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找规律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数学找规律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数学找规律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数学找规律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数学找规律解题方法及技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 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10021

-,第n个数是 n1

2-。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

2

n-1,第100

项是

2 100—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81),(121),的第n项为(

2

)1

2(-

n),

1,2,3,4,5.。。。。。。,从中可以看出n=2时,正好是2×2-1的平方,n=3时,正好是2×3-1的平方,以此类推。

(三)看例题:

A :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是n 的3次幂,即:n 3+1

B :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n 2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

(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从顺序号中可以看出当n=1时,得1*1-1得0,当n=2时,2*2-1得3,3*3-1=8,以此类推,得到第n 个数为12-n 。再看原数列是同时减2得到的新数列,则在12-n 的基础上加2,得到原数列第n 项12

+n

(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

例 : 4,16,36,64,?,144,196,… ?(第一百个数)

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得到新数列第n 项即n 2,原数列是同除以4得到的新数列,所以求出新数列n 的公式后再乘以4即,4 n 2,则求出第一百个数为4*1002=40000

(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

(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 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

2、 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

3、 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

(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 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

四、练习题

例1:一道初中数学找规律题

0,3,8,15,24,······ 2,5,10,17,26,····· 0,6,16,30,48······

(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

答: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位置数的平方减一。

(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

答:第一组是位置数平方减一,那么第二组每项对应减去第一组每项,从中可以看出都等于2,说明第二组的每项都比第一组的每项多2,则第二组第n 项是:位置数平方减1加2,得位置数平方加1即12+n 。

第三组可以看出正好是第一组每项数的2倍,则第三组第n项是:

()1 22-?n

(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答:用上述三组数的第n项公式可以求出,第一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减一得48,第二组第七个数是7的平方加一得50,第三组第七个数是2乘以括号7的平方减一得96,48+50+96=194 2、观察下面两行数

2,4,8,16,32,64,...(1)

5,7,11,19,35,67...(2)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取每行第十个数,求得他们的和。(要求写出最后的计算结果和详细解题过程。)

解:第一组可以看出是2n,第二组可以看出是第一组的每项都加3,即2n+3,

则第一组第十个数是210=1024,第二组第十个数是210+3得1027,两项相加得2051。

3、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

解:从数列中可以看出规律即:1,1,1,2,1,3,1,4,1,5,…….,每二项中后项减前项为0,1,2,3,4,5……,正好是等差数列,并且数列中偶项位置全部为黑色珠子,因此得出2002除以2得1001,即前2002个中有1001个是黑色的。

4、

2

21

3-=8 2

23

5-=16 2

25

7-=24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

解:被减数是不包含1的奇数的平方,减数是包括1的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奇数项第n个项为2n-1,而被减数正是比减数多2,则被减数为2n-1+2,得2n+1,则用含有n的代数式

表示为:()()2

21

2

1

2-

-

+n

n=8n。

写出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平方差为888的等式

解:通过上述代数式得出,平方差为888即8n=8X111,得出n=111,代入公式:(222+1)2-(222-1)2=888

五、对于数表

1、先看行的规律,然后,以列为单位用数列找规律方法找规律

2、看看有没有一个数是上面两数或下面两数的和或差

六、数字推理基本类型

按数字之间的关系,可将数字推理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和差关系。又分为等差、移动求和或差两种。

(1)等差关系。

12,20,30,42,( 56 )

127,112,97,82,( 67 )

3,4,7,12,( 19 ),28

(2)移动求和或差。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或差。

1,2,3,5,( 8 ),13

A.9

B.11

C.8

D.7

选C 。1 +2=3,2+ 3=5,3+ 5=8,5+ 8=13

0,1,1,2,4,7,13,( 24)

A.22

B.23

C.24

D.25

选C 。注意此题为前三项之和等于下一项。一般考试中不会变态到要你求前四项之和,所以个人感觉这属于移动求和或差中最难的。

5,3,2,1,1,(0 )

A.-3

B.-2

C.0

D.2

选C 。前两项相减得到第三项。

2.乘除关系。又分为等比、移动求积或商两种

(1)等比,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一个常数或一个等差数列。

8,12,18,27,(40.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1.5。

6,6,9,18,45,(135)后项与前项之比为等差数列,分别为1,1.5,2,2.5,3

(2)移动求积或商关系。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积或商。

2,5,10,50,(500)

100,50,2,25,(2/25)

3,4,6,12,36,(216) 从第三项起,第三项为前两项之积除以2

1,7,8,57,(457)第三项为前两项之积加 1

3.平方关系

1,4,9,16,25,(36),49 为位置数的平方。

66,83,102,123,(146) ,看数很大,其实是不难的,66可以看作64+2,83可以看作81+2,102可以看作100+2,123可以看作121+2,以此类推,可以看出是8,9,10,11,12的平方加2

4.立方关系

1,8,27,(81),125 位置数的立方。

3,10,29,(83),127 位置数的立方加 2

0,1,2,9,(730) 后项为前项的立方加1 5.分数数列。

关键是把分子和分母看作两个不同的数列,有的还需进行简单的通分,则可得出答案

21 34 49 516 625 (736

)分子为等比即位置数的平方,分母为等差数列,则第n 项代数式为:2

1+n n

2/3 1/2 2/5 1/3 (1/4) 将1/2化为2/4,1/3化为2/6,可得到如下数列:2/3, 2/4, 2/5, 2/6, 2/7, 2/8 …….可知下一个为2/9,如果求第n 项代数式即:22+n ,分解后得:21+-n n

6.、质数数列

2,3,5,(7),11 质数数列

4,6,10,14,22,(26) 每项除以2得到质数数列

20,22,25,30,37,(48) 后项与前项相减得质数数列。

7.、双重数列。

又分为三种:

(1)每两项为一组,如

1,3,3,9,5,15,7,(21) 第一与第二,第三与第四等每两项后项与前项之比为3

2,5,7,10,9,12,10,(13)每两项中后项减前项之差为3

1/7,14,1/21,42,1/36,72,1/52,(104 ) 两项为一组,每组的后项等于前项倒数*2

(2)两个数列相隔,其中一个数列可能无任何规律,但只要把握有规律变化的数列就可得出结果。

22,39,25,38,31,37,40,36,(52) 由两个数列,22,25,31,40,( )和39,38,37,36组成,相互隔开,均为等差。

34,36,35,35,(36),34,37,(33) 由两个数列相隔而成,一个递增,一个递减

(3)数列中的数字带小数,其中整数部分为一个数列,小数部分为另一个数列。

2.01, 4.03, 8.04, 16.07,(32.11)整数部分为等比,小数部分为移动求和数列。双重数列难题也较少。能看出是双重数列,题目一般已经解出。特别是前两种,当数字的个数超过7个时,为双重数列的可能性相当大。

