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

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期限 1

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 3

第五章城市发展目标及规划策略 7

第六章城市性质和规模7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7

第八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1

第十章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13

第十一章旧城改造规划14

第十二章城市市政设施规划15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1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17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城郊统筹发展规划18

第十六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

第十七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25

第十八章城市“五线”控制规划 26

第十九章城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 26

第二十章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26

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27

第二十二章附则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安福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安福县城市总体规划是安福县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文件,在规划区内所进行建设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条本文本与国家、江西省及吉安市的其它相关法律、规章配套实施,共同对安福县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四条安福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凡因城市建设需要编制的各项专业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五条本文本制定、修改的程序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县城总体规划与本条例一经批准,即行生效,修改需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关条款执行。

第六条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及现状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规划图纸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章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期限第七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确定与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周期一致。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1年以后

第八条规划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标准强制性条文》

⑸《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⑻《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⑼《吉安市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⑽《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⑾《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⑿《安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⒀《吉安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九条规划原则

1、规划从安福县在吉安市域、全省范围所处的实际地位出发,充分考虑到安福县城中心城区及城镇体系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形态。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合理确定安福县产业结构、规模结构、城镇布局,使城市建设做到可持续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满足市民出行、购物、娱乐、审美、交往等需求。

4、坚持现代化的原则,总体规划既有前瞻性,又有科学性,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布局,配置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5、坚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规划既要有预见性,又要充分考虑现状与近期发展需求,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

第十条规划重点

本次规划的重点有:

1、安福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根据区域要求与安福实际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围绕研究城市的发展策略。

2、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构筑未来安福中心城区发展的空间框架,如工业用地布局、城市中心的选择、山(北华山、蒙岗岭、黄牛岭)、水(泸水河)旅游开发的整合等。

3、安福城市发展规模研究。

4、城市道路系统结构。老城区交通压力较大,合理引导交通。

5、城市风貌研究。城市人文特色、自然特色、山系水系环境与城市格局的衔接。

第十一条规划层次

本次规划分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和城市建成区四个层次。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包括安福县域行政管辖范围的全部,面积为2795.81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将平都镇全部以及横龙镇、枫田镇部分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作为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为133.5平方公里。

3、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

含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远景发展用地及城市相应的外围环境和景观控制范围。

规划控制范围:北至北华山、大光山煤矿一带,南至五里亭、黄牛岭,西江头村一线,东至安福工业园区及枫田镇区,西至横龙镇江布园村。规划用地为66.6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9平方公里,其余用地为北华山、黄牛岭、泸水河、城市发展备用地、耕地及村庄建设用地等。

4、城市建成区

按城市行政区内已连片开发进行城市建设,有关设施基本覆盖的区域和地区,即为“安福城区”。

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十二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开放活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建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突出县城、洲湖、浒坑和严田等城镇的发展,带动全县城镇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壮大食品、建材、医药、林化、矿产等支柱产业;以现代农业为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做活优质米、特色养殖、中药材和林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繁荣经济的重要手段,全面实施以壮大教育、医疗卫生产业为主的科教兴县战略,以旅游商贸为主攻点,大力繁荣第三产业。

第十三条战略目标

1、经济总量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26.39亿元,预测2010年达到46亿元,年均递增12%,人均为11500元,年均递增11.8%;2020年争取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10%,人均为28600元,年均递增9.5%。

2、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一产比重,加快二产发展,提高三产质量,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三产比例为30.89:38.30:30.81,2010年调整为24.40:41.00:34.60,2020年调整为15:44:41,实现产业结构“二、三、一”转变。

第十四条产业发展重点

1、第一产业朝高效、质优方向发展,发展现代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2、第二产业应充分挖掘自身产业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调整优化结构,壮大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⑴集中力量发展园区工业。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振兴目标的重要平台,加大投入、扩充规模、培育特色、提高质量。

⑵发挥优势壮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农产品、林产品和矿产品资源丰富的自身优势,着力培育食品、建材、医药、林化、矿产五大支柱工业体系。

⑶培育新兴产业。在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

3、第三产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要求,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和发展物流、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繁荣第三产业。

第十五条产业布局

安福县产业布局呈现“三片四轴”形态。

“三片”指东部经济区、西部经济区及南部经济区。

东部经济区:包括平都、横龙、枫田、寮塘、竹江、瓜畲、山庄、赤谷8

个乡镇。规划以安福县城为该片区的中心,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和重点资源的复合优势,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形成工业最为集中和第三产业最为发达的经济区。第二产业主要发展食品、建材、医药、林化、矿产等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咨询等产业,形成安福县的核心发展区。

