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2012040601210

高瑞绪

照相机

现代照相机可分为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两大类

胶片相机是现代照相机的一种类型,而所有当今数码相机的原理,皆源自胶片相机。胶片相机分为单眼相机及双眼相机,胶片相机用的就是底片而已,因此在成本上,消费者要购买底片的费用,要洗成照片,又需要底片的冲费与相纸的费用,算一算每一卷负片所要花费的成本大约是60元上下,如果是正片,大约是40元上下。

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工作原理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将被摄景物发射或反射的光线通过镜头在焦平面上形成物像。

数码相机最常用的用途可以简单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这是单反相机与其它数码相机的主要区别。卡片数码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长焦数码相机指的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传统对家用机定义不是很清楚,一般对成像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的都可称作家用机。

单反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Reflex反光的英文缩写DSLR。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单反数码相机品牌有:尼康、佳能、宾得、富士等。

工作原理:

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工作系统中,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

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与此相对的,一般数码相机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摄的影像。显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过处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摄。

在DSLR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感光元件(CCD或CMOS)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便投影到感光原件上感光,然后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主要特点:

单反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这是单反相机天生的优点,是普通数码相机不能比拟的。

另外,现在单反数码相机都定位于数码相机中的高端产品,因此在关系数码相机摄影质量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面积上,单反数码的面积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这使得单反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的感光面积也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因此每个像素点也就能表现出更加细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围,使单反数码相机的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

卡片相机:

卡片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其中索尼T系列、奥林巴斯AZ1和卡西欧Z系列等都应划分于这一领域。

主要特点:

卡片数码相机可以不算累赘地被随身携带;而在正式场合把它们放进西服口袋里也不会坠得外衣变形;女士们的小手包再也不难找到空间挤下它们;在其他场合把相机塞到牛仔裤口袋或者干脆挂在脖子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它们功能并不强大,但是最基本的曝光补偿功能还是超薄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再加上区域或者点测光模式,这些小东西在有时候还是能够完成一些摄影创作。至少你对画面的曝光可以有基本控制,再配合色彩、清晰度、对比度等选项,很多漂亮的照片也可以来自这些被“高手”们看不上的小东西。

卡片相机和其他相机区别:

优点:时尚的外观、大屏幕液晶屏、小巧纤薄的机身,操作便捷。

缺点:手动功能相对薄弱、超大的液晶显示屏耗电量较大、镜头性能较差。

长焦相机:

长焦数码相机指的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代表机型为:美能达Z系列、松下FX系列、富士S系列、柯达DX系列等。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

主要特点:

长焦数码相机主要特点其实和望远镜的原理差不多,通过镜头内部镜片的移动而改变焦距。当我们拍摄远处的景物或者是被拍摄者不希望被打扰时,长焦的好处就发挥出来了。另外焦距越长则景深越浅,和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的效果是一样的,浅景深的好处在于突出主体而虚化背景,相信很多FANS在拍照时都追求一种浅景深的效果,这样使照片拍出来更加专业。一些镜头越长的数码相机,内部的镜片和感光器移动空间更大,所以变焦倍数也更大。

如今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3倍-12倍之间,即可把10米以外的物体拉近至5-3米近;也有一些数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如果光学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其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一个2倍的增距镜,套在一个原来有4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上,那么这台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由原来的1倍、2倍、3倍、4

倍变为2倍、4倍、6倍和8倍,即以增距镜的倍数和光学变焦倍数相乘所得。

变焦范围越大越好?

对于镜头的整体素质而言,实际上变焦范围越大,镜头的质量也越差。10倍超大变焦的镜头最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就是镜头畸变和色散。紫边情况都比较严重,超大变焦的镜头很容易在广角端产生桶形变形,而在长焦端产生枕形变形,虽然镜头变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好的镜头会将变形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而理论上变焦倍数越大,镜头也越容易产生形变。当然很多厂家也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比如通常厂家会在镜头里加入非球面镜片来预防这种变形的产生。对于色散来说厂家通常使用防色散镜片来避免,比如尼康公司的ED镜片。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的10×变焦镜头实际上在光学性能上应该可以满足我们日常拍摄的需要。

配套设施

对于拥有10倍光学变焦镜头的这些超大变焦数码相机,整体上的某些缺陷,将对最终的拍摄质量以及用户的使用造成致命的影响。

1、长焦端对焦较慢。众所周知,消费类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技术实际上并不是非常领先的,从速度上来说也不理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了一段时间的消费类数码相机后换数码单反(DSLR)的原因。而对于10倍变焦的这些机器而言,长焦端的自动对焦将受到更大的考验。就目前上市的这些机器来看,不少机器在这个方面的确存在缺陷。主要是表现在对焦不坚决、或者是不能对焦,这在光线比较暗的地方尤为明显。

