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能够正确反映“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标政策业务意义的计算公式为:

S=[X1×(C1/C1)+X2×(C1/C2)+...Xi×(C1/Ci)+...Xj×(C1/Cj) ]/n——公式1

公式1中,X1、X2...Xi...Xj为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2年、……、j年本人缴费工资额;

C1、C2...Ci...Cj为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2年、……、j年全

国/省/地市“职工平均工资”或称“社会平均工资”;

n为企业和职工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月数合计(等于12N,N

为企业和职工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特别的,公式1中,(C1/C1)、(C1/C2)...(C1/Ci)...(C1/Cj)为(基于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指数”,Indexingfactorsforeligibilityyear;

X1×(C1/C1)、X2×(C1/C2)、...Xi×(C1/Ci)、...Xj×(C1/Cj)为(基于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的)“指数化缴费工资”,Indexedearnings。

应缴费月数和n,进而得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S。由此,该指标能够反映参保人员在整个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平均水平。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还可以有2个正解公式:

令Yi=Xi×(C1/Ci),即Yi为“各年度指数化缴费工资”,则有

简单算数平均算法:

S=(Y1+Y2+...+Yi+...+Yj)/n——公式2

令yi=Yi/ni,即yi为“各年度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则有以各年度应缴费月数ni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算法:

S=(y1×n1+y2×n2+...+yi×ni+...+yj×nj)/(n1+n2+...+n i+.. .+nj)——公式3

其中:n=n1+n2+...+ni+...+nj

在不将“本人缴费工资指数”(Xi/Ci)作为独立的政策业务概念的前提下,

S=C1×(X1/C1+X2/C2+……+Xj/Cj)/n(其中n=12N)——公式4

是可用的,显然,公式4只是公式1的简化形式。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及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及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参加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实际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 按照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可以得到养老金的如下计算方法: 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数据见表一)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能够正确反映“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Average Indexed Monthly Earnings)”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111 1212m m c c c x x x c c c S n ? +?++?= (1) 公式(1)中,12,,,m x x x 为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2年、……、m 年本人缴费工资额;12,,,m c c c 为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2年、……、m 年全国/省/地市“职工平均工资”或称“社会平均工资”;n 为企业和职工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月数合计(可以简单认为等于12m ,m 为企业和职工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i i x c 称为退休前第i 年的缴费指数,i =1,…,m. 参保人员i 年度的本人缴费工资i x 通过工资指数 1 i c c 得到指数化缴费工资1 i i c x c ? ,从而使各年度不可比的i x 换算为相当于参保人员退休前1年社会平均工资1c 水平的、可比的各年度指数化缴费工资1i i c x c ? ,各年度指数化缴费工资1i i c x c ?加总再除以参保人员实际缴费月数和n ,进而得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S 。 由此,该指标能够反映参保人员在整个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平均水平。

企业平均工资怎么算.doc

公司平均工资怎么算 公司平均工资怎么算 用企业去年的工资总额除以去年企业年平均人数,就是企业去年的年人均工资,再除以12就是月平均工资。工资总额和平均人数按照统计局口径计算。 按国家《劳动统计制度》规定,劳动统计的范围是对城镇单位进行统计,不包括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是统计部门根据城镇单位上报的劳动情况表汇总计算而来,用各个单位的工资总额相加除以全部职工人数,计算出职工平均工资。职工工资总额由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组成。按劳动统计制度规定,工资总额计算方法不按实际发到职工手里的现金计算,职工工资不仅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还包括单位代扣代缴的各项费用。如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并且是个人所得税税前工资。职工平均工资数据成为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全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职工退休金以及法院在判定突发事件如工伤、车祸等对受害人给予经济补偿时的参考依据。 平均工资的定义 平均工资,是一项反映工资总体水平的指标,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不

同于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 按中国现行统计方式,平均工资与每个人自己拿到的工资或工资单上的工资是有差别的。2012年8月23日统计局公布数据,广州5.7万超过京沪居首。 2014年12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说: 适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并透露,全年已有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4.1%。 2015年5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数据,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969元。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2.20倍。 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 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解释:平均工资是单位工资总额除以年内(季度内)平均职工人数得出的。

