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实践理性批判》解读

序言

段1 说明为什么这个批判不使用与纯粹理性批判相对应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这个名称,而只是使用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名称。因为纯粹理性只有一个,体现在思辨认识方面是思辨理性,体现在实践方面就是实践理性,只要说明纯粹理性的实践能力是存在的并且致力于分析这个实践能力就可以了。它不需要像纯粹理性批判那样,批判纯粹实践能力本身是否会像认识那样僭越自己的合理界限。

段2 说明纯粹理性批判揭示了先验自由,先验自由产生于思辨理性对因果性终极原因的探究。在现象领域,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原因,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如此可达无限,因而在现象领域只有必然性没有自由存在。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免不了要去思考那终极的原因,这就与现象领域的必然性发生了矛盾,从而危及理性的存在,使它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理性就确立了先验自由的概念。先验自由是消极的并非实在的,但它却构成实践自由的基础。

段3 说明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了人的自由的实在性,这一自由构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没有自由,道德就不会存在,也没有设想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必要性,因为如果没有道德而设想上帝和不朽是没有意义

的。但为什么康德还说自由也是思辨理性体系的拱顶石呢,因为人为自然立法,没有主体的主观形式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段4 注释说明道德法则与自由的关系,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就是说自由是道德成立的前提根据,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但自由在哪里呢,凭什么说人是自由的呢,唯一的证据就是人有道德,可以摆脱现象界的因果必然性的束缚而提供行为的根据。自由本身是先天的,不需要证明也无法证明它为什么存在,这种先天性的自由在思辨理性那儿就已经发现了,所以康德才说消极的先验自由为积极的实践自由提供了基础。但是,上帝和灵魂不朽的公设却并不是道德法则的条件,因为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朽,自由也能提供道德法则。为什么需要上帝和灵魂不朽呢,因为纯粹思辨理性对完满性的至善的追求需要这个公设。至善是幸福与德性的统一,这在经验现象界是无法证实的,相反二者还是经常冲突的,至善的存在必须要求有一个全能的赏善罚恶的上帝来保证,要求把人的生命推广至无限的灵魂不死来保证。康德说,上帝与灵魂不朽并没有拓展认识的范围,因为这一点在思辨理性那儿还是一个问题,在这里却成了一个断言。康德说这个断言是需要的,而且是客观有效的,这个断言是一个信念的单纯主观根据,没有这个主观信念,人们应当谨严地树立为自己所作所为的意图的那种东西就不会发生。换句话说,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朽,人类的许多严肃的道德行为都将不复存在。

段5 说明思辨理性能够证明自由、上帝以及灵魂不朽那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思辨理性没有这个禀赋,它只能停留在现象界。如果有人自诩能够用理性证明这一点,他们也做不到,不是他们不肯而是他们不能做到,因为思辨理性无法为这些概念的可能性觅得充分的保障。

段6 康德说明在思辨理性那里超感性应用的概念是非法的,它没有实在性,因为它的超感性运用会导致二律背反的逻辑矛盾,为什么在实践理性这里却又承认这种实在性呢,是不是前后不一致呢,康德说,不是。因为这里讲的非实在性与实在性

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和层次上说的,一个是经验现象界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应用,这些概念的实在性并不涉及范畴的理论规定和知识向超感性界的拓展,它们要么是无需作证明的,如自由,要么仅仅是公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设,并没有提供新的知识,如上帝和不朽。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提供了自由的可能性,自由属于物自身,不在时空之内存在。实践理性通过道德的存在证实了在思辨理性那里只能够思维的东西即自由。道德法则确立的作为自由的因果定与自然法则确立的作为机械作用的因果性分属不同的领域,也只有把作为前者的人表象为自由的主体,把后者的人表象为经验意识中的现象,否则二者怎么可能统一于一个人身上呢,即是说作为经验现象界的人是受制于自然必然性的,而作为道德的人却不受制于自然必然性而具有自由,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同一个人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其行为是两个不同世界法则的共同产物。

段7 康德说明对他理论的两种常见的反驳都是因为不明白同一个人属于两个世界的道理,才批评康德一方面在理论知识中否定而另一方面在实践知识中却又肯定那些本体概念的实在性,一方面说人是自由的主体而另一方面又说人受制于自然的

