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幼儿人文素养

海盐万禄幼儿园姚群利

论文摘要:

艺术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和物,同时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以及具有关爱、友善等个性品质。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呢?一、用心去体验,让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二、增强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三、融合式教育,让人文素质在艺术殿堂中扎根;四、走近经典,提升艺术作品内在育人功能;五、主题引领,让人文素质得到升华。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整合

正文:

苏霍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以音乐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样,其他的艺术教育也不应是培养画家、舞蹈家……,而是首先塑造人,通过艺术教育,影响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纲要》对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变,明确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艺术教育是特殊性的教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综观我们以往的艺术教育,教育者忽视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幼儿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艺术教育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幼儿艺术才能的培养,

为孩子创造条件,但只注意幼儿某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幼儿其它能力方面的发展。因此,艺术教育的目的走进了只顾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而忽略了孩子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培养的误区,更忽视了应充分挖掘艺术的育人功能,让幼儿的艺术素养与人的内在素质得到和谐统一整合发展。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其教育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通过艺术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和物,同时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呢?

一、用心去体验,让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艺术即情感的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

艺术教育与儿童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教育界这些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声。要使艺术教育真正地回归生活,就是要将知识技能本位的艺术教育变成体验本位的艺术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体验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它诉诸人的情感,是即时的、真实的、独特的。亲身体验能使儿童形成一种敏锐的选择能力。儿童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说”和“做”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做”是带有审美色彩的做。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刺激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创造性地活动,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想。

在融合式艺术活动《身边的爱》之“寻找身边的爱”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寻找身边的爱,孩子们真切地发现了小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说:“老师,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这是一个小朋友爱另一个小朋友”。幼儿园的活动室内有燕子来

来回回做窝,孩子们也找到了,他们说:“燕子妈妈做窝孵小燕子,动物妈妈也爱孩子。”看到园内的花工给植物浇水,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我们都要爱护小草小花,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自然角中,孩子们主动去管理这些小生命。当然更多地,孩子们谈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老师对自己的爱。通过这样的寻找“爱”活动,提高了幼儿对爱的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的爱,教师又不适时机地用镜头捕捉一些爱的照片,为提升对爱的体验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增强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互动,即相互学习,相互推动。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首先,是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其次是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学会把自己“变小”,要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关系是“平等”的,但却同时又起到“首席”的引领作用。

如:在《身边的爱》之“谈谈身边的爱”活动中,教师在教室里张贴孩子们在寻找爱的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谈论起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爱的体验,幼儿谈论之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教师作如下小结:“你们说得真好,爱就是喜欢,有时候比喜欢还喜欢!老师认为爱就是很喜欢、很关心一个人、一样东西,象爸爸妈妈爱孩子,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爱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爱是一种很美很美的感觉,有了爱,你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上很幸福很温暖很清新,也会感觉到生活得更丰富多彩,更有意思。”

在这样的谈论中,幼儿与教师不仅有相互启发,同时其身份处在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倾听的相互作用之中。教师的地位,就象圆桌会议上的一员,不是牵着孩子的鼻

子走,也不是被孩子牵着鼻子走,而是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到提升和推动幼儿进步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角色实际上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舞场起舞”的“领舞者”,构筑了艺术教育中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生态。教师首席身份的领舞,不仅使幼儿对环境中呈现的照片作了更深的观察和体验,学会从动作、表情、色调中体会“爱”的涵义,同时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把心底中对爱那种至善、至纯、至美的感觉激发出来。

三、融合式教育,让人文素质在艺术殿堂中扎根

现代美育提倡融合式教学,主张在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生态系统,使之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主张在教学中把知识、道德、审美融合起来,在相互碰撞、对话和交融中,生成智慧,从而培养出头脑灵活、充满自信、具有创造性的智慧型人才。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既有丰富敏锐的感受和直觉能力,又有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个性完美的人。

