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一、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

【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食】吃。【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反】反省。【自强(qiǎng)】自我勉励。【长】促进推测语气。【学(xiào)学半】教学

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o,教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五、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

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①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6、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7、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艺术特色:

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秦晋崤之战词句复习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捆绑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为动用法(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举哀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闲敝邑:使……得到休息 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 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通“向”朝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砺 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通“粢”,粮食 9.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通“四”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1)尔何知! (2)何施之为? (3)纵敌患生

2.定语后置: (1)牛十二犒师 (2)柩有声如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肴 (5)使归就戮于秦 (6)将殡于曲沃 4.谓语后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6.省略句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卜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归就戮于秦 (5)先轸朝,问秦囚 (6)郑穆公使祝客馆 (7)出绛 (8)召孟明、西乞、白乙 (9)必死是间 (10)则在舟中矣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 (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 (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7、乘 (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2)超乘者三百乘(辆) (3)以乘韦先(四) 8、无 (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 (2)勤而无所(没有) 9、过 (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 (2)孤之过也(过错) 10、间 (1)必死是间(中间) (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 虽有佳肴虽:即使 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 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三、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四、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五、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 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 不知其旨也(它的)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二十一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晋文公卒死 (2)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3)国可得也都城 (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 (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 (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 (8)无礼则脱不谨慎 (9)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10)以乘韦先四 (11)为从者之淹停留 (12)未报施而伐其师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14)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 (15)君命大事战争 (16)敢犒从者冒昧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 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代军队) (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 5、则 (1)轻则寡谋(就,连词) (2)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原来已经,副词) 6、为 (1)师之所为,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因为) (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

《虽有嘉肴》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二十课《虽有嘉肴》 一、作品介绍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礼记》与《周礼》《仪礼》并称为“三礼”。 二、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三、重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①虽:即使 ②嘉:好,美 ③肴:用鱼、肉做的菜 ④嘉肴:美味的菜 ⑤弗:不 ⑥食:品尝,吃 ⑦旨:(味道)甘美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①至:达到极点 ②至道:最好的道理 ③善:好处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①是:这 ②故:因此 ③是故:所以 ④困:不通,理解不了 【译文】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不通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①自反:反省自己 ②反:反省 【译文】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能反省自

己;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①自强:自我勉励 ②强:勉励 【译文】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判断句,同时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①故:因此,所以 ②长:促进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曰:“学/学半。” ①兑:yuè,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②命:是《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 ③学(第一个):xiào,教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完整)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推荐文档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 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若潜.师以来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师劳.力竭 6、无乃 ..不可乎. 7、勤.而无所 8、必有悖.心 9、蹇叔之子与.师 10、晋人御.师必于殽 11、必死是.间 12、余收尔骨焉. 13、超乘 ..者三百乘. 14、秦师轻.而无礼 15、无礼则脱.16、以乘.韦先 17、敢.犒从者 18、不腆.敝邑 19、为从者之淹. 20、居则具.一日之积. 21、且使遽.告于郑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使皇武子辞.焉 24、以.闲敝邑 25、不可冀.也 26、攻之不克. 27、吾其.还也 28、而以.贪勤民 29、天奉.我也 30、彼实.构吾二君

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寡君之志. 34、吾舍.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 36、妇人暂.而免.诸国 37、堕.军实而长寇仇 38、亡.无日矣 39、不顾.而唾 40、及诸.河 41、释.左骖赠孟明 42、死且.不朽. 43、若从.君惠而免之 44、秦伯素服郊次. 45、乡.师而哭 46、不替.孟明 47、且吾不以.一眚掩 ..大德 (四)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 (2)余收尔骨焉() (3)君何辱讨焉() 2、且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 (3)死且不朽() 3、以 (1)劳师以袭远()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5)吾子取其麋鹿() 5、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为吾子之将行也()(3)为从者之淹() (4)何施之为() (5)莱驹为右() 6、乘 (1)超乘者三百乘() (2)超乘者三百乘() (3)以乘韦先() 7、而 (1)勤而无所() (2)哭而送之() (3)左右免胃而下() (4)秦师轻而无礼() (5)灭滑而还() (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7)入险而脱() 8、之 (1)何施之为()

