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 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带来的变革

互联网+ 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带来的变革

互联网+ 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带来的变革
互联网+ 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带来的变革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过程带来的变革阎良区康桥初级中学林亚

“互联网+“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已经无处不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渐改变着教育的技术方向。

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由于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教学的触角伸向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各行各业的名家能手进行即时视频聊天,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自如,手段更为丰富。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能够见到自己仰慕的人物,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解开心中的各种疑惑,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喜爱将是无以复加的1.教育信息化带动现代化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初期,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很不理想,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使用信息技术,当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是有次数要求的,每一位教师在学年之中必须使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学校中教师们都是抢着去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很多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设备融入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在缺乏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的情况下教师们很难上好课。

2.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手段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技术工具打交道,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的同时,这些工具也在无声无息地颠覆我们延续百年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我们日常学习过程中,当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词时,我们要去翻字典,但是现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去上网,去网上找相关的解释,同样在探索一些未接触过的事物之前,我们也往往是要首先去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以对该事物有一个前期的认识,这也就是现在常常提到的一种学习方式“搜索即学习”。

3.对教学交互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往往发生在学校中课上或课下面对面的交互,这种交互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时间是恒定的,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并不能实现人人的有效交互。而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们与学生的交流很多都是利用诸如QQ、MSN、博客、微博等信息技术工具或手段开展的,在这些工具和手段的帮助住下,教师不但能够实现与学生实时或异步的交互,同时还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学交互的效率。

4.对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现代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信息

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加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实现了大信息量的呈现,同时利用信息通讯工具在课堂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传递,这些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以深入到每一个课堂之中。

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师的教研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在传统教研之中,更多是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开展的,而现代教研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诸如专题网站、资源库以及常用的通讯工具等,各个学科的教师能够将实际的距离忽略掉,与远在千里外的教师进行沟通开展远程教研,这将有利于教师实现更广层面的教研互动。

另一方面,在学校管理层面,现代学校管理已经无法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原来利用小黑板、扩音器传递通知以及手工管理学生档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现代教学管理之中,在相关管理软件的帮助下,学校管理者可以很容易找到所需的材料,同时借助监控系统学校管理者还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最新动向。

中高职院校系部改革方案(上传版)

×××学校 系部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稿) 为了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根据学校第三个五年(2016-2020)发展规划和高级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制定以下系部管理改革实施试行草案,呈报校委会研讨论证。 一、系部改革的意义 改革,代表创新;发展,激发活力;突破,示范引领。我校将改革、发展、创新、突破融入到学校的第三个五年发展战略中,围绕我市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市的总体发展要求,坚持以培养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以学校与当地骨干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形式,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多元化办学之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扩大高级技工学制教育招生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促进学校从当前“行政管理型”向今后“行政服务型”的转变,突出教育教学为中心,一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 二、系部建设架构图

三、教育教学中心职责 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委会当前彰显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现拟定教育教学中心的职责如下: 1、熟悉国家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现依法治校 2、掌握学校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了解国内外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熟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的相关政策和知识。——体现终身学习能力 3、组织多方(含行业、企业专家)制订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确立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细则。 4、指导各校区、各系部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以及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5、组织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校各专业系部建设的规划、常规、实训、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对各系部的常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以学分制为依托,建立各系部“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学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6、根据各校区提出的改进意见,诊断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实施状况,及时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各系部工作计划、修订专业建设方案等大政方针; 7、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树立育人品牌。 8、熟悉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在政府、行业、企业等指导下开展专业建设。 9、落实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推动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落实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要求。 10、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指导,每学期听评课

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风口发展迅猛。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主动融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 我国历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培养出拥有信息技术的优秀职业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社会整体重视程度低,生源质量不佳。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社会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档次较低,能上大学绝不去职业院校。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通过奖助学金等方式吸引学生入学职业院校,但从整体上来看生源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扭转。 2.从就业情况来看,技能人才成为就业热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很多高学历人才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与之相反的是,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职业教育人才就业市场持续火爆,实用的技能人才就业率持续走高,职业院校学生收入满意率也逐年见涨。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如下图: 就业率和收入满意度说明了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特别是经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革新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1.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逐步与传统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融合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作为与实际生产生活关系最直接、与科学知识转化联系最密切、对刺激就业造福民生作用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必须充分吸收利用信息技术,真正让职业教育信息化,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才能让职业学院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自己所学本领,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办学授课模式。过去,职业教育由于其重视实践的特殊原因,只能在学校统一学习培训。近年来,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变革