8.、组合数列。

最常见的是和差关系与乘除关系组合、和差关系与平方立方关系组合。需要熟悉前面的几种关系后,才能较好较快地解决这类题。

1,1,3,7,17,41,( 99 )

A.89

B.99

C.109

D.119

选B。此为移动求和与乘除关系组合。第三项为第二项*2加第一项,即1X2+1=3、3X2+1=7,7X2+3=17,17X2+7=41,则空中应为41X2+17=99

65,35,17,3,( 1 )

A.1

B.2

C.0

D.4

选A。平方关系与和差关系组合,分别为8的平方加1,6的平方减1,4的平方加1,2的平方减1,下一个应为0的平方加1=1

4,6,10,18,34,( 66 )

A.50

B.64

C.66

D.68

选C。各差关系与等比关系组合。依次相减,得2,4,8,16( ),可推知下一个为32,32 +34=66 6,15,35,77,( )

A.106

B.117

C.136

D.143

选D。此题看似比较复杂,是等差与等比组合数列。如果拆分开来可以看出,6=2X3、15=3x5、35=7X5、77=11X7,正好是质数2 、3,5,7、11数列的后项乘以前项的结果,得出下一个应为13X11=143

2,8,24,64,( 160 )

A.160

B.512

C.124

D.164

选A。此题较复杂,幂数列与等差数列组合。2=1X21的1次方,8=2X22的平方,24=3*X23,64=4X24,下一个则为5X25 =160

0,6,24,60,120,( 210 )

A.186

B.210

C.220

D.226

选B。和差与立方关系组合。0=1的3次方-1,6=2的3次方-2,24=3的3次方-3,60=4的3次方-4,120=5的3次方-5。空中应是6的3次方-6=210

1,4,8,14,24,42,(76 )

A.76 B .66 C.64 D.68

选A。两个等差与一个等比数列组合依次相减,原数列后项减前项得3,4,6,10,18,( 34 ),得到新数列后,再相减,得1,2,4,8,16,( 32 ),此为等比数列,下一个为32,倒推到3,4,6,8,10,34,再倒推至1,4,8,14,24,42,76,可知选A。

9.、其他数列。

2,6,12,20,( 30 )

A.40

B.32

C.30

D.28

选C。2=1*2,6=2*3,12=3*4,20=4*5,下一个为5*6=30

1,1,2,6,24,( 120 )

A.48

B.96

C.120

D.144

选C。后项=前项X递增数列。1=1*1,2=1*2,6=2*3,24=6*4,下一个为120=24*5

1,4,8,13,16,20,( 25 )

A.20

B.25

C.27

D.28

选B。每4项为一重复,后期减前项依次相减得3,4,5。下个重复也为3,4,5,推知得25。

27,16,5,( 0 ),1/7

A.16

B.1

C.0

D.2

选B。依次为3的3次方,4的2次方,5的1次方,6的0次方,7的-1次方。

七、解题方法

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

1.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大胆提出假设,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延伸到下面的数,如果能得到验证,即说明找出规律,问题即迎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立即改变思考角度,提出另外一种假设,直到找出规律为止。

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

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以两边同时推导。

(一)等差数列

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等差数列是数字推理测验中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它还包括了几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数字排列方式:

自然数数列:1,2,3,4,5,6……

偶数数列:2,4,6,8,10,12……

奇数数列:1,3,5,7,9,11,13……

例题1 :103,81,59,( 37 ),15。

A.68

B.42

C.37

D.39

解析:答案为C。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前后项的差为22。

例题2:2,5,8,( 11 )。

A.10

B.11

C.12

D.13

解析:从题中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5,第一个数字为2,两者的差为3,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8 +3=11,第四项应该是11,即答案为B。

例题3:123,456,789,( 1122 )。

A.1122

B.101112

C.11112

D.100112

解析:答案为A。这题的第一项为123,第二项为456,第三项为789,三项中相邻两项的差都是333,所以是一个等差数列,未知项应该是789 +333=1122。注意,解答数字推理题时,应着眼于探寻数列中各数字间的内在规律,而不能从数字表面上去找规律,比如本题从123,456,789这一排列,便选择101112,肯定不对。

例题4: 11,17,23,( 29 ),35。

A.25

B.27

C.29

D.31

解析:答案为C。这同样是一个等差数列,前项与后项相差6。

例题5: 12,15,18,( 21 ),24,27。

A.20

B.21

C.22

D.23

解析:答案为B。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题中相邻两数之差均为3,未知项即18+ 3=21,或24-3=21,由此可知第四项应该是21。

(二)等比数列

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等比数列在数字推理测验中,也是排列数字的常见规律之一。

例题1: 2,1,1/2,( B )。

A.0

B.1/4

C.1/8

D.-1

解析:从题中的前3个数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第一个数字为2,两者的比值为1/2,由观察得知第三个、第二个数字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1/2)/2,第四项应该是1/4,即答案为B。

例题2: 2,8,32,128,( 512 )。

A.256

B.342

C.512

D.1024

解析:答案为C。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为4。

例题3: 2,-4,8,-16,( 32 )。

A.32

B.64

C.-32

D.-64

解析:答案为A。这仍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前后项的比值为-2。

(三)平方数列

1、完全平方数列:

正序:1,4,9,16,25

逆序:100,81,64,49,36

2、一个数的平方是第二个数。

1)直接得出:2,4,16,( 256 )

解析: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答案为256。

2)一个数的平方加减一个数等于第二个数:

1,2,5,26,(677) 前一个数的平方加1等于第二个数,答案为677。

3、隐含完全平方数列:

1)通过加减一个常数归成完全平方数列:0,3,8,15,24,( 35 )

前一个数加1分别得到1,4,9,16,25,分别为1,2,3,4,5的平方,答案35

2)相隔加减,得到一个平方数列:

