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

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

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控制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有所进展,相应的教学原则和规则都会有所更新。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指“从一定看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效果标准指每个学生于某个时间,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水平;时间标准指师生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文件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为使教学过程符合上述标准,他根据辩证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因素进行了新的划分,包括社会(目的、内容),心理(动机、意志等)和控制(计划、调整)方面。他对教学过程的环节亦做了新的划分,制定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方法体系。具体来讲,他提出了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十大教学原则和六项实施办法。巴班斯基认为,应按下列顺序安排课堂教学:提问→讲解→巩固→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概括这些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他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视教学原则为一系统,它所包含成分即每条原则。十大原则在实际运用时,必须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优作用。其六项实施方法是:①综合考虑任务,注意全面发展;②深入了解学生,具体落实任务;③依据教学大纲,分清内容重点;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⑤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⑥确定最优进度,节省师生时间。由此可见,教学

过程最优化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论、教学策略。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它作为一种教学上的优选法,最优化并不是最理想的,其结果应根据具体的条件和实际的可能性来评价。因此,最优化的概念是相对的,并非固定的模式或标准,每个教师都可致力于自己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①教学任务的具体化;②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③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④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⑤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⑥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

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通过深入研究,为广大教师拟定了综合规划任务的程序。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条件包括: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对个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响的身体发展因素;个人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特殊影响的教育因素。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学生的方法。巴班斯基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份大纲。该大纲包括七个项目:学生参加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认识活动的技能技巧水平,学习毅力,身体素质,家庭的教育作用。研究学生的方法包括观察、谈话、诊断性作业、研究有关文件、教育会诊等。教育会诊法是巴班斯基的创造。这种方法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任课教师、校医、家长代表等参加讨论全班学生鉴定的会议。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良和行为欠佳的原因,确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这一方法以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这个方法论原理为根据,并且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以及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合适的可能数量的理论。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规

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区别教学决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

6.创造必要条件

巴班斯基指出要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审美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需要迅速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善于对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是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巴班斯基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副院长、教育科学博士。也是苏联当代教育理论界的权威之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与众不同,即他首次尝试性地使用了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他指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来研究教学过程。在他的这个系统结构方法论之下,还包括如下一些具体观点:整体观,联系观,矛盾观,综合观,真

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系统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教学最优化的定义

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巴班斯基在不同场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或“教学最优化方案”作了与上述定义基本一致的解释:

1、所谓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所可能最大的效果。

2、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3、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4、最优的教学方案,也就是对现有条件来说,对现阶段来说,从其效果和师生的时耗角度看,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通过上述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教学结果和教学时耗量,是评定、选择、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教学最优化的标准问题。

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都在教养、教育、发展上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内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这里强调的不是现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其教养水平可以用五级记分制来作定量评估,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可采用高、中、低三级评定制。

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均遵守卫生学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这种定额在当时苏联统一颁发的《学校章程》中作了具体规定。

巴班斯基对此作了两点补充说明;第一,不仅可按两个标准,而且可按三个、四个标准来处理教学最优化,如精力消耗量、资金消耗量等,但目前按两个标准处理是适宜的;第二,最优化标准是在具体场合下制定的,它们随着师生可能性的提高而逐步复杂化。

巴班斯基还围绕上述两个标准,把“教学最优化”同“教学积极化”、“教学合理化”、“教学现代化”、“教学完善化”、“教学效率的提高”等常见概念一一作了区分。并且把“最优结果”同“理想结果”也作了区分:理想结果是泛指全体学生最优异的学习成绩,及最高的教育效果和发展水平,它不强调具体条件;而最优结果指的是如下情况下的最佳结果;1、对当时的具体条件和可能性来说;2、对该阶段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来说;3、从学生个性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可能性出发;4、考虑到具体教师或教师集体的技能、技巧和特点。可见,“最优的”总是相对于具体情况说的,它体现真理的具体性原理。

(三)教学最优化的方式体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理论把一个新的范畴,即教学最优化方式体系引入教学论,那么什么是教学最优化方式体系?所谓教学最优化方式体系,指的是教学过程所有基本成分(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条件、评估)的各个单项的最优化方式的总合。并且不是彼此孤立的算术总和,而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巴班斯基强调的是方式体系,而不是个别方式。就个别的最优化方式而言,许多教师都是熟悉的,有经验的教师尤其熟悉,并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但个别最优化方式实施的结果,要么对教学总结果影响甚微,要么只能带来教学上的局部改进,要么甚至毫无收效。因为教学过程其它成分仍然不是最优化的。这就降低、缩小、抵消了局部成果。相反,如果把所有单个的最优化方式置于一个有机整体中那就能从本质上获得新的含义,产生质的飞跃,带来最优结果。另外就整个体系而言,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成分,不仅会造成功能上的非优化,而且会破坏整个体系。例如即令教学过程其他成分都是最优化的但是教学条件(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精神心理条件)中哪怕只有一个是非优化的(如师生关系对立),也不可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甚至连较好的效果都达不到。所以,巴班斯基强调,教师掌握最优化方式体系这个新范畴,深深地树立最优化方式体系意识,其意义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这能使他们在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高得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最优化方式体系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教师的最优教授方式,一是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

