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田兆嵩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如有输血指征也需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的输血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输血是再障患者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输血。

(一)输血原则

1.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如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移植前的多次输血还会影响植入的成功。

2.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因此,Hb的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紧迫需要输给相应成分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指征

1.贫血 Hb < 60g/L 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 >60g/L 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

生成,而无刺激造血的作用。

2.出血因血小板减少而有严重出血的患者,特别是有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曾有人认为血小板< 20×109/L者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可是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的血小板虽低于20×109/L,但无出血的表现,而血小板高于20×109/L者却有活动性出血。现在认为仅根据血小板数量高低来决定是否给患者输注血小板并不可靠,需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决定。多数人认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①血小板<20×109/L,无出血表现,病情稳定,可密切观察,暂时不输;②血小板<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如:眼底出血)要输;③血小板<15×109/L,为预防颅内出血可考虑输;④血小板<5×109/L应尽快输(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⑤要作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应提升至50×109/L(骨髓穿刺例外)。

3.感染当再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0.2×109/L=并发感染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静脉注射的免疫球蛋白治疗。一般不考虑输注浓缩白(粒)细胞。至今还未证明输注白细胞对本病有临床价值。

二.地中海贫血综合征

本病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受到部分或全部抑制,形成红细胞无效性生成的溶血性贫血。轻型地中海贫血很少需要输血,而重型地中海贫血则依靠输血才能维持生命。

(一)输血指征

1.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患者在有感染或妊娠时贫血显著加重,此时若有代偿不全的贫血症状时,则可适当输注红细胞。

2.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输血治疗。其理由是这类患者出生6个月后开始出现贫血,此后贫血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有发育障碍,逐渐出现心脏扩大,肝脾肿大,骨病变等。骨髓无效性造血促使胃肠道对铁吸收过多,发生继发性血色病。如能尽早输血,特别是采用“高量”输血,可延缓上述病理改变的发生。

3.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有感染、妊娠及手术等应激情况亦需临时输注红

细胞。

(二)输血方案

1.“中量”输血方案此方案为间歇输红细胞,使Hb维持在60~70g/L 的“安全”水平。其目的是减轻患者的贫血症状,使生命得以维持。这种输血仅是一种支持治疗,不能纠正或减轻患者的各种病理改变。国内多采用这种输血方案。

2.“高量”输血方案此方案为通过输红细胞使Hb维持在100g/L左右。开始宜短期内反复输注,待Hb达到上述水平后适当延长输血的间歇期。经此治疗后,患者的肝脾肿大及骨骼的病变明显减轻,胃肠道对铁的吸收也随之减少。

3.“超高量”输血方案该方案为保持患者的Hb在130g/L左右。有人观察从婴儿期开始采用这种输血方案治疗的患者,无典型的地中海贫血面容,亦无病理性骨改变。由于此方案极大地增加了输血的需求量,不易实现,国外已基本放弃使用。

(三)血制品的选择

1.地中海贫血患者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征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须输全血。

2.选择何种红细胞制品应根据病情决定,最好选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如:过滤法制备的红细胞或新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获得的红细胞)。

3.过去曾提倡输注年轻红细胞以减少输血次数及延长输血间歇期,由于只能降低输血需求量的12﹪~16﹪,且年轻红细胞制备相对繁琐,费用高,现已较少采用。

(四)长期输血的风险

1.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胃肠道对铁的吸收过多,加上长期输血可导致血色病。这是由于过多的铁随输血进入患者体内,而机体排泄铁的能力较恒定,铁负荷过度累及器官或组织,形成纤维化病变,影响器官的功能甚至致死。

2.长期输血容易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并降低输血疗效,还能传播疾病。

三.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恶性增殖,并侵润各脏器,使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受到抑制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输血以支持治疗,这是获得缓解或延长生命的重要保证。

(一)红细胞输注

1.Hb<60g/L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2.Hb>70g/L紧跟着要进行强烈化疗,贫血症状虽不明显(尤其是儿童和老人),亦可考虑输注红细胞。

(二)粒细胞输注

1.中性粒细胞过低的患者采用预防性粒细胞输注已废弃,治疗性粒细胞输注弊多利少,甚至有人认为无临床治疗价值,应从严掌握输注指征。

2.手工法制备的浓缩白(粒)细胞中混有大量淋巴细胞,所含粒细胞很少,无治疗价值。如有粒细胞输注指征应采用单采浓缩粒细胞。

3.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可考虑输注粒细胞。

4.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并有真菌感染的患者是否需要输注粒细胞尚存在争议,多数人认为无效。

5.一旦确定进行粒细胞输注,必须给予足够剂量且要每天输注(每次输注剂量应大于1.0×1010个粒细胞),直到感染被控制或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为止。

6.粒细胞输注效果不是以白细胞数是否升高为依据,而是观察感染是否控制,体温是否下降。

7.白血病并发肺部感染不宜输注粒细胞。因为输入的粒细胞会聚集在肺部的毛细血管里,从而使肺部炎症加重,甚至发生呼吸窘迫。粒细胞与二性霉素B应分开输注,二者同时输注能相互作用引起致死性肺部反应。

