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SM-5-抑郁障碍-中文翻译版

DSM-5-抑郁障碍-中文翻译版

DSM-5-抑郁障碍-中文翻译版
DSM-5-抑郁障碍-中文翻译版

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焦虑抑郁 1 概述 当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下文均简称: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发生,他们分别能否当作原发性诊断,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关系有3种观点:(1) 一元论:即连续谱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2) 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二种不同性质的疾病;(3) 共病论: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 2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6~7] 1998年美国的全国共病调查(ncs)抑郁障碍(相当ccmd-3中的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为76.7%,64.1%的抑郁患者至少满足一种轴i障碍。2002年芬兰melartin 等用dsm-ⅳ对269 例抑郁障碍患者评定,结果有57 %的患者与焦虑障碍共病。2001年keufman 等综述了焦虑抑郁共病的文献 ,显示50 %~60 %的抑郁障碍患者一生中有一种或多种焦虑障碍。2001年德国的全民普查中发现59. 1 % gad 患者满足抑郁障碍的诊断。国内屠鉴源报道焦虑症伴抑郁症状与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的比较均为50%,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常在疾病开始即并存。王骞150 例中共病组68例,45.3%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 2.1 gad患者共患抑郁症发生率为39%,共患心境恶劣为22%; 同样, 具有终生gad 诊断的患者中, 共患抑郁症占62%, 共患心境恶劣占39%。 2.2 惊恐障碍和抑郁障碍 经常共存, 高达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 其中20%~ 30% 符合惊恐障碍;30% 的惊恐障碍患者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有过重度抑郁症发作。 2.3 强迫症(ocd)和抑郁障碍共病 karno 等研究发现, 近33% 的ocd患者也患有抑郁症, rasmussen 等观察了44名ocd 患者, 其中30%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2.4 社交焦虑障碍(sad)和抑郁障碍共病 schneier 等研究发现其大多数伴有其它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其中71%的sad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在sad首次发生后出现的。 2.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障碍共病 kessler 等研究发现, 88%的男性和79% 的女性ptsd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共患一种情感障碍。 2.6 共病率 共病率的研究中,目前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达19.2%~80%,其中前者60%~90%伴焦虑,后者50%伴有抑郁。两者共病在不同人群略有差别。儿童:10%~15%的焦虑障碍患儿共病抑郁。大约25%~50%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共病焦虑;成人有50%~60% 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存在一种或多种焦虑,其中有47.2%的抑郁症患者终生满足焦虑障碍的诊断。老年抑郁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有很高的终生患病率(35%)及时点患病率(23%)。 3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病因学研究 3.1 遗传学[8] 目前发现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多巴胺d2受体等位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多巴胺d2受体多态性中 ncoi c/c等位基因在抑郁和/或焦虑患者中明显增高。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gad和具有情感家族史的先证者的同胞有着相同的遗传特性, gad和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家族聚集性。roy研究显示, gad和抑郁症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性, 而且环境的决定作用相对明显。parker (1999) 等发现, 早发性抑郁与焦虑家族史、儿童早期的焦虑表达和2种焦虑障碍(sad 和ocd) 有关。 3.2 生化因素[9~10] 目前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存在

