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1、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代表作《望岳》

2、35岁至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代表作为五七言古体诗:《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代表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岁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介绍写作背景: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1 / 1

杜甫的一生(201703)

“诗圣”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大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号称“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杜甫的一生是悲催的,但可能正是这悲催的人生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圣”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儿童期(小时家庭富足,聪明顽皮) 杜甫出身于北方的大士族。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读书与漫游期(730-746年,35岁前还不错呦,到处玩) 开元十九年杜甫19岁时,出游山东,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7] 32岁时,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过了4年,又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回到长安。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 线不太认同。

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

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 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 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 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主要内容: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 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主要内容: 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4、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

雅各一生的四根柱子

雅各一生的四根柱子 雅各一生的四根柱子雅各的一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0-77岁在迦南地父家;77-97岁在亚兰;97-130岁在迦南地;130-147在埃及),在每个阶段都有大的转折,每次他都立柱为记。今天,我们就一同靠着神的恩典与肢体分享《雅各一生的四根柱子》。一.伯特利的柱子——许愿之柱(创28:10-22)雅各有敬虔的祖先,但他却是诡计多端。他用计骗得了长子名分和祝福,因此被哥哥所憎恨,扬言要杀了他,他不得不流落异乡,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1.梦见天梯:创28:10-12雅各出了别是巴,向哈兰走去。11到了一个地方,因为太阳落了,就在那里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块石头枕在头下,在那里躺卧睡了,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在雅各离开家乡与爱他的母亲,孤独、迷茫,铺地盖天,头下枕一块石头睡觉时,全能的神向他显现。神是以马内利的神,他时时刻刻与我们同在,只是我们不常与他同在。在你孤独、迷茫时,是否感觉神的同在呢?约1:51耶稣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2.神的应许:13-15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或作“站在他旁边”),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

裔。14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15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正当他彷徨之夜,神向他显现,给了他宝贵的应许。这个应许包括三方面:一是赐产业;二是赐后裔;三是神同在。3.雅各的惧怕:16-17雅各睡醒了,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17就惧怕,说:“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神真的在这里,而雅各却不知道。当他知道了,他就甚是惧怕。4.雅各立柱:18-19雅各清早起来,把所枕的石头立作柱子,浇油在上面。19他就给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就是“神殿”的意思);但那地方起先名叫路斯。这是雅各所立的第一根石柱,可以叫许愿之柱。因为雅各在这里许下心愿。5.雅各许愿:20-22雅各许愿说:“神若与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给我食物吃、衣服穿,21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亲的家,我就必以耶和华为我的神,22我所立为柱子的石头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赐给我的,我必将十分之一献给你。” 此时的神只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还没有成为雅各自己的神。雅各还没有完全相信神,他许愿说“神若与我同在,我就必以耶和华为我的神……”。他向神所求的还只是肉体的好处,也第一次提出十分之一的奉献。尽管如此,雅各在这里还是迈出了信心的第一步。二.雅各与拉班立约的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 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 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 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写作背景: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 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小学语文课时练《4 曹冲称象》试题带答案

4 曹冲称象 一、看拼音,写词语。 rán hòu zhàn lì suì yua zhù zi dào dǐ 二、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舟———— 木———— 三、比一比,再组词。 liáng () chóng()děi ()量重得 liàng () zhòng()d?() 四、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一大象一船一秤一墙一线一大树一柱子一石头 五、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把大象赶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 (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 六、课文整体梳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象又_____又_____,身子像__________,腿像四根________。 2、官员们一边( )一边( )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七、重点段落品析。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 )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下沉-——()重——() 3.表示曹冲称象先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八、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试着写出一个描写大象的句子。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 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二个打击,他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第三个打击,才华得不到赏识。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第四个打击,儿子饿死了。 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看到了社会的灾

教育的四个阶段

家长必读:教育孩子最关键的四个阶段 对于孩子的基础教育主要集中于四个阶段。 1.学龄前 千万不要忽略学龄前这个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恰恰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只想通过一篇小故事让大家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2.小学阶段 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是抱着很美好的一个想法的,作为家长应该也注意到了,学校所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不用家长提醒就自己按时完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也总是很积极,因为学校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很新奇的一个地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了,是因为学校变了吗?不是,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变了。 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习1、2、3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父母双方都上班,没有时间管孩子,给孩子报个班好有人看管着;但更多的则是坚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之欧阳光明创编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二、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严武死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