(三)血小板输注

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能显著降低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机率和程度已获公认。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尚有争论,60﹪以上的医疗机构以血小板小于2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

3.诱导化疗期间,因血小板降低快,常伴有感染,发热,脾大等原因,预防性

血小板输注标准可适当放宽,当血小板小于40×109/L时可考虑预防性输注。

4.巩固化疗期间,因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机会少,病情稳定,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应从严掌握,这样有利于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和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

5.对白血病患者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骨髓穿刺例外)应将血小板提升到50×109/L以上。血小板在50×109/L以上时,可安全地进行大多数外科手术。有人认为血小板大于20×109/L,腰穿的危险性并不大。

6.白血病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严重出血均有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

(四)关于白血病患者血型抗原改变问题

1.白血病可出现ABO血型抗原减弱或消失,容易错定血型,有人称之为血型抗原改变。

2.人的血型抗原是由遗传决定的,终生不变。白血病血型抗原改变是疾病恶化的表现,随着治疗的好转或缓解,原有的血型可以恢复。

3.血型改变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患者病情恶化后,体内某些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发生改变或缺乏,导致A或B抗原表达减弱或消失。

4.为避免输血发生差错,在给白血病患者检查血型时一定要做正反定型。若正反定型不一样,应迅速查明原因,采用多种方法鉴定血型。

5.正确的血型一经鉴定,即应输注同型血液,而不应当输O型血液。

四.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因素通过免疫反应引起粒细胞极度缺乏的急性病。

(一)浓缩白(粒)细胞输注指征

1.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

2.有明确并且严重的细菌感染,特别是怀疑有败血症;

3.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无效,估计短期内尚难用抗生素治疗控制者。

(二)粒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

1.每次输入的粒细胞数量不足;

2.在细菌感染的基础上又合并病毒或霉菌感染;

3.产生了同种免疫抗体。

五.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浆细胞病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其它的浆细胞病有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

(一)临床特点

临床上可有贫血,出血和高粘滞综合征的有关表现。

(二)输血原则

1.贫血严重者可输红细胞悬液,不宜输全血;

2.血小板小于20×109/L伴严重出血者输浓缩血小板;

3.严重感染者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不宜输注浓缩白细胞。

(三)血浆置换(PE)

1.MM伴有高粘滞综合征可施行PE,但本病2/3为IgG型,1/3为IgA型。由于IgG和IgA在血管外含量高,且容易渗入到血管内,故PE疗效并不理想;

2.巨球蛋白血症为IgM型,分子量大,主要存在于血管内,PE疗效显著;

3.PE应隔日一次,成人每次换出血浆量800~1500ml,2~3次即能缓解症状;

4.这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浆和冷沉淀不宜用作置换液。

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出血性疾病。

(一)临床特点

1.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分急性和慢性两型;

2.急性型儿童多见,多为自限性疾病;

3.慢性型病程迁延,部分患者经各种治疗不易奏效而呈难治状态;

4.本病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次是免疫球蛋白治疗,必要时可脾切除。

(二)输血小板指征

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有下列情况可输:

1.血小板低于20×109/L伴有活动性出血而危及生命者;

2.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者;

3.脾切除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

(三)输注方法

1.输注剂量应适当加大,必要时一次输注两个治疗剂量的机采血小板;

2.若间断输注血小板无效,采用连续输入血小板可控制严重出血;

3.有报道在输注血小板之前先输入单一剂量(0.4g/kg)的免疫球蛋白能使输入的血小板寿命延长,控制出血的疗效更好。

七.血友病

本病是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具有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的倾向。甲型血友病(血友病A)多见,乙型血友病(血友病B)少见。

(一)甲型血友病替代治疗

首选因子Ⅷ浓缩剂。如无条件测定因子Ⅷ活性,则按体重粗略估计注射剂量:1.轻度出血(单纯关节出血及软组织血肿等)者给10~15IU/kg,维持3天;

2.中度出血(口腔底部出血及拔牙等)者给20~30 IU/kg,维持3天;

3.重度出血(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者给40~50 IU/kg,维持4~14天;

4.需要作手术者,一般小手术的术前给32 IU/kg,大手术给50 IU/kg,维持7~21天或直到伤口愈合停药;

5.如无浓缩剂或是成人轻型及儿童甲型血友病患者可用冷沉淀治疗,常用剂量为1.5单位/10kg体重;

6.如冷沉淀也没有,可用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按每ml血浆内含因子Ⅷ0.8IU 计算剂量;

7.库存全血中缺少因子Ⅷ,不宜应用。

(二)乙型血友病替代治疗,首选凝血酶原复合物

1.凝血酶原复合物含Ⅱ,Ⅶ,Ⅸ,Ⅹ因子,按厂家说明书应用,剂量原则上与因子Ⅷ浓缩剂相同。

2.如无凝血酶原复合物则可用血浆治疗,但不能应用冷沉淀,因为冷沉淀中缺少因子Ⅸ;

3.最好应用因子Ⅸ浓缩剂治疗。

(三)伴有抑制因子的血友病替代治疗

部分血友病患者因长期应用凝血因子浓缩剂治疗,血循环中出现抑制物(抗体)而呈难治状态。治疗方法是:

1.输注大剂量凝血因子浓缩剂,有时可以止血;

2.应用活化的或未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3.在应用浓缩剂之前先进行血浆置换;

4.应用猪的凝血因子浓缩剂(过敏反应严重)。

(四)血友病的家庭替代治疗

在家中自行注射凝血因子浓缩剂,有利于出血的及时治疗。

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是很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继发性出血综合征。本病因广泛凝血与继发性纤溶造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而出现凝血异常。临床上以出血、休克、溶血及栓塞为特征。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止DIC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0﹪~100﹪;

2.PT延长:发生率85﹪~100﹪,比APTT有价值;

3.APTT延长:发生率60﹪~70﹪,特异性差;

4.TT延长:发生率62﹪~85﹪,但对DIC诊断特别有帮助;

5.纤维蛋白原降低:发生率70﹪~80﹪;

6.FDP增加:发生率86﹪,对诊断无特异性;

7.3P试验常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无价值;

8.AT-Ⅲ测定已成为DIC诊断和疗效监测的关键试验;

9.D-二聚体测定对DIC诊断更有特异性;

10.如不能作上述检查,可作下列简单试验;

(1)取2~3ml的静脉血放入一个清洁的玻璃试管内;

(2)将试管握在你的拳中保温(即体温);

(3)4分钟后慢慢倾斜试管,看是否有凝块形成,然后再每分钟重复,直到血液凝固和试管能颠倒为止;

(4)正常情况下凝块在4~11分钟形成,但在DIC时15~20分钟后仍为液体状态。

(5)可涂血片观察:DIC可见较多的破碎红细胞。

(二)输血治疗

1.DIC已确诊,在积极治疗病因的同时,输注最新鲜的红细胞或全血补充红细胞;

2.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15ml/kg;

3.根据临床反应,重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0~15ml/kg;

4.纤维蛋白原低于0.8g/L,或APTT,TT延长输注冷沉淀:1.5单位/10kg体重;

5.血小板低于50×109/l,患者正在出血,输注2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

6.目前对DIC的治疗多数人不主张使用肝素抗凝。

九.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AIHA是某种原因体内产生了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游离于血浆中,使红细胞破坏增速的一种贫血。

(一)输血危险性

1.自身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患者的自身抗体能与所有正常红细胞起反应,使输入的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所以有时输血后不见疗效,甚至发生溶血危象;

2.同种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同种抗体,并与自身抗体并存。如果输血时只注意ABO血型相同,忽视了同种抗体,而又输入同种抗体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可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使病情加重。

(二)输血指征

本病应尽量避免输血,如有输血指征要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输血。

1.Hb低于40g/L或HCT低于0.13,并在安静状态下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2.Hb在40g/L以上,但因急性起病并进展较快,伴有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者;

3.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精神错乱及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

4.因溶血危象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经一般治疗无效而危及生命者。

(三)血液的选择

1.如果存在同种抗体,则应选择与同种抗体相容的血液输注;

2.在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时,应选择多份ABO血型相同的血液作配合性试验,采用患者血清与供者红细胞反应最弱的血液输注;

3.如果患者的ABO血型一时难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又十分危急,此时可立即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

4.本病最好输洗涤红细胞,不宜输全血,因为血浆中的补体可使溶血加重。

(四)注意事项

1.最佳输血量: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治疗尚未发生疗效之前,适合少量多次输注红细胞,首次剂量以100ml为宜,必要时一日2次;

2.过量输血的危害:过量输血可发生由自身抗体介导的溶血使病情加重,还有循环超负荷的危险;

3.输血速度:速度不宜过快,尤其对心肺功能差的患者输血速度不超过1ml/(kg ﹒h);

4.血液加温问题:不强调加温,但应对患者保暖。个别严重冷凝集综合征患者可输注加温血。

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PNH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并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的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以与睡眠有关的、间歇发作的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反复血栓形成。

(一)输血指征

1.Hb低于60g/L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

2.有妊娠、分娩、感染、外伤及手术等应激情况时也要输血支持治疗。

(二)血液的选择

1.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添加剂红细胞)为首选,因为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碎片可能是启动PNH溶血的主要因素;

2.过去强调要输洗涤红细胞,现在认为PNH患者能够耐受红细胞悬液,如不能“去白”则应输洗涤红细胞为好;

3.全血不宜应用,因为患者的红细胞对补体非常敏感,全血中补体含量高,还有白细胞碎片,均能诱发或加重溶血。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病患者做好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这对于病情的好转可康复至关重要,下面为您汇总血液病患者护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血液病患者平常生活中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病患者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感染,轻者需输注抗生素,增加医疗费用,重者会危及生命。 就感染部位来讲,口腔、呼吸道、消化道、肛周、泌尿道以及皮肤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就感染发生的病原体来讲,细菌、真菌、病毒是常见的,有时也会有寄生虫的感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注意以下几方面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1.保持愉悦的心境,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悲伤与忧愁都与病无补,而且会减低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相反,保持心情愉快则可以提高免疫力。 2.进食洁净、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抵抗力,同时要注意洁净以防“病从口入”。 3.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及空气消毒:注意口腔、鼻腔、会阴的卫生,可以减少病原体侵入的机会,每日紫外线照射三十分钟,注意开窗通风。 4.减少互串病房及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5.如已发生感染,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及治疗,正确反映情况以利医务人员判断感染的真实情况做出治疗的选择,使感染尽快控制,节约人力、财力成本,促疾病痊愈。 6.应用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免疫功能、增加身体抵抗力。 血液病患者发生感染是很危险的,所以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处处注意,除了注意卫生和饮食以外,还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眼下正是流感高发时期,出门