2、手持时候的抖动。熟悉摄影的朋友大多数都知道安全快门速度这个概念。安全快门速度其实就是焦距的倒数。所谓安全,也就是说如果你所使用的快门速度高于安全快门速度,那么拍摄出的照片基本不会因为手不受控制的抖动而变得模糊。相反如果低于这个速度,那么就比较危险了。由于10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的焦距非常大,所以就要求我们拍摄时要保证较高的快门速度。否则就比较容

易失去宝贵的精彩画面。

3、画面质量。上面我们其实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就目前刚刚上市的超大变焦数码相机来说,它们的画面质量严格来说也不属于很好的范畴,特别是在长焦端。

4、重量与体积。由于10倍变焦的数码相机的镜头使用的镜片增多,而镜头口径、体积都会变大,导致相机的体积与重量也会相应增加。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紧凑型设计的超大变焦数码相机,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超大变焦的数码相机,重量在200克以内的。

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是照相中所使用的胶片、胶卷和相纸等材料的总称。感光材料一般分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两大类。在照明、电影电视摄制、印刷制版领域中所用各类在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化学变化而达到使用要求的材料。分为银盐感光材料和非银盐感光材料 2大类。它的特点就是在无光的状态下呈绝缘性,在有光的状态下呈导电性。

而在现代数码摄影中感光材料主要有主要有CCD、CMOS、liveMOS三种

与传统相机相比,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是数码相机的心脏。感光器是数码相机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技术。数码相机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就是感光器的发展道路。目前数码相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 (电荷藕合)元件;另一种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

什么是CCD?

CCD和传统底片相比,CCD 更接近于人眼对视觉的工作方式。只不过,人眼的视网膜是由负责光强度感应的杆细胞和色彩感应的锥细胞,分工合作组成视觉感应。 CCD经过长达35年的发展,大致的形状和运作方式都已经定型。CCD 的

组成主要是由一个类似马赛克的网格、聚光镜片以及垫于最底下的电子线路矩阵所组成。目前有能力生产 CCD 的公司分别为:索尼、菲利普、柯达、松下、富士和夏普,大半是日本厂商。

什么是CMOS?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中文全称“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和CCD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CMOS 的制造技术和一般计算机芯片没什么差别,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半导体,使其在CMOS上共存着带N(带–电)和 P(带+电)级的半导体,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即可被处理芯片纪录和解读成影像。然而,CMOS的缺点就是太容易出现杂点,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设计使CMOS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产生过热现象。

CCD和CMOS在制造上的主要区别是CCD是集成在半导体单晶材料上,而CMOS 是集成在被称做金属氧化物的半导体材料上,工作原理没有本质的区别。CCD只有少数几个厂商例如索尼、松下等掌握这种技术。而且CCD制造工艺较复杂,采用CCD的摄像头价格都会相对比较贵。事实上经过技术改造,CCD和CMOS的实际效果的差距已经减小了不少。而且CMOS的制造成本和功耗都要低于CCD不少,所以很多摄像头生产厂商采用的CMOS感光元件。成像方面:在相同像素下CCD 的成像通透性、明锐度都很好,色彩还原、曝光可以保证基本准确。而CMOS的产品往往通透性一般,对实物的色彩还原能力偏弱,曝光也都不太好,由于自身物理特性的原因,CMOS的成像质量和CCD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由于低廉的价格以及高度的整合性,因此在摄像头领域还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CD和CMOS的区别:

既然CCD和CMOS都是感光传感器,制版感光材料为何价格如此悬殊,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对于一般的数码相机新手来说是否要考虑它们的性能等问题。CCD是比较成熟的成像器件,CMOS被看作未来的成像器件。因为CMOS结构

相对简单,与现有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相同,从而生产成本可以降低。从原理上,CMOS的信号是以点为单位的电荷信号,而CCD是以行为单位的电流信号,前者更为敏感,速度也更快,更为省电。当今高级的CMOS并不比一般CCD 差,但是CMOS工艺还不是十分成熟,普通的SMOS一般分辨率低而成像较差。CMOS 芯片,成像质量比较差。普及型、高级型及专业型数码相机使用不同档次的CCD,个别专业型或准专业型数码相机使用高级的CMOS芯片。代表成像技术未来发展的X3芯片实际也是一种CMOS芯片。CCD与CMOS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但一般而言,普及型的数码相机中使用CCD芯片的成像质量要好一些。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摄影历程纪实性艺术性时代价值创新精神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笼》。1835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但是他的作品世存较少,只有在1838年拍摄的摄影的《巴黎寺院街》。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F.S.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照相机推向批量产品的市场。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高灵敏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和自动聚焦系统以及现在的数码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Removed_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照相机与感光材料 2012040601210 高瑞绪