因果必然性是逻辑上的前后不一致。康德说对实践理性的详尽批判就是为了彻底消除这些误解。

段8 康德说明为什么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应用这些在思辨理性那里已经考察过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因为这里的理性及其概念已经转移到另外一种应用,而与理性在思辨认识那里的应用完全不同了。既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考察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是必要的。这种考察并不是对思辨认识的补充和给盖好的房子加上扶垛,而是对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真实连接。很多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自由,比如把人格分成理性的部分与欲望的部分,把自由看成是理性自我对欲望自我的支配等等,完全不得要领,他们不知道这种证明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康德说,如果这些人明确自由概念在思辨理性的应用中既是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理解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康德指出,自由概念对于一切经验主义者都是一块绊脚石,因为任何经验都无法提供自由的普遍必然性,但自由概念对于批判的道德学家却是打开最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后者通过这个概念领会到:他们不得不以理性的方式行事。就是说道德法则是自由理性的绝对命令。

段9 康德说明实践理性批判以道德行而上学基础为前提条件,因为后者为之提供了基本的道德法则及其理由,实践理性批判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但是除此之外,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是独立自足的体系,其使命是阐明实践理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机制和过程是怎样的,它只是提供了一个道德法则的公式,即你要这样行为,你所据以行动的准则必须成为普遍的法则,它并没有提供详尽的关于如何实践的科学分类,也没有思辨理性的分类那么完整,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批判的体系其使命仅限于阐明实践理性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至于职责的详细分类则属于科学的体系而不是哲学的任务。康德因此回答有人抱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的道德原则,而仅仅是一个公式而已,他说如果有人介绍一种所有德性的新原理并自称在他之前世界并不知道这些道德原理,那无异于说他发明了一种该如何解题

不会出错的公式,如果这样要数学家干什么呢,如果真有人能够发明一种适用所有情形的职责体系,那要伦理学家干什么呢,康德说明,人们并不是因为道德学家发明了道德才有道德的,道德学家也不可能发明那种关于职责的详尽分类,道德学家只是阐明道德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及其界限,阐明实践理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段10 康德在这里说明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的第二章阐述了为什么善的概念不能先于道德法则而只能相反的道理,同时回应了对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相应驳难。批评者问,为什么康德不先解释清楚欲求能力或快乐情感之类的概念而直接提出道德法则,康德说解释欲求能力与快乐情感是心理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实践哲学如果做这件事,就把自己降低到经验科学了。生命是存在者依照欲求能力的法则去行动的能力。欲求能力是存在者通过表象而成为这些表象的对象现实性的原因的能力。快乐是对象或行为与生命的主观条件相互契合的表象。至于是快乐产生欲求能力的基础,还是快乐仅仅是伴随欲求能力而出现,实践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性批判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实践理性批判只是由不含经验成分的纯粹知性范畴组成的,就如纯粹理性批判只关涉纯粹主观形式而没有涉及具体的知识一样,实践理性批判没有涉及经验领域人的行为的各种根据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康德

反对在对概念尚未详细解析之前就用一个草率的定义提出它的判断来,这是理性主义独断论经常犯的错误。

段11 康德指出,在探究人类心灵一个特殊能力的源泉、内容和界限时,人们往往从心灵的各个部分开始,力求对之求得精确可靠的知识,他们往往容易忽略更具哲学意味和建筑学意味的整体的理念,不知道从这个理念出发将相互关联的心灵的各个部分的能力推导出来。由于他们缺乏对整体的真知灼见,所以他们无法达到综览的阶段,而是陷入一堆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原理之中,处处都发现不一致。康德在此强调根本道德法则对于道德科学体系的首要性。