职工工资的计算方法

TCL职工工资制度 (试行方案) 一、总则 1.1为规范职员工资的确定及调整办法等有关事项,特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职员(即惠州本部胶驻外工作的职员)。本制度所指工资,是指每月定期发放的工资,不含奖金和津贴事项(技术系列的项目津贴除外)。 二、工资结构 2.1职员工资由固定工资、浮动工资两部门组成。 2.2固定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技能工资、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固定工资是根据职员的职务、资历、学历、技能等因素确定的、相对固定的工作报酬。 2.3浮动工资包括:考勤工资、绩效工资、效益工资,项目开发人员还有项目津贴。浮动工资是根据员工考勤表现、工作绩效及公司经营业绩确定的、不固定的工资报酬,每月调整一次。 2.4项目津贴自研发项目经总经理批准立项后,于相关研发人员当月工资中发放。项目经理每月对相关研发人员进行考核,确定发放比例,最高为工资标准的20%。

2.5项目完成情况由公司技术战略发展委员会进行评估。项目如提前或按期完成,项目津贴自完成当月停发。在预定的截止时间,如项目完成率低60%,项目津贴自当月停发;如项目完成率高于60%,项目津贴继续发放,直至项目完成当月为止。技术战略发展委员会根据项目评估价值、完成的质量、进度情况,确定项目奖的发放。 2.6职员工资扣除项目包括:个人所得税、教育金、缺勤、扣款(含押金、借款、罚款等)、代扣社保费、代扣补充保险费、代扣住房公积金。 2.7职员工资发放如有错漏,或需退还捐款时,将在下月工资“补杂”项补发。 三、工资系列 3.1公司根据不同职务性质,分别制定行政、技术、营销三类工资系列。 3.2行政工资系列适于于从事行政、财务、生产等日常管理或事务工作的职员。 3.3技术工资系列适用于从事产品技术开发、生产技术、品质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3.4营销工资系列适用于从事营销、推广及相关工作的职员,包括市场本部及难驻外机构所有职员。 3.5职员工资系列适用范围详见下表3-1:

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 移动平均法的预测值实质上是以前观测值的加权和,且对不同时期的数据给予相同的加权。这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指数平滑法则对移动平均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其应用较为广泛。 1. 指数平滑法的基本理论 根据平滑次数不同,指数平滑法分为: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和三次指数平滑法等。但它们的基本思想都是:预测值是以前观测值的加权和,且对不同的数据给予不同的权,新数据给较大的权,旧数据给较小的权。 ①一次指数平滑法 设时间序列为,则一次指数平滑公式为: 式中为第t周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为加权系数,0<<1。 为了弄清指数平滑的实质,将上述公式依次展开,可得: 由于0<<1,当→∞时,→0,于是上述公式变为: 由此可见实际上是的加权平均。加权系数分别为, ,…,是按几何级数衰减的,愈近的数据,权数愈大,愈远的数据, 权数愈小,且权数之和等于1,即。因为加权系数符合指数规律,且又具有平滑数据的功能,所以称为指数平滑。 用上述平滑值进行预测,就是一次指数平滑法。其预测模型为: 即以第t周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作为第t+1期的预测值。 ②二次指数平滑法 当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动时,使用第t周期一次指数平滑就能直接预测第t+1期之值。但当时间序列的变动出现直线趋势时,用一次指数平滑法来预测仍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偏差。因此,也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也是在一次指数平滑的基础上再作二次指数平滑,利用滞后偏差的规律找出曲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然后建立直线趋势预测模型。故称为二次指数平滑法。

设一次指数平滑为,则二次指数平滑的计算公式为: 若时间序列从某时期开始具有直线趋势,且认为未来时期亦按此直线趋势变化,则与趋势移动平均类似,可用如下的直线趋势模型来预测。 式中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当前时期数t到预测期的时期数;为第t+T期的预测 值;为截距,为斜率,其计算公式为: ③三次指数平滑法 若时间序列的变动呈现出二次曲线趋势,则需要用三次指数平滑法。三次指数平滑是在二次指数平滑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平滑,其计算公式为: 三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为: 其中: ④加权系数的选择 在指数平滑法中,预测成功的关键是的选择。的大小规定了在新预测值中新数据和原预测值所占的比例。值愈大,新数据所占的比重就愈大,原预测值所占比重就愈小,反之亦然。 若把一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公式改写为: 则从上式可以看出,新预测值是根据预测误差对原预测值进行修正得到的。的大小表明了修正的幅度。值愈大,修正的幅度愈大,值愈小,修正的幅度愈小。因此,值既代表了预测模型对时间序列数据变化的反应速度,又体现了预测模型修匀误差的能力。

