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

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准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准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恳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

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庄重地说:你假如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虽然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废寝忘食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出色奉献是求得相当准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辛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相关文章: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001]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1.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周髀算经注》 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数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2.朱世杰(公元1300年前后)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 和《四元玉鉴》(1303)。 3.祖暅,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 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 4.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 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5.杨辉,字谦光,钱塘(今杭州)人,中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生平履历不详。(一)主要著述 《详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乘除通变本末》,《田亩比类乘除捷法》,《续古摘奇算法》,其中后三种为杨辉后期所著,一般称之为《杨辉算法》。 6.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弥勒人,他是中国近代数学研 究和教育的奠基人。 7.许宝騄(19l0.9.10一1970.12.18)是中国数学家,生卒于北京.许宝騄是中国概率统计领域内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位数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两个方面。 8.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还有《数理精蕴》。 9.吴学谋是中国数学家,生于广西柳州。 10.汪莱(1768一1813),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参两算经》的最早的数学作品。1796一1798年,汪莱先后与自己的同乡好友巴树谷、江玉讨论数学,完成《弧三角形》和《勾股形》两部书稿。1789年,巴树谷将此两书合为一帙刊行,取名《衡斋算学》,这就是汪莱数学著作的最早刊本。

名人故事: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名人故事: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 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 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 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 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 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 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 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 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 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

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 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 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 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 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 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 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 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 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 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 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 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 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和3。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数学家的小故事

中外数学家的小故事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故事,他就是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家,也是天文学家,生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河北涞源人。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领先于西方国家1000多年。 为什么说祖冲之厉害呢?这要从如何计算一个圆圈的周长说起。现在我们都知道,圆的周长=圆的直径乘以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等等,用这个公式可以方便的算出圆的周长。但在2000多年前,人们可不知道有这么方便的公式,也不知道有圆周率的存在!人们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是用直径乘以三,误差非常的大。后来,人们发现圆周率应该比三大,但是到底大多少却无法确定。祖冲之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在和之间,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将祖冲之列为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第7位小数的科学家。人们为了纪念祖冲之的重大贡献,将圆周率称为“祖率”。 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钻研数学和天文。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老师教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的计算公式。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绳子,跑到村头量车轮。祖冲之先用绳子量了车轮的周长,再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发现车轮的直径根本不是圆周长的1/3。这究竟为什么?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题。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祖冲之不但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他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详细记录。在他33岁时,编制了《大明历》。测定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跟现代科学测定的一年的时间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跟现在的相差不到一秒!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在没有计算机的古代,这么准确是怎么做到的? 祖冲之还有很多科学发明。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 祖冲之“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态度严谨、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祖冲之的故事。谢谢!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古今中外数学文化故事精选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 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 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 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 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 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 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 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大 明历”.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人物 戴法兴的反对.许多官员惧怕戴法兴的势力,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 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 了一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这场辩论, 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 的尖锐斗争.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 不可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 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 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日月 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 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非常有名 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希望双

(完整word版)数学家精彩小故事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们国家南北朝的一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是河北涞源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计算了圆周率。 在秦汉之前,径一周三就是那会儿的圆周率,但是误差非常地大,后来发现圆周率应该是径一周三而有余,但是余数大小无法确定,后来,刘徽发明了割圆术,求出了圆周率是3.14,而且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圆内切的正多边形边数越多的话,圆周率就会越来越准确。 祖冲之究竟是根据什么方法得出的圆周率,现在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非常有毅力,很聪慧的人。 祖冲之实事求是,亲自检验历法,在他33岁的时候编制了《大明历》,由此就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

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故事,他就是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天文学家,生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河北涞源人。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领先于西方国家1000多年。 为什么说祖冲之厉害呢?这要从如何计算一个圆圈的周长说起。现在我们都知道,圆的周长=圆的直径乘以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15926等等,用这个公式可以方便的算出圆的周长。但在2000多年前,人们可不知道有这么方便的公式,也不知道有圆周率的存在!人们计算圆周长的方法是用直径乘以三,误差非常的大。后来,人们发现圆周率应该比三大,但是到底大多少却无法确定。祖冲之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将祖冲之列为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第7位小数的科学家。人们为了纪念祖冲之的重大贡献,将圆周率称为“祖率”。 祖冲之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钻研数学和天文。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老师教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的计算公式。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绳子,跑到村头量车轮。祖冲之先用绳子量了车轮的周长,再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

他发现车轮的直径根本不是圆周长的1/3。这究竟为什么?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题。正是这种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祖冲之不但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他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详细记录。在他33岁时,编制了《大明历》。测定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跟现代科学测定的一年的时间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跟现在的相差不到一秒!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在没有计算机的古代,这么准确是怎么做到的? 祖冲之还有很多科学发明。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 祖冲之“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态度严谨、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祖冲之的故事。谢谢!

