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

1.临床表现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往往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肿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的感觉。由于症状进展缓慢,就医时往往离起病已有数月之久。较少见的症状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脏梗塞而觉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晚期当血小板减少时皮肤、齿龈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白细胞过多的病人,有时可发现由于白细胞在血管内“阻滞”或栓塞而诱发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在这些病例中,其白细胞计数常远远高于500×109/L。体征,最突出的体征是脾肿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诊时常常已达脐平面以下,坚实、无压痛,但如有新近发生的脾梗塞则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并可以听到摩擦音。慢粒有贫血和脾肿大时,须与肝硬化、血吸虫病、何杰金氏病相鉴别。肝脏亦常有中度肿大,但不如脾肿大显著。皮肤及粘膜中度苍白。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胸骨下部常有轻至中度压痛。晚期可出现皮肤和粘膜瘀点。眼底可出现静脉充血和白心的疲点。眼眶、头颅以及乳房和其他软组织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绿色瘤)。

2.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为中性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其余为分叶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数原始粒细胞。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亦增多。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轻度减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血象方面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周围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其中以中、晚幼粒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10%,嗜酸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约10~50:1,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晚期减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染色体检查:Ph’染色体见于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体被认为是慢粒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标志,少数慢粒病人Ph’染色体为阴性,根据有无Ph’染色体可将慢粒为Ph’阳性和Ph’阴性两大类,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血液生化: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为本病特点之一,增高的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

白血病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才能称作职业病。 白血病职业病诊断标准: (1)体征:皮肤出血斑点,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 (2)临床症状:急骤高热,进行性贫血或显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3)实验室:血象白细胞总是明显增多(或减少),可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骨髓象骨髓有核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50%以下,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红细胞≥50%,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比例 ≥30%,可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 中国职业病呈现的特点是: (1)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2)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3)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4)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 (5)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 职业病定义: (1)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 (2)法定职业病,以法规形式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2013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所列的132种疾病。 (3)职业病诊断标准,具有法规意义的职业病诊断技术标准。作为职业病科和有关临床医师诊断及处理职业病的依据。 (4)职业病诊断分级标准,采用能作为职业病诊断依据的临床及实验室有代表性的指标,区别病情的严重程度。