社保最后每月领取退休工资的计算公式

社保最后每月领取退休工资的计算公式 ①(天津)今年单位缴纳仍为20%,但是单位缴纳的保费不再进入个人帐户。 ②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到退休年龄以后,每月领取退休工资的计算公式目前各地正在根据国务院的最新38号文件要求进行调整,与过去的计算方法不同了,大体情况如下: 按月计发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不再是简单的退休上年社平工资的20%,而是“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具体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2.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不是原来的120个月了,而是“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例如:50岁/195个月;55岁/170个月;60岁/139个月。(各地有别,仅供参考) ◎(一)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概念 参保人员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指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统筹范围)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小数点后保留四位,第五位4舍5入。下同)的乘积。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保人员缴费年限内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当年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保人员本人当年月平均缴费工资与上年度当地(统筹范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 ◎(二)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 1、计算参保人员退休时基础养老金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公式为: Wa = Vn-1×t1 t1——参保人员退休时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分段计算。实际缴费年限的每年缴费工资指数为参保人员实际缴费年限内历年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与上年当地(统筹范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其视同缴费年限的每年缴费工资指数按1.0000计算。按上述办法计算出参保人员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每年的缴费工资指数后,将各指数相加,除以实际参与计算缴费工资指数的年数,即为参保人员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计算公式为:t1=[(n1×1.0000)+(W1/V1+W2/V2+……+Wn-1/Vn-1)]/M1 M1为n1+M;当参保人员无视同缴费年限时,n1为零,t1= t2 M——M的数值等同于W1/V1+W2/V2+……+Wn-1/Vn-1各比值项数之和;其中,W1与V1、W 2与V2……Wn-1与Vn-1应为同一自然年度,下同。 W1、W2……Wn-1——参保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下简称建立个人账户)至退休时的历年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申报的自然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经社保经办机构审核确定之后的数值);

“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详解

“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详解 社平工资全称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其与劳动者有着切身利益关系。 一、社平工资标准决定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基数的上限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可见,经济补偿基数的上限受制于社平工资标准的3倍,社平工资决定着高薪入群的经济补偿上限,超过社平工资3倍的,劳动者工资再高,对经济补偿已经无任何意义。举例,同样月薪3万的高管,同样的工作年限,在不同城市获得的经济补偿数额是不同的。全国社平工资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标准相差近一半,即使拿的工资一样多,但经济补偿可能会相差一半。 二、社平工资标准决定了经济补偿征税的起点 《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57号)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比如某地区上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000元,则劳动者获得的经济补偿金在90000元内可免征个人所得税,注意这里是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而非上年职

工月平均工资3倍,一字之差,结果截然不同。 三、社平工资标准决定了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上限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第二条规定,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等规定精神,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具体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执行。 四、社平工资标准决定了工伤待遇中“本人工资”的下限和上限 工伤待遇中很多项目均是以“本人工资”作为计算基数的,比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3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21个月的本人工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五、社平工资标准决定了工伤死亡的丧葬补助金标准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

员工工资计算方法

员工工资计算方法 1、按劳动法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 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法定的公休日为104天/年,法定节假日为11天,并按下述规定方法计算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a.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b.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工作小时 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日工资:月 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c.加班工资的 计算:每天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工资:(实际工作时间-8小时)×小 时工资×150%法定公休日的加班工资:日工资×200%法定节假日的 加班工资:日工资×300% 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 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布)的规定,工资总额由 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 下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 工资;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运动员体育津贴。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按 工会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 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移动平均法简单应用

