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断旧键成新键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Mg+2HCl=MgCl2+H2↑Ba(OH)2·8H2O+2NH4Cll=BaCl2

+2NH3↑+10H2O

二、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温度升高:放热温度降低: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E(反应物)<∑E(生成物)分子原子新分子

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化学能热能热能化学能

三、能量守恒

高中化学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课时

化学能与热能的教案分析

化学能与热能的教案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本节课内容,并适应学生在“知识生态”中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将本节内容进行了一下调整,先讲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再讲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能源的重要性的引入,使学生对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里特征,我利用本节教材设置了探究性教学,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进行分组实验后再得出结论,抽象得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去理解概念,总结出,两句话,两张“工”字图,以及“放金中烧(金钟罩)”,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通过实验使学生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涵义。 ③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2)掌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探究、交流、合作意识,进而学会分析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和感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能量观、节能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 (2)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实验创设情境的理论探究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适当实验仪器、药品。 五、教学过程

把上面的实例抽象为一个图表,类比放出能量反应, 和老师一起完成ppt上的图例。 水从低处流往高处要吸收能量。通过类比,要求学生完成吸热反应的图表 【提问】通过以上分析,如何从宏观判断一个化学反 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 吸收能量:生成物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放出能量: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追问】看图回答: 从图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放出能量: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量 吸收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可以转为为化学 能。 说明化学能可以和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转 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过渡】自然界中存在两个基本的守恒——质量守恒 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中不仅质量守恒也存在能量守 恒,所以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种生成并且一定伴随能 量变化。 思考,聆听 【追问】通过我们常见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中的 能量变化常常是以热能的形式变化的,那我们能否对 化学反应重新进行分类? 思考回答 根据反应是否放热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 应。 【板书】放热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反应 吸热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提问】我们如何知道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 热反应呢? 燃烧是放热反应 【追问】除了燃烧是放热反应以外,还有哪些是放热 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我们如何来观察或者测定反 应放出了热量或者吸收了热量。 可以用手摸,或者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的 温度。 【演示实验2-1】铝与盐酸的反应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演示实验2-2】Ba(OH)2?8H2O与NH4Cl反应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设疑】化学反应中确实存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还有哪些是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呢?我们是不是要一 一通过实验验证呢?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对常见的 反应进行吸热与放热反应的归类呢?下去分组思考, 讨论,下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 聆听思考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设计[选修](1)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2课时共价键的键参数与等电子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 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 2 与H 2 在冷 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学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①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 2 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 2 O键角105°V形 CH 4 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板书] 三、等电子原理 1.等电子体: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 如:CO和N 2,CH 4 和NH 4 + 2.等电子体性质相似 [阅读课本表2-3] [小结] 师与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补充练习] 1.下列分子中,两核间距最大,键能最小的是() A.H 2B.BrC.ClD.I 2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键长越长,化学键越牢固 B.成键原子间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共价键越牢固 C.对双原子分子来讲,键能越大,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化学能与热能 说课稿 教案

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重视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在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1、2、3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实验进行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3. 热爱家乡,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具准备:投影仪。 [导入新课] 为什么化学反应有的表现吸热有的表现出放热呢?化学能与热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推进新课]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部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形成。 [板书]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28页第二段 师:展示图片或播放动画。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 能》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