(5)现场调查,深入作业或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职业危害因素 的品种、性质、来源、同工种人群的接触情况及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作业环 境的监测及接触者的健康检查等以明确职业性危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的关系。 (6)职业病诊断,对某种疾病的本质、病情程度及其与职业性危害因素 有无因果关系所作出的判断结论。必须依据职业史、现场调查和医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和逻辑推理,除外类似表现的其他疾患,方可作出诊断。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检查出很多的疾病,特别是一些白血病方便的血液疾病,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很正确地检查出来这种疾病,那么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就这一问题,下面就来看看以下内容的具体介绍。 血常规检查,少则10项,多则20几项,密密麻麻的一张化验单上,天书似的列出了一堆数字,医生看了两眼就说孩子得了这个病那个感染,他是怎么看的呢?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单核细胞增高可以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单核细胞描述:约占3%. 无颗粒白细胞的一种.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你所提到的“单核细胞”,属于白细胞的范畴之例,正常在临床上如需要化验血象的话,其内容则包括:白细胞(5000—10000),单核细胞(2—8%),淋巴细胞(20—30%),以及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等项目.? 如果临床上患者有细菌感染的病症等,则白细胞便会增高,如有病毒感染时,则会减少,当然了,还有其它的原因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第二:如有感染的症状,“单核细胞”就会增高了,这是正常的反应,不必担心.? 以上内容就具体介绍了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在加上自己检查的报告,就能了解到自己现在是否得了白血病,所以对于检查过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的患者,可以对照以上的内容,然后在咨询有经验的医生,就能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得了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定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而引起的一种细胞株病。 病因:慢粒的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了,是物理、化学、遗传等多因素性疾患。 1.细胞遗传学慢粒患者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即伴标记染色体ph1已得到公认。 2.G6PD同工酶慢粒的克隆性质进一步亦为G6PD同工酶的研究所证实。目前已知G6PD的基因密码子定位在X染色体上,在女性体细胞中二个G6PD调节基因仅其中之一处于活动状态。作为G6PD杂合子的女性,体内应存在着二种细胞群体,即G6PDA和B同工酶。研究发现携带有G6PD同工酶的杂合子女性慢粒中,其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仅有一种A型或B型的G6PD同工酶,更进一步地提示慢粒的病变起源于多能干细胞水平上。 3.细胞动力学慢粒时全身粒细胞总量有明显增加,而这种数量的增加并非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分裂和增殖,亦不是因成熟障碍所致,是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以及血中的时间延长,以白血病化的干细胞池扩大,正常造血干细胞池缩小导致大量细胞的积聚。 4.脾脏因素脾脏在慢粒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虽尚未阐明,但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 病理生理学 慢粒的病理主要为血液、骨髓和脾内充满大量幼稚粒细胞。肿大的脾脏、正常结构为髓外造血细胞所取代,有粒细胞、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甚至可发生梗死。轻度肿大的肝脏,虽有髓细胞浸润,但对肝细胞无明显损害。骨髓除见有各阶段粒细胞,并有一定程度纤维变性,随病程的进展,骨髓纤维变性不断加重,骨质硬化、髓腔狭窄,造血细胞显著减少。 诊断标准: 1.慢性期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有肝脾肿大或不肿大。 (2)血象:白细胞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原始细胞(Ⅰ型十Ⅱ型)≤5%~10%,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十Ⅱ型)≤10%。 (4)染色体:有ph1染色体。 (5)CFU一GM 培养:集落和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具有下列两项者,可考虑为本期)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不是因为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原始细胞(Ⅰ型十Ⅱ型)在血中及(或)骨髓中>10%。 (5)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出现ph1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年版) 一、概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常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95%以上的患者具有染色体,所有的都有和基因重排。 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患者的年生存率达~,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一线治疗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亦成为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选择。治疗获得持续稳定的深度分子学反应超过年以上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即功能性治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曾经是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供者来源、患者年龄、移植相关风险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应用,逐步成为治疗失败或不耐受后的二线甚至三线治疗选择。在的治疗中应该在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先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约占成人白血病的,全球年发病率约为()万人。我国年发病率为(~)万人。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美国低于岁人群年发病率大约万,岁人群年发生率增加至万,中位发病年龄岁;欧洲患者中位年龄为岁。中国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位发病年龄~岁。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较为公认的因素是电离辐射,暴露于辐射的人群有较高的发病率。没有证据表明其他因素与的相关性。 (二)临床表现 .症状 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去就诊并得以诊断。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检验血细胞计数时才发现血液异常。的患者初诊时为慢性期。 慢性期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和脾脏肿大相关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消瘦、萎靡不适、纳差、早饱感、左上腹或腹部的疼痛不适等。早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后期约有30%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女性可有月经过多。颅内出血少见。出血原因与血小板减低(少见)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少数患者出现血小板及白细胞显著增高导致栓塞及其相关症状,例如脾梗塞引起的左上腹急

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导读:英法美协作组诊断标准:英法美协作组(FAB协作组)于1976和1985年先后提出了AML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及修改建议,1991年又增补一特殊亚型,即AML微分化型,先介绍如下。…… (1) 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细胞≥90%(NEC),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五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类似ALL—12型,细胞化学过氧化酶及苏丹黑B染色3%;免疫表型髓系标志CD33及(或)CD13可阳性。淋系抗原阴性,但可有CD7+,Td T+;电镜髓过氧化酶(MPO)阳性。 (2) M1(急性白粒细胞白血病未化型);原理细胞(I+II型)≥ 90%(NEC),其中至少有3%的原粒细胞过氧化酶或苏丹黑染色阳性,早幼粒细胞以下的各阶段粒细胞或单核细胞10%。 (3) M2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化型):原粒细胞(I+II 型)占30%-90%(NEC),早幼粒细胞一下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如有的早期粒细胞形态特点既不像原粒细胞I型 或II型,也不像早幼粒细胞(正常的或多颗粒型),核染色质很细,有1-2个核仁,胞浆丰富,嗜碱性,有不等量的颗粒,有时颗粒聚集,这类细胞10%时,亦属此型。 (4)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异常的多颗粒早幼粒 细胞为主。 (5)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有下列多种情况。

