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点】孙施文 关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观点】孙施文 关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观点】孙施文 关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观点】孙施文 关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观点】孙施文关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1、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基础,不仅仅是机构改革的问题,更应该是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不解决政府运行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再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也仍然会被肢解。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级政府都是统一的政府,上下级之间是政府与政府的关系,而不是部门与部门的关系。部门是政府的组成机构,是在统一行动纲领下、责任连带条件下主持某一方面或领域的行政管理工作【详见拙作《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协同机制》(《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中的讨论】。

从这样的角度讲,过去各种规划间出现的问题,实质是政府体制问题,而不只是各个规划的问题。因此,即使现在将几个主要的规划合在一个部门,如果不解决这个体制问题,政府还在继续被部门所绑架,那么,凭借着政府部门中的各位才俊的聪明才智,在权力欲的催化下,再出现一些花样翻新的幺蛾子也是不奇怪的。2、空间规划并不是资源、空间本身的规划,其实质是空间使用的规划,保护、开发、经营等等其实都是使用的方式。讲到“用”也就必然涉及到人,是以人、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因此,这也就不是某一类空间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整体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是为人、为世代的人服务

的。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角度来讲,空间规划就是国家和地方战略的空间部署,其实质就是制定有关空间使用的公共政策。空间是所有行为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因此同级政府各部门的各类政策制定、财政安排和实施管理等应以此规划为依据,至少应当考虑各类政策实施所可能产生的空间效果。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这就要求空间规划的内容也能够为其提供支撑和引导,成为各类政策及其实施的集合。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和地方的大量政策都有空间效应,这不仅包括资源和生态保护、城市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些看上去和空间没有直接关系的政策内容,比如教育设施规模化、援助(扶贫)计划、财政转移支付等,都有空间效应的。用简单的例子来说,过去的乡镇企业发展、现在的乡村振兴,都是遍地开花般地去进行吗?国家各级各类的开发区、新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的设立是否应当有国家级的战略意图还是就任地方去折腾?各

类政策背后支撑的资金投放必须与战略布局相匹配。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空间规划应当是各类政策和决策的框架,是协同其他相关政策关系的集成,也是协同实施的平台。3、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仍然是“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要很好地把“事权”和“规划”对应起来。规划和发展权是一级政府的重要事权,是实施治理的重要方式。过去我们只是把事权和规划的对应关系放在文件(甚至

法律文件)上说,实际操作很少顾及。从某种角度讲,土地管理模式大量剥夺了地方政府的规划权,发改和城乡规划是放任地方政府滥用规划权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城市编制总体规划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构想国家战略之类的内容上,结果,为了突出本城市的重要性,编造出各种“国家战略”,即使是同一个省里的两个城市,甚至是由同一家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规划,所谋、所布的“国家战略”完全不同;而该本级规划中做的许多事情却被草草应付了。而同样严重的是,在规划审批中,混淆了上级政府的审批权和城市政府的事权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了满足上级政府审批要求文本,出现了“好批”的规划,而不是对城市政府来说是“好用”的规划。

从“一级政府、一级规划”的原则出发,上下层级空间规划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应该是:围绕本级事权的运行所制定的空间政策,其结果不突破上级规划的战略部署要求并且要促进、保证其实施,同时对下层级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和机构性的部署。上级政府对下层级规划的审批应当着重于本级的战略部署和向下传递的任务是否得到贯彻,下级政府的行为(事权)所产生的结果是否越界、是否影响到上级政府的战略意图的实现。4、空间规划的内容不是各种既有规划的拼合,更不是以某个规划为主拼凑进其他的规划内容,必须进行整合。前一阵“三规合一”、“多规合一”的实践已经很