例:65,35,17,( 3 ),1

A.15

B.13

C.9

D.3

解析:不难感觉到隐含一个平方数列。进一步思考发现规律是:65等于8的平方加1,35等于6的平方减1,17等于4的平方加1,再观察时发现:奇位置数时都是加1,偶位置数时都是减1,所以下一个数应该是2的平方减1等于3,答案是D。

例:1,4,16,49,121,( 169 )。(2005年考题)

A.256

B.225

C.196

D.169

解析:从数字中可以看出1的平方,2的平方,4的平方,7的平方,11的平方,正好是1,2,4,7,11.。。。。,可以看出后项减前项正好是1,2,3,4,5,。。。。。。。,从中可以看出应为11+5=16,16的平方是256,所以选A。

例:2,3,10,15,26,( 35 )。(2005年考题)

A.29

B.32

C.35

D.37

解析:看数列为2=1的平方+1,3=2的平方减1,10=3的平方加1,15=4的平方减1,26=5的平方加1,再观察时发现:位置数奇时都是加1,位置数偶时都是减1,因而下一个数应该是6

的平方减1=35,前n项代数式为:

n

n)1

(

2-

-所以答案是C.35。

(四)立方数列

立方数列与平方数列类似。

例题1: 1,8,27,64,( 125 )

解析:数列中前四项为1,2,3,4的立方,显然答案为5的立方,为125。

例题2:0,7,26,63 ,( 124 )

解析:前四项分别为1,2,3,4的立方减1,答案为5的立方减1,为124。

例3: -2,-8,0,64,( )。(2006年考题)

A.64

B.128

C.156 D 250

解析:从数列中可以看出,-2,-8,0,64都是某一个数的立方关系,-2=(1-3)×13,-8=

(2-3)X23,0=(3-3)X33,64=(4-3)X43,前n项代数式为:()3

3n

n?

-,因此最后一项因

该为(5-3)×53=250 选D

例4:0,9,26,65,124,( 239 )(2007年考题)

解析:前五项分别为1,2,3,4,5的立方加1或者减1,规律为位置数是偶数的加1,则奇数减1。即:前n项=n3+ (-1)n。答案为239。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也出现了n次幂的形式

例5:1,32,81,64,25,( 6 ),1。(2006年考题)

A.5

B.6

C.10

D.12

解析:逐项拆解容易发现1=16,32=25,81=34,64=43,25=52,则答案已经很明显了,6

的1次幂,即6 选B。

(五)、加法数列

数列中前两个数的和等于后面第三个数:n1+n2=n3

例题1: 1,1,2,3,5,( 8 )。

A8 B7 C9 D10

解析:第一项与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第二项与第三项之和等于第四项,第三项与第四项之和等于第五项,按此规律3 +5=8答案为A。

例题2: 4,5,( 9 ),14,23,37

A 6

B 7

C 8

D 9

解析:与例一相同答案为D

例题3: 22,35,56,90,( 145 ) 99年考题

A 162

B 156

C 148

D 145

解析:22 +35-1=56, 35+ 56-1=90 ,56+ 90-1=145,答案为D

(六)、减法数列

前两个数的差等于后面第三个数:n1-n2=n3

例题1:6,3,3,( 0 ),3,-3

A 0

B 1

C 2

D 3

解析:6-3=3,3-3=0 ,3-0=3 ,0-3=-3答案是A。(提醒您别忘了:“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

(七)、乘法数列

1、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

例题1:1,2,2,4,8,32,( 256 )

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答案是256。

例题2:2,12,36,80,( ) (2007年考题)

A.100

B.125

C.150

D.175 解析:2×1, 3×4 ,4×9,5×16 自然下一项应该为6×25=150 选C ,此题还可以变形

为:212?,322?,432?,245?…..,以此类推,得出)1(2+?n n

2、两数相乘的积呈现规律:等差,等比,平方等数列。

例题2:3/2, 2/3, 3/4,1/3,3/8 ( A ) (99年海关考题)

A 1/6

B 2/9

C 4/3

D 4/9

解析:3/2×2/3=1 2/3×3/4=1/2 3/4×1/3=1/4 1/3×3/8=1/8 3/8×?=1/16 答案是 A 。 (八)、除法数列

与乘法数列相类似,一般也分为如下两种形式:

1、两数相除等于第三数。

2、两数相除的商呈现规律:顺序,等差,等比,平方等。

(九)、质数数列

由质数从小到大的排列:2,3,5,7,11,13,17,19…

(十)、循环数列

几个数按一定的次序循环出现的数列。

例:3,4,5,3,4,5,3,4,5,3,4

以上数列只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数列,考题中的数列是在以上数列基础之上构造而成的,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以下近几年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数列形式。

1、二级数列

这里所谓的二级数列是指数列中前后两个数的和、差、积或商构成一个我们熟悉的某种数列形式。

例1:2 6 12 20 30 ( 42 )(2002年考题)

A.38

B.42

C.48

D.56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个数的差分别为:4,6,8,10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0的差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

例2:20 22 25 30 37 ( ) (2002年考题)

A.39

B.45

C.48

D.5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3,5,7这是一个质数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7的差应该是11,所以答案应该是C 。

例3:2 5 11 20 32 ( 47 ) (2002年考题)

A.43

B.45

C.47

D.49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6,9,1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 选的答案与32的差应该是15,所以答案应该是C 。

例4:4 5 7 1l 19 ( 35 ) (2002年考题)

A.27

B.31

C.35

D.41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2,4,8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 选的答案与19的差应该是16,所以答案应该是C 。

例5:3 4 7 16 ( 43 ) (2002年考题)

A.23

B.27

C.39

D.43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3,9这显然也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

案与16的差应该是27,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6:32 27 23 20 18 ( 17 ) (2002年考题)

A.14

B.15

C.16

D.1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5,-4,-3,-2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8的差应该是-1,所以答案应该是D。

例7:1, 4, 8, 13, 16, 20, ( 25 ) (2003年考题)

A.20

B.25

C.27

D.28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4,5,3,4这是一个循环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0的差应该是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8:1, 3, 7, 15, 31, ( 63 ) (2003年考题)

A.61

B.62

C.63

D.6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2,4,8,16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32,所以答案应该是C。

例9:( 69 ),36,19,10,5,2(2003年考题)

A.77

B.69

C.54

D.48

解析:前一个数与后一个数的差分别为:3,5,9,17这个数列中前一个数的2倍减1得后一个数,后面的数应该是17*2-1=33,因而33+36=69答案应该是 B。

例10:1,2,6,15,31,( 56 ) (2003年考题)

