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人口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010人口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010人口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010人口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总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年度统计的年底人数,是指当年12月31日24时的常住户籍人口数,不包括户口不在本市的临时户口人数。

常住人口

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1)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的人;

(2)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

(3)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4)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待定的人;

(5)原住本乡、镇、街道,现在国外工作学习,暂无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户口所在地只登记人数,不计入户口所在地的常住人口数内。

年平均人口数指一年内的各个时点人口的平均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的限制,无法按理论上所说的方法计算,一般根据年初、年底人数按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也常用年中人数表示年平均人口数。

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的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的比例,一般用千分率表示。出生人数是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的人数。

计算方法:出生人数

出生率=*1000‰

年平均人数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的比例,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方法:死亡人数

死亡率=*1000‰

年平均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的比率,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方法: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

年平均人数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性别比是反映两性人口间比例的指标。指在总人口中或各年龄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计算方法:男性人口

性别比=*10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 数据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

2009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9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一、本篇资料的主要内容 本篇资料反映我国2008年及历年人口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人口统计数据,如:全国历年人口数、城镇人口、乡村人口;2008年各地区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家庭户规模、人口受教育程度等。 二、本篇的资料来源 本篇资料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整理。其中表3-1、3-2中1982-1989 年的数据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1990-2000年的数据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2001-2004年、2006-2008年数据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2005年数据为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其余年份为户籍统计数据。表3-3、3-4为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据。表3-5为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3-6是根据1990年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讣算的。表3-7至3-15为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三、本篇的统计调查方法 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以全国为总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釆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了1902个县(市、区)、3466个乡(镇、街道)、5918个村(居)委会,11840 个调查小区的118万人,调查样本占全国总人口的0.887%oo经加权后汇总, 2008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14%。,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按此推算,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出生人口为1608万人,死亡人口为935 万人,净增人口为673万人。

(整理)全国60年详细人口数据统计.

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自然增长人口数《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 (单位:万人) 年份年末数平均数出生数累计数死亡数累计数增长数累计数2011 2010 137054 2009 133474 2008 132802 2007132129131788.51594.64122523.92913.2944668.33681.3577855.59 2006131448131102.01585.02120929.28892.8043755.04692.2277174.24 2005130756130372.01616.61119344.26848.7242862.24767.89 76482.02 2004129988129607.51592.88117727.65832.0842013.52760.8075714.13 2003129227128840.01598.90116134.77824.5841181.44774.3274953.33 2002128453128040.01646.59114535.87820.7440356.86825.8574179.01 2001127627127185.01701.74112889.28817.8039536.12883.9473353.16 2000126743126264.51771.49111187.54814.4138718.32957.0872469.22 1999125786125273.51834.00109416.05809.2737903.911024.7371512.14 1998124761124193.51942.39107582.05807.2637094.641135.1370487.41 1997123626123007.52038.23105639.66800.7836287.381237.4569352.28 1996122389121755.02067.40103601.43789.7135486.601277.6968114.83 1995121121120485.52062.71101534.03791.5934696.891271.1266837.14 1994119850119183.52109.5599471.32773.5033905.301336.0565566.02 1993118517117844.02131.8097361.77782.4833131.801349.3264229.97 1992117171116497.02124.9195229.97773.5432349.321351.3762880.65 1991115823115078.02264.7493105.06772.0231575.781492.7261529.28 1990114333113518.52390.7090840.32757.1730803.761633.5360036.56 1989112704111865.02414.0588449.62731.6030046.591682.4558402.03 1988111026110163.02464.3586035.57731.4829314.991732.8756719.58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年度杂志,全面反映了中国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国家统计局的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部主办。自1985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部收集并出版了全国656个有机城市(包括地级以上市和县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每年十二月。 最新一期是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主要统计了2014年653个有机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本年鉴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城市行政区划,列出了不同地区和级别的城市分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综合经济,工业,交通,邮电,贸易,外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第四部分是附录,是对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自1997年以来,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采用了不同的统计体系,两种城市的某些指标没有可比性。因此,本年鉴将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的统计数据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 《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年鉴中列出的“城市”是城市的所有行政区域,包括市区,县和辖区的城市;“市辖区”包括除辖区县市以外的所有市区。黄pi区,忻州区,江夏区和蔡甸区的数据不包括在武汉市管辖范围内。年鉴中的某些数据是时间点,时间点是2014年底。