照相机 现代照相机可分为胶片相机与数码相机两大类 胶片相机是现代照相机的一种类型,而所有当今数码相机的原理,皆源自胶片相机。胶片相机分为单眼相机及双眼相机,胶片相机用的就是底片而已,因此在成本上,消费者要购买底片的费用,要洗成照片,又需要底片的冲费与相纸的费用,算一算每一卷负片所要花费的成本大约是60元上下,如果是正片,大约是40元上下。 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工作原理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将被摄景物发射或反射的光线通过镜头在焦平面上形成物像。 数码相机最常用的用途可以简单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这是单反相机与其它数码相机的主要区别。卡片数码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长焦数码相机指的是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的机型,而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传统对家用机定义不是很清楚,一般对成像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的都可称作家用机。 单反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指的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Reflex反光的英文缩写DSLR。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单反数码相 机品牌有:尼康、佳能、宾得、富士等。 工作原理: 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工作系统中,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

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与此相对的,一般数码相机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摄的影像。显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过处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摄。 在DSLR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感光元件(CCD或CMOS)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便投影到感光原件上感光,然后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主要特点: 单反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这是单反相机天生的优点,是普通数码相机不能比拟的。 另外,现在单反数码相机都定位于数码相机中的高端产品,因此在关系数码相机摄影质量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面积上,单反数码的面积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这使得单反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的感光面积也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因此每个像素点也就能表现出更加细致的亮度和色彩范围,使单反数码相机的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 卡片相机:  卡片相机在业界内没有明确的概念,仅指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对较轻的机身以及超薄时尚的设计是衡量此类数码相机的主要标准。其中索尼T系列、奥林巴斯AZ1和卡西欧Z系列等都应划分于这一领域。 主要特点: 卡片数码相机可以不算累赘地被随身携带;而在正式场合把它们放进西服口袋里也不会坠得外衣变形;女士们的小手包再也不难找到空间挤下它们;在其他场合把相机塞到牛仔裤口袋或者干脆挂在脖子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摄影的发展历史精编版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

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

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 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

摄影基础课程学习大纲.doc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 1. 课程教学目标 《摄影基础课程》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 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课程主要着重介绍照相机(含相机类型、结构、使用及维护)、 黑白感光材料(含种类、性能和选用等)、摄影曝光(含正确认识曝光、曝光量估计等)、景深与超焦距(含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超焦距含 义的使用价值等)、摄影实践(含人物、风光、静物摄影以及运动、广 告摄影等)、黑白暗房工艺(含黑白胶卷的冲洗、黑白照片印相和放大 的制作)、摄影构图(含构图的原则和要求、影响构图的因素等)、数字摄影系统(数字相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用)等内容。 2.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摄影是艺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掌握传统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对照片的后期处理技能。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 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知识,摄影所需要的各种摄影器材,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去掌握并创作拍摄全过程和后期暗房操作技能。同时使学生灵活掌握摄影中常用的拍摄方法、技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和拍摄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摄影器材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要求学生掌握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识各种常用镜头、照相机的基本结构;胶卷的类型和成像特点;初步掌握摄影用光、曝光、取景、构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拍摄照片的技巧和黑白摄影暗房后期制作。

摄影发展史

摄影发展史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摄影发展史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着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着,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2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

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7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8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9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0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1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用日光蚀刻法翻拍了一幅十七世纪的荷兰版画,由此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但在摄影技术诞生的初期,由于感光材料的灵敏度很低,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曝光数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 意义:世界上有确切年代的第一张照片局限:但是它仅仅是对绘画的一种复制,真正面对外部世界捕捉并成功固定影象的是《窗外景色》

第二章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1.航摄仪和感光材料 2.航摄基本知识及其作用 比例尺重叠度(航向旁向) 相片偏角 3.投影比较:类型特点 第一节航空摄影仪与感光材料 一、航空摄影仪 指航空摄影机、地面摄影测量用的摄影经纬仪,以及近景摄 影测量用的摄影机,简称摄影机。主要由暗箱和镜箱构成。 1.镜箱物镜 物镜筒 座架 框标平面镜箱体是一个可调节摄影物镜与像平面之间距离的封闭筒 2.暗箱: 3.框标平面:镜箱体后端为一金属框架,研磨成极为精确的平面 作用:像点坐标量测 3.框标坐标: 在框标平面内区其交点作为坐标原点,建立起框标直角坐标系。航摄软片紧密贴附在框标平面上,所以框标平面即为像