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他的人生充满诸多无奈,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终生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雅各启示录

雅各的启示录 主这样对我说:“看啊,如今我救赎的工作已经完成。我的兄弟雅各啊,我已经将这些事情的记号给了你。尽管你就肉体而言不是我的兄弟,我却称你为我的兄弟。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我并不是不知道你。这样,当我将记号给你的时候,你就当留心听,并要明白。 “除了自有永有者以外,凡物都是虚空。那位自有永有者乃是无名可称的,是言语所不能表白的。我自己也是无名可称的。我出于那位自有永有者,我却又〔得了〕许多名字,其中有两个是我从那圣者所领受的,而我在你以先。你曾问起关乎阴性的事。阴性是存在的,但她不是最先存在的。她为自己预备了众权势和众神。在我出生之前她还没有存在,因为我是那自有永有者的形象。但我带出了他的形象,好叫那自有永有者的众子明白什么是属他们的,什么是与他们为敌的。看吧,关乎这奥秘的一切事,我都要向你启示。因为后天他们就要抓住我了。但我的救赎大功也临近了。 雅各说:“夫子,你说‘他们就要抓住我,。但我能做什么呢?”他对我说:“雅各,不要害怕,他们也要抓住你。但你要离开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常常把苦杯给属光明的众子喝。耶路撒冷是许多掌权者的居所。但是你蒙恩得赎将蒙保守。如此,你就可以明白他们究竟是谁,是怎样的族类,你将〔……〕。并且你应当听。他们不〔是〕〔……〕然而〔掌权者……〕在他自己的七日之上。” 雅各说:“夫子,那么难道有十二个七日,而不是经上所说的七个么?”主说:“雅各啊,那解释这经文的人都不完全明白。然而。我

要告诉你从没有数目的那一位出来的究竟是什么。至于从无量者出来的事,我要给你一个记号,好叫你明白它们的度量。” 雅各说:“夫子,看,我已经得到它们的数目。总共有七十二个度量!”主说:“这些是七十二个天,是它们所管的。这些是属乎它们所有能力的权势。这些权势乃是它们所建立的。这些乃是被分至各处的,它们在十二名掌权者的〔权势〕之下。它们当中较次等的权势为自己的缘故生出众天使〔和〕无数的天军。然而那自有永有者得到了〔……〕因为〔……〕它们乃是无数的。你若想给它们一个数目,那你将做不到,除非你丢弃自己昏昧的思想和缠绕自己肉体的捆缚。然后你将达到自有永有者那里。你将不再是雅各,而是那自有永有者。那些还未被数算的都要得着名号了。” 「雅各说:“但是,夫子,我如何能上达到自有永有者那里呢?因为那些权势和众天军已经准备好要抵挡我。他对我说:“这些权势并非要特别抵挡你,它们是准备抵挡另一个人。它们是要抵挡我。它们又以其他〔权势〕来装备自己。但它们装备乃是要在审判中对付我。它们没有给我〔……〕借着它们〔……〕。在此地〔……〕受苦,我要〔……〕。〔……。〕。他要〔……〕并且我不可斥责它们。但在我里头有寂静,有隐藏的奥秘。然而在它们的怒气面前,我怯懦了。” 雅各说:“夫子,如果它们抵挡你,难道没有责备吗? 你生而有知识, 因此你可以斥责它们的健忘。