明确地告诉我们,希望在既有规划类型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撮合,难有好的结果、好的成效。因此,在思考空间规划体系时,首先应当先放弃既有规划样式的先入为主,需要针对我们希望这个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要发挥的作用进行整体考虑,将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组合。过去,几大规划都强调自己是综合性的,但仔细剖析一下就可以看到,不管综合考虑了多少因素,最终都以对单一要素进行单一方式的控制为特征,这是部门分而治之的结果。因此,空间规划应当看成是一级政府的战略部署的集成,是一个纵向、横向部门统合的规划,因此,其核心的内容就不再是单一要素、单一内容,而是整个地域对应于政府事权的完整的治理内容的落实。5、空间规划是对空间使用的规划,而所有涉及空间的内容都是具体的。这不仅是因为空间类型本身就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是同类型的空间其使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是城市,同样是山林用地,其实际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在东、南、西、北、中就应该是完全不同的。规划是统筹,在各级行政区内进行统筹保护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事权,这就要把统筹放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在建构空间规划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统筹的空间。在设计空间规划体系时,应当避免一上来就先制定一套规划成果的范式,详细规定要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专项等等,应该是问题和需求导向,千万

别先格式化了。而且从长远来看,各层次规划的目的和内容不同,重点不同,而且城市型的和区域型的也不同,应当根据空间规划的作用和需要来设定各规划的专项内容。只要能解决问题,满足治理需要,就是好规划。形式上的统一规范只会消除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按套路来编一套文件是容易的,结果也是没啥用的。至于规划的名称也可以不同,也不必统一到“空间规划”的名称上,比如全国的可以叫“国土空间规划”、省的可以是“省域规划”,市县的可以叫“市(县)总体规划”等。6、从当前的需求看,当务之急是尽快组织力量开展国家级空间规划的编制,既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空间规划的内容和架构,又可为下层次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不应先搞省、市之类的试点,否则各地在不明确国家意图的情况下究竟管控什么仍然是无法把握的。既然是要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就需要有从上而下的机制。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空间规划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借鉴,当然它是调控各主权国家的,与我们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

从我自己的认识而言,国家空间规划是国家战略的空间部署,其中主要涉及:国土安全、生态安全、政治部署、地区发展和协作、骨干性基础设施等,并需建构起全国生态保育格局、经济发展格局、人口分布格局等。核心解决国家战略的区域部署问题,不是具体项目的安排和落地。在工作方法

上,在大区(非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基础上统筹,但统筹结果可以分解到各省级单位。分解的结果是发展指引加底线控制,以指标、标准和要求等为形式,原则上不应是有关具体地域的具体安排,空间性应体现在空间使用的区域划分以及空间使用的类别上(或者说空间政策的差异性上)。空间规划的内容应当是围绕着空间使用的政策性安排,因此,要将规划的基础从土地使用分类转化为以空间使用为核心的政策性分类。过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强调土地使用分类,过于强调空间使用的具体安排(这应当在最为具体层次的规划中予以落实),而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围绕是否允许建设的地区政策分类,并不具有空间使用的指引作用。这两者与空间规划的意图以及空间治理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需要予以综合。7、重新认识规划的概念,这是前面所讨论问题的基础。规划是政策指引,具有规范约束的作用,但不应是对具体内容的控制的,而是方向性的、关系性的,尤其是宏观战略性的规划。因为所有的规划是基于未来预测以及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愿望,而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愿望是随时事变化的。要突出规划的综合协调、综合统筹的作用,要摆脱计划经济的计划模式、城乡规划的建设规划模式,不以固化的、物质化的具体结果(项目、线以及所谓的蓝图)作为控制要求,“规划的严肃性”应该体现在目标的实现和方向的一致性上,而不是文本、图纸与现实的一一对应上。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习惯的“三区三线”之类的说法,这是在部门区隔条件下形成的,现在归并在一个统一的规划范畴之内了,需要进一步地斟酌,甚至有些要弃用。规划就是统筹,统筹是在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动中、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开展的,要充分地将统筹的工作放到基层政府中,与其事权相对应。在空间规划体系中,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担当不同的作用,最高(国家)层次的空间规划表达的是国家战略部署;最低层次的空间规划是实际操作性的、对空间营造进行管控的规划,这是需要设置在基层政府的管制平台。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的规划,最低层次的规划是对社会发挥直接控制作用的(具有法律效力),这是建立在社会利益调配基础之上的,必须具有刚性;之上所有层次的规划对社会主要起引导作用,仅对下层次政府行为、下层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管控作用。此外,在制度和机制体制设计时,应当重视中央政府政策导引的作用,这种导引就是要对规划里的具体内容以及日常行政管理究竟应该怎么做、怎么贯彻落实战略和政策的要求、以什么样的原则和方式去协调出现的问题、怎么对规划问题进行评估和考核等进行指引,就如同英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政策指引(PPGs)和白皮书等,而不是对文件格式、图纸张数等进行规定。作者: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教案专题