西部经济区:包括浒坑、严田、洋溪、钱山、章庄、泰山6个乡镇。规划以浒坑、严田为该片区的中心城镇,充分发挥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武功山、明月山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小水电、钨矿开采和旅游业,使该片区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热区。

南部经济区:包括洲湖、甘洛、洋门、金田、彭坊5个乡镇。规划以洲湖为该片区的中心城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粉石英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形成以农林畜牧产品为特色的经济区。

“四轴”指沿交通干线产业聚集形成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态,指两条城镇经济发展主轴、一条城镇经济发展次轴和一条旅游经济发展轴。

吉莲公路经济发展主轴:连接枫田、横龙、严田、安福县城等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条件较好的几个乡镇,既有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又有相当的发展基础。沿

此轴线大力发展城镇工业,强化轴线各镇的经济实力,为县域东西向经济的发展主轴线。

分文铁路(安分公路、安茅公路)经济发展主轴:沿线主要有赤谷、山庄、平都、寮塘、甘洛、洲湖、金田、洋门等乡镇,规划该沿线以县城为中心,依托丰富的农林和矿产资源,发展矿产开采、林业和特色农业,为县域南北向经济发展主轴线。

严宜公路经济发展次轴:沿严宜公路串接严田、泰山、浒坑、章庄等乡镇,依托丰富的矿产、林业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林钨旅游业,为县域西部南北向县域经济发展次轴线。

横龙—洋溪旅游公路经济发展轴:沿横龙—洋溪的旅游公路串接横龙、章庄、浒坑、泰山、钱山、洋溪等乡镇,规划充分依托丰富的武功山、明月山生态旅游资源,沿线各乡镇以旅游发展为主,并积极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县域西北部以旅游为主的经济发展轴。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六条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2010年全县总人口约40万人,2020年约42万人。

预测2010年安福县城镇人口将达到14.2—14.7万人,远期202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21--22万人。

确定全县的城镇化水平2010年为35--37%,2020年为50--52%。

第十七条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策略是:四元带动,轴线拓展,分区发展,整体推进,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和中心镇,以产业非农化带动城镇化,走集中型、内涵发展之路,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双向推动下,达到城乡融合和整体优化的目的。

“四元带动”指安福县城、洲湖镇、浒坑镇、严田镇四个县域中心城镇,县城城区人口规模达到小城市水平,成为全县域的经济中心,洲湖成为南部经济中心,浒坑成为西部经济中心,严田成为中部经济中心,更好地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

“轴线拓展”指以交通走廊为轴线,通过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轴线上流动,促进产业和人口向交通轴线集聚而形成新的增长极核,形成城镇发展轴线。城镇发展较快的轴线向纵深拓展,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

“分区发展”指根据各个区域不同的发展条件,需根据客观规律,推动各级、各类城镇的发展和时空上的有序结合。

第十八条发展方针

确定县域城镇的发展方针是: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积极培育重点镇,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第十九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采用点轴和网络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突出重点,串珠成轴,以轴促面,分片发展,形成中心突出、等级分明、分工有序的城镇体系网络。

规划安福县域城镇空间布局为:“一核系四轴,三心带三片”的布局形态。“一核”指:即为县城平都镇,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核心。

“四轴”指:吉莲公路城镇发展轴:沿线有竹江、枫田、平都、横龙、严田、洋溪等城镇,为全县最重要的城镇发展主轴;

分文铁路(安分公路、安茅公路)城镇发展轴:沿线有赤谷、山庄、平都、寮塘、甘洛、洲湖、金田、洋门等乡镇,为另一条城镇发展主轴。

严宜公路城镇发展次轴:沿线有严田、泰山、浒坑、章庄等城镇,为城镇发展副轴。

横洋旅游公路(横龙-洋溪)城镇发展轴:沿线有横龙、章庄、浒坑、泰山、钱山、洋溪等城镇,为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心”:即洲湖、浒坑、严田三个节点城镇,为县域经济的三个次级增长节点。

“三片”指东部、西部、南部三个经济区。

各经济区城镇发展主要以点轴发展为主,其中东部经济区城镇发展轴线较完善,并向周边纵深发展,是县域内最重要的城镇发展区。

第二十条城镇体系规模等级规划

安福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规划分为四级,即中心城镇(安福县城)、重点镇(洲湖、浒坑、严田3个)、一般建制镇(枫田、横龙等8个)和乡集镇(金田、彭坊等7个)四个层次。

第二十一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合理确定各级城镇的人口规模,详见下表:

