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延 边 大 学 (

二 〇 一四 年 4月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本科毕业设计 题 目:吉林省经济与环境变迁

学生姓名:马洪达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经济学 班 级:经济系 指导教师:李升哲 副教授

学校代码: 10184

学 号:2104030852

目录

第一章引言---------------------------------------------------------3 第二章对于两大问题的分析和情况概述---------------------------------3 2.1贫富差距的概述与分析------------------------------------------------------4 2.2吉林省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4 2.3国家对于贫富差距的应对方式------------------------------------------------------------------------5 2.4吉林省吉林市的环境变迁分析------------------------------------------------5 第三章如何解决两大瓶颈---------------------------------------------6 3.1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6 3.1.1劳动者素质提高----------------------------------------------------------6

3.1.2农业配置----------------------------------------------------------------6

3.2 如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7 3.2.1农村污染问题现况--------------------------------------------------------7 3.2.2城市治理方法------------------------------------------------------------7

第四章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带给的启示-----------------------------------8 第五章总结--------------------------------------------------------10 第六章参考文献注释附录与谢辞--------------------------------------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啊,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作为东三省当中的吉林省,利用东北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但是,不以环境作为考虑的发展也导致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低产出的现况,地区之间经济差异较大,本省的经济之内也出现了差距较大的情况。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虽然得到了减缓,但是贫富差距依旧很严重,如何将蛋糕做大如今和如何将蛋糕分好,成为了并行的问题。吉林省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及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主要环境指标的模型曲线呈现"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N"型特征。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而人均废气及固体废物产生量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

【摘要】

吉林市是典型的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和显现,使吉林市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重重困难,在全国和全省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工业经济效益全面下滑。在新国家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中,吉林市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如何摆脱结构转型的困境,扭转贫富差距过大和环境变迁问题是值得加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环境变迁贫富差距

【Abstract】

Jilin is a typical heavy industry dominated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since the 1990s, due to th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other long-term institutional and structural economic accumulation plans continue to accumulate and show that in Jili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system difficulties aris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ntry and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atus declining overall industrial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new country to revitalize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strong opportunities in this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Jilin city how to get rid of the plight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reversing the gap is too big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ssues are worth to be explored.

【key words】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二、对于两大问题的分析和情况概述

2.1贫富差距的概述与分析

贫富差距的适度存在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贫富差距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影响下呈逐步拉大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最富裕的20%人口的财富一般是最贫困的20%人口的6~7倍,而在美国这个比例甚至达10倍。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相对而言所带来的也是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如果将收入界定为由工资、工资外收入、实物补贴、福利、资本收入与赠予等构成的话,那么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的收入差距将更大。李克强总理提出了经济转型时期需要放慢脚步,加大国内的稳定性是必要的,因为在经济转型时期国内的稳定会确保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转型之后经济将会得到制的变化。如果制度得当,则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则会出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拉美化”现象: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各阶层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例如苏联的方式。在该时期,妥善解决好贫富两极分化的制度问题,对于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环境问题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重振经济,但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是第一第二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产出,这种“三高一低”的经济态势一直持续到现在,使得中国经济在几乎每年百分之10左右的经济增长的欢喜之余,也带来了雾霾,泥石流,水土流失的阴影,在吉林省方面,吉林市是一个老牌的工业城市,化工,冶金,汽车重工业带来的经济发展是飞速的。同样的,带来的能耗和污染也是巨大的,吉林市前期在江南、江北、哈达湾、九站建立了4个工业集中区,并把经开区辟为全市公共工业园区。今年,又着力打造了化工、汽车、钢铁、纺织、陶瓷、石材6个特色产业园区。国家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节约型社会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

2、2吉林省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

吉林省2013年GDP增长8.3% 总量居全国第21位,而吉林市的增加率是在吉林省名列前茅的,然而这样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基尼系数却是居高不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我国总体居民基尼系数在1994年达到峰值0. 389,而后有一定水平下降(1996年0.375,1997年0. 379, 1998年0. 386),到2006年又回升到0.397。而社会学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差距更大: 1980年,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约0.3,到1988年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也只有0.382,但到了1994年的0. 434以后逐年攀升, 2005年为0.456,2006年0.457,2007年0.458,每年增0.1百分点。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 410. 8元)是20%最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 567. 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8 474. 8元)是20%最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 182.5元)的7.2倍。农村内部差距扩大的同时,城乡差距逐年拉大。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 4,1994年就到了0. 32,1999年又上升到0. 336 1。从实际收入看,以2007年为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 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 33∶1,绝对差距达到9 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基于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分析。2014年CPI涨幅或在3.5左右,而人大代表长春市副市长张晶莹却说:GDP 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表象。通过内在调整会导致GDP下降。对国家来讲,经济上保持高速增长,在快速发展中会积累很多问题,吉林省严格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经济发展方面做了相应调整,现在更注重的是调结构、促转型这样一个未来的工作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完全以经济速度论英雄,作为代表,我对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很有信心。