A.53

B.56

C.62

D.87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分别为:1,4,9,16这显然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31的差应该是25,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1:1,3,18,216,( 5184 )

A.1023

B.1892

C.243

D.5184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比值分别为:3,6,12这显然是一个等比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216的比值应该是24,所以答案应该是D:216*24=5184。

例12: -2 1 7 16 ( 28 ) 43

A.25

B.28

C.3l

D.35

解析: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值分别为:3,6,9这显然是一个等差数列,因而要选的答案与16的差值应该是12,所以答案应该是B。

例13:1 3 6 10 15 ( )

A.20

B.21

C.30

D.25

解析:相邻两个数的和构成一个完全平方数列,即:1+3=4=2的平方,6+10=16=4的平方,则15+?=36=6的平方呢,答案应该是B。

例14:102,96,108,84,132,( 36 ) ,(228)(2006年考)

解析:后项减前项分别得-6,12,-24,48,是一个等比数列,则48后面的数应为-96,132-96=36,再看-96后面应是96X2=192,192+36=228。

八、妙题赏析:

规律类的中考试题,无论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其目的是继续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往年“数字类”、“计算类”、“图形类”的基础上,今年又推陈出新,增加了“设计类”与“动态类”两种新题型,现将历年来中考规律类中考试题分析如下:

1、设计类

【例1】(2005年大连市中考题)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的值(结果用n表示),设计如图a所示的图形。(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

的值为。

(2)请你利用图b,再设计一个能求的值的几何图形。

【例2】(2005年河北省中考题)观察下面的图形(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和相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1)写出第五个等式,并在下边给出的五个正方形上画出与之对应的图示;

(2)猜想并写出与第n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解析:【例1】(1)(2)可设计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方案:

【例2】(1),对应的图形是

(2)。

此类试题除要求考生写出规律性的答案外,还要求设计出一套对应的方案,本题魅力四射,光彩夺目,极富挑战性,要求考生大胆的尝试,力求用图形说话。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了“课改改到哪,中考就考到哪!”的命题思想。

2、动态类

【例3】(2005年连云港市中考题)右图是一回形图,其回形通道的宽与OB的长均为1,回形线与射线OA交于点A1,A2,A3,…。若从O点到A1点的回形线为第1圈(长为7),从A1点到A2点的回形线为第2圈,……,依此类推。则第10圈的长为。

【例4】(2005年重庆市中考题)已知甲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上运动1个单位长度后,再水平向右运动2个单位长度;乙运动方式为:先竖直向下运动2个单位长度后,再水平向左运动3个单位长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现有一动点P第1次从原点O出发按甲方式运动到点P1,第2次从点P1出发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2,第3次从点P2出发再按甲方式运动到点P3,第4次从点P3出发再按乙方式运动到点P4,……。依此运动规律,则经过第11次运动后,动点P所在位置P11的坐标是。

解析:【例3】我们从简单的情形出发,从中发现规律,第1圈的长为1+1+2+2+1,第2圈的长为2+3+4+4+2,第三圈的长为3+5+6+6+3,第四圈的长为4+7+8+8+4,……归纳得到第10圈的长为10+19+20+20+10=79。【例4】(-3,-4)

3、数字类

【例5】(2005年福州市中考题)瑞士中学教师巴尔末成功地从光谱数据,,,

,……,中得到巴尔末公式,从而打开了光谱奥妙的大门。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

是。

解析:【例5】这列数的分子分别为3,4,5的平方数,而分母比分子分别小4,则第7个数的分子为81,分母为77,故这列数的第7个为。

【例6】(2005年长春市中考题)按下列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对(1,2)(4,5)(7,8),…,第5个数对是。

解析:【例6】有序数对的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1,而每一个有序数对的第一个数形成等差数数列,1,4,7,故第5个数为13,故第5个有序数对为(13,14)。

【例7】(2005年威海市中考题)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请你推

断第9个数是

解析:【例7】中这列数的分母为2,3,4,5,6……的平方数,分子形成而二阶等差数列,依次相差2,4,6,8……故第9个数为1+2+4+6+8+10+12+14+16=73,分母为100,故答案为。

【例8】(2005年济南市中考题)把数字按如图所示排列起来,从上开始,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中间用虚线围的一列,从上至下依次为1、5、13、25、…,则第10个数为。

解析:【例8】的一列数形成二阶等差数列,他们依次相差4,8,12,16……故第10个数为1+4+8+12+16+20+24+28+32+36=181。

【例9】(2005年武汉市中考题)下面是一个有规律排列的数表……上面数表中第9行、第7列的数是。

【例9】

4、计算类

【例10】(2005年陕西省中考题)观察下列等式:

,…… 则第n个等式可以表示为。

解析:【例10】

【例11】(2005年哈尔滨市中考题)观察下列各式:,

,,……根据前面的规律,得:

(其中n为正整

数)

解析:【例11】

【例12】(2005年耒阳市中考题)观察下列等式:观察下列等式:4-1=3,9-4=5,16-9=7,25-16=9,36-25=11,……这些等式反映了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n≥1)表示了自然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

解析:【例12】(n≥1,n表示了自然数)

5、图形类

【例13】(2005年淄博市中考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观察图中每一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的个数,请你猜测由里向外第10个正方形(实线)四条边上的整点共有个。

解析:【例13】第一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2×4-4=4,第二个正方形的正点数有3×4-4=8,第三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4×4-4=12个,……故第10个正方形的整点数为11×4-4=40,【例14】(2005年宁夏回自治区中考题) “”代表甲种植物,“”代表乙种植物,为美化环境,采用如图所示方案种植。按此规律,第六个图案中应种植乙种植物株。

【例14】第一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2×2=4个,第二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3×3=9个,第三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4×4=16个,……故第六个图案中以乙中植物有7×7=49个.

【例15】(2005年呼和浩特市中考题)如图,是用积木摆放的一组图案,观察图形并探索:第五个图案中共有块积木,第n个图案中共有块积木。

【例15】第一个图案有1块积木,第二个图案形有1+3=4=2的平方,第三个图案有1+3+5=9=3的平方,……故第5个图案中积木有1+3+5+7+9=25=5的平方个块,第n个图案中积木有n的平方个块。

综观规律性中考试题,考察了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考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要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的思想,要从简单的情形出发,认真比较,发

现规律,分析联想,归纳猜想,推出结论,一举成功。

2007?无锡)图1是由若干个小圆圈堆成的一个形如正三角形的图案,最上面-层有一个圆圈,以下各层均比上-层多一个圆圈,一共堆了n层.将图1倒置后与原图1拼成图2的形状,这样

我们可以算出图1中所有圆圈的个数为1+2+3+…+n= .