城镇规模规划一览表

注:规划远期将山庄、钱山、寮塘、赤谷、洋门、章庄提升为镇。乡集镇镇区人口不计入城镇人口。

第二十二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各城镇职能规划见下表。

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表

第二十三条基础设施规划

1、交通规划

规划以大广高速公路为依托,提高公路等级、完善网络布局为重点,提高县域主要对外通行能力和综合交通转运能力,有计划地改造县乡公路,建设安福县城城市环路,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分隔城市,解决对外交通和城市用地发展配合的问题,从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一横三纵”的省道为主干的覆盖县域的辐射形公路交通网,带动交通干道沿线产业发展。

大广高速公路在县域东部穿越而过,与万洋公路设有一出入口,且邻近安福县城,将万洋公路(安福县工业园区——大广高速公路段)建成一级公路,成为安福县对外联系的主要干道。

规划全县境内省道均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县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其他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乡镇实现村村通公路。

按照国家、省铁路发展规划,分文铁路向南延伸与吉衡铁路相通。分文铁路恢复客运,安福火车站改造为三等客货站。

2、给水规划

建制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3、排水规划

安福县城区排水体制由雨污合流逐步过渡到雨污分流,其余乡镇均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

县城要求建设污水处理厂,其它乡镇要建设简易的污水净化系统,进行简单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75%。

4、电力规划

规划新建一处安福220kv变电站,保留大光山变、洲湖变、五里亭变110kv 变电站,新建或升级城北、枫田、坳上、赤谷110KV变电站。

5、邮政电信广播电视规划

规划远期县城区固定电话普及率50部/百人,其它乡镇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为40部/百人,远期县城区移动电话普及率50部/百人,其它乡镇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为40部/百人,则规划远期全县电话容量为37万门。

建设高速信息网,形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传输网,传播网的节点采用电缆和数字微波联通。

规划保留现有邮政局、支局(所),增添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以加快邮件传递时间为主线,以增强自主运邮能力为重点,建设快速、高效邮运网。

有线电视规划完成模拟信号的广播、电视向数字化信号广播电视过渡,实现节目录制、编辑、播出和传输、接受的数字化,实现高清晰度的电视广播、立体声数字化广播。

6、防洪规划

规划泸水河城区段近期按30年一遇,其它地段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

7、环卫及殡葬设施规划

规划垃圾填埋场位于平都镇与山庄乡交界的北华山麓的凹山塘处,规划占地面积约150亩。

规划殡仪馆和公墓区位于平都镇与寮塘乡处界处的十里村,规划占地面积约120亩。

第二十四条县域旅游规划

1、规划目标

努力把安福建设成为集山地浏览观光、休闲度假、科考修学为一体,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吸引力强,效益良好的国家级旅游胜地。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文化,建成以武功山生态休闲旅游为龙头,以明月山生态观光旅游为精品,以洲湖古村文化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使安福县成为国家级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和区域性文化旅游胜地,使安福成为江西省旅游热区和旅游经济强县。

2、旅游区域布局

规划安福县旅游总体布局可分为:“一个中心,三个片区”,构造一个突出重点又顾及全县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个中心:

安福县城,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接待主中心。

三个片区:

文庙文化休闲购物区:以东山文塔、文庙及洞渊阁等历史文化遗存为主要旅游体,主要以儒家历史文化观光、购物休闲为主题。

武功山生态休闲旅游区:主要以武功山自然生态与特色文化观光、度假、科考、生态旅游为主题。该片区以武功山为旅游接待中心。

古村落文化与田园生态观光区:以塘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中心,依托古村落民居建筑及山水地理环境、田园生态风貌、绿色天然的土特农产品、扑拙纯厚的古风民俗人情为主要旅游体,以古村落文化观光和田园生态游尝为主题。

第二十五条环境保护规划

1、完善武功山生态保护区,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体系建设,保护动物、植物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2、按生态学建立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县。

3、重点建设江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

4、建立生态林业体系、减少水土流失

5、创建花园城市、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第二十六条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土地承包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禁止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湿地。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应严格依法报批和补偿,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的制度,确保恢复面积不少于占用面积。

第二十七条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将安福县域空间分为禁止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现状已建区。

1、禁止建设区空间管制

包括地形坡度大于30%的地区、生态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交通运输通道控制带等。

空间管制措施主要有:

(1) 严格保障生态敏感区的空间地理界限不受侵占,与居民稠密区、重大基础设施之间应建立隔离防护带。

(2) 生态敏感区应实施天然林保护,从小流域治理入手,逐步控制和削减水土流失的范围和程度。

(3) 武功山生态区应以保护为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控制旅游、休闲、观光等设施的建设。

(4) 逐步引导武功山生态区内的经济活动。

2、适宜建设区空间管制

全县形成以吉莲公路、安分公路、安茅公路、严宜公路为轴的三片城镇发展区,三个城镇发展片区基本上都是沿安福县对外交通联系的干道分布的,呈交通指向分布,为安福适宜建设的区域。

