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杨玺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0(012)024

【摘要】@@ 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原因rn缺乏运动:长时间的静坐(办公室工作、看电视、以车代步等),缺乏体力活动,每周运动<3小时等,导致脂肪堆积、肥胖等.

【总页数】1页(7)

【关键词】

【作者】杨玺

【作者单位】017000,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代谢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姚春莉; 刘媛

2.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J], 杨玺

3.代谢综合征(2)代谢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间的关系(续1) [J], 顼志敏; 张叶萍

4.代谢综合征中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关昊

5.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J], 程岚; 王秋月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临床知识点

2016山东事业单位医疗卫生临床知识点:常见心血管药物 用药指导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代表药物:卡托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依那普利 【要点】 1.与对乙酰氨基酚、美洛昔康等非甾体抗炎药合用,降压作用减弱;与螺内酯、氨苯蝶啶合用易引起高血钾。 2.不良反应常见刺激性干咳,于用药初期出现,用药一段时间可消失,可耐受者无需停药;可致高血钾;用药初期,可引起暂时性肾功能恶化;血管性水肿罕见但有致命危险。 3.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过敏者禁用。 4.卡托普利吸收受胃中食物影响,宜餐前1小时服药。 (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 代表药物:缬沙坦、坎地沙坦酯、厄贝沙坦 【要点】 同ACEI(妊娠及哺乳期禁用;肝功能损害用低剂量;很少引起咳嗽) (三)钙离子拮抗剂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要点】 二氢吡啶类: 1.严重心脏瓣膜、二尖瓣、主动脉瓣膜狭窄、过敏禁用。 2.可引起脸红、头晕头痛、踝部水肿、面部潮红、一过性低血压,多不需停药;亦可引起齿龈增生、便秘、鼻塞等。 3.由血管硬化弹性减低引起的单纯收缩性高血压(老年人居多)疗效最好。 非二氢吡啶类: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安装起搏器禁用。 2.常见不良反应:浮肿、头痛头晕;可引起齿龈增生、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致便秘。 3.避免使用增加心率的药物(例如减充血药去甲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和苯丙醇胺)。这些药物通常可在非处方的咳嗽感冒药出现。 (四)β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α、β受体阻滞剂) 【要点】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防治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 机及防治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又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metabolic syndrome,IRMS),是多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危险因素的集聚。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低密度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血压等统称为代谢综合征。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变快,代谢综合征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探讨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对防治本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代谢综合征概况 1.1 概念代谢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紊乱,包括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4项,后来又将其扩大包括高尿酸血症、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微量蛋白尿、内皮功能异常及炎症前状态等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原本孤立的几个疾病成为同一病理机制的不同表现。代谢综合征概念的产生符合中医整体辨证观,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1.2 诊断标准 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根据WHO(1999)和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颁布了国际学术界第一个MS的全球统一定义:该定义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把腰围作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华人及东南亚:男>90 mm,女>80 mm;日本:男>85 mm,女>90 mm;欧洲:男>94 mm,女>80 mm;美国:男>102 mm,女>88 mm。同时合并以下四项中之两项:(1)三酰甘油水平>1.7 mmol/L,或已经接受相应治疗;(2)HDL-L水平降低:男<0.9 mmol/L,女<1.1 mmol/L,或已经接受相应治疗;(3)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舒张压≥85 mmHg,或已经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4)空腹血糖升高≥5.6 mmol/L,已经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或空腹血糖≥5.6 mmol/L,则强烈推荐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OGTT并非诊断MS必需指标。 1.3 研究意义及流行趋势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关,MS患者DM风险增高5倍,CVD风险增高3倍,心血管死亡率增高2倍,总死亡率风险增高1.5倍[1]。据报道,美国第三次国家健康及营养调查显示,MS的患病率为23.7%[2];2003年第18届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上报道欧洲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按WHO定义,MS男性患病率为15.7%,女性为 14.2%。韩国按WHO定义标准,MS患病率为1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MS已经不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特有疾病,我国11省市MS的流行病显示,MS患病率为13.3%,其中男性12.7%,女性14.2%[3]。因此,防治MS迫在眉睫。 2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机制为胰岛素抵抗,这一发现使得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等原本独立的疾病成为一个疾病的症候群,但目前对于MS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中医学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利用整体的辩证观为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前景。中医学并没有代谢综合征的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的论述散见于“眩晕”、“痰饮”、“消渴”等病症中。因此,探讨MS 病因病机很有必要。现分述如下。[!--empirenews.page--] 2.1 禀赋不足禀赋即禀受于父母的先天因素,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体质。禀赋不同的人发生代谢综合征的机会不等。《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可见先天禀赋不同可形成个体差异。《灵枢·五变》认为:“五脏皆柔软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及(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1988年Reaven注意到脂质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常汇集一起,提出了“X-综合征,X-Syndrome”的概念,并把胰岛素抗性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工作定义,随后6年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欧洲胰岛素抵抗工作组(EGIR)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等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各有不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也提出了中国人的工作定义即CDS标准(见附表1~3)。