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统计数据

人口统计数据

人口统计数据

12 人口统计数据

概述

中国的总人口在过去60多年间翻了一番多,从1953年的5.83亿人增至2017年的13.9亿人1,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构成。汉族占总人口的91.5%,55个少数民族2人口占8.5%3。

2015年,中国0-17岁儿童人口2.71亿人,其中男童1.47亿人,女童1.24亿人。儿童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20%,占世界儿童人口总数的13%,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儿童人口规模从长期趋势来看降幅较大,1982–20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2010-2015年间虽略有下降但保持相对稳定4。

儿童人口规模的长期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开始进一步严格生育调节,“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短短10年内,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5从1970-1975年间的4.8降至1980-1985年间的2.6。1990-1995年间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此后一直稳定在低生育水平,2010-2015年估计为1.6,位于世界低生育率国家行列6。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于2014年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允许夫妻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两个子女;2015年底进一步放开了“全面两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201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7为12.4‰,比1980年下降了32%。201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8降至5.3‰,还不到1980年的一半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高并持续上升。从1982年的108.5(以女婴为100)上升到2005年前后的最高值118.6。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下降,2015年降至113.5,2017年进一步降至111.9。但中国仍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0。国际上公认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区间应为103到10711。

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2017年,中国女性比男性少约3300万人12,这不仅将给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也意味着社会性别关系的变化,并可能由此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由于婚龄女性人口数量较少产生“婚姻挤压”,对未来人口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由于总和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以及出生时预期寿命延长,中国人口正在老龄化。1982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3.6%,2017年相应年龄组只占总人口的16.8%;同期,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4.9%增加到2017年的11.4%13。国际上在定义老龄化社会时,通常使用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按此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人比重明显上升,而且逐年增加,不仅需要将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和范围与之相适应,而且也意味着年轻人将面临赡养父母和祖父母的巨大压力。

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21.1%增加到2017年的58.5%14,常住人口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城镇化紧密相连的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到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44亿人,占总人口的17.6%15。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由于缺少流入地城镇居民身份(城镇常住地“户口”),不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全面融入城市社会。

13

图 1.1

中国的地理区域

图 1.1

中国16在行政区划上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2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中国大陆也可按地理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a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许多经济和人类发展指标较低。

a 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直辖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4 人口统计数据

图 1.2

分省总人口,2017年

图 1.2

中国总人口13.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70%的人口居住在

30%的国土面积上。2017年,广东是人口最多的省份,多达1.12亿人,西藏人口最少,

仅337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图 1.3 分省人口密度,2017年 图 1.3 中国的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148人,但地区差异很大。上海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800人,而西藏、青海和新疆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5人。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心地带,即东部与中部的高原、平原和盆地,那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最具生

产力的农业地区。相比而言,中国西部地区多为高山,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加工数据)

15 图 1.4

分省少数民族人口比重,2015年

图 1.4

中国共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2015年,少数民族人口数合计为1.17亿

人,占总人口的8.5%,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4个,分

别是壮族、回族、维吾尔族和满族。分省来看,2015年西藏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达

95%;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以壮族人口为主。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6年

图 1.5 总人口与儿童人口,1953–2015年 图 1.5 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有2.71亿0-17岁儿童,占总人口的20%。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转变,特别是受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影响,虽然中国总人口仍在增加,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的比重自1982年以来不断减少,但是在2010-2015年间保持了相对稳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分别于1955年、1966年、1985年、1993年、2002年和2012年发布);《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6年

16 人口统计数据

图 1.7 分省儿童人口,2015年 图 1.7 70%的儿童人口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河南儿童人口最多,为2401万人;西藏儿童人口最少,仅91万人。虽然西部地区儿童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2%,高于东部地区(18%)和中部地区(21%)。2015年全国有儿童的家庭比重在各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上海仅四分之一的家庭有儿童,北京和天津仅三分之