如果图1中的圆圈共有12层,

(1)我们自上往下,在每个圆圈中都按图3的方式填上一串连续的正整数1,2,3,4,…,则最底层最左边这个圆圈中的数是;

(2)我们自上往下,在每个圆圈中都按图4的方式填上一串连续的整数-23,-22,-21,…,求图4中所有圆圈中各数的绝对值之和.

解析:(1)图3中依次排列为1,2,4,7,11……,如果用后项减前项依次得到1,2,3,4,5……,正好是等差数列,再展开原数列可以看出第一位是1,从第二位开始后项减前项得到等差数列,分解一下:1,1+1,1+1+2,1+1+2+3,1+1+2+3+4……,从分解看,第n个圆圈的个数应为1+(1+2+3+4+……n),而1+2+3+4+……+n正好是连续自然数和的公式推导,上面已给出了

公式: 1+2+3+…+n= ,则第n项公式为1+ ,已知共有12层,那么求图3最左边最底层这个圆圈中的数应是12层的第一个数,那么1+11(11+1)/2=67.

解析:(2)已知图中的圆圈共有12层,按图4的方式填上-23,,-22,-21,……,求图4中所有圆圈中各数的绝对值之和?

第一层到第十二层共有多少个圆圈呢,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1+12)12/2=78个,那78个圆圈中有多少个负数,多少个正数呢,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第一个数是-23,到-1有23个负数,1个0,78-24=54个正数, 1至54,所以分段求和,两段相加得到图4中所有圆圈的

和。第一段:S=

项数

末项

首项

?

+

2=(|-23|+|-1|)*23/2=276,第二段=(1+54)*54/2=1485,

相加后得1761。

例如、观察下列数表:

解析:根据数列所反映的规律,第行第列交叉点上的数应为______ .(乐山市2006年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阶段招生统一考试)这一题,看上去内容比较多,实际很简单。题目条件里的数构成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求的是左上角至右下角对角线上第n个数是多少。我们把对角线上的数抽出来,就是1,3,5,7,……。这是奇数从小到大的排列。于是,问题便转化成求第n 个奇数的表达式。即2n-1。

还有,邵阳市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卷(课改区)的数学试题“图中的螺旋形由一系列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其序号依次为①、②、③、④、⑤……,则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也可以按照这个思想求解。

二、要抓题目里的变量

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下图方式铺地板,则第(3)个图形中有黑色瓷砖块,第个图形中需要黑色瓷砖块(用含的代数式表示).(海南省2006年初中毕业升考试数学科试题(课改区))

这一题的关键是求第个图形中需要几块黑色瓷砖?

解析:在这三个图形中,前边4块黑瓷砖不变,变化的是后面的黑瓷砖。它们的数量分别是,第一个图形中多出0×3块黑瓷砖,第二个图形中多出1×3块黑瓷砖,第三个图形中多出2×3块黑瓷砖,依次类推,第n个图形中多出(n-1)×3块黑瓷砖。所以,第n个图形中一共有4+(n-1)×3块黑瓷砖。

云南省2006年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也出有类似的题目:“观察图(l)至(4)中小圆圈的摆放规律,并按这样的规律继续摆放,记第n个图中小圆圈的个数为m,则,m=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三、要善于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如果题目比较复杂,或者包含的变量比较多。解题的时候,不但考虑已知数的序列号,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譬如,日照市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已知下列等式:

① 13=12;

② 13+23=32;

③ 13+23+33=62;

④ 13+23+33+43=102 ;

…………

由此规律知,第⑤个等式是.”

解析:这个题目,在给出的等式中,左边的加数个数在变化,加数的底数在变化,右边的和也在变化。所以,需要进行比较的因素也比较多。就左边而言,从上到下进行比较,发现加数个数依次增加一个。所以,第⑤个等式应该有5个加数;从左向右比较加数的底数,发现它们呈自然数排列。所以,第⑤个等式的左边是13+23+33+43+53。再来看等式的右边,指数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底数。等式的左边也是指数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底数。比较等式两边的底数,发现和的底数与加数的底数和相等。所以,第⑤个等式右边的底数是(1+2+3+4+5),和为152。

四、要善于寻找事物的循环节

有些题目包含着事物的循环规律,找到了事物的循环规律,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譬如,玉林市2005年中考数学试题:“观察下列球的排列规律(其中●是实心球,○是空心球):

●○○●●○○○○○●○○●●○○○○○●○○●●○○○○○●……

从第1个球起到第2004个球止,共有实心球个。”

这些球,从左到右,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每隔10个球循环一次,循环节是●○○●●○○○○○。每个循环节里有3个实心球。我们只要知道2004包含有多少个循环节,就容易计算出实心球的个数。因为2004÷10=200(余4)。所以,2004个球里有200个循环节,还余4个球。200个循环节里有200×3=600个实心球,剩下的4个球里有2个实心球。所以,一共有602个实心球。

五、要抓住题目中隐藏的不变量

有些题目,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只要在观察形式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寻找它的不变量,就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例如,2006年芜湖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题“请你仔细观察图中等边三角形图形的变换规律,写出你发现关于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到三边距离的数学事实:。”

在这三个图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里边镶嵌着三个黑色三角形。从左向右观察,其中上边两个黑色三角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发生了旋转,但是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当然黑色三角形的高也没有发生变化。左起第一个图形里黑色三角形高的和是等边三角形里一点到三边的距离和,最后一个图形里,三个黑色三角形高的和是等边三角形的高。所以,等边三角形里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和等于它的高。

六、要进行计算尝试

找规律,当然是找数学规律。而数学规律,多数是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解析式里常常包含着数学运算。因此,找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找能够反映已知量的数学运算式子。所以,从运算入手,尝试着做一些计算,也是解答找规律题的好途径。

例如,汉川市2006年中考试卷数学“观察下列各式:0,x1,x2,2x3,3x4,5x5,8x6,……。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个式子是。”

这一题,包含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各项的指数,一个是各项的系数。容易看出各项的指数等于它的序列号减1,而系数的变化规律就不那么容易发现啦。然而,如果我们把系数抽出来,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就不难发现系数的变化规律。