这些定义各有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如WHO的定义精确,诊断率高,但是需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确定背景人群,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难度,ATP Ⅲ定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WHO和EGIR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NCEP ATP Ⅲ和AACE的定义偏重于临床应用。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其集簇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目前已成为心内科和糖尿病(DM)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外至今对它的认识争议颇多。本文就MS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对IR认识方面的进展作简要介绍。 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几乎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不久就认识到,2型DM和肥胖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1988年,Reaven等[1]通过胰岛素敏感试验,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也存在IR,于是将IR/高胰岛素血症伴随存在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低的集结状况称为X综合征(SyndromeX),并注意到它所致CVD的危险性"Framingham研究认识到高血压!血脂异常!糖耐量低减和吸烟都是CVD的独立危险因子[2];IR和高胰岛素血症都与这些危险因子相关,很可能是它们的共同病根,由此改称为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IRMS)"但IR是否是这些代谢异常聚集的唯一或者根本的机制,尚存争论,目前多采用更接近临床的命名)))代谢综合征(MS)[3]"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1)(精)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 合征(1) 目的了解体质指数(BMI)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队列研究的调查人群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共4251名(男2003名,女2248名)。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会议报告(NCEP-ATPⅢ)亚裔标准诊断MS,依据BMI 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后,分性别计算各组MS患病率及OR值。结果 4251名对 象的MS患病率为1266%(男性769%,女性1708%,P<0001)。男性随BMI升 高MS患病率由258%增至1254%,女性MS患病率由633%增至3050%,趋势检验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为2071~2499kg/m2相对于BMI为1850~2070kg/m2的男性患MS的OR值(BMI)分别为223(2071~2216kg/m2),330(2217~2349kg/m2),619(2350~2499kg/m2);女性OR值分别为193,397,777。去除腰围重新定义MS进入模型计算OR值,得出男性为227,346,517;女性为139,236,259,所有OR值都调整了年龄、吸烟、饮酒、居住 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和总胆固醇,趋势检验P<0001。结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中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同样较高;腰围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可能比体质指数更密切。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体质指数;腰围 Multi-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multi-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BMI).Methods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project of the multipl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prevention cohort study in Jiangsu province,in which 4251(male 2003,female 2248) were selected into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including criteria.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 Asian criteria was used to define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o compute the prevalence and or of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BMI.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as 12.66%(male 7.69%,female 17.08%) in 4251 subjects.With the BMI raised,the prevalence in male increased from 2.58% to 12.54%,and from 6.33% to 30.50% in female,P<0.001 in trend test.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after controlling the factors of age,smoke,alcohol,habitation,education,marriage,income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一、不同的学术机构提出来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提出了以IR或高血糖为中心的工作定义,MS诊断标准为:糖调节减损( IGT或IFG)或糖尿病(DM)和(或) IR (由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于下位1 /4位点),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1)高血压: ≥140 /90 mmHg(1 mm Hg = 0. 133 3 kPa) ;(2) 甘油三酯: ≥1. 7mmol/L;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男<0. 9 mmol/L,女<1. 0 mmol/L; (4)中心性肥胖:腰臀比(WHR)>0. 9(男),> 0.85(女)和(或)体重指数(BM I)> 30 kg/m2;(5)微量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20μg/min,或白蛋白/肌酐≥30 mg/g。WHO有关MS诊断标准公布的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等已得到公认,统一了以往众说纷纭的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的命名和内涵。然而,由于该定义中的一些项目如胰岛素、尿微量白蛋白等, 在临床上并不常规检测,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2.1999年欧洲胰岛素抵抗研究组( EGIR)提出MS诊断标准为 IR(空腹胰岛素值上四分位数)并有下述5项中2项以上: (1)腰围(WC)≥94cm(男性) 或 ≥80cm(女性);(2)甘油三酯>2.0 mmol/ L(或已治疗);(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 - c):< 1. 0 mmol/ L ( 或治疗);(4) 高血压: ≥140 /90 mmHg(或已治疗);(5)空腹血糖>6.1mmol/L。 3.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 - ATP Ⅲ)提出MS诊断标准[8]: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中心性肥胖:腰围男>102 cm(男), > 88 cm(女);(2)高甘油三酯≥1. 7 mmol/L;(3)低HDL –c:男< 1. 0 mmol/L,女< 1. 3 mmol/L;(4)高血压: ≥130 /85 mm Hg;( 5 ) 空腹血糖≥6. 1mmol/L。其定义的特点适合于美国人群,在临床上简单易行,既往许多文献均采用该诊断标准来评估和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然而该定义的腹型肥胖判断的腰围切割点不适用于亚洲人,美籍非洲人, 南欧白种人等。 4.美国内分泌学会(ACE) 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提出MS的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5种情况中的3种情况即可诊断为MS:(1)超重肥胖BM I≥ 25 kg/m2; (2) 血浆TG 升高≥ 1.69 mmo/L; (3) 低HDL - C, 男< 1.04 mmol/L , 女< 1.29mmol/L ; (4)葡萄糖激发2 h 后血糖>7.8mmol/l , 或空腹血糖110~126 mg/dL;(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2型DM、HBP 或CVD 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久坐的生活方式、老年或CVD 的高危种族。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结合目前中国常用临床检测项目情况,于2004年提出国人的MS标准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的3项或全部定义为MS:(1)超重和(或)