八下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虽有嘉肴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记”得意思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课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 一、通假字 ? 学学半 ? 《兑命》曰 兑同“说” 指的是殷商时的 二、古今异义 ? 1、不能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 3、教学相长也 ? ? ?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今义:勉? 三、词类活用 ?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不知其善也 学同“敩”,教导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动作或情况之后 古义:乏。 古义:教与学。 今义把 知识、技能传程。 长: 古:促进,今:名词作动词,吃。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背诵) 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 ? ? 学 ? ? ? ? ? 五、文言句式 ? 1.判断句 ? ? 2.倒装句 学学半——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学习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宾语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指 教学相长, ji ào xu é xi āng zh ǎng ,意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出自

“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在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背诵) 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的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结合自身的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看法(背诵)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 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一、注音 嘉肴(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yuè ) 学学半(xiào ) 二、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翻译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 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旨:甘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长:促进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由语文网为您提供的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祝您学习愉快!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解析】

秦晋崤之战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人教版八下22.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试时间 装订线内不要答 题 装 订 线 新星城西学校2018-2019学年度初二语文练习二十三 《虽有嘉肴》 知识点整理 2019-4-29 一、【原文】 虽有嘉肴,弗f 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 āo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然后能自强.qi áng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 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ji āo 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yu è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释】 ①本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r ú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zu àn 的。 ②嘉肴:嘉:美好。 肴:带骨头的肉。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 ⑥自反:自我反思。 ⑦自强:自我勉励。 ⑧善:好。 ⑨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xiào):同“敩”,教导。 ⑩其:表示推测。 11. 是故:因此,所以。 12.《兑.命》yuè,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教学相长、 五、问答: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 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答:《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最新【人教版】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虽有嘉肴》教学案

【人教版】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虽有嘉肴》教学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清晰。 虽有/嘉肴(jiā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 g)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

此之谓乎? 3.整体感知 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解释句中的加点字。 (1)虽.有嘉.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 ..也食:吃;其:指嘉;肴旨:味美; (3)虽有至道 ..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其:..,弗学,不知其善 指至道;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然:这样;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7)其.此之谓 ...乎.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3。 【课堂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虽有佳肴 一、准确朗读: 虽suī有yǒu 佳肴jiāyáo ,弗f ú食shí,不知b ùz h ī/其q í旨zhǐ也y ě;虽suī有yǒu 至zhì道dào ,弗f ú学xu?,不知b ùz h ī/其q í善shàn 也y ě。是shì故g ù/学xu?/然后ránh?u 知zhī不足b ùz ú,教jiào /然后ránh?u 知zhī困kùn 。知zhī不足b ùz ú,然后ránh?u /能n?ng 自反z ìf ǎn 也y ě;知zhī困kùn ,然后ránh?u /能n?ng 自强zìqiáng 也y ě。故g ù曰yuē:教jiào 学xu?/相xiāng 长cháng 也y ě。《兑 duì命mìng 》曰yuē:“学xu?学xu?半bàn 。”其q í/此c ǐ之zhī谓wai 乎h ū? 二、准确翻译: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字词解释:虽:即使; 佳肴:美味的菜; 弗:不 ; 食:吃 ; 其:它的 ;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字词解释: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强: 自我勉励; 强:勉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字词解释: 故:所以; 相长:互相促进 原文:《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字词解释:兑:通:“说” 指傅说; 曰:说; 学xi ào:教; 学:学习; 其:表示推测 “大概”; 此:这;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谓:说 三、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平常,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的学习);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不倦的钻研,)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答: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

《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 1、《虽有佳肴》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答: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成语)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运用类比论证,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开头运用类比论证,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使道理更加浅显易懂。 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启发? 答: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应注意互动和交流。 6、《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礼制和礼仪的重要著作。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7、《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师版)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内容】 一、作品简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收集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二、读准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三、齐读课文,读出古汉语的韵律美,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自由诵读 五、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六、文意疏通解释加点的词,及翻译句子(学习小组形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解词:即使美味的菜不吃它甘美停顿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词:即使最好的道理不它好停顿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词:所以理解不了(的地方)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解词:反省自己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词:自我勉励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词:所以说互相增长停顿 译文: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解词:教(人)学习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解词:表示推测,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七、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20930

虽有嘉肴知识点复习20930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一、注音 嘉肴(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 二、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 【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食】吃。【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自强(qiǎng)】自我勉励。【长】促进推测语气。【学(xiào)学半】教学 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点