重症病人的营养管理

重症病人的营养管理一、概述 危重病人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应特别强调生命体征的稳定。为此必须施行全身管理,包括循环、呼吸、水电解质及营养管理。后者的目的是保障危重病人的摄入总热量,并保障营养的质和量。营养管理是通过营养支持,保障病人细胞和器官功能,使其免疫力增加,创伤愈合,并发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死亡率下降,并减少住院天数和降低费用。 (一)正常人体能量的保有量 以70kg体重为例,人体总能量的保有量为732200kI(175 000kcal),其中脂肪623 416kJ(149 000kcal)、蛋白100 416kJ(24 000kcal)、糖类4 184kJ(1000kcal)。 (二)绝食状态下的人体代谢变化 脑的主要能量为葡萄糖,部分为酮体(keton body)。由于饥饿,体内贮存的糖原(gluco-gens,动物淀粉)不能满足需要,其需求由氨基酸进行糖原异生,蛋白分解,主要是由肌肉组织分解。每日需75g 蛋白,即200~300g肌肉的分解。绝食早期机体能量消耗下降约7531kJ/d(1 800kca1/d),其中蛋白、糖原提供2 385kJ(570kca1),其他由脂肪供应。继续绝食,能量消耗再下降约6 276kJ/d(1 500kcal/d),脂肪动员增加,而蛋白作为能源消耗减少到20g/d,脑组织利用酮体作为能量增加到50%以上。一般营养状态不好,基础能量可下降40%,若用5%糖液补充,可以抵消减少量的10%~30%。 (三)各种应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特点 1、能量消耗明显增加,与饥饿状态不同,其表现为高代谢(hypermetabolic)和高分解代谢(hypercatabolic)。即动员脂肪和蛋白分解,分解代谢激素(catabolic hormone)分泌亢进,其中包括儿茶酚胺、可的松和胰高血糖素等。例如,一般外伤比安静时能量消耗增加10%,择期手术增加10%~20%,重症外伤增加20%~50%,败血症增加20%~60%,重症烧伤增加100%。 2、糖利用能力下降,糖对胰岛素抵抗。 3、氨基酸、甘油、乳酸增加,进入糖原异生。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血液病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3T15:11:37.87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作者:黎畅 [导读] 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 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 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 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 ℃以上,且有发热症状。(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详见表1。 3 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范本 2013年11月10日 9:00 输血前评估 患者现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贫血症状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今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6g/L,红细胞压积19%,血小板18×109/L。血色素低于6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有输血指征。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计划给予O型悬浮红细胞2U,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0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1:30在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O型悬浮红细胞2U,于13:00输血完毕。紧接着输注1个治疗量的O型单采血小板,于14:00输注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0: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经治疗后,患者头晕乏力减轻,无明显心悸及气短,中度贫血貌。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6g/L,红细胞压积28%,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患者随时有大出

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型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 医师签名:2011年11月11日 13:00 输血记录 患者于今日13:30开始输注O型单采血小板,14:30输血完毕。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畏寒、发热、皮疹、瘙痒、恶心等特殊不适,生命体征平稳,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已送输血科。即刻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治疗效果。 医师签名:2013年11月11日 16:00 输血后疗效评价 今日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4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血后,血小板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血有效。暂不继续予以交叉合血,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医师签名:

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群体性伤害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制度与流程

曹县人民医院 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群体性 伤害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制度与流程 一、适用范围 1. 特殊人群:就诊时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 2. 特殊病种:严重创伤和急性冠脉综合症及脑血管意外等。 3. 群体性伤害:指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二、救治原则 1. 坚持“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与医疗相关的手续后补办”的原则,保证救治及时、安全、便捷、有效。 2.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和急症抢救程序及操作常规。 3. 执行急诊与住院连贯的医疗服务标准与流程。 三、特殊人群急诊救治工作流程 1. “三无人员”医疗救治 (1)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就诊时,急诊检诊分诊护士应及时接诊患者,根据病情将患者正确分诊至相关科室,值班医师立即接诊患者,进行诊治。(2)接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就诊时间、患者性别、大致年龄、初步诊断及送来人员单位、车号,双方签字确认。(3)危重患者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执行。(4)与此同时,应积极报公安部门寻