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

?专家论坛?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No.2009BAI80B0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7082082);国家973计划项目(No.209CB523004)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通讯作者:刘喜明,Email:lxmhos@yahoo.com.cn 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 刘喜明 【摘要】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MS的中医研究现状,提出MS目前存在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分布、证候、中医药干预和疗效评价等六大关键科学问题,并逐一剖析,认为MS的病名当属“肥满”,病机为“中满内热”和“中满脾虚”,病位以脾胃为主,其次为肠道肝胆,最后涉及心肾。MS的研究首先要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掌握MS的病因病机、症状分布和证候特征,开展药物筛选并结合临床进行多中心干预,规范研究方法,同时建立MS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中医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代谢综合征(MS)正在全球流行和肆疟,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MS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MS的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 23.3%[1-2] ,MS以腹部脂肪分布异常为主,并伴有脂肪、糖、蛋白质等代谢异常,属于系统性/整体性失调,这与中医整体观念相吻合,可以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但前提是建立在准确认识和正确理解以及系统研究MS的基础上,而目前中医研究MS还存在许多关键科学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针对MS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六个关键科学问题并进行了客观分析。 一、病名问题 代谢综合征(MS)是一个近年来西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西医病名,严格来说,MS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综合征,尽管西医对MS还存在许多争议,对MS的诊断标准争论不休,但MS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医没有MS的病名,但中医学对MS如何进行归类,病名如何命名,是临床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为这牵涉到中医病历书写和中医诊断的实际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如用“气虚”“痰浊”“肥胖”“眩晕”“消瘅”“消渴”“心悸”“胸痹”等命名MS极为模糊,也不准确。 1.按照体型归属于中医“膏人”:枟灵枢?卫气失常枠把肥胖人体分为三类,其中的膏人类似MS,枟灵枢?卫气失常枠篇中“人有脂,有膏,有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膏人的特点 有三:即“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枟说文解 字枠“膏,肥也”。丹波元简枟灵枢识?九针十二原枠“腴者,脐下腹也”,也就是在脐以下小腹以上的部位。可见,膏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形体丰腴,肚腹硕大,纵腹垂腴,腹部凸出高过胸(腹部增大超过胸部的下垂线),皮肤松弛,质地绵软,弹性减弱,肌肉不坚实。膏人当属脂肪之肥,也就是脂肪增多,其脂肪主要沉积于腹部为主,并且腹部有下垂现象,故“纵腹垂腴”;“皮缓”即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皮肤与肌肉连接不紧密有分离的感觉;“肉不坚”指肉之质地按之不够坚实,缺乏块状肌肉感,与皮缓一致。这种“堆金积玉,腹若悬箕,大腹便便,腹大硕满”的特征与MS的腹型肥胖基本相同 [3] 。 2.按照特征归属于“肥满”:笔者在2008年12月受邀在“韩国肥满学会”作学术报告,韩国的大韩医师学会下属有一个“韩国肥满学会”,“肥满”二字即来源于此。“肥满”具有浓厚的中医学特点和腹型肥胖的特征,作为MS对应的中医病名准确而贴切。“肥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肥指的是脂肪增多,而非胖以骨骼增大增粗或肌肉增多为主;第二,“满”指的是腹部脂肪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才达到满的程度;第三,“肥”和“满”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专门指腹型肥胖,作为MS专有的疾病病名具有排他性,是独一无二的,符合国际疾病命名要求。 3.肥胖的区别:枟现代汉语词典枠说“肥,含脂肪多”,“胖,脂肪多,肉多”,说明肥和胖是有区别的,由于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肥胖”,原则上应该分为“肥人”和“胖人”,但“肥胖”并不能体现MS的腹型肥胖特征,而且肥胖有多种类型,不具有排他 万方数据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等等。 二、诊断标准 (1)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围:欧洲≥94 cm,南美和中国≥90 cm;女性腰围:欧洲≥80 cm,南美和中国≥80 cm。 (2)血压升高(high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3)血糖增加(elevated blood sugar):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 (4)低水平的HDL(low HDL):男性<40 mg/dL (1.03 mmol/L),女性<50 mg/dL (1.29 mmol/L) (5)甘油三酯增高(elevated triglycerides levels):甘油三酯> 150 mg/dL(1.7 mmol/L)。