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莱坞电影商业化探讨

好莱坞电影商业化探讨

好莱坞电影商业化探讨
好莱坞电影商业化探讨

好莱坞电影商业化探讨

人类天生喜欢做梦。电影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重返“想象界”进行造梦.好来坞电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大众文化著称于世.从一开始就是“工业化大制作、商业性、娱乐性”。189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成为美国电影的开端.好莱坞实行明星制,突出明星银幕形象,制造了大批明星.这些巨星成为好莱坞电影征服世界的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好来坞电影实行“类型化”,把电影细分成文艺片,西部片,战争片,歌舞片,恐怖片等.这样有不同偏好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电影.美国电影大量高科技运用于电影制造,如《泰坦尼克号》.这使得好来坞影片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影象逼真.大多数好来坞电影属于主流电影,好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好的演员,固定的主导叙事规则,能反映一定人类共同的道德主题,糅合一定商业元素,制作出迎合大众口味的电影.好莱坞电影充分认识到了电影娱乐性本性,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去张扬其娱乐性。而三个特性中其商业性有是最为明显的。

一:好莱坞电影的总体运作模式

电影是一种工业,公司的运作方式也和其他商业公司相似,通常分为生产制作和发行销售两大部门。公司的高层主管并不一定是电影艺人出身,但必须是经营高手。一般公司都不养制片人,即便是特别有名或非常成功的制片人也很少受雇于电影公司。制片人通常是先发现或得到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开发为剧本。再拿着剧本向电影公司推销、谈判,如果电影公司相中这个剧本,制片人可以把本子一次性卖给公司,但多数制片人是希望和公司签约,由公司投资,他负责把电影拍出来,再由公司负责发行销售。如果成了,公司会派代表出任该片执行制片人,主要是监督制片人的资金使用、时间进度和具体运作。制片人拿到资金后,去雇佣导演、演员和摄制人员。导演、演员通过经纪人等待着制片人的挑选、谈判、签约。好莱坞有许多专门跟踪调研导演、演员的机构,根据他们的票房和观众喜欢程度,印成小册子,定期提供给制片人和电影公司做参考,有的电影公司自己也有一套研究班子。制片人根据导演、明星的走红程度和特点进行选择。当然,最终要得到电影公司的认可。而导演、演员等也有选择制片人和影片以及讨价还价的权利。目前好莱坞的名演员最高片酬达到2000万美元一部,还要再加至少15%以上的干股。

电影发行之后,首先在影院放映。电影公司和影院一般是五五分成,但彼此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如果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一周,票房收入达不到3000美元,影院可自行决定不再放这部电影,因为这个数是保本基数。所以每部新片发行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就像股市行情一样重要,在新片放映后的第二个星期一早上,从电影公司老板到演员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末票房的统计消息。如果票房不达标,公司就会立即采用“后电影”措施:一是把电影改成录像、DVD、VCD销售、租借,二是直接通过电视台点播、放映。

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方式,全方位、多层面的引爆式的立体营销,一贯是好莱坞大片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市场营销方面,好莱坞大片的推广方式,全方面、多层面地系统推进。密集“轰炸”,形成强大地视听冲击。例如新闻发布、明星助

阵、广告投放、正要出面、媒体评论、专题研讨、衍生产品以及“异地”推广……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一:好莱坞电影的剧本市场

“电影制作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美国《综艺》(Variety)杂志曾对好莱坞2002年以前的100部总收入最高的电影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表明大多数电影都是从以前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在好莱坞,大约50%的电影是改编自电视节目、漫画书、戏剧或电子游戏,也有一些影片是给以前成功的影片拍续集,或者搞旧片重拍,新瓶装旧酒。

好莱坞剧本市场比较复杂,因为剧本来自不同的渠道。一个创意或者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可能出自一个剧作家之手,也可能来自一个代理机构、一家制作公司,或某位经纪人、制片人、导演甚至制片高级主管。有鉴于此,在好莱坞,剧作家的定义比较含糊。因为每个人似乎都在提出创意,导演或制片人兼剧作家是很正常的事。

在2001年,一个原创剧本的价码最低在29000美元左右。通过讨价还价,往往能得到更高的价钱。剧作家做故事处理、改第一稿、重写、润色现有剧本都能得到报酬,每次电影重映剧作家也能得到一些收入。另外还有版税。2001年,美国作家公会西部办公室的数据表明,剧作家总收入达7.821亿美元。25%的剧作家在这一年的收入只有2.8万美元多一点,55%的剧作家的年收入则超过56万美元。因而有此可看出其商业化的一方面。

