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论文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论文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论文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论文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

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

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论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卢梭在这场思想革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仲舒是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本文将结合他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思想历程论述他对中国的政治与思想史的发展作用。 一。董仲舒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董仲舒是汉朝武帝时代人士,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汉初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得以摆脱秦末的凋敝状况,社会经济开始出现巨大好转。这时人口开始增殖到历史的最高限,货币开始大量流通,国内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定价的市场,以此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改革汉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而当时,国内政局却是封国格局,统一的货币与定价市场很难形成,这使得汉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准备。 2,社会政治背景 汉武帝时正是七王之乱平定之后,由于贵族制度的残留,汉朝实行的仍是封国制度与郡县制度的结合体,这对秦朝的郡县制度无疑是一种退步,而直接危及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因此汉武帝开始以“推恩令”的方式来间接推行郡县制度以保证汉武帝对国内的政治专制和对匈奴作战时政治动员的有效实施。 3,思想文化背景 汉朝初年,汉朝最高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而九流十家在当时并未断绝,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的思想状况得以保持。这些多不利于国内思想的统一,更不利于汉武帝实行最高的君主专制,因此,富有雄心的汉武帝开始寻找一个能够统一全国的思想体系来保证自己政治合法性的确立。只有有这样的思想体系才能保证汉武帝自己既不被皇姓成员篡夺又不被人民造反。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董仲舒继承、吸纳、融合了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诸多学派思想,把各家各派中有利于统一集权、尊君爱民、安定社会的主张,以及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根据时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顺应了春秋战国以后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产物 二、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应其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它对进一步巩固汉武政权乃至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的统一和稳定,防止封建割据,发挥了至关生要的作用。 2、以教化为大务、刑罚为辅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 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一)天为大神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其次,不仅人的生理构造是“天”之模式的复制品,就连人的精神意志、道德属性也与天相同。董仲舒认为,人“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1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 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 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 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 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已经根植在远古先民的心灵深处,即天与人是可以相互感通的。而人是如何感知天的存在、如何与天相沟通呢要用“度”,即用自己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浅谈董仲舒的天命观 一.天的神学性 董仲舒的“天”是宇宙人间的最高主宰,是“百神之大君也”,但这个“天”并未仅仅停留在人格神的意义上,而更多的是一种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相配合的结合体,这些因素就是天、地、人、阴、阳、五行共十项。十大因素相结合形成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所以“天”一方面是主宰,另一方面又是十大因素之一,是整体结构自身,这与商周时的天有所不同,与墨家人格神的“天志”也不同。 二.天的自然物质性 在董仲舒关于“天”的观念中,“天次之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天”主要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 董仲舒的五行完全是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他把天时、人体、政治、物候等列入了五行图表中,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从宇宙到人事的结构系统,这种结构系统主要是作为帝国行政的依据,也就是说君主顺着五行特征施政,例如春天务农,“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木,劝农事,无夺农时。”如果破坏时令,则是破坏宇宙秩序,自然界出现灾祸,王朝也会覆灭。所以,这里的“天”有自然物质性,同荀子的“天”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董仲舒还把地震、水灾、日蚀等作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这个“天”还包含了神性。三.天的道德性 董仲舒在肯定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把这一秩序安排在谁也不能超越的五行图示的普遍模式中,他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把自然的天赋予人格。天的道德性,正是体现在这整个的统治秩序的系统中。天子作为专职君主,其施政行令不能够任刑滥杀。董一再强调德是阳,刑是阴,天是好仁恶杀的,“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但这里天的道德性,是将儒家一贯的仁义与秦亡的经验相结合,是放在五行结构里以制约君权的。先秦是从主体的道德性出发,而这里是从客观的宇宙论系统来论证,这里的道德性,并不纯粹。 四.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系统在统治中的应用 首先,在社会方面,强调孝悌、衣食,“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 然后,在政治体制方面,树立绝对军权,重文士,轻武夫 由此建立了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与先秦儒学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制度已有很大的不同,这建立了不以血缘维系的较为完善的整套行政官僚体制。在官僚系统内部职能分化,各有规定,虽然也存在与社会人情的混杂,但从整体上,是从统一的大帝国处着眼,开创了中国新的官僚体制。 小结:董仲舒的天既有神学性,又有自然性,还有道德性,他们是混杂在一起的,其“天”的观念较之先秦有所退步,但以天为核心的宇宙论对儒家之仁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具有重大作用。