审美与内在的自我世界相联系,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理论。据此,艺术教育因将幼儿园的语言、科学、音乐、美术、数学、体育六门课程归并为三大领域:社会、科学、艺术,同时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统整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分科体系,实现各科之间的融合。

如在主题“身边的爱”活动四中:“文学作品鉴赏”——《梧桐树下》、《老爷爷的帽子》就融合了语言、戏剧、美术、科学等领域内容。通过欣赏童话故事,体验故事情节中所体现的母爱和关心老人的情感,以及故事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自由演一演,教师作引导性提问:“你是怎样关心老人的,爷爷奶奶平时是怎么关心你的?请你找几个好朋友商量一下,把这些事情表演出来。”带幼儿到梧桐树下,寻找和感受意境,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创作《我和爷爷奶奶的故事》。

融合式艺术教育,可以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也可以将各领域有机融合,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更似于一种游戏,各种学科知识之间没有具体界限,师生之间也可以不存在界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随时根据幼儿产生的新问题,不断调整策略,用艺术的方式组织幼儿活动,使幼儿沉浸在兴奋、欢乐之中,感到自己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主动地做游戏。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艺术自娱自乐的功能,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情感得以萌发,以艺术教育的美激发自己的人性美,对人心存感激,学会关爱。

四、走近经典,提升艺术作品内在育人功能

艺术作品的欣赏教育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引导儿童欣赏名画家、名音乐家的作品。可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儿童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

“身边的爱”活动之《名画欣赏——母爱》。幼儿对爱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此时,教师及时出示有关母爱的作品。索拉瑞奥(意)的作品《有绿色靠垫的圣母》、拉非尔(意)《椅中圣母》、毕加索(西班牙)《母与子》、台德玛(荷)《天伦之乐》、米勒(法)《母亲的关怀》等名画,让幼儿欣赏,使幼儿一边体验名画中所体现的“爱之美”,一边探索和学习相应的绘画技巧。请幼儿说说,看了这些画之后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幼儿对艺术作品有一种良好的直觉,他们往往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情感。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直觉加以注意和反省。在反省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燃地注意到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画画的色彩、线条,光线的明暗,色调的厚实等,艺术素养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同时,当幼儿欣赏完后,教师可在抒情的背景音乐中作适当小结:“我们欣赏了不同画家画的妈妈和孩子在一块儿生活的情景:有的妈妈给小宝宝喂奶;有的妈妈和小宝宝一起游戏,有的妈妈教孩子学音乐。这些画给我们的感觉很美,也很感动人。看爱,不管是哪个国家、什么时代、什么人,大家都需要母爱。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妈妈,每个妈妈都深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

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事先请家长在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无意识到播放这首曲子,在幼儿午睡的时候播放这首曲子。活动中,引导幼儿思考:你觉得这首曲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使你想起了什么?为什么?你觉得什么时候听这首曲子比较好,为什么?由于有了之前的无意识倾听的铺垫,幼儿一下子能进入意境,感受曲子优美、抒情的曲调。同时,播放各国的《摇篮曲》,让幼儿反复欣赏,并结合每日的午睡进行播放,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更深,并了解了用音乐也可以表达“爱”。最后,教师小结:“摇篮曲有中国的、有外国的;可以是用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唱出来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很温馨而甜蜜,表达了妈妈爱孩子的疼爱,表达了只有妈妈和孩子才有的最亲密、最美好的感情。”使主题目标得以升华。

幼儿的艺术素养在欣赏中得到提升,他们开始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画面的每一块颜色,每一个人物的表情,这对他们外出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体验不同的色调带给自己的全新的感觉。同时,在教师的小结中,又提升了对幼儿人文素养的培养,体验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孩子的情感。