二: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化发展和制片制度

好莱坞迅速的发展步伐使其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在全年世界银幕上座率最高的100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而好莱坞电影也是目前商业化程度最高,运作最成功的电影营销模式,不仅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文化。好莱电影的成功源于成熟的商业制作模式。好莱坞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制片制度。一,制片人制度。制片人决定影片的投资和动作,从导演直至各部门人员任免,是电影从筹资、生产到销售所有环节的最后决定人。而这一切首要标准就是商业利益。二,明星制度。也是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电影明星成了制片公司的工具或者商标,并且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制片公司利用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创造出一种传奇的气氛。通过签约演员,进而包装明星,培养明星各种技能,创造演员个人崇拜。甚至根据明星演员的自身发展情况来量身订做影片,使演员与影片共同发展,一方面塑造出魅力明星的基础上,同时塑造出魅力电影。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分工生产制度。在生产的每一环节和每个部门都建立严格的分工制度。比如一个剧本分成多位作者,从情节,环境,背景,对话,噱头,各个剧本环节分工由专人写作。最后由制片人定夺。这种严

密健全的分工制度适应了电影的高效率生产需求境况。而从其外部存在形式来看,好莱坞充分探查电影市场现状,包括对世界各国文化形态研究及人们对影片的心理追求,制造出各种符合人们审美趣味的类型片。包括音乐歌舞片,喜剧片,爱情故事片,西部片,黑帮片等。这些类型片相继出现,粉墨登场,形成了一个个电影系列片的潮流,也使电影走上商业化的路子。

好莱坞电影以其独有的电影模式席卷了全世界,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电影制作地,它更上升成了一种电影的经典史话和制作思想,成为全世界的电影制作财富。

三.好莱坞电影商业性背后的文化

从简单的看目光好莱坞电影只是娱乐文化产业的复杂产品,但是文化产品有它独有的特点即具有文化商业双重特性。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每部电影都肩负宣传美国价值观的重任,美国电影中融入了美国文化人的精神视野,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

值观的形成。表面看,好莱坞大片只是一种商业化的大众影视娱乐文化的产品,无关深度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传播使命。但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好莱坞大片融入了好莱坞文化人的精神视野,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其中英雄主义是一大主题。好莱坞大片中个人英雄主义是一个不能缺少的主题,几乎

参考文献:1、《好莱坞大片的极端文化价值观批判》,中国学术论文网

6、《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

好莱坞模式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教学文稿

(1)好莱坞模式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作者:戈乙美国好莱坞作为成功运作的电影产业模式,已经几乎成了现今商业电影的标志和标准。中国电影虽走过百年,同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市场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本文力图通过对美国好莱坞模式的探讨,分析中国电影可借鉴的方面,并结合中国国情和现有状况,探索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路线和发展方向。 一、好莱坞的发展及现状 好莱坞,本是一个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西北郊区的僻静村庄,因其优越的电影外景拍摄条件,1908年后美国各地的制片商陆续向此处集中,遂逐渐成为美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美国八大影片公司均创办于此)。因此,习惯上把“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业”的同义语。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产业的调整和 组合,形成了一些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巨兽时代” 。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化组合,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

积聚与集中,扩大了资产规模,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例如,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等集团先通过控制生产、发行和放映完成了纵向整合,继而又通过跨媒介经营、硬件和软件经营共同开发进行了横向整合,同时通过国际分工灵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使用资本、劳动力,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整合。 如今,面对全球电影业的总体不景气和来自欧洲、澳洲及亚洲电影的挑战,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依然独占鳌头。好莱坞2006年已创造了超过90亿美元的年度国内票房价值,而海外市场更创造了3至4倍于国内市场份额的佳绩。目前,紧排在美国出口产品第一位航空业之后的电影产业所创造的出口收入达到近700亿美元。 二、好莱坞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好来坞模式是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种概括性的统称,它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下面,我们主要从高度商品化、产业系统化、资本国际化和风险投资四个方面对好莱坞模式进行观察和分析。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环球影片公司

