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军 于永正 钱梦龙 教学理念

韩军 于永正 钱梦龙 教学理念

韩军 于永正 钱梦龙 教学理念
韩军 于永正 钱梦龙 教学理念

韩军:千字文一课时就足够了

教育时报记者吴松超/文

特级教师韩军上台了,我同其他教师一样屏住了呼吸、睁大了眼睛。对于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虽然早就有所了解,但听他的课我还是第一次。

今天的课是讲作家赵丽宏的《致大雁》。《致大雁》是一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象征意义的文章,一共有五个部分,一千三四百字,语言很美,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明确反对语文教育“技术化”、首倡“人文精神”的韩军来说,这篇文章很对“胃口”。他会怎样把文章的感情、思想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呢?怎么让不经世事的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呢?我在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高人”韩军有自己的办法——“激情朗读”。韩军的朗读真有功夫,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感情色彩随着他朗读的节奏一点点地自然流淌了出来。会场上静悄悄的,只有韩军浑厚的声音伴着音乐在回荡,大家都被韩军投入、动情、充满生命激情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韩军只是选读了文章的三个部分。读毕,他问学生:“是作家写得好,还是我朗诵得好?”学生答:“您没有读之前,我没有觉得文章有这么好,您一读我感觉文章写得真好!”

接下来的环节多少出乎我的意料。韩军没有介绍作者,没有解读文章背景,没有深挖文章的思想内涵,而是让学生找他朗读中的“错误”。

韩军的“错误”被学生一一找了出来。

“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歌唱……”这三句话颠倒了次序。

“仰起头,凝视你神奇的雁阵,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有许多奇妙的联想,有一些难以得到解答的疑问……”中的“凝视”“奇妙”被读成了“仰视”和“奇特”。

“是为了逃避严寒,你们才赶在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迎着深秋的风,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一句中的“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被读成了“冬季来临之前”。

围绕这些“错误”,韩军开始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注意排比句的语序,分辨不同词语的意义、推敲词语的用法。韩军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一片雪花飘落”与“冬季来临”的不同,分析如何把一句话写得生动形象、有韵味,而且让学生试着用另外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第一片雪花飘落”。

显然,这些“错误”是韩军为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早有“预谋”的。

韩军没有停歇,紧接着围绕“你们将飞入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等待你们的,是峻峭的高山,是茫茫的森林,是湍急的江河,是暴风骤雨,是惊雷闪电,是无数难以预料的艰难和险阻……然而你们起程了,没有半点迟疑,没有一丝畏缩,昂起头颅,展开翅膀,高高地飞上天空,满怀信心地遥望着前方……”一段引导学生分别练习“铺叙”和“仿写”的写作手法。

最后,韩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文章的题记上,让学生试着为一篇课文或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写一写“题记”。

一节似乎应该充满教师“理想、情操”宣讲和深入分析的课在学生们的训练中结束了。纵观整节课,韩军只有在开始的十多分钟的朗读环节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其余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表现”,而韩军只是适时进行评论和点拨。

韩军说,这就是自己的“原生态”课堂,“平常什么样子,现在就是什么样子”。“上这节课我用了减法。”韩军继续说,“文章只学习了前两部分,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我也没有讲赵丽宏的背景,没有讲象征的写作手法,但是我相信孩子们通过我的诵读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不畏艰难,坚持信念,不懈追求’的文章意义。”

韩军告诉老师们,这节课体现了“新语文教育”的几个理念——“举三反一”和“美读吟诵”。现代文的教学应该不求甚解、粗通文意、浅尝辄止,一篇课文没有必要去进行字斟句酌,向深、细、透挖掘,期望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那样学生可能什么都掌握不牢。“对于语言学习来说,积累永远重于理解。一节课研讨两三个知识点

就足够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韩军认为,一篇一千多字的现代文一节课就应该讲完,否则就是‘少慢差费’。这样,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几周之内把一学期的课文讲完,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韩军说,语文课一定要姓“语”,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方法。另外,语文教育还应该回归我国千百年来的语文学习传统——吟诵。“学语文本来很简单,千百年来一直很简单,即吟诵是根本之法!可五四运动之后,人们却逐渐摒弃了吟诵法,迷信千技百法。所谓千技百法,无非是解剖解析之法,把文章‘碎尸万段’之法。”韩军认为,美读吟诵,是“人心”感应“文心”,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如发于已心,如出于已口,这样才能“积淀语感,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

