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其意味辩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其意味辩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其意味辩释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其意味辩释

康德道德形上学及其意味辩释兼及牟宗三先生有关康德伦理思想的理解

【作者】唐文明

【作者简介】唐文明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

一、引子:关于道德形上学及文化比较的可能性

道德形上学作为复合词是个需澄清的概念。道德与形上学在复合时谁为主词,谁为宾词,结果大不一样。宾词具有解释主词的功能,在复合后充当修饰词。用形上学解释道德,是要给道德寻找形上学的根据;用道德解释形上学,是要为形上学寻找道德的根据。牟宗三先生意识到这种区别并由此搭起比较儒家伦理思想与康德伦理思想的一个解释框架。他说,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 of Morals)与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 )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关于道德的一种形上学的研究,以形上地讨论道德本身之基本原理为主,其所研究的题材是道德,而不是形上学本身,形上学是借用。后者则是以形上学本身为主(包含本体和宇宙论),而从道德的进路入,以由道德性当身所见的本源(必性)渗透至宇宙之本源,此就是由道德而进至形上学了,但却是由道德的进路入,故曰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引自《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进而,在此区分下,牟先生认为康德只有道德底形上学与道德神学,并无道德的形上学,而且,道德神学是康德在道德的形上学层次上所做的努力,而又由于康德自身的局限未能达至道德的形上学(同上)。

即使我们完全同意牟宗三先生对康德的这种评价,仍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道德形上学在伦理学上的理由是什么?但这一问题可能成立的前提是须预先假定一种普遍的伦理学理论框架。若能作出这种假定,文化比较的预备性理由就具备了。即把这种普遍的伦理学理论框架作为解释框架,对不同文化的伦理观念和思想作出解释和评价。但是,以理论姿态作出这种假定是危险的,因为合理性在文化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和地域性的概念。(参见麦今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因此,把普遍的伦理学理论框架作一悬置,使上述问题采取功能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姿态也许更为明智:道德形上学在某种特殊文化中履行何种功能?把考察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态度置换为文化态度,对于伦理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比较是必要的。康德开出了道德推理的典型模式,但其所处文化的特殊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康德以纯理论

形式所建构的伦理思想框架亦具有文化意义上的特殊性,同样,儒家文化也只能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合理性系统。但把理论态度置换为文化态度不得不付出相应的代价:直面无公度性带来的理论挑战。

两种文化间的对话可能是竞争性的,也可能是建设性的,且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当我们去组织一合理性互相竞争的游戏时,须首先制定游戏规则。若把某一特殊文化可能持有的基本立场标榜为普遍适用的立场并由此制定游戏规则,那么这种游戏规则就可能成为一种合理性战胜另一种合理性的功能系统,所谓的文化比较就沦为请君入瓮式的行为。

当然,两种文化间的建设性对话也是可能的。因为解释框架是在比较过程中形成的。这正如在比较带卧室与厨房的居室设计与带卧室与客厅的居室设计时产生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带卧室、厨房、客厅的理想设计。由于卧室、厨房、客厅都能履行某种功能,因而都具有某种合理性,因而应被纳入解释框架中。若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背景下,客厅的合理性就在竞争中失败了。甚至在后现代状况下,在比较中形成的解释框架仍然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参见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由此看来,理论意义上的普遍的伦理学理论框架是值得用奥康的剃刀剃掉的,但在比较中形成的伦理学的解释框架又是值得假定的,因其具有建设性。这样,由无公度性所带来的比较的理论困难就有所解决最起码使比较得以可能。

本文试图从以道德底形上学、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神学的诸层面所构成的解释框架考察康德的道德形上学理论,并采取与某些已有的对康德的评价对话的方式。对于牟宗三先生认为道德神学是康德在道德的形上学层面上的努力这一点,本文采取存疑态度,并认为上述解释框架是在比较中形成的一个较为合适的框架。由于康德的道德形上学更主要地提供了道德推理的典型模式,故本文除了涉及到牟宗三先生对康德伦理思想的理解外,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来自不同理论立场的学者对康德的理解。因此本文的目的不仅从特殊意义的文化立场上,而且在道德推理的一些理论问题上,对康德道德形上学及其意味作出文化的和理论的辩释。

二、关于道德底形上学

康德认为,人是有理性存在者,有理性意味着依自由观念行事。但若问自由意志如何可能,或纯粹理性自身何以有实践能力,就超出理性管辖的界限,康德称之为一切实践哲学的极限。(康德:《道德形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5页)康德强调,自由是一个消极概念,因为如果把自由当作一个肯定概念看,那它就需要理智的直观才能成立,而在这里我们完全不该假设有这种直观。(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

30页)看起来康德是在对自由作出限制,其实在限制背后已无条件地允诺了自由具有实践能力,而且以一种无可辩驳的理性姿态使我们对为什么自由能实践自身这一问题必须保持沉默。

自由概念是解释意志自律的关键。就生类是有理性的这一点说,意志是生类所有的一种起因作用,而起因这个概念隐含由规律规定这个概念,因此,自由必须不被认为无规律,或者说,离开规律,自由意志就毫无意义。(《道德形上学探本》,第60页)而意志自律又意味着只遵照可以使自身作为普遍律的格准去行为,于是自由意志与合乎道德律的意志只是一件事。(同上)

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意志自律,又从意志自律推出道德律,构成了理性为自身立法的简单论证。自由成为道德律的条件并通过道德律实现自身,这样自由意志就具有双重含义。首先,自由意志有立法能力,意味着我愿做什么,就命令什么(《实践理性批判》,第31页),其次,自由意志有行为能力,意味着如果我们该行某事,我们就能行某事。(同上)立法能力是蕴涵在自由意志概念中的;行为能力则是我们先天地认识到却无法理解的。对于后一点,成为人们批评的焦点之一。

道义逻辑学者把如果我们该行某事,我们就能行某事称为康德原理,并指出康德原理是违反人们直觉的。比如,一个人的借约到期了,他应该还给别人钱,而他此时身无分文;或者一个人应按时上班,但由于上班途中发生车祸不能按时上班。(参见周礼全编:《逻辑》,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这种批评固然有效,但又恰恰是对康德的误解。

照康德,只有把人当作自由存在者即属于本体界而不把人当作自然存在者即属于现象界时,康德原理才是有效的。康德明确地区分了技术地实践与道德地实践。不能到期还钱与不能按时上班是技术地实践领域内的问题,而非道德地实践领域内的问题。康德原理是一道光辉的道德命题,它体现了理性的力量和人的自由本质,表明人作为道德存在者的伟大人格能力。而且,康德原理实际上也成为康德提倡义务论的一个理论基础。他说:在实践的范围中,它(理性)又必须预先假定它自己的因果作用作为关于自然是不受条件限制的,换句话说,它必须预先假定它的自由,由于它是意识到它自己的道德命令的。如果事件的根源是在自然里面而不是在自由或者说理性的因果作用里面的。这样一来,这种行动带有它的道德秩序的绝对必然性就被看为在物理上是完全不必然的,因之道德规律的必须表现为命令,符合于这些规律的行动的必须表现为职责,而且理性把这种必然性不是以一个是或者发生(即存在或事实)来表达而是以应该是的(即义务)来表达,很明显都是出自我们实践能力的主观性格的。(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60页)

