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主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理性主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理性主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理性主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信息2013年第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理性主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人类认识论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理性主义作为近代发展起来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建立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但极端的理性主义却牵制了教育发展的步伐。

1理性主义的发展

1.1笛卡尔开创了近代理性主义

近代哲学的奠基者笛卡尔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心中的观念有三种:天赋的观念,从外面来的观念和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观念。这三类观念不是来自感官,而是通过理性得来的,它们是清楚明白的,并且是普遍有效的永恒的真理。笛卡尔提倡理性演绎法,他的理性演绎法包括直观和演绎两个部分。他主张通过“普遍怀疑”来扫除一切不确切、无法肯定的东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得到“我思,故我在”这样一个不可怀疑的第一原则,并由此推论出“上帝存在”和“物质世界存在”。“经院哲学唯名论和唯实论关于‘一般是名称’和‘一般是实在’以及是‘先理解后信仰’还是‘先信仰后理解’的争论,尤其是‘理解’与‘信仰’之间的争论给笛卡尔以很大的启示,使他后来在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中颠倒了长期以来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即理性高于信仰。”[1]笛卡尔开创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成为以明确的哲学形式宣布人的理性独立的第一人。

1.2斯宾诺莎高扬理性主义旗帜

斯宾诺莎继续高扬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旗帜,他像笛卡尔一样清楚的表明从感觉得来的经验知识是不可靠的,他把知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自己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和道听途说的传闻,这类是不可靠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另一类,是通过推理得来的理性而又直观的知识,如果这类知识能保证在推理过程中没有失误,那么这类知识是基本可靠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宾诺莎否认了笛卡尔所主张的意志自由,否认偶然性,排除了笛卡尔思想中的主观随意性和偶然性因素,更加彻底的坚持了理性主义原则,他的哲学标志着理性主义哲学发展到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1.3莱布尼茨主张理性主义的真理观

继斯宾诺莎之后,莱布尼茨等理性派哲学家又为理性主义哲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莱布尼茨提出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精神性的单子是惟一的实体,不存在物质实体。莱布尼茨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中所阐述的经验主义原则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在他自己的《人类理智新论》中阐发了理性主义认识论思想。在认识论上,莱布尼茨是唯心的理性主义者,他承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把真理分为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两种。推理的真理是不依赖感觉经验全凭理性的直觉推论获得的,事实的真理是依赖感官经验或根据感官经验总结得来的。莱布尼茨抬高推理的真理,贬低事实的真理,主张理性主义的真理观。

2理性主义的三个方面

2.1关于人类知识的来源

理性主义者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是先验的、与生俱来的,是从“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笛卡儿认为“天赋观念”、“天赋原则”是我们获得确实可靠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思维本身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先天认识原则,对象只有在先天认识原则的把握下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不能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它有多于这种内容的作为认识原则的天赋观念;思维的理解作用是以它自己固有的天赋原则去理解对象。”[2]

2.2关于知识的确实性和真理性

笛卡儿曾今说过,“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的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3]可见,笛卡尔认为人的主观感觉有时不能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貌,认为人的眼睛有欺骗性,只有理性的判断才是可靠的。

2.3关于认识的方法

理性主义则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有赖于天赋理念或天赋的思维形式进行推理的结果,认为一切真知都是由简单自明的观念演绎出来的。理性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从最一般原理到较特殊的原理、最后到个别现象的理性演绎过程。

3理性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思维方法和指导,教育也不例外。理性主义作为近代发展起来的教育思想,曾对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3.1合理的理性主义使教育更加规范化

理性主义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是来自经验,而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是可靠的。理性主义强调知识的缜密性和高度抽象性,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习知识这一教育目的,使教育科研领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璀璨的科学成果。理性主义崇尚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将这一理性主义方法论运用于教育,对教育的方法,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设置进行逻辑推理、科学论证,从而使教育从无序到有序,更具统筹性和规划性。理性主义思维为教育提供了理性的解释框架和理论范式,对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法,优化了教育职能、结构和内容,规范了教育的体制、方法和手段。[4]

3.2极端理性主义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理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盲目崇拜知识,过分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实证性和科学性,把传授知识、发展理性作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忽视和否定了受教育者的主观感情,压制了受教育者的充分发展,使其禁锢在僵化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失去了主动认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中过分推崇理性主义,导致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高分低能,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造性和活力,无法适应现实社会。