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第一节__化学能与热能(导学案)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反应和物质能量的关系 1.各种物质都储存有_______能,不同的物质储存的_________不同。 2.当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当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E反)、生成物总能量(E生)、放出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放热反应中: 吸热反应中: 二、化学键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3.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⑴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⑵化学反应的实质用化学键理论可表述为旧化学键的和新化学键的。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吸热反应: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既是吸热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D.都不是 2.“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 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C.生石灰 D.蔗糖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 )。 A.生石灰 B.固体NaCl C.无水乙醇 D.固体NH4N03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物H20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02具有的能量相等 5.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0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03分解是吸热反应 6.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功能: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高中选修4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再学习。因此本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4奠定必要的基础。 能量是本章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能源更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节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总之,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用具 ①多媒体课件; ②试管、6 mol/L盐酸、砂纸、铝条、温度计、Ba(OH) 2·8H 2 O晶体、NH 4 Cl 晶体、烧杯(3)、玻璃片、玻璃棒、2 mo/L盐酸、量筒。 六、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导学案 【思考】: 1、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 2、一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是不是全部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举例说明。 3、一定量的铁在纯氧中燃烧放出的总热量与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所放出的总热量相比,哪一个放出的热量多? 4、哪些是典型的放热反应?(举例说明,越多越好) 5、哪些是典型的吸热反应?(举例说明,越多越好) 6、人类利用能源包含哪三个阶段?我们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Al+稀盐酸 B、Ba(OH)2·8H2O+NH4Cl(固体) C、CaCO3受热分解 D、CaO+H2O E、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F、木炭的燃烧 G、钢铁制品生锈的反应 H、葡萄糖在人体内的氧化反应是个放热反应 I、酸碱的中和反应 J、食物氧化腐败 K、炸药爆炸

L、煤和高温水蒸气反应生产水煤气 2.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0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03分解是吸热反应 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z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水汽化需要吸收能量,所以水汽化属于吸热反应 C.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D.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5. “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使用铝箔包裹的并加工好的真 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放出的热量便可对物质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和水 C.熟石灰和水 D.氧化钠和水

化学能与热能 高三一轮复习 学案

化学能与热能专题 [高考说明] 1.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2.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及其重要应用。 3.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根据盖斯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创设情境、问题定向 1.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 A B C D 硅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集热器燃气灶 思考:吸热反应:将能转化为能;放热反应:将能转化为能。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哪些?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务一:探究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的原因。 1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微观): 一个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 2从物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来看(宏观): 一个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 E反—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生成物的总能量; E断—断键吸收的总能量;E成—成键放出的总能量 归纳: 任务二:概念辨识

1.反应热的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反应热来表述,也称焓变。 单位:用表示,为吸热反应,为放热反应。 2.燃烧热:25℃,101kPa时,。 C - S –H– 3.中和热:稀溶液中,酸与碱反应生成称中和热。(注意:反应不能有沉淀)。强酸强碱的△H= - 57.3kJ/mol ;弱酸弱碱△H - 57.3kJ/mol。 4.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有关,而与无关。 也就是说: 练习:已知甲醇的燃烧热数值为726.51 kJ·mol-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H42 === CO2 + 2H2O =-726.51 kJ·mol-1 B.CH42 (g)=== CO2(g) + 2H2O(g) =-726.51 kJ·mol-1 C.2CH4O(l) + 3O2(g) === 2CO2(g) + 4H2O(l) =+1453.12 kJ·mol-1 D.CH4O(l) + 2 (g)=== CO2(g) + 2H2O(l) =-726.51 kJ·mol-1 任务三: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题型1直接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归纳做题方法 已知:合成氨工业中,合成塔中每生成1 mol NH3,放出46 kJ热量。 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2根据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归纳做题方法 生物质混煤燃烧是当今能源燃烧利用的最佳方式之一,但生物质中氯含量较多,燃烧过程中会 形成金属氯化物(如NaCl)和Cl2等物质,对金属炉壁造成腐蚀。 2H2O2(l) === 2H2O(l)+O2(g) ΔH1 =-196.46 kJ·mol-1 H2(g)+1/2O2(g) === H2O(l) ΔH2 =-285.84 kJ·mol-1 Cl2(g)+H2(g) === 2HCl(g) ΔH3 =-184.60 kJ·mol-1 在催化剂作用下,用H2O2(l)可除去上述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l2。依据上述已知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题型3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进行计算。归纳做题方法 研究大气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SO2和H2S)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大 气中H2S经两步反应氧化成SO42-,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能与热能学案Word版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焓变、反应热与能源 (对应复习讲义第65页) 1.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征 (1)实质: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 (2)特征:既有物质变化,又伴有能量变化;能量转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两守恒: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比较 ΔH>0 ΔH<0 (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水或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⑥铝热反应。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类的水解反应;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 3.两种反应热——燃烧热与中和热