段12 康德回答有人批评实践理性批判的语言太深奥新颖,对于近于通俗的道德知识是多余的。康德认为自己的所用的语言对于思想的恰当表达来说是完全合适的,如果有人能够发现比他所用的语言更能切合表达书中的思想的语言,他会非常感激他们;如果有人甚至能够证明康德的思想或语言是空洞无物的,那么这个人对于哲学的贡献就很大了。在康德看来,为了提升思想,增进知识,哲学使用一套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语言是完全必要的,总是抱怨深刻的哲学体系的佶屈聱牙的语言是没有意义的。他说,在语言足以表达所与的概念时造作新词语,就是不用新颖真实的思想而以新补丁在旧衣裳上的方式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幼稚努力。那些思想贫乏的学者往往喜欢造作新词语以掩盖自己思想的贫乏。康德说明自己对措辞是及其小心谨慎的。在注释中康德说明他所使用的一些措辞尽管与日常语言是有关联的,但还是存在一些差别,他最关注的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公设这个概念容易被人误解为数学公设。他说明,数学公设的推论是必然的,而实践理性的公设只是一个必然的假设,它不是就客体而言具有必然的可靠性,而只是就主体遵守它客观的然而实践的法则而言乃是必然的认定。他表明自己无法找到一个更好的措辞来说明这种虽然主观的然而却真正的和无条件的理性。

段13 康德说明不可能否定先天知识的可靠性,就好像不可能用理性证明理性不存在一样。当我们意识到某种东西即使不像在经验里面那样呈现出来我们也能够知道它时,我们就通过理性认识到了它,就此而言,理性知识和先天知识是一样的。要从经验中榨取必然性就如同石中取水,休谟以习惯的主观必然性来代替先天判断之中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否认理性有认识判断对象的能力,这是把人贬低为(巴甫洛夫的)动物了。有人为了补救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就假定上帝是另一种理性存在者。康德认为,除了人类之外不再有其他理性存在者,如果有这样的理性存在者,他们也只能具有我们在自己身上认识到的性质,人的理性是完全自足的不假外求的。当然,这种客观有效性也不是来自于人们的普遍同意,尽管这种普遍同意偶尔也能切合实际,只有理性的客观有效性才构成必然的普遍一致的基础。在思辨理性那里是先天的主观形式提供了普遍一致的基础,在实践理性这里则是先天的理性道德法则提供了道德普遍必然性的基础。

段14 批评休谟的习惯联想理论剥夺了理性对上帝、自由和不朽的判断。休谟的经验主义没有说明数学的合理性,他认为数学命题是分析的,但哲学命题是综合的,因而无法得到普遍有效的哲学知识。

段15 说明在经验主义哲学里面必然使得数学陷入与经验原理的二律背反,如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二律背反。经验主义只知道感觉到的必然性,而不知道领会到的必然性,因而经验主义必然陷入怀疑主义。经验主义者在先天原理与经验原理发生矛盾时会问:究竟是我们的那一个感觉出了问题,实际上出问题的不是他的感觉而是他的脑子。不过康德还是认为,人们把怀疑主义的帽子加诸休谟不太公平,因为休谟至少还是承认数学的可靠性的,并且把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数学作为有关经验的试金石,而彻底的怀疑主义否定任何有关经验的试金石。

段16 康德提出在一个哲学和批判的时代,经验主义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只能作为练习判断力批判之用,为此我们也得感谢这些提供批判靶子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们。

---------------------------------------------------------精品文档---------------------------------------------------------------------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Reading notes of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