平面的位置。 4.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5.摄影机主距(像片主距):摄影机物镜后节点到像片主点的垂距称为摄影机主距,也叫像片主距,一般用字母f表示。 二、分类 (一)按摄影物镜焦距和像场角分为: 1.短焦距航摄仪, f<150 mm,相应的像场角为β>100o; 2.中焦距航摄仪 f:150 mm<<300 mm,像场角为70o<β<100o; 3.长焦距航摄仪 f>300 mm,相应的像场角为2≤70o。 二、分类 (二)按照像幅(正方形)大小分: 1.短焦距航空摄影机的像幅多为18 cm×18 cm 2.中焦距航空摄影机的像幅有18 cm×18 cm和23 cm×23 cm 3.长焦距航空摄影机的像幅多为23 cm×23 cm和30 cm×30 cm 第二节航空摄影测量对摄影资料的基本要 求 ?测绘地形------摄影多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航摄机在曝光瞬 间物镜主光轴保持垂直于地面。 ?《航空摄影测量规范》要求像片倾角应小于2o~3o。

摄影技术发展史

本文由uufeixhi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摄影技术发展史 如果从明亮景物上反射来的光线,通过一个小孔进入一个暗室,便可在对面墙壁上,形成一个暗淡的景物影像, 图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因为从物体上部来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墙壁的下部,从下部来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墙 壁的上部.这种暗室成像的现象,在古代就已经知道了.1558 年,G波儿塔(Giovanni Porta)就曾对暗室成像加 以清楚的叙述.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发现,将墙壁上的小孔挖大,装上一个望远镜的镜头,便可以形成 一个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这些作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设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园里,以供人们观赏.有些至 今仍然留存着. 到 17 世纪,一些小的便于携带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来作为艺术家画画的辅助工具.他们将四面封 闭的暗箱装在一个轿子上,以便于短途运送,暗箱的顶上装有镜头及反光镜.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在暗箱内的画 板上,形成直立的影像.有的是反光式暗箱,可以放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可以放在手上.在这些暗箱中,影像可以 直接描在纸上.这种发明,对准确地描绘风景建筑的透视与比例,是极为有用的. 暗室的基本原理.由于光是走直线的,所以,一个小孔能将阳光照耀下的景物在暗室中形成一个粗略的影像. 感光材料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就已知道,有些物质在阳光的长时间曝晒之后,会变黑,或退色.对于这种变化,人们常常认 为,像烧饭那样,是由于"热",而不是由于"光"在起作用.有些银化合物尤其敏感.早在 1727 年,德国 J舒尔策 (JSchulze)教授曾证明,将硝酸银与白粉混合成的白色溶液,置于玻璃瓶之中,面向阳光的一侧将会变黑.他指 出,单是热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这时,你可能会想,艺术家的暗箱和科学家的化学感光材料,可以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摄影来了.事实并不然. 大约是 1800 年,一位著名的英国陶瓷工人的儿子 T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曾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 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试图制作"阳光图片"(Sun-picture).他将皮革放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盖部分即 逐渐变黑,而当取下树叶时,便留下白色的影子(左图).不幸的是,韦奇伍德未能防止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 部分变黑(除非他用微弱的烛光来观看).他也不能将暗箱所形成的影像记录下来,因为光线实在太弱了.直至 1805 年他去世,韦奇伍德始终未能在这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是在将近 20 年之后,才在法国出现.在那里,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试图把暗箱中 的影像直接记录在涂有化学药剂的石块或金属面上,并希望将这影像用新发明的平版印刷术印刷出来.根据 尼埃普斯的书信记载,1816 年,他曾用氯化银感光纸记录了一个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负像").但是,尼 埃普斯想要得到的,是在金属板上形成一种正像,以便蚀刻后,能用油墨印刷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一 种油溶的白沥青,涂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经长时间曝光,使沥青硬化.然后,将金属板置于熏衣草油中,把白沥 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这样,影像的明亮部分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原物相似的正像. 尼埃普斯称这个方法为"阳光摄影法"(heliography),通过蚀刻,可在半透明纸上印制为像片. 1826 年,他成功地将一块铅锡合金板置于一个暗箱中,从他房子的顶楼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记录了下来. 曝光时间约是 8 小时.这幅样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 尼埃普斯的这个日光硬化摄影法,后来,经过改进,为印刷制版所采用,但由于光敏度过低,始终没有直接应用 于摄影上. 达盖儿式摄影法 L达盖儿(Louis Daguerre)是巴黎艺术家和风景画家(左上图).他是了解尼埃普斯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达盖儿早以创办"西洋镜"(dioramas)而闻名.他用大幅的风景画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灯光效果,使观众通过一 个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及陌生的地方,借此达到娱乐的目的.后来,他用暗箱进行精心的描绘,以 供"西洋镜"展出.不久,他对用银化合物的化学方法来记录影像发生了兴趣,并想加以尝试. 他先同尼埃普斯通信,最后与他合作,共同探索"阳光摄影"的奥秘.但是,没有结果.沥青法的光敏度太低,而尼 埃普斯又不愿像达盖儿所主张的那样,用银盐作进一步的试验.4 年后,尼埃普斯死了,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 后来,达盖儿继续用金属板进行试验.这时,他用的是铜板,表面镀以银,并用碘蒸气进行光敏化,使铜板上形成 一层碘化银.但是,它的光敏度实在太低了,即使用当时最好的镜头,也拍不出影像来.后来他发现,当他把已曝 光的铜板放在加热的水银上熏时,影像便得到加强或"显影",这才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至 1837 年,他已有 了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对大部分明亮光线下的景物,曝光