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一种简单平滑预测技术,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时间序列资料、逐项推移,依次计算包含一定项数的序时平均值,以反映长期趋势的方法。因此,当时间序列的数值由于受周期变动和随机波动的影响,起伏较大,不易显示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时,使用移动平均法可以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显示出事件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即趋势线),然后依趋势线分析预测序列的长期趋势。 1. 移动平均法的基本理论①简单移动平均法 设有一时间序列,则按数据点的顺序逐点推移求出N个数的平均数,即可得到一次移动平均数: 式中为第t周期的一次移动平均数;为第t周期的观测值;N为移动平均的项数,即求每一移动平均数使用的观察值的个数。 这个公式表明当t向前移动一个时期,就增加一个新近数据,去掉一个远期数据,得到一个新的平均数。由于它不断地“吐故纳新”,逐期向前移动,所以称为移动平均法。 由于移动平均可以平滑数据,消除周期变动和不规则变动的影响,使得长期趋势显示出来,因而可以用于预测。其预测公式为: 即以第t周期的一次移动平均数作为第t+1周期的预测值。 ②趋势移动平均法当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动时,使用一次移动平均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直接用第t周期的一次移动平均数就可预测第t+1周期之值。但当时间序列出现线性变动趋势时,用一次移动平均数来预测就会出现滞后偏差。因此,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是在一次移动平均的基础上再做二次移动平均,利用移动平均滞后偏差的规律找出曲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然后才建立直线趋势的预测模型。故称为趋势移动平均法。 设一次移动平均数为,则二次移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再设时间序列从某时期开始具有直线趋势,且认为未来时期亦按此直线趋势变化,则可设此直线趋势预测模型为: 式中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当前0时期数t到预测期的时期数,即t以后模型外推 的时间;为第t+T期的预测值;为截距;为斜率。,又称为平滑系数。

怎么计算每月养老保险缴费金额

怎么计算每月养老保险缴费金额

国家相关政策简介: 1.一般地个人交纳,按照当地上年度在职职工月平金工资为基数,缴费比例是20%,其中8%记入个人帐户; 2.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是:国务院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都要参加企业。城镇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计发办法计发。改革计发办法。为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同时,进一步完善鼓励职工参保缴费的,相应调整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实

施后参加工作、(含,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且累计满15年的人员,在发给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待遇水平合理衔接、新老政策平稳过渡的原则,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过渡办法,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决定实施后到达退休年龄但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这是目前计算养老待遇的最新规定. 关于养老保险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要交满15年,到退休的时候才能终生享受养老金,所以想拿养老金的人请务必在自己退休前15年就开始交。如果到退休年龄交养老保险不满15年,那等到你退休的时候国家会把你个人帐户上存的8%的养老金全部退给你。那单位给你交的21%到哪里去了?国家把单位为你交的21%的钱全部划到国家的养老统筹基金里了。国家规定,退钱的时候只退给个人自己扣交的钱,单位为他交的钱全部都为国家做

单位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是如何计算的

单位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是如何计算的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两个话题。下面就为大家解开年平均工资计算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一、职工年平均工资是指职工在1年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其表明1年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公式】:职工平均工资二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解释】: 1、报告期即一定时间,一般是指1年。 2、国际管理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 3、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 月平均工资计算 【公式】:职工月平均工资二职工年平均工资/12个月。 【解释】:

1、职工年平均工资包含12个月职工月平均工资。 2、计算出职工年平均工资即可得出月平均工资。 年平均工资的数据统计2009年4月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司公布数据,2008年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 日平均工资为111.99元。与2007年相比,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了4297元,增长 17.2%,但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此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公众的眼光,无一例外地都投向了“平均”二字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42452元,增长14.3%,上海、北京分列前两位。 2012年8月23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统计发现,全国22个省会城市和四大直辖市已经公布了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 平均工资。其中,广州以57473元居首,北京56061元排名第二,南京则以54713元排名第三。 除了乌鲁木齐、南宁、兰州、拉萨、海口这5大省会城市外,其余22个省会城市及四大直辖市已先后公布了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城公布年平均工资你被平均了吗? 126城公布年平均工资你被平均了吗? 1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发现,同全国年平均工资水平42452 元相比,广州、北京、南京、杭州、上海、银川、沈阳、武汉、合肥、长沙、太原这11个城市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年平均工资的主要问题机关工作人员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得到的实惠是最高

员工月工资收入怎么计算方法

员工月工资收入怎么计算方法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那么工资是如何计算的?下面让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员工月工资收入计算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平均工资”计算:职工平均工资等于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平均工资”的计算一方面取决于职工人数的统计范围,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工资总额的内涵。 工资是工钱的一种类型,即员工的薪资,是固定工作关系里的员工所得的薪酬,是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是劳务报酬(劳酬)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在中国,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1)社会保险费;(2)劳动保护费;(3)福利费;(4)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5)计划生育费用;(6)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在政治经济学中,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法定最少数额的工资叫最低工资,工资也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奖励工资等各种划分。 工资总收入的基本定义总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

