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生物分类的方法

(1)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划分为作物,家禽、家畜等

2、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观察

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探究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4、探究实验(六步)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

(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

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3)方法步骤:

A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

分钟。

B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将结

果填写在表中

C记录表格(自己设计,写在下面)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处。

(6)表达和交流

鼠妇实验问题

实验变量:光照

用10只鼠妇: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准确性。

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准确性。

鼠妇处理:放回适合其生活的环境。

5、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蚯蚓雨后到地面活动:因为土壤中缺少空气。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2、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3、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实验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目的要求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材料用具蚯蚓菜叶大烧杯玻璃板湿土细沙

方法步骤1、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上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细沙上面再铺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烧杯高的1/4,每铺一层,稍加整平、

压实,并在烧杯外面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2、向甲烧杯中放入若干条活蚯蚓,乙烧杯中不放蚯蚓,分别向两只烧杯

中喷洒适量的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杯口盖上玻璃板,

注意应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保证空气的交换。

3、将甲乙两装置放置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讨论: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答: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放在暗处,可以让其充分活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2、为什么要设置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

答(1)两套装置可以形成对照

(2)乙装置有对照作用

对照实验:变量唯一,其它条件都相同。

3、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分界是否明显?

答:甲装置中沙与土的分界不明显,乙装置明显。

4、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疏松土壤,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5、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①骆驼尿液少,适应干旱;

莲藕的气腔,适应空气;

海豹脂肪厚,适应温度;

旗形树冠,适应风向;

变色龙体色,适应天敌;

向日葵向光,适应阳光。

6、绿色植物能增加大气湿度,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地衣可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

的形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被称为分解者

4、生态系统由生物与环境组成,也可以说是由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组成。

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

的太阳能,这些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

9、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11、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第四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2、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水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

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非常丰富,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荒漠生态系统是在沙漠、戈壁、两极冻土带和高山冻原等寒冷或干旱、贫瘠条件下

形成的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稀少,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4、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5、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

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氧量的70%。

6、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

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而且在气候调节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7、农田生态系统是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较少,同野生动物相比,农作物抵抗

旱涝和病虫害的能力较差。

8、园林生态系统以观赏植物为主体,种类较多。园林植物在城市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除了美化环境,还有遮阴降温、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提高空气湿度的作用。

9、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

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叫做生物圈

2、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

右的深度。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4、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以下150米以内的

水层中。

5、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

足点”。

6、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变化的,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2、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2)对光

一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

二转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三转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四转反光镜,一只眼注视目镜,一眼睁开,直到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

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一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注视物镜;

二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一只眼注视目镜,直到看清楚物象。

3、低倍镜下视野大,物象小,细胞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视野小,物象大,细胞少,视野暗

4、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

1、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2、常见的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装片还可以做永久的和临时的

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取一小块,并把它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展平(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平,避免盖

玻片下产生气泡

(5)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

4、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图中比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应越多

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

1、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4)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装片用生理盐水:保持细胞形态不变,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用清水会使细胞吸水膨胀死亡。

碘液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晰,便于观察。

2、

第二章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

1、细胞内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机物,如水,无机盐

一类是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2、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烬就是无机盐,烧掉的物质就是有机物

3、生物体50%以上由水组成,成人的身体约含60%的水

4、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5、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6、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7、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细胞质中都含有线粒体

8、线粒体使有机物与氧结合,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

9、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0、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里面有遗传信息

11、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12、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第二节单细胞生物

1、身体大多由一个细胞构成,称为单细胞生物,大多生活在水域或湿润环境中

2、几种单细胞生物

3、观察草履虫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2)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可在液滴中放几丝棉花纤维,在盖上盖玻片

(3)另取载玻片,在上面滴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解剖针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在载玻片右侧培养液边缘放一小粒食盐,用放大镜观察现象

4、草履虫外形略像倒置的草鞋,草履虫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5、

6、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后代

7、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优点:(1)天然的饵料

(2)酵母菌可做馒头,面包

(3)小球藻可做高蛋白食品和保健食品

(4)眼虫可用来监测水质的污染状况

(5)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完整)六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生物分类的方法 (1)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划分为作物,家禽、家畜等 2、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观察 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探究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学期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评卷B

鲁教版六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B(鲁教版)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机器人、火山、钟乳石都不属于生物。馒头上长的“白毛”是霉菌,属于生物。本题选D。 2、在进行调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A.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能单独到偏远的地方,不攀爬高处,不下水 B.为了观察得更准确细致,可以把阻碍观察的树枝折去 C.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要观察到就要做记录 D.要注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生物,比如:空中偶尔飞过的昆虫,枯枝落叶中的爬虫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调查活动。A、C、D三个选项都是我们进行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而在进行调查活动时,我们不能破坏植被,B选项不正确。本题选B。 3、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下列哪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A.观察时要仔细思考,多提出问题 B.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C.观察只要认真就行,不需要有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法。题目中中A、B、D的说法都是正确的。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C选项说法不正确。本题选C。 4、植物的生长有向光性,这种特征是 A.对光刺激做出的反应 B.光给植物的能量 C.植物独有的特点 D.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特征。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是植物对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是植物应激性的特征的体现。本题选A。 5、下列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A.仔细观察某种生物,以得到关于该生物的资料 B.人口普查 C.森林资源调查