摄影发展史

摄影发展史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2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7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8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9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0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1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摄影发展史简述

摄影发展史简述 2016-06-16 16:29 | 纯粹黑白 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即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厂址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随后迁移到德国。1839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在法国出售。翌年,研制成功独立照相机,1841年开始销售,之后受到世人青睐。可谓是伴随摄影历史同步发展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照相机厂商。)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第2章 摄影感光材料_737507799

第二章摄影感光材料 本章要点:黑白感光片的结构;感光片的分类;黑白感光片的主要照相性能:感光度、反差、宽容度、颗粒性和分析力、灰雾度;彩色感光片的影像生成过程;如何选择感光材料;感光材料的保存。 第一节感光材料的发展简史 一、感光片的发展历程 感光片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感光物质本身的发展,二是感光物质的载体--片基的发展。 1、1800年,英国人托马斯。韦奇伍德用有涂硝酸银(感光物质)的皮革(片基)拍摄了“阳光照片”——树叶,记录了下了树叶的形态,但无法显影和保存。 2、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用沥青加熏衣草油(感光物质)涂在铅锡合金版(片基)上,拍摄了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窗外的景物》,这种拍摄被称为阳光拍摄法,曝光时间约8小时。这种照片又叫《鸽子窝》。 3、1829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和尼埃普斯合作,研究发明“银版法摄影术”,使涂有碘化银的铜版曝光,然后熏以水银蒸气,再以食盐溶液定影,形成永久影像。 4、1835年,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用氯化银或硝酸银作感光物质,涂在纸基上,放入相机,拍成负像,又在阳光下通过特定装置获得正像,并发明固定影像的方法。被称为“卡罗摄影术”。 5、达盖尔摄影术:1837年,尼普斯和达盖尔完成了银版曝光法的发明实验。1939年,法国政府向世界公布了摄影术的诞生。 此后,不少人实验银版法以外的方法。1844年,中国科学家邹伯奇尝试用玻璃版拍出照片。1851年,英国摄影家阿切尔发明了火棉湿版法,也是用玻璃版。湿版比金属版清晰度高,可以复制照片,曝光时间短。 6、1851年,英国雕塑家、摄影家阿切尔发明火棉胶湿版,用玻璃版代替金属版,清晰度高,并可复制作品,其曝光时间也比达盖尔法和卡罗法短,摄影进入湿版时代。(感光物质是火棉胶和银盐,片基是玻璃版)。 7、1871年,英国医生、业余摄影家马杜克斯发明溴化银明胶干版法。这种新方法用动物胶代替了火棉胶。干版与以前的感光材料相比,感光能力显著提高,可达1/25秒的最高拍摄速度。摄影者也不用再自制底版,摄影操作大为简化。从此真正揭开了摄影术流行和大发展的序幕。 8、1880年,发明家乔治.伊斯曼买了一套价值125美元的设备,在美国纽约罗切斯

