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一)课程性质(宋体小四号加粗)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主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能力课程,是培养医院等企业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微生物学导论、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临床病毒学、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及其监测、药物敏感试验、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等。该课程主要介绍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常用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及实验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基本上独立完成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工作。

(二)课程定位

1、课程地位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是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通过对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对人类的致病性、用药及预后观察,细菌的分离鉴定等。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合医学检验科、卫生防疫机构和血站等方向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课程的内容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课程任务

课程以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微生物标本采集、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等)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将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学科型课程,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课程重构,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医学检验技术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前后续课程

本课程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顶岗(跟岗)实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医学微生物检验技能为载体,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一一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的课程。

我们依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与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开始,全程学院附属医院及各教学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以及检验检疫等单位密切合作,与临床一线技术人员、检验专家反复研讨确定设计理念,以检验能力为主线,以检验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真实环境为依托,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医学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分析了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将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学科性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医学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以项目来构建《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

(1)首先进行医学检验的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按照病人准备与标本采集、标本处理、标本检测、结果分析与报告序化为四大项目;每项目依据实际工作情景和实践特性,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按照从单项到综合检测排序。

(2)分析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编写教材、学习指南、实训项目指导教学图片、技术视频、操作流程等学习资源。将医院真实检验项目、真实典型案例作为实训项目内容,实训教学流程对应医院工作流程,体现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位一体”技能综合训练体系,充分体现项目化,凸显职业技能培养。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中,灵活采用教学资源中的技术示范、网上虚拟训练及校内仿真训练、微生物检验岗位真实训练等形式多样的综合训练方式。

(3)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选择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学校考核与实习医院考核结合。

2、以国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一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职业能力”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医学检验技术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按检验的工作过程、项目和任务设计了《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本课程与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最大区别是坚固以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型体系的同时,着重培养微生物检验、实验基本技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微生物检验技术,并作出方法学评价。能运用血液、粪便、尿标本等进行常规传染病及临床常见疾病的检验;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2.知识目标:

①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②会常规染色、培养基配制、试剂配制、各种生化试验。③常见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结果解释。④常见肠道杆菌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⑤常见非发酵细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3.素质目标: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懂得一定的临床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毕业一年后及时取得《医学检验技术》或《微生物检验技术》初级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参考:(以实训项目或任务为模块,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主要采用“能或分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必备理论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二)实验(训)项目学时安排表

四、课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实训项目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典型的实训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操作技能,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核结构等要点。

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的四步(阶段)教学法、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的项目教学法、理论教学的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过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评价优先地位、重点过程评价等原则,采取多元化、全程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课程评价。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授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期中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本课程标准在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中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与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笔记、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活动的参与程度及表现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评定学生成绩。二是考核学生获取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交论文或口试、笔试等方式进行。三是考核学生团队合作、社会交往、自律、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情况、情感态度及学生在实践中遵纪守法的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参考。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立以来,为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要,本着资源的共享的原则,优化校内教学资源,积极建设完善医学检验技术实训基地。

已建成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室,除了有高压消毒锅、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等微生物检验常规仪器设备外,还有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倒置显微镜、酶标仪等一大批高值实训仪器。此外,我们还建设了无菌室、微生物准备室、物品洗刷室、仪器室,同时可满

足70人实训需求。课程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可满足《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等课程教学专业实训的需求。

在教学资源方面上,首先是对课程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微生物实训室、教学器具、实验设施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行开发构建;其次是课程教学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包括教材、教参、专业网站等。涵盖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和电子教案、思考题库、习题库、试卷等)和教学资源库(包括授课教材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学习资料等)。

(二)师资条件

学院重视对任课教师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培养,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及自身师资的特点,优化了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方面,课程组教师由具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在教学安排上,各章节内容由相关背景专业教师授课,每个教师讲授若干章节。同时考虑教师的专长及特点,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部分的内容和相关内容的实验教学。

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根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并善于将实践经验转化到课堂教学中。面对我院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组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的特点,。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一是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的安排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寒暑假)驻扎医院检验科,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二是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教师深入医院,了解和掌握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知识,发现实践问题,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检验实践。

(三)教材编写

基础医学微生物的相关内容选用李凡、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作为教材,而核心内容选用刘运德、楼永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作为教材。该教材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配套教材,是培养医院等企业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课程。主要介绍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本教材的编写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0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响应学院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号召,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本课程组认真制作了课程全套多媒体课件,全课程教学都以多媒体形式手段,配合传统教学器具对课程教学形式进行整合开发。同时开发课程的网站,做到课件和电子教案、重要示教图片库、习题库上网,利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七、其他说明

