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1.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事实

5.教育影响可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

6.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的起源

⑴神话起源说(教育由神所创造,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宋)朱熹

⑵生物起源说(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

⑶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

⑷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前苏)米丁斯基、(前苏)凯洛夫

2.教育的发展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⑵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①古代中国

夏代→出现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完备、政教一体,有国学、乡学之分,学校教育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显学,百家争鸣,稷下学宫

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实行思想专制主义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

隋唐→产生科举制度,六学二馆

宋元→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标志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

②古代印度

→教育控制:婆罗门和佛教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教育内容《吠陀》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等级:僧侣祭司(最优良教育)

刹帝利(军事贵族)

吠舍种姓(从事农业商业)

首陀罗种姓(被剥夺受教育权,最低级等级)

③古代埃及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开设最多学士学校,学为学士

④古代希腊罗马

→贵族聘请家庭教师,贫民私立学校

→古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西欧中世纪:宗教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

⑶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⑷近代社会的教育变化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近代教育史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

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是实质教育论

⑸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论语》

⑴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

⑵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⑶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⑷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③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因材施教,前提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强调学而知之

2.墨翟

→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3.道家

→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无为而治

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⑴教学相长辩证关系,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⑵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⑶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⑷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

⑸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⑹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⑺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孟子

→性善论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古希腊)苏格拉底

→问答法: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

→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

(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1.(捷克)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观点: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

2.(法)卢梭《爱弥尔》

观点:性善论者,认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3.(德)康德《康德论教育》

观点: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都得到自我完善

4.(瑞)裴斯泰洛齐

观点: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5.(英)洛克《教育漫话》

观点:①白板说: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②绅士教育论,

(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通常以(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1.(德)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主张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

→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2.(美)杜威与

→《民本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儿童中心主义

→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生活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

(五)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德·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

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德·斯普兰格《教育与文化》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克伯屈《经验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定》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六)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问题

1.布鲁纳《教育过程》

→书中提出结构教学论

观点: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书中提出发展性教学

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

3.瓦·根舍因

→倡导范例教学理论,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

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理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5.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6.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④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③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④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⑵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⑶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生产、创新文化的功能

2.学校文化

⑴学校文化的基点:

①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②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

③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⑵学校文化的特性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二是规章制度;

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校汇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4.学生文化

①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②学生文化的特征

a.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b.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c.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d.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历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发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

基本观点: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

②外铄论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皮亚杰

④主体实践论

基本观点: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主体的实践,任何发展都无法实现

代表人物:叶澜

1.顺序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

②在身体发面,身体的发展遵循自中心至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

③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

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启示:教育工作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阶段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划分胎儿期、婴

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启示: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启示: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或隐现的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遗传素质作用:a.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b.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d.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b.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d.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学校教育作用: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加速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e.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素之间的关系: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影响,才能使人得以顺利发展.

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是人们对受教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⑴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

⑵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

⑶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代表人物:杜威

⑷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1.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994年8月首次提出,1999年全面推进

1.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

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仪式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②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③体育:授予学生健康地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

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

④美育:培养学生健康地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

⑤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全面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关系: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条自上而下地发展产生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一条自下而上发展,由小学到中学再到今天的短期大学.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⑴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

①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社会早期,终于定形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的对象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②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

③非制度化教育:指出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不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的思想:教育不应再限于

学校的围墙之内.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代表人物:库姆斯(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⑵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寅卯丑戌)*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①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

→以日本为蓝本,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

②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

→承袭日本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学制三段五级,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不允许男女同校

③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对旧学制修订,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④1922年的“壬戌学制”

→以美国为蓝本,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①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主要特点: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②1958年的学制改革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条件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③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④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

3.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②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横向结构: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特殊教育的学校系统

4.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类型

⑴双轨型学制代表国家:英国、德国、法国

⑵单轨型学制代表国家:美国

⑶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前苏联、中国

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2.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

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批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以法制.宋代朱熹,宽着期限,紧跟课程

*美国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3.课程的基本类型

⑴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扩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扩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

⑵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的角度,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 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经验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⑶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的角度,可封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综合课程: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相互整合

⑷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的角度,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依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⑸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

⑹从课程呈现方式的角度,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4.课程设计模式

①泰勒目标模式

→预先目标的达成过程→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a.确定课程目标

b.依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②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展开过程,关注点集中于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人物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校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

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3.课程计划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目标

①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②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③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⑤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⑥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①从国家层面看,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②从学校教育看,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③从教材层面看,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1.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示范者角色

d.管理者角色

e.父母与朋友角色

f.研究者角色

2.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3.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1.教师的道德素养:体现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

2.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意识: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从业、乐业、敬业、勤业、创业、献业的动机

专业态度: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教育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自

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需专业知识,并优化知识结构,以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所教学科的精深专业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

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

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教育能力.包括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程序,课堂教授与板书,演示与实验,教学研究及课外活动组织.

专业品质:养成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品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爱学生,沉着自制有耐心,具有创新精神.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扩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学习

1.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并由其记录学业档案的受教育者.