世界摄影发展史

世界摄影发展史 通过对这半学期的对摄影史的学习,我感受到了摄影世界的魅力,也对其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丰富了我对摄影世界的阅历,总之是受益匪浅啊。 摄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定格了我们的青春。摄影是一门艺术,连接时空,记录史实。它给大众传递的是历史,是现实,是时间与空间。它让历史定格,包括它的气息和氛围;它让现实延伸,带着它的魅力和遗憾。摄影以它无障碍的交流,向大众传递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既包括整体现实世界,也包括个体心灵世界,而且是这几个世界统一的总和。 摄影的产生,尼埃普斯、塔尔伯特、达盖尔等人对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摄影的历程经历了实用化,小型化,电子化自动化和数码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小孔成像原理。英国发明家卡尔比特是由底片负片到整片的创始人,1835开始用涂有氯化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成为负相,然后利用日光印象。 世界摄影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3年—1924年,这一阶段,照相机的机身由木箱改变为金属机身,镜头由单片新月形透镜发展为校正像差的多组多片正光镜头,镜头上设置了光圈和快门,以控制曝光量。其中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安装胶卷的方箱照相机,对摄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1913年德国蔡司显微镜厂的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rk)研制成使用35mm电影胶卷的135照相机。这是照相机的开始起步的阶段,虽然这个阶段之前摄影就已经诞生了,但是我认为直至1893摄影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二阶段时间为1925年—1953年。1925年德国莱茨公司改进了巴纳克照相机,生产出采用埃尔玛镜头的平视取景的135照相机,命名为徕卡I型。徕卡135照相机便于携带和抓拍,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和摄影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1929年德国罗莱公司生产出第一台双镜头反光120照相机。1932年德国蔡司公司和伊康公司生产出装有硒光电池测光表的照相机—康太克斯I型135旁轴取景照相机。1948年德国生产出第一台五棱镜单镜头反光135照相机—康太克斯S型照相机。同年,瑞典生产出可更换镜头和片盒的120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在此阶段,镜头单层镀膜技术得到推广;变焦距镜头诞生;照相机性能进一步完善;德国照相机的质量和产量在当时均有明显的优势,徕卡照相机和罗莱弗莱克斯照相机成为各国仿效的对象。 第三阶段(1954年—1984年)1954年德国阿克发公司生产出第一台有镜头外测光功能的阿克发EE(电眼)型135平视取景照相机。从此,电子技术应用于照相机领域。1959年阿克发公司生产出具有自动曝光(AE)功能的照相机—奥普蒂马照相机。1977年日本小西六公司生产出第一台自动调焦(AF)照相机—柯尼卡C35AF 型平视取景照相机。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出用磁盘记录影像的静态视频照相机—马维卡(Mavica)照相机,把光信号转变成模拟的电信号记录在软磁盘上,为数字影像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1982年尼康公司推出的FM2全手控机械照相机。该机型以其优良的性能成为众多专业摄影者的首选机型。1983年尼康公司生产具有分区评估测光功能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尼康FA型照相机,使测光精确度大大提高。这一阶段,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照相机领域,使自动测光、自动调焦、自动曝光成为现实。光学传递函数理论的推广,新型光学材料的开发和光学加工技术的提高,使镜头质量得以改善。非球面透镜崭露头角,镜

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讲义

高效课堂*精讲精练 知识点1 照相机 情境激疑 照相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1.仔细观察下图的照相机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2.给你一部照相机,体验一下近景拍摄和远景拍摄镜头和胶片各有什么作用? 教材全解 1.原理: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2构造: (1)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3)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 (4)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5)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3.使用:

一是旋转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景时,使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景时,使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二是选用适当的光圈和快门,使胶片曝光适当。 知识拓展 数码照相机除了有普通照相机上的镜头、光圈、快门和机身外,还有成像元件、存储设备、和彩色液晶显丌器等部件.光线经过镜头或镜头组进入相机,通过成像元件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影像运算芯片储存在存储设备中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器还能够马上观看已经拍摄好的照片,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删除存储设备像一张卡片,可以很方便地从数码照相机中插入和取出数码相机的照片可以方便地输入电脑,通过电脑中安装的图片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放大、裁剪、修饰。 即学即练 例1如图所示,小明用照相机给一圆锥体拍照时,胶卷上得到的像是一个、、的圆锥体。 解析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的原理工作的,被拍摄的物体是一个正立的圆锥体,则形成的像一定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圆锥体 答案倒立缩小 例2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在2019年杭州G20峰会期间拍摄的

