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

Analysis on Typical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课程代码14130503012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分数 2

一、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为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自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和美国的有关典型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过程,介绍对比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总结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及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对城市与区域这个复合系统有个初步认识,从系统的观点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划方法和基本规划技术,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形成一个宏观认识。

(二)实践教学类型与任务

1.实践类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教师讲授30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

2.实践任务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案例入手,通过文字讲述、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城市与区域系统,进而揭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内涵及空间规划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在保证大纲规定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体系安排、学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可灵活掌握,适时调整。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2分,到课率3分;课程作业数5次,每次5分,作业共25分。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彼得·霍尔著;邹德慈等译,《城市和区域规划》(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郭彦弘著,《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陈友华等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刘秉镰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张金锁等编著:《区域经济学》(三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规划、规划师和规划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相关概念

2. 了解相关“规划”的业务范围

3. 熟悉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运用

二、“规划”作为一种行动

三、规划的简单目标和复杂目标

○第二章 1800年至1940年城市发展的沿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产业革命前的城市规划

2. 了解工业主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 熟悉城市扩展的主要类型

4. 了解防止城市蔓延的对策

二、教学内容

一、产业革命前的规划

二、工业主义的影响

三、城市扩展的现象

四、防止蔓延的对策

○第三章预言家们:从1880年至1945年城市规划的先驱思想家们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英美传统城市规划学者的主要思想

2. 了解欧洲传统城市规划学者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内容

一、英美传统

二、欧洲传统

三、对预言家们的评价

○第四章 1940年至1952年战后英国城市规划机构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英国区域经济规划存在问题的实质

2. 熟悉1937—1940年巴罗委员会及其报告的基本内容

3. 了解巴罗委员会的效果

4. 了解构成规划体系的主要基础报告及其主要特征

二、教学内容

一、区域问题的出现

二、1937—1940年巴罗委员会及其报告

三、巴罗委员会的效果

四、基础报告

五、立法

△○第五章 1945年至2000年的国家/区域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1945年至2000年的国家/区域规划政策的历史演进

2. 熟悉1945年至2000年的国家/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1945—1980年的区域政策与区域演变

二、1960—1980年的政策演变

三、1980年代区域政策的重大转向

四、1960—2000年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价

△○第六章 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的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规划的演进过程

2. 熟悉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3. 掌握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规划的相关政策

二、教学内容

一、英国发展变化的现实

二、1950年代的规划:城市与郡的对峙

三、1960年代的主要区域研究

四、1965—1972年新的区域结构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五、1965—1972年的城市地区规划与地方政府

六、1960年代的增长规划

七、1970年代早期限制增长的规划

八、1970年代后期内城问题的出现

九、1980年代撒切尔政府的政策

十、1990年代的规划:城市复兴的要求

△○第七章 1945年以来的西欧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西欧各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特色

2. 了解西欧各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掌握欧洲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经验

4. 了解欧洲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前景

二、教学内容

一、法国的战后规划

二、德国的经验

三、意大利的区域开发

四、斯堪的纳维亚的城市地区规划

五、荷兰:兰斯塔德和区域开发

六、促进欧洲的融合:欧洲空间规划展望

△○第八章 1945年以来的美国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1945年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了解1945年以来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制

3. 掌握1945年以来美国城市增长和变化的主要特征

4. 了解1945年以来美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相关政策和机制

5. 熟悉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二、教学内容

一、经济发展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体制

三、大城市的增长和变化

四、规划权力和规划政策

五、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

△○第九章规划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城市和区域规划过程的三种概念

2. 掌握城市和区域规划目的、任务和对象

3. 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主要预测模型

4. 掌握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5. 掌握城市和区域规划新的规划范式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系统规划与总体规划

二、目标、任务和对象

三、预测、建立模型和规划方案设计

四、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五、规划方案的实施

六、新的规划范式要求

编写人:欧向军审核人:

南大网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9.38 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区域规划有哪几种类型答:1、国土规划;2、省、直辖市区域规划;3、市县区域规划。 题号:2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试列举5个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答: 1、发展阶段理论 2、均衡增长理论 3、不均衡增长理论 4、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 题号:3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答: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1、经济上的联系; 2、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 3、地理上的完整性;