五、主题引领,让人文素质得到升华

幼儿对艺术欣赏中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艺术创作来获得。这是在幼儿对欣赏的伤口进行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植物、小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创作时教师尽可能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儿童自由选择,使儿童能够自由地运用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事实证明,这种鼓励儿童会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起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操作方式非常有助于幼儿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又如:集体创作“我看到的爱”。当幼儿对爱有了较深的体验之后,他们对身边多种的爱和爱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谈论,此时,教师总结:“爱是和煦的阳光,它温暖了整个世界;爱是一阵清风,它吹去了人们的烦恼;爱是甘甜的泉水,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最后,在歌曲《爱的奉献》中集体创作“我看到的爱”,幼儿可以用泥塑、绘画等、戏剧表演等手段表现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爱,使爱的主题得到升华。

幼儿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以艺术教育的实施为切入口,引导幼儿在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注重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爱老师、认识自我的教育,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学会有礼貌,学会同情。突出“生命”的搏动。让他们深深了解自然的新鲜、美丽、变幻无穷、繁衍生息,使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家,学习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突出“美”的体验。通过生活的再现、情感的体验,在艺术欣赏和创作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提高儿童的审美感觉和艺术创造能力,使幼儿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质得到整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虞永平

2、《艺术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幼儿教育中的“惩罚”艺术 摘要: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幼儿行为非常有效的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不让幼儿参加活动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教育是一门艺术。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作为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惩罚,许多教育理论和幼教工作者都对它的教育意义都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和肯定。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坚持科学的“惩罚”艺术原则、恰当运用“惩罚”艺术的做法等方面论述了对幼儿实施的惩罚教育。把握好惩罚的艺术,充分信任了解幼儿,给幼儿充分的成长空间,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孩子的能力会更棒。 关键词:幼儿;惩罚的艺术;惩罚的含义;惩罚的原则;惩罚的做法

在对我校幼师生进行幼儿园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幼儿调皮捣蛋,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得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一个过于“活泼”的孩子,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夺或索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和文具用品之类的东西,导致班上一系列的哭闹事件时常发生。作为一名新教师,“耐心的诱导”、“榜样的示范”是她们的首选之策,然而,待这些策略用过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大奏效。于是教师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比如站墙角、站厕所、打屁股、不让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当前对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幼儿,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都头痛不已。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对于惩罚,已经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偏颇,急需做理论上的清理,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理性的、全面的认识,找到惩罚中的合理成分,合理而恰当运用惩罚,达到教育幼儿之目的。 一、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 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 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幼儿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惩罚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要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虽说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把两者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与其他人文精神的区别

