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六章 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六章 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六章 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6章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1、选择:

1、一个安乐小康型的旅游者可能在朋友的影响下玩刺激性的项目,这体现了旅游者个性的(B)

A差异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可变性

2、重大事件以及环境的突变都可能对一个人的个性改变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体现了旅游者个性的(C)

A差异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可变性

3、个性特质为乐群、独力、紧张、怀疑的人一般会选择哪种旅游行为类型(C)

A度假旅游 B国内旅游 C乘火车旅游 D冬季旅游

4、下列哪项不属于追新猎奇型旅游者的特点(D)

A喜欢人迹罕至的旅游地 B活动量大

C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晤、交流 D喜欢乘车前往旅游地

5、根据VALS2方法划分,下列哪一个属于拥有丰富资源,地位取向;成功、事业性、重视意志和稳定甚于风险和自我发现;注重形象,崇尚地位和权威;受过大学教育(B)

A实现者 B成就者 C体验者 D制造者

6、 “封闭性”消费者总的特点是(A)

A静 B动 C平衡 D活

2、填空:

1、影响个体特征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2、消费者的个性结构有三个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3、个性特质有三种:基本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3、按照生活方式的开放和封闭程度来分,可以划分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放型三种。

4、 VALS2将自我取向分为三种:原则导向、身份导向、行为导向。

3、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综合。

4、简答:

1、个性的特征:

答:(1)差异性(2)稳定性(3)可塑性

2、儿童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不稳定性(2)独立性不强(3)好奇心比较大

3、青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注重科学追求时尚(2)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

(3)消费欲望强烈,冲动性购买行为比较多

4、中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旅游消费行为比较理智(2)旅游消费的计划性(3)价格敏感性比较强

5、老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求实性消费明显(2)怀旧心理强烈(3)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6、旅游消费者个性研究对旅游经营者的意义:

答:(1)对市场调查的意义:

市场调查是获得测量旅游者个性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

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调查来检验其为某一特定旅游者群制作的广告和宣传材料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2)对旅游市场细分的意义:

将不同的人按一定标准分为具有相似需求、欲望、希望和愿望的群体,以便与旅游企业寻找到合适的目标市场

旅游企业应根据人们不同的个性特质、自我意识以及生活方式来分析和细分化市场,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外在便利条件,选择适当的旅游细

分化市场来开发产品,做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3)对旅游营销策略的意义:可以根据对目标市场的个性特质、自我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来设计促销策略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_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0卷第4期 Vol.10-No.4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a 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 [关键词]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摘 要]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游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80(1999)04-0021-04 An Analysis on Tourists'C onsumption Behaviour Mode L IN Zeng-x ue (Guilin I nsititute of T ourism,Guilin541004,China) Key words:t ourist;consumpt ion behaviour;mo de;psycho lo gical facto r;env ir onmental factor Abstract:O n the basis of study method o f co nsumer s'behaviour mo de,the paper analyses t ourists'consump- t ion psycholog y and env io rnment in the st atic and dynamic state as well as in the aspect o f eco no my and no n- eco nomy fact or s.M eanw hile a simple mo de o f tour ists'co nsumptio n behav io ur is pro po sed.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发生,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旅游消费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行为的实际观察表明,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习惯性、不可逆性、模仿性和复杂性等一些特性。国内有的学者(刘纯,1986)认为,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并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还为调查研究的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结构关系。 国外研究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专家学者很多。不过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模式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更好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正统的、主流的经济学家主张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并对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如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但是,许多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却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模式只涉及到消费者购买“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采取那种方式购买的问题。因此这些学者(F.M.尼科西亚,1960;J.F.恩格尔,D.T.科莱特,D.B.布莱克韦尔, 1973;C.G.瓦特尔)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引入了大量的变数,建构了各种模式。这些模式从多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认为其消费行为完全符合所购买商品或产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变数因素分析、归类,发现影响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大类。 我们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将要对适合于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过程做一个描述。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因素分析结果,在考察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可以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的静态分析 使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描述时,可以不考虑时间序列,而只就影响消费行为的方式、方 a[收稿日期]1999-10-18 [作者简介]林增学,男,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副主任,讲师。