找联系患者家属,向其家属及时通报病情,以便能够及时到医院确认患者。(5)需办理各种检查和住院手续等时,工作时间由医务科审批,非工作时间总值班审批。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因费用问题延误患者治疗。(6)患者须看护请护理员协助。(7)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科室及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药剂科、手术室、功能科等科室必须紧密协作,全力抢救。(8)明确患者身份后及时进行补办登记。(9)联系家属无效的患者,医务科、总值班或医院其他行政科室、应积极与当地公安部门、当地政府民政部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联系,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安置病人,并做好相关记录。 2. 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医疗救治 (1)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并伴咳嗽或咽痛)、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就诊时,急诊检诊分诊护士应及时接诊患者,做好登记,给患者戴口罩,分诊到发热门诊就诊。(2)医师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组织专家会诊。排除的疑似病例转相应专业科室门诊就诊,不能排除的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医务科或医院总值班,请院专家组会诊,仍不能排除时,按报告程序向有关部门上报。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登记本,并及时通知防保科进行网络直报。(3)确诊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转诊,做好防护。与转运救护车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并做好相关记录。(4)终末消毒。 四、特殊病种医疗救治工作流程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方法观察210例患者的562例次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4 %。其中急性白血病(AL)组为24.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为15.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7.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为23.0%。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情况作出综合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输血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出血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在疾病治疗或进展过程中,大多数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人们发现输注血小板时不仅有输血时可出现的一般反应,如发热、寒战等症状,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或既往大量输血的患者往往会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1],指血小板输注后不能达到预期血小板增加的效果,一般认为患者至少2次输注ABO相合保存时间<72h的血小板后若血小板计数增加值不能达到预期值,现将我院收治的210例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的疗效报告如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输注血小板210例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81例,年龄14-70岁,平均41岁。其中AL116例,AA25例,ITP30例,MDS39例。 1.2方法血小板悬液由新疆省中心血站提供,ABO同型输注,输注前受体及供体作ABO正反定型,并在受体供体之间做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分别测定每次血小板输注前、输注后18~24h的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感染、脾肿大等情况。 1.3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患者有血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体表有紫癜、瘀斑和或外周血小板计数< 20×109/L或(20-30)×109/L合并明显的出血[2]、计数<40×109/L并有凝血指标异常[3]者输注血小板。 1.4判断标准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可根据直接观察如果输注足量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和/或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趋势加重,以及输注血小板1h和24h后血小板计数未增加。输注效果评价:计算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count increment CCI)。 CCI[4]=(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 L)×体表表面积(m2) ÷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 ,其中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若18~24h后CCI< 415 ,则判定为血小板无效输注[5]。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 广州血液中心田兆嵩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鉴于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还能传播疾病,故血液病也尽量少输血,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如有输血指征也需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很多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只重点介绍常见血液病的输血治疗。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多能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害,或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输血是再障患者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能滥用输血。 (一)输血原则 1.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者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如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移植前的多次输血还会影响植入的成功。 2.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因此,Hb的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3.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紧迫需要输给相应成分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指征 1.贫血 Hb < 60g/L 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 >60g/L 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

输血指征

输血的临床指征和成分输血 输血是把双刃剑,正确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输血仍是有风险的,即使血液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输血仍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实施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综合评估非常重要,评估包括实验室指标、贫血状况、耐受情况、心肺功能、机体代偿情况等。在不输血不足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或不能渡过难关时,才考虑为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值得牢记WHO制订的“临床输血实践的原则”:①输血只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②根据国家临床用血指南,考虑到患者自身需要再做输血决定;③应尽可能减少失血以减少患者输血需求;④急性失血患者应首先采取有效复苏措施(静脉输液、输氧等),同时评估是否需要输血;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尽管重要,但不是决定实施输血治疗的唯一因素。需要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等都是支持输血的因素;⑥临床医务人员应该了解输给患者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有传播输血传染病的危险;⑦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应进行输血;⑧医师应明确记录输血的理由;⑨应有经培训的医务人员监测输血的患者,当出现不良反应时能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措施。 1.全血输注 (1)全血输注的适应证为:①急性失血、产后出血等大出血;②体外循环; ③换血治疗。 (2)全血输注的禁忌证为:①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婴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②需长期反复输血者;③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④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⑤可能进行干细胞或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3)全血输注的输注剂量: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年龄及体重、输血适应证、心肺功能等来决定。 2.红细胞输注临床纠正贫血、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制品。

关于特殊情况患者紧急输血程序的规定

关于特殊情况患者紧急输血程序的规定 为避免失血性休克患者因未能及时接受输血而死忙,本着抢救生命为第一原则及某些疾病治疗所需,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第五十五条规定、输血相关文献中《失血性休克RhD阴性患者紧急输血程序》及《特殊情况ABO血型相容性输注程序》等,为保障紧急情况下患者用血需求,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制定我院特殊情况患者紧急输血程序。 特殊情况是指:1.因RhD阴性血液制剂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失血性休克RhD阴性患者需要紧急输注RhD阳性血液制剂抢救生命;2.因ABO同型血液成分制品供应缺乏。失血性休克患者需要输注ABO相容性血液制剂抢救生命。 一、组织机构 我院成立特殊输血指导小组,按照特殊情况患者紧急输血流程的要求,负责特殊输血的管理与实施,组织特殊情况输血知识的培训,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xx 副组长:xxx xxx 各临床科室主任 组员:xxx xxx 输血科值班人员各临床科室负责经治医师 二、特殊情况患者紧急输血流程 1.输血科值班人员在遇到特殊情况紧急输血时,立即与沧州市中心血站联系,确认RhD阴性血液制剂(种类与数量)