对道义逻辑学者的上述误解作出解释已足够。但他们所持的批评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伦理学领域内如何看待技术问题。技术地实践是本体界的自由理念在现象界落实的过程,因而如何能够落实或者说本体界与现象界如何能够沟通,这也是康德道德推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康德是在《判断力批判》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康德有一个著名的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美是一种主观合目的性,它本身与概念不发生关系,但作为美的理想的鉴赏原型是由理性提供的,因而与理性的概念有关,这样美就以目的论的方式使善象征性地落实到经验中来了。在谈到象征时,康德说:(象征就是)把概念运用到一个感性直观的对象,所以一个君主制国家是通过一个有灵魂的躯体来统治的。假使它是按照内在的人民的法律。(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册,第200页)对于只有概念没有感性直观的理性来说,在经验中落实是其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这种落实只能以象征的方式。这样,技术问题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由于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目的这一概念,所以真善美的合一必将在道德形上学的框架之内,美只是作为对道德在经验中落实的合目的性的主观体验,因而具有技术价值,而真在目的论意义上是作为善的完成。在康德这里我们看到了理性安排世界以实践自身的方式的一个方案。

〔1〕牟宗三先生认为,康德把自由当作消极意义上的概念,认为智的直觉不能被假设,因而无法回答且不去回答自由意志如何可能或纯粹理性何以有实践能力,正是表明康德的局限。(参见《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其实,这并非康德的局限,恰恰相反,却反衬了儒家的局限。自由正是康德高出儒学的特质。当然,若无法回答自由意志如何可能,道德的建筑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实下来。这种批评使我们注意到,康德不是直觉主义者。但直觉并非道德落实的唯一方案。康德理论的实践者虽然可在德性的道路上日进无疆,奋勉不息,但没有成圣的希望这就是康德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大差异。这种差异表明儒家(尤其是心学一系)的道德谋划更注重在存在状态上的谋划,即更注重道德情感谋划。相比之下,康德的形式主义的法则谋划更注重法则的规范意义,但也并非像牟先生所说落实不下来。对于康德,道德落实除了要解决技术的可能性问题外,主要是通过道德神学来完成。从康德建构的理性神学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基督教文化背景。简单说来,道德神学的建构是理性推荐上帝的过程。上帝作为实践理性的悬设将给人以一种好的道德心情。(同上书,第118 页)但上帝可能会给同康德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人以好的道德心情,却可能无法给另一文化(比如儒家文化)中的人以同样好的道德心情,因此,这一点明确地显示了康德尽管是通过道德推理建构道德神学,但仍然无法摆脱文化的特殊性。

由此可见,康德与儒家在道德落实问题上的差异是一种文化差异,并非一种理论差异或表明某一方具有理论缺陷。无独有偶,在《实践理性批判》与《实用人类学》中会找到康德对儒家的可能的批判:康德反对类似通灵术的道德狂热学说。(参见《实践理性批判》,第125 页)所以,问题并非是道德能否落实,而是道德将以何种方式落实。若说康德更注重规范伦理学的话,那么儒家更注重德性伦理学〔2〕。

实践理性具有立法能力,故道德律或道德法则须遵循如下要求: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同上书,第30页)一种流行的批评认为康德的道德法则是空洞的,因为照上述原理无法真正找到一条普遍的法则。这种批评的有效性除了使我们注意到境遇问题的重要性及由此而来的对规范伦理学的缺陷的批评外,还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空洞性与康德提出道德法则原理的理由是否有必然联系?进一步说,是否只有这种空洞性才能够保证道德法则之为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如果一条准则一旦采取普遍法则的形式,反而会自行消灭的话,这条准则就不能成为一条普遍的道德法则。比如一个人把钱存在另一个人那里,后来后者不承认有存钱这回事。康德分析说,否认存钱不能成为一条普遍法则,因为如果以此为一条普遍法则,将不再有存钱这件事,因而也不再有否认存钱这件事。(参见同上书,第27页)这就是自行消灭的含义。这种自行消灭似乎是逻辑上的自行消灭,实际上却是实践上的自行消灭,是理性在实践中的自我拆台。因为如果否认存钱与不再有存钱之事都是出于理性意志的行为,二者就应是一致的,但是前者导致了后者,后者反过来取消了前者。这一过程用逻辑形式表达为:pq且qp. 进行简单的逻辑演算可得出:pp.这显然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但这种解释是似是而非的。若pq即否认存钱导致不再有存钱之事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那么在康德的论述中并不是说不再有存钱之事导致不否认存钱,即并非是qp. 不再有存钱之事使否认存钱与不否认存钱都不可能,因而不是对否认存钱的否定,而是消灭,即q使得p与p 在实践上不再可能,换句话说,使理性地实践不再可能。

由此可见,康德的道德法则原理实际上仍着眼于能够保证理性具有实践能力,或者说自由意志能够理性地实现自身的存在。康德也明确地说过: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同上书,第2 页)只有在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指导下才能表明自由意志在理性地实践着,否则自由意志就沦为一个随心所欲的非理性暴君。因此,目的论意义上的道德法则必须还原为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才是可理解的。而且,只有一种无内容的纯形式才能保证道德法则是基于自由意志的,因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方式不是是(to be

something)而是应该且能够是(ought to be and able to be)。内容是有待填充的,但必须使形式得以实现才是合适的,即是必须符合应该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真正的是。这样,道德法则原理主要着眼于理性地存在的可能性,或者说在于保证人具有道德能力,普遍性只是自由意志在实践中以道德法则的方式理性地存在时的一项技术要求。道德法则的普遍性要求就不再是一个知识论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目的论层面的问题。与其说康德的道德法则原理要求我们在知识论层面找到符合该原理的普遍性要求的道德法则,并在实践中遵行之,还不如说道德法则原理要求我们通过理性意志的力量使一条法则贯彻到底,从而实现其普遍性。〔3 〕普遍性在这里应当被看作尚待实现、值得追求的目的论概念。普遍性作为一种要求是基于比道德法则更为优先的人是目的原理,即要遵循人是目的就必须在技术上要求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普遍性能够实现又是基于纯粹理性的实践能力,即意志自律的能力。