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 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课程论文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2级 学号:201202010001 姓名:张丽凤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物体时,不是将它看成什么,而是从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样子看,是否愉悦了你的心情,若是你愉快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美的。 《判断力批判》认为,人的情感在本质上是想像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情感的对象既不是现象,也不是本体,而是美。美的形态是现象的,却不是认识。美的本质是本体的,但不是道德、信仰。情感与美完全独立。作为主体功能的理性,在现象界中呈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在本体界中还原为人的实践行为的文化自由本质,而在审美界中,理性则表现为以自由为本质、以现象为形态并基于想像力的理念。康德说:“想像力的这一类表象叫理念,部分是由于它们至少追求超越经验界限的某些事物去寻求接近理性概念的表象,给予这些理性概念以客观现实性的外貌,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为对于它们作为内在的诸直观没有概念能完全切合着它们。”这就是说,在审美中,理念以自由为本质,使审美成为一种主体的文化活动。 《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是具体的,一般可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二类,并且审美意识还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过得物化。这样理念在不同的审美形式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具体功能。康德把主体“情感”对客体纯形式的观照称为“优美感”。“优美感”集中表现了康德对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xx 古本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白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g ”,合称句读”。 文言文断句主要方法是: 一、解读语言环境。必须读清花境”,即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人物情境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身份、学识、官职、性格、作风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情境要分清一件件事情,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语言情境要分析语言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假设、转折等,还要体味句子的语气,是陈述,是感叹,是疑问,还是祈使。另外还需要分析表达语体色彩,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 二、作出语法分析。一个句子,至少有主语、谓语。断句之后,要用语法手段对所断的句子作出分析,即解析句子的主谓宾及其修饰成分,确保句子完整。当然,古代汉语有省略成分,分析时,要注意这一情况,根据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的原则,断句时要考虑补出省略的内容,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是正确的;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仍不完整,仍然缺少必要的成分,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那么,这个句子断得很可能不正确,就要重新划分。 以上两点,是断句的关键,必须认真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以下手段辅助断句: 三、利用前后虚词。如: 失、盖”往往用在开头,也、乎、矣、哉”多在句尾。当然,要熟悉虚词用法,要加以区分。有一套口诀教我们如何利用虚词断句: 白”后往往加冒号(: ),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读(,)酌情看。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可是这个标准无效。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这显然是荒谬的。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

20XX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 【答案】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曾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已无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相对于广袤无垠的宇宙星河而言,人不过是渺小的一粒尘埃,在强大的宇宙的自然法则面前,显得无足轻重——没有人能逃脱有限的自然的命运。然而,人与尘埃不同的是,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的,而且是理性存在的,理性存在者为自己立法,道德法则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人顽强地抵抗住自然法则的束缚和限制,遵从理性自身颁布的命令而行动,他就摆脱了感性的束缚,而具有了超越一切自然存在之上的独特尊严。 在《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中,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辨证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向我们阐明了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书中首先从纯粹实践理性原理的定义入手,具体阐述了实践理性的四个原理及基本法则,并对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进行了演绎,提出纯粹理性是实践的,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人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是受道德法则所支配的。同时康德也对准则、实践法则、自爱原则、自由、道德法则、自律、他律、德行等名词做了解释和描述。接着从纯粹理性实践辨证论引出至善的概念,提出至善是人类实践理性追求的终极目的,试图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难题,以一种思辨的理性了解至善中的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并首次确定了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最后康德指出道德教育和练习的重要性,用以指导纯粹理性实践的法则进入人类的心灵。 总而言之,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而对实践理性的“批判”则是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纯粹理性的形式的、实践的原则是用作德行原则的唯一可能原则 康德在推论纯粹实践理性的形式法则之前,对法则和准则作了较为严格的区分。