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进展

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进展

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进展
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进展

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进展

发表时间:2015-11-16T11:57:54.4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作者:余修斌

[导读]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慢性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常见疾病之一。慢性咳嗽的治疗目前多以五脏为纲,分型论治,或在辨证基础上拟一基本方加减治疗。

余修斌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450000

摘要: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特别是慢性咳嗽,往往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慢性咳嗽病程长,病机复杂,与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中医诊治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对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进展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慢性咳嗽;风咳;鼻渊;咳嗽;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综述

一、慢性咳嗽的病机

中医无慢性咳嗽病名,按慢性咳嗽“时间长、干咳、夜间重”的特征表现,有顽固性咳嗽、久咳、五更咳、内伤咳嗽等多种不同表述,《诸病源候论?久咳嗽候》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因病程长,故病机较为复杂。慢性咳嗽与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医学三字经》记载:“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素问?咳论》载:“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史锁芳以风邪易于化燥伤津,“肺喜润恶燥”为依据,认为基本病机是风邪伏肺、肺气上逆。杨毅勇认为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滞而不通,失其疏泄条达,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导致肺气上逆。叶发期认为是瘀血阻肺,气血运行不畅,气机不利,肺气壅滞,肺失宣肃。吴银根将慢性咳嗽分为寒湿型、痰热型、肝火型、肺阴虚型和肾阳虚型等5个证型进行辨治。

此外饮食积滞,脾失健运、胃失通降,致水湿停聚、痰浊内生;肾虚不纳气,肺气上逆;心气不足或心火亢盛,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使肺气不降。正如《素问?咳论》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二、辨证论治

1、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是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咳嗽是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有气道高反应性。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咳嗽为重要特征。CVA属“风咳”范畴,风邪挟寒、挟燥、挟热侵犯肌表,肺失清肃,气逆作咳,此为外风;平素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此为伏风;同时,干咳、舌红、少津等又体现出燥邪为病的特点,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加重本病。王真指出风咳与四时之气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提出治疗时必须因时制宜,辨证论治,并确立了“祛风解痉、宣肺利咽止咳”的基本治法,自拟疏风镇咳汤(射干、桔梗、陈皮、前胡、枇杷叶、紫菀、炙冬花、地肤子、白鲜皮、肺形草、紫草、茜草),因时因地制宜,随症加减。宋先仁等根据风咳特点,即以咽痒、咳嗽为主症,咳嗽多为阵发性呛咳,可持续数月,常因受风或油烟刺激加重,采用疏风清肺法,自拟桑芩沙贝汤加减治疗(桑叶、菊花、桔梗、杏仁、射干、薄荷、沙参、川贝母、法半夏、橘红、黄芩、桑白皮、枳壳、百部、甘草等)取得良好的疗效。刘友章教授强调,治疗慢性咳嗽需知“治上焦如羽”,用轻清升浮的药物,且药量要轻,煎煮时间宜短,服用时需少量频服。

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又名鼻后滴流综合征,是以鼻咽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白天咳嗽为主,鼻后滴流伴或伴咽后壁黏液附着感。UACS属“鼻渊”、“咳嗽”范畴,《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与鼻生理上互相关系,病理上互相影响。陈四文等认为此病多病程迁延,久咳伤气,以肺虚邪滞证多见,辨证为肺脾气虚兼痰阻肺窍,治疗当以补肺健脾、清利鼻窍为原则,自拟益气清鼻散随证加减(黄芪、桔梗、党参、防风、扁豆、陈皮、石葛蒲、瓜萎皮、茯苓、苍耳子、辛夷、白芷)治疗该病患者40例,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王会仍常以麻杏石甘汤合辛夷散或苍耳子散等为主方化裁,适当配伍祛风解痉、利咽通窍类药,疗效显著。林拥军认为肝郁气滞,木火刑金为本病的病机之一,治以行气解郁,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味。