其管制策略主要有:

⑴积极引导工业在此集聚,培育资源加工型轻型工业,形成各自城镇的特色主导产业,适当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镇功能。

⑵三个优先开发区呈轴线发展,其布局宜采用组团布局,成为城镇发展轴带。

⑶优先开发区应充分利用荒地、坡地、不占或少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地、坡地,集中组团布局。

3、限制建设区空间管制

包括地形坡度大于15-30%的地区、城市发展备用地、一般农业用地、潜在灾害区、新农村建设区。

其管制策略主要有:

(1) 防止非农业建设用地在农田开敞空间的无序分布,保护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2) 严格禁止在村镇规划区以外的地点兴建居民点,有规划、有步骤引导零星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乡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3) 加强农业用地管理,确保土地利用功能以农业生产为主。

4、现状已建区空间管制

指已建设完成的区域,主要是改造建设。

第二十八条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中部地区特色的集中型城镇化模式

安福需要走有中部地区特色的集中城镇化道路,县域相对集中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向县城、

重点镇及一般镇集中,以此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集聚,实现离土近乡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城镇化策略

适度扩张中心城区规模,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将城区分散的工业集中于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带动周边城镇如枫田、横龙等城镇发展,提高县城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发展重点镇,整合规模过小的小城镇或集镇,鼓励乡镇适当的撤并,缩减小城镇的数量,扩大小城镇规模,集中资源更好的服务农村人口。

3、农村现代化

结合中心村设置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重点配置医疗、文化、科技服务设施、体育、娱乐等设施,以满足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体制上的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第五章城市发展目标及规划策略

第二十九条城市发展目标

确定安福县城市发展总目标为: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吉安市域工业、商贸、旅游发达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三十条规划策略

1、加快城市化步伐,扩大城市规模。加速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集聚,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置业,扩大城市规模。

2、建设以一、二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新区。建筑大容量、集约化的产业空间,配套、完善直接服务于工业的产品市场、原材料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3、拓展城市空间,构筑开放、大容量、有弹性的城市框架。

4、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

5、保护、塑造城市生态环境,突出面山临水的城市景观特色。

第六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第三十一条城市性质

安福县城的城市性质为:安福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工矿、商贸、旅游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三十二条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确定2010年安福县城常住人口为10.5-11.0万人左右,2020年为16.0-17.0万人左右。

第三十三条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确定安福县中心城区近、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054.52公顷、1694.22公顷。

第七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三十四条四区划定

通过对安福县中心城区建设拟用地范围的综合用地分析,相应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四类用地条件。

1、禁建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坡度>40°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自然和人文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除绿化建设以外的任何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2、限建区

限制建设区包括坡度为15°—40°的地区,一般农田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重要生态廊道区以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划定的灾害较易发区等。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

3、适建区

适宜建设区为经过综合用地条件评定的适宜城市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用地等区域。

适宜建设区作为城市建设优先发展的地区,必须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4、已建区

已建区为现状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已开发建设用地。

已建区作为城市建设已建设的地区,必须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地进行城市旧城改造。

第三十五条城市发展策略

安福县城城市发展策略提出为:“东推西控南改北拓,双向推动和谐发展”。

“东推”是指在现状城区的基础上向东推进,加速城市向东部推进的步伐,加速向西与安福工业园区的对接。

“西控”是指城市发展逐步控制向西部发展。

“南改”是指在现状提升老城活力,使城南区中心地位得以强化。

“北拓”是指城市跨河向北部拓展建设,并加速跨河向东推进,与东部工业园区的连接,拓展了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城市新区的建设。

“双向推动和谐发展”是指安福县城加速向东部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安福工业园区逐渐向西推进,双向推动,使城市逐步成为一个整体,和谐发展。

第三十六条城市布局结构

规划未来安福县城的城市形态结构为“一河两岸、一城三区”的山水城市形态。各组团之间以城市主干路相连,形成双心一园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河两岸”是指城市被泸水河一分为二,形成一河两岸相对均衡发展的结构形态。

“一城三区”是指中心城区分为三大功能区,即城南区、城北区、城东工业区。

发展轴:主要有泸水河大道、武功山大道、蒙岗岭大道、公园路、宝成路、站前大道、城东路等。

第三十七条用地功能分区

城南区:将城南区老城区内工业企业搬迁至城东工业区,使城南区形成集商贸、办公、居住、生产、科教、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区。