康德指出实践的原理是意志普遍规定的规则,这种规则有两种存在方式: ①主观的准则,只对主体的意志有效; ②客观的实践法则,对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代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代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全代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代章,断句也结束了,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实践理性批判》解读 序言 段1 说明为什么这个批判不使用与纯粹理性批判相对应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这个名称,而只是使用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名称。因为纯粹理性只有一个,体现在思辨认识方面是思辨理性,体现在实践方面就是实践理性,只要说明纯粹理性的实践能力是存在的并且致力于分析这个实践能力就可以了。它不需要像纯粹理性批判那样,批判纯粹实践能力本身是否会像认识那样僭越自己的合理界限。 段2 说明纯粹理性批判揭示了先验自由,先验自由产生于思辨理性对因果性终极原因的探究。在现象领域,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原因,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如此可达无限,因而在现象领域只有必然性没有自由存在。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免不了要去思考那终极的原因,这就与现象领域的必然性发生了矛盾,从而危及理性的存在,使它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理性就确立了先验自由的概念。先验自由是消极的并非实在的,但它却构成实践自由的基础。 段3 说明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了人的自由的实在性,这一自由构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没有自由,道德就不会存在,也没有设想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必要性,因为如果没有道德而设想上帝和不朽是没有意义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康德在西方的思想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震动了德国的知识界,晃动了一直统治德国的莱不尼茨——沃尔夫体系。康德继承了洛克、休谟的英国经验主义,接受法国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在莱不尼茨的唯心主义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以著名的三大批判为根基。康德继续批判并发展形而上学,讨论认识等本质问题,建立了传说中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之后,经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终发展成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体系涵盖了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政治学……无论哪个线索,追究到最后总能在康德那找到源头。叔本华说,任何人在哲学上不了解康德,就还不过是个孩子。而西方哲学专家贺麟认为康德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家受他的影响只有程度的深浅不同,但没有人是和他不相涉的。 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的哲学奠基是《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的体系中,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学有着顺序上的联系。所以,脱离理性批判的原理和批判方法,只能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得到一个个康德的关于法哲学的理论结果。从时间上看,1797年成书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是康德的一部主要的法理学理论著作,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前半部分,它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1797年也有翻译做《善德的形而上学原理》)一起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上下卷。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1786年)和以上两本书一起构成了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完成《纯粹理性批判》在1781年,完成《实践理性批判》在1788年——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康德写这本书时正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如果我们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会发现康德的建筑—— 纯粹理性实践运用的(道德的) 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思辩运用的(自然的) 纯粹理性的 批判 哲学 经验的 1797年已经是康德的中老年时期,德国的大师们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有个基本的人生顺序——早年的青春时代投身于狂飙突进运动,中年忙着自己的体系哲学建设,晚年在不停修补自己的体系之余开始关注于现实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的思考,思想由绚烂转入平和。但是从整体看康德的哲学体系,有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康德中年建立的庞大体系是否只是为其晚年的社会政法思想做一种理论上的奠基,还是他晚年社会的形而下理论研究只是一种老年人心理规律导致的关怀回归。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他在晚年为自由主义政治法学打开了一道权利论的理论之光,并且将一直照耀着法哲学的发展道路。当代德国法哲学家阿图尔·考夫曼评价康德时说:整个新的法哲学和法律教义学都受到康德的影响,并继续受到康德的影响,他开创了一个法哲学时代。 这本书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首先是内容上,康德展开了一个由权利构建的法学世界。你也可以从逻辑上去探究康德在什么样的哲学环境中创建这个法学世界,也可以从形而上学出发理解康德的政法体系如何从他中年庞大的体系中产生,当然如果你第一次读康德也可以从语言上批判下康德的艰深晦涩风格…… 自由作为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部分,是一个超验的,纯粹理性的概念。在积极方面是纯粹理性实现自己的能力;在消极方面是不受感官冲动或刺激的决定。自由意志是道德和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怎样做好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断句 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如“子路从而后通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