康德对道德法则原理的分析还引发了另一种误解:认为康德实际上是功利主义者。弗兰克纳已经对此为康德做了简单辩护。但是,一种更有说服力的对康德的功利主义解释是由黑尔提出来的。(RMHare: Could Kant Have Been A Utilitarian?, RMDancy(ed)Kantand Critique,P91113.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inted inthe Neth erlands.下引黑尔的观点均出自此文)

黑尔认为,康德尽管不是功利主义者,但可能是功利主义者,他称之为理性意志的功利主义者(rational will utilitarian)。显然,要把康德解释为功利主义者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康德必须是一个目的论者;其次,康德必须承认效用原则即善的最大化原则的合理性。黑尔的解释也着眼于这两个问题,但他的思路是想把功利主义解释为康德伦理思想的蕴涵,即站在康德的立场,最终将不得不承认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合理性。

对于前一个问题,涉及到义务论与目的论之争这一古老的道德推理问题。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对话中已经提出了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上帝的命令还是善本身使之为善的问题。(参见柏拉图:《对话录游叙弗伦篇》)义务论认为目的论会使道德沦为手段、沦为实践技巧,目的论认为义务论忘记了是道德为了人而不是人为了道德。实际上,义务论与目的论只是道德推理的两种形式,在理性的视域内二者是可以通约的。一种纯粹的义务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目的关系,比如把上帝的命令当作义务,实际上是人把上帝当作目的;康德的绝对命令的义务论是人把人(类意义上的)当作目的。同样,一种目的论若把某种目的当作自足的价值,那么实现这种价值的方式也将是以义务的方式。而且,义务论框架下的目的论与目的论框架下的义务论都是可能的。前者仍以把上帝的命令当作义务为例,若问,上帝命令了什么,那么把这一问题的答案当作目的是顺理成章的;后者在谈到与权利对等的义务时可得到说明,

一种义务的履行是因为与此同时享受了一种权利,若享受权利的理由可得到一种目的论的说明,则与权利对等的义务就是目的论框架下的义务论的要求。

黑尔认为,康德虽是义务论者,但由于他不是直觉主义者,故他必将在目的论中寻求价值支持。黑尔具体分析了康德在《道德形上学探本》中在分析一个人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义务时使用的四个例子,认为在康德的伦理思想中存在着一种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一种矛盾,而是认为这种张力表明了一种合理的关系,即自我在道德上的完善以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为内容和目的。这样,一种理性意志在道德上是值得提倡的,是因为通过它,可以获致最大程度的善。正是在此意义上,黑尔把康德解释为理性意志的功利主义者。对此,我们的说明是,在对自己和别人的义务中,理想的状况(即把每个人都当作目的)是:避免使自己陷于不义和不幸,也避免使别人陷于不义和不幸。但是,由于幸福只是配享的,所以对自己的义务中,避免使自己陷于不义的道德完善就成为最重要的;又由于意志自律,所以别人陷于不义并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他自己的责任,因而对别人的义务中,增进别人的幸福,避免使其陷于不幸就成为最重要的。而且,别人的幸福之所以被重视,是由于把别人当作目的从而把别人的目的当作自己的目的,这可能更符合康德的原意。

对于康德是否认可效用原则的合理性,黑尔认为这是康德在道德法则的普遍性要求中所做的,即只有满足普遍性要求的道德法则,才能够实现善的最大化。这种解释显然并非康德的原意。但这种解释使我们注意到,功利主义在价值取向上与康德的某种一致。弗兰克纳正确地指出,效用原则应以善行原则为前提,即只有行善,才谈得上最大程度的善。(参见弗兰克纳:《伦理学》)这就表明,效用原则实际上是一项妥协的技术,是一种策略和权宜之计。如果有可能,我们将实现每个人的全部的善,但实际上不可能,这样,企图实现全部善的理想基于不可能实现全部善的现实,就必须作出妥协,否则我们无法行动。但在妥协中把最大多数人最大程度的善作为价值取向,对少数人而言是不公平的,这正是功利主义遭受的一个常见批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细微的但可能是重要的差别:把效用原则看作是一项妥协的技术来提倡功利主义,就不同于把功利主义直接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前者有可能免受上述不尊

重少数人的批评,且康德把类的意义上的人当作目的将更能支持这一点,即为了类而牺牲个人的价值是道德的。当然这里还需解决为什么最大多数人最大程度的善代表了类的利益或善而不是相反少数人的善代表了类的利益或善,否则功利主义仍面临着推理上的困难。

另外,黑尔的解释也使我们考虑:效用原则在义务论中的运用。追求善的最大化可在质与量两个层面上被理解,这样效用原则就可扩展为一项基本的妥协技术,无论是在义务论中还是目的论中。在义务论中,有类似忠孝不能两全的大义与小义之冲突,采取效用原则可得到妥协的解决;在目的论中,有大利与小利之冲突,比如马克思主义者语境中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采取效用原则可得到妥协的解决;在义务论与目的论的混合系统中,有义利之冲突,舍利取义也是效用原则被运用的结果。因此,功利主义在价值理想上可以与康德沟通,而康德在形上学层次上建构起来的道德在落实时可能会得到功利主义,尤其是效用原则的支持和补充。

三、关于道德的形上学

牟宗三意义上的道德的形上学是一个建构性概念,是云门三句中的涵盖乾坤句。(参见《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康德的确没有这种意义上的道德的形上学,但如何看待这一事实,却需要视域的介入。从牟先生所提倡的儒家尤其是宋明心学一系的视域看,没有一种建构性的道德的形上学,将使道德悬在半空。但对康德来说,一种建构性的道德的形上学也许恰恰是他反对的。如果康德也承认有一种道德的形上学,那么康德意义上的道德的形上学在理性的指导下只是意味着为道德实践的可能性(包括道德落实)提供一些制约性原理,建构性的道德的形上学在康德看来可能是不理性的。实际上康德是通过道德目的论来完成这一工作的。