本标准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

11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一)课程性质(宋体小四号加粗)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主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能力课程,是培养医院等企业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微生物学导论、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临床病毒学、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及其监测、药物敏感试验、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等。该课程主要介绍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常用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及实验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基本上独立完成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工作。 (二)课程定位 1、课程地位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是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通过对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对人类的致病性、用药及预后观察,细菌的分离鉴定等。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合医学检验科、卫生防疫机构和血站等方向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课程的内容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课程任务 课程以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微生物标本采集、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等)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将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学科型课程,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课程重构,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医学检验技术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前后续课程 本课程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顶岗(跟岗)实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医学微生物检验技能为载体,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一一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的课程。 我们依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与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开始,全程学院附属医院及各教学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以及检验检疫等单位密切合作,与临床一线技术人员、检验专家反复研讨确定设计理念,以检验能力为主线,以检验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真实环境为依托,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医学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分析了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将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学科性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医学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以项目来构建《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 (1)首先进行医学检验的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按照病人准备与标本采集、标本处理、标本检测、结果分析与报告序化为四大项目;每项目依据实际工作情景和实践特性,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按照从单项到综合检测排序。 (2)分析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编写教材、学习指南、实训项目指导教学图片、技术视频、操作流程等学习资源。将医院真实检验项目、真实典型案例作为实训项目内容,实训教学流程对应医院工作流程,体现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位一体”技能综合训练体系,充分体现项目化,凸显职业技能培养。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中,灵活采用教学资源中的技术示范、网上虚拟训练及校内仿真训练、微生物检验岗位真实训练等形式多样的综合训练方式。 (3)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及代码:微生物学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B类 学分:3 计划学时:48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 1 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涉及临床细菌学、临床病毒学、临床感染病原体的检验、药物敏感试验等。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检验技术,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重点阐述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验程序及方法、结果分析、报告。 1.2 基本理念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必修课程之一,属岗位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非细胞型、原核、真核三大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条件、繁殖方式和致病机制;微生物的分布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控制微生物的污染,保障产品的质量贯穿在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和保存的各个环节。利用微生物生产、研究开发药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是培养从事药学服务、药物生产、检验、保藏、质量管理等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必要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药物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才能满足将来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及今后从事药物及相关领域工作提供理论与技能支撑。 1.3 设计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新发展特色。本着“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导、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模式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工学交替、任务引领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生理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掌握重要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正确使用微生物学检验常用仪器;正确配制各种常用染色液、培养基、试剂及消毒剂;学会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学会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生化及动物试验的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实训依据。 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2.2 技能目标 具有微生物检验的能力。 有意识地将所学微生物学专业知识运用于药品检测技术的能力。 初步掌握药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控制技术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具有医学道德责任感。 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在实训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48课时,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从知识内容及要求和技能内容及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作任务的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及计划学时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D06110 建议课时数:85 学分:5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1.前言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的规律和菌落特征,掌握显微镜镜检技术、生产环境的消毒灭菌技术、食品的微生物卫生指标检测技术,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意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达到企业和检验部门的微生物检验岗位的能力要求。该课程是食品贮藏加工、食品工艺等课程的基础。 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微生物检验员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由于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有较高要求,因此在生产中需要对设备、空气和生产工作人员进行消毒灭菌,并对生产环境的微生物限度经常进行监控。对生产用的原料和最终产品也都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其中有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等致病菌指标的检测。环境的监控和原料及产品的检测都需要用到微生物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此而设置这门课程。 本课程是根据食品企业中微生物检验员的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结合检验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着重介绍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的基本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态;显微镜镜检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卫生指标检测。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微生物检验岗位需要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培养学生微生物的消毒灭菌和产品的微生物指标检测操作能力,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采用项目化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训练无菌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经过企业调研和专家分析,最终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微生物基本技能训练和微生物检验技能训练。课程内容突出对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根据完成项目的需要进行选取。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做”一体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门课程建议学时为85学时。 2.课程目标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

