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通用技术 3.1揭开系统的面纱教案 地质版

高中通用技术 3.1揭开系统的面纱教案 地质版

高中通用技术 3.1揭开系统的面纱教案 地质版
高中通用技术 3.1揭开系统的面纱教案 地质版

第一节揭开系统的面纱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对系统含义和分类的初步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意识,为下一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学习和认识事物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系统案例的展示与分析;系统的含义与分类。系统实例的展示与分析部分安排了三个实例:大棚温室系统、智能化大楼系统和人体系统。这样的实例目的一是是让学生意识到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是离我们很近的;二是怎样揭开系统的面纱认识系统;三是通过实例引入系统的概念,理解系统的含义;四是三个实例之间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2、教情分析

从三个系统实例展开分析,达到从典型、简明、配套的例子下手引入系统的概念,由分析找到方法,由分析找到结论,让学生由体验到理解再到掌握;从而培养学生有系统意识,用系统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减少处理问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学会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理解系统的含义时,要注意理解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构成,并完成特定功能的统一体。这里要着重强调其相互性和整体性,为后面章节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奠定基础。另外,在系统分类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按照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对系统进行分类,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利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解决具体的问题。

3、学情分析

(1)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很多实际系统,但没有对具体而实际的系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是从表面上或名词上看系统,多是人事系统的具体功能,即隔着具体功能这层面纱。要想认识清楚必须揭开系统的面纱。

(2)学生通过本节课三个系统实例的学习,对系统的各个系统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等特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容易就事论事,容易抓住系统的某一个具体的部分详细追究而忽视整体。

(3)学生通过本节课三个系统实例的学习,容易紧盯着这三个系统本身,建立系统的观点比较困难。

(4)在对系统进行分类时学生容易追究分类的具体标准。

二、设计思路

前两个实例是从学生比较关注的系统功能入手,先讲两个系统的功能,这恰是遮住系统真正内涵的面纱;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要达到系统的功能而需要的条件或设施,也就进一步帮助学生揭开系统的面纱,人事系统的组成及其层次关系。展示和分析系统时,用系统论的方法去谈各部分的层次关系,抽取出系统组成示意图,认识各部分的相互性和整体性。

含义要详细的介绍,利用课外典型的系统案例,让学生更加了解系统。这些实例中应该更多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组织一些讨论的题目来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介绍系统的分类,每个分类都要举相应的例子,让同学们深深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系统的含义。

(2)体会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3)了解系统分类。

(4)会分析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5)能对系统进行分类。

(6)感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岑头事物各部分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重点、难点

重点:对系统的含义的理解,熟悉系统的分类。

难点:学会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

五、教学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先学习了结构,在学习了流程,终于到了学习系统的时候,那同学们对于系统的知识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来谈一下。

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首先我们看到的盲人摸象的实例,同学们关于盲人摸象的实例了解多少呢?

同学:他们摸到的都不是大象的全部,而是摸到了大象的其中的一个部分就下结论了。

老师:很好,同学们说的很好,着其实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问题,要系统全面的看问题,了解了其中的问题,并不是就了解了整个系统。

同学们下面这个雕像是哪位大师啊?很好,就是巴尔扎克。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巴尔扎克的雕像没有手啊?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被砍掉了。

老师:对,就是被砍掉了,罗丹让自己的学生欣赏,学生们说这个雕像的手十分的传神,可是罗丹听到了并没有高兴,而是直接把手砍掉了,说如果手太漂亮了就不属于这个整体了。这也就说明了整体的重要性。像这个一样的例子还有太子丹曾手(简单介绍)。中国确立大型飞机的立项,就是为了完善整个航空系统。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一下什么是系统?

