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作者:曹红辉, 熊文

作者单位:曹红辉(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 熊文(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综合处)刊名:

人民论坛

英文刊名:People's Tribune

年,卷(期):2015(36)

引用本文格式:曹红辉.熊文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期刊论文]-人民论坛 2015(36)

“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经济决策参考 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一、内涵、背景及改革重点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背景。一般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但当前需求端的刺激仍在持续,收效却不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风险。业内认为,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导致目前经济下滑、投资减速等问题。主要是: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如减税等措施,刘世锦认为,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主要包括: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五是培育创新环境。包括

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 我国供给侧改革或呈四大特征。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也不会放弃对总需求的调控,招行刘东亮认为,改革或呈四大特征:一是暂时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在经济下行阶段,减税将导致政府财力不足,且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二是不会出现大规模私有化。预计未来企业层面的改革将以国企改革为重要推手,以改革国资监管、提升企业效率等为重点,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三是转型升级与提升市场效率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预计简政放权、加强竞争、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是重点。四是产能出清将困难重重。首先,去过剩产能意味着大规模关停企业并裁员,在部分上游行业领域,产能过剩相当严重,如果启动去产能,释放的失业压力短期难以消化;其次,各级政府有意愿有动力维持刚性兑付;再次,市场出清意味着信贷违约规模的大幅上升,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安全构成重大挑战。预计我国产能出清将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不会出现90年代国企大规模裁员下岗的情况。 二、影响:重塑我国经济增长红利 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海通证券认为,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 和理解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

2020年整理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及其其主要内容.doc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为什么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原因: (1)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 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 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 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 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 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结构 性问题(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其中,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低附 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区域结构问题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 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表 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 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经 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来拉动经济 增长;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 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 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 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 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 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 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 重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 路。 (3)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 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 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正是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 理解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知识讲解

供给侧改革专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 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是什么 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内涵、理论源流和时代使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818099051.html,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内涵、理论源流和时代使命 作者:王小广 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02期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于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全球性课题,在国际国内都有许多共识。它的提出既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也有重要的内在逻辑。不仅是新的经济治理药方,而且是新时期重大的理论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十三五”决胜阶段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体制;结构性改革;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2-008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提法,立即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正像权威人士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中所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它的内在逻辑性,是从怎么看(三期叠加、新常态)到怎么干的深化,“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1]目前人们对这一重要的新概念的认识仍然有许多误区,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辨析。本文将重点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点及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作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涵 结构性改革通常与结构改革通用。大致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上一说到改革,总是讲结构改革。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常给一些出现金融危机的国家开的一个重要药方,就是要求他们进行结构改革。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结构性改革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事,发达国家也有明显的“体制结构病”。而在我国,也在根据实际的国情,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赋予它中国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讲到结构改革,是2013年9月5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上。他说:“我们认识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 的。”[2]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有权威人士指出:“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 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就是财富之父土地就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就是需求基础也就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与完善人口政策就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就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与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与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与后土地财政的压力与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与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就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与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与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

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与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瞧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但就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 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与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就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就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供给侧的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

关于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

关于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欢迎参考~ 篇一:关于供给侧改革论文1000字 中国所强调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理应统领全局的“以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生 产力”问题,就是在市场化、全球化、民主法治化取向下于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继续推 进经济社会转轨升级问题。 以理论创新基本认识引出的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的基本政策主张,是以改革统领全局之下的“八双”和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的“五并重”。 “八双”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创业。 第二,“双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产业优化。 第三,“双减”――加快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的税费改革和大幅度地减少行政审批。 第四,“双扩”――对外开放格局和新的国际竞争局面之下,扩大中国对亚非拉的开放 融和,以及适度扩大在增长方面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有效投资”规模。 第五,“双转”――尽快实施我国人口政策中从放开城镇体制内“一胎化”管制向逐步适 当鼓励生育的转变,以及积极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向社保与公共服务领域的转置。 第六,“双进”――在国有、非国有经济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方面,应该是共同进步,需要摒弃那种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维,在“混合所有制”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赢” 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实现形式。 第七,“双到位”――促使政府、市场发挥各自应有作用,双到位地良性互动、互补和 合作。这方面的分析认识,需扩展到中国势必要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即志愿者组织、公益慈善界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这些概念之下的一些越来越活跃的群体,应该在社会主体的互动中间发挥他们的潜力。我们非常看重国际上已高度重视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寻求共赢,应该是其基本的认识视角。 第八,“双配套”――尽快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和积极地、实质性地推进 金融配套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1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寓意着今后我国将对改革思路做出新的调整,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引发宏观政策的相应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来实现,即着重强调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外需)“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目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原来需求侧改革和管理的思路已不能产生以往的效果,表明其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此次,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过去着重强调需求扩张提供动力,转变到着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其目标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 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0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时曾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可以说,在中共中央提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后,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促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理念、新思路。 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创新发展”这一核心新理念,要解决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目标,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念、理论和政策创新。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许表明促进结构性改革将适时采用新供给主义理论,并据此提出一系列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宏观管理的新政策、新措施,并带来改革发展创新的新实践、新成就、新突破。 11月9日,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应邀参加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他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财富战略,在会上作了题为《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新增长周期》的汇报。针对当前经济反弹复苏动力不足的现状,滕泰建议进一步降息降准、多举措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下决心加大减税力度;重视软财富和软价值,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并通过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劳动力供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土地供给效率,降低资源供给成本;提高金融供给效率,降低资金供给成本;提高制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供给成本,释放五大财富源泉,开启增长新周期。近几年来,以滕泰为代表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派独树一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对策,其中一些内容可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篮子”所借鉴、所吸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一段时间,我们采取“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计划,强调“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实质上是沿用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些做法,并据此片面强化了需求侧管理。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留下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结构扭曲等后遗症。现在,我们要纠正过于强调行政干预和需求侧管理的弊端,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管理。 在此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即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可以说,这“四个关键点”就是今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遵循的方向和重点,需要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认真研究和制定落实政策。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意义呢?具体实施的措施是什么?下面是cN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欢迎参考~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近期,“供给侧”成为经济政策表述中的高频词。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 作为全新表述,“供给侧”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围绕“供给侧”,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顾“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先行经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加深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