第一章卫生检验综合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是1985.9.6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八号主席令公布的,自1986.7.1起施行。 计量法中有关的条文有:第五条: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各种计量基准器具,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 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建立本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第二十二条: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计量法实施细则:1987年国家计量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其中: 第三十二条: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本规范经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0年7月20日批准,并自1990年11月1日起施行。 卫生部于1981年发布的《卫生标准管理办法》第一条规定:卫生标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法规,是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重要依据。 卫生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又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以“GB”表示,国家推荐性标准以“GB/T”表示;卫生部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以“WS”表示,推荐性标准表示为“WS /T”。卫生标准制定状况:建国后最早颁发的卫生标准是在1953年;正式列入国家标准编号的第一个卫生标准是1956年颁发的“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到1996年底,我国已有卫生国家标准1200项,到2004年止,与劳动卫生标准配套的标准方法已有249多个;与环境卫生 标准配套的居民区大气标准方法已有20多个;与食品卫生标准配套的标准方法,其中理化检验方法已有70多个,微生物学检验方 法已有30多项。 我国的卫生标准由“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及其专业委员会负责制定和评审,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审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79条本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传染性非典性肺炎:(简称为非典性肺炎,AP)是指2002年11月起,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4月16日,在13个WHO网络会议上宣布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DNASARS的病毒,从而为SARS防止提供了依据。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标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建议课时数:150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医学检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国家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的五大内容之一。《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医学检验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掌握常规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医学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测等相关知识结构,并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是以微生物检验顺序为线索进行设计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院校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临床医院与学校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内容的确定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主要依据:①以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体现真实微生物检验的工作流程,注重教学内容衔接性。②以微生物检验技术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引入临床案例,内容来源于真实的工作项目,引入微生物检验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体现知识学习的应用性,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素质培养的职业性。③课程内容可适当拓展,删减一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知识内容,将微量化、快速化检测技术及半自动化、自动化仪器使用和新技术纳入《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内容中。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突出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④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评价体系,融入医院、企业文化、提倡职业精神。 3.课时安排说明 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3、4学期,建议学时数为150学时,理论教学68学时,实践教学82学时。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微生物学检验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检验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检验》学习指南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总论部分主要 介绍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染色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抗原性和分类,致病性和免疫性,微 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检验鉴定程序、具体的鉴定方法及鉴定要点和报告 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检验技 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㈠、通过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总论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能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研究内容,学习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认 识医学微生物分类的意义及各类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2.掌握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机理、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对医 学微生物的影响。 3.认识病原微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致病性及免疫性。学会对各类病原性微生物感 染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 4.明确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和药物治疗原则。 ㈡、通过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各论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能做到: 1.正确阐述几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主要传播途径及引起 疾病的类型。 2.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3.了解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原则。 ㈢、通过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具体的实验操作,同学们应能 做到: 1.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医学微生物学诊 断方法的机理,熟练各种基本实验的操作。 2.通过实验操作,真正理解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中无菌概念的重要性,并在今后 的相关工作中严格按照实验室无菌操作的规程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使用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 参考学时:60 制定单位: 执笔: 审核: 审定: 制定时间:2011年10月10日 一、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依据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的,是该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学生接受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的基本知识,以及微生物代谢与菌种保藏;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的安全性及质量控制以及由食品传播的疾病等食品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食品中常见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确微生物的特性及其与食品的关系,了解微生物既可以在食品制造中起有益的作用,又可通过食品给人类带来危害。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前沿动态,开阔微生物食品产业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典型微生物食品集约化、现代化加工工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

四、教学条件 (一)教师任职条件 1.专任教师 (1)从事与食品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熟悉食品生产、检验的技能与知识; (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能够示范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过程; (3)能够指导学生开展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2.兼职教师 (1)从事食品生产与研发工作多年,精通食品生产与检验的标准与方法体系。 (2)能够指导学生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二)实践教学条件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在校内实训楼进行,实训楼具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设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动物微生物是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必修的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作用:本课程以《动物解剖》、《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免疫的相关知识及应用,与动物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等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方法等基本实训技术,同时本门课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尽快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和《兽医实验诊断》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面向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全体学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实践项目为载体、突出本课程基础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理念设计开发。本课程的三大特点:第一,基础性强,是后续《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等课程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能基础;第二,技术性强,必须掌握的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能项目较多。第三,应用性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的主要技术支撑。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即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动物疾病化验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职业技能鉴定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等四个工种的考核项目之一。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从畜牧业实际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依据学生就业岗位实践工作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 本课程经过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共同探讨以及毕业生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学生职业岗位所学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设计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课程理论内容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对传统的《动物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使本课程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更有效的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过程服务。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细菌、病毒、真菌、其他微生物、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传染与免疫、非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血清学试验及生物制品应用等内容,每一个任务都是专业核心课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学生工作岗位的必需职业技能,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子任务并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改变过去“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分析问题、