1) 骨髓原始细胞30%(NEC),原粒细胞加早幼、中性中幼及其他中性粒细胞占30%--80%,不同成熟阶段的单核细胞(常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20%。 2)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系(包括原始、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5X109/L。 3)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而血清溶菌酶以及细胞化学支持单核细胞数量显著者。 4) 骨髓象类似M2,而单核细胞系20%,或血清溶菌酶超过正常(11.5±4)mg/L,的3倍,或尿溶菌酶超过正常(2.5mg/L)的3倍。 5) 骨髓象类似M2,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时亦可划分为M4。 M4EO(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除具有上述M4个性特点外,骨髓嗜酸粒细胞5%(NEC),其形态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而不成熟的嗜碱颗粒,核常不分叶,细胞化学氯乙酸脂酶及PAS染色明显阳性。 (6)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分为两种亚型。 M5n :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 M5b: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7) M6(红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NEC)I+II型≥30%,红细胞系≥50%。 (8)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如原始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xx年版) 一.概述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常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95%以上的患者具有Ph染色体,所有的CML都有BCR和ABL1基因重排。 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85%~90%,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一线治疗CML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亦成为CML 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选择。TKI治疗获得持续稳定的深度分子学反应超过2年以上的患者,部分能够获得长期的无治疗缓解(TFR,treatment free remission,),即功能性治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曾经是CML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供者来源.患者年龄.移植相关风险等多种因素限制其应用,逐步成为TKI治疗失败或不耐受后的二线甚至三线治疗选择。在CML的治疗中应该在详细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后,向其推荐优先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CML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约为(