最后,韩军肯定地说:“看似最笨之法,实际上是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熟诵1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和300篇古诗词,语文就不必再学了。”

钱梦龙:语文课要保持本色

教育时报记者车治俊/文

11月17日,我听了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一节观摩课《睡美人》。这节课与时下的一些观摩课相比确实不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更没有标新立异的课外拓展。另外,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意外——发给学生的文本与钱老师要讲的内容不一致,影响了教学进度、破坏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再加上师生不够了解、学生回答问题屡屡出错,因此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结构松散、气氛沉闷”,是一节非常“平淡”的课。

但是,这也正反映出钱老师一贯的教学立场和主张。这正如他在开始讲评时所说:“时下流行的观摩课多是‘豪华’的包装课、作秀课,这些课是精心烹制的‘盛宴大餐’,学生吃多了会伤‘胃口’。我喜欢上平常课,因为‘家常菜最有营养’。”我从这节看似平淡的阅读指导课中尝到了一股浓浓的语文味:朴实、自然、真实。这些都体现着钱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睡美人》是一篇微型小说。课堂上,钱老师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和构思展开教学,教学活动紧紧扣住文本,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上课伊始,钱老师先让一个学生朗读课文,之后他明确提出一个任务: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他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问题”:文章第一段中“失踪”为什么要加引号呢?钱老师启发学生要联系整篇文章来思考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很妙:它不仅能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关于引号的知识,即表示特殊含义、强调作用、固定用法及否定作用,而且也点拨学生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意义。当学生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A角坐在台下微笑着鼓掌”时,他们就会很快明白A角并没有真正失踪,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定”,进而会思考“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指导对于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大意是很有帮助的。

钱老师在分析文章设置悬念的特点时问学生: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来叙述事件的经过,把文章最后的情节放到前面,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学生尝试之后就会发现,如果小说这样安排情节,读起来就会索然寡味。由此可见,钱老师的导读技巧非同一般。这种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挖得深,讲得透”也是钱老师教学的一个特色。例如,在剖析小说主旨的时候,钱老师问学生: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睡美人”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精妙绝伦。学生会很自然地联系西方童话故事《睡美人》展开想象:王子深情的一吻,唤醒了沉睡百年的“睡美人”,而A角富有爱心的一让,才有了B角的崭露头角和惊人一现。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到,B角就是西方童话中的“睡美人”,是A角的无私唤醒了她,她的美才为大家所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和文章标题特殊含义的理解。

钱老师不仅着眼于如何“教”,更重视引导学生怎样“学”。他提倡师生平等对话,为学生营造课堂对话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对话和交流。

例如,在分析小说主题的时候,他启发学生要多元解读,可以从A角、B角和导演等角度分析。学生分析后认为,从A角可以得出小说要表达“宽厚待人”的主题;从B 角可以得出“要想抓住机遇,就要早作准备”的文章意义;从导演的角度,可以总结出

“对人要平等,做事要公道”等思想。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钱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帮助学生完善语言表达。这样的问题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钱老师重视朗读、讲究意会,注重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素质化入人体,成为学生血肉的一部分。

真正的教学名师都是有思想、有境界、有风格的。钱老师对文章的分析和课堂讲解很平实,也极其精当。他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简简单单、波澜不惊,却在不经意间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钱老师说:“其实,上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直处在“热闹、表演和浮华”之中,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虚浮,语文也不再称之为语文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快警醒。

看来,语文课还是“平淡”一点好!

作文课不能“一本正经”

□教育时报记者李世超/文

“细雨刷刷地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于永正老师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拉开了一节作文教学观摩课的序幕。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东西呢?

生:细雨、柳树、房屋、山、云和燕子。

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些什么呢?

生:刷刷、唧唧的声音。

师:刷刷和唧唧分别模拟什么声音?

生:雨声和燕子的叫声。

师:那么,刷刷和唧唧是什么词呢?