二者的对应关系,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表现出来:

教学最优化方式体系的三阶段实施程序如下;

1、备课阶段的最优化方式

(1)、教学任务的综合筹划和具体化

首先应全盘考虑如何在一节课上(或同一单元课上)综合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的任务。这里的实质在于,不允许任何片面性,不能只注重教养任务,而让教育任务和发展任务任其自流。唯有综合设计三方面的任务,才能做到统筹兼顾,互相渗透,一项任务的解决同时促进其他任务的解决。

然后应根据“教育会诊”查明的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将三方面的任务具体化。这一步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弄清了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的典型弱点和长处,并据此拟定使这些可能性得以发展的切实措施,便会出现一个“教育共鸣”的特殊现象——教师的影响与学生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完全相吻合,因此而获得教学的速效和高效。

教学任务具体化还要求从教养、教育、发展三个方面的众多细节任务中找出那些最主要的,即在该具体情况下能特别有效地得以完成的任务来。

(2)、教学内容的优选

在保证统编教材内容最优化的前提下,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对内容加以优选。这时不仅要求遵循综合观

点和具体化观点,还必须借助于主要成分的划分,学科之间的协调,教材合理结构的建立,来达到教学内容的优选。其中尤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划出主要的本质的因素(概念、规律、理论原理、关键事实等)。

这样作的方法论依据是:哲学和管理学关于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的学说,以及关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优可能量的学说。这样做的现时意义是,能减少用于次要材料的时间,因而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的弊病。如果不突出教材内容的要点和重点,则采用任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无法预防学生负担过重现象。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选。

依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看,绝没有适应任何场合的万能方法和手段,一切都取决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取决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和教师本人在教学法上的擅长之处。必须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并在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的基础上,选择教学方法的最优方案——包括传授知、能、巧的方法的最优方案,刺激学生智、情、意和动机的方法的最佳方案,检查学生教养(含知、能、巧)、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的最佳方案。

在优选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确定哪些教学手段(技术手段、直观手段、实验手段等)用在课的该阶段比较合理和比较节省时间。在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情况下,这项任务变得特别迫切了。不应在课堂上简单地滥用教学手段,而应选择其中那些能以捷径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才符合最优化精神。

(4)、教学形式的优选

这个教学形式的最优化方式要求:除班级教学这个传统的教学形式之外,还必须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区别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形式的优缺点心中有数,对各类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了如指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

巴班斯基还强调以下四点:一是,个别施教形式曾一度被某些学者视为最优化的独一无二的形式,然而这过于绝对。实则从最优化的观点说,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把个别教学形式置于恰如其分的地位上。二是,区别教学的着眼点应当不是区别化教学内容,而是进行有区别的帮助。不能像西方国家的学校那样,从教学一开始就依智商测验结果把学生划成上、中、下不同的类别,给其中的每一类授以不同的深度的知识,结果造成部分学生注定无权接受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有区别地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帮助(一般的帮助、大一些的帮助和最大的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统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并且,受帮助的小组也不应当是长久不变的,随其成员水平的提高可以,解除帮助及其小组本身。三是,区别化教学实施得好就会减少需要个别帮助、个别施教的人数,从当前省时省力的最优化要求看,宜于在区别化教学上多下功夫。四是,区别化教学的对象既包括差生,也包括优生。对于优生,应通过选修课或其他课外教学形式,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余地。不论对优生还是差生,都须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形式最优化地结合起来。

(5)、教学最优条件的创造

不为教学创造最有条件,则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不可能的。所谓教学条件,包括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有时还包括时间条件,既具备必要的时间前提)。在这些条件中,有些要由科学-教学法机关来保证,即由他们来统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规定校舍和各科专用教室的建设和装备标准,确定学校卫生标准,每个年级学生课内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等。有些教学条件由国民教育机关来保证,如提供必要的校舍、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有一些条件则由校长和教师本身来创造,如布置各科专用教室,准备教学分发的材料,制作补充性直观教具和实验仪器,作好运用教学手段的准备,保证教室和各科专用室的空气、温度、光线条件等。尤其重要的是,在全校和各个班级中创造良好的道德心理条件(这自然包括师生合作气氛,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创造这种气氛),乃是教学最优化所不可缺的精神条件。

2、教学实施阶段的最优化方式

这一阶段的最优化方式有两个: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与学生的自我控制二者的合理结合;一是教学进程的灵活调节与修正。