董仲舒与朱熹

董仲舒与朱熹 姓名:欧建林班级:2016年春季班成绩:85分1 董仲舒被誉为__________。 A、宗圣 B、亚圣 C、汉代孔子 D、复圣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2 董仲舒以研究_________闻名天下。 A、《周易》 B、《春秋》公羊学 C、《春秋》左传 D、《礼记》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 秦始皇治理天下,采取的治国学说是___________。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黄老学说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4 董仲舒指出汉朝革除秦敝的关键是___________。 A、修饬“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B、约束君主 C、君主励精图治 D、经济建设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5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从总体上可以归为________。 A、杂家 B、黄老道家 C、儒家 D、思孟学派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6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 A、周敦颐 B、程颢 C、朱熹 D、张载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7 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_。 A、孔孟思想 B、董仲舒的思想 C、王阳明的心学 D、朱熹的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8 理学,又称_______。 A、心学 B、新儒学 C、道家 D、道学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9 理学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境界是_______。 A、诚 B、仁义 C、格物致知 D、忠孝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10 理学家们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最佳方式是__________。 A、著书立说 B、致君泽民 C、教书育人 D、惩处豪强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11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中蕴含了理学家们_________。 A、对民众关怀 B、对国家命运关注 C、责任意识 D、入世情怀 E、致君泽民的追求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0.0分 12 朱熹的学术成果,包含了哪些方面________。 A、哲学 B、文献学 C、自然科学 D、经济学 E、文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作业:董仲舒讨论材料

第七次讨论课材料 主题:人性论对比 1、什么是人性?——不同概念包涵下的具体内容。(天生、人所通、不 待事、人区别于禽兽的)孟子从广义人性讲,不再区分性命之别, 董仲舒这一点相同。但孟子有对人性更小的定义。 2、概念澄清之后再讨论性之善恶——现成的还是有待实现的?——由 此导致的教化或修养何以必要? 一、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卵之性未能作雏也,茧之性未能作丝也,麻之性未能为缕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义也,真其情也,乃以为名。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二、参考材料 (一)《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浅论我国容隐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浅论我国容隐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白玉博 2004-09-23 16:05:22 [摘要] 容隐制度,又称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家本位的产物,始于春秋,形成于汉,成熟于唐。我国的容隐制度在彰显孝道的同时,又反映了“礼法合治”下的人伦精神。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对亲情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保护人权。我国的证据制度不应排斥容隐制度,应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之进行大胆合理地吸收。 [关键词]容隐制度演变特征意义 On The System Of Refusing To Testify Against Family Member And Its Realistic Meanings Bai Yubo [Abstract] The system of refuse to testify against family member is an important law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The beginning of this system is in the Times of Chunqiu, sh aped in Han dynasty, maturated in Tang dynasty. This system shows the filial morality and reflects the ethical relation spirit. It not only benefits to the social diapason and s tability, but also protects the natural affection and human rights. The proof system of o ur country should accept the system of refusing to testify against family member audaci ously and realistically. [Keywords] The system refusing to testify against family member Characteristic Mean ing 容隐制度,又称亲亲相隐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指一定亲属之间对犯罪可以相互隐瞒,不应去告发和作证,若对法律规定应当相互隐匿的亲属进行告发,则告发者将被处以一定的刑罚。它是“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揭发犯罪问题上的自然延伸。这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奉行了几千年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封建主义垃圾和民主法治的障碍”[1]被扫进了垃圾箱。然而,容隐制度不仅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法系国家中存在,从古到今,也未曾消逝过。[2]所以,整理和重新认识这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容隐制度的演变 容隐思想和制度雏形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对“父攘羊,子证之”的案例给予的否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诸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新儒学,并使新儒学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得以不断地丰富,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董仲舒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庞大非常。董仲舒是一位关照现实的思想家,是一位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家,他庞大的思想体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西汉的大一统。 哲学是一切思想的指导,董仲舒自然也不例外。董仲舒的哲学,集中表现为“天”的哲学,“唯天为大”,是其“天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他大一统思想的灵魂所在。“唯天为大”,是什么含义?天,是一切的主宰。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不是简简单单指头顶的蓝天,他的“天”有着三重含义,而正是这三重含义,使得天变得至高无上。首先,“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矣。”(《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里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总称。“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东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多阳而少阴,秋冬少阳而多阴,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这里的天,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其次,“天”是神灵之天,“天者,百神之君也。”(《汉书·董仲舒传》),天是百神之君主,也就是神王,是天地万物的