社会财富通过权力寻租越来越集中,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撰写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研究报告摘要指出:根据恩格尔系数和其他一些消费特征进行初步推算,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由于数据不充分,难以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肯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0. 45的水平。在中国城镇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大量灰色收入,这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包括金融腐败、土地收益流失、企业用于行贿的旅行和娱乐支出、垄断行业灰色收入等,数额已接近3万亿元,占了4.4万亿元遗漏收入的大部分。这说明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存在巨大漏洞

和严重制度缺陷。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经济和谐的必然要求。

2.3国家对于贫富差距的应对方式

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经济和谐就没有经济效率,整个社会的运转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支撑。

在经济系统内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必须有机衔接,顺畅循环,否则,再生产过程就不能正常进行,整个国家的经济将会出现负增长。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趋于缓慢。中国自己的发展经历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这一趋势。首先,贫富分化必然导致需求不足、消费疲软,容易形成经济萎缩。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既定财富规模条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大。如果收入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消费需求就不可能保持上升趋势。其次,贫富分化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从产业结构变动与发展的角度看,收入差距过大,财富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发展自动围绕小部分人的需求倾向。有限的资源及资金将主要流向奢侈品生产部门及相关服务部门,并形成畸形扩张。而穷人由于其收入低下,需求不足,用来满足他们生活需求的轻工业部门以及以轻工业部门发展需求为发展基础的机电等基础工业部门必然相对萎缩,产业结构也必然无法优化。

减少结构差异从而使得蛋糕分配的更加均匀更加完善这或许是更加我们应该关注的事宜。

2.4吉林省吉林市的环境变迁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78年吉林省GDP为81.98亿元,到1989年吉林省GDP为391.65亿元,2004年达到2958.21亿元,而人均GDP也由1989年的1626元增加到2004年的10932元。吉林省工业发展也较快,其工业总产值由1989年的181.0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79.31亿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吉林省经济结构也进行了较大调整,由1989年的22.3:50.1:27.6调整为2004年的19.0:46.6:34.4。由此可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总产值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而第三产业所占的GDP 比重有较大提高,由27.6上升至34.4。这种有目共睹的经济成果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质量的提升,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同样提示我们,这反而也带来了一种不好的结果,那就是巨大的环境污染。

在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从大气质量来看,随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很多地区空气质量已有所下降。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亦逐年增加,据资料表明,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35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186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5701吨,烟尘排放量257841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07736吨,COD排放量为136742.9吨。由此可见,吉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而作为经济提速较快的吉林市而言,无疑是较为严重的情况,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而产生的经济集群效应,吉林市由高耗能、高耗原材料和高污染的资源型重型产业结构为主导向轻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从所有制结构看1999年吉林市国有企业375户,国有企业数目占全市14. 5%,而其职工人数、资产和实现利税所占比重则分别达到62. 1%、80. 3%、76. 8%。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高位徘徊。可以看出,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和利税结构,国有企业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导致改革进程缓慢,市场机制失灵,区域经济活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下降。2012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1.9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48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7.47

亿吨,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8.75万吨。其中,工业源7.63万吨,城镇生活源19.48万吨,农业源50.40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1.24万吨。氨氮排放量5.63万吨。其中,工业源0.44万吨,城镇生活源3.29万吨,农业源1.77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0.13万吨。环境问题的处理已经是处理经济问题时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

资料来源:吉林市2003年统计年鉴。

因此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如何解决这两大瓶颈

3.1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

3.1.1劳动者素质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越高,收入增长越快。然而吉林省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吉林省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构成中,文盲、半文盲为66146万人, 所占比重为8.13%;小学文化程度为365139 万人,所占比重为45.14%;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27148万人,所占比重为40.17%;高中文化程度的为36162万人,所占比重为4.16%,中专文化程度的为6118 万人,所占比重为0.18%;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为1151万人,所占比重为0.12%;且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不强,掌握特别技能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城乡居民素质的差距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是减少贫富差距过大的合理手段之一。