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变革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使传统教育技术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对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育思维定势带来强烈冲击,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变革 (一)对教学模式产生的变革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下的生本初探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下的生本初探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本教育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拥有传统教育理论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结合生本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探讨了生本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标签:院校教育改革生本初探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下,高职教育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如此轰轰烈烈的改革呼声中,我们该如何正视传统与创新的对接,在仍然以考试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改革,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运用,是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1.生本教育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目标与动力 现在的高职教育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远非以往任何时候所能比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归跟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改革更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深入发展的源动力。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往往被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以我所在的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录取学生为专科第三批次,录取分数线仅为220分。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文化素养不高,如果按照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理论。自2009年起,我院尝试开展“智能化生本教学”的改革,4年以来我们从最初的盲目模仿,到后来的反复研究调整,再到现在的初步成型,给学院带来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此,可以看出生本教育可以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的目标和动力。 2.生本教育理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现的途径与保障 生本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它的主要思想表现在:(1)人具有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不是压抑人的潜能。(2)人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内在动力。(3)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使人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4)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生本教育理论在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结合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自身新的特点,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院尝试将生本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下面我结合自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菱角乡中心学校2007年12月我校申报了云南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得到立项批准,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执行情况 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菱角乡中心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在人员、资金和研究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并加大了信息技术建设力度,为课题研究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乡各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建设多媒体教育室,接入互联网等,现全乡13所小学已有12所接入互联网,收集资料、传递信息迅速、方便,处理信息容易。中心学校还投入4万余元,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及菱角教育网站,为开展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提供了场所,搭建了交流平台。先进的设备和水平,以及强有力的资金保证,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财、技术、设备的保证。在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课题研究负责人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中

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研究进展 本课题研究分设计申报、实施阶段、中期论证、结题鉴定四个步骤进行,现课题研究已进入了中期论证阶段,将进行检查、总结和调整、改进,完成中期评估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接收中期评估。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

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 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 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 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要使教育信息化,就必须将新的教育技术引入 到教育领域,这样势必引起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模式产生的变革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 形态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 对学生的灌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 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 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 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 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 有严格的规定性,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 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 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 叉和融会贯通。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

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 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现代信 息化教材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 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 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目前越来 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 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 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 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方法产生的变革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 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技术和 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 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一)教师的“讲”变为“导”。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二)学生的“听”变为“学”。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要,是适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9-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我认为“深度融合”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深度融合”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水准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很多,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水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二、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所以,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这是事实不可否认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 考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11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17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编码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20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7.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见容。 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程序教学包含哪四个组成要素 11.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二.论述题 11.试述美国教育部教研室突出的建构主义在学校的教与学中的9个应用要点. 答:1学习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2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3学习是情景性的,新知识所具有的意义高度以来于情景,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很少有独自于任何具体情景的意义. 4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这种工友的理解来自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 5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革(1)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单位: 姓名:

摘要: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明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师生关系转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从近些年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因此“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又存在这怎样的关系?教育信息化会对教学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依次看看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一体化方案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学一体化方案 辅导教师:郑大庆 一、课程概况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中央电大高等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2009年秋季开课,定为两学期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本课程的目的: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对学习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主体)、教育技术意义的认识,树立起信息科学、计算机文化的意识,增强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观念。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

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理解课程的理论、方法,认真做好相关的实验,并自觉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意识理念、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者需求分析 1.教学大纲的特点 中央电大下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从电大办学的经验和实际出发,针对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采取的“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的总体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具有本专业本学科的许多鲜明特点。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特别强调本课程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的教学,其重点是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要求具有理论性、简明性方法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把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方法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按照“开放试点”的学习方式,强调多种媒体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辅助活动均应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中,明确提出对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技能等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对有关程序内容、操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814096263.html,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作者:陈荣娇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8-0131-01 当前,从基础教育“翻转课堂”到高等教育“慕课”,从“电子书包”到“智慧课堂”,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成效已初现端倪。信息技术缩短了教育城乡差距,改变了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强大资源平台等。我国教育变革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变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主要方面 1.1 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材概念与形式变革为知识资源,将教材概念由简单的文字概念扩展到资源的范围。目前许多教育资源形式已经不是文字教材,信息技术可以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换的信息环境,将从定量的概念走向知识超市的范畴。 1.2 信息技术将教学环境从简单的容量工程变革为安居工程,从封闭环境变革为开放式环境,从传统教育环境变革为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技术促成教育形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环境,构架全新、无限开放的平台,进而实现了完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1] 1.3 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方式变革为跨区域、超界限的教育体系,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限制、突破教育思维限制,引导改变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走上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放教学服务为目标,打破校园固有围墙的革新之路,对传统办学模式不断改进与优化,同时直接推进新兴办学模式的产生。 2.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信息化正带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破解制约发展瓶颈,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其基本过程原理简要如下: 2.1 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灵活性与跨时空性改变了人类实践活动时间与空间的组成结构,进而改变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将以往固定的定点学习方式变革到可移动、泛在教育方式,为教育