4、行政区划的一致性。 题号:4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8.75 区域规划的任务 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2、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工农业生产力布局; 3、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题号:5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21.88 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答: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2、理顺各级政府事权,明晰各级政府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责任; 3、体现政府职能归位,从项目管理到空间管治协调; 4、坚持规划创新,因地因时制宜规划; 5、力求突出重点,突出规划的问题导向。

题号:6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请用word文件完成答题,在平台上传!试述城市化的4个含义答:城市化的4个含义: 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题号:7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6.25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题号:8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区域规划的特征 答:区域规划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动态性;政策性 题号:9 题型:填空题(将答案填在空白处)本题分数:3.12

关于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选用(或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为了保证教学大纲的质量,规范教学大纲的编写,特制定本规定。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 1、教学大纲的编写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应处的位置。 2、教学大纲应按照专业教学方案(计划)中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学分数等教学要求进行制定。同一层次、同一专业、同一生源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应统一。对学分、学时、专业不同的同一课程应分别撰写教学大纲;若使用同一教学大纲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注明,以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 3、教学大纲由各系(院)、部组织所属教研室(教研组)编写,未成立教研组原则上一门课程需三位教师参与编写。教研室(教研组)在深入调研、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师小组编写教学大纲初稿,交教研室(教研组)集体讨论制定,系(院)、部审核后报教务处。 4、制定教学大纲依据“必需、够用”的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防止单纯追求自身局部体系的完善,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避免课程的重复和遗漏。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中等程度的学生通过正常努力可以达到的限度为准,同时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明确教学的基本内容、选修内容(提高内容)及其不同要求,以利于因材施教。 5、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学大纲的制定,由开课系(院)、部负责,充分征求相关专业教研室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各专业教研室若对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要求的,应主动与开课教研室商讨,提出具体意见。 二、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 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1;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大纲格式要求见附件2;实验大纲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3;实习(实训)大纲格式要求见附件4;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见附件5;

最新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读资料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规程 一、目的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师授课、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评估和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为确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及实施规范有序,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质量标准,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所设置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用、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实施及更改。 三、责任分工及工作程序 1.各系负责分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没有适用的,由教研室组织制订,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系(部)主任同意后汇编成册,报教务处。 2.基础教学系及所属教研室:负责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两课”、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定和编写工作。 3.体育工作部负责体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 4.教务处报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主管院长批准执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5.系、部、教研室应对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并报教务处。 6.教务处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各系、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7.主管副院长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决定奖惩。 四、工作要求 1.各专业各课程都必须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标

准)。凡已通过教学改革,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序化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一般专业或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后附考核方案)。 2.教学大纲编制和下达的时间 各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批准后,即组织教研室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下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应在二个月内编制出下一个学期应开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务处应于每学期放假一个月前将审查批准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下达到各系部;教务员应在放假前一个月内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各系、任课教师。 3.教学大纲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和更改。 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本程序的要求组织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交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报系部主任批准; 系部报经教务处审核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上交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才能执行; 经主管副院长批准执行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由教务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各系、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后应及时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任课教师; 对已经审批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方面有较大变动,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变动意见,教研室研究,并报系、教务处审查,经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执行。 五、附件 1.《教学大纲编制要求》 2.《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3.《考核方案制定要求》