城北区:建设新的行政中心,设置行政、商贸、居住、绿化等用地,形成城市的综合新区。

城东工业区:主要建设工业、仓储用地,为城市主要的工业用地,为工业园区。

第三十八条建设时序

安福县城各个组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设时序:首先侧重建设城北区及城东工业区,加速城市向外扩张,再逐步拓展完善城南区,使城市建设有条不紊。

第三十九条中心城区用地增长边界

城南区:东至江南村及铁路货场,南至五里亭,西至安福三中,北至泸水河,用地约8.0km2,居住人口为11.5万人。

城北区:东至平都镇长塘村、黄土岭上村、大光山煤矿一带,南至泸水河,西至水泥厂,北至北华山,用地约4.9km2,居住人口为5.5万人。

城东工业园区:东至小陂岭,南至泸水河大道,西邻泰昌水泥厂,北至排岭下

村一带,用地约4.0km2。

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备注:1、2005年末现状常住人口7.97万人;

2、2020年规划常住人口17.0万人;

3、生态绿地未计用地平衡。

第八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第一节城市共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四十条公共中心规划

规划建立“市级中心—居住区级中心”的市级公共中心组织体系,其中城市主公共中心一个,城市次公共中心1个。城市主中心即城北区,位于安平路、沿河北路、环城北路和公园路之间的地块,由城市中心广场、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影剧院、会展中心等组成,形成行政办公区、商贸区、文化娱乐区,共同构成安福县城的公共活动中心。

城南次公共中心是城南区的中心,结合武功山广场、武功山大道、安平路、安成路设置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贸、休闲绿地,形成城市南部的次公共中心。

第四十一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以城北的行政中心为中心,将其他的行政办公单位逐渐在此周边集中,形成行政办公区,从而带动城市向北拓展,此外各片区分别设有行政办公用地,原行政办公用地可改为居住用地、商贸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

第四十二条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规划在城北新区公共中心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商业金融及信息设施与城市中心广场连为一体,成为城市金融商务区,规划城区内武功山大道、泸水河大道、安成路、站前大道成为综合性商业街。

规划安福县城区内市场布置情况如下:

1、在老城区的中部(安城大市场):设置以服装、家电等为主的综合市场。

2、在老城区的西南部(平都百货大市场):设置以食品、农副产品交易、日用百货等为主的综合市场。

3、在老城区的中部(金岸休闲购物广场):设置以服装、家电、日用百货为主的综合市场。

4、在城东区的东部:设置以工业产品交易为主的科贸市场。

5、在城北区东部:设置五金、机械、建材批发为主的综合市场。

6、在城南区的西部:设置以服装、电子、家电等为主的综合市场。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信息管理专业认识

信息需求产生与满足过程的分析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范畴逐步扩大,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管理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的关键,同样,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也成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我产生了对信息的一些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信息管理发展的状况和同学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和期望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的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发现信息管理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基础建设力量较为薄弱;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三、研究工作人员的机构和地区的分布极度不平衡;四、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五、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不够明确,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六、绝大部分是对本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很少。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加关注。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三个关键问题,应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为了使我对培养计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上网阅读一些著名教授的文献,我发现这些专业文献里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信管专业的培养从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出发,可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组,提高师资水平;二、完备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三、丰富课堂教学

XX县平都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板】

XX县平都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XX县平都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5)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6)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9) 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13) 第六章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8) 第七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25) 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28) 第九章附则 (32) 附表1 平都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33) 附表2 平都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 (34) 附表3 平都镇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35) 附表4 平都镇土地整治规划表 (36) 附表5 平都镇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37) 附表6 平都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3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XX县平都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阐明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二条规划任务 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划定土地用途区,制定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以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第三条规划编制原则 本次规划修编遵循“依法编制、上下结合、因地制宜、相互协调、公众参与、注重实施”的原则。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三)《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理念,它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层次,用来解决城市发展基础上的长期规划问题,并且通过大量项目的积累、分析和归纳,促使人们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内容以规划环评为基础,分别针对其在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能我国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步骤作出的安排和逐步实施的过程。其作为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完善和协调,促进一个城市的整体的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城市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城市发展落后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所以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是在宏观层次上对于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三大问题明确给出政策性预期和制度性安排。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宏观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属于战略环境评价的范畴(如城市的性质与职能、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等。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宏观调控的手段。环境影响评价是城市规划在制定过程中的一种监督机制,它是城市规划的一种辅助手段,以防止和减轻由于规划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总体质量有所改善,但局部生态持续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如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环境管理不完善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合理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保障其顺利实施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函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较晚。如何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角度充分论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是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环境评价与规划设计有机结合,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城市总体规划开展评价,将环境因素纳人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宏观决策中,根据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系统的设计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体系意味着一个系统,因此,作为一个指标体系,最重要的是该系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问的协调关系。局部应该服务于整体,没有整体,局部不复存在,没有部分,该系统也无法实现效益最优化。规划环境评价本身涉及复杂的环境问题,从整体宏观观点出发来解决存在的与潜在的环境问题才是正确的工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报告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实习)报告 实验(实习)名称 MIS基础实验日期 2014.3.21 得分指导教师系经济管理专业物流管理年级一班次 1 姓名徐建华学号 20121347048 实验一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一、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3)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 (4)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二、实验环境 1、实验设备 服务器、交换机和PC机组成NT网络。 2、软件环境 (1) 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 (2) 学生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系统、IE6.0以上浏览器。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案例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是一门容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HIS是现代化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实现HIS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从而树立现代医院的新形象,这也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系统设计概述:

