随缘变化有多好!一直在努力,又不执著条件,轻松自在啊!智者会意识到外在环境是变化无常的,唯一能改变的是内心的状态。我们不可改变事情的结果,但可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心不随境转=不随境起舞=不随烦恼起舞。 感恩凡事感恩!好也感谢理所应当;坏也感谢亮眼明心;顺也感谢阳光是美丽的;逆也感谢成功总在挫折后。别拒绝困难与挫折,困难在古希腊语中,意为上帝授予之物!接纳后才有惊喜,感恩心一定快乐!曾国藩的成功秘诀:平生长进,全在承辱受挫之时。 内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将注意力只放在自己是否想得对、说得对、做得对上。真正的财富源自内心!世人做事不得要领的一个主要误区是向外求,顺则罢,一旦是逆、苦,心中便也跟着逆、苦起来,多可怜!真心不变,调整自我,适应外界,进而改造外界此适者生存之真谛!

做人要学曾国藩讲课教案

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 ——跟曾国藩学智慧,向胡雪岩学绝学 “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这句话百年以来流传于民间的谚语,深刻的揭示了精通内圣外王之术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和深谙智慧权谋之术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曾国藩以及胡雪岩做事在为人处事方面对人们的影响。 而曾国藩和胡雪岩就是那些无法让人玩却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从一个山村穷秀才,一步一个脚印, 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大情圣哲”。毛泽东东年轻时就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则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并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身捧读不辍。胡雪岩,从一个身无分文钱庄的穷伙计,赤手空拳在乱世中开辟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成为名扬天下的“一代巨贾”“红顶商人”,他传奇的赚钱神话使得无数人为之痴迷,成为所有商人的终极梦想。 没有谁能够轻易让人们奉为圭臬,没有谁轻易在历史上刻下名字。他们俩个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做人做事绝学,才使得他们能够从芸芸众生中脱瘾而出,成就其他人难以建立的功业。这些绝学是他们跨越各种艰难险阻,历经无数成败得失而总结出来的,是他们人生的智慧谋略的深刻体现。这些绝学既体现了他们对中华5000年传统智慧的独特性应用,又展示了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的创造性见解。这些绝学不但是每一个想达到内圣外王之道的人所应遵循的道路,也是每一个想建功立业的现代人应学习和掌握的智慧。 曾国藩 曾国藩的谨始慎钟之绝。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与其谨慎程度成正比。《管子》中说:“其所谨着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着大,则其所立亦大。”谨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人生之路,慎一 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诸葛一生唯谨慎,曾国藩以其为人生楷模,以“慎”字撑起了人生之舵,谨言慎行、谨始慎终,这使得他能够从各种危机中从容度过,成为一代圣贤。曾国藩的和气致祥之妙。和则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成事之要,首先在于人和。在为人处事上坚持“和”字,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是一种极高明的处世策略,这样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达成己事。曾国藩在待人接物中坚持和气;在治家理政中坚持和睦;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和谐;在自我修养中坚持“中和”等,这使得他获得了家人、朋友、上级和下司的的鼎力支持,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曾国藩的以退为进之策。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实力,总是受周围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如果是一意孤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个人要识好歹,明实务,知进退。曾国藩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坚持以退为进的策略,平时善于藏住自己的锋芒,善于明哲保身。羽翼未丰时绝不乱动,坚持龙蛇屈伸之道,这使得他能够安全度过各种险恶之途,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字诀

培植根本之诀 1志字诀:做人要做第一等人 “志”是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和信念,它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目的性,支配着实现目标的坚定性。人生由立志而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曾国藩坚信,人人可以为圣贤,给自己立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宏愿大志。“志”为他一生提供了精神源动力,其声名事业,便由一 “志”字幵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志向越高,成就越大 ?慎择师友,结交有志之人 2恒字诀:有恒断无不成之事 恒为作圣之基,便是圣贤豪杰,绝大事业,也得从此字作出。恒有三大要素:一 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二为专注,认准一件事,如终如一,全力以 赴;三为渐进,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守此三者,必有功成之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做大事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事有定程,彻始彻终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3专字诀:力气用到点子上 曾国藩说,西方人的技艺所以精绝,是因为他们每办一事,都集中精力,越钻越深,逐渐达到极致。他认为,要赶超西方,必须有“专”字工夫。他自己的一生, 大事小事,无不专心为之。求师