或ABO同型血液成分制品不能满足供应情况下,立即报告输血科主任及临床科室经治医师。输血科主任报告特殊输血指导小组组长并启动特殊情况紧急输血程序。输血科值班人员告知临床科室启动特殊情况紧急输血程序。 2.输血科值班人员在《特殊输血记录本》中详细记录特殊情况的处理过程,至少保存10年以备查,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1)事件发生时间、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疾病诊断、病情描述、ABO血型及RhD血型、输注血液制剂种类与数量等;(2)与沧州市中心血站联系时间及联系人员的姓名与工号、RhD阳性血液制剂(种类与数量)不能满足供应的事实描述,以及何时能供应的事实描述、通话时间(年、月、日、时、分)等。(3)报告所给的特殊输血指导小组成员姓名、事实描述及时间(年、月、日、时、分)等。(4)输血科记录人员签名及记录时间(年、月、日、时、分)等。 3.临床经治医师接到输血科特殊情况紧急输血程序启动通知后,立即向患者直系亲属和/或患者告知特殊情况紧急输血的利弊,并让患者直系亲属和/或患者确认谈话内容,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RhD阴性患者紧急输血治疗同意书》、《ABO血型相容性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意识清楚时,告知患者及其直系亲属;患者意识不清楚时,告知患者的直系亲属。 4.临床经治医师立即将特殊用血情况报告本科室主任,并电话告知医务部或总值班(非正常班时间)备案,方可实施特殊情况紧急血液输注,并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特殊情况患者紧急输血的病情、报告给的成员姓名及时间。 5.输血科遵循特殊情况血液成分制品输注原则,选择相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血液病患者,均采用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观察本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结果本组血液病患者完成血小板输注后,输注有效率为72.22%,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3.24±6.82)×109/L、(37.31±7.26)×109/L,与输注前对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由于血液病患者需要反复输血治疗,输注血小板次数对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血小板输注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病;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血小板输注主要是对各种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者减少造成出血症状进行治疗、预防,其有着其他药物无可比拟的效果[1]。为了对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进行分析,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输注方式进行治疗,获得的血小板输注效果更为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2年1月~2015年9月到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08例,男患者68例,女患者40例,年龄15岁~88岁,平均年龄为(49.32±16.3)岁。 1.2血小板来源本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血小板均通过我市中心血站供应。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为≥ 2.5×1011/L。 1.3血小板输注指征若患者体表存在瘀斑以及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PLT低于20×109/L,则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本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本次研究之前排除曾经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在输注时进行单采1单位血小板单采操作,在输注治疗前对患者的Rh血型、ABO血型进行复查,同型血小板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注射,防止出现输血反应,如果在输注时没有白细胞滤器,通过分析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临床症状合理的选择输注时机,以患者耐受情况作为基础,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血小板输注治疗。 1.4血小板输注效果判定[2] 分别在输注前24h、输注后24h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通过血小板回收率(PPR)、输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对输注效果进行判定。若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24h后CCI>4.5×109/L或者PPR>20%,则表示血小板输注有效;若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则代表血小板输注为无效。CCI=[血小板增加值(×109/L)×体表面积(m2)]/输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PPR=[血小板增加值(×109/L)×血容量(L)]/輸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个)×100%;体表面积=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其中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值-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血小板增加值。

输血治疗——冷沉淀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尿毒症、DIC、重症创伤、手术后出血等。 3.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降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DIC、重度感染、恶性肿瘤等重症疾病。 4.不易愈合的创面:下肢溃疡(局部涂敷)、胃十二指肠溃疡(内窥镜导入局部注射、喷涂)、角膜溃疡(滴眼)等。方法及内容量剂 1.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用量手术病人或有严重出血灶者应将FⅧ水平提高到50%,一般患者可将FⅧ水平维持在30%。对出血未止的患者每12h追加输注1次,剂量为首次的1/2.用量计算方法:①经典方法:剂量(U)=(期望值-现有值)×血浆容量(ml);②简易计算法:将血浆现有FⅧ:C值视为0,每输注4U/kg体重可使血浆FⅧ活性水平提高10%。 2.FN水平低下患者的冷沉淀用量(1)大剂量法:一般每次15mg/kg体重,即一般成人1次需输注15袋冷沉淀。(2)维持法:给予5-7mg/kg 体重。即一般成人每次输注冷沉淀5-7袋。注意事项 1.冷沉淀于37℃水浴(不能超过37℃)进行快速融化,融化后必须在4h内输注完毕。 2.冷沉淀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3.必须使用输血器输注。 4.冷沉淀以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为佳,尤其对婴幼儿应掌握ABO同型输注。 5.冷沉淀粘度较大,如经静脉推注,最好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枸橼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生凝集而阻塞针头。如若病情许可,每袋可用少量生理盐水(10~15ml)稀释后经输血器静脉输注。 6.有时可发生变态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头痛及背痛等。大量应用血型不相同(容)的冷沉淀常发生溶血性反应(输注ABO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冷沉淀可避免),其程度与剂量有关;有部分患者因反复输注冷沉淀而产生特异性抗FⅧ抗体,致使治疗困难或无效。 7.输注前口服苯海拉明25mg或静注氢化考的松50mg,可预防冷沉淀的变态反应。