《秦晋殽之战》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满足 3.堕军实而长寇仇堕通“隳”,毁坏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缧”,捆犯人的绳索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砺”,磨砺 二、古今异义 君命大事 古义:战争今义:重大的事情 三、一词多义 ①超乘者三百乘(sheng) 名词,兵车 乘②超乘(sheng)者三百乘量词,辆 ③以乘(sheng)韦先,牛十二犒数词,四 ④因利乘(cheng)便动词,趁着 ⑤公与之乘(cheng),战于长勺动词,乘车 ①秦师过周北门/宫车过也动词,经过 ②孤之过也/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名词,过错 过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就居(《小石潭记》)副词,过分 ⑤《过秦论》动词,指责,责备 ①击之,必大捷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焉②余收尔骨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这里 ③且焉置土石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④君何辱讨焉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们” ⑤杀鸡焉用牛刀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语气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 ⑦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 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副词,表反问(反诘),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其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 ④吾子取其麋鹿指示代词,那/那里 ⑤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其中的

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他们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师:发兵 (2)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军 (3)左右免胃而下下:下车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砺秣:喂 (6)子墨衰绖墨: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墨:穿黑色丧服 (8)晋于是始墨墨:穿黑色丧服 (9)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素服 (10)武夫力而拘诸原力:花力气 2.名词作状语 秦伯素服郊次郊:在郊外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远方的国家 (2)人险而脱险:险境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历兵、马矣载:装载之物 (2)行则备一夕之卫卫:保卫工作 (3)围之不继继:接续的部队 (4)奉不可失奉:奉送的机会 (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施:施舍的恩惠 (6)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 (7)寡君之以为戮戮:杀戮的对象 5.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勤:使......劳苦 (3)以闲敝邑闲:使......安闲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使......受辱 6.为动用法 (1)蹇叔哭之哭:为......哭 (2)秦人不哀吾丧而伐我同姓哀:为......哀悼 五、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完整版)《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虽有嘉肴》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也。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虽有嘉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20课《虽有嘉肴》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答案: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解析:注意“强”的声调是上声,“兑”是多音字,但是在《尚书》中读yuè,“学学半”第一个“学”的意思是“教”所以读“xiào”。 2.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析:文言文的断句首先要明确语句的意思,分析出其句子成分,这样才能明确句子的节奏。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教然后/知困 C.然后/能自强也 D.不知/其善也 答案:B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教/然后/知困。 二、课内阅读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佳)肴.( )

(2)虽有至道 ..( ) (3)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 (4)然后能自强 ..也( ) 答案:(1)美味的菜(2)最好的道理(3)所以(4)自我勉励 解析:文言实词的解释一则靠日常的积累,二则可以根据今意进行推测。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是故”“自强”是古今异义,其中“强”的声调是第三声,翻译为勉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佳)肴(虽然) B.不知其.善也(代指“道理”) C.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 D.然后能自强也.(句末语气词) 答案:A 解析:“虽”是“即使”的意思。 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食,不知其旨也(不) B.弗学,不知其善.也(益处,好处)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清) D.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自立,自强) 答案: D 解析:“自强”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翻译为“自我勉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反 ..也( ) (3)教然后知困.( ) (4)虽有至.道( ) 答案:(1)甘美(2)反省自己(3)不通,理解不了(4)达到极点 解析: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不能按照现在的理解来推断。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 (二)通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 (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 (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 (6)乡师而哭乡:通()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 (三)解释重要词语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15、无礼则脱 . 2、若潜 .师以来16、以乘 .韦先 3、国 .可得也17、敢 .犒从者

4、穆公访诸 .蹇叔18、不腆 .敝邑 5、师劳 .力竭19、为从者之淹. 6、无乃 ..不可乎 .20、居则具 .一日之积 . 7、勤 .而无所21、且使遽.告于郑 8、必有悖 .心22、郑穆公使视.客馆 9、蹇叔之子与 .师23、使皇武子辞.焉 10、晋人御

.师必于殽24、以.闲敝邑 11、必死是 .间25、不可冀.也 12、余收尔骨焉.26、攻之不克 . 13、超乘 ..者三百乘.27、吾其 .还也 14、秦师轻 .而无礼28、而以.贪勤民骖()乘29、天奉 .我也 30、彼实 .构吾二君 31、寡君若 .得而食之不厌

. 32、君何辱 ..讨焉 33、以逞 .寡君之志 . 34、吾舍 .之矣 35、武夫力而拘诸原... 36、妇人暂 .而免 .诸国 37、堕 .军实而长寇仇38、亡 .无日矣 39、不顾 .而唾 40、及诸 .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