数学家的小故事

中外 八岁的xx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白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湖例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 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套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白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 “咖2等于3, 3加3等于6, 6加4等于10,,」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 美,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 卷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白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

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 我国自古以来数学就领先于世界水平,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世杰(公元1300年前后) 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 《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 《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徐光启

(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他从万历末年起,经过天启、崇祯各朝,曾作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持人。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全书有六十余卷,共六十多万字。明朝末年,满族的统治阶级从东北关外屡次发动战争,徐光启曾屡次上书论军事,并在通州练新兵,主张采用西方火炮。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 家。 1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在此期间,他曾博览群书,在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经常来往。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一书,1607年译完前六卷。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直到晚清时代,《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

祖冲之数学故事

祖冲之数学故事 祖冲之人物生平 祖冲之,429年南朝宋元嘉六年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 西晋末期,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祖冲之的先辈从河北迁徙到江南,并在江南定居下来。 祖冲之就出生在江南,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亲祖 朔之做“奉朝请”,学识渊博,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 早年经历 祖冲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说,从很小的时候起便“专功数术,搜烁古今”。他把从上古 时起直至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都搜罗来进行考察。同时,主 张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人陈腐的错误结论之中,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 测量和仔细的推算。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 筹策”。 由于祖冲之博学多才的名声,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当时朝廷的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 做研究工作,后来又到总明观任职。当时的总明观是全国最高的科研学术机构,相当于现 在的中国科学院。总明观内分设文、史、儒、道、阴阳5门学科,实行分科教授制度,请 来各地有名望的学者任教,祖冲之就是其一。在这里,祖冲之接触了大量国家藏书,包括 天文、历法、术算方面的书籍,具备了借鉴与拓展的先决条件。 祖冲之数学成就 数学史上的创举——“祖率”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祖冲之因此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 第7位的科学家。祖冲之还给出圆周率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 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是一 个重大贡献,后人将“约率”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圆周率的应用很广泛,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凡牵涉到圆的一切问题,都要使用 圆周率来推算。如何正确地推求圆周率的数值,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 代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研究也很早。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就提出 径一周三的古率,定圆周率为三,即圆周长是直径长的三倍。此后,经过历代数学家的相 继探索,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日益精确。

祖冲之生平简介

祖冲之生平简介 整理收集/黎校良 祖冲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是 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 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 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 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 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 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 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 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 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π的不足近似值 (朒数)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盈数)3.1415927,指 出π的真值在盈、朒两限之间,即 3.1415926<π< 3.1415927,并用以校算新莽嘉量斛的容积。这个圆周率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al-kāshī)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1540~1603)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还确定了两个分数形式的圆周率值,约率π=22/7(≈3.14),密率π=355/113(≈3.1415929),其中密率是在分母小于1000条件下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密率为祖冲之首创,直到16世纪才被德国数学家奥托(1550~1605)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1543~1620)重新得到。在西方数学史上,这个圆周率值常被称为安托尼兹率。祖冲之和其子祖暅,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圆满解决了球体积计算问题。他们得到下列结果:“牟合方盖”(底径相等的两圆柱直交之公共部分)的体积等。 推算过程中提出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恒相等,则二立体体积相等)”原理。这个原理,直到17世纪才为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1598~1647)重新提出,而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中国现在一般称为祖暅公理。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对于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也有所研究。所著《缀术》一书,是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曾被唐代国子监和朝鲜、日本用做算学课本,惜已失传。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在长期观测、精确计算和对历史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制了《大明历》。他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提高历法精确性,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他还采用了391年有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突破了沿袭很久的19年7闰的传统方法。《大明历》中使用的数据,大多依据长期实测的结果,相当精确。按照祖冲之的数据计算,一个回归年的日数为365.24281481平太阳日。一个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3平太阳日,关于木星(当时称岁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相当于求出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这些都非常接近现测数值。所推算的五大行星会合周期,也是当时最好的结果。他还发明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这个方法也为后世长期采用。宋孝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 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准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准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恳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

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庄重地说:你假如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虽然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废寝忘食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出色奉献是求得相当准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辛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名人故事简介]相关文章:

祖冲之给我们的启示

祖冲之给我们的启示 在浩瀚的夜空里有一颗小行星,在遥远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环形山,它们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就是祖冲之(429500),我国南北朝时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 祖冲之出生在一个世代对天文历法都有所研究的家庭,受环境熏陶他自幼就对数学和天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宋书律历志》中,祖冲之有这样的自述:“臣少锐愚,尚专攻数术,搜练古今,博采沈奥。后将夏典,莫不摸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由此可见,祖冲之从小时起便搜集、阅读了前人的大量数学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对每步计算都做亲身的考核验证,不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缚,纠正其错误同时加之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使得他在以下三方面对我国古代数学有着巨大的推动; 一是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得3.1415926<<3.1415927且取为密率。的 取值范围及密率的计算都领先国外千余年。 二是球体积的计算。祖冲之与他的儿子祖恒一起找到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这其中所用到的“祖恒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 截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百年