3.1.2农业配置

吉林省农业基础要素禀赋低,致使农业具有明显的弱质性。第一、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等因素。吉林省地处东北,无霜期比较短,单季作业,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户均占有土地少,因此很难获得规模效益。第二、农业市场竞争者。吉林省农业生产主要以玉米为主,生产决策缺乏引导机制,低层次竞争频繁,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程度与西方国家同类农产品相比差距很大,农产品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没有优势可言。第三、营销素质差。绝大多数农产品现在只做到核心产品层次,急需提高农产品的外延价值,吉林省现有农产品基本上没有多少促销措施,无论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国内南方发达省份相比,农产品的促销

手段相差很大。提高对农业的补助和加大扶植农业的力度也是减少贫富差距的必要手段。

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在社会地位上是彼此平等的,他们依据市场原则进行公平交换、公平竞争、自由决策与自由选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配置资源。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结果形成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资本从农业向工业流动,结果形成了对工业的投资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资逐渐减少,甚至有部分农业资本转为工业资本;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致使商业金融偏离农村, 支农信贷业务很少。按2005 年的统计指标,我国农业产值占GDP15 %,农业贷款所占比率不到5 %,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每年从农村抽走资金大约4500亿元,邮政储蓄65 %来源于县城以下的农村。资金从农村流出全部进入城市,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马太效应”;高素质人才的流动亦如此,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方向都是城市,很少问津农村,结果忽视了农业的资源需求,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化。合理处理市场的关系和优化市场之间的配置会成为调节贫富差距的有效手段。

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例子都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又会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3.2如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3.2.1农村污染问题现况

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近年来,吉林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在广大农村地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朽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工业与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剧,使得许多农村地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和生态破坏,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I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目前,吉林省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饮用水源地污染、村庄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乡镇工业企业污染等类型。农村环境问题已经对农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亟待改善。这种污染问题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

3.2.2城市治理方法

城市可用如下几种措施来实行污染治理:

管制措施:最严厉的管制措施是政府颁布法律,认定排污行为为违法,并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非法和合法之间的界线是明显的。但是,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即只能制定一个排污标

准,因此,有可能造成某些企业失去进一步治理或彻底治理污染的信心。另一种管制措施是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即谁排污谁付费原则,目前应采取排污即收费和超标加重收费相结合的收费制度。

税收政策:由国家通过增税或减税来防治环境污染,污染严重的企业所承担的税率要高,而且对特别污染企业还可加征特别税。而对环境污染治理好的企业,则可减免一部分税。通过税收这个经济杠杆达到治污防污的目的。

财政政策:一是通过信贷杠杆来调整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行为,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资金或综合利用废弃物的技改项目,可向银行申请低息、贴息贷款;而对污染严重企业进行信贷控制,不接受贷款申请或提高贷款利率。二是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对污染治理作得好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三是完善保险制度,由排污企业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量的保证金,出现污染环境事故后由保险公司可向排污企业提供污染赔偿和污染治理资金。

排污许可证制:由政府通过向排污企业发放一定量的许可证,允许它们释放一定量的污染,从而建立起一个买卖允许排放量的市场,由排污企业共同承担费用。

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对污染严重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大力提倡清洁生产,提高生态农业、绿色工厂在农业和工业产业中的比例.

强化和推动城市经营的先进理念,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将整个城市化过程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战略。

虽然在法律和市场包括机制方面吉林省还欠缺很多,但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还是有很多可以处理的地方吉林市在这些方面上锁处理和组织上面所付出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环境问题任重道远。在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政府经营城市理念还需提高和转变、企业和个人法律意识及环保意识尚需进一步培育、执法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状况下,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在“边发展边治理边利用边保护”方针指导下,处理好经济、环境和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四、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一个环境问题,都会给一批直接受害者带来深重灾难。在黄海边的产业园区里,我见过被化工厂包围的村庄,那里的人们好几年没有开过窗户。在广州近郊,我见过生活在垃圾焚烧厂旁边的居民,他们举着癌症病人的名单,反对垃圾焚烧厂扩建。他们的遭遇成了其他地区反对新建垃圾焚烧厂的理由,但对他们的诉求,人们报之以沉默———“邻避运动”就这样被扭曲成了以邻为壑。湖南的镉米在广东引发了恐慌,幸亏消费者还有别的选择———这是自