主宰。另外,“天”还是道德之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故次以天心。”(《春秋繁露·俞序》),在此,天成为了绝对的仁者,天心,便是仁者之心。经过这三重含义的叠加,“天”,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天”,就成为了民众的信仰。 那么,确立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西汉大一统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在于利用天的地位,来确立王的地位,让最高统治者成为臣民信仰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树立君主权威,强化王权的目的。董仲舒是怎样做的呢?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君权天授”。“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他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君主,承接天意,身为天子,替“天”管理天下臣民。这样,借助天的无上地位,把君主设为天之子,让他成为上参天,下通地,中连人的能人,从而成功提高了君主的地位,树立了君主的权威,为大一统提供了一个领导者,减小了臣民被领导的心理抵触,使大一统的可操作性得以提高。因为,“君权天授”让君主可以拥有至高权力的说法变得合理、合法、合情。 当然,仅仅“君权天授”还不足以解决树立君主权威的问题。董仲舒的“君主中心”思想,则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完整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掌控者就是最高统治者——君主。在君民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心之是所好,体毕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董仲舒

漫谈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浅论贾谊礼治思想

浅论贾谊礼治思想 【摘要】:贾谊身处秦亡汉兴之处,其思想的主题就是为新兴的汉朝提供一种理想政治,以达汉朝的长治久安。秦亡汉兴,汉朝的主要创立者多草莽出身,心中没有理想社会、理想政治之类“东西”。他们一方面奉行黄老无为而治,另一方面在制度方面因袭秦朝。毫无疑问,黄老思想对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黄老”的价值取向是回归原始,它不想、也不能构建一个新的政治制度。由于历史原因,汉初面临诸多的政治与社会问题,直接威胁新兴汉朝的存在,对此,黄老之道无能为力。现实要求贾谊为新兴的汉朝寻求一种能使其长治久安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礼治”。 【关键词】:贾谊的礼与道礼与民本论礼与君臣观 一、贾谊论“礼”与“道” 1、贾谊的的本源论思想来自道家。“本源”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水地》篇。 该篇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在道家思想中,以本源论为依托,最明显为老子。《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贾谊在接受道本源论的同时,有自己的创新。在“道”与“德”之下,他构 建了两个重要的新的概念:“六理”与“六美”。“六理”、“六美”不仅直接创生自然万物,并且是儒家的“礼”与:“礼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六理无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这是贾谊所创造的。贾谊将“道”与“德” 落实为“六理”,再由“六理”创生万物。 3、贾谊认为“道”即为“六理”、“六美”,其生成万物之后而内在于万事万物之 中,这样,“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而且成了万事万物的本体。“道” 是“无”、是“虚”,即所谓的“无物无象”。“道”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道” 是事物的本体,但这个本体是虚而不是实,即是形而上的东西,它的特征是“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这显然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4、贾谊在形而上的层面接受了道的影响,将道作为万物万事的本源本体;在政 治与社会理想的层面上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将礼治作为一种理想与政治;在现实的层面上则吸收各家可以用于实际的、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在形而上向形而下转换方面,则吸引了韩非子的思想。与韩非子不同的是,韩非子将“道” 转化为其思想的法制,而贾谊则着重将“道”转化为其理想的礼制。 5、“道”在生化“礼”的同时,内在于“礼”,成为“礼”的本体。这样“道” 与“礼”就成了一体两面的存在,一面为体,一面为末;一面为抽象,一面为具体。 二、“礼”与贾谊的“民本论” 1、民本思想早在夏朝初期就有了萌芽。“民惟邦本”一语,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史记·殷本纪》载汤灭夏之后,警告他的臣属说:“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女,毋予怨。”贾谊充分吸取历史上民本论的思想精华,从礼治的角度将民本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贾谊认为,礼的目的就是“使君无失其民”,即“得民”。因为“民”是一切政治与社会活动的根本;“礼”的本质就是“爱民”,“爱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民”与“安民”。“爱民”即是“礼”的本质,也是达到“使君无失其民”的途径。这样,贾谊就将民本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成为礼的终极目的与