相类比而言,康德所说的自然的目的、世界的最后目的、创造的最后目的诸概念,应属牟先生所谓道德的形上学层次。康德认为,自然的合目的性是一个类比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看为自然给予我们的一种好意,但不是知性的一个组织性概念,也不是理性的组织性概念,而是一个可以为反思判断力所使用的制约性概念。(《判断力批判》下卷,第31、24页)但由于必须预先假定有世界的最后目的,然后与之发生关系,对于世界的沉思才可以有价值(同上书,第109页),所以只有通过一种道德目的论才能使宇宙与人的道德性存在相联系。康德在这里宣布: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人及人的文化,作为道德存在者的人是世界的最后目的或创造的最终目的,而这里的人是作为本体看的人。(同上书,第100 页)通过道德目的论使道德和宇宙联系起来与通过道德的形上学使道德涵盖宇宙,这两种方式也许表明了两种文化在各自的道德建构中所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及对此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尽管康德的道德目的论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但仍有其文化的特殊性,而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更具宗教方式。因此,就文化比较的意义而言,牟先生对康德的批评具有宗教意义上的判教性质。牟先生一再强调康德的失误使道德无法落实、良心无法呈现,实际上是宗教体验的问题。良心能够呈现不再是理性推导所能解决的问题,即使有再精致的道德的形上学作保证;如果根本不信,也无法使良心呈现。但是,这种批评使我们注意到,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谋划遗忘了存在者状态上的谋划。在意志自由和道德实践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康德认为意志是以法则的方式来行事的,但实际上法则是衍生的存在方式。在时间作为存在的基本境域的情况下,自由意志的基本存在方式或者说每时每刻的居所并非法则,而是体验式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因此,康德的道德谋划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考虑时间作为存在的基本境域,或者说,康德通过理性的暴力对存在的时间性作了一次性处理:在道德法则原理中的永远同时能够就意味着通过普遍性的法则消解存在的时间性。一以贯之的只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道,法则的形式无法给予我们道德的可能性。

康德的道德目的论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在承认事实与价值两分的情况下如何将二者沟通。任何建构性的道德谋划都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以理性的方式还是宗教的方式。在康德的语境中,这一问题直接指向道德落实的可能性。

事实与价值的两分性最初由休谟注意到,对以后的伦理学尤其是后来的元伦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种两分性也许对元伦理学式的分析和批判是有意义的,对于建构性的道德谋划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即使有某种自足的道德价值,也与我们无关;即使与我们有关,也无法落实。

先让我们来分析事实与价值的表达式。把事实表达为to be是错的(或引人误解的),事实的存在方式总是是某物,即to be something。是某物与是本身是不同的,前者可看作后者的一种展开形式。价值表达为应当是(ought to be),也可看作是(to be)的一种展开形式。但是(to be)这一形式可还原到存在(being)本身。这表明,事实与价值是有其共享的存在论基础的,即作为存在(being)显现自身的方式(to be)的两种不同展开形式(to be something ought to be)。这两种形式是如何可能的呢?照康德,人的认识能力可分为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事实是知性的认识方式,价值是理性的认识方式。把事实与价值作上述存在论还原后,作为存在显现自身的展开形式的事实与价值的可能性得到了部分的说明,即二者有共享的存在论基础(都含有to be),仍需说明的是:在to be something与ought to be中,to be 分别与something与ought联结起来的理由是什么。康德认为,要说明这一点,必须引入目的论判断力。

由于只有人才能思考和提供目的概念,故人的存在方式就是目的存在方式或价值的存在方式,即ought to be。这样,通过目的论判断力,把理性所提供的目的概念(相对于此的存在方式是ought to be )加之于知性(相对于此的存在方式是to besomething),就使事实在目的论维度下才得以成立,并由此而与价值沟通。因此康德是用价值统摄事实,即ought to be something ,这可能作为黑格尔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存在的的一种诠释。在现代性的视域内,事实与价值的沟通必将在目的论维度下,否则我们就可以从人性恶推出人应当恶这种荒谬结论了。对人性善或人性恶这样的命题有必要在事实与价值的两分性与可沟通性的语境中作出澄清。人性是是事实方式,是善的是价值方式,那么人性善在目的论维度下加以理解才是可能的。另外,对ought to be与to be something的契合感到愉快,就是主观的合目的性,就是审美判断力。

四、关于道德神学

牟先生认为康德的道德神学是康德在道德的形而上学层次上所作的努力,但由于他的局限未能达至道德的形上学。在对这一评论作出评价之前,有必要作出一些澄清。在儒家的视域内,道德的形上学是涵盖宇宙的,是在道德底形上学之上的;在基督教的视域内,道德神学(如果可能的话)也是在道德底形上学之上的。这二者都是宗教的视域。但康德却一再贯彻着他的理性主义,因而是理性主义的视域。在此视域内,道德神学从属于伦理学,或者说,从属于道德底形上学,而道德底形上学又以道德目的论为其制约性原理。康德一再反对所谓的自然神学,因为尽管上帝这个概念是理性不可少的理念,但对于知性则是一个不能达到的

成问题的概念。这一反对的理由在康德的视域内可以有效地反对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的基本假定和基督教的神学道德,实际上康德已明确地提出了对后者的批评。

康德是采取实践理性推荐上帝的方法来论述道德神学的可能性的。他认为,承认世界以外有一个道德的立法者是可能的,而且这样做时没有顾虑到理论的证明,更没有顾虑到私利,而只是根据纯然道德的理由,这种理由当然只是主观的,可以是不受外来影响的,只是按照纯由自身立法的纯粹实践理性的单纯推荐的。而且,道德没有神学仍然可以维持下去,虽然从属于道德底形上学的道德神学便于道德能落实,即道德目的论作为限制性原理,道德底形上学作为建构性原理,道德神学作为文化原理。这样,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就由道德目的论、道德底形上学和道德神学三部分组成。因道德神学作为文化原理在理论上从属于道德底形上学,故也将其归入道德形上学的框架之内。牟宗三先生的批评所着眼的主要是文化差异,但他把这种文化差异归咎于建构方式的差异,从而认为康德的理性建构方式不如儒家的宗教建构方式。理性的方式在理论建构中更为优先,宗教的方式在文化建构中更为优先。在建构中自始至终地贯彻理性,保持方法上的一致性,这是康德的企图,这一点关系到现代性意义上的道德谋划能否完成的问题。牟先生的批评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是,道德谋划的重要环节是情感层面的谋划,缺了这一环,最起码是不完善的。因此,由此而对现代性的道德谋划提出的更深层次的课题是:在仍然保持方法上的一致性即把理性贯彻到底的情况下,如何开出道德情感谋划。如何或能否以理性的方式开出一种类似道德的形上学的道德情感谋划,对现代性的道德谋划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现代性的道德谋划将无法真正完成而以失败告终。

这样,在本文一开始提及的解释框架中,在道德的形上学层次,康德完成了道德目的论,但这种道德目的论只是制约性原理,不具有建构性也不履行文化功能。履行文化功能的是道德神学,它从属于道德底形上学。那么,儒家有没有道德神学呢?我们很难说儒家有道德神学,但与康德的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相类比,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也有类似的资源,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仁由己的思想及生、死感怀,没有上帝的依托而能圆满自足等等。

由此可见,康德以道德形上学为基础开出道德神学,实际上是理性宗教的解构。这种解构的彻底性使我们对理性产生了一种有价值的抱怨:理性把自身规定为人的本质特征,并在人内部建立起道德的暴政,理性的人成为当然的统治者,情感的人一方面成为受奴役者,另一方面甚至没有权利分享理性成功地统治所带来的快乐。而孔子同样解构了宗教,但却保留了宗教情感这一点被孟子大大发挥了。儒家的这种在理性意义上的不彻底性所具有的某种合理性使我们想起尼采在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的疑虑:真正消除上帝是否可能?消除这种疑虑,