(1)比较 (2)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①实验装置 ②中和热的测定原理 ΔH =-(m 酸+m 碱)·c ·(t 终-t 始) n c =4.18 J·g - 1·℃- 1=4.18×10- 3kJ ·g - 1·℃- 1;n 为生成H 2O 的物质的量。 ③注意事项 a .泡沫塑料板和碎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损失。 b .为保证酸完全中和,采取的措施是碱稍微过量。 c .测定温度时,应测反应过程的最高温度作为终止温度。 4.能源 判断正误 (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

(2)水结成冰放出热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3)同一物质的三态能量中气态最高,固态最低。() (4)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反应的ΔH不同。() (5)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6)甲烷的标准燃烧热ΔH=-890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ΔH=-890 kJ·mol-1。() (7)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提示](1)×(2)×(3)√(4)×(5)√(6)× (7)× 角度1焓变的含义与基本计算 1.(2018·济南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C[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变化,A项错误;由ΔH=断开旧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得ΔH<0,故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吸热反应的ΔH>0,C项正确;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关系,D项错误。] 2.(2019·河南模拟)研究表明N2O与CO在Fe+作用下发生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总过程ΔH<0 B.Fe+使反应的活化能减小 C.Fe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Fe++N2O―→FeO++N2、FeO++CO―→Fe++CO2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C[A项,反应总过程为N2O+CO===N2+CO2,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ΔH<0,正确;B项,根据反应历程,Fe+为催化剂,能够降低

高中化学《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比较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 性质上的差异。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的概念。 (2)以苯的分子式的确定入手,展开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对比学习苯与甲烷、乙烯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3)煤的综合利用、苯等苯的同系物来自煤干馏的产物以及在各个方面的用途,提高学生“变废为宝”环保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以及主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 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 生产生活中以苯为原料的制成品,引起学生关注、思考 [苯的发现史介绍] (1)法拉第发现苯 (2)米希尔李希命名为“苯” (3)热拉尔提出分子式(4) 凯库勒提出结构式 [板书] 苯 教师:联系已经学习的有机物结构请猜测苯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试写出几种苯的结构。学生:讨论、练习、书写 [板书]一、苯分子的结构 1.分子式:C6H6

[思考]根据分子式C6H6 ,苯是一种饱和烃还是一种不饱和烃?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写出可能的几种结构简式。 [幻灯片展示] C H2=C H-C H=C H-C≡C H HC≡C-C H2-C≡C-C H3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样品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1-苯溶于水实验] [板书](2)比水轻、不溶于水。 (3)沸点是80.1℃,熔点是5.5℃ 教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预测 [问题思考]苯是否具有烯烃类似的化学性质?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 ①能否使溴水褪色?② 能否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 [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实验2-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 实验结论: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 教师:所以不存在双键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 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化学能与热能教案湖北专用

《2.1化学能与热能》教案(1)(湖北专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获得化学能与热能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化学实验。2.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的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和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掌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引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教具准备:温度计、玻璃棒、烧杯、50ml量筒、玻璃片、砂纸、试管。6 mol.L—1HCl , 2mol.L—1HCl , 2mol.L —1NaOH, Ba(OH)2.8H2O , NH4Cl . CuSO4.5H2O晶体,铝条。大烧杯(500ml)3只、硬纸板(有孔)3块、小烧杯(100~150ml)3只、带圈玻璃搅拌器3支、温度计(100℃,1/10)3支、碎纸条3只、量筒(50ml) 6只、保温杯3只、盐酸(1.00mol/L)、氢氧化钠溶液1.1mol/L)。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例如,人们利用氢氧焰来焊接金属,主要就是利用氢气和氧气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 [板书]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A.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永春四中郑杰伟 20XX年1月16日 一、设计思想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渴望。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以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解读与分析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在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是第一次进行元素性质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可行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 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 性质; 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 析现象,最终总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化学能与热能教案 (赖建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①多媒体课件; ②试管、6 mol/L盐酸、砂纸、铝条、温度计、Ba(OH)2·8H2O晶体、NH4Cl晶体、烧杯(3)、玻璃片、玻璃棒、2 mo/L盐酸、量筒。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 1. P35“科学视野”。 2. 问题思考: ①. 糖类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与体外的燃烧是否不同? ②. 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是什么?新能源主要指的是哪些? ③. 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化学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学生回答: 1. 本质相同,最终产物相同, 所放出的能量相等。但反应条件和 进行方式不同。能量的转化率和利 用率不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太阳能、 氢能、核能、生物质能和地壳地表 能。 3. 研制新型材料,提高能源的 利用率和开辟新能源。 让学 生感知生 物体内生 命活动过 程中的能 量转化,能 源与人类 的密切关 系,深刻体 会到化学 知识的价 值,激发学