生:它们是象声词。

于老师接着出示了课文《小英雄雨来》中的片断:“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喀啦一声枪栓响……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

生:喀啦、嗖嗖。

师:喀啦是模拟拉动枪拴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

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几个词都是象声词。句子里有了象声词,读起来就会使人身临其境。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东西,还要适当地写一写我们听到的声音,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

作文课怎么上?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回答。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高效率地指导他们写好作文呢?于永正老师用一节观摩课作出了示范。

于老师指出,我们的一些作文课太正统、太严肃、太“一本正经”了,因此很多学生害怕上作文课,也写不好作文。因此,作文课首先要让学生们感兴趣,教师要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国外的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知诗歌,对学生们说: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写一首诗吧,每人写一句。然后,老师把每位同学的那一句“诗”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诗。做教师的都明白,这是诗吗?这当然不是,可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可见,兴趣对于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让作文课有意思呢?于老师强调说,首先应该从选材的角度来考虑——选材一定要有意思。在这一节观摩课上,于老师设计了看对比录像、出示几组象声词来让学

生练习表达的环节。一般来讲,一节作文课选取一个素材就可以了,但是,于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又多提供了一些素材。于老师提醒老师们,在为作文课准备写作素材时,一定要多想一想“这样的素材学生喜欢不喜欢”。只有喜欢了,学生才会用心来写,才会在作文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于老师接着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作文的命题。”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要在命题作文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让他们尽早适应各种各样的命题写作。不同的标题,其感情色彩大不相同。于老师打比方说,以“我”作题目,就有些单调,就不如“我这个人”的题目,再进一步,用“嘿,我这个人”“哈,我这个人”“唉,我这个人”作为题目就更好了,其各有意义,写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可以起到激情、激趣的作用,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作文命题是一门学问,题目出好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一定要教会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拟个精彩的标题。”于老师强调说。

于老师说,作文课的教学设计也要有意思。在这节观摩课上,于老师先出示两段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了象声词的美妙,接着播放对比录像,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理解声音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紧接着,于老师又提供了几组象声词让学生想象着写作。由于教学设计步步深入,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

于老师指出,作文评讲更要有意思。这节课上,于老师对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作文进行了评讲,而且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面批”。于老师说:“这样讲评作文,全班学生都受益,效率是很高的。从事教学这么多年,我一直使用这种办法,实践证明这样讲评作文事半功倍,效果非常好。”

“有意思的一定有意义,有意义的却不一定有意思。我们应该追求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于老师最后强调说。

“有意思”与“有意义”,一字之别,却是境界迥异,认识上的高下不言自明。

于永正《我这样备课》

于永正《我這樣備課》 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從本期開始,有着四十多年從教經驗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徐州市教研室于永正老師将向讀者介紹自己的備課經驗一一 關于備課的重要性不必說了。反正不備課,或者備得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觀點一:備課不等于寫教案 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隻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一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一一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觀點二:隐性備課最重要 我把備課分爲隐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麽,鑽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鑽研教材。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麽?先理解字 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

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号。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 。如我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無不手舞足蹈。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并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備“朗讀”,一是多讀,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聽别人朗讀,聽錄音。平時,我特别喜歡聽廣播電台的小說朗讀、詩歌朗誦,這對提高我的朗讀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第三步:正确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準确、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于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 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爲一句空話。

钱梦龙《故乡》课堂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以读为本平等对话真切感人 ——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学生书空),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生:周晔。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书都留下了痕迹吗?(检查同学们的书本,表扬了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生字能掌握吗?能读准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于老师一开始就出示所学课文,简练明白,并且把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准确、规范地朗读等基本要求突出来,引起注意。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师: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学生齐读。) 师:请各人读各人的,放开声读。(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追悼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 赏析 导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

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着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 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 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理解是爱的别名。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这里的“教育”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于永正关于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他本人的成长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于永正先生是否把他的思想都集中在语文教学方面。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我认识到迟到了而敢进教室要有了不起的勇气,应当给予赞许。我读小学时迟到了一次,不敢进校,索性选择了逃学!”