该系统的实施将在整个医院建设企业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在其基础上构建企业级的应用系统,实现整个医院的人、财、物等各种信息的顺畅流通和高度共享,为全院的管理水平现代化和领导决策的准确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系统具有成熟、稳定、可靠、适用期长、扩充性好等特点,可以根据各医院各自的特点度身制作。该系统已成功地运行在普兰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庄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大连市中山医院、盖州市中心医院、蓬莱市人民医院、丹东市中医院、抚顺市中医院、铁岭中医院、铁岭县医院、黑龙江省呼兰县中医院、大连大学附属医院、瓦房店第一人民医院等一系列三甲、三乙、二甲等医院,为各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也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 应用软件功能 (1)、医院各职能部门微机配备表 (2)、医院管理子系统功能视图 操作步骤及运行环境 医院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因此,在设计方案中,大连汇源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考虑到管理面广、部门多、信息交换要求及时等特点,同时兼顾医院的实际情况,网络采用国际标准的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其具有扩充灵活、维护方便、运行稳定、互连性好、性能价格比合理等特点,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的最优、也最经济的方案。 1. 综合布线 缆线是计算机网络的生命线,是传送信息的动脉,线路如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损坏,将会使网络全部瘫痪,而停止工作。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采用楼宇自动化的综合布线方案,严格按照综合布线的技术要求,以此提高线路的质量和稳定性。 2. 网络设备

萍乡市区房地产市场调研文案

红码地产 2011年6月 一本案区域分析 (一)、市域概况 萍乡市位处江西省西部,素有“江西西大门”之称。北毗湖南浏阳市,东接宜春市袁州区、吉安市安福县,南接吉安市永新县,西邻湖南醴陵市、攸县。地处罗霄山脉的北段和中段,为赣湘水系的分水岭。 萍乡市现辖2区、3县、1个开发区,即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安源经济开发区(含萍乡高新技术工业园)。市域国土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三产比例为:::。 萍乡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均位列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之前列。