要意义。 国际实践的经验教训 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因为度过了经济停滞危机而在冷战后期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 什么是“供给侧”?从字面理解,“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涉及供给的各个方面。上世纪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供应学派是“供给侧”经济研究的先声,并在大约10年时间里成为日后有名的“里根经济学”的基础之一。供应学派的诞生建立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注重需求侧的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经济调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货币政策。尽管凯恩斯主义被一再证明在短期内确实行之有效,但长期来看,一味扩大需求会导致持续通胀,进而导致经济停滞。这正是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上世纪80年代在美、英上台时面对的局面。 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美英的通胀和经济停滞具有格外的政治放大效应,因此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反思。供应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弊端,提出了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过刺激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基于这个基本认识,通过减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供给学派最鲜明的口号。 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将供给学派的主张结合货币学

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经济决策参考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 一、内涵、背景及改革重点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背景。一般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但当前需求端的刺激仍在持续,收效却不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风险。业内认为,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导致目前经济下滑、投资减速等问题。主要是: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如减税等措施,刘世锦认为,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主要包括: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五是培育创新环境。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

我国供给侧改革或呈四大特征。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也不会放弃对总需求的调控,招行刘东亮认为,改革或呈四大特征:一是暂时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在经济下行阶段,减税将导致政府财力不足,且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二是不会出现大规模私有化。预计未来企业层面的改革将以国企改革为重要推手,以改革国资监管、提升企业效率等为重点,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三是转型升级与提升市场效率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预计简政放权、加强竞争、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是重点。四是产能出清将困难重重。首先,去过剩产能意味着大规模关停企业并裁员,在部分上游行业领域,产能过剩相当严重,如果启动去产能,释放的失业压力短期难以消化;其次,各级政府有意愿有动力维持刚性兑付;再次,市场出清意味着信贷违约规模的大幅上升,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安全构成重大挑战。预计我国产能出清将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不会出现90年代国企大规模裁员下岗的情况。 二、影响:重塑我国经济增长红利 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海通证券认为,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为什么进行供给侧改革,及其其主要内容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为什么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原因: (1)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 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 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 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 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 果?其核心原因恐怕就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 结构性问题(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 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其中,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 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区域结构问题表现在人口的区域 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 表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 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就是投资来拉动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 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与后遗症越来越大。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就是通过政府投资与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 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 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 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与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 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 达到了2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3)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就是吻合的。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 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 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正就是 要推进这些改革,故推进供给侧改革也就就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_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DJ048);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5ZZD005);江西党校系统招标课题 (15DXZ001) 作者简介:冯志峰(1976—),男,江西东乡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比较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 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经济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冯志峰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330003;2.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 要: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强调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 “好不好”方面的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是解决经济发展“滞胀”的有效对策,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6)02-0012-06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依然保持着 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由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 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导致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各种潜在风险的危害性不容低估。无论从改革本身的逻辑关系还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 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主战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难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方面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路,是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深刻转变的新要求,更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新举措。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总体上来看,世界经济环境自2008年国际金融 危机以来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 全球经济结束了大稳定的 “旧常态”而进入了“新常态”。我国经济在“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 品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等结构性问题,要求我国必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一个综合性结果,主要包 括劳动力成本、 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技术进步成本等。在劳动力成本方面, 201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连续下降, 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步消减。随着老龄化步伐加快, 2014年末我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5%左右,高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未富先老”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我国老龄化率的上升,必然会抬高劳动力成本, 使得劳动力成本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大大增加。在自然环境成本方面,随着国家日益加大对自然环境的整治力度, 企业治污成本、 安全成本大幅增加,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制造业资金压力骤增。在技术进步成本方面 ,“企业为应对成本上涨,往往会加大设备和技术投资”[1] ,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产品更新换代。但这种 DOI:10.16011/https://www.doczj.com/doc/4818099051.html,ki.jjwt.2016.02.0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含义

供给侧改革含义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 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此,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区域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例如,有些地方享有很多“特权”政策,有些地方发展严重滞后。为此,需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区划体制改革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解决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使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投入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快科技体制、教育人才体制等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更多地实现创新驱动。 排放结构 中国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特别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动力结构 中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边短期动力,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分配结构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等,促进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缩小贫富差距。[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七问七答” 1月4日,人民日报独家访谈权威人士——七问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 一问: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实行需求紧缩,而是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二问: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当前,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四降一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