这两个教学最优化方式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双边活动体现出来的。其活动结构如下表所示:

这里,巴班斯基的三点说明是重要的:1、控制联系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联系。只有当教学和教育的控制能促进积极趋向的加速发展时,才是有效的。因此,为了使教学过程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找到控制与自我控制的联系之间的比例的最优尺度。因为,对学生活动过于生硬的控制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

和独立性,而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助于学生发现解决学习问题的捷径。

2、之所以必须随机应变地调

整和修正教学过程,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意料不到地产生某些困难。有能力对反馈联系过程中暴露出的学习情境的变化采取灵活的对策,这是教师掌握了最优化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3、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技巧(如读、写、算速度,利用书籍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自我检查的能力等)。这不仅是教师的教授过程最优化的要求之一,而且也是学生学习最优化的前提条件之一。

3、教学效果分析阶段的最优化方式

这个方式要求,从最优化标准的角度,分析教学结果是否符合预先提出的教学目标,分析时间消耗量是否符合学校卫生标准所规定的时间定额。

以上就是教学最优化的全部方式体系及其三阶段实施程序。如果孤立地看每一个方式,也许看不出太新的因素。但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是由各个最优化方式构成的一个完整而有序的体系。这就是教学最优化体系的新意所在。唯有完整地运用这个方式体系,才能指望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可以说,巴班斯基首次作了把辨证系统结构方法应用来创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尝试,是极有新意的,这是当时苏联教育界独树一帜的教育流派。

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之我见

上面概述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我们了解到其理论的主旨是:教师有目的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达到最好的效果,随之建立了一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为规定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教学速度和分析教学结果这教学过程的六阶段分别提出教和学的最优化方法。

但是,我们知道,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引入的元素,不下100种,这包括:教学条件的因素、教学内容的因素、教学方法的因素、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所能选择的媒体和技术、教学形式的因素、教学速度、教学结果的分析等等,就算把教学过程简化又简化,任何人也不可能从中选出一种可以自认为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更不用说公认了。

巴班斯基自己也承认,最优化是相对的,是在某学校、某班的具体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但问题是其仍然提及“最好”这一字眼,这一“最好”,是目前科学仍未能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一提法,是不妥的。

如一定要用“最优化”命名,来激励教师的责任心,作为一种方法论来使用,则应归入教育思想一类,而不是可操作程序。而如果用较为客观的“较优化”来命名,似乎又体现不了巴班斯基的原本构思。如果只从命名的科学与否角度来讲,这一命名还不如用“绩效技术”更准确,尽管今天“绩效技术”已经用来指一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

固然如果把巴班斯基提出的这一教学方法体系作为参考,仍然很有价值,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修改其不合理之处,因为首先,可以判定巴班斯基理论不是最终真理。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自然要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做学术研究,而来不得半点含糊其辞。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生平和著作

尤·康·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аитииовичвабаиский,1927-198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罗斯托夫州基辅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并留校工作,1955年和1974年先后获得了教育科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师范学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担任过教师、团委书记、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组织能力,并开始萌发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1975年,巴班斯基调往莫斯科工作,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起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巴班斯基虽然担任了较高的教育领导职务,但仍然保持了平易近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前苏联教师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获得了前苏联教育科学界的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克鲁普斯卡娅奖章,并获得了政府颁布的劳动红旗勋章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一般教学论方面》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写作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1978)、《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棗方法论原理》(1982)、《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1982)、《教育学》(1983)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来源和依据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依据。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虽然为各国培养了一批尖子人才,但是大多数学校却因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过重而走向反面。前苏联60年代后期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1976年苏共25大要求进一步认真改善普通教育系统的状况,特别强调用综合的观点对待教育,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

又能在蜂拥而来的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洪流中辨别方向。在这之前,前苏联各地已开展不少教育实验研究,此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更蓬勃发展起来。但众多实验也引起教学实际中无所适从的问题,有的人因为一味赶时髦而顾此失彼。因此,怎样从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选定一些最适合于具体教学环境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法,就成为摆在学校实际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巴班斯基认为教育科学有责任为教师们提供选择最优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理论根据。因此,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巴班斯基认为“现在不但迫切需要解决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任务,而且也有了解决这项任务的客观条件”。第一,最优管理的一般理论可以作为教学管理的借鉴,在当时的前苏联主要是指“劳动的科学组织”(hot)原则。第二,巴班斯基特别强调了前苏联教育科学业已储积的理论潜力和实验成果。特别是当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实验、赞科夫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马赫穆托夫总结的喀山经验等等,各方面的发展已使得“教师的业务和教学技巧水平已有提高,中小学的教学物质基础也有所发展,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发挥着良好的教育影响,家庭的文化教育影响已有所改善,校外的教育机构网也有所扩充”。他认为这些都是在普通学校条件下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有利条件。