萍乡的原煤产量占全省1/3强,生铁产量约占全省1/2,电瓷产品及客车在全国均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 萍乡位处江西省西部,处于国家京九、京广、浙赣经济发展轴带形成的“H”型中间地带,东接江西省经济中心——昌九景城市群,西连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而以新、宜、萍为复合中心的赣西经济区已经成为江西省与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内陆桥梁”和“经济纽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内在活力。 (二)、市区概况 萍乡市区由安源区、经济开发区和湘东区组成,位处萍乡市域中部、萍水河中游,国土面积1090km2。市区总人口50万人(含湘东镇10万人),三产比例::。市区交通便捷,浙赣铁路、320国道、319国道、沪瑞高速公路均从市域经过。市区距湖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距南昌昌北机场2小时车程。 (三)、城市建设概况 萍乡市城市建设按“一城二组团八片区”展开建设。中心组团为萍乡市政府及安源区政府、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建成区人口万人。湘东组团为湘东区政府所在地,现状建成区人口约为万人。 中心组团以中心片区为核心呈“花瓣式”七片区展开建设。现状建成区面积29.6km2,城区人口为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万人,暂住人口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7.73m2/人。其中: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 发表时间:2018-12-05T10:15:13.0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计艺达 [导读]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是指导方针,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将城市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推动我国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发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计艺达 黑龙江省清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逐渐完善,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是指导方针,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将城市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推动我国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发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城市规划的应对,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环境评价影响评价的含义 1.1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在订立发展方向或某一发展目标后,针对目标设计具体的实施计划就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实施纲要,不但要为广大人民创造兴旺发达的城市环境,还要兼顾城市生态环境与资源环境的维护,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局面。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演进,促使人口基数激增。随着人口饱和度上升,与工业生产的泛滥,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即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但事实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城市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又会限制城市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必须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推进城市化也绝不放松环境保护力度,只要这样才能将可持续发展方针落到实处。 1.2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估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系统,它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和实际环境状况,对拟定的开发项目或工程建设计划进行详细分析,评估这些项目计划在实行后是否会对城市生态和资源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预计污染的严重程度。环境评价系统对开发项目的评价,是项目是否可以实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保护,筛除了许多会对城市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工程项目。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1图形叠置法 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每种要评价的因素都准备一张透明图片,每种因素受影响的程度可以用一种专门的黑白色码的阴影的深浅来表示。通过把各种色码的透明片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张能综合反映环境的空间特征的地图。通过阴影的相对深度可以判断综合影响的差别。 2.2网络法 网络法的原理是采用原因———结果的分析网络来阐明和推广矩阵法。用网络图来表示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多级影响逐步开展,呈树枝状。通过估计影响事件分支中单个影响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求得各个影响分支上各影响事件的影响贡献总和,再通过权重加权,求得总的影响程度。 2.3核查表法 将可能受规划行为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列在一个清单中,然后对核查的环境影响给出一个定性或者半定性的评价。该法发展起来较早,但现在还在普遍使用。 2.4地理信息系统化(GIS)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 GIS 的特点是空间数据库的管理、空间建模及空间分析,它将城市规划中的各种环境现状和规划成果在 GIS 中可视地表达,还可进行查询和检索,其空间分析功能及其模型(环境预测模型或决策分析模型)技术的结合可在不同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2.5矩阵法 矩阵法是由清单法发展而来,不仅具有影响识别功能,还有影响综合分析评价功能。它将清单中所列内容,按其因果关系,系统加以排列。并把开发行为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组成一个矩阵,在开发行为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说明拟议的工程行动对环境的影响。具体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就是将规划的目标、指标以及规划的法案(拟议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因素作为矩阵的行与列,并在相对应位置填写用以表示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符号、数字或者文字。根据加权法求得各个要素对整个环境影响的总和,分析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三、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城市规划为指导方针的应对策略 3.1 辅助城市规划管理 环保部门通过规划环评的报告分析结果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提出,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辅助工具,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例如,控制地下水开采,从而防止地面沉降;根据远景规模合理安排城市有线电视、供排水、环保、能源、电信、道路交通等的建设;适时更新城市供水系统的硬件设备;减少如高尔夫球场这类高耗水产业的建设。相关部门重视规划环评的实际作用,充分利用规划环评这一工具,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以达到辅助城市规划管理的效果。 3.2 提前开展环境评价 生态城市规划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为尽可能地降低环境污染度与经济成本,相关人员应借助环境影响评估来提前开展相关的环境评价工作,确保其能对生态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评估,对各类环境的影响进行预评估,罗列出各类环境问题分类,便于规划者给予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能有效规避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以满足生态城市构建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实验一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一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1.实验学时:4学时 2.实验目的 ①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②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3.实验内容 (a)上网查询管理信息系统相关著作和教材,了解其主要内容,列出三本教材的作者、出版社和目录,并写出自己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b) 通过网络搜索和社会调查等手段,寻找信息系统。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使用的成绩查询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图书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宾馆使用的客房管理系统等。详细了解这些信息系统实现了哪里功能。具体描述实现每个功能的操作步骤。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了解这些信息系统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分析这些系统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4.管理信息系统举例 ①高等信息系统举例 高等院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教务管理各环节,是一个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促进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减员增效,为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提供有力的支持,是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平台。 (a) 系统功能。 a) 综合教务管理:包含基本信息管理、注册管理、收费、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等子系统。 b) 排课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和本学校的教室资源,制定每学期的课程、教室、时间的计划。 c) 选课管理:支持学生的选课功能,根据学生的培养计划来预制选课时学生的选课信息及课程的选课情况。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排课系统,由学生在网上制定个人的学期计划。选课分为三个阶段——预选、正选、退课选,以最大程度地解决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 d) 教材管理:包括教材信息、教材征订、库房管理、统计报表等几个功能模块。系统采用C/S和B/S结合的架构。 e) 教学质量评价:以网上填写评价问卷的方式完成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教师互评,可以动态形成评价系和问卷。 f) 师资管理:师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编码维护、师资查询、教师统计等。 ②图书管理系统