董仲舒与

董仲舒与《天人三策》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他在元光元年策贤良文学诏中向董仲舒问道:……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业,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汉书〃董仲舒传》)同时还向董仲舒强调:“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汉书〃董仲舒传》) 可以看出:汉武帝求解的不是具体的一时权变之策,而是一个既能总结以往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教训,又能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从而保证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是带有规律性、普遍性、战略性的历史政治哲学。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天人三策》被班固全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天人三策》中的主要建议如下: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主权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

试论董仲舒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试论董仲舒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学生姓名:卫新巧学号:200602020029 政法系历史学专业 指导老师:苗杨职称:讲师 摘要:汉初,叔孙通、陆贾、贾谊、韩婴等为儒学从排斥到“独尊”做出了巨大贡献。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立足点,广泛吸取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分,创造性地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性三品”、“德主刑辅”等观点,丰富、发展了儒学。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应该对转化后的儒学有个较为公正的历史定位。 关键词:董仲舒;儒学;吸取转化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 Shu Suntong, Lu Jia, Jia Yi, Han Ying and somebody els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fucianism, which was excluded before but exactly respected now. Based on Confucianism, Dong Zhongshu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ideas,such as“Heaven and Man”, the ”Universal”,”Three Grades” and “Morality First Punishment Scond”,thus,enriched and developed Confucianism after he widely absorbed the various thoughts of pre-Qin.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history research,the transformed Confucianism should be fairly orientated. Key Words: Dong Zhongshu; Confucianism; Drain 前言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成功,宣告了法家学说的胜利,中断了儒学跻身政治舞台 的道路,焚书坑儒的劫难,更使儒学遭受了致命性的打击。[1]汉初,统治者推行道家的“黄老政治”,儒学被拒之门外,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于董仲舒适应形势的需要,发展了儒学,所以人们称经他改造后的儒学为新儒