由市场的好处,但稻米产地的农民无法分享这种好处。他们受害最深,却得不到任何赔偿。在中国,环境污染摧毁了很多人的生活。土壤污染从农民手中夺走了耕地,水污染让渔民失去渔场。对就地安置的水库移民和生活在矿区的人来说,脚底下缺乏一块坚实的地基,日夜生活在滑坡和塌方的恐惧之中。

环保部负责统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它发布的数据和预算报告一样笼统。不管是2万亿,还是更为保守的1.5万亿———除了数字,报告中几乎不包括任何具体的事实。和周生贤口中笼统的说法一样,官方对环境损失的统计,也把受害者的差异完全排除在外。这些数字为中国政府的环境政策提供支撑,不但误导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还误导了公共资金的投向。

然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另一后果也是贫富差距过大,环境问题带来的污染并不是所有人共同买单的。较为富足的人有能力有实力进行转移处理,而较为贫穷的人只能忍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伤害和地区的丧失活力,导致经济发展缓慢。造成进一步的贫富差距扩大,俗话有句说的好“靠山吃山”,当环境被污染的时候可就没有什么可以靠得住的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北京和上海遭遇历史性的空气污染之前,城市居民大多对环境问题抱事不关己的态度。对他们来说,环境污染总是发生在别的地方和别人身上。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通常认可中国政府设定的工业化路径,把“先污染,后治理”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直到糟糕的空气引发了大量呼吸系统疾病,并大大降低了日常生活的质量,政府才在抱怨声中匆忙着手修改中期和长期规划,把环境影响纳入其中,并从政治伦理的高度阐释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即便如此,对环境问题的主流看法,只是后退了一小步,从“先污染后治理”变成了“边污染边治理”。只要不像厦门、大连、昆明和成都的市民那样,受到石化项目近在咫尺的威胁,人们很少觉得有必要打破污染和治理的循环,将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终结在论证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环境污染已经对成千上万人的健康造成可见的损害,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仍然受到不正当的保护,公共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已经产能过剩的政府项目,而不是用于逆转环境恶化的趋势。

我认为有必要设立一定的环境监测指数体系,利用一个科学的有效的体系来评估经济发展或者与贫富差距的合理性,科学性,评估每一个项目是否是真的有理由去上马,或者说是被裁撤掉。

五、总结

首先对于环境问题来说,我们不应该走先污染后治疗的老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

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实现经济合理有效的增长会让我们更加合理的利用自然和自然和平相处。

其次对于贫富差距问题来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的时行,与李克强总理提出更加注重公平,不但注重二次分配的合理性,也要注重一次分配的合理性,我认为这是特别重要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不公平的社会同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时隔三十年后李克强总理重新又强调了公平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看似是没有多大的关联性,但是内在上却有很大关联。两者都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项目落实到一个地区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健全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将是吉林市,乃至吉林省所要处理的最重大的经济课题。

参考文献

(1)左玉辉.环境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原毅军.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2004

(3)查尔斯.环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庇古.福利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7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规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作用,根据《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政发[2014]10号)、《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吉财预[2014]291号)和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是由省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资金从2014年起设立,期限五年。 第三条引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和我省的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重点扶持、绩效优先的原则选择确定使用项目,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引导资金扶持的对象:在省境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华人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为中小企