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一、年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1)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异常沉积。(2)伴随着脂肪沉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组织,脂肪组织分泌大量活性信号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组织的活性巨噬细胞。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四、疾病因素 有糖尿病史(2型糖尿病史,孕期糖尿病史)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既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遗传因素 代谢综合征各成分的遗传度显示,中心性肥胖为25%~40%,高血压为50%,甘油三酯为25%~40%,总胆固醇为50%~60%,HDL-C(高密度脂蛋白)为30%~55%。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44卷第1期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V01.44,No.12010年2月JOURNALOFHARBINMEDICALUNIVERSITYFeb.,201095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吴南楠1’2,李强h (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2.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1100)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905(2010)01-0095一04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高尿酸血症等合并出现为其主要特点,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MS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临床和公共卫生共同面临的危机,其发病率已达到流行病的规模。由于MS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并逐年增长,且与众多的临床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及学者关注。 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它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超重和内脏型肥胖是引起血脂紊乱、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基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环节。 1IR 胰岛素在体内有多方面作用,包括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葡萄糖利用和能量生成、抑制脂肪分解,加强细胞增殖和分化、保护细胞功能。此外,胰岛素还有抑制脂肪酶抗脂解作用。目前还证明胰岛素有抑制黏附分子、单核细胞化学吸引的表达和NF.KB的激活等抗炎症和抗动脉粥样化作用‘¨。 胰岛素作用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是通过胰岛素的信号转导途径,即通过与靶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实施的。胰岛素受体不仅存在于肌肉、肝脏及脂肪细胞,近年来发现在胰岛的两类主要细胞B和Ot细胞上均存在胰岛素受体【2J。胰岛素受体 [收稿日期]2009—02—25 [基金项目j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课题(GA07C303107);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课题(2007AA3CS084) [作者简介]吴南楠(1982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数目及功能发生异常,都将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导致IR旧J。所谓IR是指机体组织或靶细胞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因而正常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物效应。绝大多数MS均伴有IR。IR是MS病理、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机体IR在外周组织(肌肉和脂肪)主要表现为胰岛素促进骨骼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并加以利用或储存的能力减弱;在肝脏则表现为抑制肝糖原输出的能力减弱旧o;13、仅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发生障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合成,所以“胰岛细胞自身抵抗”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胰高糖素分泌异常、胰岛B细胞代偿增生不良、凋亡增加的重要原因¨1。 2肥胖 许多MS患者都存在肥胖、营养过剩、贮脂过多等异常。目前,学者普遍认为,肥胖作为MS的主要始发因素,可诱导机体IR的发生,继而诱导机体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症状的出现HJ。 内脏型肥胖较皮下脂肪增多更容易发生MS,此与内脏脂肪的代谢及解剖特点有关。腹腔内脏脂肪细胞对甘油三酯的摄取是皮下脂肪细胞的1.5倍,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有更高的脂肪分解速率。内脏脂肪形成后,肥大的脂肪细胞脂解增强,大量脂解产物.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进入肝脏。多方面影响机体物质代谢,增加MS各组分的患病风险。主要作用机制是【3J:①肝脏内FFA氧化增加,抑制肝糖原利用,并下凋肝脏的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结合,形成肝胰岛素抵抗;同时,血循环中FFA的升高,使肌肉中FFA氧化增加,通过葡萄糖.脂肪酸循环,使葡萄糖氧化利用减少,形成外周胰岛素抵抗。 ②FFA和甘油三酯进入肝脏,提供充分的糖异生原料,使肝糖原输出增加。③FFA是甘油三酯合成的原料,肝内甘油三酯及其有关脂蛋白如极低密度脂 万方数据