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国家工资总收入的基本定义即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农村工资总收入的基本定义指统计范围内的各生产经营单位当年经营的收入中可以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可在国家、集体、农民及有关单位之间进行分配的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不包括那些不能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农民投资、救灾救济等。国家事业单位在农村兴办的属于集体性质的实体,如养鸡场、养猪场等,如果土地

移动平均法与指数平滑法(打印)

第一部分 1.学习目标 利用移动平均法与指数平滑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重点:移动平均法的理解指数平滑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指数平滑法的方法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总结 (一)长期趋势分析 1.波动(时间数列) 长期趋势 T 季节变动 S 循环波动C 不规则波动I 加法模型 y=T+S+C+I 乘法模型 y=T·S·C·I 当时间数列是年度资料,无法反映季节变动影响 y=S·C·I 当时间数列不存在循环波动时 y=T·S·I 当时间数列是月度或季度资料时 y=S·I 2.长期趋势 长期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的变化趋势。 3.测定方法 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最小平滑法 (二)移动平均法 一.基本原理 通过移动平均消除时间序列中的不规则变动和其他变动,从而

揭示出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 二.计算方法 将时间数列的各时期指标值,根据确定的时间长度,用逐项移动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形成一个消除了偶然因素影响的时间数列。 ★三. 特点 1. 移动的的项数越多,对原数列波动的曲线修匀得越光滑,也就越能显示出现象的长期发展趋势。移动平均法可以对短期不规则变动修匀(在某种现象的发展变化中,当要突出现象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可以把短期变动看成时受偶然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简单算术平均将其修匀)。 2.移动的项数越多,首尾丢失的项数也就越多,进行趋势外推测时的误差也就越大。 3.移动项数的多少要依据现象发展的特点和统计分析的要求确定。实际应用中,移动平均法主要用来有效的消除不规则变动和季节变动对原数列的影响。

4.移动平均采用奇数项移动能一次对准被移动数据的中间位置,若采用偶数项移动平均,一次移动平均后的数值将置于居中的两项数值之间。 5.移动周期至少为一个周期,并且是对不同时间的观察值进行修匀。 四.缺点 1.不能很好预测长期趋势。 2.简单移动平局,各期观察值的权数相同。 3.加大移动平均法的期数(即加大n值)会使平滑波动效果更好,但会使预测值对数据实际变动更不敏感。 4. 移动平均值并不能总是很好地反映出趋势。由于是平均值,预测值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而无法预计会导致将来更高或更低的波动。 5.移动平均法要由大量的过去数据的记录。 6.它通过引进愈来愈期的新数据,不断修改平均值,以之作为预测值。 注:统计中的移动平均法则对动态数列的修匀的一种方法,是将动态数列的时距扩大。所不同的是采用逐期推移简单的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扩大时距的各个平均是,这一些列的推移的序时平均数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数列,通过移动平均,现象短期不规则变动的影响被

关于2017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及2018年度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2017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及2018年度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缴费基数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办局(集团公司)人力 资源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市政府《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关于 建立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发布及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正常调整 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津政发〔2008〕17号)规定,现 将2017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及2018年度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职工平均工资 (一)2017年度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7284元,月 平均工资为5607元;用于计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在岗职 工年平均工资为84876元,月平均工资为7073元。2018年 1至3月份已办理退休的,不再重新办理退休手续,由社保 经办机构按照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重新核定基本养老保险 待遇,并自退休审批的次月起予以补发。 (二)2018年度工伤保险、工资福利等待遇标准,按 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607元计算,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具体标准见《2018年度相关待遇简表》(附件)。 二、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数标准 (一)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 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基数最低和最高 标准分别为3364元和16821元。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

