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问题

自从九六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数学,好多人都认为它很枯燥,就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加几个+、-、×、÷号而已,有好多老师也认为讲数学就是上课先复习旧知,然后讲一道例题,再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即可。也有语文老师说,数学不光好讲,考试成绩还容易提高,因为它包括的知识没有语文零碎,学会一道例题会举一反三就ok了。其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来看数学、谈数学,一开始我也有以上的看法,但执教数学时间长了之后,那种看法逐渐被另一种感受所代替。就是数学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数学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魅力。

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与同行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但是在今天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时有些问题日益突出,自己感到有点困惑。

例如,原来我们学校规模小,大多包班上课,中、高年级数学教师跨年级上课,我们数学课通常一上两节。因此一般第一节讲授新课,做做练习;第二节就是做数学同步练,同时辅导差生。那时教学效果非常好,优等生学得饱,问题生学得好。去年十月底,随着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我被调到乡中心小学工作,担任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开始,我和学生都不太适应,每天上午一班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有好多学生学习任务都不能按时完成,比如,有的学生当堂课交不了新本,更别说填同步练了。还有的学生,等下节课回顾

旧知时,居然忘了上节课所学。当时,我们几个数学教师及时和业务校长、教导主任探讨解决方法,领导说主要是我们习惯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讲到哪算哪,时间不够,下节课补齐。想想领导的话确实有道理,那就改吧。一节课精讲精练,数学新本基本上当堂能做成了,但同步练却有大部分做不了。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晚上还有自习时间,可每次批阅同步练却做不到全批全改,因为个别学生就交不上来。年终质量检测,我觉得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一部分问题生差得很远。我一直想不通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太小,没有中学生自制力强吗?还是自己教学方法不得当,40分钟效率不高呀?本学期,这个问题还是未能整体改观,总有个别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我知道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我不想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尤其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

我们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在今天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前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之一。这次全国小学数学“课业革命-高效课堂”展示及研讨会的举办,我能有幸参加,我想我会有所启迪,我心中的困惑会释然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这也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简算的困惑 “简便计算”顾名思义就是比较简单、方便的计算,它是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一、学完简便运算,常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同时也经常发现,在刚学过简便计算后,或题目中有明确的简便计算的要求时,学生会用简便方法去计算,但是在平时的计算中就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用简便方法去做题了,而在解决问题中能用简算得更寥寥无几。这说明“简便计算”没有引发他们的内在需求,简算意识还很差。 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不用简便方法的话他可以正确的算出得数,而用了简便方法后反而错了。 为此,我不禁反思,作为教师该如何强化学生的简便意识呢?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上传: 谢龙更新时间:2013-3-6 23:29:2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困惑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课堂上往往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很难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落差,因此两极分化现象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导致小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智力因素,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两极分化的比率更大些。为了缩小差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能教死了新教材。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努力吃透、悟透,努力领会新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更能高“跳”出来,这样便能活用教材,教活教材。而且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该点到的要点到,该总结归纳的要总结归纳,避免各册教材之间出现知识的盲点。 二、教师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尤其要多关注那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孩子,多鼓励,多提醒,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努力提升课堂调控能力。比如在课堂练习中有效关注反馈信息,关注出现错误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让他们在起点处掉队。 三、教师要承认、善待学生间的差异。十个指头也有长短,我们不能硬拿那个短的和长的比,使学生觉得不论我怎么跳也是够不到那个桃子的,并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变得更差。要分层要求,对于那些已经处在下极中的学生多从最基本的问题严格要求,比如基本的计算、概念、简单的应用题等要求他们必须会。

夯实基础,避免他们掉队。太难解决的问题对他们可以网开一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保障每个孩子得到基本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 四、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但又不敢问,也没机会问。问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假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就有可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团体中提出问题,因为小组讨论学习的气氛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智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双方都会有合作成功的喜悦感。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与思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实验小学郭小云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

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王小吾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

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浅谈低段数学的困惑

浅谈低段数学的困惑 现在只要是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都会谈论一个问题《新课标》。《新课标》带来了新教育,正确把握新课程“新”的特点是教师学习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发展新课程的起点。《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优点,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 一、创设情景的困惑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情景,但有些教学内容就很难创设适当、满意的情景。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景呢?该遵循什么原则? 二、合作学习的困惑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合作学习进入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也给老师带来了困惑。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大多数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回报的现象多。同时,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是小组中活动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是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把握不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等,盲目的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经常发现有的课堂小组合作时间太短,学生正在激烈争论,各抒己见,蛮有兴趣的讨论,交流时老师就强制学生停止,有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太长,致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三、活动形式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五年级组王国庆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 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