第三章 食疗与代谢综合征

第三章食疗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肥胖(超重) ●高血压 ●高血糖 ●血脂紊乱 ●“狼狈为奸” ●任何3个或全部 ●富贵病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体重过低 <18.5 正常范围 18.5-23.9 超重 24 肥胖 28 腰臀比 < 0.9 < 0.85 代谢(异常)综合征,又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种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病紧密联系的疾病状态。 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紊乱被称为死亡四重奏,患者可因心脑血管事件突发死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糖尿病患病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动脉粥样硬化: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主要由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构成。 肥胖症导致的健康问题: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碳水化合物与代谢综合征

谷类:安全、经济的能源。 主食(细):大米、小麦; 附加食(粗): 玉米、小米、高粱、豆类、薯类。 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出发,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粉或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精白面包(高低搭配)。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它是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 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数值,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一般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70为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55为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 未经深加工的食物升糖指数通常较低。比如全谷物制品的GI值就比白面粉和大米这种精加工的食物要低。水果的升糖指数也比果汁要低,无论是不是鲜榨的。 食物的形态 -- 越好消化的食物GI越高。因为容易消化就表明糖类越快进入血液,自然升糖速度就快。所以烹饪方法和食物形态也可以判断一种食品的升糖指数。 所以一碗白粥的GI 比白米饭要高,糖前和糖尿病人在消化能力正常的情况下,是不应当为了“养胃”去吃一些太好消化的食品比如白粥,土豆泥,米糊,麦糊等等。而尽量吃些复合的杂豆主食,八宝粥(不加糖)等等颗粒感强一点的食品。 碳水化合物与代谢综合征 由于复合食品通常会降低人体对糖类的吸收速度,从而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是降低GI值。所以糖尿病人尽量吃复合的食物而不要单独吃高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米饭要配蔬菜和蛋白质一同食用,单独啃一个白馒头是很不明智的。 同样食材的食物,它烹饪方法,食用温度,以及进食顺序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食物的升糖指数。所以一般表格给出的升糖指数,只能代表空腹单独食用这种食物(通常会给出烹饪方法)的升糖指数,而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目前,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等称为“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局部病变,而且是发生在肝脏的全身性疾病,是引发代谢综合症的根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高尿酸等“五高” 疾病均可由脂肪肝引起。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减低,是构成“代谢综合症”的三大危险因素! 本世纪初,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200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目前临床 上已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代谢综合征所伴有的每个危险因子都具有独立的作用,然而合并在一起,则产生协同放大的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提到的四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超 越传统的单纯“降糖”、 “降脂”等手段,而应该 基于对代谢综合征的整体 预防和治疗。 肝脏是人体“物质代 谢中枢”,是人体内最大 的“化工厂”。肝脏物质 代谢发生障碍,是引发高 血脂、高血糖、高尿酸、 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根源。 临床表现在血脂升高或异 常、血糖升高、血压升高、 尿酸值超标、脂肪肝等。 因此,要想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预防和治疗肝脏代谢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无代谢综合征(MS)病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分型,现代医家大多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等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MS是由于饮食不洁、过少活动、饮酒、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以及某些特殊药物等原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两大主因。多食肥甘,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失健运,物不归正化则为痰、湿、浊,进而变证从生。 代谢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肝郁脾虚型:形体略肥胖,头晕或头胀痛,胁肋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代谢综合征问答题(简单版)