一;相比而言,西藏超过60%的家庭有儿童,平均家庭户规模也排在各省首位,达到

4.1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17年 图 1.6

家庭规模和儿童数量分布,2000年、2010年和2015年

图 1.6

中国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从2000年的3.4人下降至2015年的3.1人。与此同时,有儿童

的家庭占比在下降,家庭中儿童数量也在发生着变化。2015年全国4.1亿个家庭户中,

45%有0-17岁儿童。有儿童的家庭中,只有1个儿童的占65.6%,有2个儿童的占28.4%,

另有6.0%的儿童家庭户有3个或更多儿童。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

“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17年

17 图 1.8

出生人口数,1980–2017年

图 1.8

中国出生人口数呈现出长期下降但有波动的变化趋势,体现了不同时期计划生育政策调

整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育政策“开小口”,出现过一个出生人口的小高峰。

2014年开始,中国政府相继实施“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2016出生人口达到

1786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规模最高的年份。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

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仍明显高于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

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资料来源:1980-2010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相关年份数据、利用年中人口与

人口出生率计算得到;2011-2017年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国民经济与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得到 17.87

25.29

20.67

15.84

16.8717.86

17.23

图 1.9 出生人口性别比,1982–2017年 图 1.9 在没有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区间应为103到107(以女婴为10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高并持续上升,从1982年的108.5上升到2005年的最高值118.6。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下降,2015年降至113.5,2017年进一步降至111.9。但中国仍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反映出女孩生命权的受损和长期的性别歧视,对女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分别于1985年、1993年、2002年和2012年发布);1987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别于1988年、1997年、2007年和2016年发布);《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2018年(2016-2017年数据)

18 人口统计数据

图 1.10

分省出生人口性别比,2015年

图 1.10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在地区间并不均衡,上海等七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了正常范

围107以内,而广西、湖南、广东等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仍严重失衡。家庭的男孩偏好及

相应的性别选择生育行为、生育政策的影响、女性社会家庭地位的不平等、社会保障体

系不健全等直接或间接原因推高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某些省份。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6年(加工数据)

图 1.11 分城乡出生人口性别比,1982–2015年 图 1.11 农村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城镇地区。1982年以来,城镇和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都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地区上升更快,导致城乡差别日益扩大,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5年。2010年农村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城乡差距开始缩小。2010-2015年间,城镇和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分别于1985年、1993年、2002年和2012年发布);1987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别于1988年、1997年、2007年和2016年发布)(加工数据) 113.6117.8122.9107.1113.0116.4117.1112.5

19

图 1.12

出生时预期寿命,1981–2015年 图 1.13

分省出生时预期寿命,2010年

图 1.12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的统计数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17仅为35岁18。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岁。女性和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在1981年到2015年间分别增加了10岁和7岁。中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许多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与其相当的其他国家19。图 1.13

西部省份和东部省份之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异显著。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而西藏、云南和青海等西部省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虽然在2000-2010年间增加了4到5岁,却仍与北京和上海相差10岁以上。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分别于1985年、1993年、2002年和2012年发布);2005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别于2007年和2016年发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20 人口统计数据

图 1.14

人口金字塔,2017年

图 1.14

由于经历了长期的低生育水平以及出生时预期寿命延长,中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人

口年龄金字塔呈现出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形态。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图 1.15 人口抚养比,1950–2100年 图 1.15 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估计,中国的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在1980-2015年间下降了六成,目前已成为全球少儿抚养比最低的国家之一。与

此同时,中国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比)不断上升,老龄化加

剧。目前中国的总抚养比约为38%,在世界范围内尚属较低水平。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进

一步转变和“人口红利”的衰减,预计2055年中国的总抚养比将超过75%,远远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2017年

21

图 1.16

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城镇

人口大幅增加a 。中国的城镇化率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21.1%逐年上

升,2011年首次超过50%,2017年达到58.5%,对应城镇常住人口8.13亿人。

图 1.16 城镇人口比重,1982–2017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图 1.17