教育家们看到了理性主义带给教育的弊端,尝试着把“以人为本”纳入教育理念中来,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缺陷,开拓素质教育,使教育重心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移,注重人的情感、意志和生活,强调人的个性化发展。然而这种尝试很快又演变成了过分强调学生的感性需要的教育倾向,学生开始追求生活化和个性化。“减负”“还学生自由”等各种口号堂而皇之地成为学生不认真学习的借口。各种社团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甚至以参加社团活动为借口公然逃课,学校成了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的乐园,厌学、逃课、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传授知识为前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倡导素质教育,重视理性主义的教育思想,才能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不能没有理性,离开了理性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备的,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自由和人文关怀精神,又有一定(下转第209页)

浅析理性主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申玉香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8)

【摘要】理性主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这一体系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进程,但极端的理性主义过分看重知识的学习,也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桎梏,跨越理性主义对教育的羁绊,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

【关键词】理性主义;教育;知识

作者简介:申玉香,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讲坛○

193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分类自然语言处理, 转载 宗成庆老师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一书的序言二由冯志伟老师所写,序言中将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这个话题放在了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的大历史背景下,感觉写得很不错。这里做个节选,也算今天的一个偷懒吧! 总结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曲折历史可以看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和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认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优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中的规则主要是语言学规则,这些规则的形式描述能力和形式生成能力都很强,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句法分析中的长距离依存关系(long-distance dependencies)等困难问题,如句子中长距离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一致关系(subject-verb agreement)问题,wh 移位(wh-movement)问题。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通常都是明白易懂的,表达得很清晰,描述得很明确,很多语言事实都可以使用语言模型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直接地、明显地表示出来。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本质上是没有方向性的,使用这样的方法研制出来的语言模型,既可以应用于分析,也可以应用于生成,这样,同样的一个语言模型就可以双向使用。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在语言知识的各个平面上使用,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到多维的应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语音和形态的研究中使用,而且,在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的分析中也大显身手。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与计算机科学中提出的一些高效算法是兼容的,例如,计算机算法分析中使用Earley 算法(1970 年提出)和Marcus 算法(1978 年提出)都可以作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得到有效的使用。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缺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研制的语言模型一般都比较脆弱,鲁棒性很差,一些与语言模型稍微偏离的非本质性的错误,往往会使得整个的语言模型无法正常地工作,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过,近来已经研制出一些鲁棒的、灵活的剖析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使基于规则的剖析系统在剖析失败中得到恢复。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来研制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时候,往往需要语言学家、语音学家和各种专家的配合工作,进行知识密集的研究,研究工作的强度很大;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不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自动地获得,也无法使用计算机自动地进行泛化。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设计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针对性都比较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 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以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教学实践环节 论文题目:以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年级、专业: 12 级广告学 学生姓名:张有锋 学号: 126722024 完成时间: 14 年5月16日 成绩: 指导教师:王敦辉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断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技术,又利用掌握的科学技术去进一步的改造自然;科技改变世界,世界也在为科技发展提供平台。科学技术和社会有着重要的联系,纵观历史长河,科技似乎一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或许是个大趋势,但直面当今社会,会发现科技的发展也引发了种种可大可小的问题。对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如何发展,是当今社会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了。 关键词:科技发展、生产力、社会发展、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科学技术带领人们过上好日子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前人给予科技发展的肯定,以及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无不在证明着科技发展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面的,就算是积极的影响,也是多面的。 (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 从历史上看,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科技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它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如果不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就不会发挥出优越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那么这和科技有什么关系呢?罗斯福总统很聪明的利用了收音机这一科技产品,因为那个时代的媒体属于一对多,他只要散布消息,受众就只能单方面的接受消息,受众会接受一种舆论,就算在日常生活中谈论新的舆论,也难以传播;炉边谈话很成功的利用科技产品对社会变革进行干预。 那么我们现代社会之于当时的社会又有什么变革呢?网络媒体的机制就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当时的媒体传播局限于一对多的方式,对于当权者当然是好处多多,而如今多对多的新媒体模式和言论自由的社会,带给了当权者们更多的压力。人民有了更好的途径、平台去进行交流,社会当权者通过网络媒体收集大众的意见,以便于更民主化的更改某些社会制度。如果这些是从侧面表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那么科技革命就是直面的撞击着社会使之发生变革。科技推动着社会的变革,而我们活在当下,正享受着这些变革带来的益处。 (二)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小到一个工厂机械化会它带来的利润增加,大到一个国家发展科技带来的经济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日本利用几十年大力发展科技,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自主生产的能力,大量向外出口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当时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可想其为日本带来的经济收益。 科技的发展让经济的收益有了更多的门路,让整个世界的经济网络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美国