如本文以上所示,既非康德的两个世界的强区划和弱沟通所能完成,也非新儒家偏离一个人生的形上意向所能承担,大概要有扬弃二者之后的某种新的综合才能做到,而这已超出本文范围了。

注释:

〔1〕真善美的合一在康德那里是实践理性使善成为真的过程,而美只是对善与真的合一感到快适的主观感受,因而只具技术价值,实际上忽略了对人在生存论状态上的谋划。这一点也与儒家不同,孔子讲依于仁,游于艺,成于乐。

〔2 〕德性伦理学在解决境遇问题所带来的道德选择和冲突时可能优于规范伦理学,但规范伦理学在可操作性和普遍化问题上优于德性伦理学。另外,康德实际上在规范与德性之间开出了法则伦理学作为规范(善恶概念)的基础和原理,因而更适于规范伦理学。

〔3〕在知识论意义上理解康德的这一原理,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错误地企求找到普遍的道德知识作为行为规范(康德把善恶概念列在道德法则原理之后即是对这种可能后果的澄清和辩驳,同时也会助长这种误解),二是可能错误地把普遍性理解为对意见甚至是偏见(比如统治者的意志)的强力贯彻、实施的结果,这样康德启蒙主义者的身份就与文化殖民主义者身份有了某种暖昧关系。也许这正是康德的理论进入流通领域、意识形态化的必然结果。

2018年高三数学模拟试题理科

黑池中学2018级高三数学期末模拟试题理科(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集合{}2,101,, -=A ,{} 2≥=x x B ,则A B =I A .{}2,1,1- B.{ }2,1 C.{}2,1- D. {}2 2.复数1z i =-,则z 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为 A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 .下列函数中,是偶函数且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的函数是 A .2x y = B .y x = C .y x = D .2 1y x =-+ 4.函数 y=cos 2(x + π4 )-sin 2(x + π4 )的最小正周期为 A. 2π B. π C. π2 D. π 4 5.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命题“若x 2 -3x+2=0,则x=1”的逆否命题为“若x≠1,则x 2 -3x+2≠0” B .“x=2”是“x 2 -3x+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 .若命题p:存在x 0∈R,使得2 0x -x 0+1<0,则﹁p:对任意x∈R,都有x 2 -x+1≥0 D .若p 且q 为假命题,则p,q 均为假命题 6.在等差数列{}n a 中, 1516a a +=,则5S = A .80 B .40 C .31 D .-31 7.如图为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π16+ B .π416+ C .π8+ D .π48+ 8.二项式6 21()x x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A .64 B .30 C . 15 D .1 9.函数3 ()ln f x x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A .(1,2) B .(2,)e C . (,3)e D .(3,)+∞ 10.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若0.9p =,则输出的n 为 A. 6 B. 5 C. 4 D. 3 开始 10n S ==, S p

2020年高考数学模拟试卷汇编:专题4 立体几何(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数学模拟试卷汇编 专题4 立体几何(含答案解析) 1.(2020·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二测(理))现有一副斜边长相等的直角三角板.若将它们的斜边AB 重合,其中一个三角板沿斜边折起形成三棱锥A BCD -,如图所示,已知,64DAB BAC ππ∠= ∠=,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4π,该三棱锥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 ) A 3 B .36 C 3 D 3 2.(2020·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高三二模(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注》中,称一个正方体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内切圆柱所围成的几何体为“牟合方盖”,刘徽通过计算得知正方体的内切球的体积与“牟合方盖”的体积之比应为π:4.若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牟合方盖”的体积为( ) A .16 B .163 C .163 D .1283 3.(2020·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高三二模(理)关于三个不同平面,,αβγ与直线l ,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若αβ⊥,则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β B .若α与β不垂直,则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β C .若αγ⊥,βγ⊥,l αβ=I ,则l γ⊥ D .若αβ⊥,则α内所有直线垂直于β 4.(2020·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校高三模拟(理))榫卯是我国古代工匠极为精巧的发明,

它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我国的北京紫禁城,山西悬空寺,福建宁德的廊桥等建筑都用到了榫卯结构,榫卯结构 中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已知某“榫头”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榫头”的体积是( ) A .36 B .45 C .54 D .63 5.(2020·江西省名高三第二次大联考(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83π3 B .4π1633 C 16343π+ D .43π1636.(2020·江西省名高三第二次大联考(理))在平面五边形ABCD E 中,60A ∠=?,63AB AE ==BC CD ⊥,DE CD ⊥,且6BC DE ==.将五边形ABCDE 沿对角线BE 折起,使平面ABE 与平面BCDE 所成的二面角为120?,则沿对角线BE 折起后所得几何体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63π B .84π C .252π D .126π 7.(2020·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三模(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已完成 1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出自: ?A、季羡林 ?B、王国维 ?C、郭沫若 ?D、鲁迅 我的答案:B 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A、康德 ?B、尼采 ?C、叔本华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3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费希特 ?D、康德 我的答案:D 4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A、哥白尼 ?B、康德 ?C、伽利略 ?D、叔本华 我的答案:B 5 王国维主要采用哪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的??A、康德 ?B、克罗齐 ?C、叔本华 ?D、尼采 我的答案:C 6

以下关于康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B、他的学说对早年的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C、他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 ?D、他是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我的答案:D 7 牛顿和卢梭对康德有很大影响。 我的答案:√ 8 康德曾经去过巴黎求学。 我的答案:× 9 “哲学之说,大多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王国维说的?我的答案:√ 10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我的答案:× 11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通常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我的答案:√ 12 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很有成就。 我的答案:√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二)已完成 1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看作是哪本书的改写本?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C 2 主要讨论审美和崇高两个范畴问题的是: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3 康德的三大批判作品不包括哪一项?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以下关于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充满敬畏说法错误的是?()?A、它由康德所提出 ?B、海德格尔也讨论过畏和怕 ?C、现代人不会遇到类似问题 ?D、“头上的星空”具有一种自然界的必然性 我的答案:C 5 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问题?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以人为本: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中西体用: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2020最新高考数学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化简? --???-160cos 120cos 20cos 20sin 212 得 ( ) (A ) ?-40sin 1 (B ) ? -?20sin 20cos 1(C )1 (D )-1 (2)双曲线8822=-ky kx 的一个焦点是(0,-3),则k 的值是 ( ) (A )1 (B )-1 (C )3 15 (D )-3 15 (3)已知)(1 x f y -= 过点(3,5),g (x )与f (x )关于直线x =2对称, 则y =g (x )必过 点 ( ) (A )(-1,3) (B )(5,3) (C )(-1,1) (D )(1,5) (4)已知复数3)1(i i z -?=,则=z arg ( ) (A )4 π (B )-4 π (C )4 7π (D )4 5π (5)(理)曲线r =ρ上有且仅有三点到直线8)4 cos(=+πθρ的距离为1,则r 属于集合 ( ) (A )}97|{<