专,求友专,用情专,做事专,因而总结出“凡事皆贵专”的硬道理。人之精力有限,而世事无穷,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略,才能成功。 ?专权:事权专一,乃能成功 ?专心:心有二用,贝y不能成 ?专攻:用功如掘井,凡事皆贵专 ?专精:西洋之长在于专 4熟字诀:笨功夫也有大收获 “熟”是一种笨功夫。曾国藩学作诗,每日熟读苏轼、陆游诗作,终生不厌,最 后口舌生津,妙句随出。“熟”功虽笨,却能生巧。曾国藩为官治军,无不验证了 “熟”字之功。须知世间各种本事,如果不是由“熟”而精,则终不可恃。 ?熟极生巧,妙来无过熟 ?万事贵熟,熟则能强 ?先立规模,后求精熟 第二篇修炼身心之诀 5裕字诀:让自己的心胸幵阔起来 宦海风波,仕途通塞,不可能全由个人自主。其间坎坷遭际,在所难免。如果胸 中抑郁,怨天尤人,不仅无益于事,反易致祸伤身。此时便离不幵“裕”字。“裕” 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认为,胸怀宽广,气量宏大,是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任的决定性品格。裕则无咎,裕则无争。为人处世,居之以裕,守之以贞,则无难不解,无往不利。 ?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

曾国藩名言录198句:做人不可过于聪明

曾国藩名言录198句:做人不可过于聪明 [标签:栏目] ,曾国藩名言录198句:做人不可过于聪明 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3、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4、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5、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6、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7、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8、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9、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10、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1、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12、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3、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14、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15、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6、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17、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18、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19、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20、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21、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22、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23、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24、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25、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26、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7、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28、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9、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30、特患业之不精耳。 31、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32、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3、好谈己长只是浅。 3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3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36、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37、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38、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39、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40、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41、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42、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43、须先立坚卓之志。 44、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45、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曾国藩字诀

第一篇培植根本之诀 1 志字诀:做人要做第一等人 “志”是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和信念,它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目的性,支配着实现目标的坚定性。人生由立志而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曾国藩坚信,人人可以为圣贤,给自己立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宏愿大志。“志”为他一生提供了精神源动力,其声名事业,便由一“志”字开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志向越高,成就越大 ◆慎择师友,结交有志之人 2 恒字诀:有恒断无不成之事 恒为作圣之基,便是圣贤豪杰,绝大事业,也得从此字作出。恒有三大要素:一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二为专注,认准一件事,如终如一,全力以赴;三为渐进,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守此三者,必有功成之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做大事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事有定程,彻始彻终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3 专字诀:力气用到点子上 曾国藩说,西方人的技艺所以精绝,是因为他们每办一事,都集中精力,越钻越深,逐渐达到极致。他认为,要赶超西方,必须有“专”字工夫。他自己的一生,

大事小事,无不专心为之。求师专,求友专,用情专,做事专,因而总结出“凡事皆贵专”的硬道理。人之精力有限,而世事无穷,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略,才能成功。 ◆专权:事权专一,乃能成功 ◆专心:心有二用,则不能成 ◆专攻:用功如掘井,凡事皆贵专 ◆专精:西洋之长在于专 4 熟字诀:笨功夫也有大收获 “熟”是一种笨功夫。曾国藩学作诗,每日熟读苏轼、陆游诗作,终生不厌,最后口舌生津,妙句随出。“熟”功虽笨,却能生巧。曾国藩为官治军,无不验证了“熟”字之功。须知世间各种本事,如果不是由“熟”而精,则终不可恃。 ◆熟极生巧,妙来无过熟 ◆万事贵熟,熟则能强 ◆先立规模,后求精熟 第二篇修炼身心之诀 5 裕字诀: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宦海风波,仕途通塞,不可能全由个人自主。其间坎坷遭际,在所难免。如果胸中抑郁,怨天尤人,不仅无益于事,反易致祸伤身。此时便离不开“裕”字。“裕”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认为,胸怀宽广,气量宏大,是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任的决定性品格。裕则无咎,裕则无争。为人处世,居之以裕,守之以贞,则无难不解,无往不利。 ◆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最高概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