鲁教版六上地理知识点

六上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确定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2、经过精确地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千米,地球表面积为()平方千米。 3、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连接南北极的线是经线。 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纬线的形状是圆圈,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经线的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 6、零度纬线是赤道,纬度的范围是00-900。。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范围是00-1800。 7、度数向北增加的是北纬,用“N”表示;度数向南增加的是南纬,用“S”表示。 度数向东增加的是东经,用“E”表示;度数自西增加的是西经,用“W”表示; 8、纬度的划分:00-300 属于低纬度;300-600 属于中纬度;600-900 属于高纬度。 9、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10、根据经纬度判断半球:所有的北纬都在北半球,所有的南纬都在南半球。 经度与半球不一致:小于200W的西经度在东半球,大于1600E的东经度在西半球。 经度与半球一致:200W-180°的西经度在西半球;0°-1600E的东经度在东半球。 11、判断(300W,400N):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 (100E,100S):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100W,700N):东半球、北半球、高纬度 (1700E,500S):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2、地球自转:中心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出现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现象。 13、地球公转:中心是太阳;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出现四季、五带等现象。 14、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四个节气: ①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 ②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出现极昼。 ③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 ④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出现极夜。 15、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16、热带与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23.5°N);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叫南回归线(23.5°S); 北温带和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66.5°N);南温带和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66.5°S)。17、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温度带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温度带是北寒带、南寒带。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8、地图三要素一般是指比例尺、方向、图例。

(完整版)鲁教版六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六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我国大陆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 3、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P3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的分类: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举例P14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P1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① 实验的变量是光,其他的条件都应相同。② 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原因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需要对照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相同。 4、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关键: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5、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不能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 6、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土壤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P21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为什么细嚼馒头越嚼越甜?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链接,形成食物网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

复习知识点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鲁教版(五四制)生物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五四制)生物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够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生物分类的方法 (1)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划分为作物,家禽、家畜等 2、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观察 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探究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4、探究实验(六步)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 (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 2.1.1练习使用显微镜 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 2.1.1练习使用显微镜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多的是() A.A B.B C.C D.D 2.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弱应选() A. 大光圈、凹面镜 B. 大光圈、平面镜 C. 小光圈、平面镜 D. 小光圈、凹面镜 3.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A. 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 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 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 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4.依照显微镜的正确操作,光学显微镜只能用来直接观察() A. 一根头发 B. 手指 C. 绿色叶片 D. 玻片标本 5.某同学用10×物镜观察到视野中有8个排成一排的细胞,当他换用40×的物镜再观察时,他能观察到细胞个数为() A. 2个 B. 8个 C. 16个 D. 32个 6.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①对光,直至得到白亮的圆形视野;②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以便看清物像;③放置玻片标本,并用压片夹压住;④取镜、安放;⑤收镜并放回原处 A. ④①③②⑤ B. ⑤③①②④ C. ④②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7.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桌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的其他同学观察,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 射入光线角度发生了改变 C. 显微镜的物镜调换了 D. 光圈大小发生了改变 8.有一物像处于显微镜视野的右下方,要使该物像移至视野的正中央,玻片的移动方向是()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9.下列是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六年级地理下册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记清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要能够不看图脑海中有图。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半球位置);周边的海洋:东—太平洋、北—北冰洋、南—印度洋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一是面积最大(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二是跨纬度最广(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三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结合图):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又名黑海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亚洲6个分区:看课本P3图6.4“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 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哪几个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中国位于东亚,印

度位于南亚。六大分区中,气候干热的是西亚,气候寒冷的是北亚,盛产热带经济作物的是东南亚。 5、亚洲的地形特点——⑴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⑵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P4图6.5亚洲的地形要结合图重点记);北美洲:东西高、中部低 6、气候: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记住P7 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 各个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东岸 三种 季风

最新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 (2)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 1.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5.东经180与西经180合二为一,就叫180度经线。 6.0度纬线是赤道,北纬90度是北极,南纬90度是南极。 7.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绕太阳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因为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在地球上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的。 9.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一是昼夜更替,二是时间的差异。 10.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一是:四季的变化,二是:昼夜长短的变化,三是:五带,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1.地图三要素是: 比例尺、方向、图例 12.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千米化厘米加5 个零。13.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14.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出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是相对高度。 15.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重合是陡崖。等高线闭合处为山顶或者盆地。17.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18.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四大洋中,呈“S”形轮廓的大洋是大西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中国所在的大洲是亚洲,被称为“黑人的故乡”的大洲是非洲。 19.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20.大陆漂移学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后来缓慢地漂移分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2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高大的山脉。 22. 发生火山地震比较多的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23.天气是短时间、多变的,用阴晴、风、气温、降水描述。 24.气候是长时间、稳定的,气候要素一是气温,二是降水。 2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6.一年中的气温,北半球陆地上7 月份最高,1 月份最低。海洋上8 月份最高,2 月份最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7.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在气温上相比,陆地夏季更热, 冬季更冷。(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吸热快,气温高,海洋吸热慢,气温低;冬季陆地散热快,气温低,海洋散热慢,气温高。) 28.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多而均匀。29.从赤道向两极,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 30.从山脚向山顶,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度。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慢由细胞构成的8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友情提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特别提醒:生物的特征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依据,必须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除病毒外),如果只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不叫生物。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 是在观察。 2、观察借助的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利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音机、摄像 机等。 3、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对于需要较 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得到的信息要及时用文字描述或绘图等形式记录下来。观察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所感知的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4、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 要注意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鲁教版生物六上知识点