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EB是一种以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气道高反应性阴性,主要症状为慢性刺激性咳嗽,常是惟一的临床症状,干咳或咳有少许白色黏液痰,可在白天或夜间咳嗽,部分患者对油烟、灰尘、异味或冷空气比较敏感,常为咳嗽的诱发因素。朱佳认为本病多属阴虚肺燥,采用清润止咳法,并酌加具抗敏效用之品。魏文周等提出,EB患者就诊时寒热之象不明显,多因肺失宣降、气逆阴伤而咳嗽,治以调理肺气、润肺止咳,自拟理肺止咳汤(紫菀、百部、白前、桔梗、枳壳、穿山龙、地龙、地骨皮、五味子、麦冬)治疗36例,有效率88.9%。洪广祥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多以慢性干咳、有少许黏痰为主,同时兼见湿热证候,认为多因湿热郁肺、肺气失宣而发本病;治拟清热化湿、宣畅肺气,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GERC是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样痰,咳剧胸闷或伴有烧心、反酸、暖气、咽部灼热感等反流症状,进食酸性或油腻食物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也可以咳嗽为唯一表现。GERC多与胃咳、肝咳有关,肝经气火上干,木火刑金,肺失肃降,则发为咳嗽。宋康认为,GERC先有胃肠疾患,后生咳嗽,既无表证,当求内因,所谓诸脏先伤,后传于肺,标见于肺,其本在胃也;故治疗当以肺为标,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临床上一般多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适当配伍清肺利咽止咳之品,效果堪称满意。韩树人主张选用《丹溪心法》黄连化痰丸或《湿热病篇》连苏饮加香附、桑白皮、杏仁、乌贼骨、大贝母、枇杷叶、生甘草等治之。

3 讨论

综上所述,慢性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常见疾病之一。慢性咳嗽的治疗目前多以五脏为纲,分型论治,或在辨证基础上拟一基本方加减治疗。自中华医学会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与辨病相结

咳嗽中医症状鉴别

咳嗽的症候鉴别诊断 咳嗽,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引起的,以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咳嗽既可以是独立性的病证,又可以是肺系统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咳论》,该书对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阐明了造成咳嗽的原因多种多样,其病证与症候也是各有不同,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完善,直至明代医家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了外感,内伤两大类,由此使得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 咳嗽总的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辨证要点主要为外感内伤,虚实,咳嗽特点以及咳痰特点。根据辨证要点和病机大致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1.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多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导致咳嗽。其中,风邪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易随风邪侵袭人体,故外感咳嗽多以风为先导,挟寒、热、燥等邪,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外感咳嗽多属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其病证症候鉴别诊断大致分为: 1.1风寒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薄色白,常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宣,则咳嗽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痰稀薄色白,为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为风寒外束肌腠,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证。 治疗上以三拗汤和止嗽散加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1.2风热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燥喉痛,咳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常伴恶风,身热,鼻塞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肺热伤津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关键词:咳嗽,思路,治疗慢性,方法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本文简介:摘要:慢性咳嗽临床常见且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现代医学擅长解剖学病因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指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慢性咳嗽的诊疗水平。目前认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传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内容: 摘要:慢性咳嗽临床常见且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现代医学擅长解剖学病因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指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慢性咳嗽的诊疗水平。目前认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传统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其病机要素不外乎风、痰、火、虚4端。经方在慢性咳嗽中广泛运用,其治疗重点在于方证对应。该文通过从辨病因、辨病机、辨方证3个角度探讨慢性咳嗽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并附医案3则,以供同道指正。 关键词:慢性咳嗽;经方;思路;方法。 慢性咳嗽是指病程≥8周的咳嗽,通常根据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可分为

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者[1-4].慢性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尤其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极易被误诊误治,或因诊断不明重复接受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收效甚微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不仅不能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5]. 中医学无慢性咳嗽之病名,根据其病程、发病特点,归属于“久咳”、“久嗽”、“顽咳”等疾病范畴。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久咳嗽候》记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而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诸多章节条文述及了慢性咳嗽的辨证论治,如“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等篇,其所用方药体现在各篇所论疾病的具体治法中,并自成一体,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现代医学擅长解剖学分类,传统中医重视辨证论治,经方治疗重点在方证对应,本文试从辨病因、辨病机、辨方证3个角度探讨慢性咳嗽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1 辨病因。 慢性咳嗽病因繁多,清代名医徐灵胎谓“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即便是现代医学,亦曾有70%以上的误诊率,慢性咳嗽患者在临床上常被笼统称为“慢性支气管炎”[6].自美国Irwin研究小组提出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诊断流程以来,慢性咳嗽的诊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多数患者的病因能够得到明确,针对病因的治疗也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7]. 我国自2020年颁布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分别于2020,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精)