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

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 微生物检验是生物医学实验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医学、环境、食品 等多个领域。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合格的微生物检验人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的必要性、内容要点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必要的。微生物检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需要检验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可以明确培养目标,规范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标准化的课程设置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于微生物检验人才的需求。 其次,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应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课程应包括微生物学基 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长特性、代谢特点等内容。其次,应包括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如细菌培养、鉴定、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此外,还应包括微生物检验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无菌操作、菌落计数、微生物鉴定技术等。最后,还应包括微生物检验在医学、环境、食品等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的学习。 最后,对于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法,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 方式。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检验原理。在实验操作方面,可以开展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微生物检验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合格的微生物检验人员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明确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际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对于微生物检验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微生物检验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为培养优秀的微生物检验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适用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它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基础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等学科。它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高很好的理论基础。为学好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与食品原料、工艺、环境的关系和控制有害微生物活动的方法。 食品微生物学主要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本课程的相关进展。通过食品微生物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食品,并掌握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食品卫生监督中有关微生物的鉴别、检验、生长控制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学生们走入工作岗位,从事食品生产、贮运、食品品质控制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帮助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以及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使学生逐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知原理、能设计、会创新的核心素养。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 1.知道《食品微生物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 3.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并能够把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应用到具体的食品工业中去。 4.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标准 (适用于三年制高职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 课程负责人:黄祥元 2010年2月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 参考学时:90 学分: 3 可就业岗位:农产品检验、食品检验、农产品深加工与贮藏、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工业发酵等。 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中、高级)、食品检验工(中、高级)。 适用对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三年制高职)。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地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农产品、食品检验类专业及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是以食品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微生物学的知识和实验技术对农产品、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与检测的一门实践行很强的学科,适合农产品、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方向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微生物检验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农产品、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也是农产品、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 2、课程任务 课程以培养农产品检测专业学生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农产品、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农产品检验、食品检验、农产品深加工与贮藏、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工业发酵等)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将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卫生与检验》等学科型课程,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课程重构,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农产品、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前后续课程 本课程前导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程:农产品营养成分检测、仪器分析、综合实训、顶岗(跟岗)实习。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微生物检验技能为载体,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 我们与永州市农产品检测质量检测中心以及湖南恒惠饲料、湖南金浩茶油、湖南熙可食品、重庆啤酒、湖南天之果食品等企业人员一道,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分析了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将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卫生与检验》学科性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以项目来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以国家农产品、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我们以农产品、食品检验“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农产品、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按检验的工作过程、项目和任务设计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本课程与传统《食品微生物学》的最大区别是抛弃以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型体系,着重培养微生物检验、实验基本技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会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燥箱、均质器、超净工作台等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 ○3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 ○4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会辨别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各类微生物;

微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微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1.课程定位 《微生物技术》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达到利用有益微生物为生产服务,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 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标准根据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涵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选择内容,并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以彻底打破原来的学科模式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操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等内容。课程