在思想界,人文精神的提法早已有之(1990年),但无一人回应。语文教育界1988年也有人(陈钟梁先生)提“人文主义”概念,也同样没有得到人们回应。直到1993年1月,我在语文教育界再提“人文精神”,才得到广泛回应。我提“人文精神”与陈钟梁先生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一,角度不同。他是从“历史的教育思潮”的角度提,我是从“语言的属人本质”、“语文教育的属人本质”角度提。二,主旨不同。他的主旨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两股教育思潮相互更迭”;我的主旨在于“不可漠视语言和语文教育的精神生命本性。人的生命精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属 性”。三,概念不同。他用“人文主义”,侧重于“观念、思潮”,我用“人文精神”,意在突显“人的生命、人的灵魂”之于“语言、语文教育”的极其重要性。我的文章中有着十分强烈的反“技术化”倾向。我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人文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 文学界、文化界也曾热烈讨论过“人文精神”,时间较晚。那是到了1993年下半年,华东师大王晓明教授等在6月份的《上海文学》《旷野上的呼唤》一文中提“人文精神”,文学界、文化界才围绕“人文精神”展开热烈讨论。而我提“人文精神”,跟文学文化界的也有根本的不同。一,针对对象不同。他们主要针对“一,知识分子精神操守滑坡,二,严肃艺术受到通俗艺术冲击”这两种状况;我主要针对“语文教育严重漠视语言和语文教育的生命精神本性”的状况。二,概念的涵义相异。他们的主张复归“人文精神”的涵义,是复归崇高、庄严、神圣;我主张张扬“人文精神”的涵义,是张扬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生命精神。这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文精神”。 我们要特别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人文精神”。一是,一味追求庄严圣化的“人文精神”;一是,世俗化的“人文精神”。我所主张的“人文精神”是指后者。 严格说来,一味追求庄严圣化的“人文精神”不合“人文精神”的本义。 “人文精神”诞生于十六、十七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最原初的、本真的涵义就是世俗化、人间化、平民化、生活化,以世俗化、人间化对抗宗教的神圣化、天堂化,强调人的多方面的自由愿望、生活的欲求,反对教会对人的种种世俗愿望的禁锢、压抑。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一些人主张“人文”,却恰好与“人文”原初、本真的涵义相佐--一味主张复归神圣、复归庄严、主张政治思想教育,以之压抑世俗化、人间化、生活化、个性自由、精神自由。这是对“人文”的浅解、曲解。这是仍未摆脱自己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政治教化”情结。这种浅解、曲解本身,就是一种“伪人文”“伪圣化”。 今天,我申说“人文精神”,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人间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闭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强调以生命精神、生命灵魂来反对和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的入世精神、自由生活愿望,来反对和消解把人的精神宗教化、“伪圣化”,从而肯定人的多方面的自由生活欲求,使人的精神真正跃动起来。它一方面主张神圣、主张庄严,一方面主张世俗化、人间化,它认为人自由的生命精神、自由的生命灵魂、自由的生活愿望,本身就是神圣、就是庄严。大家要理解,世俗化、人间化绝不等于低俗化、颓废化、虚无化。

美术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探析

美术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1-02-28T13:05:28.643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下期供稿作者:裘铭 [导读]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裘铭浙江省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非常重要的事。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第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第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初高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十分必要。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第二,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三,开阔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第四,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要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会变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教师可利用这一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调一调不同颜色混合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第六,要以情激趣,体现人文关怀。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生活是现实的、直接的,每位学生都有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学中教师要满怀热情,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培养,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生活,展示生活原色,体现生活的真实情感。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加上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快,教师要努力地去拨响学生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从而以情造缘,图情并茂,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中,我们应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如果能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这样人文性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使美术学习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等。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 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彭其汉 摘要: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积淀了国人的深层智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书法之滥觞,其深层次的文化性自古至今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始末。进入20世纪,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的影响,学科分类思想日益为我国教育体系所重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书法学”体系便应运而生。然而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充斥已使得书法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弱。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蕴含的艺术精神丧失殆尽。 关键词:书法艺术美学精神人格精神人文精神 绪论: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都要上升到书法的艺术精神,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书法艺术的作品不能只是汉字勾画出的线条、符号,其中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他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计算机软件里的艺术字体更不能与书法艺术沾边,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也会失去他的世界性。因此,发掘、保存、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迫不及待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一、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 书法指书写的法度。 1、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2、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3、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经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我们面对的是(7-13)岁的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控制行为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意识尚未定型。往往容易犯错误。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做教师的要巧妙而艺术的应用惩罚,这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惩罚教育方面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过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哭了,后悔地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这个打架的学生,陶行知采取的形式是奖励表扬、实质是批评惩罚,巧妙的将批评渗入表扬,将惩罚融入赏识之中。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进行。用四块糖奖励他诚实、正直等优点,通过良性的刺激,将其产生要不改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迁移”的效应。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这种惩罚的技巧是成功的、有效的、是我们教师值得借鉴的。