1.6~2)/10万人。我国年发病率为(0.36~0.55)/10万人。随着年龄增加,CML发病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美国低于20岁人群年发病率大约0.2/10万,80~90岁人群年发生率增加至 10/10万,中位发病年龄67岁;欧洲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中国CML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中位发病年龄45~50岁。CML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较为公认的因素是电离辐射,暴露于辐射的人群有较高的CML发病率。没有证据表明其他因素与CML的相关性。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CML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70%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去就诊并得以诊断。部分患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检验血细胞计数时才发现血液异常。90-95%的患者初诊时为慢性期。 慢性期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和脾脏肿大相关的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消瘦.萎靡不适.纳差.早饱感.左上腹或腹部的疼痛不适等。早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后期约有30%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女性可有月经过多。颅内出血少见。出血原因与血小板减低(少见)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少数患者出现血小板及白细胞显著增高导致栓塞及其相关症状,例如脾梗塞引起的左上腹急性剧烈疼痛,阴茎异常勃起。部分患者存在尿酸增高导致的痛风性关节炎,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导致组胺释放过多引起消化道溃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1-11-03T09:37:37.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曲洪澜冯四洲 [导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 曲洪澜1 冯四洲1,2 (1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血液科 022150;2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30002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034-02 【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CML发病是由于导致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所致。近年来,CML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α-干扰素治疗使CML-CP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和分子生物学缓解;甚至可能治愈。格列卫对CML的治疗在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很少会导致分子生物学的完全缓解,少数患者都存在着复发的危险和相关的克隆异常,因而格列卫是不能治愈CML的。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治疗CML最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而且可以治愈。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扰素格列卫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根据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85%的患者处于慢性期,一般经3-5年后发展为加速期,6-18个月进入急变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α-干扰素、BCR-ABL酪氨酸酶抑制剂如格列卫等的治疗明显地提高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1]。本文拟就这三种方法治疗CML进展作一综述。 1 α-干扰素 1.1临床资料 1.1.1干扰素最适剂量[2] 一般认为其始剂量为5MU/m2?d,或达到获显著血液学疗效的最大耐受量及患者出现毒性症状需减量,根据WHO毒性反应调整剂量。临床治疗剂量5×106U/m2时,毒副作用即可出现。 1.1.2疗效临床观察表明CML患者α-干扰素治疗比马利兰和羟基脲有更长的生存期,大部分患者应用干扰素单药治疗取得很好的血液学缓解和长期生存。长期随访发现干扰素治疗使慢性期CML患者能够取得15-25%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CGR),其中部分患者可取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少部分患者获得CCR也获得了长期无病生存,也可能已治愈。 近来的研究表明CML的特异细胞毒性T细胞与α-干扰素治疗发生疗效有关。其他的一些资料也证实α-干扰素诱导患者产生的T细胞介导的反应是干扰素作用之一,最近在体外研究资料表明干扰素基本活性是针对CML干细胞而不是分化。 2 格列卫 2.1 临床资料 STI571(格列卫)的问世是CML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于199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成为CML治疗的金标准,它很快代替了干扰素成为治疗CML的一线药物。但大多数临床数据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虽然疗效显著但还不成熟,大部分试验治疗初诊CML患者临床观察不足2年,其中位生存期为4~6年,然而有关格列卫实验和临床数据包括这些患者早期获得的细胞遗传学缓解证据开始受到了众多研究者极大的关注。 2.1.1格列卫最适剂量和用药时间 CML-CP400mg/d,CML-AP/BC 600mg/d,无效增至800mg~1000mg/d,其半衰期为14~16小时,每天1次用药即可。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皮疹、肌肉痉挛以及骨痛;偶有骨髓抑制,导致贫血、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肝脏毒性少见;给药剂量较大时可有下肢水肿以及水钠潴留等。该药的最大耐受剂量或剂量限制性毒性剂量尚未明确。 2.1.2作用机制许多肿瘤存在蛋白激酶活性上调,格列卫作为蛋白激酶抑制剂之一被研制成功,它是一种相对选择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胸苷激酶抑制剂。在体外实验中,格列卫在1~10UM浓度时,能选择性对抗CML细胞系和原代细胞,它能抑制90%以上的CML祖细胞,但对正常的造血祖细胞无明显作用。因此,不仅对α-干扰素耐药的CML患者使用格列卫治疗能达到完全缓解,而且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耐药机制尽管临床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格列卫耐药现象。不少研究表明BCR-ABL基因扩增和突变能够阻止格列卫与BCR-ABL蛋白的有效结合,而且整个病程中均能出现能够导致BCR-ABL非依赖白血病细胞生长的继发性基因突变,但这些机制只能解释一部分CML患者格列卫耐药的原因。CML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过度克隆性增生,像正常造血干细胞一样CML干细胞也能分化,但对疾病状态的维持作用很小。有研究表明CML细胞分化状态不同对格列卫的反应也不同。格列卫对处于分化状态的CML祖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但干细胞相对或完全对格列卫耐药。一项研究评价格列卫对CML恶性祖细胞的作用,发现格列卫能够对CD34+/CD38-原始祖细胞和CD34+/38+定向祖细胞抑制作用,但不能明显增加这些细胞的凋亡,表明格列卫是通过逆转扩增而不是增加凋亡来抑制CML 祖细胞。这些研究表明格列卫治疗CML能够恢复正常造血是通过去除CML祖细胞的扩增优势而不是清除所有的祖细胞。此外,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CML CD34+祖细胞对格列卫也具有不被格列卫杀灭的敏感性,格列卫几乎可以杀死所有正在分裂的细胞,但处于静止期的CD34+细胞可以存活,这些细胞的存在可能与长期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有关。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是CML患者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GR后是否已获治愈?Bhatia等发现CCR后的15例患者均检测到残存BCR-ABL+祖细胞,这一结果表明格列卫不能完全清除原始恶性造血祖细胞,因此,格列卫不能治愈CML。CML干细胞对格列卫耐药的机制还不清楚,但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使它们难以成为格列卫的有效靶细胞。 2.3残留病研究表明即使格列卫治疗取得疗效的CML患者,也存在着残留病。RT-PCR技术证实残留的存在;此外,格列卫治疗后还会出现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一些研究结果表明CML采用格列卫治疗达到CCR后即使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也有可能复发。 2.4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对46例格列卫治疗后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GR)或主要细胞遗传学疗效(MCR)的CML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克隆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恢复多克隆改变,但7例(15%)患者在Ph染色体阴性的细胞中发生了克隆性细胞遗传学改变。这些细胞遗传学异常通常和MDS 相关。有学者报道格列卫治疗7例慢性期或加速期的CML患者,其Ph染色体转阴,但检测到克隆性异常,所有患者均有形态上的发育异常,3例患者可见到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三倍体8。 这些克隆性改变由格列卫引起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FLalkow等在20多年前就报道了在CML中存在Ph染色体阴性的克隆细胞。但格列卫仍可能与这些异常克隆的出现有关,CML存在Ph染色体阴性克隆的一个解释是CML实际上是正常造血干细胞和CML克隆及其多种无法检测到的异常干细胞克隆共存的一种表现。传统的抗白血病治疗有广泛抑制异常克隆的活性,而CML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如格列卫对缺乏BCR-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一、诊断分型(一)概述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