线的夹角 在)12 ,0(π内变动时,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1) (B ))3,3 3 ( (C ))3,1( (D ) )3,1()1,3 3 ( Y 6.半径为2cm 的半圆纸片卷成圆锥放在桌面上,一阵风吹倒它,它的最高处距桌面( ) (A )4cm (B )2cm (C )cm 32 (D )cm 3 7.(理))4sin arccos(-的值等于 ( ) (A )42-π (B )2 34π- (C )423-π (D )4+π (文)函数2 3cos 3cos sin 2- + =x x x y 的最小正周期为 ( ) (A )4 π (B )2 π (C )π (D )2π 8.某校有6间电脑室,每晚至少开放2间,则不同安排方案的种数为 ( ) ①26C ②66 56 46 36 2C C C C +++③726- ④26P 其中正确的结论为 ( ) (A )仅有① (B )有②和③ (C )仅有② (D )仅有③ 9.正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积为3,体积为,2 2E 为侧棱PC 的中点, 则PA 与BE 所成 的角为 ( ) (A )6 π (B )4 π (C )3 π (D )2 π

2020-2021高考理科数学模拟试题

高三上期第二次周练 数学(理科)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0123A ,,,, {}=21B x x a a A =-∈,,则=( )A B ? A. {}12, B. {}13, C. {}01 , D. {}13-, 2.已知i 是虚数单位,复数z 满足()12i z i +=,则z 的虚部是( ) A. i - B. i C. 1- D. 1 3.在等比数列{}n a 中, 13521a a a ++=, 24642a a a ++=, 则数列{}n a 的前9项的和9S =( ) A. 255 B. 256 C. 511 D. 512 4.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是由x 轴,直线1x =以及曲线1x y e =-围成, 现向矩形区域OABC 内随机投掷一点,则该点落在阴影区域的概率是( ) A. 1e B. 21 e e -- C. 11e - D. 11e - 5.在 52)(y x x ++ 的展开式中,含 2 5y x 的项的系数是( ) A. 10 B. 20 C. 30 D. 60 6.已知一个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 体积为 ( ) A. 36π+ B. 66π+ C. 312π+ D. 12 7.已知函数 ())2log(x a x f -= 在 )1,(-∞上单调递减,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1<<

2020高考数学 全国各地模拟试题分类汇编1 集合 文

2020全国各地模拟分类汇编(文):集合 【辽宁抚顺二中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1.“lg lg x y >”是“1010x y >”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已知集合}1|1||{<-=x x M , )}32(log |{22++==x x y y N 则=N M I ( ) A .}21||{<≤x x B .}20||{<=<-==B C A x x B x x x A R U u I 则集合,,集合全集,1022 A.{}1x 0x << B. {}1x 0x ≤< C.{}2x 0x << D. {} 10x ≤ 【答案】B 【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9月检测】已知I 为实数集,2{|20},{|M x x x N x y =-<=,则=?)(N C M I ( ) A .{|01}x x << B .{|02}x x << C .{|1}x x < D .? 【答案】A 【陕西省宝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文】集合{}0,2,A a =,{} 21,B a =,若 {}0,1,2,4,16A B =U ,则a 的值( ) A.0 B.1 C.2 D.4 【答案】D 【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 9月检测】若 222250(,)|30{(,)|(0)}0x y x y x x y x y m m x y ?-+≥?????-≥?+≤>?????? +≥???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5≥m 【陕西省宝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文】设不等式2 0x x -≤解集为M ,函数 ()ln(1||)f x x =-定义域为N ,则M N ?为 ( ) A [0,1) B (0,1) C [0,1] D (-1,0] 【答案】A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2012020005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的解读 摘要: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导致了关于知识确定性的危机,于是康德开始了他的认识哥白尼革命,并于1781年写出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但是,关于道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部分已经有了向道德的过渡,康德不打算直接就写《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写出),还需要作相应的准备。于是有了1785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最基础和通俗的道德哲学的著作,由于其通俗性,多受重视,适合初学者入手康德的道德哲学。本人初学康德,于是从这本书来进入康德的道德哲学。此文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一个浅显解读, 关键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道德哲学,前言,解读,康德 一、《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写作目的 康德受卢梭的影响,要做有利于普通人类的哲学。于是在他完成了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一定程度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后,开始转向他最关心的道德问题。康德认为,未来的形而上学主要就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就基本解决了。康德更关心道德问题,因此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没有写一本《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马上准备写《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就是在为此做准备,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差不多,但是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是写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是同一个理性,重于将两个理性合一。因而单独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来讨论实践理性,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框架结构 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前言加三章正文。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1】(P1) 在第一章,康德首先从他所认为的那种对于道德性的日常的、前哲学的理解(这反映在那种唯一的、无条件的善的意志的观念之中)入手,进而分析性地推出责任的概念和为责任思想所推动的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道德价值的居所。 然后,在第二章中,他又从这哲学式的理性行为能力概念出发,同样分析性地推出了绝对命令(定言命令),把它作为合乎责任之行为的规则,并且由此推出意志自律,作为这种行为的最终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章是“康德著作中最为难解的谜之一。其主要目标显然是为前两章所阐明的“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建立根据或作出辩护,看来康德也认为这要求一种演绎。。。。。。但对于康德提出的论证的真正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我们不清楚这个演绎是否是对道德律、绝对命令和自由这三者的演绎,甚或它是否可以恰当地被刻画为一个“演绎”,这