旅游世界中的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世界中的消费行为分析 在旅游世界的情境中,人们脱离了日常生活世界中各种规则的限制,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旅游世界中的消费行为分析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 旅游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现象,根据常识,我们也可以对旅游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旅游者总是离开日常生活的地方到异地去,过一段时间还会回到生活地。这表明旅游有两个基本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这两个特征表明旅游是与日常生活相异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有可能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不同。为了把旅游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区分开来,凸显旅游的特征,有学者(谢彦君,谢中田)提出了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两个概念。“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现象学的世界观。谢彦君教授对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做了小小的、仅仅表现在外延上的修正,他所指的生活世界,是专指相对于旅游世界的日常生活世界,由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一些偶然事件所构成。本文中生活世界即指潜在旅游者未出游时日常所居的世界。它包含了构成潜在旅游者日常生活的所有事件的总和,但唯独不包含(或充其量仅仅局部地包含或重叠于)旅游世界的事件。而旅游世界将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崭新世界。首先,在空间上,旅

游世界总是生活世界的一种暂时的隔离,先是离开它,然后再回归它。其次,在时间上,旅游者在异地所度过的时间,相对于生活世界所拥有的完整的时间而言,都将是一种逸出,并且是短暂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旅游的两个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与生活世界比较旅游世界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在消费者行为学中大量的研究表明情境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那么,在旅游世界这个特殊的情境下人们的消费行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二、旅游世界中的消费攀高 在旅游世界的情境中,人们脱离了日常生活世界中各种规则的限制,谢彦君教授认为此时人们就会出现个人对自身责任约束松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挥霍倾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旅游世界中的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消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上的消费,也可以说旅游者消费包括购买旅游产品(可以供人审美、寻求愉悦)、旅游媒介产品(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旅游用品和旅游纪念品(非日常性的特殊用品)的消费,还包括满足旅游过程中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消费品。旅游者虽然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整体消费会有个大体的预算,但是面对旅游世界中复杂的消费对象,再加上,在这个新奇的旅游世界看到的多是陌生的、新颖的东西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 征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摘要】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问卷设计的结构分块分层进行了数据描述,最后确定了影响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得出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具有出游时间相对集中、方式较多、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较高、希望旅游产品新奇并且富有地方特色、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能力普遍较低等特点。 【关键词】旅游消费;统计;大学生 在各因素对旅游的影响程度中可发现,价格、时间、交通、天气、景点特色、安全、个人经济条件、个人喜好、出游伙伴以及身体状况,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价格、景点特色和个人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大,都达到70%以上。这说明,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关于旅游还是非常理智的,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而且对旅游产品要求较高,希望产品富有特色。 在多种出游因素中,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说明价格依然是制约大学生出游最关心的因素。它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足以说明大学生经济基础薄弱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根据对大学生旅游收入的来源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旅游费用基本来自生活结余费用,占据%的比例,说明大学生并无固定可靠的旅游收入来源,还有%的大学生完全依靠父母资助或者奖学金。总之,大学生的旅游费用相对较有限。而且从限制大学学生外出旅游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人认为旅游所需支出较大为主要限制因素。而且%的人关心旅游价格,选择价格适中,性价

比最高的。这一系列,都说明了价格是影响大学生旅游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每年的出游频率偏低。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出游率,一般情况下,随着年级的提高,年均旅游次数会有所下降。而且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每年外出旅游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次及0次,比例高达%,其中又以年平均出游2~4次的人数居多,占到%。出游5次及5次以上的比例相对比较低,但是这部分群体不能忽视,他们比较热衷于旅游,和一般学生相比他们更具有信服力,由于几乎所有同学都是通过网络及朋友来获得旅游信息,他们的出行的经历和口碑传播也是同学中重要的旅游信息来源之一。另外也发现大学生月可支配收入对年出游频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月可支配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的学生出游频率主要在1~3次之间,调查同时也显示旅游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家庭支持,这部分占到了%。因此,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对来说会有更多的出游机会和更高的旅游消费,这与他们的经济支付能力有关。所以,月可支配收入越高,对旅游喜爱程度越高,愿意在旅游中的花费越高,则年均旅游次数越多,其中月可支配收入占主导地位。 出游的时间所受的约束性较大。大学生闲暇时间相对比较多,但是其时间具有一定的特征。在节假日之余,由于学校课程的安排同学们的空闲时间显得相当有限。因此,大学生旅游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决定了大学生外出旅游在时间选择上存在