中医治疗咳嗽经典大全 咳嗽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是秋冬季常见病症。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必须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用中成药时,必须证、药相符才能功效显著, 药到病除, 否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我们现在说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 一、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分七个证型。 1. 风寒袭肺。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通宣理肺丸 (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 ,每次服 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 (冲剂等, 2. 风热犯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选用羚羊清肺丸 (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 , 每次服 1丸,每日 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 (散等,也可参考选用。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 风燥伤肺。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可选用秋梨膏 (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 ,每次服 15克,每日 2次, 温开水调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 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1)咳嗽,咯痰或无痰。 (2)病程>8周。 (3)由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1)病程:咳嗽时间>8周。 (2)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PNDS); 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3)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 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4)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多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二)证候诊断 1.风盛挛急证: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2.风痰袭窍证: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频繁清嗓、咽后黏液附着、鼻后滴流感,或咽痒、咽部异物感或烧灼感。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3.胃气上逆证: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日间或直立位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再谈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再谈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5-10-20T15:29:12.42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作者:陈莉 [导读] 广东省惠东县中医院慢性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指咳嗽时间持续在8周以上, 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 以咳嗽为主要或惟一症状者。 陈莉 广东省惠东县中医院广东惠东 516300 【摘要】本文着重讲述慢性咳嗽的治疗:针对风、寒、湿、火、燥的杂合病机,治疗宜多管齐下、分解诸邪、综合治疗。临床上应用自拟祛风止嗽颗粒加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临床上还有其它常见证型:寒饮咳嗽、风寒久咳、肺肾不足、阴虚肺燥,应分型辨治、对症下药。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20-01 慢性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指咳嗽时间持续在8周以上, 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 以咳嗽为主要或惟一症状者。本病病因极为复杂, 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 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EB) 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等[1]。