再次,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形成还有他自己的教育改革实验基础。这就是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力求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的先进教学经验。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预防学生成绩不良问题》一书就是总结这一教学实验的产物。后来他又同有关部门一起再度进行了四年教学实验,并对各种教学论进行综合研究,使得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断走向成熟。同时,巴班斯基还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活动的理论,运用流行的系统论、控制论观点作为构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使得最优化理论达到了更深刻的理论高度。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和实质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指出,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的学说为依据的。“某种方法对某种情况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它可能就不是最优的方法。”过去看来是最优的,现在则未必仍然最优;同样,现在看来是最优的,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认真贯彻这个原则,就是要系统地全面地考虑现有的各种条件、各种方法,科学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组织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认为它是一种有目标的科学的控制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已班斯基在这里要求把效率与效果同时加以考虑,实际上也是给教学过

程最优化赋予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他认为“如果不确定最优化的标准也就不能谈什么最优值”,也就无法判定是否最优。

巴班斯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劳动活动的论述,揭示了最优化条件下教学活动的实质。他援引马克思的话指出,人的劳动活动有其预定的社会目的,这是引起实际活动的动机;在从事劳动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有由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这种心理和意志控制的作用与目的的一致,促使劳动活动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最优化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论体系

巴班斯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统一,也就是要求在确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规则和原则、组织、方法及最后的评价的时候,都要从全部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他教学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教学目的和任务方面,他认为教学不仅仅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要完成教养、教育、发展这样三个方面的任务。目的和任务的教养性方面,是指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教育性的目的,包括完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不可分割的任务,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发展性目的主要是要求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并培养学习活动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禀赋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教学内容方面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在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都必须符合教学的三方面目的与任务;必须突出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节省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负担;要考虑相邻学科间的联系,相互协调,以避免教学的重复,并考虑补充最新的资料;此外还要根据班级、学生间的差别区别对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不同分量的学习内容等。

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最优化,总的原则仍然是综合考虑目的、任务、师生的条件等等因素之后来加以选定。已班斯基仍然肯定班级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同时也认为必须区分面向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三种工作形式,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在具体教学中,应视具体情况,以某一种形式为主,将三者结合起来运行。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他要求在具体情况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六条基本准则: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与教学内容的特征相适应;必须考虑学生及班集体学习的可能性;必须考虑教学的现有条件和规定的时限;必须适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这六条准则中,第一条中所提出的教学规律性和教学原则是总纲。

关于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巴班斯基认为过去的教学论偏重于对教学原则的论述,而对教学规律的分析不足,研究得很不够。但教学原则是来自于教学规律的,所以,对后者的忽视不利于对教学原则的阐述和理解。

按照巴班斯基的论述,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他认为有9条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并可从中引申出11条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育过程受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制约。特别是,这一社会对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制约着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与整个教养、教育和一般发展过程相联系、相统一。由这两条规律可以引申出教学的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学与生活及工作实践相联系的原则。

(3)教学过程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包括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由此引申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4)教学过程依存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即物质的、卫生的、道德心理的、审美的条件以及必要的时间条件。由此可引申出为教学创设必要条件的原则。

(5)教学过程内部教与学是相互联系、辩证地相结合的。由这条规律可引申出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6)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任务。这条规律可引申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和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反映在前述教学的目的性、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教学的科学性等原则上。

(7)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由此得到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原则。

(8)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从而得出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的原则。

(9)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相互联系,保证了相应条件下取得巩固的、可理解的、积极的教学效果。由此得到教学结果的巩固性、理解性和实效性原则。

巴班斯基还为上述11条教学原则的贯彻执行拟定了更为详细的17条教学规则。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控制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有所进展,相应的教学原则和规则都会有所更新。

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评价方面的思想,表现在他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标准的论述之中。他指出:“在现代学校条件下,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效果、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这些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学过程最优性的最重要标准。”关于效果,不仅要依据学生的成绩,还要依据品德方面和一般发展方面的成果;关于质量高低和时间的消耗量,主要是依据国家提出的目的、任务及其他规定。例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规定相符合的程度,以及与现行学校卫生标准相符合的程度,等等。此外,还要按照每个学生最大的学习可能性的水平来看待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关于精力耗费的多少,由于目前没有直接的评测方法,巴班斯基主张用折算的办法,或者用间接的观测法。如果既定的任务是在科学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那么为此消耗的精力可以认为是最优的。由此可见,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评价问题的论述尚停留在定性论述的阶段。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高翔

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深切感受到:教育教学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

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面对当前新的形势,我校在近几年来也尝试了许多改革的方案,请了许多专家来我校讲学。旨在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我校现有的条件下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使每位同学都能“学会做人、立志成才、自强不息、税意进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实施改革,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科学成份得到了应用。

一、何谓教学过程最优化?