教案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第二学期 科目:《公共空间设计》 班级:14环艺班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一周课次 1 时数理论( 4 ) 课型 理论+ 实践 类别 核心专 业课实践(0 ) 标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本次课程所属的项目: 大项目:公共空间设计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完成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开展设计任务的必要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让学生掌握满足工装设计师 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1、使学生了解 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与特征。 2、初步掌 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3、公共空间设计 的流程。 1、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流 程。 2、掌握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基本构成 要素,学习公共空间组织方式与原则。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要求学生自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武汉市新科技馆等公共建筑。思考两个问题:家装和工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不同种类的工装设计依据大致有哪些? 课 前 准 备 相关案例图片(由学生搜集,包括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实景分析) 参 考 资 料 《公共空间设计》-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公共空间设计》-侯林主编

特色餐厅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 本项目旨在训练学生设计要素把握的能力。重点学习公共空间中的餐饮空间设计,训练对空间的感知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家具与陈设布置、光与色的设计,创造符合实际需求的餐饮环境。同时了解餐厅家具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二、设计要求 进行空间界面和建筑装饰细部的设计,空间的划分应满足餐厅空间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行动需求,同时按所构思的餐厅主题、环境气氛和风格进行陈设与装饰设计,营造有个性的餐饮环境。 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本案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区,且店面不临街。要在比较局促的地段,解决好方案的总体布局(如店面设计、人流的组织等)。 2.设计重点为室内的餐饮空间,提倡以工作流程和用餐习惯来推敲和构思方案,并初步确定要营造的室内环境气氛与建筑风格。 3.满足功能使用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如: ①餐桌椅摆放是否满足人体工程学,用餐区分隔是否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②空间路线是否能够按照工作流程顺畅的安置。 三、功能划分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樊森 规划是国土空间管理的龙头,规划体系是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全过程,涉及技术、管理和法规的集合和系统。我国现有各类空间规划层级、类型体系各不相同,随着空间规划开展、“多规合一”深入推进,自然资源部成立,机构改革加快完成,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主要空间类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空间类规划主要涉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各规划在其职能范围及法规约束下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城乡规划主要分为国家、省级、市县、镇、乡村五级,包含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规划七类规划。其中:国家、省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城镇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乡村编制建设规划为主。国土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包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试点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民经济社会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编制。 从我国现行空间类规划体系可以看出,各类规划层级和类型自成体系,也就意味着各类空间规划的管理职能、管理体系及技术路线、