本年鉴适用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城市社会经济研究机构,市政建设和房地产机构,各种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适用于高校,企业界,海外投资者以及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界人士的师生。

2013各省市统计年鉴下载大全

2013 各省市行业统计年鉴 (请按ctrl+单击打开链接) 国家、地方统计年鉴 中国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摘要2013 北京市北京统计年鉴2013房山区统计年鉴2013 昌平区统计年鉴2013怀柔区统计年鉴2013北京教育年鉴201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13 天津市天津统计年鉴2013天津区县年鉴2013 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2013天津科技年鉴2013 河北省河北经济年鉴2013石家庄统计年鉴2013保定经济统计年鉴2013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3邯郸统计年鉴2013 山西省山西统计年鉴2013太原统计年鉴2013忻州统计年鉴2013长治统计年鉴2013晋中统计年鉴2013阳泉统计年鉴2013临汾统计年鉴2013晋城统计年鉴2013朔州统计年鉴2013大同统计年鉴2013 内蒙古内蒙古统计年鉴2013包头统计年鉴2013呼和浩特经济统计年鉴2013辽宁省辽宁统计年鉴2013沈阳统计年鉴2013大连统计年鉴2013 吉林省吉林统计年鉴2013 黑龙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13 上海市上海统计年鉴2013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2013松江统计年鉴2013上海保险年鉴2013上海居民生活和价格年鉴2013 江苏省江苏统计年鉴2013无锡统计年鉴2013苏州统计年鉴2013南京统计年鉴2013扬州统计年鉴2013江阴统计年鉴2013徐州教育年鉴2013吴江年鉴2013南通统计年鉴2013淮安统计年鉴2011常州统计年鉴2013徐州统计年鉴2013丹阳统计年鉴2013盐城统计年鉴2013镇江统计年鉴2013 浙江省浙江统计年鉴2013宁波统计年鉴2013绍兴统计年鉴2013台州统计年鉴2013温州年鉴2013杭州统计年鉴2013杭州科技年鉴2013嘉兴统计年鉴2013 安徽省安徽统计年鉴2013合肥统计年鉴2013马鞍山统计年鉴2013安庆年鉴2013安徽年鉴2013 福建省福建统计年鉴2013南平统计年鉴2013宁德统计年鉴2013 福建调查资料2013厦门统计年鉴2013福州统计年鉴2013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13 江西省江西统计年鉴2013新余统计年鉴2013南昌统计年鉴2013 山东省山东统计年鉴2013青岛统计年鉴2013济宁统计年鉴2011 临沂统计年鉴2013东营统计年鉴2013济南统计年鉴2013威海统计年鉴2013潍坊统计年鉴2013山东广播电视年鉴2013 河南省河南统计年鉴2013河南文化文物年鉴2013卫东区年鉴安阳统计年鉴2013 河南教育年鉴2013郑州统计年鉴2013河南金融年鉴2013洛阳统计年鉴2013三门峡统计年鉴2013 湖北省湖北统计年鉴2013武汉统计年鉴2013咸宁统计年鉴2013宜昌统计年鉴2013荆门统计年鉴2013 湖南省湖南统计年鉴2013长沙统计年鉴2013邵阳统计年鉴2013 广东省广东统计年鉴2013番禺统计年鉴2013江门统计年鉴2013佛山统计年鉴2013中山统计年鉴2013深圳统计年鉴2013云浮统计年鉴2013 揭阳统计年鉴2013 广西广西统计年鉴2013南宁年鉴2013

2017年统计年鉴2-9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16年)_

本表是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 0.837‰。 男女男 女 总计 1158019593087564932100.0051.2248.780-4684473670331744 5.91 3.17 2.745-9638313466629165 5.51 2.99 2.5210-14604203277327647 5.22 2.83 2.3915-19615623319928363 5.32 2.87 2.4520-24791024136637736 6.83 3.57 3.2625-2910666354225524399.21 4.68 4.5330-348757344070435037.56 3.81 3.7635-39804854099239492 6.95 3.54 3.4140-449473048342463888.18 4.17 4.0145-4910462353194514299.03 4.59 4.4450-549760849491481168.43 4.27 4.1655-59596383026429374 5.15 2.61 2.5460-64676963381033887 5.85 2.92 2.9365-69484542387824576 4.18 2.06 2.1270-74316771554516132 2.74 1.34 1.3975-79224491074411705 1.940.93 1.0180-841433164467884 1.240.560.6885-896416261338030.550.230.3390-94190263012710.160.050.1195+ 413 134 279 0.04 0.01 0.02 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或分组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2-9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16年) 年龄 占总人口比重 (%)人口数(人)