环球影片公司 1,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虽然在好莱坞八大公司中资历排行第二,并在公司创始阶段成为好莱坞实力最强的电影公司。但由于创始人卡尔·莱默尔只用自有资金经营公司,而且旗下也没有强有力的连锁影院,到20年代,环球电影公司沦落为好莱坞的二等公民。七十年代,环球重回好莱坞的顶级公司行列,与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著名导演合作无间,发行了《大白鲨》、《外星人》等影片,以及后来的《侏罗纪公园》,其他经常与环球合作的导演还有罗伯特·泽米基斯(《回到未来》系列)、朗·霍华德《阿波罗13号》。进入21世纪,环球更成为好莱坞最擅长开发续集电影和喜剧片的大公司。随着《谍影重重》《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大红大紫,环球影业地位稳步上升,2010年,米高梅公司破产,环球影业回归好莱坞头把交椅。2012年,环球影业与中国电影集团、珠江电影集团、华影经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合资,联袂打造了深圳市(广影)环球影业有限公司,全面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院线、发行、推广业务。 2,基本概况:环球影业,康卡斯特旗下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制作片 新加坡环球影片公司的标志 厂和办公室设在加利福尼亚环球城环球城广[1]场大街100号,位于洛杉矶和伯班克之间。发行、其他部门以及行政办公室则在纽约。环球是好莱坞历史第二悠久的电影公司。(维亚康姆旗下的派拉蒙影业——曾经和环球合资成立联合国际影业在全球发行派拉蒙和环球的电影——则是历史最悠久的)。 3,公司发展:公司成立于1912年6月8号,是康卡斯特的子公司之一。当时,美国独立电影公司的老板C.莱默尔把他的公司和N.鲍

环球影片公司总部 尔斯等六七家小电影公司合并,组成环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为垄断美国电影生产和发行的8家大公司之一。莱默尔于1914年在好莱坞北面建起了摄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场地,命名为环球城。1915年3月环球城正式开幕启用,当年生产影片250部。 该公司在30~40年代生产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乐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窦萍主演的音乐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价值,赢利颇丰。在它的产品中,象《西线无战事》(1930)那样的严肃作品极少。 1946 年环球公司和华纳环球影视设备公司合并为华纳环球国际公司。 环球影片公司(20张) 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购得了环球国际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后,恢复了旧名。以后该公司又归美国音乐公司(MCA) 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过去大量摄制低成本片的做法,采取少拍片以提高技术质量的方针。同时,开始采用资助独立制片人拍摄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达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电视片和供电视放映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第一节美国电影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历史自1895年开端,在不同国度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样貌。本章‘包括了中国电影之外的主要外国电影状况的历史分析。 一、早期电影状况 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电影产地,也是世界电影的主要发源地。188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其后又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于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摄影棚。1894年4月,爱迪生用他的电影放映设备—“电影视镜”开始了商业性放映活动,这是美国电影史的开端。默片时代,电影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06年,全美已有1 000家“镍币影院”(因人场券为5美分镍币而得名)。1909年,镍币影院已达到1万家。.电影成为适 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为美国早期电影奠定艺术基础的导演主要有:鲍特、格里菲斯和卓别林。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 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格里菲斯的巨大功绩在于他吸取了各派或各个导 演点滴分散的发明,加以融会贯通组成一个系统。他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D.范朋克、壁克馥三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 在早期美国电影的发展中,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以纽约为基地一度垄断了电影业的经营。到191乒年左右,这一垄断终于被打破,美国电影的生产基地移向今天已经闻名世界的好莱坞。美国电影史上闻名遐迩的八大公司 在好莱坞逐渐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十年间,对于美国电影而 225 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 目中已经完全消失。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美国电影行 销到世界各地。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 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 行人协会,在W. 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 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20世纪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 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格里菲斯1907 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范文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范文 我把自己压箱底的积累给你,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你: 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