法规标准等各不相同,在唯一的国土空间内,各类规划的体系不同是导致规划矛盾差异的成因之一。同时,要加快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统一空间规划体系首当其冲。 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同时,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全国统一,就是要进行空间规划全覆盖,形成全国一张图,主要路径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完成全国三线划定,进一步形成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精准落地,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控。相互衔接,就是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衔接,核心是技术数据的衔接,达到规划期限、目标指标、坐标格式、用地分类、空间分区、边界规模等的衔接协调,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权限、法律地位,达到依法有据、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 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任务要求可以看出,空间规划首先是要在手段方式上实现多类空间性规划合一编制一本规划,而不是加一,其次是按“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基础数据和技术路线相互衔接,在管理上实现三级管理,全国统一一张蓝图管理。 三、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及体系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规划职能演变与新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规划职能演变与新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19-09-21T21:26:21.3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杨辉泽[导读] 摘要:我国近些年对生态文明体制进行了改革,本篇文章对当前规划职能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并且将此规划作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政策。 河口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云南河口 661399摘要:我国近些年对生态文明体制进行了改革,本篇文章对当前规划职能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并且将此规划作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政策。在新的新形势下,规划国土空间职能主要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系统的说明了规划与市场的内部联系,二是针对规划的专业技术界限进行调整,根据其职能以梳理规划行政和专业层级体系为基础,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保证其具备清晰的结构、简 洁的层次、高效的管理。 关键词:多规合一;市场机制;规划职能;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体系 1.规划与市场 1.1 经济体制对规划的影响 我国建国初期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背景下提出了很多相关的规划。就城市规划作为例子,整体的城市规划一方面需要将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进行确定,另一方面还要平衡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将政府的意图和公共利益最先的体现出来,这也是城市规划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必要属性[1]。与之相比,美国学者则认为社会主义的优点正是城市的规划,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自然所独有的计划经济特征和公有制属性[2]。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环境下城市规划呈现出继续扩展的态势,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之相关的技术体系也逐渐越发复杂,行政机构的规划逐渐的拓宽,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涉及面最广、最庞大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方法和实效也在不断的面对着质疑和挑战。 1.2 规划影响市场 以公共政策的属性来说,规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并列甚至是对立的。经过了改革开放 40年,我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同时,规划也随之紧跟着平行发展,并且对于市场的干预也逐渐显现出来。规划的强大调控功能通过公共政策进行了赋予,而规划调控如果过度,市场的活力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就如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样,规划就像政府管理的建设领域新凯恩斯主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我国规划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市场调节无效的情况下,采用规划来建设几个标杆型的二级城市,来对城市群的断档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然而,如何调节规划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当前面临了很多的规划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规划干预混乱。例如各方面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尤其是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作为这两个重点规划,存在着诸多的冲突,而且它们之间又不相隶属,只能通过协调这两个部门来进行对接。这两大规划中存在的冲突一方面在规划成果上有所表现,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行政管理上的表现也非常的突出。通过基层的工作证明,这两大规划冲突大幅的影响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和限制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力。 2.规划与技术 2.1从工学设计中将规划剥离出来 在过去规划成果与工学设计交叉点是有很多的,甚至在目前看来都是难以明确区分的。大部分的修建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主要体现的是业主和物权所有人的意志,通常情况下并不会触及到政府意志,所以就不能称为规划,除非政府明确提出对建筑风貌或建筑设计的相关公共管理要求。再例如城市的设计问题。如果我们要通过城市设计来将一些东西进行约束和管制,比如说城市的色彩与面貌,以及控制街廓比等等,那么设计这些因素城市的本身就应该是规划,管理的形式就应当按照规划来进行。本文章赞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此类要求进行表现出来,而把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来看待,即城市设计要同控制性规划相适应,但新的公共管理性要求不能再被提出。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管理归属由以上的两种思路直接决定着。同理,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管线的界限,规划与设计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的界限,都会遇到界定规划职能的问题。很明显,将规划与设计的界限处理好,也是将政府与市场职能界限划清楚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新的规划体系中需要将工学设计进行剥离出来。 2.2要从技术化倾向中将规划进行分离 规划自身就是设计的一个过程,需要以系统化的方式将治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意志进行表达出来,最终将规划成果形成。规划设计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对国家治理的政策设计和表现。规划的专业技术特征非常明显,这是在城市规划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代表,只不过是管理城市规划的职能达不到专业的城市规划技术配备需要。比如按照当前的土地规划建设标准可以把城市分为 8大类、35 个中类以及42 个小类。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采用如此细致的分类并没有明显的实际效益,应用此类技术已经到了控制规划管理的时候,实际意义比较有限。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说,更加需要专业性的规划管理,应当进行简化目标重新整理技术性规划,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 3.建立新型规划体系 3.1行政层级体系的规划 规划的行政层级体系就是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体系之间的关系,强调上级指导和决定下级规划。行政层级体系已经在过去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明确的建立起来。各级规划应当将各自的职责内容进行充实,就在这方面恰恰是目前存在的短板。例如,国务院需要对某些地级市的城市规划进行审批,但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非常多的内容,不仅有上级需要敲定的事项和内容,而且还有地方自身管理的内容。如果把地方自身管理的职能和事务进行上移,势必会使得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并且上级管理的事项包含了城市发展规模的定位和功能等,若由地方进行编制总体规划的定位和功能等,实质上也反映出地方政府的职能出现越位。 3.2 规划的专业层级体系 行政级别相同的规划和不同的关系就是规划专业层级体系。城乡规划曾经建立起完整的规划层级体系是由多项规划所组成的,具体包括了城乡总体规划、片区规划、修建性规划、各种专项规划等,从技术方面来说具有清晰的结构,明确的职能。但是这些规划之间没有将自身规划的层级和职能进行明确,这就是文章所提到的“多规合一”问题的根源所在。例如,平行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由于缺少它们共同的上层规划,原本不相干的两个规划却管理着诸多相同的事宜,就形成了必然的矛盾冲突。 3.3 重构规划体系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深圳为例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 ——以深圳为例 刘冰冰,洪涛 摘要: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规划控制与建设引导。作为第一个在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中设立建筑与城市设计处并承担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行政管理的城市,深圳在2006年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建立了初步的框架体系。多年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建立起政府、市场、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不断创新尝试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建设管理的手段,特别是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的引导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使得深圳“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协作管理,公共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管理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关键词:深圳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管理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多元化 1 引言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象征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参与和使用城市设施的自由权利,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深圳全市600多个公园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为欣赏和感受这座独特的现代都市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添加了生动的表情,表达了包容与平等的深圳精神,更使每一个移民而来的“外地人”愈发留恋这座城市,萌生浓浓的幸福感。 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控制与建设引导。首先,深圳市规划局的是全国设有“城市与建筑设计处”的规划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拟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政策与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重点(节点)地区城市设计、详细蓝图和公共空间、公共景观规划等工作,机构的设置使得“公共开放空间”在行政管理层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其次,深圳以前瞻性的视野最早编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2006年,深圳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规划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公共开放空间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主管部门面前,因此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