木桶原理启示

“木桶原理”对牧场管理的启示所谓“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很容易会想到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的,却在于最短的一块,继而会认为长木板没有短木板有用。此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取长补短,将短板补起来,让所有的板子都增长,这样就能装更多的水。牧场作为一个企业存在,自身管理也摆脱不了木桶原理的影响,在现在的牧场管理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在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短板,提升效益,但并非都取得良好的效益,主要存在“长短不分”和不能正确的“扬长避短”的问题。 牧场大小不等,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作为牧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给明确牧场的定位,找出长处和短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只看到短板而忘记了长处,这样以来就容易让原来的长处也变为短板,然后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短板,想再取长补短已无长处可取,最终走进死胡同。如何更好的分析牧场的长处和短板,如果是懂管理的人可以使用SWOT等工具,若无专业知识支撑也可以简单的分析,所谓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牧场也可以列出7个方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饲喂营养、繁殖兽医、环境管理、奶厅管理和后勤保障。根据牛场的规模对照以上7个方向进行分析,找出牧场的管理长处和短板,进而巩固长处取长补短。

很多牧场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出自身的长处和短板,接下来就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就在这里,一些牧场同样犯了错误。例如现在很多牧场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牧场发展的主要短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牛场选择的是银行贷款或借贷,经过与某些牛场打交道发现,他们的财政问题并没有糟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完全没有必要愁眉不展,要知道一时的舍弃可能或获得更大的收获,古有退避三舍而取胜,现在也可以舍掉一部分奶牛作为筹码,资金只要周转开,一盘死棋就能活过来,资金是短板没有错,可是奶产量和质量才是牧场生存发展的基石,一旦没钱就减少奶牛饲喂量,导致奶牛产量和质量都下降,进而奶价下降,走进逐渐缩小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反不如忍一时之痛,淘汰部分奶牛来促进资金周转,增加奶牛饲喂量,提高产量和质量,让一时之痛换来良性循环。另外,有些牧场不缺资金,主要短板就是人员技术跟不上,经过多次的培训和人员更换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反不如丢掉短板,交给专业的外包公司去做技术,牧场来负责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提升,同时自己牧场的人员也可在专业人员的熏陶下获得一定的进步。 “木桶原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尤其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只是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长短,学会取长补短,也许会需要舍掉一部分木板,让木桶变得小一点,然而短木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2009-06-23 15:51:32|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订阅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

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包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读了庞朴先生的文章,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辨证思维,“并非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什么朴素的,也就是说幼稚的、粗糙的;而是相当深刻的且深藏着的”,是一种“深邃智慧”的“伟大体系”[1]。笔者在思考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的过程中,与庞朴先生见解可谓不谋而合。其实,我们要寻找和建构的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早已蕴含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维框架里,藏在他们伟大而深邃的智慧里。只要我们善于将古代思维作现代性转换,将人类的思维方法进行融汇与沟通,一个完全的方法论体系,就可以满足新理性主义的呼唤和要求了。 一、道家的思维方法 华夏民族哲学智慧的最高成就,一般体现在道家哲学思想里。在思想方法方面贡献最大的要数老子和庄子。 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论有一个最高的概括,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以为,这不仅是宇宙生成论,而且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思维方法,它的伟大和深邃,足可以让西方一切先贤折服,亦可以让中国现代学人油然而生自豪自信,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老子之后的庄子,更是一位有大建树于人类的哲学家,仅就其方法论而言,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建树。 首先,庄子发现层次和境界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方式。请看《秋水》中的描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所以,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无数个相对来说大小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构成的时空整体,它的特征是无限的,不但宏观上是无限的,微观上也是无限的。被《齐物论》概括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因此层次和境界论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整个宇宙便是由无数个层次和境界有序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层次境界论即是宇宙构成的基本形式,又是人认识事物、描写事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因而也应当是人的思维方式。庄子创立层次境界论的目的,并不是像西方系统论那样仅仅是为了弄清事物的结构,而是寻找一种精神的终极性追求,通过对较低层次和凡俗境界的超越,而达到对最高的审美境界的道——一种大美的体悟,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所以庄子不断地嘲笑小境界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热情地赞美大境界的自由性和无限性,因此它的层次论又是一种超越论。然而,这种超越,却不同于世界上各种宗教的超越论。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宇宙结构的层次论的预设,比如佛教将宇宙分为三个层次,除人间之外,下有十八层地狱,上有九十九重天。这种主观的