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

美国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介绍1

美国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介绍:派拉蒙 https://www.doczj.com/doc/4816126384.html,2008-05-06 14:58:55来源:爱词霸资讯官网 作为电影业的老牌巨头,派拉蒙以群星环绕雪山的标志为人所熟知,事实上,用高山来比喻派拉蒙在电影业的地位也是非常恰当的,在创立的最初三十年,这家公司以众多的明星,高质量的影片和遍布全美的连锁影院,一直坐在好莱坞霸主的宝座上。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派拉蒙的实权人物更迭速度很快,不过这没有影响公司的影片品质,无论是罗伯特·埃文斯,还是巴里·迪勒,雪莉·兰辛主政,这家公司总能制作出《教父》、《周末夜狂热》、《夺宝奇兵》和《阿甘正传》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1993年,娱乐业巨擎维亚康姆公司和前派拉蒙首席执行官巴里·迪勒为得到派拉蒙展开激烈竞争,最终,维亚康姆以100亿美元的出价赢得了这场战役,这也证明了派拉蒙的巨大价值,而在2005年合并了梦工厂之后,派拉蒙解决了公司在影片开发上已经陷于疲软境地的问题,2007年,发行了《史莱克3》和《变形金刚》这些超级卖座片的派拉蒙一举成为好莱坞票房收入最高的大公司。 目前,在各大巨头中,派拉蒙是唯一仍据守好莱坞的(地理意义上的好莱坞)。派拉蒙是1927年落户好莱坞的,而早在1930年,华纳兄弟就从好莱坞搬到了伯班克;而雷电华在1957年宣布倒闭,哥伦比亚1973年也离开了好莱坞,追随华纳兄弟跑到伯班克,1989年再次搬家,把总部设在了卡弗市;卓别林和大卫·格里菲斯创立的联艺则成了华纳兄弟的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和录音棚。派拉蒙简史: 1、1912—1948 巨头中的巨头 派拉蒙电影公司创建于1912年5月,比环球电影公司还要早上一个月,在好莱坞八大公司中资格最老。创建之初,派拉蒙就拥有大量的电影院,同时兼营制片业务。派拉蒙的两位创始人阿道夫·楚科尔和杰西·拉斯基都是目光远大的杰出人物,他们最早认识到明星的威力,早期电影明星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斯旺森和鲁道夫·瓦伦蒂诺都是他们的签约演员。 出生于匈牙利的阿道夫·楚科尔是靠经营杂耍剧场起家的,而在他进入电影业之后,便下决心改变电影只拍给那些受教育程度很低的移民看的惯例,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的名演员公司制作的电影便成功地吸引了中产阶级观众,而在名演员公司和杰西拉斯基的公司合并到新成立的派拉蒙公司之后,他凭借强硬的手腕得到了公司的管理权,从而能够大施拳脚。 三十年代初,派拉蒙的扩张非常迅速,但随着大萧条的来临,这家巨大的电影公司几乎陷入到破产的窘境,银行团接手了公司,而创业元老阿道夫·楚科尔只能靠边站了。不过,到了1935年,阿道夫·楚科尔卷土重来,帮助公司从破产边缘脱身。 整个三十年代,派拉蒙都是众星云集,签约明星有梅·韦斯特、玛琳·黛德丽、马克斯兄弟、宾·克劳斯比、加里·库珀和克劳黛·考尔白,出品的影片包括获得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翼》、喜剧片《鸭汤》、《她委屈了他》和《我不是天使》。 派拉蒙因为过于强大,所以在二十年代就被政府的反垄断部门盯上,到了1948年,联邦最高法院颁布派拉蒙判例,禁止好莱坞大公司垂直经营制片、发行和放映业务。派拉蒙不得已出售了一批电影院,这家老牌公司因此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五十年代电影观众大量流失,派拉蒙又开始削减电影制作的数量。 2、1949—1992 从落伍到东山再起

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模式22教学教材

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模式 好莱坞模式是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种概括性的统称,它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本世纪初,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创造了轰动全球的业绩和战果。当前,全球正在放映的影视产品有85%来自好莱坞。好莱坞通过其工 业化、程序化的生产模式以及产业营销运作模式,承载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实现利润和宣传文化的目的。与其他国家相比,好莱坞电影产业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成熟的产业运作机制。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好莱坞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好莱坞这种在产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成就了神话。在全球化进程中,好莱坞在国家机器和商业机制的支持下,先后克服了电影输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种种政治障碍、经济障碍、文化障碍,形成了一套开拓国际电影市场的政治经验、文化经验和经营经验,建立了全球市场营销网络。它还形成了一种适应海外市场特殊性的良性自我调节机制。

第二,好莱坞模式的资本国际化。好莱坞的“八大金刚”即20世纪福克斯、迪斯尼、米高梅、派拉蒙、索尼、环球、华纳兄弟、梦工厂等八家电影制片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在本土市场饱和后,具有一般资本禀赋及特征的美国电影产业资本开始向国外市场和非影院市场拓展,多国投资合拍如今成为正常运作方式。同时,好莱坞早就开始购买或合营海外的发行公司和电影院线,以达到共担投资、票房风险的目的。如今,创意、投资、制作、道具、服装、音乐、宣传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灵活多样地分期进行,在艺术、金融、法律等各方面分别处理。制片商与发行商订合同,分账预支筹款;制片商再与众多的专业中小公司联系,产生配套流水作业。 第三,好莱坞产品高度商品化。高度的商品化和高效的商业运作方式,是好莱坞的最基本特征。好莱坞电影的衍生产品如明星的时装、汽车、手表等通常会随着电影的传播销售到世界各地,甚至电影改编的游戏版权、玩具版权、图书版权、唱片版权都是高额利润的来源。好莱坞是通过内置广告和形象产品将文化变成商品的典范。欲望故事、明星制度、电影衍生品策略是好莱坞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好莱坞优势还体现为在长期的娱乐工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的传统。好莱坞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它们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场面和强烈的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好莱坞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艺术电影包装流行电影,用流行电影促进电影流行,这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在适应观众心理中保持消费性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