江苏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实效评价与对策思考

江苏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实效评价与对策思考 朱东风,何培根 摘要:2011年3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11]174号),组织全省13个省辖市编制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希望通过规划“为特色空间地块、廊道等编制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提供指导”。2015年春,笔者在对苏州、南通、扬州等地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实施调研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的实效进行了评价,认为本轮规划系统梳理了城市空间特色资源、明确了城市特色定位、构建了空间特色体系框架、总体指导了城市的特色建设。结合对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提出下一阶段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特色资源梳理空间特色体系结构对策江苏 1 引言 习近平说过,“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建筑和城市规划要“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张高丽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要“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时代三个核心要素,为城市打造靓丽名片,留住城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记忆”。可见,城市文化建设与空间特色塑造已备受国家最高决策层重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江苏是中国经济和城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自古就有“人居天堂”之美誉,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色资源丰富,理应成为弘扬城市文化、引领品质建设的前沿。2011年以来,江苏围绕城乡空间品质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和办法,省建设厅还组织13个省辖市编制了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目的在于“整合城市各类特色空间资源,协调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提出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目标与规划方案,为特色空间地块、廊道等编制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方案提供指导”。希望通过组织编制空间特色规划,进一步推动相关城市人居环境风貌特色的展现与空间文化品质的提升。时过4年,本轮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工作实效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总结评价并为新一轮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工作提供参考。为此,笔者对13个城市的空间特色体系规划进行了回顾,并对苏州、南通、扬州等地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的实施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评价了规划的实施成效,梳理了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难点,并就下一步城市空间特色体系规划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基于垂直协调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以荷兰国家空间规划为例摘要 作为重视政府干预的国家,荷兰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国家层面的基于公共和市场干预的战略规划,逐步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完善协调机制,以管制性而著称。本文将以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垂直协调为重点,阐述各层级规划内涵以及规划新动向,最后提出我国可以从规划模式、规划体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参考和借鉴荷兰经验,从而完善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关键词 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