杜甫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杜甫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作文素材 2014-07-15 16:31 : 杜甫一生四次死里逃生 丁启阵 杜甫一生,追求仕进实现政治理想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35岁以后,在长安多年求官不得的待业状态,得官之后不久即被迫辞去,加上安史之乱爆发,关中京畿地区闹饥荒,粮价飞涨,杜甫一家的经济状况日趋恶化。华州(在今陕西)弃官之后,挈妇将雏踏上漂泊的道路,先后在秦州(在今甘肃天水市)同谷(在今甘肃成县)、成都阆中、夔州(在今重庆奉节)瀼溪东屯等地落脚。其间虽然也有成都、夔州两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但总的来说,是充满艰辛的。 与艰辛相伴的是,险象环生。杜甫的后半生,至少有过如下四次差点丧命的经历: 第一次是逃出围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与河北保定之间)起兵反唐,十二月攻下东都洛阳。次年六月攻破潼关,进逼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天宝十四载十月才得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从八品下小职位的杜甫,先是避难奉先(今陕西蒲城),继而携家往白水(在今陕西东北部)投奔在那里做县尉的崔氏舅舅;接着,又由白水取道华原(今陕西耀县)前往鄜州(今陕西北部富县)。走到三川县时,听到肃宗李亨在灵武(在今宁夏自治区)继位的消息,立即将妻子儿女寄居在三川朋友(可能是孙宰)那里,自己经芦子关赶往灵武。不料,中途被安禄山军队捉住,押至长安。被困长安近十月后,翌年四月,自金光门偷出长安,走偏僻小道,终于抵达肃宗行在(朝廷临时驻地)凤翔(在今陕西西部宝鸡、凤翔一带)。 从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通往唐肃宗行在灵武这一路,决非平安大道,而是危机四伏,随时有丧命的危险。其间情形,杜甫事后所作的几首诗歌有所叙述。《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有“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等句;其二有“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之句;其三有“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之句。《述怀》有“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等句。显然,这是一条需要翻山越岭、充满危险的道路。这一路的辛苦、危险,凸显的是杜甫忠君之心。自然,李唐王朝对杜甫也有所表示,封了他一个左拾遗。品级虽然不高,只是个

杜甫人生的几个阶段

杜甫人生的几个阶段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爱情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熬过了,我们就结婚。 听说爱情有四个阶段,熬过去就会永远在一起。 有位心理学家曾写道, 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那就是:

共存、反依赖、怀疑、共生 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易。 第一个阶段:共存。 这是热恋时期, 不论何时何地总希望能腻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反依赖。 一方想多一点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被冷落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去计较和数落。 第三个阶段:怀疑。 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 要求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 总是觉得对自己不好了 没以前爱自己了。

第四个阶段:共生。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成形, 你们已经成为最亲密的人。 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你们人生。你们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成长。 他(她)就像是你的亲人。 但是, 好多人都通不过第二或第三阶段, 选择分手。 其实很多事只要好好沟通就会没事, 可是想太多和任性就是无法避免。 世界上遇到唯一的你多么不容易, 能不能不要轻言放弃。 你发现了吗? 你们本没有相同之处,

外表不相像, 性格也是南辕北辙, 但是相爱然后在一起,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你会惊讶你的眼睛竟有点像他的眼睛。 他的微笑竟也有点像你的微笑。 你们走路的步伐变得相似。 你们说话的语气也愈来愈像。 你们爱喝同一杯饮料。 你们的口头禅变得一样。 你们总能猜到对方下一句话是什么。 原来我们会变成我们所爱的人。 你在不知不觉中让他改掉了他爱皱眉的坏习惯。 这个改变,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曾察觉。 他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变得做事不再马马虎虎。 你差点认不出自己。 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成对方理想中的人,这种改变,绝对不是刻意的。 两个人相处时间越久,气质也越相近,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735)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写下如《望岳》等诗。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望岳》为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作品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是第一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望岳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第二时期 杜甫36岁(一说34岁)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此时已40岁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贵,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杜甫人生境界的名言

杜甫人生境界的名 言 经典名言 杜甫人生境界的名言 1、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4、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6、竹披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7、芟夷不可蕨,疾恶信如仇。 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9、白头惟有赤心存。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2、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1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14、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15、人生七十古来稀。 1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7、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春城雨色动微寒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晚节渐于诗律细。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泪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 、江山如有得,山木更无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谁雕扣君门,下令减征赋。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薄云岩际宿,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岸花飞送客,檣燕语留人。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易经揭示人生的六个阶段