焦虑与抑郁的区别

1、焦虑和抑郁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症状,但是焦虑可与抑郁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约有33%-95%的抑郁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状。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 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确实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必须进行鉴别、不能混淆。因为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优先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总结多年经验的结果。遵循这项原则可以避免抑郁症的漏诊,及早对抑郁症进行治疗,防止自杀自伤等后果发生。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鉴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焦虑症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惊恐紧张,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并伴有头晕、多汗、潮热、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焦虑和恐惧不同,焦虑所感到的威胁和危险都是不现实或不十分明确的。 焦虑症经常与抑郁症合并存在,临床统计,80%以上抑郁症患者有焦虑症状。在临床诊断中,有一个“抑郁症优先诊断”的原则,即既有抑郁症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不论其焦虑症状多重,都应当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专家多年经验的总结,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1、从发病年龄上看,焦虑的首发一般在35岁以上,多发生于老年人;而抑郁症在所有年龄群都有发生; 2、抑郁症患者对家属、朋友表现冷淡,对以往爱好兴趣丧失,而焦虑者保持正常; 抑郁症患者的失眠以早醒为主要特征,而焦虑者的特点是入睡困难; 3、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不愿意与人接触,但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而焦虑者害怕突然发生的社交接触等,害怕去公共场合; 4、大体来讲,抑郁症是抑制向下的;而焦虑者是惊恐向上的、 2、焦虑症是一种并有显著与持续心理与身体焦虑症状的状态,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分为于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与急性焦虑(阵发性焦虑) 急性焦虑再分成因在特殊状态下阵发的焦虑(恐惧焦虑症)与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焦虑(惊恐障碍)。恐惧焦虑症又再分成特定对象恐惧症,社交恐怖症,与广场恐惧症 .患者的情绪表现的非常不安与恐惧,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的过分担忧,有时患者也可以无明确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三种诊断分类标准中都是两个独立的诊断实体,但临床实际中两者共病很常见。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相比,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有更为复杂及严重的疾病表现。因此深刻认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对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就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關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 1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概念 1980年DSM-Ⅲ首次提出了多轴诊断为近年来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是指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存于同一个患者,对两组疾病分别诊断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可归纳为3种观点[1-2]:①基于两种疾病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睡眠障碍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的一元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表现;②基于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异性表现如抑郁障碍易早醒而焦虑障碍易入睡困难、基本心境不同等的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 ③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共同反应。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呈现的临床特征常不典型、症状较重且易反复,是否设立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关注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2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998年美国全国共病调查(NCS)将共病研究推向高潮,研究报道39%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共病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与焦虑症时点共病率达56.8%,33.3%的惊恐障碍患者一生中共患重性抑郁症[3]。2001年荷兰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仅有39.5%的情感障碍以单纯的一种精神障碍形式出现[4]。2002年美国第二次全国共病结果进一步显示,抑郁和焦虑障碍终身共患率为59.2%,12个月时点共患率达57.5%[5]。同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各自的全国性调查,虽然数据略有差异但总体认识是焦虑和抑郁障碍多以共病形式出现。 国内缺乏大样本具有前瞻性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研究资料,能查阅到的多中心合作是施慎邈、孙明园等搜集的508例抑郁症患者其中350例共病焦虑障碍,共病率高达68.9%[6,13-14]。其他研究者多着眼于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药物治疗研究。焦虑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两者共患率之高很难用偶然并存因素解释,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3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特征[3,7-9]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导致了患者更多的功能损害,查阅文献其临床表现综述以下几点:①患者的主诉较多多集中于各种躯体不适。患者如若合并某些躯体疾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但是这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抑郁症患者主要的特征是情绪低落,悲观,精神疲惫。焦虑症则是害怕、总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 1、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心情低落,而且作为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具体来说,抑郁症有以下六种主要表现:①兴趣减退甚至消失;②对前 途悲观失望;③无助感;④精神疲惫;⑤自我评价下降;⑥感到生 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作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神经官能症。作为

精神病理现象的焦虑具有以下特点:①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基本的内 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恐慌或恐惧;②这种情绪是不快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迫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③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④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⑤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功能紊乱。 ★ 3、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 虽然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但是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临床上约有33%-9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确实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必须进行鉴别、不能混淆。因为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优先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总结多年经验的结果。