习兴趣。 思考与交流: 1. 木材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2.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生成生石灰(CaO),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 生成新物质,释放能量。 2. CaCO3分解需要能量。 从初 中熟悉的 反应引出 新问题,切 入本节课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 生进一步 学习的需 求。 追问: 上述两个例子,一个释放热能,一个 吸收热能,你能得出热能与化学物质及化 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吗? 思考! 问题启发引导: 1. 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结合的?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1. 化学键。 2. 表面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实 质包含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 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 引导 学生解决 问题从已 有知识开 始。进而引 入本节课 主要内容。 探究1: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 32页第2段。 培养 阅读自学 能力。 练习: 1.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 2. 1 molCH4中含有C-H键,断开1 molC—H键要吸收415KJ的能量,断开1 molCH4中所有C-H键则要吸收的能量。化学键的和正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生汇报答案: 1. 吸收能量;放出能量。 2. 4 mol,1660 KJ,断裂,形 成。 知识 问题化,一 方面对阅 读起指导 作用,一方 面 检 查阅读自 学效果。 归纳小结,完成探究1结论: 1. 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2. 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 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归纳、小结,突出重点内容。 探究2: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学生阅读:32页及33页图2-1 培养 阅读自学 能力。 练习: 1.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不同的物质不仅不同,不同,所包含的也不同。 2.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和的相对大小。当,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学生汇报答案: 1. 组成、结构、化学能。 2.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 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 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 量。 知识 问题化,一 方面对阅 读起指导 作用,一方 面检查阅 读自学效 果。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学科:高中化学姓名:何安雄单位:清镇市七砂中学《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取材于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吸放热现象入手,提出“放热反应中热能从何而来,吸热反应中提供的热能又起什么作用”的思考,在提高学生从微观看物质世界的同时,学会通过给定键能判断吸放热反应,学会通过键能计算吸放热数值。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但根据我校“先学后教、当堂导练、自辅落实”的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先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课前先期对结构式作充分熟悉,为课堂突破教学难点做准备,把课堂上的时间集中在给定键能进行吸放热值分析和计算上,这样学生就能够顺利学习本节课内容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学会利用键能判断吸放热反应; 3、学会利用键能计算吸放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先学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认识结构式的知识; 2、通过阅读理解形成对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的认识; 3、通过问题呈现、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会利用键能判断吸放热反应及利用键能计算吸放热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理解、小组交流、表达呈现培养学生情感控制、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的认识; 2、利用键能判断吸放热反应及利用键能计算吸放热值。 教学难点: 利用键能计算吸放热值。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表达呈现、反思内化。 六、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我校“先学后教、当堂导练、自辅落实”的教学策略的要求,课前先学感知,课堂强调教师主导性地位、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以问题为导向,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先学任务: 1、1个H 2中有个H—H键;1个N 2 中有个N≡N键;;1个H 2 O中有个 H—O键;1个NH 3中有个 N—H键;1个CO 2 中有个C=O键。 2、1molH 2中有 molH—H键;1molN 2 中有molN≡N键;;1molH 2 O中有 molH—O键;1molNH 3中有 molN—H键;1molCO 2 中有 molC=O键。 八、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