2.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和发展潜力的人

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b.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得主体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d.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e.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f.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a.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b.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c.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师生关系:

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师生关系的意义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⑤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简述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②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③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涵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3.教学过程的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的规律

④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4.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言语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

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②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③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

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④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⑤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

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演讲三种方式. 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②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

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总结

③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

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做好演示前准备;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通过演示使学生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⑤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精选练习材料,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严格要求

⑥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时间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

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即使检查结果.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集中在学习差的学生身上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①个别授课制(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

②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19世纪中叶成为西方各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③分组教学制(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 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按年龄编排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④设计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经过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后在全国推广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⑤道尔顿制(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塞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它是指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⑥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由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①教育评价即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②教育评价的作用: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研究功能

2.课堂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

①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②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③现场观察评价、监视监听评价、量表评价

(3)课堂教学评价意义

①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②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③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④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决策和鉴定功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一个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的责任所在

3.教师评价

(1)要求:突出综合素质、重视个体差异,教师评价比较注重对教师某一方面或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单项评价.新课程观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就是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

(2)简述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②设计评价工具

③收集和分析反应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④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4.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学生评价的方法

①客观测验法

②表现性测验评价方法

③评定量表评价法

④轶事记录评价法

⑤档案袋评价法

1.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德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狭义的德育指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意义: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1.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

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或结果

2.内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

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

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想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②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进行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求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学生进行德育

⑤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2.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⑴说服法涵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⑵榜样法涵义: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德育的方法

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⑶锻炼法涵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⑷陶冶法涵义: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要求:创设良好的环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⑸品德评价法涵义: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

发展的德育方法。

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多的群众支持;注意宣传与教育

1.政治课的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④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1.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

①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②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代表人物:马卡连柯

③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④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分解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3.简述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动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降低

对策: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①了解学生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建立学生档案

④个别教育

⑤班会活动

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简述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

⑴先进生的教育工作

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信心;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教育方式: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妒忌,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⑵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教育方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

1.教学科学研究的概念

教育科学研究:指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①促进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④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时间基础

3.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教育科学研究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排除一切主观偏见

系统性原则:指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指导科研活动。科学研究必须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有整体系统的观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指中小学教育科研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

起来,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使一切科学研究的结论都建立在广泛的严格的科学实践基础之上教育性原则:指教育科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这时由教育目的和任务决定的。教育科研要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教育性原则贯彻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调查法:指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历史法:指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追寻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实验法:指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部分

(3)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价值观、理想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①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②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意志活动,心里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

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二、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系统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活动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决定人的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

三、心理学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

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

①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②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③1930年美国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2.应用性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变化

→1868年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此书又扩充为三卷本《教育心理大纲》,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

→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1908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方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使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70年代,奥苏泊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一是主动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会文化研究

(3)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普通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

→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产生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步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98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故称冯特为“心理学之父”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最新版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目的 决定教育内容 决定教育体制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有: ①培养人才 ②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经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制约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制约学校专业设置 ⑤教育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4. 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主要有: 教育独立论 教育万能论 人力资本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 社会化理论 6.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7.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8.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9.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 ①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影响教育技术

10. 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1.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①教育是文化的构成体 ②教育是文化的传递,深化和提升的手段 12.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 13.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 ②传播和交流文化 ③选择和提升文化 ④更新和创造文化 14.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勒 15.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无话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16.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17.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主要有四种成分组成: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18. 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19. 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0. 学校文化的特征: ①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代表人物整理

教综部分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并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 1902年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未及实行。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又称癸卯学制),这是废除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名产生于西周,但“六艺”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已产生。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提出,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帝王对科举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着作的总称。元代将《四书》作为教育和考试的内容,开创科举新先例,并得到了后世的沿用。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完整word)教育综合88个经典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教育综合88个经典知识点汇总(一) 1.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2.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6.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7.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8.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9.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1.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2.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3.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1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1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1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8.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19.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整理67336

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及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及社会生产力教育及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及科技文化 1.教育及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及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教育及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及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及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教育综合知识点梳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教育综合知识点记忆技巧梳理 由于教育综合涉及的知识面广,大纲要求的识记性知识点比较多,给考生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为了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高效且全面的对教育综合知识进行复习,我们在对教育综合知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给考生梳理部分知识点的记忆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能够高效的复习知识,顺利通过考试。 一、知识体系梳理 教育综合知识共涉及到五大考试模块,分别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新课程改革。由此可知,教育综合知识考查的知识面较广,且较为分散,对考试的应试要求较高。我们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对这五大知识点模块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知识框架体系图行系统的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从宏观上形成系统的(1)教育学共分为3大模块,有11章内容,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和考查频率,标红的①最为重要,且为常考点,标蓝的②为次重点,没有标出的并非不考,只是相对而言对这部分知识考查的较少。 (2)心理学共有3大模块,分别是心理学概述、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对教育学而之间,我们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标注重点与次重点。35%-40%言,心理学分值约占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以及对应考试所在省出台的部分法律法部法律法规(3)教育法律法规需要考生重点掌握7规。考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需要掌握常考法律的时间、地位、和重要条文。 分左右,常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形式进行考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占的分数为(4)10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分左右。10(5)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综合知识中重要的一个知识模块,所占分数约为 二、连词成句技巧梳理 教育学知识所占分数为40%以上,根据部分知识点的特点,我们给广大考生分享一些。连词成句的记忆方法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古代封建社会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是教综知识考查的一个知识点。记忆技巧:梦中大论梦:孟子中:中庸 大:大学 论:论语 (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教综简答题考查的一个形式,有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记忆技巧:全民多现身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 身:终身化 (3)夸美纽斯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对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而,夸美纽斯的相关知识点是教综考查的重要内容。记忆技巧:夸大侄子拌饭夸:夸美纽斯大:《大教学论》侄:学年制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子:自然适应性原则拌:班级授课制饭:泛智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是教综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提出的传统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记忆技巧:一个叫赫尔巴特的教师拿着教材在课堂上教学教师:教师中心教材:教材中心课堂:课堂中心 (5)教师如何学好教育学,是教师与教育学一节的知识点,这一知识点考查较少,备考时可以作为简答题形式考查。记忆技巧:论剑国内外,交流读与写论剑: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国内外:国内传统与国外经验结合交流:交流讨论与专业理论结合读与写: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教综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尤其是要记住其各自的代表人物。(6)内发论代表人物记忆技巧:内服威力大格外爱做梦内:内发论服:弗洛伊德威:威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