输血技术11:血液病输血规范

XXXX医院 血液病输血规范 一、目的 大多数血液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有输血指征者应开展成分输血,不能因为血液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而成为输全血的理由。血液病的病种较多,很多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为向临床医师和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提供血液病患者输血的指导原则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血液病患者的输血治疗,也适用于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三、职责 1.经治医师 负责对血液病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2.输血科技术人员 负责提供治疗血液病患者合适的血液,并向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四、指引要点 1.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1)输血原则 ①再障患者的输血要严格控制,能不输血者就尽量不输,应将输血量和治疗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输血仅能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不

能治愈本病,多次输血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②慢性再障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通过代偿能够耐受Hb的降低,因此,Hb高低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 ③本病应进行成分输血。因为再障多属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所以无须输全血。虽然多数患者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但也不能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疗效差。正确的输血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输注相应成分血以提高疗效,并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2)输血指征 ①贫血:Hb<60g/ L并伴有严重代偿不全的症状,或在安静状态下也有贫血的临床表现时,可适当输注红细胞。Hb>60g/ L,一般不需要输血。过去曾认为少量多次输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对再障的恢复有利,现已证实输血只能抑制红细胞的生成,并无刺激造血的作用。 ②出血:因血小板减少而有严重出血的患者,特别是有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曾有人认为血小板数<20×109/L者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可是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的血小板数<20×109/L却无出血症状,而血小板数>20×109/L者却有活动性出血。现在认为仅根据血小板数高低来决定是否给患者输注血小板并不可靠,需要根据临床症状来决定。多数学者认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①血小板数<30×109/L,无出血表现,病情稳定,可密切观察,暂时不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数<3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 1、病程记录 1、1有专门的输血记录 1、2输血记录包含的内容: 1、2、1必须有输血前检测并原因评估: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掌握各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 ①如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必须有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或有缺氧症状:胸痛、疲劳、气短,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衰,乳酸水平增高及年龄等因素的评价。②血红蛋白>100g/L,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患者、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估等。 ③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有就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等评估。④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MA <45mm,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⑤如新鲜冰冻血浆:PT18或APTT56>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伴有出血表现、凝血因子功能低下、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INR >1、5、TEGR >12等评估。 ⑥冷沉淀输注,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0、8~1、0g/L;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1、2、2输入血型、血液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输血护理实施记录相吻合)、输血过程就是否顺利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1、2、3必须有输血后的检测并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分析) 1、2、3、1单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2016年6月13日18:21输血病程 术前患者贫血,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中血常规检查示:HB:69、9g/L,红细胞压积:25、2%,红细胞:2、42×1012/L、提示贫血。根据上述情况,故准备输A型Rh阳性红细胞悬液4U,血浆400ml。患者于术中2011-06-13、11:40开始输血,输血开始15分钟无不适,输血过程中无不适,继续输注血液,术中输血未完毕,带回病房继续输血。2011-06-13、16:30输血完毕。输血结束后血压BP:142/85mmHg,心率122次/分,呼吸20次/分,输血后血压平稳。次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3、5g/L,红细胞压积:26、9%,红细胞:2、65×1012 /L,输血效果良好。 1、2、3、2 多次输血每次输血后24小时检测指标 ①2016年8月20日23:30首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红细胞2U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②2016 年8月21日18:30再次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

输血病历记录模板

都江堰市中医院 输血病历病程记录模板 (申请输血理由、何时开始、何时输注完毕、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 (输血后24小时内复查血常规指标,对输血疗效进行评价) 首次或第一次输血病程描述: 2013 年1月1 日 22:30 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 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 型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2U 及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9:00 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 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医师签名 再次输血输血病程描述: 2013 年1 月2 日 19:30 输血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避免(预防)患者随时有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 型单采血小板1U 静点。于今日17 点开始输血,今日18:30 输完血小板。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果。医师签名 2013年1月3日输血后病程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红细胞2.75×1012/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压积0.28,血小板38×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确认为输注血液有效。 医师签名