西医诊断程序繁杂, 多采用对因对症治疗, 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我们结合多年临床体会, 遵循中医理论, 以辨证为主,针对杂合病机多管齐下、分解诸邪、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证治思路概述如下: 1 病机多为风邪伏肺,寒、湿、火、燥错杂 《内经?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可见,咳嗽是一个内外合邪的过程,治疗上既要发散外邪,同时亦应注重内因的治疗。慢性咳嗽多与风邪伤肺有关,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常夹寒、湿、火(热)、燥等邪气伤肺,虽经发散,常因未能同时兼顾几种杂合外邪而导致解表不彻底,积久之外邪未除,最终导致病情迁延不愈[3]。这种风邪伏肺,寒、湿、火、燥错杂的慢性咳嗽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风寒袭肺的典型表现:咽痒即咳,伴鼻塞、流涕, 吹风受凉易于加重病情。但患者舌质多偏红,对燥热辛辣之品敏感,提示火邪、燥邪的存在。亦有舌淡者,但仔细观察,可发现舌上有许多小红点(郁热),或舌苔黄腻(湿热)。(2)由于湿邪、燥邪、火邪的并存,往往咳嗽有痰,痰质粘稠,但咯痰不爽。亦有干咳无痰甚至痉挛性咳嗽者,但仔细观察,可发现舌苔腻或舌润多津液,仍提示湿邪犹存。此时的痉挛性咳嗽多为风邪挟燥邪、火邪之象外露、寒湿之邪内蕴、肺气郁闭之候,切不可因干咳无痰,便做阴虚论治。(3)咳嗽发作的时间表现不一,可以表现为经常性咳嗽、也表现为晨咳或为夜咳。咳嗽症状往往轻重不一。(4)部分患者有明显的鼻咽兼症,或有鼻咽疾病史。(5)诸邪相合,如油入面,难以分解,因此病程较长,且反复缠绵难愈,常迁延数周或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2 治疗宜针对杂合病机多管齐下、分解诸邪、综合治疗 此型咳嗽为风、寒、湿、火、燥邪杂合伤肺,治疗宜寒温并用,燥润相济,多管齐下以分解诸邪。处方符合清?陈士铎《辨证录》“必先散风寒, 而少佐散火之剂, 不可重用寒凉以抑其火, 亦不可多用燥热以助其邪”的原则。具体治疗可用自拟祛风止嗽颗粒进行加减。自拟祛风止嗽颗粒具有疏风散寒、温润肺气、清热润燥、止咳化痰除湿的功效,由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生产)调剂而成:荆芥1包(10g)、桔梗1包(10g)、前胡1包(10g)、紫菀1包(10g)、浙贝1包(10g)、百部1包(10g)、杏仁1包(10g)、款冬花1包(10g)、橘红1包(6g)、瓜蒌皮1包(10g)、白芍1包(10g)、甘草1包(3g)。方中荆芥、白芍合用,可祛风散寒、调营卫、利咽喉;桔梗、前胡、杏仁、橘红合用,可宣降肺气,祛湿化痰止咳;紫菀、冬花、百部温肺润肺、止咳化痰;浙贝母清热散结、降气化痰止咳;瓜蒌皮利气宽胸、清热化痰润燥;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全方寒温并用、燥润相济,能够紧扣病机,药物配伍合理,故临床疗效显著。 根据具体症状加减, 提高疗效 2.1咳嗽声深而细,病位在肺络,宜加豨莶草、仙鹤草、鹿衔草通络化痰止咳; 2.2发热恶寒、胃脘不适,痰黄白,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兼有少阳证,宜加柴胡、黄芩、半夏。 2.3干咳少痰,咽痒阵咳,或有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风邪燥化, 燥邪偏重,原方去白芍、瓜蒌皮,加桑叶、桑白皮、牛蒡子、薄荷、蝉蜕; 2.4 咳嗽声重浊、痰白,为寒湿之邪气偏重,宜加白前、防风。 2.5汗多,为肺气不敛,加五味子、党参、仙鹤草。 3 其它常见证型 3.1寒饮咳嗽畏寒,胸闷气促,咳嗽痰多、质清稀或夹泡沫,鼻流清涕,舌质淡而偏暗,舌苔水滑,或舌苔白腻,为寒饮咳嗽,宜用小青龙汤加减,中病即止,不可久服。疾病后期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以改善体质。寒饮轻症或体弱者宜去麻黄,并减少干姜、半夏、细辛用量,加杏仁、紫苑、款冬花等温润之品。寒饮咳嗽亦有化热者,可见痰质粘稠或色黄,为饮邪化热,可酌情加用瓜蒌皮、桑白皮、海蛤壳等以清热化痰。 3.2阴虚肺燥形体消瘦, 面红唇干, 舌红瘦之人多为阴虚( 内热) 体质, 临床多见咳痰量少,甚至干咳,咽喉发痒,痒则引咳,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燥,舌深红,苔薄少,脉细数。治疗时要注意顾护肺阴,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为法[5]。方选沙参麦冬汤或养阴清肺汤加减,药用北沙参、玄参、麦冬、天花粉、乌梅、川贝母、海蛤壳、枇杷叶、杏仁、五味子等。热像明显者可加黄芩、银花等。参考文献: [1]苗青,朱娟娟,丛晓东等.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若干问题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4,46(2):11 [2]刘坡.慢性咳嗽患者生活质量初步研究及临床价值的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5B):618 [3]洪广祥.慢性咳嗽中医药治疗再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0,9(3):10 [4]罗泽民.锄云止咳汤治疗支气管炎120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213 [5]张传名.中医辨治慢性咳嗽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2):84