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释义: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释义:「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修订版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 对于曾国藩此人,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课本里但凡讲到太平天国,肯定会提起曾国藩。在我看来,曾国藩能以一个农家子弟封侯拜相,凭一介书生立军功,权倾天下仍得善终,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富有智慧的人物。 智慧就是对事物一种认识、辨析、判断、处理以及发明创造。前人的智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读者从我的历史小说和我的历史研究中,去感悟人生,比如说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高起点:30岁进翰林院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山村。28岁那年,他的功名就已达到顶点——考中了进士。两年后,他通过翰林院毕业考试,升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这就是曾国藩的起步,那一年他30岁。对从偏僻山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来说,这个起点已经很高了,但曾国藩比其他人高明的一点就是,他并不满足于此。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1岁的曾国藩开始致力于“修身”。他当时拜了北京一位知识分子精神领袖做老师。老师告诉他,要从五个方面对自己的人格加以打造,去掉不足之处,培养自己的长处。其实,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修身”。

修身五律:诚敬谨静恒 曾国藩早期的“修身”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的。 其一是“诚”,“诚”是人生的根本,做人要诚信,要诚实,要诚恳,不欺人也不自欺。 其二是“敬”,是对事情,对人的一种态度。“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在儒家的学问里,有很高的地位——儒家认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体现在“敬”字上。我们对待宇宙,也就是天地大道,要敬畏,还要敬畏祖宗,敬畏历史,敬畏那些为了人类社会能发展而制定的法则。我们不仅对待长辈要恭敬,对待同事和朋友要互相尊敬,对待工作也要敬业。曾国藩悟透了这个字,他认为所谓的“敬”就是不怠慢。大家不妨这样去做一做,你对人不怠慢,你对事情不怠慢,那么你就基本上能够做到“敬”了,你的境界马上就提高了。 其三是“谨”,就是谨言慎行,说话要谨慎,不能随便乱说、道听途说、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假话、反话和欺骗的话更不能说。 其四是“静”,就是要保持内心的一种宁静,尤其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每天要是能有十几分钟时间,把一切杂念都去除,让心安静下来,这对自己有好处。 其五是“恒”,就是持之以恒。人生最需要持之以恒的是“起居有度”,而破坏我们这个“恒”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应酬。当年曾国藩为了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赠元发弟放言 作者:黄庭坚 (宋) 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 故曰时乎,时不再来。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八慎 一、慎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无不体现“慎言”的智慧和“口无遮拦”的后果。

二、慎行。慎行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潇洒和坦荡。“言必信,行必果”,慎行无疑体现的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意志,懂得“慎行”的人肯定志存高远。 三、慎微。慎微不是小器之人的行为体现,而是不忽视细节,是对事物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在一定条件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图大者,当谨于微。 四、慎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诱惑无处不在,慎独,是面对美色的坐怀不乱,是面对金钱以不贪为宝,是面对不义之财以不占为本。 五、慎欲。古人云:“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在追求个人欲望的过程中,应该时常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不做欲望的奴隶。耐得住寂寞,保得住气节,从而享有堂堂正正和幸福快乐的人生! 六、慎友。真正的朋友是一面镜子,照照镜子,就可以明白自己的缺点;真正的朋友也是一本书,翻翻书页,就可以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慎初。“勿以恶小指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善与恶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迈出第一步都是艰难的,一旦迈出恶的一面,最可能的结果是走向恶的深渊。

曾国藩经典语录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智慧

曾国藩经典语录大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 智慧 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连毛主席对他也是推崇至极,毛主席这样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现在研究曾国藩语录的人很多,因为这些经典语录里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们持续学习、反复思考、认真实践,有些哲理名言甚至可以作为终生的老师。把曾老先生的名人名言分成五类,第一类是关于读书的励志名言,第二类是关于治学的励志语录,第三类是关于修身养性的哲理名言,第四类是关于为人处世的处世哲学,第五类是家教的名人语录。 一、读书篇——曾国藩励志名言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

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二、治学篇——曾国藩励志语录 1、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2、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4、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三、修身篇——曾国藩哲理名言