系数排列情况:0,1,1,2,3,5,8,……。

从左至右观察系数的排列,依次求相邻两项的和,你会发现,这个和正好是后一项。也就是说原数列相邻两项的系数和等于后面一项的系数。使用这个规律,不难推出原数列第8项的系数是5+8=13,第9项的系数是8+13=21,第10项的系数是13+21=34。

所以,原数列第10项是34x9。

中考必考知识点初中数学规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 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数学活动》公开课教案_1

《从月历到数阵初步》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探索月历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再扩大到数阵中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针对七年级学生设计的一次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安排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符号表达能力,本节是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通过对生活中月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学过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等知识去探索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再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然后要用到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是,本节课不只是探究月历中的数学问题,我们还将从月历探索中总结的经验运用到简单的数阵中,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整个过程,就是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也是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获得初步数学建模思想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探索月历和数阵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运用”的探究过程,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经历探究月历和数阵中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学问题. (2)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能够用字母表示月历或数阵中的数,然后用代数式表示出其中的规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决给出的问题.

目标(2)是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分析、联想转化、猜想论证等数学思想,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猜想.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计这节综合与实践课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探究的活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体会数学的综合应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可能刚刚开始,所以可能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完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2)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也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这节课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过程,体会建立模型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充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3)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在平时开展的较少,学生对自己在这种活动中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可能还不太清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课堂中如何与小组成员交流、思考,然后递进至一些升华或带有一般性的问题如何体现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这需要教师首先要组织好,然后加以引导,做好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准备了导学案、月历、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更方便快速的确定探究方向,验证探究结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初中数学找规律试题

初中数学找规律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找规律试题练习 1.一根1m长的小棒,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剩下的,如此截下去,第N次后剩下的小棒的长度是()m。 2.如图,按一定的规律用牙签搭图形: ①②③ (1)按图示的规律填表: 图形标号①②③……⑩ 牙签根数…… (2)搭第n个图形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牙签。 3.已知1+2+3+...+31+32+33==17×33,求1-3+2-6+3-9+4-12+ (31) 93+32-96+33-99的值。 4.如图,在的内部从引出3条射线,那么图中共有___个角;如果引出5条射线,有___个角;如果引出条射线,有__个角。 5.在数1,2,3,…,50前添“+”或“-”,并求它们的和,所得结果的最小非负数是多少请列出算式解答。 6.如果有理数a,b满足∣ab-2∣+(1-b)2=0, 求+…+的值。 7.在一单位为1cm的方格纸上,依右图所示的规律,设定点A 1 、 A 2 、A 3 、A 4 …、A n ,连结点A 1 、A 2 、A 3 组成三角形,记为,连结点 A 2 、A 3 、A 4 组成三角形,记为…,连结点A n 、A n+1 、A n+2 组成三角形,记为(n为正整数).请你推断,当的面积为100cm2时, n=. 8.请观察下列算式:(8分) ,,, 则第10个算为=,第n个算式为=

请计算+++…+ 9、x,-3x2,5x3,-7x4,9x5…… 10、如图:数出第n个图形的点数和线数。 ∣∣∣ —·——·—·— ∣∣∣…… —·—·— ∣∣ 1个“·”,4条“—”4个“·”,12条“—”……个“·”,条“—” 11、数出第n个图中三角形的个数: 一个三角形在里面内切倒三角形再切…… (1个)(5个)(9个)……() 12、N=2时,S=5;N=3时,S=9;N=4时,S=13……N与S之间什么关系 13.细心观察图形,认真分析各式,然后解答问题:(1)请用含有n(n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2)推算出OA 10的长;(3)求出的值.14.如图,每一个图形都是由小三角形“△”拼成的: …… ⑴⑵⑶⑷ 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个小三角形,第n个图形需要个小三角形。 15.有趣的平方和立方: 观察下列算式:23 4 5 1= + ?,24 4 6 2= + ?,25 4 7 3= + ?…请你在察规律之后并用你得到的规律填空:=502,第n个式子呢我们还发现1=12,1+3=22,1+3+5=32,1+3+5+7=42…我能运用这个规律算出3+5+7+…+33+35=。 135721 ++++++= ……() n______。而=n2

人教版初中数学代数式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数学代数式知识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都是由同样大小的五角星按照一定规律所组成的,按此规律排列下去,第n 个图形中五角星的个数为( ) A .31n - B .3n C .31n + D .32n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前4个图形中五角星的个数得到规律,即可列式得到答案. 【详解】 观察图形可知: 第1个图形中一共是4个五角星,即4311=?+, 第2个图形中一共是7个五角星,即7321=?+, 第3个图形中一共是10个五角星,即10331=?+, 第4个图形中一共是13个五角星,即13341=?+, L ,按此规律排列下去, 第n 个图形中一共有五角星的个数为31n +,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图形类规律的探究,观察图形得到五角星的个数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解题是关键. 2.下列各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2323a a a += B .326a a a ?= C .824a a a ÷= D .326()a a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同底数幂的计算法则 【详解】 解:A 、不是同类项,无法进行合并计算; B 、同底数幂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原式=5a ; C 、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原式=6a ; D 、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原式=6a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同底数幂的计算法则.在运用同底数幂的计算的时候首先必须将各幂的底数化成相同,然后再利用公式来进行计算得出答案.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在进行逆运算的时候很多同学容易用错,例如:m n m n a a a +=+等等. 3.观察等式:2+22=23-2;2+22+23=24-2;2+22+23+24=25-2;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250、251、252、、299、2100,若250=a ,用含a 的式子表示这组数的和是( ) A .2a 2-2a B .2a 2-2a -2 C .2a 2-a D .2a 2+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等式:2+22=23-2;2+22+23=24-2;2+22+23+24=25-2,得出规律:2+22+23+…+2n =2n+1-2,那么250+251+252+…+299+2100=(2+22+23+…+2100)-(2+22+23+…+249),将规律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 解:∵2+22=23-2; 2+22+23=24-2; 2+22+23+24=25-2; … ∴2+22+23+…+2n =2n+1-2, ∴250+251+252+…+299+2100 =(2+22+23+...+2100)-(2+22+23+ (249) =(2101-2)-(250-2) =2101-250, ∵250=a , ∴2101=(250)2?2=2a 2, ∴原式=2a 2-a . 故选:C . 【点睛】 本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解决本题的难点在于得出规律:2+22+23+…+2n =2n+1-2. 4.如图,由4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面积是9,小正方形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为a ,较短直角边为b ,则ab 的值是( )