旅游消费行为概念及其维度

旅游消费行为概念及其维度 旅游消费行为从动态意义上讲,是指人们支付货币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旅游需求的行为(过程);从静态意义上讲,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指出,旅游消费是由旅游单位(游客)使用为他们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转引自田里、牟 红,2007)。谢颜君(2004)指出,旅游消费实际上等价于旅游者对核心旅游产品的消费,核心利益产品是旅游产品的原始形式,具有满足旅游者审美需要和愉悦需要的效用和价值。狭义的旅游消费就是主要以购买可借以进入景区(点)进行欣赏和娱乐的票证的方式消耗个人储蓄的过程(谢彦君,2004)。宁士敏 (2003)指出,旅游消费是旅游主体在有时间保证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凭借旅游媒体创造的服务条件,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客体的购买和享用的支出(投入)总和。因此,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消费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旅游消费涉及到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消费。 旅游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主要由旅游消费意识、旅游消费习惯、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水平、旅游消费结构等构成(田里、牟红;2007)。张凌云(1999)指出,旅游消费细分为基本消费、主动消费和随机消费三部分;其中主动消费指在参观景点、游玩娱乐等满足出游动机和目的地花费(张凌云,1999)。旅游消费活动内容繁杂,影响因素很多,从实质来看,旅游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个人精神需要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是高层次的社会性消费,它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受社会风气影响和制约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综上所述,旅游消费是人们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感性消费,虽然旅游消费水平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旅游者一般都不是把经济活动看成是旅游消费的目的(吴清津,2006)。综上所述,本文对旅游消费的定义采用宁士敏(2003)提出的定义:即旅游消费是旅游主体在有时间保证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出发,凭借旅游媒体创造的服务条件,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客体的购买和享用的支出(投入)总和。

旅游消费心理分析(1)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发生,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旅游消费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行为的实际观察表明,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习惯性、不可逆性、模仿性和复杂性等一些特性。国内有的学者(刘纯,1986)认为,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并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还为调查研究的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结构关系。 国外研究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专家学者很多。不过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模式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更好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正统的、主流的经济学家主张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并对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如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但是,许多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却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模式只涉及到消费者购买“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采取那种方式购买的问题。因此这些学者(F.M.尼科西亚,1960;J.F.恩格尔,D.T.科莱特,D.B.布莱克韦尔,1973;C.G.瓦特尔)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引入了大量的变数,建构了各种模式。这些模式从多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认为其消费行为完全符合所购买商品或产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变数因素分析、归类,发现影响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大类。 我们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将要对适合于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过程做一个描述。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因素分析结果,在考察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可以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的静态分析 使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描述时,可以不考虑时间序列,而只就影响消费行为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例如,旅游者为什么购买旅游产品(why)?购买什么样的旅游产品(what)?怎样购买(how)?在哪购买(where)?何时购买(when)?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就属于静态分析的方法,它考察的是影响消费行为方式的各种原因及消费行为本身的状态,而不考虑消费行为的过程及其变化。 (一)经济因素 在讨论经济因素限制下的旅游者消费行为描述时,我们把限制消费行为的非经济因素看作是已知的不变条件。有的研究表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因素有收入、价格和利息率(王小彬程鹏,1989)。 1.收入

旅游心理学第六章旅游者个性特点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7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授课方法课堂讲授授课 第五章旅游者的个性特点 章节名称 教学目的了解旅游者性格特点,更好为旅游服务 教学 四种气质类型 重点与难点 更正、补充、 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课堂讲授 课外作业P40 1、2、3、4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