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机构。 第五条引导资金预算实行项目化管理。编制年度引导资金预算时,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资金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额的70%,预算执行中下达的部分不高于引导资金总额的30%。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省财政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引导资金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会同省工信厅建立健全引导资金具体管理制度办法; (二)负责引导资金的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并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三)组织引导资金支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审核批复引导资金预算; (四)组织开展引导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五)对引导资金支出实施财政监督; (六)组织引导资金执行期满或者被撤销后的清算、资金收回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省工信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申请设立引导资金的前期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提出绩效目标;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重大历史贡献,是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但是,1990年以来,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同时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下降的越来越明显。企业设备老化,下降的竞争力,就业的矛盾,资源性城市如大庆等盛产石油的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愈演愈烈,同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愈来愈明显,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为了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复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决策。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作为中国“一五”期间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东南沿海等地区由于地缘的优势,政策扶持的优势等迅速崛起。然而由于制度因素,吉林省在经济建设中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以及党中央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议,吉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改制、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等等。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吉林省的经济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难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正是国内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研究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通过分析主要因素寻找解决吉林省经济发展缓慢的对策,正是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与此同时,这些对策不仅仅可以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意见,也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宝贵建议,作为不发达省份的代表之一,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了全国其他不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本文以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吉林省为例去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分析来寻找影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第一产业占比,人才技术等指标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对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吉林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复兴经济的伟大梦想。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刘树成,张连成,张平.(2007)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它指经济在稳定增长和轻微波动的情况下,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中等增长区间。这将经济周期从过去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起伏轨迹变为波动起伏,峰谷差距小。轨

2018-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推荐word版 (3页)

2018-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民营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突 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吉发〔201X〕5 号文件提出要突出发展吉林省民营经济,该项举措对繁荣我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吉林省民营经济现状 吉林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近年来,通过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实行的两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 计划,我省的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民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根据吉林省统计局发布的《吉林省 201X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X 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053.7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1.1%;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8.2 亿元,增长 10.3%。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3315.09 亿元,增长 9.8%,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 3.2个百分点;实 现利润 595.60 亿元,下降 6.9%。 1.2 民营企业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10%。201X 年前三个季度,吉林省民间投资达到 6193.59 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2.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 72%,较 201X 年年 末提高 2.5个百分点。随着恒大集团、统一集团、凯迪生物质发电等特色产业 项目在延边落地生根,延边州实现了由小规模、低产出向大规模、集群化和产 业化转变。白城市服务业实现提档升级。围绕一线八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嫩江湾、查干浩特成功晋级 4A 级景区。物流园区、电子 商务、云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白城市获批国家外贸出口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 基地。 2 吉林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民营经济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1 民营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到 201X 年底,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 东五省市个体私营企业市场主体总数分别为:454.79 万户、305.66 万户、460.32万户、114.27 万户和 324.99 万户,而吉林省只有 101.7 万户,差距

2018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简况

2018年吉林省经济运行简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升 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74.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3个、2.0个和0.5个百分点,逐季稳步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2.0%,第二产业增长4.0%,第三产业增长5.5%。 二、农业生产小幅回落 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1个、1.0个和0.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业增长3.2%,林业下降8.4%,畜牧业增长2.5%,渔业下降4.2%。粮食产量达到726.6亿斤,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的较高水平。牛、家禽出栏量分别增长6.8%和5.2%,生猪、羊出栏量分别下降7.2%和5.8%。 三、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8个和3.0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持平。 八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医药、能源、纺织行业分别增长14.5%、13.2%、20.7%、12.2%;石油化工、食品、信息、冶金建材产业分别下降0.7%、0.8%、2.5%、0.2%。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油、中成药、化学纤维、钢材产量分别增长1.4%、9.3%、1.7%、36.7%。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37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2.1个、1.9个和1.3个百分点,快于地区生产总值1.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8%,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拉动全省GDP增长2.3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3%,房地产业增长4.8%,金融业比上年下降1.4%。 五、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略有收窄 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8%,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2个、0.4个和0.4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增长4.6%,餐饮收入额增长6.5%。 六、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 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6%,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10.2个、3.1个和0.7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2.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6%,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4%。从主要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9.2%,房地产投资增长29.2%。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势不两立抑或比翼双飞?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作者:武林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日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她在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也遭受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反作用力。如何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其共生,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课题,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的课题,对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生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精辟地揭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要生存,社会

要发展,就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的实质是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创造财富。当这种索取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极限,就会引起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中,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反作用日益突出,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等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又是统一的整体。所谓统一, 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与发展,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保护得好,环境资源的利用就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产业。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环境产业必然会兴起并向纵深发展,人们的消费由解决温饱问题到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环境舒适,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消费的新追求,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吉林省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立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并根据吉林省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吉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关键字:吉林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限制因素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 近年来,吉林省的经济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发展仍可以说是滞后的,我国的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经济综合指标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多。据网络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各省份GDP排名如下表: 2009年全国各省份GDP排名

据资料显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各省份的GDP综合排名中仅高于甘肃、云南、宁夏等少数省份。GDP综合指标相对较低,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中相对落后,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落后。 区位条件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有利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看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吉林省的西部为半干旱半草原区,中部为吉林