感光材料的种类和应用机理概述

保护层 乳剂层 底层 片基 背面层 保护层 乳剂层 聚乙烯纸基 聚乙烯层 (a) 黑白负片 (b) 涂塑相纸 感光材料的种类与应用机理概述 感光材料是一种能够感受可见光、红外光、紫外线、X 射线等电磁辐射信息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经过曝光和一定的加工后,能得到固定影像的物品。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汉代,我们劳动人们就在常年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某些可以“感光”的物质涂抹在器表面制备美丽的图案。今天,感光材料作为信息记录和显示的重要媒介,在文化、教育、科学以及国防等各个领域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中站有重要的地位。 感光材料涉及的围很广,按照材料的光敏介质可将其分为:银盐感光材料和非银盐感光材料,本文将按照传统感光材料的种类和应用机理做简单介绍。 1. 银盐感光材料 在感光科学领域,将以银盐(卤化银)为感光介质的感光材料称为银盐感光材料。自从1727年J.Schulge 发现AgNO 3的感光性能至今,银盐感光材料已有两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银盐感光材料具有感光度高、成像层次丰富、成像稳定的优点,是传统摄影领域使用的最主要成像材料。但是基于银盐感光材料存在制作工序复杂、需暗室显影定影、不能实时显示等缺点,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贵金属银。自2005年以来,数码影像技术和产品飞速发展,传统银盐照相产品的需求快速萎缩,已进入迟暮之年。但是银盐感光材料是人类科学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的一些研究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1 银盐感光材料的结构 从构造上简单的说,银盐感光材料是由乳剂层、支持层和一系列辅助层构成的。不同的品种的感光材料,由于其照相性能和用途的不同,结构上稍微有些差异。图1为几种常见银盐信息记录材料的结构特征。 图 1 两种常见银盐信息记录材料的结构 (一) 乳剂层 乳剂层是感光材料的光敏涂层,直接决定了感光材料的照相性能。印刷行业中使用的银盐感光材料如基层的厚度在5 25 m 之间。尽管乳剂层很薄,但是整个照相过程,从曝光、显影、定影到形成稳定的影像,这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都发生在这薄薄的乳剂层中。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 (一)早期(1825—1917):摄影术的探索和实验时期; (二)现代(1918——1960年代):摄影艺术现代主义思潮处于主流的时期,摄影艺术多元发展,相互辉映; (三)后现代(1970年代——今):摄影艺术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摄影的曙光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第二节新的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第三节摄影术的改进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一·《墨经》光学八条 ?1、光的直线传播

?2、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3、针孔成像的道理 ?4、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5、类似放大率的概念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二·光学折射现象的发现 1、公元前139年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淮南万毕术》——用冰造透镜的记载; 2、汉武帝时,人们懂得用白光琉璃折射阳光使暗室变白昼; 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小孔成像和凹面反光镜作分析和解释; 4、元代、明代数位科学家进行了小孔成像光学实验。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 ?三·色散现象的发现和感光化学应用 1、北宋药学家寇宗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石英类晶体折射并发散色光的记载; 2、公元三、四世纪的中国炼丹术记载金属的化学反应;苏轼《物类相感志》记载“盐卤写纸上,烘之字黑”;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陶瓷制造也应用了感光化学的方法。

?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二·尼埃普斯(Niépce Joesph Nicéphore)(法) “阳光摄影术”(Heliography)?三·达盖尔式摄影法(Daguerreotype) 银版法: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四·塔尔博特(W.H.F.Talbot)与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 ?第一位在暗箱内用感光材料录下影像以达到记录目的的人——数次不成功的实验?暗箱(Camera Obscura)——一个黑暗的房间 ?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

1 第一章 摄影中的曝光控制

第一章摄影中的曝光控制 第一节 在电视节目制作 中掌握好摄影曝光, 是摄影中的一个核心 问题...... 第二节 摄影中的曝光是 一个过程,是感光材 料或摄像机的光电靶 面受光作用的过 程...... 第三节 照相机的曝光过 程...... 摄影的字源是"光画",即以光作画。曝光颇似于画家的用墨设色,浓淡之间都是创作意向。对于摄影创作来讲,控

制曝光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二者都不应偏废。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工作者,必须熟知摄影曝光中的技术,同时又要结合创作意图和造型艺术中的需要,加以灵活运用。所谓灵活运用,就是根据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画面影调、色调的要求,对曝光量加以调整和控制以便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优秀作品。 第一节曝光控制的概述 摄影曝光,是摄影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构成视觉艺术的各种要素中,明与暗对摄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明与暗,所摄画面中的各种景物才能成为可视的影像。所有其它的要素,包括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等,实际上都是明与暗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曝光控制,就是在摄影实践中,通过控制曝光来还原与景物近似的明暗对比关系,或者是根据创作意图将不同的景物亮度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曝光控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创作问题。前半部分论述了通过控制曝光量来还原景物的亮度和色彩,从而使观众在所摄画面中看到真实、自然的原貌。而后半部分则是通过控制曝光量,使不同的景物亮度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这一"最佳"就不完全是对所摄景物的客观还原,而是有了创作者的主观意