浅论汉律的儒家化特点

2007年第12期(总第159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12,2007 (Cumulatively,NO.159) 一、立法思想的儒家化 汉朝建立以后,在治国的指导思想上有过一个反复和选择的过程。汉初七十年实行的是提倡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黄老学派综合了道家与法家的学说,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刑罚要轻缓,法令要省减,这种重德轻刑的倾向正是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专任刑罚导致迅速亡国的教训作出的政策调整,也是面对百业凋敝的社会经济状况的适时选择。 统治者在大乱之后推行的黄老之学有效的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长期无为而治的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由于统治者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许多农民脱离户籍,逃避赋税,严重威胁了中央的财政基础;再者,中央对地方监管不力,造成诸侯国势力尾大不掉,甚至与中央分庭抗礼,直接动摇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统治者重视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要以儒家礼治钳制社会思想和行为,竭力树立君主独尊的政治地位,强化君权至上的权威。大一统的理论及宗法等级理论对加强中央集权,抑制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倾向,巩固社会秩序等非常有利。[1]故而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 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是经过改造的新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它是以先秦儒学为本,儒法结合,将道家,阴阳家甚至包括一些神学观点杂糅其中的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观点强调了皇权的至高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将封建政权与神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和利益。三纲理论将家庭伦理融入封建法制实践,迎合了汉民族长久以来重视血缘亲情与宗法关系的传统民族心理,使儒家思想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以最恰当,最能够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形式加以体现。德主刑辅的主张经过董仲舒的精心加工,造成了一种德法并用,外儒内法的局面。既有效地安抚了人心,又增强了统治者的应变能力,具备了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社会制度到个人行为,从大政方针到家庭关系,其影响无所不在,其法律思想在以后的法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主流地位不曾动摇。 二、法律内容的儒家化 1.强调父权,重科不孝 儒家的亲亲思想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在封建的宗法等级社会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父亲对其他家庭成员具有主宰权。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儒家特别强调父权与孝道。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 在《中国人之孝道的概念分析》一文中说:“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尊老孝亲,以孝德化民,是汉代统治者“孝治天下”的既定施政内容,反映在法治领域,必然是对“不孝”行为的重刑罚处。《二年律令?户律》有这样的条文:“孙为户,与大父母居,养之不善,令孙且外居。另大父母居其室,食其田,使其奴婢,勿外卖。”[2]意思是说孙子应该承担赡养祖父母的义务。否则,祖父母可以占有孙子的财产,只要不将其转卖。又《二年律令?贼律》云:“子牧杀父母,殴詈泰父母、父母、假大母、主母、后母、及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又云:“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首弃市。”两律条对不孝者皆处死刑。处罚之严苛,令人生畏。 除此之外,针对老年人的违法行为制定出一些特殊的定罪量刑的标准,赋予老龄社会成员一定程度的法律特权,也是尊老尚老孝治原则付诸司法实践的一个重要表现。《汉书?刑法志》载孝宣帝元康四年诏曰:“朕念夫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或罗于文法,拘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及杀伤人,它皆勿坐。”[3]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王仗十简》和《王仗诏书令册》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佐证。两篇简文都告戒老百姓要尊敬老者并对老者授以王仗,严惩侵犯持王仗老人的罪犯。《王仗诏书令册》云:“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毋告劾也,毋所坐。”这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如果不是犯了首谋杀伤人的重罪,则不要起诉和处罚。这部简册还说:“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人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弃市。”意谓官吏和平民有敢殴打和侮辱七十岁以上持王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罪处置。 由此可见,以孝为百行之先是儒家的传统观念。正如《孝经》所云:“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汉代统治者为施政“孝治”所进行的法律实践可谓殚精竭虑。“孝”已经从儒家的道德法则转化成了人们的法律准则。 2.强调夫权,男女不平等 儒家所谓男女有别的实质是男尊女卑。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妇”字是这样解释的:“妇,服也。”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没有任何独立人格和自由权利可言的。在封建社会,男子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夫为妻纲”是封建婚姻关系的基础。礼法确立了夫妻不平等的原则。丈夫对妻子有完全的控制权,任何冲击夫权的行为都将遭到法典重裁。 汉代法律为保护夫权,规定了“七弃”之制,即婚后女子若有不孝、无子、淫乱、嫉妒、多言、恶疾和盗窃诸行为中一种者,即可被其夫休弃。同时《白虎通?嫁娶篇》曰:“夫有恶行,妻不得去。”由此,在婚姻关系的存废问题上妇女没有任何发言权,大 浅论汉律的儒家化特点 陈巨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渗透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趋向,儒家化正是汉代律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主要从立法思想和法律内容两方面探讨汉律的这一特点,尤其重视从汉律中反映的儒家宗法伦理观念。 [关键词]汉律;儒家思想;宗法思想 [下转第158页]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一套办法,归结到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治公羊学时,说《春秋经》上所论的那些“变异”,如日月蚀、地震、山崩、水溢之类,不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而是“上天”有意的借以示警。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其对策语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这就是他所发挥的“灾异”之说的意义。 “天人感应”论,把天人格化了,把自然界原本与人间无关的灾异,硬拉在一起。他说,作皇帝的,须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变异”。每当遇上“变异”的出现,变要检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违背了“天意”,借此“改过自新”,争取挽回“天意”。 为了进一步将“变异”和皇帝的行动联系起来,他把若干自然现象同皇帝的某些行为,作了一个系统的类比。如阴雨象征什么,天旱象征什么,四时失时象征什么,日月失序象片什么,山崩地裂象征什么,凡此种种,仿佛列表一般,都依一定的次序排列出来。反正遇到这些“变异”,皇帝就要“修省”。如果“修省”之后,“变异”不消,皇帝就要受“天”之罚。但是,皇帝是“天子”,又不能因为惩罚而轻易去位,所以要借假“灾异”而转移到策免三公之制,甚至还有因“灾异”而诛杀三公的。理由是三公之官,代皇帝行使政权,应当任皇帝之咎。 董仲舒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遣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将天道人和事牵强比附,企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胡适论董仲舒