注意,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注意,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干咳是临床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现就干咳因理证治探讨如下。一、燥邪犯肺肺失宣降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方选桑杏汤加减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二、阴虚肺燥清肃失司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

酌加芦根、白茅根。三、肝郁气滞津聚痰凝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临床表现: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四、肝胃不和气机上逆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临床表现: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方选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黄连、吴茱萸、乌贼骨五、肝阴亏虚风摇钟鸣此型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多于春季发病。辨证属于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临床多表现: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断,常在夜间或晨起发

-中医巧治过敏性咳嗽

中医巧治过敏性咳嗽 春暖花开,季节更替,一些人出现了咳嗽的症状,这时该不该盲目地服用止咳药呢?如何判断是否患上了过敏 性咳嗽?如何预防和缓解过敏性咳嗽的症状呢?请听中医 专家为您解读。 日常生活中,咳嗽是一件很常见的疾病,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往往会服用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但治疗效果却不尽人意。殊不知,日本统计过一个数字,是说变异性咳嗽在慢性咳嗽当中比例很高,如果咳嗽总是不好,就需要找找原因了。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为您介绍如何利用中医治 疗过敏性咳嗽。 过敏性咳嗽的特点:季节性、反复、干咳、运动后加重由过敏引起的咳嗽又叫变异性咳嗽,在1972年由医学界专家提出。王教授说,判断是否患上了过敏性咳嗽需具备一些特征,比如遇到冷空气的刺激时会咳嗽。过敏和咳嗽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王教授介绍,过敏性咳嗽会由一些特殊的气味引起,这些特殊的气味包括冷空气、尾气和油烟,同时,患者会发现这种咳嗽呈现季度性加重的特点。一年四季,有些人会在春季和秋季加重,有的人会由于季节的变换加重,这类人不是由于吸入某种味道而咳嗽,是因为季

节的变化让他出现过敏症状,有时,天气的冷热变化也会让这部分人群出现过敏反应。 反复发作也是过敏性咳嗽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在一年当中,或者在不同的季节中,总是出现咳嗽的现象。另外,咳嗽的症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性,以干咳为主,痰很少。过敏性咳嗽还有一个特点是运动后会加重,因为人运动以后,呼吸会变得急促,这个时候气道会有堵塞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也会引起咳嗽。除此之外,过敏性咳嗽还具有时间性,经常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有些人在一早一晚也容易出现剧烈咳嗽的症状,这也是过敏性咳嗽发作的特点之一。 缓解过敏性咳嗽的食材:鱼腥草、麦冬 按照中医的理论,过敏引起的咳嗽是因为肺中有热,也就是说,肺里原本是干净的,当有异常的气体侵袭到人体的肺中时,就会引起肺的刺激,于是,肺部为了保持自身干净的状态,就产生了咳嗽。如何能够缓解过敏性咳嗽?王教授建议先从食疗人手。 在贵州,人们经常拿鱼腥草来做凉拌菜,在中医里,鱼腥草其实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药。但是在食疗的时候,我们可以用50-100克的鱼腥草切片或者连叶子吃,然后放一点主料,加一点酱油,或者滴几滴香油拌着吃。王教授解释,鱼腥草里面含有一种物质,对于过敏、以及对肺热有清热、止咳的作用。一些人在感冒、咳嗽的时候,也可以去药店买一

咳嗽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法【内容充实】

咳嗽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法 一般可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等三型,以风热咳嗽最为常见。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咳白稀痰,鼻塞流清涕,咽痒,头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肺气不宣,故咳嗽频作;风寒上受,肺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咽痒;风寒外束,郁于肌表,卫外之阳被遏,故头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寒邪郁肺,气不布津,故痰白而稀。脉浮或浮紧,舌苔白,皆风寒之征。 (2)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频剧,咳痰黄粘,咯痰不爽,咽痛口干,恶风发烧,出汗。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数或浮滑。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频剧;风热伤津,故痰黄粘,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出现恶风发烧,出汗;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在表之征。(3)燥热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咳少量稠粘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燥,咳甚胸痛,或痰中带血丝,或有微寒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稍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灼津,肺失清润,故干咳无痰,或咳少量稠粘痰,不易咳出,口干咽燥;燥热袭肺,肺气不利,故胸痛;燥热伤肺络,故痰中带血丝;燥热犯表,卫气失和,故见微寒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稍数皆为燥热之征。 中医治疗 (1)风寒咳嗽: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止嗽散加减。三拗汤重在宣肺散寒,主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方中麻黄散寒平喘;杏仁宣肺止咳;甘草协调诸药。止嗽散止咳化痰兼解表邪。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百部、紫苑润肺止咳;白前、桔梗、陈皮宣肺、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如恶寒无汗,全身酸痛明显,可加苏叶、防风以解表寒;如纳呆、胸闷、苔白腻,可为加半夏、厚朴以燥湿祛痰。 (2)风热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化痰。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清热;桔梗、芦根、杏仁、甘草宣肺止咳,清热生津;甘草兼有调和诸药之功。如肺热盛加黄芩、知母;咳重加百部、紫菀、浙贝;口渴甚者加花粉;咽痛重者加板蓝根、元参。 (3)燥热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润肺止咳。方中桑叶、豆豉辛凉解表;杏仁、贝母宣肺止咳化痰;沙参、梨衣、山栀清热润燥生津。 若燥热重者加麦冬、石膏、知母;口干重者加芦根、玉竹;痰有血丝加白茅根、白芨。另有凉燥咳嗽证,证候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稍紧。方用杏苏散(杏仁、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酌加款冬、百部以温润止咳;如恶寒、无汗明显者可加防风、荆芥。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属中医外感咳嗽,以外邪为主因,故治法应以祛邪为主;又因病位于肺,便当宣肺为先。临诊时应注意外感咳嗽初起时大忌敛肺补涩,因它能使肺气不畅,外邪内留,痰浊不易清除,咳嗽加剧;另外宣肺不宜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各类咳嗽的中医治疗