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谈之一——“好莱坞”模式 好莱坞本是一个地名,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西北郊区。原为一僻静村庄,因 具备拍摄电影外景的各种条件,1908年后美国各地的制片商陆续向此处集中。美国八大影 片公司均创办于此。遂逐渐成为美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因此,习惯上把“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业”的同义语。 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产业的调整和组合,形成了一些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巨兽时代”。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化组合,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扩大了资产规模,依靠发达的资本市 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例如,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等集团先是通过控制生产、发行和放映完成了纵向整合,继而又通过跨媒介经营、硬件和软件经营共同开发进行了横向整合,同时通过国际分工灵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 使用资本、劳动力,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整合。 1.“好莱坞”资本国际化和国际资本“好莱坞”化。 好莱坞如果做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应该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多为从东欧 移民至美国的犹太人家族。一直流传于好莱坞多年的电影业“八大金刚”的说法——好莱 坞的八家电影制片公司,即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Inc.)、派拉蒙(Paramount)、索尼(Sony Pictures)、环球(Universalpictures)、华纳兄弟(Warner Bros.)、梦工厂(DreamWorks)凭借其强大的 资本,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电影产业。这八大电影公司都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的成 员公司。这些成员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据洛杉矶经济发展顾问公司统计,好莱坞电影工 业停摆一天将损失9000万美元,连续一个月停摆损失则将超过27亿美元。 在本土市场饱和后,具有一般资本禀赋及特征的美国电影产业资本开始向国外市场和 非影院市场拓展。迪斯尼的掌门人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认为,“美国的娱乐产业不是世界的美国化,而是娱乐的全球化。”这个观点强调,至少在娱乐界,“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如果说早年的“美国化”是文化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扩张的一种表现,那么近年的“全球化”则是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相连的金融和管理效应所造成的一种新 的格局。资本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动造成出口型的跨国、多国公司特别是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造成传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相对衰落。新的国际型经济正逐步完善,高速的 资本流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着利润和优势。虽然在世界的格局里,“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跨国资 本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视界,平面整合与垂直整合愈演愈烈。如今几个大财团拥有全球大量的影视、娱乐产业。迪斯尼由动画片进入故事片,进而其资本开始进入图书、画册出版,游乐园营造、旅馆、观光游轮,录像产品和播放平台发展,甚至购买美国三大媒体之一的美国广播 公司(ABC),显示出惊人的资本实力。由于成功的资本运营,电影周边产品的利润开始超过票房。1990年,美国本土的录像收入已经高于票房收入,而票房的收入只不过是周边产品 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经不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主要指标。到2003年,电子游戏的收入也已超过票房收入,这也正是像最新的《星球大战前传3》这样的大片也要同步 或迅速发行电子游戏产品的原因。娱乐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要求在考虑投资一部电

波特五力模型-美国影视产业竞争力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 分析美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

目录 一、生产要素 (1) 1.1 基本生产要素 (1) 1.2 高等生产要素:高校、人才(以电影业为例) (1) 二、需求要素(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 (2) 三、相关产业的支持 (2) 3.1. 规模经济效应 (2) 3.1.1. 影视业内部规模经济 (2) 3.1.2. 影视业外部规模经济 (2) 3.2.数字立体电影的进展 (2) 3.3. 数字放映技术的进展 (3) 3.4.电影特效行业的进展 (3) 3.5. 相关电影旅游产业: (4) 四、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 (4) 4.1 经营状况竞争力分析(以电影产业为例) (4) 4.1.1. 电影产量 (4) 4.1.2. 电影院及银幕数 (4) 4.1.3. 票房及其他收入 (5) 4.2 美国电影的产业结构 (6) 4.3 国际竞争力分析 (6) 五、机遇 (6) 六、政府作用 (7) 参考文献 (8)