字的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那么,要断句正确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要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如下边一段话: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见《资治通鉴》1298页) 经过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办这事所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 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例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同时也被永远的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这是康德十分著名的一句话,充分的反应了他“仰望星空与反省自己”的思想。虽然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但是,他的这个思想依旧给我以很大的启迪。仰望星空说明要目光远大怀揣梦想,而反省自己似乎又是不断自我提升,脚踏实地的含义。即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我依旧认为这样的思想十分必要,只是不要过于偏激。魏老师曾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认识外界世界,而只记得自我反省,那么他将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如果将自我反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康德的博学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个称号来评定他,他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也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校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但是他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他的哲学成就上。《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著作用去了他将近十年的岁月,但是却奠定了永远的哲学高度。德国诗人海涅说: “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在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在当前已经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换句话说,“批判”是康德哲学的灵魂,“批判”精神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康德的批判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批评,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进行审查。这种审查,康德将其分解为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什么? 针对这三个问题,他一步步展示了他的分析批判,并形成了其新的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是他批判哲学体系中的批判精神得以彰显的理论基石。这里康德要解决的是认识论的问题———我能知

《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1.德国鲍姆加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美学》,为美学第一次明确定义:“美学作为自由艺术 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与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美学的明确定义。 2.1美学定名之初就是放在哲学门下,属于哲学一部分,这个定位决定了美学的学科性质和所属门类 2美学的定名把艺术和美作为核心,美学是研究艺术中作为感性认识完善的美。 3.康德的三大评判:1自然秩序的论证2道德秩序的论证3前两者协调关系的论证。 4.三大批判:1纯粹理性批判 2 实践理性批判3 判断力批判 5.[逻辑学—纯粹理性—思想—真哲学[伦理学—实践理性—意志—善[美学---判断力—情感—美 6.中国美学特征:1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2强调情与理的统一3强调认知和直觉的统一4强调自 然和人的统一5富于古代人道主义的精神6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7.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魏晋时期开创了初发芙蓉为上,体现为自然平淡。 8.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英国学者阿诺德看来,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同之处,但在一些重 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1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人被拯救”2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实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希伯来人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3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希伯来人强调“良知的严格性”。双希精神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9.优美与崇高:美是引起人们愉快的感性形式,具有普遍性;崇高体现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包括体积无限大的对象,力量的崇高是那些拥有巨大威力和支配力的对象,如疾风暴雨,山崩地裂等。康德发现,美的对象所引起的是快感,崇高的对象所引起的是一种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数量或力量巨大的对象先是对人产生一种威胁而构成了“恐惧的对象”,但它同时又唤起了人的理性和尊严,使人战胜了恐惧而升华了自我。 10.优美的特征:1优美是对象的完美,和谐与统一,带有静态的特征2优美的对象具有特征性的形式 和外观,如小巧,柔顺,完善,圆润等,凸显为一种令人喜爱的感性形式3优美的对象的令人愉悦的,它招致一种主体向往,流连和被吸引的心理状态,使得主体趋向于接近的过程4美感是单纯的快感5优美的对象吸引主体,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渐趋同一,最终达到主客交融。 11.崇高的特征:1崇高的对象充满了内在冲突和张力,具有不断运动激荡的特性2崇高的对象体现出 巨大,无限,晦暗,粗犷等,体现出某种反形式特性3崇高的对象由于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其反形式,造成一种开始拒斥主体,尔后升华主体的转变过程4在崇高对象的欣赏中,有一个从痛感向快感的转化5崇高的对象首先对主体造成恐惧,因而产生拒斥和威胁,进而唤起了主体自身的理性观念和勇气后,主体便超越了对象达到新的精神境界。12.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源于双希精神,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的阴阳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13.什么是艺术品:1艺术从来被看做是一种手工劳作,与机械化流水线的成批生产的工业品截然不同 2艺术品是独具个性和风采的,艺术家的个性及其他所属的文化已经融入了特定艺术表现之中3艺术品应是美的,应有足以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而且这种美的外观只是为了人们的欣赏而存在4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这是我们据以评判艺术品是否成功的一个要素5艺术是记忆的结晶。 14.古代“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巴托认为美的艺术:绘画音乐诗歌雕塑舞蹈 15.艺术的历史的变化:1艺术的概念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概念2从艺术概念 历史看,有一个不断被提高的过程3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呈现一个逐步自足独立的趋势,这个过程可视为慢慢孤立的过程。 16.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艺术品是中心。 17.什么是艺术品:1是经过人的加工或赋予特定意义或意味的物品2是人造物,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 也包括兼具审美的实用功能的物品3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的句读 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治邺》) 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 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 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 表示祈使语气:也、矣 3.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 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 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 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 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 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 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 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 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 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 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 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

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 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 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 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 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 这样安排.com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 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 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 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 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 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 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 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 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 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 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教案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教学目标与难点: (一)掌握给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要点: 文言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学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要处理好这个考点,需要具备扎实、全面的文言知识,比如实词、虚词、句式、语法等,另外,译文还要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 病,能够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这些需要大家在学习、训练中提高。 二、文言断句一般要求注意的方面 1.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 2.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 3.利用多数文言文旬式整齐的特点断旬,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4.利用“问”“对”“日”“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5.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旬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三、文言断句方法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给一段文言文加标点,如何作句中停顿,这是正确理解一段文言文的前提和关键。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曹刿论战》)这个句子,从形式上看,句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轼”。是观车前边供扶手用的横木,怎么可能登上去“望之”呢?无疑这句话的标点是不准确的。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六种方法以供参考。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二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旬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例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我非爱其蚜赢扇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对称、对偶、排比断面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句读很有帮助。例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