第一节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中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每个人个别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不要评价别人没气质!) 二、气质的类型和特点(书上) 1类型 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类型。他认为,精神活动的根本力量是生命力,这种活动的力量如果趋向于事物,便形成外倾性人格,若是趋向于主观自身,便形成内倾型人格。外倾型人格心情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内倾型人格反应迟缓、沉静、孤僻、适应困难。不过极端外倾和内倾型的人只是少数,多数人处于内外倾之间。 日本学者大川竹二根据血型把人的气质特征划分为四种类型: A型气质的人,内倾保守、温和、老实稳重、多疑、怕羞、顺从、依赖他人、情感易冲动。 B型气质的人,外倾积极、感觉灵敏、镇静、不怕羞、喜交往、好管闲事。 AB型气质的人:兼有A、B型的特征。

O型气质的人,对己对人都是积极的,坚强、好胜、霸道、不听指挥、喜欢指使别人,有胆识,不愿吃亏。 艾森克的人格四格模型 提问: 1、由上面的研究可以知道,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且每个人的气质具有极其稳定的特点。哪一类气质好,哪一类气质差呢?(书上) 2、讨论:你是什么气质类型的人,并说说为什么? 一个班级里往往汇集了四种气质的人,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学习、班级工作和课余活动一定会搞得更好。同时,各种气质的大学生要注意自己气质的不足之处,胆汁质的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耐心,多血质的大学生警惕急躁,抑郁质的大学生要力争主动工作,粘液质的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等。 补充资料:成熟人格六要素 人,必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同学间、同事间、夫妻间、朋友间、与上司、与远亲、与近邻、与路人,每个场合所应该采取的应对方式都不同,除了要充分洞察现实环境之外,没有成熟失格,是很难适应这些复杂多歧、瞬息万变的环境的。 被称为“人格研究界第一人”的哈佛教授G·W·阿尔波特(1897-1967),运用现象

旅游消费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

旅游消费行为与社会文化 一、群体与旅游消费行为 (一)、群体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1、接受群体影响的原因 1)信息作用:消费者认为参考群体使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和应付环境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消费者最愿意收受那些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因此使一些参考群体的影响得以被接受。一个发挥参考群体信息作用的消费者一方面主动从参考群体中的某些成员那里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通过观察参考群体成员的行为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把某一参考群体当信息来源并不一定要与该群体产生直接的人际交往。这一信息传收过程的关键是影响者的可靠性。 2)功利作用:这个原因是指对个体顺从其他人或群体的喜好或期望的压力。 在购买环境中,消费者在下列条件下会产生顺从的倾向 (1)消费者相信自己的行为会被大家看到或知道。 (2)消费者意识到别人控制着奖赏或惩罚的选择。 (3)消费者有争取奖赏或避免惩罚的动机。 在这里,消费行为的可见性程度是很重要的。例如旅游消费必须是在家庭以外的社会公共场所进行,这种消费行为的可见性很强,所以受群体规范的影响就很大。一个人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愿意接受群体影响,因为他希望得到群体的奖赏或称赞,避免来自群体的惩罚。其实,一个人的所说,所做有时并非出自他个人的喜好,而是产生满意的社会效应的手段。 3)价值表现作用:人们一般是通过把自己与积极的参考群体相联系,或与消极的参考群体相分离的方法加强和支持自己的自我概念。价值表现作用就是与人的这种动机相联系的。群体的影响表现为两个不同的过程。第一,一个人可能利用参考群体来表现自己。第二,一个人可能就是喜欢这个群体并愿意接受其影响。不管出于哪种可能,这个人都会采取从该群体中派生出来的行为以建立或维持与群体的关系和通过这种关系所反映出的自我形象。 2、群体的影响作用 利用群体吸引旅游消费者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效应 1)名人效应:名人是很有吸引力的群体。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往往都有着众多的追随者。对公众来说,明星是生活的成功者,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理想。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请明星作广告,希望能在广大消费者中建立起明星与产品的相关联系。实际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电视商业广告都是利用"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在旅游业中更为明显。但旅游业利用名人的方式与其行业不同,在旅游业中,对人类某项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名具吸引力。他们所提供的不是消费榜样,而是旅游消费品本身。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摘要] 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方法, 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 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旅游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式。 [关键词] 旅游者; 消费行为; 模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发生, 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 旅游消费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行为的实际观察表明, 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习惯性、不可逆性、模仿性和复杂性等一些特性。国内有的学者( 刘纯, 1986)认为, 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 并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 如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 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 还为调查研究的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结构关系。 国外研究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专家学者很多。不过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模式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更好的问题上, 他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正统的、主流的经济学家主张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 并对模式进行定量分析, 如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但是, 许多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却反对这种做法,