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

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 惩罚,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下面为你整理了家庭教育中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处罚孩子的正确方法方法一:打手心 打骂孩子固然是不适当的管教方法,但是巧妙的利用就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可以在孩子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与孩子讨论用废旧的报纸制作一根警醒棒,并让孩子了解制作它的原因和用途。在处罚孩子的时候,不要什么都不说直接打孩子手心,而是要问他自己错在了哪里,只有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处罚才能奏效。平时也可以将这个道具放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起到提醒孩子的作用。 方法二:罚坐 孩子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在家中找一张离家人活动的区域较远的椅子,也不要太远,免得不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当宝宝不乖的时候,可以让他坐到那张椅子上去,告诉他到了一定时间才能起来,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设置时间长短如果孩子提前站起来了,那就要重新计时,他必须从来再来一次。 方法三: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

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方法四:暂时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如果孩子不听话,可以暂时的“剥夺”他的一些权力和要求。但是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惩罚孩子最科学的10个方法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的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

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与主体情感

---------------------------------------------------------------最新资料推荐------------------------------------------------------ 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与主体情感 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与主体情感摘要: 对书法美的追求,既是追求笔法、章法和精神,笔法和章法属于有形方面,即面貌。 面貌是浅的,外在的,而精神是深的,内在的。 看不见的内在精神必须凭借外在的面貌而出现。 书家以文字的抽象线条,直接体现内心的境界。 书法之所以有生气,都因是主体生命力的外现;书法之所以给人以生机盎然的审美感受,是因为主体情感精神得到审美升华而与欣赏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书法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批露出无限的生命力。 作品的内质与作者对生命体验和个性意志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 书法艺术;个性创造;雅化精神;主体情感任何一种艺术皆在表现和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的创造就是人们把自己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作为中国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媒体的艺术。 也同样充分体现了主体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 确切的说,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线条变化对主体精神情感充 1 / 8

分外现的艺术。 古人云: 书者,心之迹也。 历代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表达书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和气质多有论述。 明代四杰之一的祝枝山说的较为具体,他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 喜则气和而字疏,怒则字粗而气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则字之敛疏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还有李邕所说下笔有力,肌肤之丽。 卫夫人所谓多力丰筋者盛,无力无筋者病。 王羲之所言藏骨抱筋、含文包质。 王僧虔所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等等。 这都说明对书法美的追求,第一要有自己的笔法;第二要有自己的章法;第三要有自己的精神,笔法和章法属于有形方面,即面貌。 面貌是外在的,而精神是内在的。 看不见的内在精神必须凭借外在的面貌而出现。 从外在的面貌中,进而认识内在的精神,才能异中求同,同中见异。

语言艺术幼儿基础教案

第一课时 一、绕口令:数数儿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六五四三二一,五四三二一,四三二一,三二一。二一一,一个一,从头到尾一口气。二、儿歌表演:变鬼脸 左手绕绕,右手绕绕,小眼睛咕噜咕噜转,垂眼睛,吊眼睛,瞪眼睛,做个鬼脸吓死你。 三、家庭作业:背熟以上内容;在家人面前表演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数数儿》和《变鬼脸》二、绕口令:知道便知道 知道便知道,不知道别装知道,知道别说不知道,不知道也别说知道。三、诗歌《一字歌》 一颗豆,一粒米,一颗一粒要爱惜。一点油,一滴水,一点一滴不浪费。一枝花,一棵树,一草一木要爱护。一分钟,一秒钟,一分一秒不放松。 四、家庭作业:5岁以上背熟以上内容,5岁以下要求学会《一字歌》的一半。 第三课时一、绕口令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吃葡萄也别吐葡萄皮。

