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

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

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二、论行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

(一)事亲为大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

(二)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三)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四)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

(五)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

三、论教育

孟子以“性善论”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金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人性本善,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是根之于心,所以教育之道,要顺应本性,循序渐进,使其自动扩充,而臻于圣贤之境,便能达到教育目的。

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有标准。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高标准,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

二是环境移人。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看到了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恶劣的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能,加深人的阅历,促进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

三是教学多术。在教学上,孟子说“教亦多术”,他认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和“不屑之教”都是教育人的方法。他强调启发教育,认为应该启发和诱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在学习上,孟子要求从学的人要学会从实践中反求诸己,自动自发。他提倡学习时要能独立思考,心领神会;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

四、论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

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

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保证。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

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应该推己及人(推恩),行“不忍人之政”。

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孝悌忠义的思想,所以孟子提出“省刑法、薄赋税”“不违农时”等主张。

五、论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也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至今还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有人民才有国家、社稷和国君。一国诸侯与社稷的地位都可以变置,唯有人民的地位不容动摇。和同时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二是得民者得天下。孟子认为,邦国的主权在民。舜得到天下,其政治的合法性是得到双重保证,一重是天的接受,另一重是百姓的接受;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具有合法性。“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如果得不到丘民的拥护,则必然要失去天下。在孟子看来,如果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所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是杀掉了独夫民贼,而不能说是犯上作乱。孟子甚至还认为,人民也有权力“出尔反尔”。为了得民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三是保民之道。人民既然是天下的根本,那么君主就负有保民的义务。保民之道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等诸多方面。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安民指通过省刑法、止战争等手段,使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养民指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教民是发展教育,以明人伦。

六、论王道

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王所崇尚的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两者都追求称王天下,但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同: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霸道通过武力争夺名利,以杀伐为务。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人或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孟子的王道思想,与他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道的基础。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他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二是王道的范畴。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三是王道的前景。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孟子提出了实现王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先。因先就是国家政治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社会分工有高度的认识,反对君民共耕的贤君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尊贤。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对贤能之士,要致敬尽礼,优遇重用,以达到“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效果。

三制民之产,教化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他认为明君要“制民之产”,使民众生活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劝导人民依礼而行。通过使本国人民安居乐业,来实现吸引他国人民前来归附的王道目标。

四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反对国君好战杀人,并视煽动国君战争的人民为“民贼”。不过,孟子也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其民。

七、论其他

除了以上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仁政、论民本、论王道之外,孟子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可鉴之处。

在伦理道德上,孟子全面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这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发展。

在文学评论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对诗歌的理解,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这就是以意逆志。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知人论世”。

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对真诚、勇气、诚信、尽职、快乐等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治国管理方面,孟子提出了“以德服人”的主张,他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还在察人察言用人减税社会分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孟子还对古代圣人和当时的许多人作出了精彩评价。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他壮年从事教育实践,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是真知灼见,有不少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在今天,依旧有其研究价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理性启发人格培养教育方法 一、持性善之说,求放心之论 孟子以忽然见一个婴儿爬在井边,人们的恻隐之心油然升,而立即奔往去救。但这时人们并不认识婴儿的父母,或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誉,或厌恶婴儿的哭声念头为例。证明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总之,孟子认为: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良知”、“良能”只是性善说的一部分,也是唯心主义立场上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这种“求其放心”是一个长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而这种长期的自我修养,不能靠外力助长突击而成。因此,欲要成大器,就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最终达到一种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并把“放心”求回来的,甚至达到圣贤的境界。 孟子这种“求其放心”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的高标准和实践的坚韧不拔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学有成果,必须先立志。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不立大志是不行的。可见,孟子认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十分大,立志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只有立大志向、大理想,才有可能成大材。因此,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时应该把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当作“终身之忧”。 孟子这种思想在政治上是正确的,进步的。而在教育学的心理学上也是无可厚非的。后世的教育家也就继承了这一特点。于是就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明代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 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还应该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要高。孟子就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坚信道义,矢志不渝。 有了大志向,高标准还不行,要实现大志向,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孟子认为挫折、打击只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良机。这可以从孟子的《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尚志养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问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该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 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我来的。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他常引(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略) 4、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

《孟子》导读讲义

一、孟子生平 二、《孟子》简介 三、性善论 四、仁政思想 五、民本思想 六、大丈夫人格理想 七、影响及评价 一、孟子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邹(今山东邹城)人,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故里邹国世代相传,在农历四月初二纪念孟子诞辰。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西汉时代,司马迁《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是关于孟子的最完整的资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威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 受业子思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他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曲阜孔庙清朝雍正题“生民未有”匾 3 孟母教子 ①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多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设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 坟地 集市 学宫 ②沽肉示信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③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4 治学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