一、典型案例分析。

大棚技术采用了多种技术,人工营造出适于作物生长的小环境,避免了极端天气对棚内作物的危害。我们将光照、温度、土壤、气体等方面条件的综合,称为棚室作物生长整体环境。大棚温室内,作物生机勃勃,一片盎然。

系统主要分成了三层,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系统这三层之间的关系。

分析智能化大楼的组成,向同学们介绍智能化大楼的“3A”和“5A”系统的含义,抓住其中的一个楼宇自动化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其组成。

二、系统的含义

由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构成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

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或部分);

2、各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有一定的结构;

3、系统的功能是组成的元素所不具备的。

案例:对自行车的系统进行分析,让铜须门说出组成自行车的基本元素。还有其他的系统如:宇宙,台灯,手表,计算机等。

问:观看幻灯片,单个网眼能不能捕到鱼(鸟)?为什么呢?

学生:不能,因为网是由一个个网眼组成的,而且组成网的各个网眼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从而使网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

所以,网能捕到雀,而脱离网这个系统的单个网眼却不能捕到雀。

系统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系统是否可以分解呢?

实际上大棚温室中的环境系统下面的小系统,称为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大系统可以包容若干个小系统。

如:交通系统--航空、铁路、公路等子系统。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教材》编写的些许看法通用技术 地质版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通用技术教材》编写的些许看法通用 技术地质版 关键词:教材内容不足看法处理思考 内容提要: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可以选用多种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各有其特点,也各有优点与不足。细心的去阅读教材,对比的看教材,对我们的教学还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发挥所使用版本的优点,克服所使用教材的不足,也是我们作为一个通用技术老师所必须具有的意识。本文对地质版教材的编写进行了粗糙的研究,并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思考,将地质版教材中能感受到的某些不足,采用跳跃式的方式进行叙述,简要作出相应的说明,及对教学中的处理过程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我们整个市所有学校所用的“通用技术课”教材是地质出版社的教材。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对地质出版社的教材,笔者还是有一些看法,现将教学中得到的一些粗糙的认识进行阐述,并分为《技术与设计1》与《技术与设计2》两部分叙述。 一、对《技术与设计1》中教材内容的探讨 1、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太多,课时分配上还是有些问题。 2、书中的图片有的不太清楚,如课本第45页下面的“问题思考”表中的第二个图,好象是电视机,又好象是微波炉,还有就是本节第49页中的“问题思考”表中的第三个图与第四个图,不知是什么东西,在我教的十六个班近一千学生中,没有一个能确切说出这是什么东西的。也许是与学生的知识面有关,但也与书本中的图片不太清晰有关。课文第101页的图4-23有些看不清,设计得好一些就好。在第98页出现的凿子也应给出图样,另外刨子规格不全,城市学生不太清楚。 3、教材在某些地方的文字叙述可以更加准确与精练,某些地方的语言还是有可商榷的地方,如有的地方可以少一个字更圆润。如第9页第四行“综合以上的分析”。中间可以去掉一个“的”字。第124页倒数第七行的“试验方法步骤”,可以在中间加个顿号,即“试验方法、步骤”觉得更好。第122页第二个自然段:“材料的强度是许多工程技术设计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进行承载能力计算的基础也是材料强度”,后一个材料后加上一个“的”字是不是好一些?

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1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复习提纲及针对性练习

第四章 展现设计成果 一、材料的分类(选择题) 分类 取材 性质 举例 取材于大自然 保持着原本特质的材料 木材、黏土、石材 、木鱼 石 (人造材料) 人为地把不同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作用而成的材料 其特质与原料不同 塑料、玻璃、钢铁 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综合 保持部分原来的特质 胶合板、纸、混纺料 例题1、下列材料属于天然材料的是( ) A 、塑料 B 、纺织毛巾 C 、木材 D 、纱线 2、下列属于混合材料的是( ) A 、胶合板 B 、玻璃 C 、木材 D 、塑料 二、材料的性能: 、 、 。我们先来了解材料的几种基本物理性能。 1、 是指材料承受外力而不被破坏(不可恢复的变形也属被破坏)的能力。 ① :材料承受压力的能力。 ② :材料承受拉力的能力。 ③ :材料对致弯外力的承受能力。 ④ :材料承受剪切力的能力。 2、 :材料受外力作用时改变了形状,当外力消失后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能力。典型例子如橡皮筋、弹簧。实际上,很多材料如塑料、金属、木材等都具有一定的弹性。