先行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农籍职工缴纳社会保险 缴费基数的最低标准为3364元。 在本市用人单位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尚未在我市参 保的,经用人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协商一致,缴纳社会保 险费的缴费基数最低标准为2804元。 2014年10月及以前在本市中断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 截至2016年9月持续未恢复缴费的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不含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灵活就业人员),在个人 缴费窗口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 的缴费基数最低标准为2804元。 (二)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 费的基数为7073元。确有困难的,可在7073元与3364元 之间选择确定缴费基数。无雇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 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基数为3364元。1至3月已缴纳2 018年全年社会保险费的人员,不再按照新的缴费基数补缴 4至12月的缴费差额。 (三)灵活就业自谋职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基数为336 4元。其中:1至3月已缴纳2018年全年社会保险费的人员,按照调整前的补贴基数给予社保补贴。 (四)托管中心中大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 保险缴费基数为3364元。其中,1至3月,按照调整前的 缴费基数下限补贴,4月至12月按照调整后的缴费基数下 限补贴。

工作工资计算基数

工作工资计算基数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工资计算基数,你真明白几个? 周斌 社会保险个人缴费、加班费、经济补偿、代通知金、未休年休假工资……这些林林总总的费用都与职工本人的月工资有关,但是分别有不同的计算口径。本期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案例,为你汇总劳动关系中各种各样的基数计算题。 2008年7月,小张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某公司任职,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劳动合同约定每月工资2500元,另外每月有固定发放的交通、伙食补贴500元。2009年7月,小张得到公司发放的一次性奖金3000元。2010年1月起劳动合同约定工资调整为2800元,加上交通、伙食补贴每月实际发放3300元。2010年元旦小张加班一天。1月小张得到一次性奖金2500元。2010年5月,小张再次得到公司发放的一次性奖金2000元。2010年5月31日,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小张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一致,公司决定解除劳动关系。当年小张未休年休假。 那么,小张的社会保险个人缴费基数、加班费基数、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基数、代通知金、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基数应当如何计算呢? 社保个人缴费基数: 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社会保险职工个人缴费基数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核定;新设立单位的职工和用人单位新增的职工按照本人起薪当月的工资核定。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或起薪当月的工资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

60%的,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核定;超过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核定。在300%—60%之间的,按实申报。职工工资收入无法确定时,其缴费基数按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公布的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确定。企业缴费基数为本企业上月职工工资总额。工资口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其中包括企业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根据北京市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每年4月1日起,凡参加本市社会保险的单位与职工将按照新的缴费工资基数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所以每年2月-3月单位将与每位员工就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进行签字确认。 小张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每月工资为3000元,加上一次性奖金3000元,计算出月平均工资为3250元,这就是小张2010年社会保险个人月缴费基数。 社保缴费金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目前北京医疗保险个人承担2%,以及3元的大病统筹个人部分,单位承担10%;养老保险个人为8%,单位承担20%;失业保险个人为 0.2%,单位承担1%。而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费用均由单位承担。据此,小张2010年每月社保个人缴费金额为334.5元。 加班费月工资基数:劳动合同确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44条规定,加班费的基数是指“基本工资”。根据原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是“劳动合同确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

(金融保险)关于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说明

(金融保险)关于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 说明

关于生产岗位员工 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说明 为进一步完善职工的福利待遇,建立“公平、合理、合法”的就业环境,现就社会保险的具体缴纳情况向员工说明如下: 一、社会保险的种类和作用 1、种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 2、作用: (1)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每月按照一定的数额向县社保机构缴纳保险金,职工到退休时,缴纳够15年的,每月可从县社保中心领取退休金。 (2)医疗保险:单位和职工每月按照一定的数额向县社保机构缴纳医疗金,职工患慢性病或者住院时,可到县社保中心按照国家规定报销医疗费。 (3)工伤保险:单位按照规定向社保中心缴纳保险,职工因工伤、亡时,社保中心按照国家规定给职工进行赔偿。 (4)失业保险:单位和职工每月按照一定的数额向县社保机构缴纳失业保险,职工失业时,可到社保中心领取2年左右的失业金。 二、缴纳基数和比例 (一)缴费基数:以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数

缴纳各种保险。 (二)缴费比例: 1、养老保险:公司缴纳20%,个人缴纳8% 2、医疗保险:公司缴纳6%,个人缴纳2% 3、工伤保险:公司缴纳2%,个人不缴纳 4、失业保险:公司缴纳2%,个人缴纳1% 举例: 职工王某2010年的月平均工资为1800元,每月从工资中扣缴的应有个人负担的保险数额如下: A养老保险:1800元×8%=144元 B医疗保险现为社保中心统一的固定数额:每月个人缴纳41.6元 C失业保险现为社保中心统一的固定数额:每月个人缴纳9.56元 三项合计每月个人应从工资中扣除:144元+41.6元+9.56元=195.16元 三、缴纳办法 1、员工入厂满一年后第二个月开始缴纳。 2、因享受不到相关待遇,男50岁以上、女40岁以上的职工不再缴纳保险。 四、保险享用 1、缴纳社会保险的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国