人口统计数据

人口统计数据

12 人口统计数据 概述 中国的总人口在过去60多年间翻了一番多,从1953年的5.83亿人增至2017年的13.9亿人1,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构成。汉族占总人口的91.5%,55个少数民族2人口占8.5%3。 2015年,中国0-17岁儿童人口2.71亿人,其中男童1.47亿人,女童1.24亿人。儿童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20%,占世界儿童人口总数的13%,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儿童人口规模从长期趋势来看降幅较大,1982–20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2010-2015年间虽略有下降但保持相对稳定4。 儿童人口规模的长期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开始进一步严格生育调节,“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短短10年内,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5从1970-1975年间的4.8降至1980-1985年间的2.6。1990-1995年间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此后一直稳定在低生育水平,2010-2015年估计为1.6,位于世界低生育率国家行列6。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于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允许夫妻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两个子女;2015年底进一步放开了“全面两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201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7为12.4‰,比1980年下降了32%。201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8降至5.3‰,还不到1980年的一半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高并持续上升。从1982年的108.5(以女婴为100)上升到2005年前后的最高值118.6。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下降,2015年降至113.5,2017年进一步降至111.9。但中国仍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0。国际上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区间应为103到10711。 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2017年,中国女性比男性少约3300万人12,这不仅将给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也意味着社会性别关系的变化,并可能由此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由于婚龄女性人口数量较少产生“婚姻挤压”,对未来人口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由于总和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以及出生时预期寿命延长,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1982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3.6%,2017年相应年龄组只占总人口的16.8%;同期,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4.9%增加到2017年的11.4%13。国际上在定义老龄化社会时,通常使用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按此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人比重明显上升,而且逐年增加,不仅需要将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和范围与之相适应,而且也意味着年轻人将面临赡养父母和祖父母的巨大压力。 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21.1%增加到2017年的58.5%14,常住人口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城镇化紧密相连的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到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44亿人,占总人口的17.6%15。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由于缺少流入地城镇居民身份(城镇常住地“户口”),不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全面融入城市社会。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挖掘版)(CSYD)简介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挖掘版)(CSYD)简介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475991702.html, (1)、出版内容 年鉴过刊截止到2010年,共收录中央直属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统计年鉴共635种3799册,其中统计年鉴共287种3171册,占中国大陆境内全部公开出版统计年鉴种类的99%;此外,还完整收录了各类普查资料91种196册、调查资料81种131册、统计资料汇编142种206册,以及其他统计资料28种95册。全部统计年鉴(资料)卷册收录完整率达97.7%。 最新数据收录中央和各省市统计局提供的季月度数据累积达100余万条。 价值分析CSYD以中国统计局系统历年积累的和最新的统计数据资源为基础,建成国内最权威最完整的统计数据资料库,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情报系统平台。所含统计指标全面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时间跨度从1949年至今近60年。 (2)、加工特色 加工格式《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挖掘版)把统计年鉴(资料)中的所有统计图表制成Excel表格,表格总量达80余万个。 统计指标基于全部统计图表建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国家级指标70000余个、省级指标8700余个、地市级指标750个、县级指标190个,另有国际对比指标200个。 价值分析 Excel表格100%符合纸质版表格,Excel格式的文件为用户灵活利用和分析统计数据提供了便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库,方便用户实现个性化数据建库需求,例如地区政府可建设“××省(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行业管理部门可建设“中国××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本库拥有中国最完整地市级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研究机构、情报所和企业市场部门中国区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3)、功能特色 挖掘分析基于统计图表建成的统计指标数值数据库,可以通过数值检索、综合数据分析、行业数据分析、国际数据分析、自定义指标分析、地区发展评价、季月度数据分析等数据分析功能,为课题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提供强大支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