1背景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空间规划开展之初就建立了相应的规划体系,但是随着各部门越来越重视空间规划,现有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大多数的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由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组织编制,以致于空间规划类别虽多但规划内容与职能常常相互重叠冲突,空间规划分级明确但下级规划受限且不能结合实际,最终导致空间规划难以协调和衔接。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调整,总结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规划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寻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荷兰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在欧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规划思想和追求的生态理念对世界规划界产生深远影响,实现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学习荷兰的空间规划理念,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背景下节约用地、经济建设和绿色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2汲取荷兰国土空间规划经验,在有限土地资源中创造宜居环境 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08人/平方公里,却承担了欧洲水路运输门户、世界重要空港、国际金融中心等重要职能,是欧美世界中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次研究旨在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空间的基础上满足城镇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宜居环境。 3探讨荷兰规划垂直协调机制,优化我国空间规划纵向协调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各层级政府的规划权、决策权、审批权及财权混乱而僵化,部门规划权限范围自我膨胀、互相重叠,加之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和目标体系,多种空间规划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现象明显。荷兰作为一个非中央集权的国家,却有着非常有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强调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协商和共赢的原则。因此研究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对解决我国规划垂直衔接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垂直构建

浅论关于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的问题

浅论关于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的问题 摘要:通过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与人的心理感受及行为的密切关系。结合对城市规划理论的认识,提出空间形态秩序是在一定的历史、地域、文化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系统整体。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空间;规划设计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和价值观的物质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考察纷繁复杂的城市建设进程,混乱与秩序、平淡与精彩、和谐与失序轮流交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天文地理、艺术绘画、诗歌戏曲、文学建筑、风土人情不胜枚举,但什么最具代表性又能被广泛认可?中国近代建筑史之中,常见很多被大屋顶覆盖的建筑,但除了屋顶几乎看不到其他带有传统特色的东西。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设计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必须超越大屋顶。l979年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提醒国内设计师,在传统建筑形态里,除了大屋顶还有另一个应引起注意的,是墙和庭院,并在香山脚下设计了一座香山饭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建筑中的墙和庭院以及墙上的开窗设计体现了新思路,但不久又出现了很多被称为“贝氏开窗”或“贝氏墙”的仿效之作,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和符号。其实,要超越的不是大屋顶也不是墙,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太习惯于把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东西作为事物的实质来接受了。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问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2 城市空间的分析 2.1空间概念 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地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设计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1.空间规划体系是什么

1.空间规划体系是什么? 答: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也就是说“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就是空间规划体系三个不同层面的核心要求。全国统一就是要进行空间规划全覆盖,形成全国一张图,主要路径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完成全国三线划定,进一步形成“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精准落地,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控。相互衔接,就是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衔接,核心是技术数据的衔接,达到规划期限、目标指标、坐标格式、用地分类、空间分区、边界规模等的衔接协调,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权限、法律地位,达到依法有据、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 2.空间规划的范围怎么定? 答:关于“多规合一”的范围确定在以上的问题回答中进行了说明,空间规划范围道理同样,不再赘述。同时,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确立的目标任务,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制度、提升政府管控能效,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规划全覆盖等必须要求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全域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空间规划的基础依据是什么? 答:国家从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到空间规划,首要任务就是落实主体功能区中提出的四类区域的空间管控问题。2017年8月29日,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推动主体功能区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并要求到2020年,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县