胡适论董仲舒[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中,胡适是比较稳健的一位。在胡适眼里,儒 学既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也是一种学术。学问家的胡适一生花费时间和精力 最多的是“国学”。胡适把儒学称为中国的“国教”,这一点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紧密相关。胡适多次提到董仲舒在促进国家统一的大业和建设汉家制度上的功绩。他 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看法具有某种辩证的性质。他对董仲舒的学术 也是充分肯定的。在胡适看来,包括董仲舒在内的汉朝的“哲人”们造出“灾异神学”并 不是他们相信“天人”之间有所谓“感应”,而只不过是要用这种极其神秘的“神学”作 为限制君主权力的一种威慑力量。董仲舒处在新思想、新制度的开创时期,他自己还没有 传统文化中后来形成的一些惰性,他一直处在不断的思索之中。胡适之所以对董仲舒有如 许多的肯定之处,是因为胡适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及其社会功用有明确的认识。胡适对中国 传统文化研究之深、之广,几乎无人可比。.. [关键词]胡适董仲舒儒学传统文化“天人感应”“全盘西化”.. [作者]董大中(1935—),男,学者、作家,中国赵树理学会会长、原山西省作家 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民俗学。 一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又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代表。用这样一个人物的眼 睛去看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看他如何对待,如何评价,就不仅仅是个“古今之 论”的问题,而且有个“中外之争”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像胡适这样 的“全盘西化”派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中,胡适是比较稳健的一位。他最初关注的,不是思想文化,而 是文学,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是《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正如后来一些人批评的,他这 篇文章鼓吹“改良主义”,谈不到革命。加入到《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以后,胡适接连发表了多篇白 话诗,给人以清新面目。又发表《归国杂感》,说“七年没见面的中国还是七年前的老相”,正跟陈 (1918独秀等人对旧中国的认识和他们要除旧布新的目的相合。接着写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年4 月),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对传统文化,对儒学,胡适一直是从两个方面去看的。它们 既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也是一种学术,这是不同的两个方面。胡适本人的身份,也是两 重的。一方面,他是思想家、政治家。首先,他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说他写白话小说是“遵奉了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胡适就在“前驱者”之中,因为胡适写《建设 的文学革命论》和白话诗都在鲁迅写《狂人日记》等小说之前;后来在抗战期间做了国民党政府的驻 美大使。另一方面,他是学问家,是搞学术的,他研究的是“国学”,他一生花费时间和精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