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关系的探析

中国环保产业2008.7梁燕芳1,曹 轶2 (1.广州益方田园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 510655;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060) 摘要:本文提出了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与专项环境规划之间存在的问题—重总体规划、轻环境规划; 先总体规划、后环境规划。并从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总体规划、切实落实规划环评制度、环境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反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08)07-0022-03 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关系的探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正以每年近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据《中国城市发展蓝皮书》,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3.9%。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城市环境也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趋势。各种环境污染,如城市热岛效应、灰霾天气、酸雨等现象,已经成为城市中的常见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需要在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将城市环境保护摆在重要的位置。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护环境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本身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而环境规划正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 1 城市总体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布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考虑城市总体布局对环境的影响,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同时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规定,是对环境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行动方案,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广义的环境规划包括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乡镇规划、自然资源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环境规划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就在于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主动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从而保护和建设为人类不断创造文明、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所依赖的物质基础—环境。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总体规划往往偏重对城市用地发展项目的落实、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对环境规划部分往往轻描淡写,仅笼统提出一些诸如“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论述严重不足,甚至有很多城市是先编制总体规 22交流平台 Communication Platform 万方数据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答案要点

实验

3、分组讨论并确定小组管理信息系统的题目,并给出题目的具体功能和要求。心得体 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你在上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你是怎么克服的?你的收获有哪些?你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等) 实验

书E 选脚 ■1. 订盼蔚豆 建立学生表 则剩余不够的部分还须向其他书商订购,同时 在订购信息中添加该教材在另一个书商中订购的信息。 1、请画出上述内容的 E-R 图。 2、把E-R 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 学 生(学号,姓名,性别,院系,年龄) 教 材(书号,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书商(商号,电话,联系人,商名) 山膿E 軀 nanie = ^Buy_Booksdb , j filename - J E: \Buy_Bcoksdb* mdf', size = 5j maxsize - 20, f llegrovrth = 1 ) log on ( rtajne-' Buy^Bookslog 1、 f ilenajue~, E:\Buy_Bcakslog. ldf'. size=2_, maxsize! 8, fllegrawth-1 ] Go 口. ■号, 3、在SQL Serve r (或Access )中建立数据库和表(截图) 建立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Buy Books on primary 主键为学号 主编) 主键为书号 主键为商号 ' —i r - ! 見意「腿 性别 商号 1 ---------- 戟条人

CREATE TABLE St udent ( Sno char 9- primary key. Sname char (20 i unique, Ssex char (2), Sage smallint. Sdept char (2Q 1 ) f -f 建立教材表 CREATE TABLE Books ( Eno char 9) primary key Btitle char (40), Bauthor char ^20), Bpress char 40 Bdate datetime ): 建立书商表 -CREATE TABLE SSellcr BSno char 9[ priinaty key, BSnane char 201 . Tel char 30;. Person char (201 feedback char '40 1 鼻 /*书号* /車书名*/ 八作者于/ /廉也版社康/ " 由版日期柑

江西萍乡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_55页市场分析调查报告

萍乡市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二〇一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一部分·萍乡市整体环境分析】 一、城市概况 二、萍乡城市规划 【第二部分·萍乡市场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式 三、萍乡市家居建材市场调查与分析 四、萍乡市重要商业市场调查与分析 五、萍乡市房地产市场调研与分析 六、萍乡市周边县市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

【第一部分·萍乡市整体环境分析】 一、城市概况 (1)城市简介 萍乡市为江西省所辖的是十一个地级市之一,位于江西省西部,湘赣两省边界,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更是华东地区的西大门。东接宜春市、安福县;,南邻永新县、湖南茶陵县;西连湖南攸县、醴陵市;北接湖南浏阳市(如下图)。萍乡市下辖安源、湘东两个区和莲花、芦溪、上栗三个县,全市总人口187万,市区人口为50万。

萍乡于公元267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称“湘赣咽喉”、“吴楚通衢”,近代更因煤炭的大规模工业化开采而被誉为“江南煤都”,更有“赣西明珠”的美誉。 (2)自然条件 萍乡市全市总面积3802平方千米,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积的%、%、%,森林覆盖率达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极端最高气温达℃,极端最低气温为—℃,年平均气温为℃。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 萍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各种非

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 (3)交通区位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处于鄱阳湖城市群与长株潭城市群中间。萍乡是赣湘交通中心,公路方面:319国道贯通城市南北,320国道自东向西横过市区,沪昆高速自东向西穿过萍乡市北部经济开发区。铁路方面:浙赣铁路绕城而过(如下图)。2013年将建成的沪昆高速铁路将设立萍乡北站,站房面积6000平米。届时,到达南昌一小时不到,长沙半个小时,4个小时到达武汉广州。 (4)经济建设 2011年萍乡市全市GDP为亿元,同比上年增长%,高于江西省平均增速一点四个百分点,但是经济规模在十一个地级市中排名仅为第九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3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收入8800元,同比增长%。萍乡市经济总量一般,但是人民生活水平在江西省范围内却属于中上等。下图为萍乡市五年来GDP增速示意图。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