科学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考察表明,人们怎样生活,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决定的。当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时,一种生活方式发展成为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结构向更高级的生活结构转化。生活方式的这种历史性发展,呈现如下的总特征: 1、人类劳动工具或劳动技术,从使用石器—犁耕—机器系统—电脑的发展,生产工具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使人们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断克服异化劳动的性质。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所有艰苦繁重的劳动将由机器人完成,劳动强度大大减弱,劳动时间大大缩短,未来,劳动最终成为快乐的事情。 2、人类社会和物质生活,总的方面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越来越进步。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符合人的需要,越来越舒适和方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的生活节奏加速,突然的变化增多,人们的生活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3、人类修复创伤,抵御死亡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类生命质量和寿命不断提高。 4、人类的精神生活、科学、文化、信仰、审美、娱乐、旅游等,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比较,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要,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在未来的网络经济时代,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类活动的半径超过工业社会的10倍甚至1万倍,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交往差不多已经不受时间的限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系列高新技术应允长生,它们具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特点,因而被称为“高科技”,它们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刻、普遍和全面的。高科技发展到引起人的生活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出现新的生活方式。 (1) (2)信息技术的飞跃 a、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的“数字化生存” 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原子,成为人类生活的交换物。各种各类的数字化产品,进入人类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奥运期间北京还投入了500辆新能源汽车服务赛场内外,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奥林匹克中心区域交通“零排放”。 b、网络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发展:人的“网络生存” 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可在家中或任何一个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对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工作的启示。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同时需要引导所有学生积极构建自身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意识,为优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标签:木桶原理;反木桶原理;班级建设 一、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容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的现状。对一个组织而言,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类似于组成木桶的若干木板,而组织的能力又如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企业要继续保持优势就不能有致命的弱点。随后,又有学者提出“新木桶原理”,认为木桶的容量既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底板、木板间的缝隙以及木桶的桶箍[1]。“反木桶原理”则说,木桶上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一个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2]。 该原理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有重要启示。以下笔者分述之。 二、木桶原理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可以从“木桶”原理中借鉴很多经验,受到一些启发。 (一)建设好木桶的“底板” 木桶的底板决定了这只木桶还能不能盛水。在一个班级中,“底板”就如班级的基础管理,即班级的各类制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既反映了班级的科学管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辅导员的管理水准。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是班级团队运作中的灵魂,在好的班规和程序下,班级成员会共同思考,统一行动,坚持下来便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不断提升班级的团队精神。 (二)关注每一块木板尤其是“短木板” 正是因为班级中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因为部分学生影响班级没有评选上时优良学风班时,老师、同学在内心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习困难学生”(即短木板)。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会有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而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出现学习困难、人际困难和心理困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综述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的曲折。源于哲学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对自然语言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理性主义认为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运用简单明确的规则来确定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复杂的语言模型。而经验主义,虽然也承认语言的能力一部分来自先天,但是却不承认这种能力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人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懂得一门语言。 这样使得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相似而又不同,也就导致了两者各不相同的优缺点。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一种强烈的认识,即人类的重要的知识并不是由学习而得到的而是由基因提前决定的,比如人类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Chomsky正是这一主义的支持者。Chomsky范式正是希望通过简单的规则,来描述复杂的语言。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正是利用语言学中的简单、清晰的规则,来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问题。由于这些规则拥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生成能力,同时还能拥有相当高的效率。因此,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方法 从哲学的观点上看,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在这两种哲学思想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区分。直到后来人们才认识到这两者的不同。同样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仍然在许多地方和理性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经验主义也承认人类对于语言有着先天的认知能力,因此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绝对的不同,但是经验主义认为人类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获得一门语言能力。因而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模仿一种学习过程,在实际的情境中使用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来训练语言数据,从训练的语言数据中自动地或半自动地获取语言的统计知识,可以有效地建立语言的统计模型。 这样的特性使得经验主义的方法在文字和语音的自动处理中效果良好,尤其善于解决二义性问题。 二者的优劣与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两者的差异十分微妙。而到了具体的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的实践中,差异则比较明显。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是-希腊理性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自从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源头”,似乎理性主义开始诞生。泰勒士第一次上帝造万物的观点否定。大胆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代表了当时时代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向往。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开始。 古希腊出现了很多理性主义的学派跟学者。它们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

之间的对立。 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 理性的异变与复归—中世纪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