后,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利里(B.Cavalieri)才提出与之有相仿意义的公理。 三是注解《九章算术》,并著《级术》。《缀术》在唐代做为数学教育的课本,以“学官莫能究其深奥”而著称,可惜这部珍贵的典籍早已失传。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使得这个时期在数学的某些方面“中国人不仅赶上了希腊人”,甚至领先他们一千年。 从祖冲之逝世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周年了,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对我们中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我们应学习他“按练古今,博采沈臭”的治学方法和精神。比如,祖冲之曾对《九章算术》做过注解,这不仅需要阅读前人留下的大量文献资料,而且要对别人的成果进行深人的思考与分析,才能为自己所用。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认真学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并广泛阅读以开阔眼界,又要多思多想多动手,同时注重与他人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使他人成功的经验为己所用。 其次,我们要学习祖冲之“不虚推古人”的态度,时刻有创新的意识。在。的计算史上,刘歆、张衡及刘徽都曾得到非常出色的结果,他们所用的算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但祖冲之并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结果,他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更开密法”,计算出位于3.1415926与3.1415927

[关于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关于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传记是数学历史发展的载体,数学家成长经历是数学家传记的重要的一部分。数学家的故事你了解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数学家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家的故事篇1: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数学家的故事篇2:8岁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word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 在浩瀚的夜空里有一颗小行星,在遥远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环形山,它们都是以我国古代一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就是祖冲之(429—500),我国南北朝时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专家。 祖冲之出生在一个世代对天文历法都有所研究的家庭,受环境熏陶他自幼就对数学和天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宋书·律历志》中,祖冲之有这样的自述:“臣少锐愚,尚专攻数术,搜练古今,博采沈奥。后将夏典,莫不摸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由此可见,祖冲之从小时起便搜集、阅读了前人的大量数学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对每步计算都做亲身的考核验证,不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缚,纠正其错误同时加之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使得他在以下三方面对我国古代数学有着巨大的推动; 一是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得3.1415926<<3.1415927且取为密率。的 取值范围及密率的计算都领先国外千余年。 二是球体积的计算。祖冲之与他的儿子祖恒一起找到了球体积的计算公式。这其中所用到的“祖恒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处横 截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几何体的体积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百年

后,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利里(B.Cavalieri)才提出与之有相仿意义的公理。 三是注解《九章算术》,并著《级术》。《缀术》在唐代做为数学教育的课本,以“学官莫能究其深奥”而著称,可惜这部珍贵的典籍早已失传。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这些成就,使得这个时期在数学的某些方面“中国人不仅赶上了希腊人”,甚至领先他们一千年。 从祖冲之逝世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周年了,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对我们中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我们应学习他“按练古今,博采沈臭”的治学方法和精神。比如,祖冲之曾对《九章算术》做过注解,这不仅需要阅读前人留下的大量文献资料,而且要对别人的成果进行深人的思考与分析,才能为自己所用。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认真学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并广泛阅读以开阔眼界,又要多思多想多动手,同时注重与他人的交流。这样我们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使他人成功的经验为己所用。 其次,我们要学习祖冲之“不虚推古人”的态度,时刻有创新的意识。在。的计算史上,刘歆、张衡及刘徽都曾得到非常出色的结果,他们所用的算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但祖冲之并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结果,他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更开密法”,计算出位于3.1415926与3.1415927

数学家小故事十则

数学家小故事十则 一蒲丰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二高斯 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三笛卡儿 笛卡儿最杰出的成就是在数学发展上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在笛卡儿时代,代数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几何学的思维还在数学家的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笛卡儿致力于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的研究,于1637年,在创立了坐标系后,成功地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他的这一成就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解析几何直到现在仍是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 四冯·诺依曼 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五杨辉 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13世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杨辉的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在计算技术方面,他对筹算乘除捷算法进行总结和发展,有的还编成了歌决,如九归口决。他在《续古摘奇算法》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纵横图"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同时"垛积术"是杨辉继沈括"隙积术"后,关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杨辉在"纂类"中,将《九章算术》246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互换、二衰分、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类。 他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算法通变本末》中,杨辉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数学家名人故事:祖冲之-作文

数学家名人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 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 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刘徽计算到圆内接边形,求得π=,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与之间。 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它是分子分母在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 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着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 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 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 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 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