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中诗人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中誓死杀敌, “不破 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人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 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 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 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 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 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
1/6

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 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 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 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 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 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 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 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 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 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 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 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 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 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 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 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 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 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 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 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
2/6

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 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 116 年一前 105 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 关当随之设立。 据 《汉书·地理志》 , 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 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 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 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汉班超久在绝域, 年老思归, 上书曰: “臣不愿到酒泉郡, 但愿生入玉门关”。 张岱《夜航船》 2014 年 6 月 22 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8 届世界遗 产委员会会议上, 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 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 遗的“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 名录》。
3/6

4/6

5/6

6/6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导语: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诗表现了战士们为保 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 析。欢迎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中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中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 磨穿了盔与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漫;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中的隐隐的雪山; 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 就是与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中广 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 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 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 北方两个强敌, 主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
1/6

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 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 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 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 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 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 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 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 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 长期的基础上 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 以说, 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 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这在本篇中 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 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中,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 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 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
2/6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

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

从军行(其四)_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教学过程】 一、铺垫渲染,引入新课 1、(1)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谁来读一下。 你感受到了什么? (2)家人在思念着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深情的《长相思》 指读,感受 2、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课件指名读) 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 学生简介王昌龄解释诗题 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 3.师生接读 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此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 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意。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雪山)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课件)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2.还有什么景物?一座孤城,玉门关 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至今仍留有遗迹。(课件解释说明) 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 羌笛何须——你感受到什么? 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里实在太荒凉,太偏远了。 明月出天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想到这几句诗,再读诗句,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 3.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真是——4.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要打仗的!诗中怎么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哪能看出来战事频繁? “百战”真的是一百次吗?不是,形容多,“百”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概数,大大小小的仗不计其数。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导语:从军行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 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 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 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 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 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 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 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 长云弥温; 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 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 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的, 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的,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
1/5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 的王昌龄从军行译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 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 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

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 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 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不 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 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 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才还在交战, 现在就 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 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 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烽火台遍布 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 那里山深林密, 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 踪影了。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但是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读者们都会感到困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就是怎样的一首诗。全诗如下: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

王昌龄的从军行有几首

王昌龄的从军行有几首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从军行到底有几首呢?下面 请看小编为您解答。 从军行一共有七首,下面是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白话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 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 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 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 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 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不 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 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 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才还在交战, 现在就 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 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 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烽火台遍布 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 那里山深林密, 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 踪影了。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导语: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 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欢迎 阅读及参考!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 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 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 指青海湖, 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 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汉置边关名, 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王昌龄的七首从军行

【名称】从军行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古体诗 【出处】《全唐诗》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昌龄”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 从军行(其一)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坐海风秋②。 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 注释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②海:指青海湖。

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 ④无那: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 从军行(其二) 【原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从军行(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 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 龙荒:荒原.

从军行(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1.大漠:指广阔无边的沙漠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

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诗意是什么呢?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作,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从军行七首·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

从军行七首其四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 -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国王与匈奴勾 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 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i ]关东西相距数千 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 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 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说,次句即“孤城玉[ ]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 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打 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 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 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离,北边有突厥, 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1 ]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

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布泊),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 376年)以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楼兰城的消失是由于战争的破坏,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断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众说纷纭。唐代时候已无楼兰国。王昌龄借来代指敌人,表达了爱国的激情,也反映了维护丝绸之路平安的艰难。 这首诗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壮阔,有力地陪衬出战士们抗击顽敌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王昌龄生平介绍 王昌龄( 698—约757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 734 )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

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三、练习题、答案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哪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以景结情,月照长城应当是很美的,但对于长年戍边的将士来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斯,那景色多么单调,哪有美感?那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只有悲凉,这会让将士们生出多少思念、怀想和渴盼?种种忧怨情怀尽在不言中,融合在这幅画中。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从军行其六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 的《从军行》共七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六,欢迎阅读。 【原文】 从军行·其六 王昌龄(唐)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翻译】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 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 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赏析】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 次句转写边塞之景, 意在营造 和烘托气氛, 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 时时准备奔赴边塞, 保境安民。 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 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 又意在蓄势, 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 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 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 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 和自豪心理。 【拓展延伸】 篇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唐)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篇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唐)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篇三:《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唐)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篇四:《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五:《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篇七:《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唐)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中诗人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中誓死杀敌, “不破 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人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 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 空间悬隔而感到 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 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 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 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 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 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 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
1/6

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 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 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 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 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 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 战斗的典型环 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 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 要是防御吐蕃,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 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 方向的强敌,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 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 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 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 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 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 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 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 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 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 含蕴丰富; 三四两句之间, 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 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 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 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 的抒情, 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 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
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