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预后分组参考G?kbuget 等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重排]、t(9;22)(q34;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建议开展相关的遗传学检查,提供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所需的标志,如:IKZF1缺失、CDKN2A/B缺失、CRLF2重排、JAK2重排、NOTCH1突变等(有条件者可以行ABL1、ABL2基因分离探针的分析)。ALL诊断确立后应根据具体分型、预后分组采用规范化的分层治疗策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二)WHO 2016版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分类1.原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具体见表5。2.原始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根据抗原表达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前T、前T、皮质T、髓质T。建议分类: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三)几种特殊类型ALL的特点 1.BCR-ABL1样ALL(BCR-ABL1-like ALL):(1)和BCR-ABL1阳性ALL患者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2)共同特征是涉及其他酪氨酸激酶的易位、CRLF2易位。还包括EPO受体(EPOR)截短重排、激活等少见情况。CRLF2易位患者常与JAK基因突变有关。(3)涉及酪氨酸激酶突变的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日期:2008-8-10 点击:98 【有问必答】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诊断于慢性期(CP)。约20%--40%的病人在诊断时无症状,尽在常规检查时大显白细胞过高。常见的症状有疲劳、体重减轻、贫血、盗汗和脾肿大。少数病人以急变为首发表现,一般状况较差,有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巨脾。 2、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个阶段的粒细胞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为主。原始细胞<2%,嗜酸、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增多。单核细胞一般<3%,血小板正常或增高。多数病人有 轻度贫血。 3、骨髓象明显增生,尤以粒系显著,分化发育正常,无病态造血,嗜酸、嗜碱细胞增多,原始细胞<5%,若>10%则已进展至加速期,约40%--50%的病人的巨核细胞明显增生,有的则正常或轻度减少;巨核细胞可小于正常,并有核分叶少。红系比例常减少,约30%骨髓标本中可见假性戈谢细胞和海蓝组织细胞,若粒系有明显的病态造血或有明显的小的病态巨核细胞或明显的纤维化均提示已进入加速期(AP)。 若原始细胞>-20%,则已进展至急变期(BP)。 4、组化/免疫分型 CML/CP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酯酶染色明显减弱,CML-BP时髓过氧化酶金可增强、减弱或消失。CML-CP时的免疫表型为髓系的弱表达,如CD15+,HLA-DR+。CML-BP时则有各种髓 系和(或)淋系的抗原表达。 5、细胞遗传学 90%-95%CML具有典型的t(9;22)(q34;q11)异常核型,即Ph染色体,除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外,也可有涉及第三或第四条染色体所形成的复杂异位。80%的病人在疾病进展时发生克隆演变,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有+8、双Ph,i(17q),—Y等。 6、基因诊断可用FISH,RT—PCR或Sourthernblot技术证明骨髓存在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CML的金标志,也依此与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由于BCR断裂点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BCR/ABL 编码蛋白。最常见的在BCR外显子12—15的μ区,外显子17—20或cl—c4,(称为μ-BCR)形成P230融合基因,此类并恩表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成熟,若断裂在BCR外显子1-2,被称为m-BCR,形成较短的融合蛋白(P190),常见于Ph+ALL,但90%Ph+CML病人中可检测到少量的P190,这类病人往往单核细胞增多, 与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似。 WHO分期标准 1、慢性期(CML-CP)如上述,但临床、血象、骨髓象不符合加速期和急变期标准。 2、加速期(CML-AP)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 ⑴外周血白细胞及(或)骨髓中有和细胞中原始细胞占10%-19%。 ⑵外周血嗜碱细胞≧20%, ⑶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治疗无效的持续性血小板数增高(>1000×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 1.临床表现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往往是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脾肿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食后饱胀的感觉。由于症状进展缓慢,就医时往往离起病已有数月之久。较少见的症状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脏梗塞而觉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晚期当血小板减少时皮肤、齿龈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经过多。白细胞过多的病人,有时可发现由于白细胞在血管内“阻滞”或栓塞而诱发的症状,如视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阴茎异常勃起等。在这些病例中,其白细胞计数常远远高于500×109/L。体征,最突出的体征是脾肿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诊时常常已达脐平面以下,坚实、无压痛,但如有新近发生的脾梗塞则有明显的局部压痛,并可以听到摩擦音。慢粒有贫血和脾肿大时,须与肝硬化、血吸虫病、何杰金氏病相鉴别。肝脏亦常有中度肿大,但不如脾肿大显著。皮肤及粘膜中度苍白。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胸骨下部常有轻至中度压痛。晚期可出现皮肤和粘膜瘀点。眼底可出现静脉充血和白心的疲点。眼眶、头颅以及乳房和其他软组织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绿色瘤)。 2.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为中性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其余为分叶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数原始粒细胞。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亦增多。早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轻度减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血象方面须与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细胞分类与周围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见到各期粒细胞,其中以中、晚幼粒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过5%~10%,嗜酸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约10~50:1,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早期常增多,晚期减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染色体检查:Ph’染色体见于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体被认为是慢粒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标志,少数慢粒病人Ph’染色体为阴性,根据有无Ph’染色体可将慢粒为Ph’阳性和Ph’阴性两大类,前者预后优于后者。 血液生化: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高为本病特点之一,增高的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考试重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持续性、进行性白细胞增高,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 ※脾大 ※特征: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一、临床表现 最典型和突出的症状:进行性脾肿大或巨脾。 二、临床分期——分3期 1.慢性期:原始细胞<10%。 2.加速期:发热,脾大,药物失效,嗜碱性粒细胞>20%,原始细胞>10%。 3.急变期:外周血中原始细胞>30%,骨髓中原始细胞>20%,跟急性接近。 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 典型:白细胞升高的同时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 慢性期:<10% 急变期:>20%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减低或阴性(阳性再障) 4.Ph染色体阳性t(9;22)(q34;q11),或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诊断慢粒。 鉴别诊断 (一)分子靶向治疗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 (二)化学治疗 1.羟基脲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