花未全开月未圆-----《曾国藩挺经智慧》中悟出的人生大境界

感谢百度文库提供此交流平台 本文摘选自作者发表在百度阅读《曾国藩挺经智慧》一书。 欢迎致信作者陈少禹 nychenshaoyu@https://www.doczj.com/doc/485864185.html,斟误补正,研究探讨。 《曾国藩挺经智慧》中悟出的人生大境界 -----花未全开月未圆 ★★★曾国藩论“盈虚”: 1.[原典]: ?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2.[原典]: ?星冈公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晓得上岸。’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兄衰年多病,位高名重,深虑打扫脚棍。自金陵告克之后,常思退体藏拙。? 3.[原典]: ?大约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 4、[原典]: ?处大位大权震享大名自古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想法将权位二字退让少许,灭去几成,则晚节渐可收场耳。? 5.[原典]: ?莫买田产,莫管公事,吾所嘱者,二语而已。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 6.[原典]: ?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7.[原典]: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阿兄忝列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庇荫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至连累弟等。? 8.[原典]: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金陵一城,沅(曾国荃,字沅甫)与荃(李鸿章,字少荃)各克其半而已,此亦非甚坏之名也。何必全克而后成美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在晚清政坛中,曾国藩是最具有色彩性的人物,他被成为清朝中兴之臣。他流非后人的不只是高官厚禄之后的虚华和荣耀,还有他所达到的儒者风雅和他言传身教、教育子女的事迹。 仕途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号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也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学士,封一等毅勇候。 曾国藩6岁时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读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儿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可见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了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地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沿着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1852年,曾国藩因家母丧在家。这是太平天国地起一已席转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老对付太平天国,可是晚清腐朽地武装力量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地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混那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

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号“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句刻印了由李翰章、李鸿章校编的《曾文正公家书》。 修身 曾国藩少年有吸烟和晚起的毛病,后来决心改掉。曾国藩视之如大敌,决心彻底克服它。而一般的人认为这是区区小事,无关大节。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以效法:“慎独则心泰,主敬则心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做人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恭富贵,他认为在生活中不能有戏谑之言行,举止要端庄,话不能妄说,这是进入道德的基础。 他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方式,站立时总是稳稳当当,站支姿规规矩矩;看书时,总是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说话,总是毕恭毕敬很有礼貌;说话时他总是语气缓和,忠厚仁爱。对他的儿子曾纪泽,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即: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从《曾国藩挺经智慧》中悟出的人生大境界

从《曾国藩挺经智慧》中悟出的人生大境界 曾氏宝典: 1.[原典]: ?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2.[原典]: ?星冈公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晓得上岸。’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兄衰年多病,位高名重,深虑打扫脚棍。自金陵告克之后,常思退体藏拙。? 3.[原典]: ?大约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 4、[原典]: ?处大位大权震享大名自古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想法将权位二字退让少许,灭去几成,则晚节渐可收场耳。? 5.[原典]: ?莫买田产,莫管公事,吾所嘱者,二语而已。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 6.[原典]: ?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 7.[原典]: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阿兄忝列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庇荫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至连累弟等。? 8.[原典]: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金陵一城,沅(曾国荃,字沅甫)与荃(李鸿章,字少荃)各克其半而已,此亦非甚坏之名也。何必全克而后成美名哉……盖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 9.[原典]: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注解]: 屠羊说:战国时楚国的一个屠户。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败亡,楚昭王逃难到随国。屠羊说跟着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许多问题,包括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功劳很大。后来楚国复国,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答道:“楚王失去楚国,我也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这等于恢复了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16个字