各类咳嗽地中医治疗 岁末特别推荐:各类咳嗽地中医治疗原创王东海罾事物语题图说明:小孩咳嗽初起,按住手上地“肺四穴”,往往能即时止咳——编者.导语:本文为好友王东海先生咳论专文.当下由于气候地关系,咳嗽患者众多,东海先生集前贤治咳之大成,总结了各种咳嗽地成因、发展变化和治疗方法,故当能给医者、患者以参考和指引.然为了安全起见,临床时尚请以医生意见为准.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各类咳嗽地中医治疗王东海一、总述咳嗽有外感与内伤地区别.外感咳嗽,虽是小病,然而患这种病地人很多,且常常症状缠绵,日久不愈.近代有“百日咳”地病名,古书上也有“久咳酿成痨”地训诫.初病外感咳嗽,治疗大方向宜散宜泻.内伤咳嗽,源于内部脏器功能失调:或脾胃久虚,土弱不能生金;或诸脏阴虚,心肝等火炎刑金;或外邪流连久而伤损肺脏,致肺大虚.内伤咳久,治疗大方向宜补宜敛.外感有六淫之不同,内伤有七情之各异,咳嗽表现地具体症状多种多样,须详细分别种种不同地细节信息,不能盲目笼统地用药.外感咳嗽万物外阴内阳,人身中亦如此,内生长而外收藏.风寒等邪袭人,多从表而入人身,尤其是兼寒之阴邪,性主收敛,侵人一层渐深一层,伤人身体,首先伤地就是肤表.而脏腑中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秉行金地清肃下行功能.肤表受邪,人身体表卫外之阳已伤,故有畏寒、怕冷地自我感觉,鼻窍受影响而

鼻塞(微血管冷凝充血),呼吸重浊,肺地清降功能受阻碍而咳逆气冲于上,肺调水道地功能受碍而涕出(都是肺失降令而气机逆于上地缘故).若邪伤在足太阳经多一些则现:畏寒怕冷,头项强痛、鼻鸣等症状;甚或有口淡气冷、面青灰等情形.这些都是风寒初袭肤表地情况.稍久,人体机能奋起抗邪,即有发热表现了.(此时之治,撤外邪为第一要务.)外邪去,不止咳而咳自止,发热自退.宜麻黄、桂枝、淡豆豉、紫苏、陈皮、羌活、防风、葱白等辛温解表.若邪属风温、凉燥、温燥详见后面各条.内伤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胸疼(尤其是左胸)喉痛之咳为心咳,酌情用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咳引痛两肋,甚则不可转侧为肝咳,宜枳壳煮散去川芎加青皮、肉桂、苏子、柴胡、香附、姜汁;右腹上痛引肩背为脾咳,宜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喘急有声甚则咳血为肺咳,宜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等,加麦冬、萎蕤、细辛;腰背相引而痛为肾咳,宜都气丸加麦冬、人参;小肠咳咳而矢气,酌情用桔梗汤加人参、茯苓、陈皮、五味子;胆咳咳吐苦水,酌情用小柴胡加芦根汁;胃咳咳而欲呕,酌情用异功散加蜀椒、黄连、乌梅;大肠咳咳而遗屎,宜用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膀胱咳咳而遗溺,酌情用五苓散加人参;三焦咳腹满不食,酌情用二陈汤加杏仁、厚朴.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咳嗽,究不能离脾肺而施治,又因肾主五液,肾为生痰之本.中年人体虚者、