2.α-干扰素(INF-α)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有效的方法。 45岁以下病人有HLA相合同胞供髓者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加速期、急变期或第二次缓解期疗效差。 考点汇集 1.化疗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 2.α-干扰素:次之 3.羟基脲:TKI和IFN-α均不耐受 4.骨髓移植——根治 男,25岁。乏力、消瘦、腹胀2个月。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cm,脾肋下 8cm。化验:Hb 138g/L,WBC 96×109/L,Plt 385×109/L。分子生物学检查可见bcr/abl 融合基因。 1.该患者的诊断是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C 2.该患者应出现的染色体异常是 A.t(9;22) B.t(8;21) C.t(9;11) D.inv(16) E.t(5;17) 『正确答案』A 3.该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是 A.口服伊马替尼 B.DA方案化疗 C.口服苯丁酸氮芥 D.脾切除 E.VLDP方案化疗 『正确答案』A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概述】: 1.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以粒系增生为主,无病态造血 2.Ph 染色体t(9;22)(q34;q11)是其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标志,p210BCR-ABL是其分子发病基础 3.p210BCR-ABL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它导致下游一系列信号持续磷酸化,致使发生造血干细胞增殖 失控、抗凋亡和黏附功能缺陷等病理生理变化。 4.慢性期NAP积分低于正常或阴性,急变时NAP积分可能转变至正常或升高 5.发展史 (1)19世纪中叶第一个被命名为白血病。 (2)20世纪60年代初证明CML患者有特殊的Ph 染色体---是肿瘤病中发现的第一个标志染色体。 (后确定为t(9;22)(q34;q21)) (3)20世纪80年代证明了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发病基础。 (4)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功应用于治疗CML。从而开创了研发小分子化合物靶向治疗肿瘤的时代。 6. 【临床】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可出现骨痛 【骨髓】 1.形态学、注意blast、basophils的比例 【遗传学检测技术】 1.染色体 (1)敏感性:5%(分析20个细胞) 2.FISH (1)假阳性:1%~10% (2)Interphase FISH:不需要处于分裂期细胞,PB和BM均可 Hyperphase FISH:需处于分裂期细胞,需BM Double FISH:可监测到所有变型的Ph (3)敏感性:1-5% 3.分子生物学 (1)敏感性:1/105 4.突变分析 【Ph染色体】 1.9号染色体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BCR基因区域,而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2.常见3个断裂点区: (1) M-bcr:含有5.8 Kb核苷酸,可产生2种形式的bcr/abl融合转录本b2a2、b3a2。蛋白产物皆为P210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概述1 单核巨噬细胞合称为组织细胞系统,均源自骨髓,由骨髓原单核细胞发育而来。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分两型,即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粒-单或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单或M5)。在急粒-单时,两系列细胞均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其时单核细胞可能经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演化而来,故临床表现与急粒类似。 急单的同义名有:组织单核细胞白血病(histiomonocytic leukemia)、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leukemia reticuloendotheliosis)、原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blastic leukemia)和Schilling型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由Resehard和Schilling-Torgan于1913年首先描述。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游走性的网状巨噬细胞肿瘤。 流行病学 相关疾病1 高溶菌酶血症、溶菌酶尿症、肝性脑病、肺水肿、结膜炎、硬性结节、脓疱疹、剥脱性皮炎、胃肠道溃疡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 (一)症状体征 除一般急性白血病的表现外,尚有下列特点 1、齿龈肿胀、肥厚、出血、溃疡与坏死,而口腔与咽喉的糜烂和溃疡也很常见。 2、皮肤的白血性浸润较其他急性型明显,呈大小不等的斑丘疹甚或融合成块。此外,硬性结节、脓疱疹和剥脱性皮炎也很常见。 3、颈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可能与易发坏死性口腔炎有关。肝、脾肿大的频率与程度比急淋为低,但比急粒高。关节肿痛也较多见。 4、由于多数患者伴高溶菌酶血症和溶菌酶尿症,后者自肾脏排泄而致肾负荷过度,故急性肾功能衰竭较其他急性型为多。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皮书