3、:材料抗冲击震动的性能。例如,玻璃的韧性很差,易被敲碎。 4、:材料抵抗刮削、切割或磨损的能力。例如,制作切削工具用的钢材,其硬度就比较高。 5、:指材料接受折、锻、压等外力,被改变形状或被延伸,而材料没有运受破坏的性能。例如,铝的延展性好,可以压制成盘、碗等,而木材则不能。 (延展性是延性和展性的合称。延性:物体可以拉成细丝而不折裂的性质,金属多具有延性。展性,物体可以压成片断而不断裂的性质,金属多具有展性。) 6、其它---材料具备的物理性能还有、、等。 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指与物质的化学变化有关的性能,主要有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例如铁容易被氧化,而不锈则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有些特殊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材料的加工性能是指与材料被加工时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又称工艺性能。例如,塑料和一些金属材料可以熔铸成型,有的金属适宜锻造成型,有的金属适宜弯折成型,而木材则只适应切削加工,此外各种材料材质不一样,加工时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例题1、在我校进行拔河比赛之前,选择比赛用绳的时候,对用绳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的要求上。 A、抗压强度 B、抗拉强度 C、抗弯强度 D、抗剪强度 2、钢筋混凝土梁中比无钢筋的水泥梁的()强度更强。 A、抗弯 B、抗压 C、抗拉 D、抗剪 3、某厂生产一种抗拉能力为2000N的钢丝,生产出一部分样品要进行技术测试,下面方法最合理的是() A、用2000N拉力作用在钢丝上,看钢丝是否被拉断 B、用2500N拉力作用在钢丝上,看钢丝是否被拉断 C、用钢丝剪测试是否容易被剪断

通用技术一教案全套(加实验34课时)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021年高中通用技术 1.3《技术的未来》()教案

2021年高中通用技术 1.3《技术的未来》(2)教案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课时:共1课时 作者:刘洪艳(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畅想中,在交流讨论中,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3)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交流、案例分析和技术对未来的发展的辩论,初步掌握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和联系,使学生对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未来有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快乐地、理性地带进技术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从而为学生进行其他模块的技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对于技术的未来这节课,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源来展示,我想应该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图片展,科技馆。 2.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如果单纯的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3. 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的口头语言交流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时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技术的价值和性质,对技术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对通用技术的认识更深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上课时我发现应该尽量多让学生参与或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非常关键,所以“技术的未来”这一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关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热情源自于他们所处的这个发展时期,高中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精选好的案例一定会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达到预期。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的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教学课件PPT、各类工具。 2. 教学课件的准备 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xx年看看未来医学新科技 1. 机器人进入人体治病 你持续发烧,但医生既没有给你开药,也没有打针,而是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医疗方式——往血液里植入一种微小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探测到发烧原因,摇曳着一对尾巴状的附加物,游过了动脉和静脉,运行到适当的系统,直接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一个好消息是,可能不久之后,这种新型机器人就能应用于实际的医疗程序中。全球的工程师们正致力于设计这种“纳米机器人”,并最终用于治疗从血友病到癌症的所有疾病。 2. 没有医生和护士的手术室 发挥你的想象,到2020年时,你需要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手术室里,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有: 1、技术的产生 2、技术的内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对象分析 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来达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技术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2、进行新课 (1)技术的产生 师: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两个案例,并一起讨论: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指出案例中的技术产生。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生:造纸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飞机的诞生为了满足人类突破地球束缚的梦想。所以,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师:我们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地质版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第二课时《结构与稳定》 说课稿(地质版) 主讲教师: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周世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结构稳定性既是“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重难点也是《技术与设计2》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原理。本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初识结构——分析结构——结构设计——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结构与设计”两个核心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稳定性的概念、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两个部分。教材通过技术实验、阅读资料、问题思考、技术实习、试一试、调查研究及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技术原理,并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这个技术原理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给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稳定与结构稳定的概念 2、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3、能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并如何增加结构稳定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合作交流能力,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结构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并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三、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什么是结构的稳定状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物体的倒与不倒。但这样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不仅仅是解决结构的倒与不倒的问题。所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即受外力后恢复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所以,在提出结构稳定概念时要着重解决学生在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测试卷(地质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测试卷(地质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40分) 1.下列叙述说明技术具有社会属性的是( C )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B.技术与工具、机器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2.我国无线通讯网络由于使用外国的技术,每年要支付巨额的费用。目前新建的3G无线通讯网络,我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这个案例说明技术具有( D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两面性 D、专利性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某厂今年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 D.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4.北京时问2008年9月25日12时lO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太空飞船的发射需要运用到物理学、数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这说明了技术具有( C ) A.目的性 B.创新性 C.综合性 D.两面性 5.进行专利权申请的步骤是:1.写好专利文件,2.专利局审查文件,3.批准专利,4.递交专利文件并交纳申请费,5.领取专利证书并交纳年费及证书费。顺序正确的是:( B ) A.1——2一一3——4—5 B.1——_4——_2——3——5 C.2——3———4_一一l——5 D.1——4一2——5——3 6.某公司设计了一款新型手机,机身百分之七十五由植物性材质制造,所以即使放弃置,它也能和大地触为一体,最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该技术设计主要体现了( D ) A.道德原则 B。经济原则 c.安全原则D.可持续发展原则 7.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第一个环节为( B ) A.改进优化设计方案 B.确定设计课题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时)