六年级生物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特征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我国大陆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的缔造者是张丽珠。 3、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生物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 1. 调查:①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②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③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森林资源清查和人口普查都属于调查。数量过多时,要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抽样调查)。 2. 生物的归类方法:①按形态结构归类:动物、植物、其他生物(细菌和真菌)。②按生活环境分: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等。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和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等。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合作关系。 4.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以疏松土壤,说明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6. 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关键: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7.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 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一横轴中线为界,一层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现象:鼠妇选择阴暗的环境。 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8.课本22页实验:蚯蚓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答案: 为什么要设置甲乙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为了形成对照实验;起对照作用。沙与土分界是否明显?甲明显,乙无变化。得出的结论:生物能影响环境。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单元巩固练习题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单元巩固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一条小鱼长成一条大鱼,与细胞的哪些生理活动有关?() A.细胞的分裂B.细胞生长和分裂C.细胞的生长D.细胞体积变大 2 . 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 A.细胞核内B.细胞质内C.细胞膜内D.细胞壁内 3 . 砂糖桔因为甘甜多汁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剥开果皮后,白色的桔络属于 A.保护组织B.营养组织C.分生组织D.输导组织 4 . 下列关于一个水蜜桃和一头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 B.它们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水蜜桃的果实、牛的心脏都属于器官 D.构成水蜜桃和牛的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5 . 下列实验中,材料用具与使用目的不一致的是() A.A B.B C.C D.D 6 . 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下述四个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应是()

①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调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 7 . 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了()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D.与草履虫比大小 8 . 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A.薄而透明的B.湿润的C.干燥的D.完整的 9 .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上相同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线粒体⑤细胞质⑥细胞核 A.②③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②③④⑥ 10 . 下列能正确表达动物细胞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的是() A.B. C.D. 11 . 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草履虫B.水稻C.蝗虫D.蘑菇 12 .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视野中除了细胞外还有很多异物,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但异物不动.则异物可能位于()

鲁教版六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8)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实验法及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4、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9、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10、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逐级递减。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没有分解者。 1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doc

六年级地理下册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记清楚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要能够不看图脑海中有图。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半球位置);周边的海洋:东—太平洋、北—北冰洋、南—印度洋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一是面积最大(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二是跨纬度最广(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三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结合图):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又名黑海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亚洲6个分区:看课本P3图6.4“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 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哪几个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中国位于东亚,印度位于南亚。六大分区中,气候干热的是西亚,气候寒冷的是5、亚洲的地形特点——⑴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⑵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P4图6.5亚洲的地形要结合图重点记);北美洲:东西高、中部低 各个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8、亚洲河流特点东岸三种季风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六七单元

1.亚洲的位置 半球位置:亚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西临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连,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经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26°E ~170°E, 10°S~80°N之间,是南北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2.北美洲的位置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为界。 经纬度位置:北美洲北部约达北纬80°,南部达北纬10°,经度位置在西经170°至西经20°之间。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3.亚洲陆地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为世界第一大洲。可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六个分区。 4.亚洲的地形特点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2)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呈现低-高-低的趋势。(3)地势起伏大。 5.亚洲河流的特点 (1)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2)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6.亚洲气候的特点 (1)气候类型多样;(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3)季风气候显著。 描述大洲位置的方法:(记在课本上) 1. 半球位置:观察该大洲的主体部分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如果是跨两个半球要指出来) 2. 海陆位置:观察该大洲主体部分所在的大陆,以及濒临的海洋和相邻的大洲的相对位置来进行描述。(说清楚是哪个方向濒临哪个大洋,与相邻大洲的洲界是什么) 3. 纬度位置:描述该大洲大致的经纬度范围,以何温度带为主。(如果跨多个温度带要先说跨哪些温度带,一般具体的经纬度可以不说) 《日本》知识点汇总 1.日本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西临日本海,东邻太平洋。与俄罗斯、中国、朝鲜和韩国隔海相望。 2.日本的领土构成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众多小岛组成。 3.日本的地形特点 以山地、丘陵为主,沿海平原狭小,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初二生物知识点(鲁教版)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一、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自己总结: 二、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维生素 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 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

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a最长; 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