一、坚忍 “坚”是坚忍的意思。 曾国藩说:“好汉打掉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平生咬牙立志之诀。” 坚忍的人从不叫苦,不是没有苦,而是有苦不言语,只往肚里吞。 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当中,都将遭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面对小人的无端攻击,面对事业或感情上的挫折,我们可以选择愤懑、恼怒,甚至绝望,也可以选择坚忍、迎难而上。不同的选择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排挤,往往反唇相讥,显得很不成熟。1857年初至1858年夏,曾国藩利用在家守丧的机会,全面总结过往人生,最终得出了“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自此以后,曾国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面对清廷的猜忌,同僚的排挤,属下的背叛,他不再愤世嫉俗,而是默默地选择“打掉牙,和血吞”,凭借着超乎常人的韧劲渡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 二、高深 “高”指有高深的见识。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做事情,见识是首位的,才能还是次要的。曾国藩自己承认“乏才”,别人也评价他只是“中人之资”,但是这中人之资,却成就非凡之功,靠的是他高明的见识。 见识从哪里来?通过学习,不学习肯定无见识,所谓“人不学,不知…道?”。 学习不外乎“读书”与“做事”,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又要求子弟学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三、厚道 “厚”指厚道,有高深的见识必须以厚道为基础,否则极易走偏。 曾国藩说:“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不少同乡会去找他,一旦找他,难免会是一些危急的事情,事情一旦危急,自然会有几分棘手。曾国藩遵守他祖父的教导来应对,“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钱财方面量力帮助,办事则尽全力。 曾国藩掌握大权时,难免身边有沽名钓誉的人,比如宣称对美女、对官位不动心的假道学,曾国藩也能容纳,给予礼遇。 四、卓然 “卓”指卓然自立,有所为,有所不为。 曾国藩在给李元度的书信中说:“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办事,成败只好听天由命,毁誉也随别人的便,只有自己处事的方法,靠自己来决定,也就是说,不随众人的喜惧而发生变化。 卓然自立,也就是本色做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拥有坚强的信念与操守,并且坚持这样的原则,方能走得更远。 不为防范他人而丧失做人的乐趣,不为取悦他人而丢掉做人的风骨,不为名缰利锁而矫揉做作,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一)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二)

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精湛。曾国藩就奏请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中国,只有自己的技术精湛才能超越他人。任何事情要在“精”“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做人36字诀 曾国藩是中国近 代史上的一个异 数。一个普通的农 家子弟,以并不超 绝的资质,竟能办 成挽狂澜于即倒, 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即使 100多年过去,仍令人回想无穷。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 自从曾国藩去世以后,这就成了人们苦苦追索的问题。很多人都想从他的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因此,曾国藩的文集一出版,就成了当时人的必读书。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

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部《曾文正公文集》,堪称成功学百科全书。细读他留下来的文字,浸润着他自己对人生、事业的深刻领悟。没有空洞无物的大话,句句朴实无华,耐人寻味。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浸透着人生哲理的箴言,既是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得出来的,同时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五千年的人生智慧,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集中展现。此书,就是对曾国藩人生智慧最集中的诠释。 曾国藩的成功,是他对成功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他将这些成功经验,或记在日记中时刻提醒自己,或写在家书、书信中教导子弟或朋辈,互勉共进。将这些文献汇集在一起,就是一套生动、系统的成功学。 曾国藩用语简练,最喜欢将成功经验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他称之为“字诀”。其中有“二字诀”、“三字诀”、“四字诀”,甚至“六字诀”,用一个字归纳,可以统称为“一字诀”。这是曾家的一个传统。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就将治家之道归纳为八个字,分别是书、蔬、鱼、猪、早、扫、孝、宝,曾国藩称之为“八字诀”,视为传家之宝。

曾国藩与挺经·《曾国藩挺经智慧》

曾国藩与挺经·《曾国藩挺经智慧》 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物。近代中国人,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从梁启超、杨昌济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推崇备至。 梁启超在他所编辑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一书的序言中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竞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晚年毛泽东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评价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更是一生研读曾国藩著作,并以之为修身行事的准则,他教育儿子蒋经国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

也。” 非常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两位曾国藩的铁杆儿粉丝,却从曾国藩的著作中读出了不同的韵味,并且巅峰对决,胜负早定。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什么。最形象也很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是,毛泽东受曾国藩的《爱民歌》启发,创作出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精神凝聚和纪律约束所起的巨大作用已为历史所证实。蒋介石从曾国藩的“涤生刀”受到启发,给每一个黄埔学生以及有功将士颁发一把“中正剑”,其激励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近代曾流行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的学问博大精深,从我们每个人都用得着的学问来说,莫过于他的挺经。那么,《挺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挺经》的来历 据专家学者考证,曾国藩存世的文稿中,没有《挺经》这部书,也没有草稿之类的半成品。说明曾国藩终其一生也没有写作《挺经》这部书。吴樵子等著的《挺经》关于曾国藩原文部分,与《败经》、《面经》等著作一样,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曾国藩的日记、家书、奏章、书札等著作中分门别类进行摘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