内容的选取在考虑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工作任务的学习都以职业活动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基本单元操作为载体来设计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教学,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3.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熟悉微生物特点,大小,形态特征知识; ●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原理;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 ●掌握微生物菌种衰退的机理,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复壮; ●掌握对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对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原理。 3.2能力目标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应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 ●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与接种技术;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技术; 3.3素质目标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法制意识,遵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责任意识,吃苦耐劳; ●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内容和要求 4.1课程内容设置 4.2学习情境与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高职食品检测类、安监类等专业适用,4+1.5学分) 一、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食品质量安全与检验类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食品加工类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之一,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组织教学,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食品检验、食品加工、工业发酵等)的任职要求,以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微生物检验“职业功能”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目标,以食品中常见微生物检验指标为范围,以GB/T 500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依据,以GB/T 4789-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指导,设置三个教学模块,“食品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按照“校内培养训练分项核心技能,校外集成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从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项目综合实训”等不同教学阶段,培训学生的检验综合技能,再到校外的“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达到项目课程教学“工学结合”的目的,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标准为4+1.5学分(60基本学时+30学时综合实训)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于食品检验、检测类专业,食品安全监管、营养卫生类专业,食品加工、储运类专业。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支撑课程,以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环节中微生物安全控制与检测等职业岗位所需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熟悉食品检验相关标准,具备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胜任食品微生物控制与检验岗位的工作”为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显微镜检技术、染色技术、灭菌和消毒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接种与培养技术、生长数量测定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基本操作技能; (2)能正确解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GB/T 4789-2010,正确制定检验方案; (3)能独立完成样品的采集、处置、保存,常用培养基制备和试剂配制; (4)能完成食品微生物检验常规项目检测 (5)能准确记录检验数据/现象、分析处理与判定检验结果、撰写规范的检验报告,并对检验的产品做出品质判断 (6)能选用控制或减少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措施与方案,能在食品生产经营中的各环节进行正确的消毒、杀菌等操作。 2.知识目标 (1)认识微生物的类群、形态与特征; (2)理解微生物对食品安全、食品工业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3)理解微生物生长的营养需求与生长繁殖特点; (4)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5)了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相关的国家标准。 3.素质目标 (1)养成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培养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1)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3)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保持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分:4 课程课时:64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验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一、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课,属于职业发展平台中必修课。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理论知识、试验操作技术能力,具备食品微生物检测职业素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在《分析化学》、《食品生化》等基础上开设。为后续专业课程《食品理化检测技术》、 《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取得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检测、食品品质控制等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开设《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该课程是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关键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是学生今后从事食品检验工作必备知识。本课程总课时数为4×16=6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24课时,试验40课时。经过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食品微生物形态观察、食品微生物数量及大小测定、食品微生物培养及分离等经典试验项目为载体,进行任务型学习教学设计。在微生物试验中结合企业现在检测规范,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理论、。 2.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方法 3、掌握食品卫生细菌学检测方法 4、掌握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5、掌握发酵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及维护、 2.能进行微生物制片及形态观察 3.能进行微生物计数 4.能测定微生物大小 5.能进行培养基制备及灭菌 6.能培养微生物 7.能对微生物纯种分离 (三)素质目标 1.团体工作、与人沟通能力。 2.注意工作保护能力。 3.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 4.严谨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工作态度。 5.恪守关于法律法规。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1.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36067〕承担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 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 (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选育及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发酵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后续课程有发酵技术、生物制药技术。 2.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的生长计数和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并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以及在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 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 熟悉微生物营养物质的运输 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形态构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及营养类型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遗传变异等 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控制等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的染色操作,具有一定的菌种鉴定技能。 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操作。掌握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机制能够运用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菌种的鉴别 能够恰当的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并能熟练的对微生物进行消毒灭菌操作。 具有一定的菌种选育能力。 (3)素质目标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具备获取、处理、传递、利用信息的能力。 3.课程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微生物学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章节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和知识的连贯性进行整合。把章节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和知识连贯性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既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具备从事微生物的方面的菌种鉴定、分离培养、生长控制、灭菌和无菌操作等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表1 学习领域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16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 计划学时:64 一、课程性质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广泛涉及生命科学领域和食品工程范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它既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又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的一门学科;它对食品加工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食品加工专业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 后续课:《食品卫生与检验》、《乳制品加工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蛋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卫生与安全》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食品微生物基础知识; 2.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类群、特点; 3.具有无菌操作概念; 4.熟练掌握微生物观察、培养与分离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5.掌握各类食品中微生物常规项目检验的方法及技能; 6.掌握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检测方法及技能。 (二)能力目标

1.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类群、特点及其在一定条件下与食品的关系; 2.开发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拓展食品的种类; 3.对于引起食品腐败、导致食源性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要千方百计控制它,延长食品的货架期,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杜绝食物中毒。 (三)素质目标 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要经历由社会调研的行业岗位分析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从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到学习领域的设定,强调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学习情景的整合,在每个学习情景构建中分成应知知识点、职业能力要点、职业素质训练三个部分,为学生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每一个学习情景对应一个典型工作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的专业课,要求学生既要掌握适度的理论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又要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保证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和发展的关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 1.针对职业岗位 根据对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岗位主要是食品质量检验,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差,动手能力较差等特点,在教学能容的选取上,每一个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鼓励老师开设大量的实操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打下了量好大基础。 2.针对学习目标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中,安排了工作模拟场景,以此衔接每一个学习任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LT

(4)选择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学校考核与实习医院考核结合。 2、以国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职业能力”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医学检验技术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按检验的工作过程、项目和任务设计了《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本课程与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最大区别是坚固以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型体系的同时,着重培养微生物检验、实验基本技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微生物检验技术,并作出方法学评价。能运用血液、粪便、尿标本等进行常规传染病及临床常见疾病的检验;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2.知识目标: ①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②会常规染色、培养基配制、试剂配制、各种生化试验。③常见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结果解释。④常见肠道杆菌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⑤常见非发酵细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3.素质目标: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懂得一定的临床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毕业一年后及时取得《医学检验技术》或《微生物检验技术》初级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参考:(以实训项目或任务为模块,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主要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必备理论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