抑郁症病人睡眠障碍及其护理对策

抑郁症病人睡眠障碍及其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3-04-07T15:03:14.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可玮余伟霞魏文军 [导读] 目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障碍各种形式、原因进行调查, 探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护理对策。 可玮余伟霞魏文军(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247-02 【摘要】目的对抑郁症病人睡眠障碍各种形式、原因进行调查, 探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自行设计的睡眠障碍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形式为早醒(53.5%)睡困难(46.5%)眠障碍的原因依次为抑郁情绪、睡眠环境、躯体因素、药物因素。结论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有效的护理措施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积极、早期采用综合护理,以减轻患者心身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抑郁症睡眠障碍护理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其严重影响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与病情复发以及自杀行为密切相关[1]。我科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对抑郁症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评定[2], 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睡眠障碍的不同形式及原因, 并探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策略, 为专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20例, 男性40例, 女性80例,年龄30~65岁,病程4.3±1.6个月。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分,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和其他神经精神疾病者;(2)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和类似药物过敏者;(3) 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者; (4) 因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合作者。 1.2 方法 首先采用PSQI 评定入组患者的睡眠状况,PSQI包括7个因子, 每个因子按3、2、1、0分四个等级评定, 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得分越高, 睡眠质量越差。再利用自行设计的抑郁症睡眠障碍问卷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睡眠障碍的不同形式和原因等2个方面共8个项目。由精神科医生和主管护师2人组成调查组, 调查前进行量表和诊断标准一致性检验,所有入组对象在入院3天内进行问卷调查, 嘱其以近2个月睡眠状况为依据完成问卷。 1.3 判断标准 按照国内睡眠质量研究的常模,7分是我国成人睡眠质量问题的参考界值,总分>7分为睡眠障碍,总分为≤3睡眠质量好,介于两者之间的睡眠质量为一般。 2 结果 2.1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表1 表1 睡眠障碍发生率 睡眠状况例数发生率(%) 睡眠障碍 86 71.7 一般 24 20.0 好 10 8.3 2.2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形式, 表2 表2 睡眠障碍症状排序 排序症状例数百分率(%) 1 早醒 44 52.4 2 入睡困难 40 47.6 3 睡眠维持困难 32 38.1 4 睡眠过多 6 7.1 2.3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表3 表3 睡眠障碍原因排序(n=42) 排序原因例数百分比(%) 1 抑郁情绪 54 64.3 2 睡眠环境 16 19.0 3 躯体因素 10 11.9 4 药物因素 8 9.5 3 护理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严重抑郁病人常是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 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护理人员应以耐心、缓慢、和蔼、热情的态度给患者以鼓励、劝告、指导,关心其疾苦,使病人感到对他的尊重和理解。 3.2 采用鼓励及正性教育为主导的心理护理 3.2.1 支持性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 采用积极的语言安慰和解释, 同时与其家庭成员进行沟通, 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 使患者得到关心、同情和帮助, 建立安全感,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3.2.2 认知疗法患者在一些认知上存在误区,如消极的、扭曲的生活经历, 消极的自我评价[4],其往往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睡眠问题上, 情绪紧张, 极力想控制睡眠, 反而导致入睡更加困难。引导患者认知疾病, 帮助其转移注意力, 如嘱其重复数数、听轻音乐、看书等。 3.2.3 森田疗法指导患者阅读“森田心理疗法”资料, 让其领悟森田理念。“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 引导患者接受失眠症状, 将注意力集中

睡眠与睡眠障碍

睡眠与睡眠障碍 【人类睡眠的时间】 人类睡眠的时间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成人的睡眠需要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人群调查资料显示:八成人睡7-9个小时,其次为睡4-5个小时的短睡眠者以及睡9-11个小时的长睡眠者,而少于4个小时的超短睡眠者,大于11个小时的超长睡眠者所占比例非常小。 爱因斯坦是历史上著名的长睡眠者,他每天睡眠10小时,而拿破仑和爱迪生因每天只睡不到4小时成为短睡眠者的代表。 一般来讲,出生时睡眠时间最长,婴儿达20小时,7—15岁约9—12小时,15—20岁约9—10小时,成年人约6—8小时,老年人约5—6小时。 根据生物钟效应分析,睡眠最佳的时间是晚10时至11时,此后1个小时将出现生物“低潮”,所以许多人晚上11时还未入睡,就很难在12时前入睡了。 实际上,一个人睡眠质量的好坏,并不仅指睡觉时间的长短,而是主要针对深睡眠时间的多少。 只要有足够时间是处在深睡眠阶段,翌日照样会体力充沛,反应敏捷,反之则不然。 【睡眠是一个深浅交替的过程】 1953年,美国芝加哥睡眠研究专家雷曼,采用了多导睡眠描记仪(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眼动电图、呼吸监测、氧饱和度等)观察了人类睡眠的全过程,并将人类睡眠分为两个睡眠时段。 1、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时期会出现显著的快速眼球运动,此时大脑的活动与清醒时相似,除大脑外,全身代谢率降低,人的呼吸浅、快、不规则,心率增快,血压波动,瞳孔时大时小,体温调节功能丧失,各种感觉功能减退。 2、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此期没有明显的眼球运动,全身代谢减慢,脑血流减少,大部分区域的神经细胞活动减少。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可分为四期: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是促进生长、消除疲劳及恢复体力的主要方式。 如果白天从事剧烈运动,当夜的非快速眼动时间可延长1倍以上。生长激素有助于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合成,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外伤或疾病的修复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阶段,脑垂体的各种激素分泌增多,特别是生长激素主要是在非快速眼动期分泌。 睡眠过程并非一入睡就由浅入深至天明,而是深—浅,浅—深,深浅睡眠不断交替。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周期变化。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睡眠周期越长。各种动物比较,人的睡眠周期是90—120分钟,猴30—60分钟,猫10—20分钟,大白鼠5—10分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越成熟的个体,睡眠周期也越长。睡眠周期的出现是与哺乳动物高度进化的行为表现及脑的高级功能密切相关的。