慢性咳嗽中医诊疗规范

慢性咳嗽中医诊疗规范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 ⒈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ZYYXH/T4~2008》(中 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学会,2011年)。 ⑴咳嗽,咳痰或无痰。 ⑵病程﹥8周。 ⒉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⒊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 组,2015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⑴病程:咳嗽时间﹥8周。 ⑵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②上气道咳嗽综合症(UACS,又称PNDS);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⑶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⑷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非变应性鼻炎黏膜炎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复合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⑸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㈡证候诊断 ⒈风盛挛急症: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浅谈咳嗽的中医治疗

浅谈咳嗽的中医治疗 姓名:杜含光学号2009Z07001 定义: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认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导致咳嗽的发生。 病因病机: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河间六书·咳嗽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咳嗽的分类,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等五脏咳,以及胃咳、胆咳等六腑咳。并描述了各种咳嗽的证候特征,隋代《诸病源候论·咳嗽论》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等。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外感咳嗽是感受外邪如受凉或受热所致,多见于感冒之后引起的咳嗽,占整个咳嗽发病病人的60%-70%。外感咳嗽又根据辨证可以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以及风燥咳嗽等,其症状各不相同。 内伤咳嗽则是指有各种基础疾病的病人出现咳嗽症状。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最容易引起咳嗽,如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也可引起咳嗽;还有消化系统的疾病也可以引起咳嗽,如胃食道反流、慢性胃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等。因此,咳嗽的病因复杂,不能单单视为呼吸道疾病的问题,一些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引起咳嗽。 一.举常见的几种外感六淫之咳: 1风咳 “风咳”古代早有记载,早在《礼记》中就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论述了十种,“风咳”列于首位。 风咳据有风证特点的咳嗽,以咳嗽为主,干咳无痰或少痰,可突然发作,多为阵发性,咽痒咽干,油烟、灰尘、冷空气、讲话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白天或夜间咳嗽,前半夜咳嗽厉害,鼻塞,清涕,脉浮 2寒咳 寒咳,这里指外寒,即由外界寒邪侵袭而发生的咳嗽。 寒咳的主要特点是:干咳咽痒,或有少量白色泡沫痰,晨起或遇冷风时咳嗽加剧频作,后半夜咳嗽加剧,病初之一二天.可伴鼻塞流清涕,恶寒重发热轻,亦可见咽喉充血,脉紧。 3暑咳 暑咳,是指感受暑邪所致的咳嗽。因触冒暑湿,或热甚于中,或气虚身弱,偶感时行,内外相挟,蒸酿胸胃之间,上熏于肺所致。 暑咳的特点:暑月发病,症见身热,头晕而痛,咳逆无疲或少疲,胸肋闷痛.心烦口褥,舌苔薄黄,脉数或播滑而数,两寸有力。 署咳一说首见于雷少逸<时病论),雷氏指出“暑咳之为病,独在暑月也。良由暑热下遁,先伤乎上,无五脏之法,惟肺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暑热袭之,肺经先病,固无论矣。且暑中有火,肺体属盒,火未有不克金者也。其脉播精而散,两寸有力而强,咳逆乏疲,即有也少。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一般选购: 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忌吃生冷油腻食物。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适用小风寒咳嗽。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一般选用: 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一般选用: 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一般选用: 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服药期间,不宜抽烟喝酒,不宜吃油腻、腥冷、辛辣食物。脾虚大便溏泻者忌服。 3、秋梨润肺膏:口服,每日两次,成人每次10-20克。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经验

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经验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二)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但可发生演变转化。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2、辨寒热虚实 3、辨咳嗽时间 4、辨痰量色味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临证要点】 一、外邪犯肺发生演变转化者应随证变法。 风寒客肺化热,而表末解,见外寒内热者,应解表清里(内有痰热而兼风寒表证者,也可用此法)。风寒化热者,转用清法。风热化燥者,用润法。 二、内伤咳嗽邪实正虚者须联系处理。 气火咳嗽每易耗伤肺津,应适当配合清养肺阴之品;痰湿咳嗽,常易伤及肺脾之气,应配合补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导致肺气虚寒,寒饮伏肺的咳喘;肺阴亏耗咳嗽,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必要时还当兼以清火化痰。 三、注意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关系。 外感咳嗽反复不愈可成内伤咳嗽,其中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应彻底治疗,以杜其迁延转化。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 四、治疗禁忌 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五、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尤其一些痰量多的患者,如果使用