综合巴班斯基在不同著作中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如下: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那么,最优化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巴班斯基认为,这两条是基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学生精力的合理使用,教师精力、教学经费的耗用等来考查。根据这样的标准和我们的具体校情,我校从解决现有的条件下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在我校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的教授过程最优化和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五个基本成分。因此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选择每个成分的最优方案,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最大可能性。

在上个世纪 90年代末以来,我校为响应政府扩召高中的号召,扩大了召生量,我校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明显的有两项:一是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二是高中班数增加一倍。面对如此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呢?经过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的理论分析和研讨,我校提出了实施学生按层次分班按层次教学的方案。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

综合规划教学任务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方法,因为有综合规划,就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不只完成一个,而是同时完成若干个教学教育任务。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担负着三项任务:教养任务----包括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教育任务----包括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等。并且认为这三项任务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助于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校规划了这样的三项教学任务:

①采用班级授课分层次教学,加强必修课、第二课堂和活动课三大“板块”的内在衔接,体现“优秀加特长发展”的的教育特色。开办了特长班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选择、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形成。

③激励部分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困难学生,也能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的这个方法,是以马列主义关于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的方法论原理作为依据的,此外还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的学说和“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为合适的可能数量”的学说。

由此,我校教学改革优选教学内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国家编好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活用教材、自己动手编写资料。

在按层次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每一个教研组和备课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以严谨的态度优选教学内容,力争达到:①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现代化和实用性。如物理教学教研组不断借助教参

材料和有关该科的科普读物充实、完善物理教学内容。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常采用最新科技例子通过电脑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此外,还考虑学生现实生活实例来充实教材。②抓住教材重点,考虑学科联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每个授课教师都要把握住教材本质的东西,注意与别的章节、学科的联系。③考试因材施教。即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选择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和有区别的考试内容。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接受知识。

3.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巴班斯基认为,从最优化的角度,重要的在于认识各种方法的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我校针对竟赛班层次的学生较多采用问题探索法、自我检查法、谈话法、学生独立学习法等,而对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则更常使用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直观法、实践法等),以及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巨大的潜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适当配合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为了更好的实施我们的方案,必须加强班主任思政工作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只要班主任有目的地加强思想工作、强化常规管理。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积极地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产生“教育共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规范化的班级管理细则,这将使我们的改革从成功走向成功。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浅析论文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浅析 “裁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有什么样的过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呢?我在这几年的教改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做法与认识作一番肤浅的分析,以求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1.目标明确,引人入胜 课堂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重要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便于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时做到心中有数,不犯本末倒置的错误。要想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实施操作,依照课堂教学程序,把所传授的知识点、难点、重点都设计成一组相关的知识链,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浅入深,从基本知识点到培养创新精神,基本要求到较高要求这样的顺序排列,进而达到引人入胜。2.教育对象的定位必须准确 “教书育人”四个字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师的职责,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一味地注重学习好的而忽略了中差生的进步,单纯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教育的大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这个“全面”同样包括差等生。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每一位教师必须对教育对象的定位问题慎之又慎。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一味地去转化差生,看似有情,实际不合理,我的标准是抓中间促两头,双管齐下,全面培养。 3.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方面,不少专家、学者都曾作过较为精辟的论述。我认为:借鉴别人的经验固然可以,但重要的是自我在实践中摸索、研究、概括出自己的一套适合学生实情的课堂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课上的有趣味性,传授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必须先让学生对你所教内容感到有趣。很显然单调乏味的、照本宣讲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去创造一些新方法、创设一些新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课本不会说话,尤其是要把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更需要教师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第二、要把数学知识点、难点、重点设计成相关的问题链,由浅入深地传授给学生。上数学课,知识的系统性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素质:一是要有“学”,二是要有“识”。如果教师的“学”不足与学生比肩,教师的“识”未必精当透辟,就匆匆忙忙上讲台,教学的目的就不可能完成。 第三、多媒体的应用,开阔视野、化解教学难点。应用多媒体上课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为单调乏味的课堂增加新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此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但是多媒体不能滥用,因为它只是一种工具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里·康斯坦丁诺夫·巴班斯基(1927--1987)是原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土,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 一、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准则。所谓"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最好的。"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准则是: (1)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都达到他该期内可能达到的水平; (2)每个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归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 二、教授最优化的八个方法。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前者更为迫切和重要,具体方法: (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2)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东西上; (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知→练习→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的顺序; (4)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其中包括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复现法、探索法、独立工作法、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5)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采取全班形式,小组形式和个别形式; (6)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7)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8)按最优的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 三、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1)组织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2)激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3)检查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