2021届高考数学模拟试卷汇编:立体几何(含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26 页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卷汇编:立体几何 1.(2020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综合素质检测)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 中,满足,AB BC CD AD ==,且10,8AB AD BD +==,沿着BD 把ABD 折起,使点A 到达点P 的位置,且使2PC =,则三棱锥P BCD -体积的最大值为( ) A .12 B .2 C .23 D .163 2.(2020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已知圆锥的高为33,若该圆锥的顶点与底面的圆周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这个球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的比值为( ) A . 53 B .329 C .43 D .259 3.已知三棱锥P ABC -中,O 为AB 的中点,PO ⊥平面ABC ,90APB ∠=?,2PA PB ==,则有下列四个结论:①若O 为ABC V 的外心,则2PC =;②ABC V 若为等边三角形,则⊥AP BC ;③当90ACB ∠=?时,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4π?? ??? ;④当4PC =时,M 为平面PBC 内一动点,若OM ∥平面PAC ,则M 在PBC V 内轨迹的长度为2.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4.(2020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模拟)在四面体P ABC -中,ABC V 为正三角形,边长为6,6PA =,8PB =,10PC =,则四面体P ABC -的体积为( ) A .811B .10C .24 D .1635.(2020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二联)已知三棱锥D ABC -的外接球半径为2,且球心为线段BC 的中点,则三棱锥D ABC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 A .23 B .43 C .83 D .163 6.(2020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一联)已知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为矩形,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很早就知道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对于康德的认识也仅限于此。直到读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我才真正理解道德法则在康德心中的地位。 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就是康德的道德最高原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的确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法则。做一件事情之前,做出选择之前,先想一想你是否希望别人也像你这样做,你是否希望你的做法变成普遍规律。如果不希望,那么就永远不要去做,因为这绝对是不道德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这项原则,都能如此考虑,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出现那么多环境污染问题,不会出现那么多虐待老人的问题······这跟我们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却又将它提升了一个高度。但这个原则有时却不容易践行,因为有很多决定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你并不知道哪个决定更好,也就不知道是否应该成为普遍规律。可能一点意识偏差就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虽然认为这做法能成为普遍规律但实际却是错误的。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每个人应该遵从的。 然后,康德又明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这在康德的时代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一句呐喊,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因此,个人是不可侵犯的。我们不能像功利主义那样为了某些人的利益而侵犯其他人的利益,因为每个人本身都是目的,不能作为服务整个社会的手段。 我们每个人都是目的王国的首脑,是立法者,但同时也是其中的普通成员,也需要服从这些法律。因为人是自在目的,所以他只服从自己的意志,他自身的意志也就应当成为法则,这也就回到了康德最高的原则。人之所以是目的,就在于人的理性,人也就需要承担责任。 在这里,康德批判了利己主义。他指出,理性对幸福的作用并不大,但人类不是为了幸福而存在,而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的使命就是实现理想,而不是幸福。理性也因此远在个人意图之上。不得不说,康德的话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如今大家都在寻求幸福,互相询问“你幸福吗?”,似乎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而理想只是幼稚的表现,是童年的梦,被人嘲笑。多少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为了追求幸福。也正因此,理性得不到重视。人们只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满足于柴米油盐的幸福。不能说这样的生活就不好,但如果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人类都这样,那么是没有未来的。总要有些人不满足于现实的幸福,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磨难,但理性的光辉由此绽放。康德是其中的一员,希望会有更多这样的人出现。 康德还强调了行为的动机。他认为同一个行为可能有很多动机,有些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说爱好,这种行为即使合乎责任,也绝不是道德。只有纯粹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资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参考资料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魏兆锋(tibetwzhf@https://www.doczj.com/doc/4815238897.html,) 1.唐凯麟、刘铁芳主编.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根本问题是,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教师之道尤其需要锻炼。(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47)(1)

3.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教师的一种品性。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含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教师德性和师德规范又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教师德性乃是乃在于教师个体的品性,具有个体性,师德规范则是特定的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整体规定,具有普遍性与整体性。(3-4) 4.真正的教育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心灵距离最

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5-6) 5.促进人生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即指共处教育“场”中的人。(7) 6.教师的职业生活过程既育人也育己、既成人也成己。教师要想成就学生,首先要成就自己 (8) 7.伴随着科学的发达、物质的丰富,人们在为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富足欢欣雀跃的同时,又陷入了沉重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之中,生命变得越来越单薄和窘迫,变得毫无意义和美感,甚至成了“不可承受”

(昆德拉语)的负累。(10) 8.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国所设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出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16) 9.以教师为业也应当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19) 10.康德认为,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都自在地作为目的本身存在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F D C B A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理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032{2>--=x x x A ,}4,3,2{=B ,则B A C R ?)(= A .}3,2{ B .}4,3,2{ C .}2{ D .φ 2.已知i 是虚数单位,i z += 31 ,则z z ?= A .5 B .10 C . 10 1 D . 5 1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点为(1,1)P ,则输出的n 值为 A .3 B .4 C .5 D .6 (第3题) (第4题) 4.如图,ABCD 是边长为8的正方形,若1 3 DE EC =,且F 为BC 的中点,则EA EF ?=

A .10 B .12 C .16 D .20 5.若实数y x ,满足?? ???≥≤-≤+012y x y y x ,则y x z 82?=的最大值是 A .4 B .8 C .16 D .32 6.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右图,则该棱锥的表面积为 A .3228516++ B .32532+ C .32216+ D .32216516++ 7. 5张卡片上分别写有0,1,2,3,4,若从这5张卡片中随机取出2张,则取出的2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大于5的概率是 A . 101 B .51 C .103 D .5 4 8.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11-=a ,11++?=n n n S S a ,则5a = A . 301 B .031- C .021 D .20 1 - 9. 函数()1ln 1x f x x -=+的大致图像为 10. 底面为矩形的四棱锥ABCD P -的体积为8,若⊥PA 平面ABCD ,且3=PA ,则四棱锥 ABCD P -的外接球体积最小值是

2018年高考数学(理科)模拟试卷(二)

2018年高考数学(理科)模拟试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北京)已知集合A={x||x|<2},B={-1,0,1,2,3},则A∩B=() A.{0,1} B.{0,1,2} C.{-1,0,1} D.{-1,0,1,2} 2.已知z为纯虚数,且z(2+i)=1+a i3(i为虚数单位),则复数a+z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为()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3.(2016年新课标Ⅲ)某旅游城市为向游客介绍本地的气温情况,绘制了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雷达图M2-1.图中A点表示十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约为15 ℃,B 点表示四月的平均最低气温约为5 ℃.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月的平均最低气温都在0 ℃以上 B.七月的平均温差比一月的平均温差大 C.三月和十一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基本相同 D.平均气温高于20 ℃的月份有5个 图M2-1 图M2-2

4.已知平面向量a =(1,2),b =(-2,k ),若a 与b 共线,则||3a +b =( ) A .3 B .4 C.5 D .5 5.函数y =1 2x 2-ln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A .(-1,1] B .(0,1] C .[1,+∞) D .(0,+∞) 6.阅读如图M2-2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的结果为( ) A .2 B .1 C .0 D .-1 7.(2014年新课标Ⅱ)如图M2-3,网格纸上正方形小格的边长为1(表示1 cm),图中粗线画出的是某零件的三视图,该零件由一个底面半径为3 cm ,高为6 cm 的圆柱体毛坯切削得到,则切削掉部分的体积与原来毛坯体积的比值为( ) 图M2-3 A.1727 B.59 C.1027 D.13 8.已知F 1,F 2分别为双曲线E :x 2a 2-y 2b 2=1(a >0,b >0)的左、右焦点,离心率为5 3,过原点的直线l 交双曲线左、右两支分别于A ,B ,若|BF 1|-|AF 1|=6,则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A.x 29-y 216=1 B.x 218-y 2 32=1 C.x 29-y 225=1 D.x 236-y 2 64=1 9.若函数f (x )=???? ? x -a 2x ≤0,x +1x +a x >0的最小值为f (0),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2] B .[-1,0] C .[1,2] D .[0,2]