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与实施机制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与实施机制探讨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 的发展,我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很大提高,通过引入大数据、 互联网平台等先进科技,对城建、水利、农业、环保等动态数据进行搜集,及时 检测空间使用率,使空间潜能释放,达到高效、集约、绿色的目标。本文就国土 空间规划传导体系与实施机制展开探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引言 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正式设立,使国土空间规划得以正名。既不是“多 规合一”规划,也不是空间规划,也不是空间性规划,而是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空间,对于我国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区域间的发展,协调城乡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有利于推动我国不断向前发展。 1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是为解决各项发展问题而形成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通 过对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实现对我国市场经济整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遵循以人 为本发展理念,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政府区域调控力度。同时,对各处 功能区域的功能定位进行明确,最终实现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调整国土空 间战略格局的目的。在新时期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现应遵循以下准则:(1)集约发展。合理划定各处生态保护区域,遵循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从源头 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集中开发资源。(2)分类引导。综合分析各 区域发展现状、资源配置结构以及核心发展潜力,优先构建集开发以及保护目标 于一体的国土空间体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分区功能定位,明确资源开 发利用原则及框架。(3)凝聚共识。各级政府部门应凝聚共识,统一国土空间 规划及发展理念,确定所制定战略布局规划及发展目标得到贯彻落实。 2新形势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特点及要求 (1)地区协调问题。因地制宜提出适应本地的发展纲要,如“一带一路”倡 议的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提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 要密切配合,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释放空间的最大潜力。(2)要考虑时间上的长远性和内容上的综合性。由于涉及土地开发、河流治理、生态修复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时间效应非常明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治 理和开发的成果,因此规划务必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内容上,需要确定自 然开发规模、区域生态环境布局,明确人口和生产力规模,确保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医疗等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3)政策 支持方面。国土空间规划涉及城建、水利、农业、林业、财政等多个主管部门, 在跨区域合作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且应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 术标准体系等保障措施和政策,促进空间规划的落实,实现国土空间规划过程的 透明、公开与公正,维护规划纲领的权威性。 3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与实施机制探讨策略 3.1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 在法规政策完善上,需对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加快制定 相关法律,对突出问题和模糊问题给出明确的规范指导,实现“多规合一”,为国 土空间规划的执行和落实提供法律依据;明确技术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国土空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摘要]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是应对文化趋同现象的需要。本文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扬州市为例,深入分析扬州市的空间特色资源要素,将扬州的城市特色凝练为“古、文、水、绿、秀”等五大方面,构建了“一区、一轴、一带”的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框架,并对重点空间特色区域提出具体的控制与引导要求。 [关键词]城市特色;空间规划;扬州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 Planning of Urban Space becomes a desirable response to practical need nowadays. B ased on Yangzhou city, this study took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and then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n spatial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Furthermore, Yangzhou’s city features were summarized as five main aspects including ancientry, culture, water, green, and elegance, and 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one district, one axis, and one strip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y. In the end, some specific constraints and codes were introduced and illustrated for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spatial regions,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sign references for future application. Keywords:Characteristic Planning; Urban Space; Yangzhou 1引言 时下,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趋同的现象,地方性的传统文化特质逐渐消失,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空间越发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价值共鸣和反思。挖掘城市特色要素,将空间形态塑造与城市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在此背景下营运而生。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三角核心区域北翼,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并在蜀冈上修筑“邗城”,从此开始了扬州城的历史。漕运之便,惠泽运河两岸,扬州城便是运河城市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扬州历经汉代兴盛,唐代繁盛,清代鼎盛的三度辉煌,造就了扬州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精致秀美的城市空间气质。然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起云涌,对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 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 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矛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即使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 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 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年~1965年)。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年~2008年)。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制度基础。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年~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分权主导的平行型层级体系(2008年以来)。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欧盟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气候变化等新形势,需要调整规划思路。荷兰对1965年以来《空间规划法》实施进行评估表明,规划存在过于被动、导向不清和法律效力不够等问题。为此,2008年通过了旨在简化程序、明确职责、权力下放的新《空间规划法》,2010年机构也调整为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在规划效力方面,国家、省和市编制空间远景规划取代国家的关键规划决策、省级区域规划和市级结构规划。空间规划政策及实施内容尽可能落实到市级规划,市级规划有法律效力,市政府可以设置相应的条例。在内容方面,国家编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愿景》,重点关注改善交通可达性等国家利益。省政府编制省级空间愿景,关注景观管理、城市化和保护绿色空间等省级利益。市政府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建设区位、类型、规模以及可能的用途。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有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 蔡玉梅 高延利 张丽佳 -33-