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三:数学知识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感悟能力、培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回答踊跃,对于较复杂的知识,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局面。 困惑四: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们能想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具体使用时还是选择以前的方法。?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

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已是司空见惯,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新理念,转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学观念? 如:某位教师在讲三年级上册《加法》的例一时,是这样处理的:①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进位加法,然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再班级汇报。②出示例一,学生读题。③学生合作完成例一,并交流意见。④探究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⑤练习。 那么这堂课的设计是否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呢?是否还有更适合我们农村小学自己的教学方式呢?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平等。然而这也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新课改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暂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改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在实际教学中,想放手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真正实行开放性教学,不是那么容易。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让老师在老师设定的圈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对于老师的问题,没有多少学生认真去讨论,去研究。让学生汇报时,有些小组根本没能说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对班主任工作的若干困惑和思考 一、怎样正确处理德育与学习的关系 升学的压力、竞争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现在的学习生活。来自绝大多数家长、老师的殷切希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他们不断地灌输给学生“学习第一”的思想。难免地,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自私,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同学相处有困难,课外知识面狭窄”等诸多负面影响。问问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大多数都答不上来。 “学习”占压倒性的情况还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道德标准与是非的问题。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是个问题,但作为班主任,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到底该怎么把握好德育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因材施教”的困难 我想提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有按照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发展环境,指导并帮助他们的个性发展”的可行性有多大? 教师精力的有限,现在的班主任一般都身兼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也在五十个以上。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恐怕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小学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

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霍邱县潘集镇新庄小学贾亮鑫 2016.6.22 回顾这半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感到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 问题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 一、创设情景的困惑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浅谈数学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策略-2019年文档

浅谈数学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 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 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数学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 1.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 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2.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

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例如在教授《三 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 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此时,立即要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 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 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 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 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3.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应用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以往应用题的内容比较枯燥,有的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数学的生活化,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题给应用题 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了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有时候会摆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却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一、课堂教学课时紧张的困惑?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明显缩短,但是面对难度较大的中考,我们还要像以前一样在短时间内学完初三的课程,仅限于完成课本内容,课时非常紧张,学生的年龄决定了自制力仍然差,再有家长的娇惯或者没有时间管孩子,导致在家学习效果并不好,没有自学机会,很多内容需要课上巩固,短时高效落实的并不好。? 二.课本内容肤浅与考试难度不相称的困惑? 数学课本的内容从例题到练习题,题量不多也比较简单,但是无论平时的段考还是期末考试,特别是最后的中考,试题难度都远远超过课本知识,这样让老师不得不补充大量的习题,但是素质教育下时间又得不到保障,时间短做的题量少而考试又不曾降低难度,让老师们纵有万般技能却也得不到施展的困惑。? 三、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因为班额较大,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特别一部分学生在初一初二没打好基础,到了初三面对进度快,难度加深,只有一片茫然,对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导致教室内拥挤,增加了这类学生交流的机会,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的一些困惑及思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的一些困惑及思索 泽口小学:虢玉娟 小学课程改革在潜江市已经推行了一个多轮回,小学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新教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本人遇到了一些困惑,针对困惑不断反思也有了些许明白,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如何定位三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与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限制在元、角、分背景下,把元、角、分作为一种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学习小数的读、写,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计算等。四年级下册的小数则脱离了元、角、分的背景,从具体生活原型中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之所以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学习小数,首先,由于购物情境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为学生学习小数建立一个熟悉的生活原型,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小数,有助于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联系;其次,人民币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小数的一种直观模型。换钱等活动(包括模拟的换钱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可直观操作的机会,它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以上说明也解释了“本教材为什么不把小数的认识放在分数之后学习?”的困惑。传统教材之所以把小数的认识放到分数之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分数基础上学习小数,即借助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来引入小数。这是学习小数的一条思路,但如今学生通过“元、角、分和小数”这个熟悉而又直观的原型认识小数后,就不必放到分数后学习了。而到了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了。 此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提出:是否应该让学生知道小数不仅表示元、角、分,还可以表示长度、质量等。 确实在一个概念的学习中,通过多个例子从不同角度引入是有价值的。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小数,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长度、质量等本身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借助更难的例子来认识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内容并不利于概念的学习,所以,教材还是选择了从“元、角、分和小数”这一学生最为熟悉的素材入手认识小数。需要提醒老师注意的是,教材在《森林旅游》一课的“实践活动”这个小栏目,对长度、质量背景下认识小数有一点渗透,不过这里只是让学生稍作了解,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解释其意义。到了四年级下册,将学习小数的意义,那时会把小数拓展到长度、质量等其它情境。 二、如何区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作为学习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议课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