高考数学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压轴题分项汇编 专题03 导数含解析理

高考数学高三模拟考试试卷压轴题分项汇编专题03 导数(含解析)理 1. 【高考北京理第7题】直线l过抛物线C:x2=4y的焦点且与y轴垂直,则l与C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 ). A.4 3 B .2 C. 8 3 D. 162 3 【答案】C 考点:定积分. 2. 【高考北京理第12题】过原点作曲线x e y=的切线,则切点的坐标为,切线的斜率为. 【答案】(1,)e e 考点:导数的几何意义。 3. 【高考北京理第12题】如图,函数() f x的图象是折线段ABC, 其中A B C ,,的坐标分别为(04)(20)(64) ,,,,,,则((0)) f f=; 2 B C A y x 1 O 3 4 5 6 1 2 3 4

(1)(1) lim x f x f x ?→+?-=? .(用数字作答) 【答案】 2 2 考点:函数的图像,导数的几何意义。 4. 【高考北京理第13题】已知函数2 ()cos f x x x =-,对于ππ22??-???? ,上的任意12x x ,,有如下条件: ①12x x >; ②22 12x x >; ③12x x >. 其中能使12()()f x f x >恒成立的条件序号是 . 【答案】② 考点:导数,函数的图像,奇偶性。 5. 【高考北京理第11题】设()f x 是偶函数,若曲线()y f x =在点(1,(1))f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1,则该曲线在(1,(1))f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_________. 【答案】1-

考点:导数的几何意义。 6. 【高考北京理第15题】(本小题共13分) 已知函数.93)(2 3 a x x x x f +++-= (Ⅰ)求)(x f 的单调减区间; (Ⅱ)若)(x f 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为20,求它在该区间上的最小值. 【答案】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近现代西方哲学专题作业 学号;S1******* 姓名;郭立峰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学习心得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著作于1785年出版,正如我们本学期集中学习中使用的苗力田所翻译的后记中所指出的“这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发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H.J.帕通)”。通过本学期的阅读学习,我试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论善的意志 康德认为在世界之中甚至世界之外,只有善的意志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无条件的,绝对善的东西。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善的东西都不具备这一属性,例如勇敢、机智、荣誉这些大众认为善的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一个善的意志或者善的品质,以上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随时可以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去干坏事,例如一个人十分乐善好施,我们觉得此人应该被誉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只从一个人的行为和取得的结果去进行是非善恶评价,但是假若此人正是利用乐善好施为手段而去博得别人的拥戴,然后再去变本加厉的干坏事,那么乐善好施在他那里就成为了一个作恶的工具,例如历史上的田成子就是通过乐善好施来收买人心而谋反篡权的。康德认为其他大众认为善的东西充其量只能作为履行善的意志的一种工具,它们具有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那些貌似构成人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品质的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在我们看来和一个人的美德相关的东西也不具备绝对

的善,它们是服务于善的意志的。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善的意志,唯有善的意志,其自身就是善的,而且是种无条件的善。它如同一颗宝石一样,本身就具有无上的价值。善的意志才是一种纯粹的,不夹杂任何其他爱好和主观客观条件的崇高的东西。 康德认为理性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应用理性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以理性作为实现自我功利的手段,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有机物,一个与生活目的相适应的东西的自然结构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一个用于一定目的的器官不是于这一目的最相适应的、最为便利的,自然的真正目的就是保存它使它生活的舒适,一句话就是幸福”这句话也就是在说这样一个道理——幸福就是感官和欲望的某种满足,也就是像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揭示的一样,真正的幸福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千万别认为上天赐予人理性,理性也是为了为人类追求感官和自身的幸福而服务,理性的运用于追求幸福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也如此,一个人越是应用理性去追求幸福,越是处心积虑的想获得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他离开幸福就越远,幸福只是一种感觉,错误的把理性运用在追求这个目的上,人永远会得不到满足。那么人之为人的理性是用来干什么的?上帝赐予万物灵长的人类以理性,让我们和其他动物区别看来,我们应该把理性运用到哪里去呢? 人类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为实践,意识可以影响人的实践能力。理性的真正使命就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这样才可以追求到更高的善,

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设集合(){}2log 10M x x =-<,集合{}2N x x =≥-,则M N ?=( ) A .{} 22x x -≤< B .{} 2x x ≥- C .{} 2x x < D .{} 12x x ≤< 2.设a b ,为两条直线,αβ,为两个平面,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 A .若a b ,与α所成的角相等,则a b ∥ B .若a αβ∥,b ∥,αβ∥,则a b ∥ C .若a b a b αβ??,,,则αβ∥ D .若a b αβ⊥⊥,,αβ⊥,则a b ⊥ 3.从分别写有数字1,2,3,4,5的5张卡片中随机抽取1张,放回后再随机抽取1张,则抽得的第一张卡片上的数字不大于第二张卡片的概率是( ) A . 110 B . 310 C . 35 D . 25 4.给出下列说法: ①在圆柱的上、下底面的圆周上各取一点,则这两点的连线是圆柱的母线; ②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③棱台的上、下底面可以不相似,但侧棱长一定相等.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5.一个频率分布表(样本容量为30)不小心被损坏了一部分,只记得样本中数据在 [)2060,上的频率为0.8,则估计样本在[)40,50、[)50,60内的数据个数共有( ) A .14 B .15 C .16 D .17 6.如图,12,F F 是双曲线22 22:1(0,0)x y C a b a b -=>>的左、右焦点,过2F 的直线与双曲线 C 交于,A B 两点.若11::3:4:5AB BF AF =,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 A .23y x =± B .2y x =± C .3y x = D .2y x =±

高考理科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理科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1至2页,第Ⅱ卷 (非选择题)3至4页,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2 {1,0,1,2,3,4},{|,}A B y y x x A =-==∈,则A B =I (A){0,1,2} (B){0,1,4} (C){1,0,1,2}- (D){1,0,1,4}- 2. 已知复数1 1i z = +,则||z = (A) 2 (B)1 (D)2 3. 设函数()f x 为奇函数,当0x >时,2 ()2,f x x =-则((1))f f = (A)1- (B)2- (C)1 (D)2 4. 已知单位向量12,e e 的夹角为 2π 3 ,则122e e -= (A)3 (B)7 5. 已知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渐近线方程为3y x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B) 3 (C)10 (D)10 9 6. 在等比数列{}n a 中,10,a >则“41a a <”是“53a a <”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