一、生产要素 1.1基本生产要素 在美国整个制片、发行和营销过程中相对庞大的资金包装和应用一直是推动好莱坞产业结构发展的长远动力,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政府、非文化部门、各财团的加入使得投资主体呈多样性;其二,美国公共电视台是没有什么广告收入的,大部分是靠政府拨款和大公司赞助。但商业电视台的资金90%是靠广告收入的带有很强的赢利性。 1.2高等生产要素:高校、人才(以电影业为例) 美国很多高校设有电影专业,2011年排名前十位的有美国电影艺术学院、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查普曼大学、加州艺术学院、玛丽蒙特大学、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美国大学电影相关专业与职业发展方向:电影制作: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影师,剪辑师;娱乐管理:发行商经理,公共关系主管,制片人,经纪人;设计专业:艺术指导,场景设计人员,道具;写作专业:编剧,剧本校正,制片人;插画专业:分镜头剧本,艺术概念插图,布景;数字特效:后期特效,动画,剪辑;数字媒体:字幕特效,Blu-ray DVD制作,网页媒体制作;交互设计:游戏制作,网页制作,Blu-ray DVD交互设计。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艺术学院,不过这个差距并不是很大,事实上法国,德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电影学校也不在少数。可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电影学校提供更广泛的课程设置,全面的写作,创作训练,结合实际的制作项目以及强大资源的实习。事实上美国有着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非科班”电影人士,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的发展必然结果。目前来看,美国最丰富的电影教育在本科,因为不光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学到很多艺术史,文学,人文和设计方面的课程。当然MFA教育也成为无数中华学子追随的一个新鲜的产物。 事实上美国很多杰出的电影人,昆丁塔伦蒂诺,保罗安德森,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大卫芬奇都没有专业的电影学院受教育背景,但是他们依然在电影圈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是否要花费一年数十万的资金投资自己的职业教育还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判断。无需置疑,好的电影学院提供的不仅仅是教育,更多的是思维上的拓展和人际交流资源,以及未来可能的职业就业道路。 美国著名的导演有詹姆斯·卡梅伦,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斯坦利·库布里克,科恩兄弟等。著名演员有金·凯瑞、强尼·德普、安吉丽娜·朱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汤姆·汉克斯、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安妮·海瑟薇、朱莉亚·罗伯茨、凯特·温斯莱特等等,浩如繁星,不可计数。

国内外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_782

国内外电影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1.研究背景 经济发展彰显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日益显著的地位,电影做为一种能够吸引大量观众的柔性力量,一旦融入日常生活,就会显示出军事、政治、教育、经济等其他因素都无法替代的强力作用。 中国电影曾经繁荣过,虽然中间遭遇低谷,但现在又重新显露出恢复繁荣的迹象。现在中国电影虽然屡创票房佳绩,但整个电影行业在国际影坛的整体地位却不高。当今世界电影市场上被电影强国占据,这些强国有美国、印度和法国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从长远角度深入思考电影业发展的新思路,促进中国电影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及保障机制,协调电影产业链发展,真正促进电影产业的大发展,为国民经济提升做出贡献。 从经济趋势来看,任何产业发展的归宿都是集群战略,同一区域聚集的相同和相似企业会与其上下游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间,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增强整个区域的实力,从而提高相关行业的创新力,打造强

而有名气的区域品牌。 近些年,中国电影业也呈现趋于集群化的模式,横店、怀柔、无锡等影视基地及长城影视基地等显现出集群化趋势,可以说中国电影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已初具雏形。 2.研究现状 关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国外有很多学者作出了研究。如斯科特(Scott)指出文化产业常常会在地理上进行聚集,并且很有先见地指出电影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全球发行网络,电影业应该突破地域限制,寻求跨区域、跨国家式合作发展。 HaraldBathelt系统总结了美国电影业的发展过程,不仅为好莱坞也为全球化的电影业集群提供了详实的背景介绍。 而一些学者关注电影产业集群带来的影响,如ThomasBrenner和SiegfriedGreif对电影业集群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深刻地说明了集群化将在未来

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发展历程与兴衰.