重症病人的输血治疗

重症病人的输血治疗 Daniel de Backer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伊拉斯姆大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不论入院时的诊断如何,重症病人常常会出现贫血,并需要输注红细胞。出血问题当然常有发生,但对于多数病人,显性失血并不是贫血的原因。与炎症反应相关的造血抑制以及铁的缺乏才是贫血的主要原因,此外,反复采血化验也可引起少量失血。贫血可以导致包括心动过速在内的心血管系统紊乱,还会限制氧的运送。因此,病人常需输注红细胞以纠正贫血。 输注红细胞的适应证 控制心脏对贫血的代偿性反应引起的损害 当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时,心输出量会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氧的运送。心动过速、后负荷降低(血液粘度下降)导致的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增强共同引起心输出量的增加。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引起的。尽管在血红蛋白低于6g/dl时会出现轻微的神志变化或ST段改变,健康志愿者对贫血仍能较好地耐受。实验研究表明,当出现组织缺氧时(通过氧供应/依赖反映),血红蛋白常在3-4g/dl左右。 当使用麻醉剂时,这些代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削弱。在清醒病人中,每搏输出量以及心率的共同增加提高了心输出量,血容量正常的血液稀释与心输出量的代偿性增加有关。而麻醉病人的心指数增加并不明显(因为血红蛋白浓度的相似变化),并且心率不受影响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仅和每搏输出量相关。这表明重症病人在代偿急性贫血时可能出现困难。 尽管这种代偿机制有益于维持全身供氧,但对心脏可能产生危害,特别是对于冠心病病人,因为心脏的负担增加而心肌氧供却减少,这将危及心脏的氧平衡。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可因心脏对血红蛋白降低的代偿能力而异;健康年轻人的红细胞输注界值可以更低。 增加氧供应和消耗 血红蛋白是氧运输的重要成分。然而,红细胞输注的血流动力学作用远不那么简单(表1)。输血对氧运输的影响取决于心输出量的变化:如果心输出量下降(血粘度增加或肾上腺素能刺激减少),氧运输则无变化,而当心输出量不变时(常发生在心输出量不能代偿贫血时)。因此,当心脏无法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代偿降低的动脉氧浓度,或者心肌发生缺血时,输血是最为有效的。基于此原因,输血和其它(非血液)液体以及改变肌力的药物一起用于感染性休克早期针对性治疗。 表1

输血的护理措施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输血的护理措施 1.输血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输血的必要性及原因,并说明输血的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签输血治疗同意书。无家属签字的无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记录病历。 2.输血前查血常规、血型、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及肝功能,填写输血申请书,由主治医师签字,连同血样、预定输血日期送血库配血。 3.认真核对科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袋号、采血日期、临床诊断等。 4.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程序:立即停止输血,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将回报单/血袋及剩余血液送回输血科,输血科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5.输血反应的处理: 1)发热反应:出现输血后15分钟后,多于输血后1小时。出现发热先兆应减慢输血速度,如果症状发展应中止输血,口服抗组胺药,必要时肌注氯丙嗪或哌替啶25mg。 2)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搔痒的荨麻疹、发热、关节疼,重症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过敏性休克。 处理:可选用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反应者应立即皮下肌注肾上腺素0.5-1mg及抗休克措施。有输血过敏反应史的患者可预先给抗组胺药预防。 3)溶血反应:轻症者发热、血红蛋白尿、一过性轻度黄疸;重症者寒战、高热、呼吸急促、休克并可发生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处理:一旦疑有输血后溶血反应时,应立即进行以下检查:核对病人及供血者各种记录,将输血前后标本重作ABO和Rh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实验。确定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尿色、尿量;开放静脉通路, 适当补液、碱化尿液,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出现少尿、无尿、高血钾等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6.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若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采取治疗抢救措施。

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群体性伤害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流程(医院)

苍溪县中医医院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群体性伤害患者 医疗救治工作制度与流程 一、适用范围 (一)特殊人群:就诊时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 (二)特殊病种:严重创伤和急性冠脉综合症及脑血管意外等。 (三)群体性伤害:指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二、救治原则 (一)坚持“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与医疗相关的手续后补办”的原则,保证救治及时、安全、便捷、有效。 (二)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会诊制度等核心制度和急症抢救程序及操作常规。 (三)执行急诊与住院连贯的医疗服务标准与流程。 三、特殊人群急诊救治工作流程 (一)“三无人员”医疗救治 1、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就诊时,急诊检诊分诊护士应及时接诊患者,根据病情将患者正确分诊至相关科室,值班医师立即接诊患者,进行诊治。 2、接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就诊时间、患者性别、大致年龄、初步诊断及送来人员单位、车号,双方签字确认。

3、危重患者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执行。 4、与此同时,应积极报公安部门寻找联系患者家属,向其家属及时通报病情,以便能够及时到医院确认患者。 5、需办理各种检查和住院手续等时,工作时间由医务科审批,非工作时间总值班审批。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因费用问题延误患者治疗。 6、患者须看护请护理员协助。 7、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科室及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药剂科、手术室、功能科等科室必须紧密协作,全力抢救。 8、明确患者身份后及时进行补办登记。 9、联系家属无效的患者,医务科、总值班或医院其他行政科室、应积极与当地公安部门、当地政府民政部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联系,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安置病人,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医疗救治 1、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并伴咳嗽或咽痛)、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就诊时,急诊检诊分诊护士应及时接诊患者,做好登记,给患者戴口罩,分诊到发热门诊就诊。 2、医师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组织专家会诊。排除的疑似病例转相应专业科室门诊就诊,不能排除的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医务科或医院总值班,请院专家组会诊,仍不能排除时,按报告程序向有关部门上报。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登记本,并及时通知防保科进行网络直报。 3、确诊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转诊,做好防护。与转运救护车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并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