空间发展规划文本

宜居xx专项规划之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xx县规划局 xx市xx城市规划设计院 xx市xx县空间发展规划 一、总则 (一)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重庆直辖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积极、科学地指导和推进xx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及相关规划,编制《xx县空间发展规划》。本次规划成果中文本和图纸是xx城市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二者不可分割并具法律效力。本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与空间利用规划及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公布) 2、《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0.7发布) 4、《重庆市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5、《xx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xx县四规叠合实施方案》 8、《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三)规划区范围:xx县域1518.73平方公里。 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xx镇、xx镇、xx镇行政辖区,共计xx KM2。近、中期不包括xx镇和xx镇,远期将xx镇和xx镇纳入。规划拟形成三个城市组团:主城区、xx组团、xx组团。本次规划的主要范围为主城区。主城区位于xx镇,西起xx、北含xx镇xx村、xx村;东含xx、xx村、xx村以及xx村;南包xx永兴村、xx村,总面积xx KM2。

二、xx城市发展现状 (一)xx城市建设现状特征 1、城区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2008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城市毛容积率为1.2。 2、住房建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xx县未来住房供给量较大,住宅新开工建设量从2010年开始将逐年增高,保持增长态势。现状居住用地的规模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偏高,呈现增长模式。 3、公共设施建设日益增强。2008年公共设施用地的拓展量达到1.5平方公里。同时,近年来城市公建建筑逐步开始建设,南阳公园正加速建设。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滨河公园、天宝寨公园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陆续通过选址或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二)城区空间发展的必要性 1、居住用地拓展呈现超前发展态势 2008年县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构成比例与总规的对比分析中,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同步加强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居住建设,居住用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共设施用地却未跟上,与居住建设量的增长相匹配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设施配套仍需同步加强。 3、城市绿地建设比例偏低,分布不均衡 绿地在总规中要求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6.16%,而现状所占比例低于总规确定的用地比例,公园绿地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建设速度,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公园建设投入不足或进度缓慢。另外,在新的绿地规划建设中,也呈现出区域不均衡发展。 4、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需要提高 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待提高,使用效率偏低,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使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xx景观、xx景观走廊建设要加强 目前,县城xx路的景观建设正在加强,党校—xx段,xx转盘—污水处理厂—xx 中学拟加紧建设,但县城体现公共功能的建筑和休闲空间相对较少,缺少通滨河的视觉景观廊道和开敞空间。xx山的山脊线在县城缺少视觉廊道。 三、宜居xx空间发展 (一) 宜居xx建设与空间发展 按照重庆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直接同城市空间规划相关联的指标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毛容积率、中心城区毛容积率、人均城市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广场面积、人均商业设施用地面积、中小学人均用地面积达标率、百万人拥有图书馆等场所的个数等。根据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作与分工,本研究主要提出与宜居xx直接相关的核心指标。 就其本质而言,各项用地应保持合理比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以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二)空间发展思路 1、城市功能联动尺度拓展的必要性 提升中心功能,实现增长与提升并重的全菜单功能完善是xx未来的主要方向。从传统商贸向现代服务的转型。培育科技生产力、文化影响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打造对接主城的渝东北连接一圈两翼的“桥头堡”功能。 2、构筑两基地一中心,促进整体联动发展 xx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依托现有的xx化工、xx气田、xx厂等形成天然气精细化工的产业基地。 xx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xx的交通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县城和重庆主城建立生态农产品定点采购基地。 县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陆上交通,做强县城工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中心,合理县城功能分区,构建经济文化中心。 3、城区空间构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