易经揭示的人生六个阶段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上述几词均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乾为天”。 卦名“乾为天”的卦象是乾上乾下,由六条线段叠合而成。它象征着天是至高至大,复盖万物又不偏不倚,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 原文:乾:元、享、利、贞。 其意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根元,通达顺利,端正适宜。阳刚开创,无所不利。 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其意为:潜龙指隐藏的意思,因为这一爻在最下方,称为“初九”,龙潜于渊,阳之深藏,应忍时待机,不宜施展才好利于下一步行动。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其意为:九二是指爻在卦中第二位,也就是在下卦的中间,也是阳爻。龙已出现在田野之上,有利于有才有德的“大人”出头露面,出人头地。(也有人解说为要主动去接近显贵伟人,必有所为。) 原文:九三:君于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其意为:君子的德才已经显现,会引人注目,但要奋发努力不懈,日日夜夜警惕戒备,以防灾祸,这样纵处危境,也可无咎。 原文: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解读:龙要么跃而上,要么退于渊中,见机行事即可无咎。重点在于把握时机。 原文: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解读:龙已飞腾在天上了,有自由自在的意思,居高临下,可以大展鸿图。 原文:上九:亢龙有悔。 解读:“亢”字有穷尽至极的含义。龙到了极高之处,其趋势必然下降,知进忘退会后悔的。 从这《乾为天》的卦辞中我们可看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至极即生变,生生不息,循环反复。这是符合天地之道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亢龙,有悔”是说亢龙(飞向尽头的龙)虽然当世无敌,但力终有尽时,力尽则悔,悔不可及。亢龙有悔,盈不可久的道理,此招重悔不重亢,后尽无穷。 我们可以将此喻为人生的六个阶段,即:潜伏时期—初露头角—勤学苦练—掌握时机—理想实现—功成身退。人的一生就是在这六个阶段中不断循环,谁能真正做到这几点,自然是完满而幸福,堪称完美!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杜甫一生及安史之乱

杜甫一生及安史之乱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老百姓大多颠沛流离,随处可见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由雅各的一生谈人生规划

由雅各的一生谈人生规划 前言:《圣经》中的雅各一直在为地上的几十年作人生 规划,但神让他看到人生的短暂与虚空,并用地上的苦难炼净他,使他专心依靠神、向往永生。商界、职场的弟兄姊妹们,你现在正在为自己的人生作规划吗?停下来,想一想上帝在你生命中的计划是什么。要知道,上帝对祂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最美好的计划。我们要做的只是放下自我,顺服在神的旨意当中。祂要在你的生命中成全更美好的事情,祂要把一份更伟大的使命放在你的生命中。你愿意让自己的职场人生与上帝对你的美好计划结合起来吗?由雅各的一生 谈人生规划一、人生规划大师雅各雅各很像现代人。现代人都讲究人生规划,雅各就是一个人生规划的大师。雅各在他的生命中有非常清楚的人生目的。雅各非常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他一生清晰地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为达目标,雅各不择手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中,雅各的目标就是长子的名分。他做到了。用的是诡诈,或者说是用他过人的心机。在人生的第二个阶段,雅各的目标就是得到父亲的祝福。他做到了,这一次用的就是赤裸裸的欺诈了。雅各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不顾别人的死活。雅各爱他的妈妈利百加吗?

不爱,他只爱他自己。他对妈妈说:“如果爸爸发现了我在骗他,那我不仅得不到祝福,反要招咒诅了。”妈妈说:“不用怕,你就去行吧,就是咒诅也落在我身上。”(参创27:12-13)圣经上说,闻听此言,雅各便去行了。雅各不关心他妈妈的生死,在他的人生计划中,父母不过是为着达到自己目标的众多可利用资源之一。在人生的第三个阶段,雅各的目标就是要娶到拉结这个女子。他做到了。这一次,他既不能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也不能凭借欺骗的手段,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比他更狡猾的对手:舅舅拉班(你诡诈待人吗?有一天在你的生命中一定会遇到一个比你更诡诈的人来治你!神是公平的)。这一次,雅各是凭着十几年的忍耐和劳苦。但无论如何,这一次,雅各又达到了他为自己所设立的目标(得到那一个人、那一份感情),虽然中间满了辛酸、辛劳和挫败。在人生的第四个阶段,雅各的目标是兴家立业。他对拉班说:“如今我什么时候才为自己兴家立业呢?”(创30:30)这一次雅各也做到了。他用了六年的时间,是凭着自己的聪明、辛苦和神的帮助。在此过程中,神在雅各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可以说是漫不经心,可有可无。雅各知道有神。逃往舅舅拉班家的路上,神在梦中向雅各显现,雅各说:“神真在这里!”雅各有没有向神祈祷过呢?祈祷过:“你保佑我,给我吃,给我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父家。”不过也就是如此而已了。雅各虽然知道有神,偶尔也向神祈求,

杜甫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杜甫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