钱梦龙《雁》课堂教学实录

沪教《雁》课堂实录(钱梦龙) 课前交流: 教师:同学们,我姓名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学生齐声答:钱梦龙)老师也想知道你们的情况,哪个学校?几年几班?(上塘中学,初二(4)班)全班同学都来了吗?你们是否感觉到今天来上课的是一位挺老的老师?你们猜猜我的年龄。三十太大,十五太小,二十八岁刚刚好。不是跟你们开玩笑,最近人家给我测试了心理年龄,十八岁多一点,二十八不到一点。 今天给你们上的是《雁》。 教师:谁看到过雁,看过的请举手。哦,有四位同学见多识广。雁是什么样的?你什么时候看到的? 有学生说是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过的。 教师:在天空飞过看到的请举手。雁怎样飞的? 生1:它们一会儿成“一”字,人会儿成“人”字,在天空群体地飞过。 教师:“群体”一字说出了雁飞行的特征。那么你们知道雁为什么飞来飞去?生(多人):因为它是候鸟。 师:雁有什么生活习性? 师:今天台下有许多老师在看着。看什么知道吗?看我讲课?不完全是,主要是看你们是怎么学习,所以平时怎么学,今天也怎么学。有问题了,或者要回答了就站起来。 生3:春天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师:北雁南飞。你们知道吗?雁还是一种有情有义的鸟。人们形容爱情忠贞的鸟用鸳鸯,其实不对。真正忠贞的鸟是雁。如果一双雁中有一只死了,另一只就终生不再找配偶。古时男女结成婚姻时下聘礼,其中必定有雁,这叫委禽。就因为雁有这样一种难得的生活习性。 今天们要学的文章就是写一只雁,或者说两只雁的故事。 现在来读一读课文。 师:生推荐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朗读。 一女生读前半部分。 教师: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普通话很标准,感情表达得也恰当。刚刚拿到课文就能读得这样有水平,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那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齐答:有! 学生一一指正,教师补充。 师:我们再请一位男同学来读。(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很有精神。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很有感情。 订正男生朗读中的几个错别字。并说明蓄满和噙满的异同。 师:同学们,文章听完了,说说自己的感想。这儿没有标准答案。 生1:我觉得这只雁重感情。 生2:我觉得这文章里的人冷酷无情。 生3:我觉得文章定出人的无知、贪婪、冷酷,也写出了动物之间的亲情和爱情。

课堂教学风格

名师教学风格荟萃 一、苏派教学:“厚实、灵动、精致”的教学风格 1、斯霞,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倡导“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创造“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著有《斯霞文集》《我的教学生涯》。 2、李吉林,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出版了《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 3、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 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作有《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名言:“认真 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代表课例有《草》、《梅兰芳学艺》等。 4、孙双金,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首创情智语文教学,出版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等。他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的殿堂, 做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能力,而且还要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洗涤、艺术的享受。他要达到的情智课堂教学境界是: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学生思接干载、浮想联翩;学生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孙 双金的语文课在小语界的影响很大一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曾以壮美之情打动无数人的

于永正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于永正评析/李兴举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 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 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 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生纷纷举手,师 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同学们要注意 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师: 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 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 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 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 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 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 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 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_语论.doc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_语文论文-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怎样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文教育家的《故乡》教学的大致思路。 于漪老师的《故乡》教案(四课时),教学步骤为:一、解题;二、理清故事情节;三、典型人物分析:1.闰土;2.杨二嫂; 3.分析我; 4.小结,总结《故乡》运用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及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四、归纳主题思想;五、作业。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二课时。共分三步:一、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然后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三、布置一定的练习。第二步步骤为:一、将学生提的问题分为七类、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二、讨论回乡途中的我(以上为第一课时);三、讨论闰土;四、讨论杨二嫂;五、讨论宏儿和水生;六、讨论离乡途中的我;七、讨论写景部分(以上为第二课时)。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解题;2.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以上为第一课时);二、点拨、讨论:1.分析闰土小英雄与木偶人;2.分析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以上为第二课地);三、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的结尾三个自然段,完成练习五(以上为第三课时)。

三位老师执教《故乡》,从大方面看,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都在解题、熟悉情节、把握小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三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一、情节和结构的分析 于漪老师设计的提纲: 情节安排:(板书) 蔡澄清老师设计的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于永正:我这样备课

于永正:我这样备课 导读: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 生:(齐生)一样! 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 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 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 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 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 生:(齐生)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 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 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们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