最新焦虑与抑郁量表整理

焦虑与抑郁量表整理 量表来源: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2、《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3、《精 神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汇总量表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量表作者,量表的信效度,量表 评定的适宜人群,量表的标准化评定方法及注意事项,量表的评分分析(即与情绪情感的关系),最后呈现整个量表的内容。 Beck焦虑量表(BAI)姓名 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编号 _____________ 下面是一 份关于焦虑一般症状的表格,请您仔细阅读下列各项,指出最近一周内(包括当天),被各种症状烦恼的程度,并在相应的空格中打上“"符号] 量表二:BecK 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BecK,1967)简介:BecK(1967)将抑郁表述为21个”症状-态度类别”,BecK量表的每个条目便代表一个类别。这些类别包括:心情、悲观、失败感、不满、罪感、惩罚感、自厌、自责、自杀意向、痛哭、易激惹、社会退缩、犹豫不决、体象歪曲、活动受抑制、睡眠障碍、疲劳、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关躯体的先占观念与性欲减退。其目的是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在最新的版本中,21个类 别描述,每类都分四级评分,总分范围为0-63。尽管判断抑郁程度的临界值因研究目的而 异,但作者提出的以下标准可作为参考:4分以下,无抑郁或极轻微;5-13分,轻度;14-20, 中度;21分或更高,重度。信效度测试:内部一致性:奇、偶数劈半信度系数为0.86(Spearman-Brown相关系数为0.93)重测一致性:该量表在数周内重测的稳定系数通常为0.70-0.80。病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对该测验很关键。聚合效应:BDI与临床抑郁评定相关显著,

抑郁症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抑郁症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对 照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4例抑郁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研究组)和44例抑郁症患者(对照组)采用自拟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统计一般资料,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对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因子分以及自杀条目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因子分,以及焦虑心境、紧张、抑郁心境、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及会诊时行为表现单项条目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他因子或条目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焦虑障碍共病患者较单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严重、自杀风险大。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自杀;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on vs.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thods General data were added up with the Self made General Demography Data Questionnaie(SGDDQ) for 34 patients with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research group) and 44 ones with depression (control group),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us of both groups assess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 and 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2 groups; total, anxiety/somatization, cognitive disorder, blockage factor and suicide item score of the HAMD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esearch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0.05); so were the total, somato anxiety factor as well as anxious mood,tension, depressive mood,muscular system , sensing system, CVS , GI and autonomic nerve symptom and of behaviour representation single item on interview of the HAMA(all 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factors or items(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have graver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ymptoms and greater suicide risk than ones with single depression have. 【Keywords】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 comorbidity;