二、儿歌表演:老鼠坐上火箭炮 大象大,老鼠小,大象最怕老鼠咬,老鼠钻进象鼻子,痒的大象受不了,阿嚏,阿嚏,打了一个大喷嚏,老鼠坐上火箭炮。(我一定会回来的) 三、命题表演:吃葡萄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 第四课时 一、绕口令:数动物 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路边一头猪,草里一只兔,还有一只鼠。数一数,多少数,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二、儿歌表演: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方多,吹的太阳像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热庄稼吹热果。冬天里,北方多,吹的雪花纷纷落。 三、即兴表达:说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喜欢的理由。 第五课时一、气息训练: 1.模仿小狗喘气的感觉。 2.数数练习:吸气后高声中速数数,男生数20,女孩15即可。二、复习以前所学儿歌表演。 三、模拟主持: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今天我最棒》节目。接下来让我们有请…..他为我们带来的节目是….大家掌声欢迎!(每个同学轮流主持并表演节目) 第六课时 一、表演训练:表情练习喜、怒、哀、乐二、儿歌《豆儿对歌》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一、判断题:参照学习活动的特点,请判断如下陈述的正误,并对您的判断做出分析说明。 1、对于那些在学习中经常犯错,还“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让学生加大练习来克服学习错误。(×) 分析:让学生加大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使其更加讨厌学习。2、简单地夸奖未必是对学生积极的反馈,中肯而具体的批评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 分析:简单的夸奖会让学生以为老师是在敷衍,恰当的批评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为了在教学中保持开放性,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预设。(×) 分析: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4、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观察学习并不一定通过模仿行为表现出来。(×) 分析: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5、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需要精讲多讲,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跑偏”。(×) 分析:过多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恰当的提醒才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6、所谓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分析: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 7、尊重个别差异就是要相信“行行出状元”。(√) 分析:尊重个别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只要尊重个别差异,就会产生尊重的方法,就会在备课中想到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差异的群体,就会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差异学生的感受,就会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提高效率。 8、练习曲线是一条不平滑的曲线,表明学习进程是匀速的。(×) 分析:是曲线说明学习过程存在变化,不是匀速的。 二、讨论与分析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完整版)幼儿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渗透.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幼儿人文素养 海盐万禄幼儿园姚群利 论文摘要: 艺术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和物,同时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以及具有关爱、友善等个性品质。那么,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呢?一、用心去体验,让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二、增强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三、融合式教育,让人文素质在艺术殿堂中扎根;四、走近经典,提升艺术作品内在育人功能;五、主题引领,让人文素质得到升华。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整合 正文: 苏霍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以音乐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样,其他的艺术教育也不应是培养画家、舞蹈家……,而是首先塑造人,通过艺术教育,影响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纲要》对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变,明确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艺术教育是特殊性的教育,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教育在进行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应该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求新求异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通过艺术教育,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综观我们以往的艺术教育,教育者忽视幼儿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幼儿艺术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艺术教育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幼儿艺术才能的培养,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犹如一只常开不败的鲜花怒放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然而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 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王朝,共计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时期的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从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的出现至篆体、隶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中筛选淘汰逐步定型。 从秦始皇统一大业后,丞相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的秦篆到魏晋时代的篆、隶、真、行、草诸书体日渐完善。在这段时期内更是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再看唐代书法家将草书之狂放不羁、篆书之圆润瑞丽.行书之风骨清婉推向极致和宋四家苏、黄、米、蔡,行草、楷皆备。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有赵孟颛、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唐寅、朱耷等等。 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值得所有关心书法的人欣慰的事情。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经典,继承传统。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打着创新旗号,任意丑化汉字。所以我们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抓好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写能力,培养对书法的兴趣,涵养学生文史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可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同时,也要以书法为纽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两岸书法的交流,增强民众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每当我拿起《玄秘塔碑》的时候,我既感受到自己对书法的喜爱,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中国书法这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败的鲜花,一定有它更美丽夺目的一天。 参考文献: ·由“狂飙突进”到“重温经典" ——改革开放 3 O年中国书法发展回顾与思考 刘宗超(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 7 1 0 0 2 ) ·论传统书法艺术演变王学俊(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培养书法思维,传承中华文明----黄循龙