慢性咳嗽中医治疗效果观察

慢性咳嗽中医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5-07T10:28:42.953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1月作者:汤永林李明仙 [导读]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应用效果。 易门县中医医院汤永林李明仙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西医进行治疗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中医治疗的43例患者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4%,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6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咳嗽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治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YS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一般将咳嗽时间持续超过8周,X线胸片检查无明显肺部疾病的咳嗽称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以上病因占慢性咳嗽的大部分,此外还有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支气管扩张等[1]。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通常不引起注意,如果病情恶化,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文主要分析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观察,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患者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49.82±2.65)岁;实验组男20例,女23例;患者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63岁,平均年龄为(50.16±2.72)岁。排除标准:患者咳嗽症状少于4周;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精神疾病者等,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组件可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的慢性咳嗽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吉诺通治疗,每次300mg,一天服用三次,1周为一个疗程,患者需要持续用药2个疗程。实验组的慢性咳嗽患者采用中药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主要组成成分为半夏10克、党参10克、桔梗6克、苏梗10克、炙甘草6克、干姜5克、百部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紫菀10克、黄苓5克。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加减,如果患者咳嗽情况比较严重,应该加入炙枇杷叶、杏仁、浙贝母、款冬花及前胡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有胃肠气滞不畅,应该加入枳实、大黄与厚朴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咳嗽天数较长,则加入五味子;如果患者有风邪夹杂痰湿之症,应加入橘红、苍术进行治疗。患者用温水煎服,每天早晨与晚上服用,每天服用一剂,1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治疗后,对两组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无效三个指标。痊愈: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咳嗽全部消失,对生活与工作无任何影响;好转: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对生活与工作有一定影响;无效:患者治疗7天后,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与之前相比咳嗽有所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患者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采用计数资料(%)的方式表示,组间差异用X2进行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慢性咳嗽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占95.35%;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占76.74%,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455,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慢性咳嗽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实验组4325(58.14)16(37.21)2(4.65)95.35对照组4318(41.86)15(34.88)10(23.26)76.74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头晕腹泻呕吐发生率 实验组431012(4.65) 对照组431124(9.30) 3讨论 慢性咳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时间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西医与中医两种方式治疗慢性咳嗽,西医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药效持续性较短,患者容易出现反复咳嗽,因此临床一般采用中医治疗慢性

咳嗽(中医中药)治疗原则

治咳七大法则 治咳七大法则,病有千端,法有万变!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 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辨清内伤、外感、虚、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轻重浅深,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但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又讲的非常复杂,初学常不易抓住重点,因而感到治疗方法不好掌握。 兹结合临床经验,试将治疗咳嗽的方法,约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提出来就正于诸位同道,以供临床参考。 —1— 宣 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闭,肺气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无外邪,因肺气壅遏,气机失宣,而致胸闷气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须用“宣”的方法,开宣肺气,疏畅气机,使肺恢复清虚宣通,则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 1、辛温宣化法: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寒热、鼻塞、咳嗽。选方如: ①、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②、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陈皮、紫菀、生姜); ③、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化法:适用于风温、风热所致的头昏发热口干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①、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②、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用于气机郁滞、气道壅涩所致之胸胁痞闷、痰不易出的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①、加减流气饮子(厚朴、苏叶、青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赤苓、香附、炙草); ②、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贝母)等。 另如:疏肺、开肺、宽胸、通宣等,也都属于宣法的范围。 —2— 降 肺喜清肃和降,苦气上逆及痰、瘀失肃。故胸中气逆、痰阻肺窍、瘀血阻滞等,都可导致气逆不降,肺失清肃,肺气不利而引起咳嗽。这种咳嗽须用降气、降痰、祛瘀等肃降法来肃清肺经,使肺气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气化痰法:适用于肺气失降,气逆咳喘之症。常用的方剂如: ①、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②、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肃降法: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气逆咳喘、脉滑有力之症。常用之方如: ①、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②、半瓜丸(半夏、瓜蒌仁、桔梗、枳壳、知母)等。可随症酌加杏仁、化橘红、南星、葶苈、茯苓。 3、祛瘀肃肺法:适用于胸背胁肋、扑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之胸痛咳嗽。常用之方如: ①、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②、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等。 按:作者曾治疗胸部跌伤后,咳嗽数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冲服)、枳壳、片姜黄、乳、没,服数剂,咳出黑色血块数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