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研究

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02T12:12:11.7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2期作者:马晓华 [导读] 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睡眠障碍,对于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临床心理科住院并愿意接受研究的6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于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评定患者睡眠改善情况。结果:干预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睡眠总分及各个因子评分变化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护理;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187-02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同时还会伴有睡眠的紊乱,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后疲乏、睡眠质量下降等[1],严重影响患者精力与体力的恢复。本研究主要分析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从而为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系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2017年1月至2017 年3月住院患者。入组标准:(1)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2)由两名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3)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排除标准:(1)严重躯体、脑器质性疾病史(2)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抑郁(3)心因性抑郁(4)不能完成心理评估者。入组患者共60例,男性17例,女性43例;年龄21~65岁,平均(44.95±10.38)岁。其中研究组30例,平均年龄(44.13±8.65)岁,男8例,女22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45.74±11.85)岁,男9例,女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研究工具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一个月的睡眠质量,包括7个因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总分由7个因子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使用PSQI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状况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 心理护理方法: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护士进行心理护理,分上午和睡觉前两次进行,30min/次。上午进行抑郁症的有关知识学习,睡前护理侧重于对患者心理障碍的疏导,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使患者在睡觉前保持良好的心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量表评分变化值的比较 研究组的PSQI量表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变化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量表评分变化值的比较(x-±s) 3.讨论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的最大困扰,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如疼痛、抑郁、疾病的严重程度都干扰睡眠[2]。心理护理的要点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去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唤醒患者积极情绪,矫正行为问题,改善和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本研究发现通过对抑郁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患者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醒后的疲乏感也有所减轻。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疾病的预后有明显关系,并与患者自杀意念有关[3],积极的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不光可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也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因此,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睡眠障碍,对于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Krystal AD.Sleep and psychiatriatric disorders:future direction [J].Psychiatr Clin N Am 2006;29 1115-1130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分析(一)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分析(一) 【关键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国内常模 【摘要】目的探讨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特点。方法对60例睡眠障碍患者,58例焦虑症患者,6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焦虑、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60a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a者,≥60a者焦虑发生率低于<60a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组焦虑、抑郁症状均高于国内常模,但其严重程度均低于焦虑症组和抑郁症组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抗抑郁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关键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国内常模Investigationsandanalysesofanxiousanddepressivesymptomsforpatientswithinsomni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featuresofanxiousanddepressivesymptomsofpatientswithinsomnia.Metho ds60patientswithinsomnia,59anxietyand63depressionwereassessedwiththeSelfratingAnxietyScal e(SAS)and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andcomparedwithnationalnorm.ResultsTheincidencerat eofanxietywashigherthanthatofdepressioninpatientswithinsomnia,butthedifferencewasnotsignifi cant(P>0.05).Incidentrateofanxietyanddepressionhadnodifferenceinsex(P>0.05).Incidenceofdepre ssionoranxietywashigherorlowerinthepatientswhowasolderthan60yearsthaninonesyoungerthan6 0years,thedifferencehadsignificance(P0.05).Theanxiousanddepressivesymptomsinpatientswithins omniawerebothhigherthanthoseinthenationalnorm,buttheseveritywaslowerthanpatientswithanxi etyordepression,differencehadthemost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Patientswithinsomniahadhi gherincidenceofanxiousandthedepressivesymptoms,atthesametimeoftreatmentshouldbegivenan tidepressantsandpsychotherapy. 【Keywords】Insomnia;anxiety;depression;nationalnorm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焦虑、身体不适等。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情绪的焦虑、抑郁及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1〕。因此,了解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助于指导治疗。为此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2月就诊的60例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排除继发其它疾病的失眠。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6~65a,平均44.56±18.4a,病程2mo~10a;60a以上24例,60a以下36例;家族史:神经衰弱15例(25%),精神疾病3例(5%)。同时选取抑郁症患者63例和焦虑症患者58例为对照组,其中抑郁症组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6a,平均46.3±18.62a,病程6mo~10a;60a以上28例,60a以下35例,家族有抑郁症病史3例,精神病史2例;焦虑症组男26例,女32例,年龄27~64a,平均45.32±15.3a,家族有精神病史2例,神经症病史1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评定标准:SAS标准分≥50分为抑郁,SDS标准分≥53分为焦虑。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研究组焦虑、抑郁发生率SAS标准分≥50分者31例,抑郁发生率51.6%;SDS标准分≥53分者26例,焦虑发生率4 3.3%。经χ2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χ2=0.64,P>0.05)。