慢 性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白 皮 书 2015.06

前言 白血病在很多人看来,俨然是一种“绝症”,频频见诸报端的白血病患者的故事,更让人谈虎色变。什么是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为5.76/10万,在0-16岁的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就是白血病。 白血病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除了这主要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白血病如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等。在儿童与青少年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多见。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又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是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6-2.0/10万[1];在中国约为0.36~1/10万,以中老年人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第一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人体肿瘤,但其发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经历了20世纪初的放疗,核素治疗,20世纪50年代的白消安治疗,60年代的羟基脲,再到80年代的甲异酸,联合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首个能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药物治疗——干扰素治疗。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使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性的治疗方法使得超过80%的首次发病的慢性期CML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到8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提高到85-90%。然而,由于耐药和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临床表现及体征: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胀、面苍、乏力、皮肤出血点、发热等不适。 常见体征: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 2.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或大致正常,分类中可见单核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绝对值>1.0×109/L,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多数正常。 (2)骨髓:骨髓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巨三系增生,可见病态造血,单核细胞比例增高或大致正常。 (3)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检查大多数染色体核型正常,部分可见7号染色体单体。分子生物学:

BCR/ABL(-)。大部分患者可检测出PTPN11,CBL,NRAS,KRAS,NF1,SETBP1等常见JMML基因突变。 (4)粒单核细胞刺激因子(GM-CSF)高敏感实验:JMML骨髓细胞行造血干细胞培养(-GM-CSF):可见CFU-GM生长。 (5)抗硷血红蛋白:大部分患者抗碱血红蛋白均高于同年龄儿童。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及分类、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型; (2)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检查,凝血功能; (3)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包括BCR/ABLP210、P190融合基因,fish -7)检测;

最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 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最新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以贫血、外周血粒细胞增高和出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高、常有血小板增多和脾肿大为特征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本病有从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演变为加速期(accelerate phase, AP) 最终进入急变期(blastic phase, BP) 这样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白血病细胞有特征性 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Ph 染色体)及由该染色体易位导致形成的BCR/ABL 融合基因异常。 CML 的年发病率为1/100,000 ,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20%,高峰发病年龄为50 岁~60 岁,男性:女性为1.4:1 。现代CML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细胞遗传学缓解(即Ph+细胞消失率)和分子生物学缓解(即BCR-ABL 融合基因转阴率),而非仅为血液学缓解,争取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 一个考虑CML 的患者,除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外,还应做以下试验室检查:外周血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生化检查,骨髓穿刺涂片分类计数(需特别注意原始细胞和嗜硷粒细胞比例),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定量PCR 检测BCR/ABL基因。如果患者Ph 染色体和/或 BCR/ABL 融合基因阴性,则不考虑CML 的诊断。一个CML 慢性期患者确诊后应进行预后评估,现行的预后判断主要有Sokal 等(1984)在国际CML预后研究组上提出的相对危险公式和Hasford 等提出的新积分系统。相对危险度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