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与说明

附件1 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与说明 一、大纲编写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学与考核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要明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贯彻“少而精”原则,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统一;本文部分是教学大纲的基本部分,分章节或单元说明(章节或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法建议、考核要求以及参考书目等。 凡列入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均应由课程归属教学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开课前组织教研室或任课教师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经所在教研室讨论审核,经学院批准后方可执行,并报教务处备案。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并汇编成册。 二、文档格式要求 1.教学大纲统一用Word文档排版打印,页面设置为:A4纸型;页边距:左2.8cm、右2.5cm、上2.5cm、下2.5cm、页眉1.5cm、页脚1.0cm,标准字间距,行距1.5倍,段前段后间距均设为0,标点符号全角录入。 2.标题、正文的字体及字号要求:一级标题:(《XXXX》教学大纲)三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其余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 三、填写内容说明 1.关于教学目标 具体参见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陈述要求及参考样例,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反映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层次。 2.实验类课程中的“类型” 是指基本(演示、验证等)、综合、设计等;如是上机课程“类型”是指单项训练、综合训练等。 3.非独立设置的课内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可以参照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格式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应作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一部分,课程编号、学分以理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 7、城市的设置标准:P5 8、城市的类型:P6 9、城市的布局形式:P7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具体见P9 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P13 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 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 第四节城市化 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P32 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考研考博培训中心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461716960.html, 400-6998-626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 北外教授、北大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2020年1月1日 【2021年考研温馨解析:考研失败的7大原因】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0多名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生之所以考研失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准备的时间太晚,在育明教育咨询的考生,很多都建议大三或者大二就开始准备,并且最好是大三就尝试考一次,但是大多数考生的复习时间也就是几个月,这么短时间,怎么能和准备了一两年的考上相比呢,除非你是神通。第二,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不合理。当然,很多考生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专业和院校,因为信息太少了,又缺乏相关的经验,这点可以咨询育明教育咨询师,由十余年考研咨询经验的高级咨询师给大家答疑解惑。第三,复习规划不合理。自上学以来,很多考生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的,上大学以后大家就失去了学习安排的能力,导致考研不知道如何安排,这点可以根据育明一对一的复习进度进行解决。第四,复习技巧。很多辅导机构都会给大家讲解一些技巧,但是这些技能很难在考场上应用的,真正的技巧是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备考磨炼出来的。第五,答题技巧。育明教育每年都会聘请具有5年以上公共课和专业课阅卷经验的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的,这点是育明教育高通过率的秘诀,要知道,很多题目都是主观题,你能回答上来和你能得高分是两码事。第六,复习重点。考研考的就是心态,很多考生往往容易贪多,再加上把握不住重点,所以,越往最后越是急躁,越是觉得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其实核心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住重点。第七,很多考生初试后,对复试不够重视,尤其是MPAcc 的考生,报考人大、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现在复试的比例越来越高了,所以一定要重视复试,育明教育的复试保过班次,大家可以考虑。 一、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 育明教育一对一学员回忆整理 名词解释 1.新城市主义 2.城市双修 3.参与式规划 4.城市的“三区四线” 5.共有产权住房 6.社区网络 7. urban renewal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2018版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课程编号:若该课程为已有课程,请从教务管理系统查找此门课程编号,若为拟新开或新申报课程,则无需填写。 ●课程负责人即为执笔人 ●审核人为单位分管教学领导或专业负责人等 ●授课语种:下拉选择,大学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类课程授课语种填中文,全英文课程授课语种为英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教师所开课程如为英语,授课语种选英语,如中法工程师学院法方老师所开课程授课语种选法语 ●是否为术科课:特指艺文部和设传学院开设的艺术类课程 ●实践属性为下列10大类: 理论课(不含实践环节):指实践学时为零的纯理论课程 理论课(含实践环节):指包含实践环节学时的理论课程 实验课:指纯实验类课程,除实验学时外其他学时都为零,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等 毕业设计(论文):指每个专业大四需要修读的毕业设计(论文)必修课 科研训练:指各专业在校期间所修的科研训练必修课 校内实习:指金工实习等校内实习课程 校外实习:指毕业实习、认识实习等校外实习项目课程 学年论文:指各个专业的学年论文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指1学分对应40学时的实验类课程 军事体育类:指新生军训和体育这两门课 ●教学目标人文和理工类专业或课程分别从以下12个方向进行分条详细阐述,每一条教学目标须与该12条毕业达成度中的某一条进行对应。