企业工人退休工资计算法

企业工人退休工资计算法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即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 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 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 本生活需要。 退休金计算方法及公式: (1)基础养老金: (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即: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 数)÷2×缴费年限×1%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保人员缴费年限内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即:参保人员本人当年月平均缴费工资与上年度当地 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小数点后保留四位,第五位4舍5入)。 注: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 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 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 高限为3。 (2)个人账户养老金: 参保人员退休时,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应使用与本人被批准退休当月已满周岁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3)过渡性养老金: 退休时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全部平均工资指数×本人97年以前缴费年限(工龄)×1%(当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以上的乘以1.2%); (4).过渡性补贴 过渡性补贴=[(95年后的实际缴费年限×过渡性补贴参数)/参加工作至退休时的全部年限×1%)]×(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最新退休工资的基本计算方式: 男:(60退休).工资=上缴总额/139工资基数*工资平均浮动系数*上班年限% 女:(50退休)=上缴总额/195工资基数*工资平均浮动系数*上班年限% 新农保(一律60岁)=(上缴总额30*上缴年限)/139基础养老金55元折合起来,新农保才相当于城镇基本养老的月收入390左右的上缴养老标准。 一、2012年底以前已按城镇养老保险规定办理退休(职)手续,并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生活费)的人员,每人每月按照以下办法增加基本养老金(生活费) 1、先增加55元; 2、再按照本人工作年限,每满1年增加1元。 上述两项合计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不足65元的,补足到65元。

按小时算工资的计算方法

按小时算工资的计算方法 日工资是指当月的计薪日,是指国家规定的制度工作日加法定 休假日。 劳动保障部于2008年1月10日公布了《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提出了“制度工作日”和“制度计薪日”两个概念。 “制度工作日”主要用于加班时间的计算,一些机构无法实行“标准工时制度”(即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但他们 的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超过“制度工作日”规定的工作小时数即为加班。因此,“制 度工作日”这一概念是判断加班的一个重要依据。 制度工作日的计算扣除了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具体计算方法为: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为一年52周的双休日)-11天(法定节 假日)=250天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月、年的工作日×每日的8小时 “制度计薪日”即用于日工资的计算的月计薪天数,在工资发放的时候与许多考勤项目相关,如扣除事假、病假工资,加班费计算,工作不足一个月时的工资计算等等,都与“制度计薪日”及日工资 数相关。 月计薪天数、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方法为: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不扣除11天的 法定节假日)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加班费计算案例: 小王每月工资3000元,春节7天都在加班,那么加班费计算如下: 前3天为法定节假日,每天加班费为3000÷21.75×300%; 后4天为双休日调整的,公司可安排补休,无法补休的,每天加班费为3000÷21.75×200%; 以上两项总计: 3000÷21.75×300%×3+3000÷21.75×200%×4=2344.83元 本月如无其他加班,工资总计:2344.83+3000=5344.83元 加班费只与“制度计薪日”或日工资有关。

人力资源常用的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

人力资源常用的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 法定假日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300%双休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200%工作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150%休息及法定假日规定:每周休息2天,每年11天的法定节假日。一、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注:休息日的计算方法(365天÷7天/周=52周 52周×2天/周=104天)年工作小时数:250天×8小时/天=2000小时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一年有4个季,3个月/季)季工作小时数:62.5天/季×8小时/天=500小时/季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一年有12个月)月工作小时数:20.83天/月×8小时/天=166.64小时/月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 21.75× 300% 休息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 200% 按照目前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8元计算,如果某劳动者08年春节长假七天都加班,那么前三天是法定节假日(即除夕、春节、初二)拿三薪,每天加班费为3008÷21.75×300%=414.9元,后四天是双休日调休(即初三至初六)拿双薪,每天加班费为3008÷21.75×200%=276.6元。08年该劳动者春节期间的总加班费为2351.1元,而调整前应为2444.5元,降低了3.8%左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一、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三、2000年3月17日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同时废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常用100条公式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2×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2×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2×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2×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