初中数学规律题汇总(全部有解析)

初中数学规律题拓展研究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体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2、联系与转化的思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学科的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解题时,如果能恰当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代换转化、已知与未知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具体与抽象的转化、部分与整体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等等。 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4、待定系数法:当我们所研究的数学式子具有某种特定形式时,要确定它,只要求出式子中待确定的字母得值就可以了。为此,把已知条件代入这个待定形式的式子中,往往会得到含待定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然后解这个方程或方程组就使问题得到解决。 5、配方法:就是把一个代数式设法构造成平方式,然后再进行所需要的变化。配方法是初中代数中重要的变形技巧,配方法在分解因式、解方程、讨论二次函数等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换元法:在解题过程中,把某个或某些字母的式子作为一个整体,用一个新的字母表示,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换元法可以把一个较为复杂的式子化简,把问题归结为比原来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7、分析法:在研究或证明一个命题时,又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既从结论开始,推求它成立的充分条件,这个条件的成立还不显然,则再把它当作结论,进一步研究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达到已知条件为止,从而使命题得到证明。这种思维过程通常称为“执果寻因” 8、综合法:在研究或证明命题时,如果推理的方向是从已知条件开始,逐步推导得到结论,这种思维过程通常称为“由因导果” 9、演绎法: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初中数学找规律方法及练习

初中数学考试中,在10题或15题中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 初中考试中,通常考的是两种数列,一种是一次函数的,就是增加的幅度相同,也可以说是等差数列(一次函数的形式);增幅不同的,一般是二次函数的形式 1.等差数列:即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 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2.二次函数的形式:即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

初中数学找规律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数学找规律解题方法及技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 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史上最全)

初中数学选择题、填空题解题技巧(完美版) 选择题目在初中数学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又不能失去这些分数,还要保证这些分数全部得到。因此,要特别掌握初中数学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帮助我们更好的答题,选择填空题与大题有所不同,只求正确结论,不用遵循步骤。我们从日常的做题过程中得出以下答题技巧,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排除选项法: 选择题因其答案是四选一,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四个选项中排除掉易于判断是错误的答案,那么留下的一个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 2.赋予特殊值法: 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 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初中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4、直接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由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解答题改编而来的,因此往往可采用直接法,直接由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项对照来确定选择项。我们在做解答题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如:商场促销活动中,将标价为200元的商品,在打8折的基础上,再打8折销售,现该商品的售价是( )A 、160元 B、128元 C 、120元 D、 88元 5、数形结合法: 解决与图形或图像有关的选择题,常常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6、代入法: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或题代入选择支进行检验,然后作出判断。 7、观察法:观察题干及选择支特点,区别各选择支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8、枚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2元,1元的人民币,换法有( ) (A)5种(B)6种(C)8种(D)10种。分析:如果设面值2元的人民币x张,1元的人民币y元,不难列出方程,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对,故选B. 9、待定系数法: 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可先假设待定系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待定系数,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10、不完全归纳法: 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到相关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头绪纷乱很难下手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查,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以上是我们给同学们介绍的初中数学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同学们认真掌握,选择题的分数一定要拿下。初中数学答题技巧有以上十种,能全部掌握的最好;不能的话,建议同学们选择集中适合自己的初中数学选择题做题方法。 初中填空题解法大全 一.数学填空题的特点: 与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的填空题,具有客观性试题的所有特点,即题目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答案唯一正确,答卷方式简便,评分客观公正等。但是它又有本身的特点,即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这就避免了选择项所起的暗示或干扰的作用,及考生存在的瞎估乱猜的侥幸心理,从这个角度看,它能够比较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考查内容多是“双基”方面,知识复盖面广。但在考查同样内容时,难度一般比择题略大。 二.主要题型: 初中填空题主要题型一是定量型填空题,二是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的计算题,同时也考查考生对题目中所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后者考查考生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和性质等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当然这两类填空题也是互相渗透的,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和熟练程度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教案教学提纲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像这样一颗黄星一颗蓝星重复的排列,我们就叫它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 二、教学新课,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小学生联欢主题图。 (1)观察思考 六一儿童节那天,同学们在教室的上面挂起了漂亮的彩旗,彩花和灯笼,这些装饰品把教室打扮的多美呀!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哪些地方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2)同桌讨论 (3)逐一说图中的规律(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 (4)小结:我们一起找到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排列的规律,像彩旗的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课件点击圈出这一组),彩花的一朵红花一朵紫花(圈出),灯笼的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利用有趣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

律。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二次 备课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 请你接着摆。 ΔΟΔΟΔΟΔ(ΔΟ) ★☆★☆★☆(◇◆) 二、新授 教师:复习题中第1题同学们都选对了,也说出了它的规律,如果让你们继续往下摆一组,你知道应该摆什么吗? 学生:因为一组里是一个Δ一个Ο,所以只要再摆一个Δ一个Ο就可以了。 (1)教学例2。 教师:现在老师这有几个碗,谁能用它来摆一列有规律的图形。碗的个数排列有什么规律呢? (出示第二行图形)这行图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如果接下来摆一组应该怎么摆?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例2中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与前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复习旧知是为学习数字的排列规律奠定基础。 让学生先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再思考讨论数的排列规律,一是使学生避免了找规律时的盲目性,二是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

初中数学规律题总结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一)数列的找规律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 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