认为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模式只涉及到消费者购买“什么”的问题, 而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采取那种方式购买的问题。因此这些学者(F . M. 尼科西亚, 1960;J. F . 恩格尔, D. T . 科莱特, D. B. 布莱克韦尔, 1973; C. G. 瓦特尔) 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 引入了大量的变数, 建构了各种模式。这些模式从多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 认为其消费行为完全符合所购买商品或产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变数因素分析、归类, 发现影响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 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 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大类。 我们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将要对适合于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过程做一个描述。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因素分析结果, 在考察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 可以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 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的静态分析 使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描述时, 可以不考虑时间序列, 而只就影响消费行为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例如, 旅游者为什么购买旅游产品(why) ? 购买什么样的旅游产品(what) ? 怎样购买(how) ? 在哪购买(whe e) ? 何时购买(when) ? 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就属于静态分析的方法, 它考察的是影响消费行为方式的各种原因及消费行为本身的状态, 而不考虑消费行为的过程及其变化。 (一) 经济因素

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平行比较研究,了解中外学术界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差别,然后提出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思考,以期对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市场导向。 1、以市场为研究导向 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应。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程,从早期的认知阶段、中期的过渡阶段,到近期的大发展阶段,旅游业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得到了长足和完善的发展。至今,旅游学这门学科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理论也日趋成熟,大部分原因在于各地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学者们研究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立学者,长期独立投身于旅游研究,对旅游这个交叉学科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国外旅游发展到现阶段,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因此,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国家或地区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生活水平,成为地区或国家的支柱产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旅游消费者的到来增加了地区基础设施的负担,给当地居民造成生活不便,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旅游目的地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传统。 鉴于此,国外很多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角度出发研究旅游业及其带来的影响。旅游消费者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出游动机以及旅游消费者市场,也就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重点。相对而言旅游业在我国起步则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此时,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第一个被批准的有关旅游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1988年韩也良的《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第一篇专门研究旅游的博士论文是1989年楚义芳的《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 中国旅游研究早期有地理学、经济学人士的较多介入,但由于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学科归设在管理学论文” target=“_blank”>管理学大学科下,目前中国的旅游研究在总体上主要由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学者所承担。因此,研究的学科取向就较多地局限在管理学和地理学领域,而其他领域的学者往往对旅游问题缺乏研究热情。同时,这还与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程度有关。在改革开放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中文系,江西南昌 摘要:大学生旅游成为新的经济亮点,大学生在求知心理、好奇心理、解脱心理等动机影响下,加入到 旅游大军之中,但因其消费水平的偏低,必然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旅游行为;旅游动机;旅游 旅游这一新的消费热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 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然而, 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使其旅游消 费行为呈现出和其它群体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对 大学生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才能掌握其特点,从而 进行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为的主观因素,是需要的表现形 式,旅游动机则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动因。大学生旅 游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求知心理。在一次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 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商学院在校本科生的调 查问卷中,-%.#/的被调查者回答外出旅游是为了开阔 视野[&]。可见,一批知识型学生旅游者为了探寻艺术的 真谛、物种的奥秘以及人类的生存,不惜风餐露宿,日夜 兼程,大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气概。

