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经验

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经验

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经验
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经验

慢性咳嗽中医辨证经验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二)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但可发生演变转化。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2、辨寒热虚实

3、辨咳嗽时间

4、辨痰量色味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临证要点】

一、外邪犯肺发生演变转化者应随证变法。

风寒客肺化热,而表末解,见外寒内热者,应解表清里(内有痰热而兼风寒表证者,也可用此法)。风寒化热者,转用清法。风热化燥者,用润法。

二、内伤咳嗽邪实正虚者须联系处理。

气火咳嗽每易耗伤肺津,应适当配合清养肺阴之品;痰湿咳嗽,常易伤及肺脾之气,应配合补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导致肺气虚寒,寒饮伏肺的咳喘;肺阴亏耗咳嗽,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必要时还当兼以清火化痰。

三、注意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关系。

外感咳嗽反复不愈可成内伤咳嗽,其中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应彻底治疗,以杜其迁延转化。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

四、治疗禁忌

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势利导,邪去则正安。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误用每致耗损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必须注意调护正气,即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

五、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尤其一些痰量多的患者,如果使用

单纯止咳药,使痰无法排出,结果只能导致病情加重。去年有例报道,安徽的小患者,因为咳嗽,父母给他服用了止咳药,结果病情加重,到医院拍片,发现肺部被痰液填满。一般说来,咳嗽的轻重可以反应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

六、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区分。

治上者,指治肺,主要是温宣清肃两法,是直接针对咳嗽主病之脏施治;治中者,指治脾,即健脾化痰和补脾养肺等法,健脾化痰适用于痰湿偏盛,标实为主,咳嗽痰多者;补脾养肺适用于脾虚肺弱,脾肺两虚,咳嗽神疲食少者。治下指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则可考虑用治肾(益肾)的方法。总之,治脾治肾是通过治疗他脏以达到治肺目的的整体疗法。

附:医案举隅

张某,女,30岁。因干咳频作,缠绵2月就诊。检视前服诸方,均系一派甘寒凉凉润之品,服用四十余剂无效。症见干咳无痰,鼻流清涕,身微恶寒,胸闷不舒,动则气急。观其舌润而苔薄白,诊得脉浮缓。

证属寒邪闭表,肺气不宣,加之服用甘寒凉润之药不当,寒郁于肺,不得发越使然。

方用:麻黄1.5g,杏仁9g,甘草3g,矮地茶15g,5剂。

复诊:患者服上方三剂,始见干咳减轻,服完5剂咳减大半,续拟原方加浙贝母9g,陈皮4.5g,再进3剂痊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