幼儿教师语言艺术基本标准

幼儿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标准幼儿教师语言艺术的基本标准教师语言作为一种职业语言,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规,符合一定的标准。对幼儿教师来说,其语言既要符合对所有教师的一般语言要求,又要有反映幼儿教育特殊规律的特殊语言要求。 一、教师语言的一般标准 对所有教师来说,规性、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是最基本的语言行为规。 1.规性和逻辑性 规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当符合国家的要求,教师只有使用规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儿童产生正面的示效应。教师语言的规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要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在语音方面,教师要使用符合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使用方言,不念错字。避免出现将“快进教室(shi)来”念成“快进教寺(si)来”,将“你要香蕉吗?”说成“阿要香蕉啊”(方言)。在词汇方面,不使用方言词,不生造词汇,也要慎重使用尚不稳定的“新词”,如不说“这个地掌儿”(这个地方)“看清亮”(看清楚)等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尽量少使用像“很酷”“SOHO一族”等新词。在语法方面,力求避免搭配不当、语句不通等不规现象。在修辞方面,

避免用词不当、前后矛盾的话。总之,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当能够顺畅、准确地使用普通话。教师经常读错字音、说话语病较多、口头禅泛滥,天长日久,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谓语言的逻辑性,指的是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恰当作出判断。虽然幼儿的逻辑思维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他们理解和掌握的许多概念基本上是一种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逻辑和事物的科学规律。相反,教师在使用语言时注意容的科学性和表述的逻辑性,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信息,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请看下面的例子。 在一次小班的活动中,教师发现一个小朋友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纸棒放到嘴边说话,便对其他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金一冰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一个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幼儿玩了一会儿后,教师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幼儿纷纷抢着回答……教师小结: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班主任的批评与惩罚艺术 平时在办公室,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我都不知跟他说过多少次了,可还是……"也时时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的办公桌旁,立着一个或几个低着头的学生,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说着,学生要么一声不吭,要么一个劲地点头。当然也有人会发出几声抽泣、掉下几滴眼泪,可是当他或者他们一走出办公室门,马上就恢复了"英雄本色"。看到这一幕,做老师的只能是一声长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在学生面前如此苍白无力?为什么书本上读到的一次谈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就从来没见过呢?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批评,和表扬一样。也是教师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用之得当,就能促进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错误,有效地把他们引导到学校和社会所要求的轨道,反之,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讲求批评的艺术。 1、注意批评的场合 批评场合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到批评的效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如果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通常是:铁青着脸,一言不发,甚至还冲着老师翻白眼。而当老师只是个别批评学生时,这个学生的表现会是另一种样子:低着头,小声诉说着自己的过错。努力请求老师原凉。很显然,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十分重视自身在同龄群体中的形象,把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态度更为重要,而且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还有着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他们喜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愿在他(她)们面前受到批评。所以,一个教师如果在同龄伙伴面前,对某个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学生就会认为老师不给自己留面子,使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就会固执起来。有些批评本来他们完全可以接受,而一旦在众多的同学面前,在公开场合中,他们就会拒不接受,甚至与老师发生争执、顶撞。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特别是在批评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时,应注意避免在公开场合中,尽量多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2、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评时应区别对待,批评的方法要具有针对性。 批评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初犯错误与屡教不改的人、男生女生等,对他们采取的批评方式应该有所差异,而对于其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的不同,批评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到良好的效果。 3、掌握批评的分寸 做事总得有"度",超过了一定的"度",往往就会带来相反的作用。教师在批评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分寸:这样才能有所收效。 首先,防止批评"过火"。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脱离客观的实际,把学生身上的缺点和所犯错误有意识地进行夸张、渲染,以此想给学生以更大的刺激,促进其改正,殊不知,过火的批评、脱离实际的批评,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带来消极的作用。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并督促其改正。 其次,控制批评的惯性。在对学生的批评中,还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批评的惯性:一个差生。由于其身上固有的一些缺点,给教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样不免就常常要受到批评,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他的批评也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使得其时时总要受到批评,而表扬则与之无缘;有时他取得了进步,教师也会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对此视而不见,不能给予肯定、赞扬;而有些确实与之无关的问题,却由于这种心理定势,而去批评他。这样只能使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因而教师对他的批评、教育也必然是无效的。 再次,避免重复批评。对学生过多地批评,特别是重复批评,会使学生厌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尽力减少批评学生的次数,努力避免重复批评。他们往往是准确地把握学生所犯错误的关键,明确地提出批评,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教育离不开惩罚,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但惩罚是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则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创新的艺术,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给教育增添别样的风采。 1.参与式惩罚--别出心裁 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他看见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的,教育的实质是师生双方共同体验、一道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我们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我们同样要与学生共同分担失误的痛苦。