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也就是说,人类如果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受教育,他的生命就是跟生物没有什么两样了,即跟禽兽差不多了。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每一个社会,不论古今中外,都会重视教育。当然这个教育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家庭的、社会的,各方面的教育。 孟子特别强调要“人伦教育”,就是人跟人相处有一些是属于你该做的事。一般在西方分辨人跟万物的差别,把万物称作“实然”就是实际的样子,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按照本能去生产;人类不一样,人有自由,他可以思考,他可以选择,他就有“应然”的问题,就是“你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的问题。所以孟子特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做“五伦”。这个“五伦”就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教给人们做人处世方面的一些道理。 现代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从30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孟子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套价值观,才能活的有意义。当好老师,要有四个条件:一、自我修炼;二、开拓心胸;三、知行配合;四、有教无类。 第一个说到自我修炼,这可是很大的工程啊,在《孟子》里面他特别强调,他说真正好的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他说,“广博学习、详细阐述、扼要说明”。这简单三句话就很有意思了:第一个,广博地学习,你要广泛的学啊,你学的东西不够的话,你根本无法触类旁通,把它构成比较完整的一个体系;第二个,要详细地阐述,任何道理你学了以后要把它说清楚;最后的目的是怎么样呢?四个字,扼要说明。 第二步当老师的条件是什么呢?开拓心胸。开拓心胸,孟子讲了一段话讲得特别生动,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说孔子登山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登得高望得远嘛,心胸、眼界都不同。他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变小了。泰山其实我也去过,总觉得说好像也没有变很小,因为我们近视眼看不远啊。他接着说得好,他说看过大海的人因此就不会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啊,他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所以孟子等于讲他自己:我在孔子这个系统里面学习,(他是很可惜啊,生得比较晚,只能够“私淑孔子”,就是私底下把孔子的材料都找来好好的研究,他认为这也是在圣人门下学习过)所以各种其他的理论和言论,孟子都觉得没什么。我在圣人门下学过了,我看过大海了,这些河流算什么? 那么再进一步,要当老师你需要什么?你需要能够知行配合。知跟行配合的话呢,你才有可能去体验我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嘛。他说自己不走正道,妻子儿女也不会走正道。你不能说这是正道,你们都做。你自己没做,别人为什么要做呢?以身作则,代表孟子很强调我的知跟行要配合。这种知行配合到后代对儒家来说,是一个基本原则。 第四点是有教无类。说到“有教无类”啊,我们都知道是孔子的话。《孟子》里面他没有说这四个字,但他实际上在做这四个字。任何人想听孟子的课,孟子都不会拒绝。 同样,做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第一,取法乎上;第二,专心学习;第三,持之以恒;第四,诚心请教。 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是学最好的。所以《孟子》里面用很多比喻来描写这种学习的态度。譬如他说,后羿是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你射箭弓没有拉满你怎么射呢,怎么射得准,根本力量不够,所以学习的人就要把弓拉满;他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所以学习的人也一样,要照老师所定的规矩来学。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新高考新国学 2011-11-08 2204 _5cc149a20102dtlq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 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尚志养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问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该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孟子·滕文

教师招聘考试必考人物-孟子教育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必考人物-孟子教育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思孟学派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孟子,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五)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doczj.com/doc/464482320.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最新《孟子》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孟子和《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预习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亲戚畔 ..(pàn)之域.(yù)民 2.重点实词 城:内城。郭: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多:充足。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為國家百年之大計,其成可決定歷史文化的存續和國家民族的興亡。孟子亦深知教育之重要,故曰︰「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其更進一步強調教的力量強於政治的力量,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此與荀子的教育主張,迥然不同,荀子主性惡,故教育亦以壓制惡性為先,必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以防之,故其原則以教者為重心,其方法則由外制而內斂,由勁士,而為君子,而為聖人。孟子既主張性善說,故其教育思想,皆以性善為出發點,必頇存性擴性,保存善端,順乎自然;更頇注重教育環境,重視感染作用,一切以居仁由義為依歸,從事品德之涵養,鼓勵學者振奮志氣,向上發展,以臻完善之境地。如此,教育之效果始能見效。於下尌孟子的教育意義、教育目的、教育的內容、教育措施與教學方法分別敘論之。 一、教育的意義︰ 孟子對於教育意涵,乃由人生價值方面來下定義。人生之需求,不只是物質的滿足,尚需精神層次之提升,故他對教育之見解,富有深義。其對教育持著三點積極之意義︰ 1、人頇受教育,否則近於禽獸。 2、教育內容在於明人倫。 3、倘不注重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國家隨時都可能會喪亡。 二、教育的目的︰ 孟子肯定人性本善,然人生活動不居,可能導致不善。故孟子認為頇以教育匡輔護持,為護持心善,此乃孟子的教育目的。換言之,孟子的教育目標以存養善性,發展個性為前提,既人皆可以為堯舜,學者但能擴充其本有之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端之天性,進而昇華仁、義、禮、知之四德。其教育目的,亦在養成理想之人格,使人人皆成君子。 三、教育的內容︰ 於孟子一書中,我們可以歸其教育內容,有四大要項︰ 1、以聖賢為範的教育︰如孟子於萬章下中提及,「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 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以及於盡心下中及「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 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於孟子篇章中,孟子舉出許多的聖賢,一則以教弟子,一則以勸諸侯,以其樹德修身及為政處事之典範; 進而風化社會,以立民模。 2、以歷史為鏡的教育︰孟子對歷史非常熟稔,其評論歷代盛衰興亡的道理,為 功為罪,皆有鮮明的評斷,其旨在使當時的諸侯們有所借鏡,以匡時弊。3、以人倫道德為主的教育︰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故其倫理