米高梅电影公司 米高梅电影公司标志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米高梅电影公司拍摄了电影史上最出色的影片之一——《乱世佳人》,创造出历久不衰的银幕经典——007,塑造了不朽的卡通形象——猫和老鼠,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并推出了学院奖(即奥斯卡)……要知道,上面几个成就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让这个公司不朽,何况几个神话集于一身。米高梅电影公司的雄狮利奥标志一度被当成了美国的象征,它旗下巨星云集,曾创造每周推出一部电影的神话。这个公司的大号叫米高梅。 公司名称:米高梅电影公司 外文名称:Metro-Goldwyn-Mayer Inc. 总部地点:美国洛杉矶 成立时间:1924年4月16日 经营范围:电影 员工数:1,440 (2004 目录 引基本资料初创 辉煌 中兴与衰落不完美的结局

宣布破产 深度剖析米高梅破产案 并购提议 引基本资料 初创 辉煌 中兴与衰落 不完美的结局 宣布破产 深度剖析米高梅破产案 并购提议 米高梅与望远镜合并 《007》重提 米高梅佳片 制作的影片 发行的影片 米高梅电影公司有望30天内重组 影响 价值 米高梅的衰败史 展开 公司名称:米高梅Metro-wyn-Mayer Inc. 公司类型:未上市私人企业 成立时间:1924/4/16, 来自于合并Goldwyn Pictures (1916/11/15 和 Metro Pictures (1917

总部地点:美国洛杉矶 (登记于米高梅工作室Inc. 重要人物 Harry Sloan (主席兼CEO 产业:电影 产品:电影电视 员工数:1,440 (2004 母公司:MGM Holdings 主要股东:Providence演员工会 (29% 德州太平洋集团(21% 新力公司 (20% 康卡斯特 (20% DLJ商业银行(7% Quadrangle 集团(3% 1922年马库斯·洛、塞缪尔·戈德温和路易斯·B·迈耶于美国共同创办米特罗公司,当时称Loew氏公司。 19 米高梅(15张 23年,美国电影业出现危机,当时的米特罗电影制片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老板马尔科斯·洛夫不但没有后退,反而张开大口又买下了同样濒于破产的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至此,米高梅公司有了“米”和“高”。然而,仅靠这一赌注远远不够,洛夫所缺的是—个得力的经营者。后来,他在众多可选择的对象中挑选了路易斯·梅耶——一个好莱坞小电影制片公司的老板,经过数日长谈,梅耶同意加盟。 1924年4月24日,世界电影史上的最大奇迹——米高梅(米特罗——高德温——梅耶的简称)电影公司宣告成立,并从此开始制造出一系列神话。

好莱坞电影产业机制研究

一:完片担保机制的特点和作用 1947年到1949年,美国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加上二战带来的创伤仍未愈合,英国经济也一直一蹶不振。受此影响,电影制片企业想要融资越来越困难。于是完片担保便应运而生。紧接着,英国政府成立了the National Film Finance Corporation。这种模式后来渐渐发展完善,最终也在好莱坞被采纳。完片担保的出现,让独立制片人们可以更加容易的从银行筹到钱,同时他(而不是电影制片公司)也将承担此项目的风险。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完片担保已经成为了保证影片融资渠道、控制影片风险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尤其在好莱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如今成为了一种完整而周密的机制。比较著名的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有救火队基金保险公司(Fireman’s Fund)、国际电影保险公司(International Film Guarantors)、履行者保险公司(Travelers-US)和HCC保险公司(HCC Insurance Holdings)。 完片担保的引入,增强了投资者投资电影产业的保险系数,从而间接地降低了运作一个电影拍摄项目的融资难度。对于制片企业来说,更多方面的资金的注入降低了本公司的资本在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从而降低了风险系数,更有利于一个制片企业的发展。 三:完片担保具体步骤 ①评估

当制片方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时,担保公司要求制片方提供以下三个相关文件:影片剧本、拍摄日程和预算表。担保方要求这三个文件已经经过投资者和发行方的核准认可。以这三个文件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核准和沟通,担保方会判断此项目是否可行。 如果判断可行,一份“意向书”会由担保方发送至制片方来表明担保方决定进一步推进此项目的进行。 ②法律阶段 当一个意向书颁发,项目被批准,之后就开始法律阶段的工作。 在进行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过程中,担保方要求制片方履行满足某些方面的标准条件以及出具相关证明。例如融资的保证等于批准的预算,可用和有能力的人员,和令人满意的保险,工作室和位置已经做出了安排等等。总之,担保方需要各种能够证明制片方有能力和权力去完成这部电影的文件。 ③项目监控阶段 在任何阶段,担保公司运作的影片项目在玩程度上都必须要符合最初制定的时间表。具体的对于进度的监控手段有很多,包括派专人进驻剧组,要求剧组定期将拍摄进度的相关表格呈交或是不定期的派人探访剧组等等。 在电影制作进入后期阶段之后,担保方的监控依然在延续。在后期制作时依然会派出有相关经验的人员按照一个时间表来监控后期制作的进行,期间还会不断地完善cost report,直到影片完成进入发行阶段。