分省城镇人口比重,2017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图 1.17 中国东部省市城镇化率较高,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的城镇化率在80%到90%之间,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山东等东部省份在60%到70%之间。西部的内蒙古、重庆城镇化率也超过了60%。 a 自1987年以来,中国一直实施应对城镇化的战略,支持小城市,发展中等城市,限制大城市规模。为了在现阶段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覆盖,作为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之一,政府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调整了户口迁移政策,指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城区人口50万以下)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城区人口50万-100万)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城区人口100万-500万)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以上)人口规模。

22 人口统计数据

图 1.18

流动人口数量,1982–2017年

图 1.18

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人口流动。1982年,流动人口总量仅为660万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动人口大幅增加,2014年达到峰值,总量为2.53亿人,随后出现缓慢减少。2017年,流动人口总量为2.44亿,占当年总人口的17.6%。约有一亿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a 。

a 关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的更多数据见本图集第十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分别于1985年、1993年、2002年和2012年发布);1987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别于1988年、1997年、2007年和2016年发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他年份

图 1.19 分省流动人口数量,2015年 图 1.19 2015年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和内陆人口大省。七个流动人口大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山东、福建和上海,合计输入1.2亿流动人口,占2015年中国全部流动人口的48.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6年

23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2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的少数民族按人口排名如下:壮、回、满、维吾尔、苗、彝、土家、藏、蒙古、侗、布依、瑶、白、朝鲜、哈尼、黎、哈萨克、傣、畲、傈僳、东乡、仡佬、拉祜、佤、水、纳西、羌、土、仫佬、锡伯、柯尔克孜、景颇、达斡尔、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保安、俄罗斯、裕固、乌孜别克、门巴、鄂伦春、独龙、赫哲、高山、珞巴和塔塔尔族。(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

3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6年

4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17年

5 总和生育率:如果妇女一生中以某个年份所观察到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孩子,活到50岁时平均的生育子女数。(联合国人口司)

6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2017年

7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每年出生人数除以年中人口数,用千分率表示。(联合国人口司)

8人口自然增长率:粗出生率减去粗死亡率。表示完全由出生和死亡决定的人口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10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2017年11 James H. William,“人类的性别比。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人类生物学》,1987年,第59卷,第5期,第721-725页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1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1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1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领土南北纵伸5500公里,东西绵延5000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中国东北与朝鲜相连,北邻俄罗斯和蒙古,西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南邻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17出生时预期寿命:假定出生时死亡率格局在其一生中保持不变,一名新生儿可能生存的年数。(联合国人口司)

1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年

19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e611979199.html,,2018年11月查阅

人均GNI:国民总收入(GNI)是指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未统计在产值中的生产税(减去补贴),再加上来自境外的初级收入(雇员报酬和财产收入)净额。人均GNI等于国民总收入除以年中人口数。以美元表示的人均GNI使用世界银行的Atlas方法进行换算。(世界银行)

20城镇化率:按照各国最新全国人口普查中使用的定义,生活在城镇地区的人口比重。(联合国人口司)

人口统计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分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 市数据统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人 户籍人口: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户人口: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 15~64岁人口约:人,占%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人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属性数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成都市数据统计 成都市: 全市常住人口:14047625人 户籍人口:11426985人 常住人口家庭户:4547109户 家庭户人口:12354454人 平均每户人口:2.72人 学历: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约:2341572人 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约:2353250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约:4946832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约:3407433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年龄(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约:1536850人,占10.94% 15~64岁人口约:11146427人,占79.35% 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4348人,占9.71% 高新区: 常住人口:553425人

户籍人口:327193人 常住人口家庭:47938户 家庭户人口:39514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67人 青羊区: 常住人口:828140 人 户籍人口:561471人 常住人口家庭:268822户 家庭户人口:68402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2.54人 武侯区: 常住人口:1083806人 户籍人口:812114人 常住人口家庭:304162户 家庭户人口: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8人 锦江区: 常住人口:690422人 户籍人口:420705人