教育学考研——孟子的思想

教育学考研——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和主张 (一)“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耳矣。”(6)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孟子认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7)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8)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这就是孟子为何把性善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9)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教育学考研交流Q1781973630 (二)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目的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善性”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10)的“治人”的“劳心者”。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德品质是先天的,而人的本性仅具有善的萌牙,是谓性“善端”,有待于以后教育的“扩弃”和“完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于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与禽兽无异”。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1)因此说,孟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以教育入手的,而教育又是扩充完善的过程。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对“劳力者”的教育则是为了使之成为统治者的顺民。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2)孟子说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13)孟子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轲《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孟轲(约前372一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 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轲3岁丧父,幼年得力于母教。"孟母三迁"及"断机劝学"故事,成为家教佳话,广泛流传。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曾游学于齐都稷下学宫。40岁以后,游说各国,到过宋、鲁、滕,梁等国,虽倍受礼遇,终因其政治主张与时势不合,"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先后离去。最后再到齐国,被齐宜王聘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齐宣王不肯实行孟子建议,孟子遂告老还家。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齐都稷下时,可能已开始聚徒讲学。而最后一次到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已是学生众多名躁一时的大师了。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晚年还乡,专意讲学,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叹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为孔子徒也。" 司马迁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嫡孙。子思的老师又是孔子高足曾参。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实为师承关系,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战国时期,先有思孟学派,后有荀子学派,儒学得以大张。唐代韩愈倡儒学道统说,自尧舜以至于孔子,接续孔子的则只有孟子,这是韩愈有意扬孟抑荀。至此孟子为儒学正统传人成为定论。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继承人和捍卫者自许的。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思孟学派所发展的"心性之学"孕育了后来的宋明理学。孔子、孟子的学说虽不行于当世,但是当封建制度确立需要相应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时,即刻受到重视,被确定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③。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

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⑥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

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 原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学院09级*** 1233409017 【内容摘要】孟子是我国伟大教育家,他主张平民教育,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且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孟子教育因材施教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为鲁国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子,故孟子可谓孔子的四传弟子。孟子在儒学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孔子并重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但在其基础上又有很多独到的思想。孟子比孔子更加注重“以民为本”,因此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更加是基于平民的基础。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这样一句话:“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的这段话就阐明了只有人民都接受教育,懂得礼仪,国家才可以安定和谐,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其实就是在主张推行全民教育,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在今天都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这就叫五伦。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宰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建议,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就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就能够做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意见似乎很有办法;可是到我们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 一、论性善 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 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 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 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 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2.性善名言: 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二、论行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 (一)事亲为大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 (二)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三)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四)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 (五)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教育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统治者尊奉为“亚圣”的孟子,其思想中关于教育的阐述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必然不乏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利用。本文从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原则、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必要、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现代价值九个方面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为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将教育天下人才视为乐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其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各篇。本文拟就《孟子》的教育思想作简要的分析。 一、“民有恒产”——教育的前提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如果“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这样“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充分认识到物质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前提作用,没有“恒产”这一物质基础,空谈伦理要求,民众根本不会接受。只有民有“恒产”,不为生存发愁、奔波,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这一闲暇为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性善论”——教育的理论基础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

孟子教育思想

浅议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伋)之门人,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一生大致于孔子相似,在游历齐、宋、滕、魏国等二十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论著。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从他的“仁”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思想。并指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孟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及其一些教育理论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一些很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探究学习。 首先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他还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自身之内。这就是说,他重视学生自得,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用起来可以探索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 孟子认为深造自得必须注意由博返约。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关于博与约的关系,孔子也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约文,以约约博;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之"是指代"文",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由博返约的意思,即从许多知识中得出简明精要的概括,这是思维高度概括的表现,是驾驭知识的一种能力。孟子承继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约"的地步。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教学与学马方法。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这是对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思想的发展。有疑才有思,疑,证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弃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邋。他说:"其迸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谓"成章"竟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