睡眠障碍、失眠习题及答案

睡眠障碍、失眠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 1.关于失眠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偶尔失眠关系不大,长期失眠必须及时治疗 B.失眠是正常的事情,无需理会 C.长期失眠会影响身体健康 D.失眠不可怕,只要采用科学方法治疗,一般都能改善或痊愈 2.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C)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 A.12.3% B.23.5% C.45.4% D.82.4 3.关于失眠的定义,正确的是(A) A. 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B. 指患者睡眠时间不够 C. 指患者质量不满足 D.睡眠时间和质量都不好 4.入睡困难是指(B)时间不能入睡? A.2h B.30min C.10min D.5min 5.失眠根据病程可分为(D ) A.急性失眠 B.亚急性失眠 C.慢性失眠 D.以上都是 6.慢性失眠的病程时间是指(D ) A. 病程≥1个月 B. 病程≥1个月,<6个月 C. 病程≥3个月 D. 病程≥6个月 7. 失眠按病因可划分(A )类 A. 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B. 为原发性、继发性和散发性三类 C. 为原发性和散发性两类 D. 为原发性、继发性、散发性和再发性四类 8.原发性失眠包括哪几种类型(D ) A. 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 B. 包括特发性失眠 C. 包括主观性失眠 D. 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 9.失眠症病史采集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B ) A. 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史 B. 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物、镇痛药、镇静药、茶碱类药、类固醇以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 C.所有用药史同等对待 D.无需特别关注 10. 存在以下哪些症状之一时,应考虑失眠() A. 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

抑郁障碍和酒依赖的共病及治疗

一、酒依赖与心境障碍共患 在酒依赖出现抑郁情绪时,我们该做何诊断?把他认为是酒依赖继发的一个情 绪障碍呢?还是作为共病的一个诊断? 二、 酒依赖与焦虑障碍共患

和药物引起的症状难以区分,要作出准确的诊断十分困难。在这提示大家, 对有抑郁情绪,或心境障碍,或者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如果他饮酒的问题同 样相当突出,那么我们主张轻诊断重治疗。就是说我们可能过早的诊断并不 能够得出一个确切的共病的内容,有可能随着治疗,以后会发现其实这个诊 断站不住脚,而并不一定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共病诊断。但是尽管这样,如果他同时符合了症状学的标准,符合诊断的标准,我们也可以给他做出这样的一个诊断,但是在治疗方面一定要进行积极的治疗。通过停止滥用物质而排除戒断症状的影响将有助于明确诊断。 如果同时有药物依赖、药物滥用甚至药物急性中毒的表现,那么我们先纠正这些表现,或者给他戒断或者做一些适当的处理,把戒断症状的影响摆脱后,可能对我们做出正确的诊断很有帮助。 (二) 强迫症和酒依赖共患 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强迫症和酒依赖共患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Rasmussen 和 Tsuang 报道 12%的强迫症患者同时患有酒精依赖。 Eisen 和 Rasmussen 报道 50 名符合酒精依赖或滥用诊断的患者有6% 诊断为强迫症(符合 DSM-3-R 诊断标准),是普通人群的 3 倍。因为 SSRIs 很少出现副作用或中毒反应,并且有肯定的治疗效果,故可作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一线药。 (三) PTSD 和物质滥用共患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是当前广受关注的一类精神障碍。在患有 PTSD 患者中,物质滥用比例增加。 2001 年 9 月 11 日发生在美国纽约的恐怖事件中,成千上万人在遭受这一突然袭击的恐怖活动后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最新的研究显示,“ 9.11 ”事件后,药物使用比率明显增加。同时我国汶川地震后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四川省酒精依赖的患病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和以往的调查,说明可能因为心理方面的创伤,排遣孤独、悲伤的原因更容易跟酒接触,发生酒精滥用,甚至形成酒依赖。 在 PTSD 与战争相关的报道显示,75% 的老兵有酒精依赖问题。另一项研究显示, PTSD 普遍共患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剂滥用。对于这一类疾病苯二氮卓类和 SSRIs 类药物都有一定疗效。 三、酒依赖戒断症状中的焦虑和抑郁 在酒精依赖戒断症状当中会出现焦虑和抑郁,除了要考虑到共病的诊断以外,还要考虑进行一个系统的脱瘾治疗。戒断反应当中情绪问题很突出,他可能达不到焦虑或者抑郁单纯的诊断标准,但是可以明确的归为因为使用酒精引起的焦虑和抑郁。 (一)急性戒断症状 戒酒后常常伴发焦虑和抑郁障碍,且焦虑是戒断症状之一( ICD-10 )。如果持续 2 周以上,应使用抗抑郁剂。 事实上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当中不用持续2周以上,持续1周以上或者出现更明显的情绪问题,马上应给予必要的介入治疗,不会再等患者症状加重。如果焦虑和抑郁加重,首先对于病房患者来说,患者本身感到很痛苦,第二在病房的管理当中也不安全,存在很多隐患。 可用小剂量的三环类和SSRIs 抗抑郁剂药等。但目前小剂量的三环类我们医院基本上已经不太选择这个药物了。 (二)慢性戒断