范文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 1/ 8

时) 2020 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 1 课时)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教学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3/ 8

1、教学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 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如果出现铁钉钉弯、钉错位置时需要拔出铁钉。 (学生也会很自然用羊角铁鎯头) 2

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案《序 言》

序言 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什么是通用技术 二、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 三、怎样才能学好通用技术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通用技术 (一)什么是技术? 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术 (二)技术有广义技术和狭义技术 1、广义技术: 大体上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2、狭义技术: 通常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P4)(三)通用技术课程设置 二、为什么要学《通用技术》? (一)个人发展有用 1、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

2、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 3、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国家发展需要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教兴国战略 3、人才强国 统计数据: 1、国家发展各阶段体力和脑力人数比: 机械化初期9:1 中等机械化6:4 全自动化阶段1:9 2、科技对经济的贡献 发达国家20世纪初:5—25% 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50% 发达国家80年代后:60—80% 发达国家目前:>80% (三)国际竞争激烈 1、世界各国高中早已开设了技术类课程: 俄罗斯20世纪20年代;美国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法国20世纪80年代;英国1988年开始;韩国1990;日本1994 2、中国目前情况: 诺贝尔奖——无;核心技术——少;中国命运——?? 结论:学习通用技术很有必要 三、怎样才能学好通用技术 (一)了解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二)清楚这门课程的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 (三)学会读目录和绪论 课程要求: 态度积极、上课认真、作业仔细、实验规范、勇于创新 课堂小结: 技术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于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学习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善于思考、动手;学中做,做中学。亲身经历体验设计过程。 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的豆蔻年华夯实基础、挑战自我,享受学习的乐趣! 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通用技术的学习方法,以求更深的了解通用技术这门课程。

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 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 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 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 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二、结构与力 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 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 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 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三、结构的分类 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 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二)、稳定结构的探析 一、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类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 二、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 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 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 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 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3、结构与功能(案例:自行车的结构与功能P21)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 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 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教材P25) 2、设计简单的案例要求(参考:如:设计相框P26): 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 四、精典结构欣赏 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 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 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 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 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 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 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 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不些不可颠倒。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 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 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 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 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 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 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节省资源。⑷安全生产。⑸提高经济效益。 ⑹提高管理水平。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 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设计时序和环 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 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 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选择 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注 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 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 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 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 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 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 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 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 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 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 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流程与材料、设备、工 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高中通用技术 3.3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地质版