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这时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参与、一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良策,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惩罚--别具一格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也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教育是一种引导、启发和感悟。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和探究到的道理,才能长久地留在心里。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相信学生,又要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升华理性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体验式处罚--别有洞天 澳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烧死烧伤很多人和动物。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道歉,安慰受伤者及其家庭,这就是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去道歉时看到被大火烧伤的人,触目惊心,终身难忘。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尊严,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高中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09T10:14:01.23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作者:杨明林[导读] 美术新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质,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杨明林(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第九中学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美术新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质,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要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要重视主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多元文化和生活环境中,体现美术人文精神;改变教学中传统的评价尺度。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25-01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内涵所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 一、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具有五个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 “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 “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审美情趣、人文模式、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渡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能力。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二、在高中美术课堂融入“人文精神”的作用 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美术课程凝聚着人的思想,情感价值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术作品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美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美术作品往往是各个独特时代的展现,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敦煌的壁画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的体现和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景象,再比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古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所有这些美术作品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中美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感受生活多姿多彩 美术教学有其特殊性,并非一种简单的技能灌输和理论说教,对美术作品的内涵领悟、审美体验和文化理解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生活,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绘画点、线、面、形状、色彩、空间、结构、明暗、质感、表情等绘画要素,有效运用绘画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与抒发自己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抓住生活中的美,将自己的生活发现和阅历与现实中的美感有机地联系起来,把自己对现实生活和自然世界的深切感受、真情体验,尝试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绘画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把生活这种取之不尽的美术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使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中尽情感受美术活动的喜悦。 2.学习美术人文知识,全面提升道德修养 美术并非点、线、面、形状、色彩等绘画要素所叠加而成的作品,很多的人文知识蕴含在这些绘画的要素之中。这也是作为人文精神组成部分的美术学科的意义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触及美术作品的表层描绘,评价作品也只是浅尝辄止。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表现人物和风景的写实作品的理解深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知识。就这个意义的层面而言,要使美术展现其特有的魅力,美术欣赏应该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 3.有效提问,努力挖掘美术作品的人文知识 艺术理论毕竟是枯燥的,教师要尽量避免以单纯介绍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为主要教学内容,当着重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努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比如对于古代陶器的鉴赏,教师直接阐述古代陶瓷的工具作用、发展历史等,无疑只能引起学生厌烦。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学生明白陶瓷器皿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陶器中的雕刻、图纹、符号是古人对大自然与生活的探索与思考。 4.提升校园美术环境的人文价值,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 校园美术环境包含了学校的校风校训、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道德准则、价值取向等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校应通过特定的活动方式与物质实体来充实校园美术环境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活动来创造浓厚艺术文化气氛与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在条件允许得情况下,可以举办美术教师的个人画展,举行学生绘画、书法比赛,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艺术研讨会或者讲座,还可以举办其他相关美术活动。 四、结束语 人文精神是在慢慢的培养与酝酿中形成的,美术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也一定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会因为美术的存在而更加美好。通过对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在熏陶中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气氛,渗透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高中美术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主,对于艺术的追求就是在追求美感,追求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朱鸿涛.高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M].神州,2012(03). [2]王婷婷.新课标下的高中美术教学人文培养探析[M].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11). [3]夏永梅.高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M].美术教育研究,2011(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