“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今年,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这一方面,从课题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这 两个重点入手,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主体参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下面就这一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课题的引入 1.对课题引入的功能的认识。 我们觉得课题的引入应该(或者至少)有以下一些功能:一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二是组 织教学的功能;三是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功能;四是强化学习目标的功能。以上几点 是我们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实际上课题引入的功能远非这些。 2.对课题引入的方法的探讨。 教学中可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引入方法,这样才能使课题的引入发挥应有 的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 我认为这里所研究的问题的提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探讨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提出、 问题的提出有何意义,这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随意性大,以 致学生不知所措而言的。二是探讨如何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解决这一 问题的意义在于揭示教师如何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以下两点谈谈教学的体会: 1.问题的提出要“顺理成章,顺其自然”。 在《草原》的教学中,我们便是根据这样的思想来提出问题的。例如:看了这段录像你最想 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一是想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是想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2.为学生主动提问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教学《草原》第一段时,我们并没没有急于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评价、尝试等方法来完成教学过程,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学习 活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经历了这样的活动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从而实现学习目标。此外,要让学生能真正提出问题,就应该给学生以时间,让学 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 3.讲究提问的质量。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就可以扣住“谁是亲人”、“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这种亲人之情”,围绕这些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展开教学,就可以做到思路清楚、重点突出,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明确的目标指向下顺利进行。 三、关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

教育过程最优化

《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读了《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此书分别阐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对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的分析、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条件、为预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论对优秀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等内容,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在实验学校实施教学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发现这本书不像其它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下面谈谈如何做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并在内容中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

优化教学过程设计(4)

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第五师第三片区同课异构《质量》的感想 有些教师的着力点不是在提升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上,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而是急功近利、大搞题海战术。针对上述现象,我觉得初中物理课堂中优化过程设计,提升学生物理素养、打造高效课堂应成为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追求。下面我就围绕第五师第三片区同课异构《质量》的感想这个主题,就对他们共同点谈谈一课的体会和思考。 一、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合理目标 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参照教材的编写意图,针对学生实际水平来确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标对《质量》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例题的教学知道数学与物理解题的区别;掌握解答物理试题的规范。编者的哪些意图是重点,是这个节课必须完成的。哪些意图虽然重要,却不是这个节课所能完成,即在下一节课或后一阶段完成?哪些意图是非重点,能够一带而过的等等。同时还应考虑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等因素。 如何让天平的使用这个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更深一层,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思维高度,是我们物理课标和教材的主旨。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并不是对天平的使用的巩固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物理方法形成的过程,本节课老师依据课标,参考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既未拔高要求,使学生吃不了,也未降低要求,让学生吃不饱。老师的课堂目标及教学过程设计对这个主旨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选择其中更符合思维习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悟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方法衍生于生活和实践,实现了将天平的使用方法物理化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学情优化环节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个点,并应据此实行教学。”所以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学情。 老师在组织学生测量物体的质量设计中,尊重了学生原有的水平基础,他先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2012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20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6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王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基本 成分和联系,并进而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 则和程序,提出了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方法,同时指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该 理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在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该理论应与时俱进,从 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0-0188-0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而且,由于苏联的中小学学制只有十年,比别的国家少两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教育界亟需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理论作指导。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创造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教学经验。此后20余年,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思想的依据是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这一方法论原理。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巴班 收稿日期:2012-09-22 作者简介: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2011年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CJYJ19)、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J12WH111)的阶段性成果。 881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302A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6 实验学时:6 学分:2 适用对象:金融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经济学、金融学 一、教学目标 最优化问题即在有限种或无限种可行方案(决策)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决策),与之相对应的最优化理论是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工具之一。 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技术化程度日益增加,金融工程的许多问题都与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密切相关,例如:投资组合选择与资产配置、期权的定价与对冲、金融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管理等等。本课程拟对最优化的基础理论和求解方法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二次规划、锥优化、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最优化模型的数学理论与求解方法; 目标2: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这些优化模型分析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主要介绍几种主要的最优化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最优化模型的类别