建构主义教育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 (2)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建构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 (3)累积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任何学习都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是知识的剪刀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 (4)目标指引的学习。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疑问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显然这些目标也是学习者建构学习的一部分。 (5)反思性学习。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探究的任务,是因为学习者对学习者情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自我监控、自我检查和自我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XXXX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中心、所):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论文题目: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研究生姓名:XXXX 年级:2014级 学号:XXXXXXXXX 成绩: 评阅日期: XXXX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2 月28 日

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XXXX (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30006) 摘要: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观点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分析了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关键词: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用 引言: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主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塑造。无疑,作为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发展的每一步,都要靠科学技术来推动。 伟大导师恩格斯曾经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讲过这样一段名言,他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广阔背景上,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中的巨大作用。 1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成果,其中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个部分,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财富,也是人类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基础。物质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创造自身生存条件的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成果的历史积累。而任何一项积极成果无不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对自然界和劳动生产过程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的具体表现。所以,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技术进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物质文明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程度、以及人类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物质因素越是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 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取得自由多少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在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各种精神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能动作用。 1.1物质文明的起源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的器官必须借助智力的物化而延伸,即革新工具或创造新的机器设备。因此,自觉地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物质生产,使工具和机器不断革新,使新的技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6-05-09T09:58:22.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作者:程例 [导读] 安庆工业学校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 安庆工业学校安徽安庆246005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因素很多,需要管理者关注的内容也很多,其中正确认识班级存在的“短板”,并针对性地进行“补短”,是实现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管理者需倾心用力之所在。 在管理学中有一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寡,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性格各异,综合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层次。这正如木桶的“板”有长、短之分一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认识每位学生,进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出每位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潜能,促其不断实现“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使班集体整体的“存水量”趋向于最大值的管理目标。 第一,要善于认识“长短” 中职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决定着中职班级管理的复杂性,中职班级管理的难度非同一般。为了有效提升管理质量,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通过细致的观察、交流与分析,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归纳分类。如:有的个性倔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顽皮好动,有的妒忌自私;有的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动力,有的成绩稍差但管理能力较强,有的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但乐于动手实践……只有摸清了班级中的“长板”和“短板”,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要精于“短中见长” 对待“问题生”的管理一向是中职班级管理的难点,而“问题生”之形成原因不同,表现特点各异,如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喜欢惹是生非,有的缺乏学习兴趣而厌倦学习……做“问题生”的工作艰苦而繁杂,需要班主任具有非凡的耐心和不知疲倦的精神,其中发现并利用其自身的“闪光点”是促进转变、寻求突破的关键。“问题生”的长处、优点常常被其短处、缺点所掩盖,别人不易发现,他们自己更不会发现。作为管理者,就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通过必要的“放大”处理,使其“光能”逐步转化为“热能”,进而形成推动其持续进步的“动能”。 第三,要勤于补“短” 对待“问题生”,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首先应从信任出发,对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都加以充分鼓励、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在集体活动和师生交流中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如:对上课喜欢讲话的学生,以培养自制力、增加约束条件为主;对成绩差的学生,以培养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为主……只要信心十足,方法得当,就能使“短板”逐渐“加长”,“木桶”的整体容量随之逐渐增大。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如果问题生是一朵被霜打虫咬的鲜花,那么,只要我们倍加爱护,也一定能使每个花瓣恢复生机、散发芬芳。” 第四,要敢于“长中揭短” 教师一般都容易喜爱“好学生”,因为他们优点突出,成绩好,且顺应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好学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自身的“短处”同样存在,如:爱听表扬,吃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创新、开拓精神往往不足;动手、组织、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如一般同学……有时候,教育“好学生”甚至比教育缺点多的学生难度更大。因为“好学生”一般感情比较细腻,想得比较多,自尊心也强些,因此教育方式的选择应更加慎重。对于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同样应使其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寻求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同时应采用激励机制,对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促使他们不停地向前迈进,在前进中不断完善自己。此所谓“响鼓更须重锤敲”。 第五,要长于创设“长短互补”的环境 班级建设是一个从“群体”到“集体”的过程,故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在班级有效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确立明晰的“集体目标”并鼓励班级全体同学为之努力。可通过设置形式各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以达到自我教育、互助教育、扬长补短、协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及时排除同学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和谐、不合作的现象。只要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起互信的纽带,就能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或误解,不断化解矛盾,最终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班级整体沿良性发展方向前行,促使每位同学的“板长”逐渐增大,达到班级整体“存水量”为最大值。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进行群体的“长短”分析、个体的“长短”分析,更重要的是应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扬长补短”的目标,促进全体同学互相学习、协同提高,以实现班级整体管理质量的“最优化”目标。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