人文类专业或课程从以下12个方向进行分条阐述(可不囊括所有方向): 1、专业知识: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实践问题;提升专业知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指导性。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解决方案制定:能够制定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问题或项目管理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实践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工具和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对综合实践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实践与社会:能够基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问题的实践环节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项目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外扩展和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2020级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2020级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1.课程名称必须与培养方案中的规定严格一致。 2.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请填写具体的课程名称。 3.学时学分必须与培养方案中严格一致。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践学时分别对应培养方案学时分配中的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践学时。总学时为以上四部分学时之和。 4.开课单位请填写完整的开课学院(部门)名称。 5.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必修数+选修数,没有请填0。开设实验(上机)项目总数、必修数、选修数须与附录中“实验(上机)项目”表格中填入的具体项目开设情况一致。 6.课程名称相同或相似,但学时、学分、考核方式等课程信息有差异的课程当成两门课程处理,需分别撰写大纲,同时在大纲中的适用专业一栏应区别填写。换言之,适用专业中填写的专业如开设该门课程,则需确保课程的所有信息与此大纲一致。 7.“一、课程的性质、目的”说明该课程是何种课程性质,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侧重理论还是重在技能培养,或者两者并重、相互结合。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及应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应不少于200字。 8.“二、课程培养目标”中“立德树人”描述本课程立德树人的内涵。描述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教育的内容。例如通过课程学习XX理论和技术,对XX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通过对XX 历史的讲解和有关理论及技术建立过程,了解前辈们在XX发展过程中如何思考,如何克服所遇到的障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工作中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从XX学科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作用的角度出发,以杰出贡献者研究工作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 Analysis on Typical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课程代码14130503012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分数 2 一、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为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自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和美国的有关典型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过程,介绍对比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总结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及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对城市与区域这个复合系统有个初步认识,从系统的观点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划方法和基本规划技术,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形成一个宏观认识。 (二)实践教学类型与任务 1.实践类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教师讲授30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 2.实践任务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案例入手,通过文字讲述、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城市与区域系统,进而揭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内涵及空间规划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在保证大纲规定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体系安排、学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可灵活掌握,适时调整。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2分,到课率3分;课程作业数5次,每次5分,作业共25分。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彼得·霍尔著;邹德慈等译,《城市和区域规划》(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郭彦弘著,《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陈友华等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刘秉镰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张金锁等编著:《区域经济学》(三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区域规划概论与分析 考试

区域规划概论与分析考试 一、名词 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3、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即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5、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6、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7、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8、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问答题 1、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体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来拉动生产;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2、区域规划的程序 (1)准备工作: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机构、筹建领导班子、筹措规划经费、规划区域地图、制订规划工作计划、培训工作人员、筹备办公地点或工作室。 (2)规划工作步骤: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课题研究与对策、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3、简述区域系统的特征 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认识区域(即区域系统),可以发现,任何区域系统都具有如下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区域系统的综合性是指系统要素的多样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整体性是指区域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性能。(二)动态性与开放性。(1)区域系统是涉及大量要素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区域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的水平与速度等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进行着能源、原材料、产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3)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与互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优势,把不同的地区协调地组织起来,才能获得大系统的整体效益。(三)空间性与地域性。区域系统总是同一定的地表空间相联系,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距离、空间联系等在区域系统中有重大作用,对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区域系统空间性的含义。

区域规划重点

一、罗斯托(W.W.Rostow):起飞论P35 1.起飞的三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 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 2.罗斯托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二、名词解释 1.均质区:是以某种或多种重要因素为标准,强调区域的个性和共性,依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区域。P2 2.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或枢纽区,是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关系划分,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区域内各部分存在紧密功能联系的地区,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P4 3.主导产业:是指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技术条件等而选择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4.关联产业:是指与主导产业有投入产出关系或技术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业。 5.基础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 6.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P41 7.国家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全球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P48 8.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们提供福利的能力。P49 9.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特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P51 10.购买力平价(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便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P106 11.区域空间结构:(广义)是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态,包括区域自然空间结构和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狭义)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课程教学大纲是每门课程(含实践性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制定原则 1.课程教学大纲要准确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 2.课程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只服从于基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制。 3.课程教学大纲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配合,防止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4.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应以中等程度学生通过正常努力可以达到的限度为准,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利于因材施教。 5.每门课程均应制定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6、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成绩评定 其它说明 二、基本要求 1.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必须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据,为贯彻落实该培