抑郁症与焦虑症区别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焦虑情绪是有区别的。但是很多人容易把焦虑症和抑郁症相混淆,患了病也不积极治疗,以致长期收到疾病的困扰,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和生活。在现代这个社会压力比较大的年代,许多人都是患有了抑郁症或者是焦虑症,那么大家知道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是什么吗,焦虑症表现及治疗是怎么样的呢,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现代人面临的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来自生活的,工作的以及学习的,这些压力时刻冲剂着我们的心灵,也就使得不少人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情况。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1.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状,但抑郁症以抑郁为主,焦虑往往只是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反映,同时还伴有其他情绪反映,如强迫、疑病、恐惧等。临床中可用症状量表进行测试,分清症状的主次。广州协佳医院的范尉文专家发现焦虑症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惊恐紧张,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并伴有头晕、多汗、潮热、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焦虑和恐惧不同,焦虑所感到的威胁和危险都是不现实或不十分明确的。 2.自杀念头:焦虑症患者没有自杀念头,尽管害怕,但是还不是以死来逃避;而抑郁症患者往往有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3.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焦虑症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未发生的事情表现出过分的担心,患者会有痛苦的感觉,而抑郁症的患者的情绪就会比较的复杂,还会伴有焦虑的情况出现。 4.躯体症状反映不同: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反映不同。焦虑症的躯体反映主要与植物神经相联系,比如呼吸、心跳、出汗等等;而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带有一定的稳固性,比如“梅核气”、两胁疼痛、周身沉重等等。 5.回避心理:焦虑症因为焦虑也出现对某些事情的回避心理,但不是广泛性的兴趣减退和意向减退;而抑郁症则是广泛的退缩和意向减退。 6. 焦虑症经常与抑郁症合并存在:就临床上来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会有焦虑的情况,对于患有抑郁症以及焦虑症的患者来说,应该先治疗抑郁症再治疗焦虑症。 7.从发病年龄上看:焦虑的首发一般在35岁以上,多发生于老年人;而抑郁症在所有年龄群都有发生;抑郁症患者对家属、朋友表现冷淡,对以往爱好兴趣丧失,而焦虑者保持正常;抑郁症患者的失眠以早醒为主要特征,而焦虑者的特点是入睡困难;抑郁症患者心情低落,不愿意与人接触,但不害怕突然发生的人际接触;而焦虑者害怕突然发生的社交接触等,害怕去公共场合;大体来讲,抑郁症是抑制向下的;而焦虑者是惊恐向上的;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人人均可出现,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理所当然会产生忧郁情绪。 虽然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但是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临床上约有33%-9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 素。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概述 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 (一)失眠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 “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 “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短期失眠障碍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本共识中的“失眠”特指“失眠障碍”。(二)抑郁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抑郁概念包括“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显著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往往表现为病理性情绪、行为和躯体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生理性抑郁情绪略长,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周,对患者社会功能有显著影响,达到临床诊断标准,需给予积极治疗。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本共识中的“抑郁”包括“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三)焦虑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焦虑概念包括“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 “焦虑情绪”的主观体验是紧张和担心;客观表现可以为运动性不安,如搓手、来回走动等。焦虑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 “焦虑状态”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的主诉,包括肌肉紧张、头部不适,以及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焦虑状态需要医学处理。“焦虑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焦虑症”,表现为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导致了个体、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者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显著受损,需要积极进行临床处理。本共识中的“焦虑”包括“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 二、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一)失眠与抑郁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