进行划分,分为无约束最优化和有约束最优化两大类别。其中,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子类别较少、难度相对较低,主要从理论方法和数值方法两方面进行讲解;有约束最优化重点讲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和非线性规划的库恩塔克条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适当介绍其他类别的高级规划课题。基本教学内容的框架图如下: 本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间之以案例教学、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针对适当的问题讲解其计算机程序实现,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课程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与完善了金融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体系,同时结合经济学和金融学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学习,锻炼了学生们思考学习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应用数理思维分析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相呼应。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最优化理论 无约束最优 化理论方法一阶必要条 件二阶充分条 件凸函数理论 数值方法 最速下降法牛顿迭代法共轭梯度法有约束最优 化线性规划 单纯形法对偶理论灵敏度分析非线性规划拉格朗日条 件库恩塔克条 件罚函数法 其他规划 整数规划 动态规划 随机规划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副院长、教育科学博士。也是苏联当代教育理论界的权威之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与众不同,即他首次尝试性地使用了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他指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来研究教学过程。在他的这个系统结构方法论之下,还包括如下一些具体观点:整体观,联系观,矛盾观,综合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系统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教学最优化的定义 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巴班斯基在不同场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或“教学最优化方案”作了与上述定义基本一致的解释: 1、所谓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所可能最大的效果。 2、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3、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4、最优的教学方案,也就是对现有条件来说,对现阶段来说,从其效果和师生的时耗角度看,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通过上述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教学结果和教学时耗量,是评定、选择、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教学最优化的标准问题。 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都在教养、教育、发展上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内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这里强调的不是现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其教养水平可以用五级记分制来作定量评估,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可采用高、中、低三级评定制。 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均遵守卫生学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这种定额在当时苏联统一颁发的《学校章程》中作了具体规定。

浅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围绕“面向全体,面向发展,主动发展”这三个要义。优化教学是切实抓好课程体系的完善,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教学效率提高 优化教学过程,是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解决教师的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方面如何的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如何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开展优化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只传授知识的局面,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的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使教材教法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适应于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层次优化教学过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方法。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相互关系,这四种关系必须只有处于和谐教态之中,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处理好和谐教学,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助于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妙趣横生的智力活动。为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研组成员一起精心设计教学结构,预设和谐的教学情景,充分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树立全方位的学生意识,各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动脑、动手、动口,在实践中扎实的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 2.应认真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和谐。在教学中,教师与教材的和谐具体表现在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明确出发点和归宿;其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班级全体学生的整体状况;最后,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预设生成部分,并且留有余地,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烂熟于心”,更应给学生足够的发展余地。只有这样教师在讲课时才能把精力集中到观察学生和考虑教法中去。 3.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方法的和谐。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并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上。为了让学生“活”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创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图”2011-02-20 11:11:55|分类:|标签:|举报|字号订阅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逐渐进入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因为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抓手。而在备课之初增加设计“流程图”这一环节将有助于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本文就如何用“流程图”的方式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流程图”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高中语文教学的热点。其原因在于,在众多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对语文课堂的研究相对不足;[1] 而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又是其最重要的一环,于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受到越来越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在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有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它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某些语文课在开始上课时明明展示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没有紧紧抓住这个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又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某些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语文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不强,二者的相关性差,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差。还有,课堂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相关性

不强,教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活动与第二个教学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否环环相扣,值得考量。我认为在备课的初始环节,为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出“流程图”,以此优化其课堂教学流程,对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进一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有意义的尝试。当然,这个“流程图”不要求多么美观,可根据自己需要而富于个性化,甚至制作者和使用者只有教师本人,但绝不可小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是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也只有这流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才会指向一个终点,而不是一段一段地被阻塞。这也符合学生学习时是一个思维过程的事实,这个思维过程也是其意识的流动过程,它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指向性。把语文课堂的教学流程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我们称之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图”。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图”实例 《老人与海》课堂教学“流程图” 学习目标 一、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二、简单评价老人桑地亚哥这个人物形象 三、初步了解海明威的语言特色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浏览课文、概括老人与鲨鱼五次搏斗的情形以及最终结果———老人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同学结合文本给予书面评价并展示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19-01-22T15:59:19.6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2期作者:周义丹[导读] 中学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严格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效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重视英语课堂中的情境导入,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甘肃省临夏县坡头初级中学731801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严格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效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重视英语课堂中的情境导入,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优化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一、重视教学方法 1.重视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地多说英语,说好英语。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动对话,多讨论多练习,还制作一些生动活泼的卡片、模具、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只要敢说英语,就能学好英语,另外还采取了分层教学及辅导的方法,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有进步就表扬,使他们时时刻刻感受成功、进步的喜悦。 2.重视对学生的辅导及训练。(1)每周一、三、五的早自习学习英语,我布置朗读内容,学生把布置的内容反复大声朗读和背诵,目的是强化英语朗读背诵,使学生提高语感。(2)基础训练中严把词汇关。在记单词时部分同学基本上能记住单词拼写,但该单词和汉语往往对不上号。面对这一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学生多练习,翻开词汇表,先把汉语意思用手或尺子遮住,眼睛盯着单词口头练习,读单词背说汉语,实在想不起再翻开看;然后反过来用手或尺子遮住英语,眼睛盯着汉语说单词,边读边写;再掌握该单词的用法。每天用这种方法把学过的单词反复练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单词的记忆水平就有很好的效果。 3.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想让他们提高英语成绩,摆脱厌学心理,首先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帮助他们制定阶段性目标,再定期评价。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目标会逐渐明确,也就尝到了学习英语的甜头,远大的理想逐渐树立起来了! 4.提供机会,尝试成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向成功的目标努力,进而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信心。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把每一件事情争取做好。如:本人在课堂上提问分层次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能获得一定的成效。 5.教师的爱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和积极性。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师如果对学生倾注了爱,他们就能得到进步。如:本人在教学中,满怀热情地关怀每一个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关心热爱学生能引起愉快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恰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背景。在这种情绪背景下,学生精神饱满,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智力活跃,学习效率提高。那么教师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1)多关心,勤谈心。(2)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抽时间辅导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3)引导他们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受到良好的教育。 6.培养学生考试答题能力。先由老师搜集整理出各种原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错误,并详细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如导致把cut的过去分词定写成cuted的,基础知识差,没有记住不规则动词,原因在于学生疏忽了cut这个词是动形合的一个词,此时老师可以列出类似的词。再如完型填空,绝大多数同学根本没有耐心往下看就乱填。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就要先给他们布置难度小的题,以培养学生的耐心。 7.不放弃学困生,争取提高平均分。差生面大,英语层次低,是英语教学面临的大难题,班上三分之一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线上下,但仍有三分之一同学永远在及格线之下,对于这样的同学,多鼓励,少批评,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英语考试中每套题上有20%-30%的题特别简单,如果这些同学都能考30分以上,就不会把平均分拉得太低,再说这样总比考十几分、二十几分,甚至个位数要好得多。我在英语教学时,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听讲,学会本节课的单词。放学后把他们留下来,再给他们分析讲解,如果还不理解,尽量不发脾气,在上课过程中总是设置些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来回答,经常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勤于思考,从来不放过表扬他们的任何一次机会,每次说完后我就用“Very good”鼓励学生,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继续努力。 8.还利用团队活动,周会等可开展一些小型的英语朗读会、英语小品表演、单词默写比赛等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要求学生早读时大声在校园内朗诵英语,教师督促检查,努力营造全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会从侧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总之,“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我相信教师苦教,学生巧学,英语教学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2]孔子【礼记?学记】。