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听课笔记

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祝智庭 一、引子: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 寄教育变革的希望于技术 1、2010年5月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3、三问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信息技术正在引起哪些教育变革? 为什么说教育变革需要技术支撑? 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二、信息技术引起了哪些教育变革?(上) 1、信息技术引起了哪些教育变革 从微视频资源到翻转课堂(内容);从网络远程教育到移动学习(学习方式);从云计算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到大众公开课(内容);从虚拟仿真到开放实验(新的实验形态,平台);从电子书包到未来教室(学习环

境);从大数据到个性化服务(服务) 2、网络教育方兴未艾 变迁路线:从广播电视大学到网络大学。 创新路线:新建的网络教育机构。 3、网络教育案例 美国凤凰城大学:创办于1996年,包含8个学院,100多个专业,到2012年,学校拥有34.53万学生,包含200多个校区,分布在美国28个州、波多黎各及加拿大等地。目前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私立学校,专门从事成人教育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试点,迄今68所试点高校,根据2012年数据:累计注册学生1000余万,已毕业600余万;非学历培训1000万多人次,开设396个专业,专业点2292个,覆盖11个门类,设校外学习中心/教学点9000余个,开发网络课程 24117门;参加校内学分互认2942门,校际学分互认1860门。 4、网络教育的进化: 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 m-Learning:移动学习。 u-Learning:泛在学习,是数字学习(e- learning)的延伸,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 5、从OCW、OER到MOOC 2001年,开放课程运动由MIT首先发起。由大学提供一些开放又免费的课程资源。 OCW:开放课件 OER: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推进OCW进一步发展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概念。 MOOC:与仅仅开放课程资源不同,MOOC允许学生大规模参与在网络上开放的课程并主动进行教学互动。 6、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于2003年成立,多家网络公众媒体积极提供开放课程资源。 7、开放教育资源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开放的协议与标准;开源的软件与工具;开放的内容与资源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及对策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及对策 [摘要]新时期,高职院校迎来了高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双重作用推动下的新契机与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针对思想滞后、教师实践经历缺乏、缺少经费投入等阻碍教育改革成效的因素,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教改专项经费,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等。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因素对策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方向日益清晰。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环节。职业技术院校要在打造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职业教育平台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师资与设备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校企合作无疑是高职院校的福音,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师资与设施的不足,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缩小成本的投入,更能使高职院校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方便人才输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知识宽泛,技能扎实 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职业教育让学生拥有在社会上谋生能力的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今,现代企业对职工技术素质的要求和依赖越来越高,作为为国家和企业提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生自身条件的发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同时开设多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之余也有其他方面的涉猎,开拓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多一点信心。所以,知识宽泛、技能扎实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又一发展方向。 (三)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发展的主体,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在中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逐步成为中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开设信息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通过学习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用编制一些简单的程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变异性。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同一本教材的内容可以反复使用,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我平常给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每次会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新鲜感、亲近感,也就拉近了学生的学习距离。同样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硬盘是什么,主板又是什么,而一个新的软件出来通过上机演示来表现该软件的特点和用处。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相对来说周转时间长一点,只要原来的硬件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为学校不可能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不断的更新硬件设备。 2、实践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

的许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比如学“磁盘操作系统”时,要求学生用DIR命令查找文件,让学生操作时带上各种参数DIR/P、DIR/W、DIR/W/P等,学生就会对P、W的参数含义理解的更深刻。在讲BASIC 程序设计时,学生只有通过对程序的不断调试才会达到最终正确结果,这远远比让学生在纸上谈兵好的多。 3、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它又不像其他发明创造那样复杂,它只需要一台电脑,而且立竿见影。比如在讲BASIC程序设计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程序输入,运行之后在屏幕上显示出图1的图形,那么有些学生就会想要显示图2怎么办?要显示出图3怎么办?这样就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他们便会举一反三的自己去尝试修改程序。结果当然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1、对比讲解法。比如在刚开始讲解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时,我先用中、英、日文讲一句同样意思的话,然后再引入计算机也和人类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再通过说明英语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祷使句四种语句,从而解释计算机语言也有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结构。这样由学生平常接触到的事例再联想到计算机语言,使学生更快进入到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状态。 2、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课相对来说还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