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有感 记得还是很多年前,同事外出带回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教海漫记》,我借来看看。一翻开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并在几天内就把读完全书。后来参加名师在农大千课万人观摩现场,在会场门口购得这本书,并请于老师亲笔签名。 “它是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它将领你走上讲台,教你辅导孩子,助你成为名师!”封面上的几句话,映衬着满天的朝霞,扬帆的船只,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希望。整本书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它篇”分为四个版块,共70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也就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文章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在讲故事。”于老师以这种“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让高深的理论变成了亲切的文字,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本书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萃,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值得认真研读。 启示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贯穿本书的70篇文章中的,也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要学会宽容”“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忍耐?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当然也是五彩缤纷的,做老师要学会宽容。 他说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年刚接新班,前任班主任告诉于老师,这个班部队子女多,不好教。第一节课一跨进教室,班长刚喊“起立”,站在第一排的一位黑脸男孩便“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一声“哈依”!全班震惊,看来是给新老师来下马威。于老师送给全班同学一个笑,示意其他学生坐下,微笑着走到这位黑黝黝、个子不高的学生跟前:“你是从哪儿来的?”这下,那学生不安起来,感到手足无措。“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

《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主题阅读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感受 我所从教的地方是全国有名的豆腐之乡———石牌,大多数的学生家长都外出做豆腐去了。家里的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督,表现的比较懒散,对学习尤为如此。长期以往孩子们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努力想办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彭校长的引领下我班尝试了《新语文主题阅读》。没想到这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给我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变得爱学习了,并能主动去学习了。下面就这次浅显地谈一下做法和感受: 一、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搭建 1、单元主题式教学观念的建立 什么叫“单元主题教学”呢?“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惧怕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教学前,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有关的一些教学建议,从而构建了整体教学观,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2、生本小组的成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班级学习风气不正,成了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改变了这一现象,还帮我在这场教学革命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接下来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首先谈怎样分组。分组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将学生按好,中,慢分成三等,每组一个优生,两个良好,一个慢生。二是按性别分,

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1)

青年教师要学习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 看到于永正老师的备课方法,我感受很深,我要组织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要好好学习.我听过于老师的好多课,他还在我的老同学-----特级教师薄俊生校长的引荐下给我签了名.我很佩服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是于老师的备课方法: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钱梦龙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钱梦龙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 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 板书:1、地理位置; 2、得名原因; 3、海水趣事。 生(1):死海的位置在约旦和巴基斯坦(众插话: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中间。 师:巴勒斯坦在亚洲西部,巴基斯坦在亚洲南部,和我们中国接壤。这两个国家的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而且都是亚洲国家,很容易记错,建议这位同学课外去找世界地图或亚洲地图查一查,以后就不会再搞错了。谁来说“得名原因”?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 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这都是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小朋友听了,不但乐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来,眉飞色舞地读起来。 童心不泯,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一次我们带学生春游,来到湖边,学生要求划船,班主任不答应,怕出危险。我说:“有工作人员和我们在呢!怕这怕那,什么都办不成呀!要理解学生——划!”学生欢呼雀跃。 最近我重读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被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不要把学生“看”死了,“管”死了!给他们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玩,允许他们调皮!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呀!

于永正作文教学

于永正作文教学 导读:于永正:《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 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两次作文课,总觉得再怯生再拘谨的学生只要进了于老师的课堂就变得活跃起来,说话惟妙惟肖,行文笔下生花。这次我又有幸在“全国第三届作文研讨会”上听了他执教的《一个______的早晨》的作文指导课,再次感受了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畅所欲言呢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上课伊始,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小花在微风中舞蹈,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还有哗哗的流水声,真是美妙极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后想象,再现生活。每个学生都

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燃起写作欲火,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二、以读促写,认识生活 在学生渐入写作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于永正老师扮)出现了。“我看你往哪儿飞!”“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学生纷纷上前阻止。“猎人”说大家制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急得直跺脚。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认真阅读,热烈讨论,从多方面认识到大自然中的鸟对人类的帮助大,人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 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认识生活,为后面的说写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向互动,表述生活 在学生充分阅读《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文的基础上,“猎人”又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这次劝说变得有理有据。“猎人”的态度也由满不在乎到理屈词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以”猎人”的口气)啊,树林里的鸟真多啊!昨天我吃的斑鸠肉真香啊!今天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生:(大吼)嘿,不许捕鸟! 师:这样劝不礼貌。 生:伯伯,您到过无声世界吗那里太死寂了。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

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课 件《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 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 (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