养计划服务。 2.课程教学大纲应安排教学时数、教学(含实验、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以及作业量、测验、考试要求,提出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和指导等。 3.凡计划开设的课程,包括必修、选修等所有的理论课和实践环节都必须制定教学大纲。 4.课程教学大纲原则上由开课单位撰写,并由担任该课程教学时间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须经教研室集体讨论、审查通过,由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教学主任批准后,报教务处。 5.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应单独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不独立设课的有关教学实验,应在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具体列出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其他具体内容在实验大纲中写明。 6.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名称和学时要与教学计划保持一致。 7.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要与教育部课指委制定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 8.对课程名称相同,但学时、学分不同的课程,应根据不同的要求,分别撰写课程教学大纲。 9.对课程名称相同,但面向专业不同的课程,应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分别撰写课程教学大纲。 三、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编写格式(详见模板)

城市与区域规划重点

一、名词解释(7题选做6题)。(5分x6题=30分) 1.区域 在城市规划中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涓滴效应 又称扩散效应,概括了所有那些导致发展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3.城市聚集区 随着大城市急剧向外扩展、城市出现明显的郊迁化现象以及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出现了空间上连绵成片的城市密集地区,即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和大城市带(megalopolis)。联合国人居中心对城市聚集区的定义是: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所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 4.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未来的主要职能! 6.城市对外交通 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交通工具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7.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8.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9.城市化 一般的说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人类学: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10.极化效应 概括了积极的发展刺激本身对它的周边区域形成的消极效应,包括繁荣区域吸引了停滞地区的劳动力,削弱了其创新能力,破坏周边环境,加剧的竞争,对停滞地区形成冲击等。 11.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大纲编写说明知识交流

怀化学院关于编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对本科各专业各类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编制(修订)。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规,体现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2、体现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和时代要求,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积极汲取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和学科专业的新知识、新内容。 3、符合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体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制定首先应明确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培养目标,规定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其次应注意这门课程与培养计划中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的重复。 4、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编排的合理性,深度、广度、难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实践性是指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贯彻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遵循教学规律,既强调教学内容与教师讲授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负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二、编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1.教学大纲必须从总体上规定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以及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编排的顺序等。

2. 编制(修订)教学大纲,要根据相关专业的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名称、代码、学分、学时数(周数)等规定进行,提出适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和指导等。 3.教学大纲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编制(修订)教学大纲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为贯彻落实教学计划服务。各专业教学大纲要分类进行修订,具体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习大纲。10学时以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不单独编制,统一纳入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之中。 三、教学大纲的结构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及要求 1、课程基本信息:根据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填写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系(部)、教研室、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等内容。 2、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课程性质:从宏观角度概括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的属性(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等),课程的类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 (2)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说明在总的培养目标下,学生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3、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从宏观角度介绍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具体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思考题、实训项目等内容。 4、学时分配 5、教学方式:对本课程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给出指导性建议。 6、考核方式:主要是写明考核的形式和最终成绩的构成等。 7.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等应清晰、齐全、准确。 (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及要求 1.课程编号:根据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填写。 2、实验(实训)说明:包括课程总学时、实验(实训)学时数、课程总学分、实验(实训)学分、课程性质、实验类别、面向专业、开课单位等。 3、本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地位、作用与目的。 4、实验(实训)教材或指导书、参考书。

城市规划概论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2、极化效应 3、城市规划实施 4、区域规划 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土地价格 8、城市交通 9、城市规划编制 10、城镇体系 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12、城乡发展 13、修建性详细规划 14、城市环境保护 15、城市绿化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 A 西谛的工业城市 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 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 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 物质空间决定论 C 综合多功能 D 大众参与 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 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 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 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 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 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类用水 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B 潜水和承压水 C 潜水和地表水 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 7、(),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 承载性 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 地租 D 地价 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 A 城市主干道 B 城市次干道 C 各级道路 D 各级支路 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 B 相同于 C 高于 D 没有关系 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A 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墨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B 以道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C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D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庸值道理念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以及()。 A 气体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B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C 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D 土地合理利用规划 12、假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其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 A 最大风频之上风向 B 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C 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D 盛行风向的两侧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A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B 城市交通工具 C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