一、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是什么? 答案:代谢综合征是由于存在肥胖、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症等,引起多种物质代谢异常为基础的病理生理改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 二、老年高血压病治疗原则 答案:老年人(<80 岁)降压治疗均受益。老老年人(高龄,>80 岁)病人降压治疗是否净受益目前证据不多。收缩压目标为降至150mmHg 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舒张压低于70mmHg 可能会增加死亡,应注意。首选利尿剂、钙拮抗剂,亦可用β- 阻滞剂、ACE抑制剂、ARB。男性伴前列腺肥大者优先使用a-阻滞剂。 三、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CDS)的诊断标准 答案: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 1、超重和(或)肥胖BMI≥24.0; 2、高血糖FPG≥6.1mmol/L(110mg/dl)和(或)2hPG≥7.8 mmol/L(140mg/d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 3、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 mmol/L(110mg/dl),和(或)空腹血HDL_C<0.9 mmol/L(35mg/dl)(男),<1.0 mmol/L(39mg/dl)

(女)。 四、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 答案: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有遗传性(基因缺陷)和获得性(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基因缺陷可发生在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的各个途径,获得性因素包括胰岛素受体抗体、某些升糖激素、胰岛淀粉样多肽、慢性高血糖、高血脂毒性、生活方式西方化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 五、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答案: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h 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 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在我国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 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沒有 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答案:简明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既往有高血

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

WHO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存在胰岛素抵抗,同时有以下2项以上改变: ●血压≥ 140/90mmHg ● 血甘油三酯≥150mg/dl 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30kg/m2 ● 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 ●高尿酸血症 ●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含量高 NCEP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5项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 ●男性腰围>102cm?女性>88cm ●血清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 ●男性HDL胆固醇<1mmol/L?40mg/dl, 女性<1.3mmol/L?50mg/dl; ●血压≥130/85mmHg ●血糖≥6.1mmol/L?110mg/dl 中国的标准:符合以下4个组成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 一.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25.0kg/m2; 二.高血糖空腹血糖≥110mg/dl(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血糖≥140mg/dl(7.8mmol /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三.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四.血脂紊乱空腹总胆固醇TG≥150mg/dl(1.70mmol/L);及/或空腹血HDL-C:男性<35mg/dl(0.9mmol/L),女性<39mg/dl(1.0mmol/L)。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一.40岁以上者。 二.有1项或2项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者。 三.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各种类型脂肪萎缩征者。 四.有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或有代谢综合征家族史者。五.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诊断代谢综合征标准: 具备下列四个组成成份中的3个或全部者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1.肥胖:BMI≥25.0kg/m2。 2.高血糖空腹血浆糖≥6.1mmol/L?110mg/dl?及(或)糖负荷后血浆糖≥7.8mmol/L(140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及(或)空腹HDL-C<0.9mmol/L?35mg/dl,男性?,<1.0mmol/L?39mg/dl,女性?。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 李董平1,2 李佑生 1 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 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既往一般认为MetS得中医病机就是:素体肥胖,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损伤脾、肺、肾之气,酿生痰湿,阻滞气机,化瘀阻络,致使以痰湿(痰热)、血瘀、火热为标,脾虚、气虚、阴虚为本得顽症[5]。可近年来,不同学者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着不同得认识,顾颖杰[6]总结王晖得经验认

代谢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精品

【关键字】建议、情况、方法、环节、进展、空间、效益、计划、传统、认识、问题、机制、有效、密切、深入、继续、充分、合理、健康、合作、发展、建立、制定、提出、发现、研究、措施、特点、突出、关键、稳定、情绪、意识、要素、基础、需要、权威、环境、政策、工程、途径、能力、需求、纽带、方式、作用、办法、标准、水平、速度、关系、分析、提倡、形成、保护、坚持、鼓励、强化、发挥、教育、调整、改善、加快、促进、转变、新进展、中 代谢综合征的综合干预治疗 【摘要】代谢综合征(MS)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和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对MS 研究的不断深入,MS的早期综合治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干预治疗 代谢综合征(MS)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和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随着对MS研究的不断深入,MS的早期综合治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MS的提出 人们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现,给不同的人注射同等量的胰岛素,所引起血糖下降程度不同,有的人血糖下降幅度大,反应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反应不敏感,血糖下降较少,这说明人与人之间对胰岛素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差异。临床中,非肥胖的年轻人多对胰岛素敏感,而较胖的中老年人则多对胰岛素不大敏感。人们还发现对胰岛素反应敏感的人,血液内的胰岛素水平低较,而不敏感的人,血胰岛素水平较高,即“高胰岛素血症”。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常常合并存在,而且密切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