省中部平原区,东部多为山地丘陵地带。近年来,西部半干旱半草原地区致力于生态恢复和生态的可持续建设;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大;因而,吉林省的农业发展的重任就落在了中部平原地区。吉林省是中国商品粮供给基地,农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在提及商品粮供应基地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吉林省玉米产量的惊人成绩,但是,国家限制玉米出口政策使得吉林省的玉米优势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不能依赖于农业,要从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入手,寻求经济发展的出路。 (二)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区位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区位来看,并没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 首先,从交通方面考虑,吉林省的交通体系并不是十分发达,并没有形成交通网络,附近的铁路多以普通铁路为主,高速铁路匮乏。省内的区际城市之间并没有形成高速公路网络。从吉林省整体来看,交通是不完整的,是不成体系的。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交通体系的欠发达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区际的边际条件考虑,吉林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国的内陆省份。虽然它与俄罗斯接壤,与朝鲜隔江相望,但是区际条件并不优越,俄罗斯尚还可以,但是我们的焦点较多的还是落到了朝鲜的身上,朝鲜的政局不稳对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吉林省不像东部沿海地区有着优越的临海区位优势,吉林省暂时还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出海口,这对于经济来说,无疑又是一大障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对外贸易,缺乏出海口便是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 再次,从吸引外来投资方面考虑,吉林省整体上来说,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差。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可以增加经济发展的周转资金,减少资本阻力,可以带动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吉林省没有像东部沿海或深圳等经济特区有着优越的招商引资条件。从整个省份来看,能够吸引外资的项目并不多,并且政府在对待外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不是很多,这就为吸引外资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市场体系完善,可以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机非10-2 2010440778 刘堤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与能源的短缺,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实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争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经济的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再加上部分地区对自然资源的滥加开采,加剧了能源危机。同时各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当前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必须加大对各地区,各企业内部的改革以及创新技术的指导。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经济循环的内涵与发优势 1.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

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是一种“资源——产品——再利用”的闭环型非线性经济。改经济模式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要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因此,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循环经济的优势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传统经济是以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再生产加工与消费的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 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不断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造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据统计2005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GDP的14.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但却消耗了世界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47%的水泥。而只有56%的城市污水和54%的固体污染物得到处理。可见,我国的还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国家行列。然而,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污染之间的尖锐矛盾。 2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1企业的意识 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企业几乎都不愿意在内部加以改革以及在技术层面上的进一步创新与提

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延 边 大 学 ( 二 〇 一四 年 4月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本科毕业设计 题 目:吉林省经济与环境变迁 学生姓名:马洪达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经济学 班 级:经济系 指导教师:李升哲 副教授 学校代码: 10184 学 号:2104030852

目录 第一章引言---------------------------------------------------------3 第二章对于两大问题的分析和情况概述---------------------------------3 2.1贫富差距的概述与分析------------------------------------------------------4 2.2吉林省贫富差距现状的分析--------------------------------------------------4 2.3国家对于贫富差距的应对方式------------------------------------------------------------------------5 2.4吉林省吉林市的环境变迁分析------------------------------------------------5 第三章如何解决两大瓶颈---------------------------------------------6 3.1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6 3.1.1劳动者素质提高----------------------------------------------------------6 3.1.2农业配置----------------------------------------------------------------6 3.2 如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7 3.2.1农村污染问题现况--------------------------------------------------------7 3.2.2城市治理方法------------------------------------------------------------7 第四章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带给的启示-----------------------------------8 第五章总结--------------------------------------------------------10 第六章参考文献注释附录与谢辞--------------------------------------10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当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 很高兴有机会向-------------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汇报一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形势和重点工作,下面准备从三方面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初步认识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为标志,我们大体可以把改革开放后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分成两个阶段。振兴战略实施前,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省份相比,发展速度不够快,一段时期甚至出现了主要指标的位次后移。从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振兴战略后,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崭新时期,一系列制约吉林改革发展的难题逐步得以破解,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得以扭转,很多指标位次开始前移。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省经济是东北三省中发展变化最大的,也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2008年全省GDP实现6424亿元(人均GDP跨越3000美元大关),是2003年的2.4倍,连续四年跃上了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四个新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4.2%,增速居全国前三位。GDP总量已超过了多年排在我省前面的天津,位居全国第21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有望不长时间超过挨排在我省前面的“四西”(分列第17-20位的广西、山