图。画面的影调、明快与低沉完全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创作者造型的需要,为艺术创作服务。摄影中的曝光控制,是按照感光材料或摄像机光导材料的基本性能,以一定的景物亮度或景物所接受的照度为基础,调节曝光时间和光圈孔径,以实现曝光的准确控制,使不同的景物亮度,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形成色度饱和、明暗影调适中,层次、质感丰富,符合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所需要的画面效果。 实际拍摄中,曝光控制的正确与否对画面的影响很大。从技术角度看,曝光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影调层次、景物质感、立体形状、轮廓效果以及画面的总体基调、色调和色彩还原。从艺术角度理解,曝光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艺术气氛及情感的表达。总之,摄影中的曝光控制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拍摄时技术条件控制不好,创作中要想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是不可能的;反之,没有很好的创作意图,技术上曝光控制的再好,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只有两者协调统一,才有可能创作出新颖、质量好的作品。 第二节怎样理解正确曝光

感光材料的种类和应用机理概述

保护层 乳剂层 底层 片基 保护层 乳剂层 聚乙烯纸基 (a) 黑白负片 (b) 涂塑相纸 感光材料的种类与应用机理概述 感光材料是一种能够感受可见光、红外光、紫外线、X 射线等电磁辐射信息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经过曝光和一定的加工后,能得到固定影像的物品。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汉代,我们劳动人们就在常年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某些可以“感光”的物质涂抹在陶器表面制备美丽的图案。今天,感光材料作为信息记录和显示的重要媒介,在文化、教育、科学以及国防等各个领域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中站有重要的地位。 感光材料涉及的范围很广,按照材料的光敏介质可将其分为:银盐感光材料和非银盐感光材料,本文将按照传统感光材料的种类和应用机理做简单介绍。 1. 银盐感光材料 在感光科学领域,将以银盐(卤化银)为感光介质的感光材料称为银盐感光材料。自从1727年发现AgNO 3的感光性能至今,银盐感光材料已有两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银盐感光材料具有感光度高、成像层次丰富、成像稳定的优点,是传统摄影领域使用的最主要成像材料。但是基于银盐感光材料存在制作工序复杂、需暗室显影定影、不能实时显示等缺点,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贵金属银。自2005年以来,数码影像技术和产品飞速发展,传统银盐照相产品的需求快速萎缩,已进入迟暮之年。但是银盐感光材料是人类科学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的一些研究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1 银盐感光材料的结构 从构造上简单的说,银盐感光材料是由乳剂层、支持层和一系列辅助层构成的。不同的品种的感光材料,由于其照相性能和用途的不同,结构上稍微有些差异。图1为几种常见银盐信息记录材料的结构特征。 图 1 两种常见银盐信息记录材料的结构 (一) 乳剂层 乳剂层是感光材料的光敏涂层,直接决定了感光材料的照相性能。印刷行业中使用的银盐感光材料如基层的厚度在5 ? 25 ?m 之间。尽管乳剂层很薄,但是整个照相过程,从曝光、显影、定影到形成稳定的影像,这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都发生在这薄薄的乳剂层中。

摄像机发展简史

摄像机发展简史 1. 摄像机发展简史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照片是涅普斯(法语: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1765年3月7日-1833年7月5日),于1827年拍摄出来的,但是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摄影术的发明者却是法国的路易?达盖尔。涅普斯,是未被大众关注的摄影术发明者。在那个时期,摄影的产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们早在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墨子年代就已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奥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这一原理仍然适用于摄影术,但当时阻碍摄影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将影像保留下来的方法仍然没有被发明。1825年,涅普斯委托法国光学仪器商人夏尔?雪弗莱(Charles Chevalier)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制作光学镜片。并于1827年(有说1826年)将其发明的感光材料放进暗盒,拍摄和记录下历史上第一张摄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国勃艮第的家里拍摄完成,通过其阁楼上的窗户拍摄,曝光时间超过8小时。1829年与路易?达盖尔达成伙伴关系,共同研究摄影术。1833年7月5日,涅普斯意外死亡。1839年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宣布路易?达盖尔获得摄影术专利。 公元350年,亚里士多德在其所着《Problemata》一文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 公元1100年,阿尔哈森曾就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定律的原理作了论述。 公元1250年,多米尼卡修道士马格诺曾指出银盐变黑的现象。 1704年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的现象 1725年舒尔茨发现银盐具有感光性能。 1757年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贝卡利亚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涅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9年哥德在其所着《wahlverwandschaften》一书中,对外孔镜箱作了很高的评价。 1816年N?涅普斯用自己定名为“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后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年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24年N?涅普斯在该年9月16日拍出了第一张成功的照片。 1835年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 1839年泰尔鲍脱受约翰?赫舍尔的启发,利用盖留萨克和威尔泽于1819年所发现的硫代硫酸钠(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