常住人口家庭:224578户 家庭户人口:588710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2人 金牛区: 常住人口:1200776人 户籍人口:710030人 常住人口家庭:409518户 家庭户人口:105250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57人 成华区: 常住人口:938785人 户籍人口:641275人 常住人口家庭:322754户 家庭户人口:854817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65人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局)

统计局:中国人口近13.4亿10年增7390万 2011-04-28 10:37: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有20173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138)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8日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以下为公报全文。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 339 724 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 097 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 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 162 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 265 825 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 899 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 517 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 244 608 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 852 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 872 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 459 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 616 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 225 932 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 792 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 537 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 362 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 636 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 985 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 656 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 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 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 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整理)全国60年详细人口数据统计.

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自然增长人口数《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 (单位:万人) 年份年末数平均数出生数累计数死亡数累计数增长数累计数2011 2010 137054 2009 133474 2008 132802 2007132129131788.51594.64122523.92913.2944668.33681.3577855.59 2006131448131102.01585.02120929.28892.8043755.04692.2277174.24 2005130756130372.01616.61119344.26848.7242862.24767.89 76482.02 2004129988129607.51592.88117727.65832.0842013.52760.8075714.13 2003129227128840.01598.90116134.77824.5841181.44774.3274953.33 2002128453128040.01646.59114535.87820.7440356.86825.8574179.01 2001127627127185.01701.74112889.28817.8039536.12883.9473353.16 2000126743126264.51771.49111187.54814.4138718.32957.0872469.22 1999125786125273.51834.00109416.05809.2737903.911024.7371512.14 1998124761124193.51942.39107582.05807.2637094.641135.1370487.41 1997123626123007.52038.23105639.66800.7836287.381237.4569352.28 1996122389121755.02067.40103601.43789.7135486.601277.6968114.83 1995121121120485.52062.71101534.03791.5934696.891271.1266837.14 1994119850119183.52109.5599471.32773.5033905.301336.0565566.02 1993118517117844.02131.8097361.77782.4833131.801349.3264229.97 1992117171116497.02124.9195229.97773.5432349.321351.3762880.65 1991115823115078.02264.7493105.06772.0231575.781492.7261529.28 1990114333113518.52390.7090840.32757.1730803.761633.5360036.56 1989112704111865.02414.0588449.62731.6030046.591682.4558402.03 1988111026110163.02464.3586035.57731.4829314.991732.8756719.58

2014年末中国人口数据

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的126,588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已属世界上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2012年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调整》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在这时已经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经结束。报告称,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直接推算,中国总和生育率为0.83.,考虑到出生漏报,当前的综合出生率应在1.0以下。研究认为,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非

2019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语文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9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xx人口为552300人。 xx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9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 人,比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全国人口普查中,无户籍人员大约1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极个别的人户口正在办理期间。统计的总人口中,劳动力资源9.2亿人。 过去十年少生5600万人 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3.4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390万,比上一个10年少生了56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人口素质看,此次普查发现,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8900多人,10年前只有3600多人;二是这次普查文盲率只有4.08%了,比10年前下降了很多,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从总数看,有大学程度的人口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7393万人。 从人员年龄结构看,按照统计口径,0-14岁叫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力资源;60岁以上的人进入了退休年龄,也不是劳动力资源。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 怎么来看待这个9.2亿劳动力资源?马建堂表示,该数据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所以中国还有9亿劳动力,至少是“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但从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2020年以后会下降得更快些。 人口普查全国耗资80亿 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所花的经费,马建堂表示,普查经费是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其中5亿是给普查员的补助,其他的7.5亿全是普查的物资、材料的购买支出,包括普查表印制费用。国家发改委安排了2亿多,用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数据处理设备的更新和配套。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省、市、县政府也筹集了一部分经费,全国加在一起大概80亿。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 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4](%) 2000年 2010年 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内蒙古自治区 24706321 1.88 1.84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