西、陕西、江西四省)。 2008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22.8亿元和45.2亿元,是2003年的2.7倍和2.9倍,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说明我们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增长是有效益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8亿元,是2003年的5.8倍,年均增幅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 经过几年的调整,我省的经济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14.3:47.7:38,二产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6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商品化率始终居全国首位。工业主导地位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加了近2倍,培育形成了具有我省鲜明特色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医药、电子两大优势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近70%。 对外贸易和利用域外资进势头较好,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4亿美元,增长29.5%。其中实现进出口总值47.7亿美元,增长23.7%;实现进口总值85.7亿美元,增长33.0%。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11.4亿美元,增长26.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3.9%。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增长32.5%;引进外省资金1200亿元,增长60%。

4.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告急,而且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是比较恶劣的,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基本上是相伴而行的。突出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草原、森林的退化,同时,我国的乡镇小企业是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国的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气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与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水资源紧缺,许多城市的地下水和城市下游水段不适合饮用,城市中80%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但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地下水遭到过度提取,造成地面沉降。中国的耕地面积严重缺乏,而另一面又围田造路,一面退耕还林,一面又大量的砍伐树木,开垦草原。华北沙尘暴,西北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非常严重。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 矛盾的体现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

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如果要加大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很多地方就需要关停并转很多污染性企业,这将对很多区域的短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把污染性企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依然在污染中国的环境。 二是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近年来,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上涨态势,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增加了能源安全的风险,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环境保护两段的利益碰撞。而经济发展落后, 是难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环保项目往往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技术要求水平高、见效慢、收益不明显等特点。即使有好的环保项目, 也往往因为资金的限制而搁浅。长期以来,中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以减少处理污染的费用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地方政府也为了政绩或是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那些污染企业予以放行。看不到环保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效益,使这些污染企业一直存在。 二、政策的负面影响。有些旨在发展经济的产业政策客观上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等。环境保护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环保制度的约束机制远强于激励机制, 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 消费者和企业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甚至纷纷钻政策空子谋利。现行环保制度使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环保方面发挥作用有限。我国现行环保制度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 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规范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作用,根据《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政发[2014]10号)、《吉林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吉财预[2014]291号)和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是由省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资金从2014年起设立,期限五年。 第三条引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和我省的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重点扶持、绩效优先的原则选择确定使用项目,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引导资金扶持的对象:在吉林省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省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机构和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机构。 第五条引导资金预算实行项目化管理。编制年度引导资金预算时,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资金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额的70%,预算执行中下达的部分不高于引导资金总额的30%。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省财政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引导资金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会同省工信厅建立健全引导资金具体管理制度办法; (二)负责引导资金的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并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三)组织引导资金支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审核批复引导资金预算; (四)组织开展引导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五)对引导资金支出实施财政监督; (六)组织引导资金执行期满或者被撤销后的清算、资金收回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省工信厅在引导资金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申请设立引导资金的前期论证和风险评估,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存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共存的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

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中小企

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布日期】2014.06.03 【实施日期】2014.06.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财政局、工信局,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公主岭市财政局、经济局,县(市、区)财政局、经济局: 为了加强和规范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的管理,按照《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吉林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重新修订了《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4年6月3日

附件: 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规范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作用,根据《吉林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吉政发[2014]10号)、《吉林省省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吉财预[2014]291号)和省级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吉林省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是由省级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引导资金从2014年起设立,期限五年。 第三条引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和我省的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重点扶持、绩效优先的原则选择确定使用项目,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四条引导资金扶持的对象:在吉林省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型、小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告急,而且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是比较恶劣的,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基本上是相伴而行的。突出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草原、森林的退化,同时,我国的乡镇小企业是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国的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气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与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水资源紧缺,许多城市的地下水和城市下游水段不适合饮用,城市中80%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但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地下水遭到过度提取,造成地面沉降。中国的耕地面积严重缺乏,而另一面又围田造路,一面退耕还林,一面又大量的砍伐树木,开垦草原。华北沙尘暴,西北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非常严重。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 矛盾的体现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如果要加大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很多地方就需要关停并转很多污染性企业,这将对很多区域的短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把污染性企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依然在污染中国的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