全球(好莱坞八大)各大电影公司LOGO集合

梦工厂: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 梦工厂当前的标识 1994年,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迪斯尼影业公司主席杰弗里·卡森伯格和唱片制作人大卫·格芬联手创建了一家新的电影公司,取名为“梦工厂”;这家新公司最初的标识也是出自3个人之手。斯皮尔伯格希望,梦工厂的标识能够让人们回想起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最初的时候,他们打算将一幅展示一个在月亮上垂钓的男人的电脑合成图片作为梦工厂标识,但动画设计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Magic)的视效总监、曾参与斯皮尔伯格多部影片创作的丹尼斯·穆伦认为,手绘标识可能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亨特和儿子威廉 在这一建议被采纳之后,穆伦便请好友——画家罗伯特·亨特帮忙,为梦工厂创作标识。有意思的是,亨特一口气创作了两个标识,其中一个是按梦工厂的要求创作的,另一个则展示的是一个坐在月牙儿上垂钓的男孩。斯皮尔伯格显然对垂钓男孩情有独钟并最终一锤定音,而余下的那个标识则成为历史。这个男孩究竟是谁,很多读者可能已经猜到答案,他就是亨特的儿子威廉。 我们当前在影片中看到的梦工厂标识是“工业光魔”在亨特画作基础上创作的。参与此次标识创作的还有万花筒影业公司的设计师(负责设计最初的故事板)、“工业光魔”总监戴夫·卡森和制作人克林特·戈德曼。 米高梅影业公司:雄狮利奥 ⑴1916年至1924年的高德温标识——最初的“雄狮利奥”斯拉特斯;

⑵米高梅的第一个正式标识——斯拉特斯,使用时间为1924年至1928年; ⑶第2只狮子杰基,1928年至1956年“服役”; ⑷第3只狮子坦纳,使用时间为1934年至1956年; ⑸第4只没有名字的狮子,1956年到1958年间“服役”; ⑹真正的雄狮利奥,“服役期”从1957年一直到现在。 1924年,电影公司宣传人员霍华德·迪斯为塞缪尔·高德温的高德温影业公司设计了“雄狮利奥”标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队——雄狮队。几年之后,高德温影业公司与米特罗影业公司以及路易斯·梅耶影业公司合并,组建一家新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米高梅,并保留了雄狮利奥这个标识。 自此之后,共有5头狮子扮演“利奥”这个角色:最初的狮子名叫“斯拉特斯”,“统领”米高梅1924年至1928年的无声影片;第2头狮子名叫“杰基”,是米高梅“雄狮军团”中第一个被观众听到怒吼声的成员。由于仍处在默片时代,当雄狮利奥的标识在大银幕上出现时,相关人员会用留声机播放杰基的咆哮。值得一提的是,杰基也是在1932年染印法彩色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头狮子;第3头狮子名叫“坦纳”,可能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当时杰基仍然出现在米高梅的黑白片中;第4头狮子没有名字,鬃毛非常浓密,但被使用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第5头狮子就是自1957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利奥。 米高梅的座右铭是“为艺术而艺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 (MGM)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米高梅电影公司拍摄了电影史上最出色的影片之一——《乱世佳人》,创造出历久不衰的银幕经典——007,塑造了不朽的卡通形象——猫和老鼠,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并推出了学院奖(即奥斯卡)……要知道,上面几个成就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让这个公司不朽,何况几个神话集于一身。米高梅电影公司的雄狮利奥标志一度被当成了美国的象征,它旗下巨星云集,曾创造每周推出一部电影的神话。这个公司的大号叫米高梅。 米高梅的衰败史 米高梅的衰败始于1950年代初 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的规定迫使米高梅放弃了放映业务,从而无力维持大片的高产量和质量。1957年米高梅第一次出现了亏损。 1967年加拿大投资商埃德加·布隆夫曼买下米高梅,但他不善于经营娱乐事业。 1969年米高梅被转卖给了拉斯维加斯的赌业大亨科克·柯克里安。 1981年科克·柯克里安买下联艺(United Artists)并入米高梅。 1986年柯克里安将米高梅以14.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CNN。后因CNN资金紧张,他又买回了部分资产。 1990年柯克里安将米高梅公司的股份以13亿美元卖给以吉安卡多·帕瑞蒂为首的意大利财团。1996年柯克里安以13亿美元的代价再次获得米高梅的控制权。 2001年米高梅靠《汉尼拔》、《律政俏佳人》开始有了转机。 2002年吴宇森的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导致公司股价暴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