设计的表达与交流 知识重点:1、构思方案的方法 2、三视图尺寸标注 3、三视图及电路图的识图与绘图 一、技术语言的概念 在技术活动中进行表达、交流的工具,如图样、模型、图形、表格、声音、手势、符号标志等,我们统称为“技术语言”。 二、技术语言的特点 ①简单明确。要让人“一看就明白”。 ②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这主要是对交通标志和符号的要求。 ③规范、统一。在使用范围内,必须要统一和规范,不然就达不到交流、表达、沟通的目的 三、制图标准 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 ①图纸幅面及格式: 图纸副面有5种(单位:mm),即A0,A1,A2,A3,A4。A4最小210×297。②字体汉字:长仿宋体字母、数字:斜体 ③比例 注意:图样上标注的尺寸数字为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比例无关 ④图线(见P69) ⑤尺寸标注 尺寸的三要素:尺寸界线、尺寸线(包括箭头)、尺寸数字(包括必要的符号和字母) 四、绘图工具及用品: 五、透视图 形成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不平行与画面的平行线组的透视必交于一点(即消失点)。 根据消失点的数目,可将透视图分为: 一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室内设计效果图或表现物体正面形象的效果图) 二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各类产品设计效果图) 三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建筑物(尤其是高大建筑)的效果图) 二点透视图的画法:(长方体两点透视图画法) 步骤:设视平线,取消失点,向消失点连线,图形画在连线内。 六、三视图 主视图——由前向后投影,在正面V上得到的视图。主视图反映了上下、左右; 俯视图——由上向下投影,在水下面H上得到的视图。俯视图反映了左右、前后 左视图——由左向右投影,在侧面W上得到的视图。左视图反映了上下、前后 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长度,且长对正 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高度,且高平齐 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宽度,且宽相等 七、简单电路图的识读 电气系统技术交流的基本语言(见P85) 八、计算机辅助设计

通用技术教案必修1广东版

通用技术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相关的通用技术内容。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习重点】: 1、学生了解面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对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的几个主题融为一体学习,把握好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 1、学习一门新课,主要掌握好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通用技术》是一 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2 学分) 《技术与设计2》(2 学分)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2学分) 一、什么是通用技术?通用技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和迁移价值的技术。 二、为什么要学《通用技术》? 1)、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不处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课程. a、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改变物质材料的结构、性质或改变物质的种类。 b、运用科技手段可以变废为宝,将那些利用价值不高或没有利用价值或有害的物质变为有价值、高价值的物质。 从劳动者看------ 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 我国的劳动力状况:一方面大量的缺乏专业技能的人员下岗失 业,一方面急需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 2)、国际形式和我国的现状

高一通用技术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内容分析 “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分配:2课时 (七)教学流程:

地质版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一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1. 技术的产生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造纸术、印刷术、飞机) 2. 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3. 技术的基本要素(按表现形态分) ①经验形态:手工制作的经验和技能,操作机器的经验和技能(通过五感获得) ②实体形态:手工工具,机器装置,自控装置 ③知识形态:知识是经验的固化,表现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4.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立体农业生态工程、“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社会属性: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或支持(克隆人的制约、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5. 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6.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因而它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 科学则是自然界存在的自然规律,它对生产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将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原理、技术设计、技术措施,变为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物化为工具、机器、技术装备等,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7.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和高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和物化成果②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不具有商业性;技术成果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可以商品化 ③任务不同: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以增进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要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④与生产的关系不同: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 8. 技术的创新(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 技术发明:从来没有的技术产生了叫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如四大发明、眼镜、马镫、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电力、内燃机、阿拉伯数字、电子计算机等 技术革新:在原来基础上的改进,如多功能缝纫机、新型马桶、升降篮球架等 9. 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杂交水稻技术、载人航天技术、利用电脑进行服装设计等) 10. 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是历史的发动机,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 工业生产的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导致生态危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