教学过程最优化

1、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质其实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相对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其关键是比较各种方案,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本质是获得最优效果。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理想的”,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最好的”。最优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寻求最好的方案,以达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的目的。具体地说,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如果师生发挥了全部可能性,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就可认为是实现了最优化。最优化是相对的,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案”。可见,最优化不是一种抽象的、僵化的模式,它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这充分显示出辩证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灵魂。 2、基本标准 巴班斯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二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3、基本方法体系 (1)综合设计教学任务,并把教学任务内容具体化。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主次。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法。 (5)采取合理的形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6)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4、对教学最优化理论的评析 教学理论的优势是: (1)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包括: 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而这些结构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完整系统。例如: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又影响着教学方法 (2)引入最优化思想, 符合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效果标准、时间标准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两条主要评价标准。这两条标准完全符合高效、低耗的人类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3)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巴班斯基在论述教学过程时指出: “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 没有他们在教学上的相互作用, 教学是不可能的。不管教师如何教授知识, 要是学生没有激发组织这种活动, 那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岭口镇中心学校李善精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所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作为教师要转换角色、转变观念。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的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

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让学生先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一些课本之外的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数学是一门对语言文字规范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尤其是一些概念、定理,一字之差,或者字词顺序颠倒,都可能造成表达意义的不同,所以当学生总结这些概念、定理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纠正学生在归纳总结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偏差。最后我对这堂课做一次评价、总结,强调一下基础知识及重难点。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开始时学生学得较慢,对这一切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 我在教学中就会排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如学习“一次函数”时我通过学生最熟悉的买雪糕说起,让学生逐步认识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及特征。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着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着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 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学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西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 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 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 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 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

“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 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 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生平和著作 尤·康·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аитииович вабаиский,1927-198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罗斯托夫州基辅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并留校工作,1955年和1974年先后获得了教育科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师范学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担任过教师、团委书记、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组织能力,并开始萌发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1975年,巴班斯基调往莫斯科工作,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起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巴班斯基虽然担任了较高的教育领导职务,但仍然保持了平易近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前苏联教师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获得了前苏联教育科学界的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克鲁普斯卡娅奖章,并获得了政府颁布的劳动红旗勋章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一般教学论方面》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写作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1978)、《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棗方法论原理》(1982)、《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1982)、《教育学》(1983)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来源和依据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依据。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虽然为各国培养了一批尖子人才,但是大多数学校却因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过重而走向反面。前苏联60年代后期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1976年苏共25大要求进一步认真改善普通教育系统的状况,特别强调用综合的观点对待教育,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又能在蜂拥而来的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洪流中辨别方向。在这之前,前苏联各地已开展不少教育实验研究,此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更蓬勃发展起来。但众多实验也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