最新初中数学找规律习题大全

找规律专项训练 一:数式问题 1.(湛江)已知22223322333388 + =?+=?,, 244441515+=?,……,若2 88a a b b +=?(a 、b 为正整数)则a b += . 2.(贵阳)有一列数a 1,a 2,a 3,a 4,a 5,…,a n ,其中a 1=5×2+1,a 2=5×3+2,a 3=5×4+3,a 4=5×5+4,a 5=5×6+5,…,当a n =2009时,n 的值等于( ) A .2010 B .2009 C .401 D .334 3.(沈阳)有一组单项式:a 2 ,- a 3 2, a 4 3,- a 5 4 ,….观察它们构成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10个单 项式为 . 4.(牡丹江)有一列数1234251017 --,, ,,…,那么第7个数是 . 5.(南充)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多项式:a b +,2 3 a b -,3 5 a b +,4 7 a b -,……,其中第10个式子是( ) A .10 19 a b + B .1019 a b - C .1017 a b - D .1021 a b - 6.(安徽)观察下列等式:111122? =-,222233?=-,33 3344 ?=-,…… (1)猜想并写出第n 个等式;(2)证明你写出的等式的正确性. 7.(绵阳)将正整数依次按下表规律排成四列,则根据表中的排列规律,数2009应排的位置是第 行第 列. 8.(台州)将正整数1,2,3,…从小到大按下面规律排列.若第4行第2列的数为32,则①n = ▲ ;②第i 行第j 列的数为 ▲ (用i ,j 表示).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 第n 列 第1行 1 2 3 … n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 一、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解题的学习过程通常的程序是:阅读数学知识,理解概念;在对例题和老师的讲解进 行反思,思考例题的方法、技巧和解题的规范过程;然后做数学练习题。 基本题要练程序和速度;典型题尝试一题多解开发数学思维;最后要及时总结反思改错,交流学习好的解法和技巧。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如果没有反思,就错过了解题的 的一次重要而有意义的方面。”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让解学生好数学问题,就要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清楚的认识,才能 更好的挖掘题目的功能,引导学生发现总结题目的解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1.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所谓函数的思想是指用运动变化的观点 去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再运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去 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而所谓方程的思想是分析数学中的等量关系,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通过求解或利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解决问题。 2. 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与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如某些代数问题、三角问题往往有几何背景,可以 借助几何特征去解决相关的代数三角问题;而某些几何问题也往往可以通过数量的结构特 征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因此数形结合的思想对问题的解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之所以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它的逻辑性较强,原因二是因为它的知识 点的涵盖比较广,原因三是因为它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因四是实际问 题中常常需要分类讨论各种可能性。 解决分类讨论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在局部讨论降低难度。常见的类型:类型 1 :由数学概念引起的的讨论,如实数、有理数、绝对值、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概念 的分类讨论;类型 2 :由数学运算引起的讨论,如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正数还是负数的问题;类型 3 :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条件引起的讨论,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应 用引起的讨论;类型 4 :由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讨论,如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 中的相关问题引起的讨论。类型 5 :由某些字母系数对方程的影响造成的分类讨论,如 二次函数中字母系数对图象的影响,二次项系数对图象开口方向的影响,一次项系数对顶 点坐标的影响,常数项对截距的影响等。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题汇总(含解析)

初中数学规律探究题汇总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 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 ,其中a 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 为增幅,(n-1)b 为第一位数到第n 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 例:4、10、16、22、28……,求第n 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 位数是:4+(n-1) 6=6n -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 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 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 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 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 数是 10021- ,第n 个数是 n 12-。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 项是2 n -1,第100项是2100—1

中考数学找规律题

中考数学探索题训练—找规律 一 序数与数据之间的规律 1. )先找规律,再填数: 1111111111111111,,,,12234212563307 8456 (111) +_______.2011201220112012 +-=+-=+-=+-=-=?则 2、观察下面的变形规律: 211? =1-12; 321?=12-31;431 ?=31-4 1;…… 解答下面的问题: (1)若n 为正整数,请你猜想) 1(1 +n n = ; (2)证明你猜想的结论; (3)求和: 211?+321?+431?+…+2010 20091? . 3. (2011湖南益阳,16,8分)观察下列算式: ① 1 × 3 - 22 = 3 - 4 = -1 ② 2 × 4 - 32 = 8 - 9 = -1 ③ 3 × 5 - 42 = 15 - 16 = -1 ④ …… (1)请你按以上规律写出第4个算式; (2)把这个规律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3)你认为(2)中所写出的式子一定成立吗?并说明理由. 4.(2011广东汕头,20,9分)如下数表是由从1 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组成,观察规律并完成各题的解答. (1)表中第8行的最后一个数是 ,它是自然数 的平方,第8行共有 个数;

(2)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第n 行的第一个数是 , 最后一个数是 ,第n 行共有 个数; ( 3)求第n 行各数之和. 5.已知:321232 3=??= C ,1032134535=????=C ,154 32134564 6=??????=C ,…,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寻找规律并计算=6 10C . 小结:多观察,分析变化与不变化 2、几何变化类 1. (2011广东肇庆,15,3分)如图5所示,把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摆放在正多边形的边上,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 (n 是大于0的整数)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 ▲ . 2. (2011内蒙古乌兰察布,18,4分)将一些半径相同的小圆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请仔细观察,第 n 个图形 有 个小圆.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3. (2011四川绵阳18,4)观察上面的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_____个图形共有120 个。 第1个图形 第 2 个图形 第3个图形 第 4 个图形 第 18题图

初中数学常用的十种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常用的十种解题方法 数学的解题方法是随着对数学对象的研究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教师钻研习题、精通解题方法,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中学数学教材,练好解题的基本功,提高解题技巧,积累教学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下面介绍的解题方法,都是初中数学中最常用的,有些方法也是中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

初中数学规律题汇总(全部有解析)

初中数学规律题汇总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1+(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 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 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学习总结:中考几何题证明思路总结 几何证明题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严密的"因为"、"所以"逻辑将条件一步步转化为所要证明的结论。这类题目出法相当灵活,不像代数计算类题目容易总结出固定题型的固定解法,而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模型的总结、常见思路的总结。所以本文对中考中最常出现的基本证明题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路总结。

五、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作两条线段的和,证明与第三条线段相等。 2.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证明余下部分 等于第二条线段。 3.延长短线段为其二倍,再证明它与较长的线段相等。 4.取长线段的中点,再证其一半等于短线段。 5.利用一些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三角形的重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六、证明角的和、差、倍、分 1.作两个角的和,证明与第三角相等。 2.作两个角的差,证明余下部分等于第三角。 3.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七、证明两线段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2.垂线段最短。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而夹角不等,则夹角大的第三边大。 5.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弦大,弦心距小。 6.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八、证明两角不等 1.同一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3.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分别相等,第三边不等,第三边大的,两边的夹角也大。 4.同圆或等圆中,弧大则圆周角、圆心角大。 5.全量大于它的任何一部分。 九、证明比例式 1.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 2.利用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 以上九项是中考几何证明题中最常出现的基本证明思路的总结,但这些思路仅能称为某种“固定的套路”。几何证明题需要学生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考试是活的,知识点和套路是死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对应的方法,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合理选择,才能顺利把题目攻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