!、好奇心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不“无奈”。 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多数中学生的生活很单调,很压抑,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的全部就是读书,考上一所好大学。课余生活被挤压得毫无色彩可言,尤其是对那 些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而言,这种生活无异于心灵禁锢。进入大学后,“出去开开眼界”自然成了合理要求。 ’、解脱心理。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繁忙的学习 事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高度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精神长期得不到松懈,这将对人的身心产生极大的负作用。为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紧张心态,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不失为“缓解心灵压力”的良药。 %、顺从心理。有些大学生自己本来并没有旅游的念 头,但因朋友怂恿或老乡、同学相邀,也就跟着出门“转一转”。 #、时髦心理。生活是一台戏,人们不满足仅仅作为 观众,而希望登上舞台展示一番自己的风采。旅游正是 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之外表现自己,提供了一座“大舞 台”。[!]人们可以摆脱日常的束缚而充分地主宰自我,同时更可领略到一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繁”的超 凡脱俗的境界。旅游产品可谓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产品之一,旅游行为也是最时髦的行为之一。为了赶时髦,好向别人夸耀,自然要出去“走一走”。

第六章 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6章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1、选择: 1、一个安乐小康型的旅游者可能在朋友的影响下玩刺激性的项目,这体现了旅游者个性的(B) A差异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可变性 2、重大事件以及环境的突变都可能对一个人的个性改变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体现了旅游者个性的(C) A差异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可变性 3、个性特质为乐群、独力、紧张、怀疑的人一般会选择哪种旅游行为类型(C) A度假旅游 B国内旅游 C乘火车旅游 D冬季旅游 4、下列哪项不属于追新猎奇型旅游者的特点(D) A喜欢人迹罕至的旅游地 B活动量大 C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晤、交流 D喜欢乘车前往旅游地 5、根据VALS2方法划分,下列哪一个属于拥有丰富资源,地位取向;成功、事业性、重视意志和稳定甚于风险和自我发现;注重形象,崇尚地位和权威;受过大学教育(B) A实现者 B成就者 C体验者 D制造者 6、 “封闭性”消费者总的特点是(A) A静 B动 C平衡 D活 2、填空: 1、影响个体特征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2、消费者的个性结构有三个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3、个性特质有三种:基本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3、按照生活方式的开放和封闭程度来分,可以划分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放型三种。 4、 VALS2将自我取向分为三种:原则导向、身份导向、行为导向。

3、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综合。 4、简答: 1、个性的特征: 答:(1)差异性(2)稳定性(3)可塑性 2、儿童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不稳定性(2)独立性不强(3)好奇心比较大 3、青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注重科学追求时尚(2)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 (3)消费欲望强烈,冲动性购买行为比较多 4、中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旅游消费行为比较理智(2)旅游消费的计划性(3)价格敏感性比较强 5、老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求实性消费明显(2)怀旧心理强烈(3)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6、旅游消费者个性研究对旅游经营者的意义: 答:(1)对市场调查的意义: 市场调查是获得测量旅游者个性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 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调查来检验其为某一特定旅游者群制作的广告和宣传材料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2)对旅游市场细分的意义: 将不同的人按一定标准分为具有相似需求、欲望、希望和愿望的群体,以便与旅游企业寻找到合适的目标市场 旅游企业应根据人们不同的个性特质、自我意识以及生活方式来分析和细分化市场,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外在便利条件,选择适当的旅游细

文化与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

文化与背包客旅游消费行为 文化的解释 1.1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有上百种。Tylor(1924)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的综合体。司马云杰(1987)认为,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更通行的说法认为,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每位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都有其自身的学科背景以及出发点。但是,通过以上对文化定义的展示可以看出,众多文化定义中体现着对于文化的共同点的认识:文化是一种社会显现;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适应的文化,是价值的载体。 1.2旅游与文化的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属于文化范畴。旅游作为人类为满足了解异地、异质文化和自身审美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活动,从产生起就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专门为人们旅行游览提供服务的行业,旅游业凭借不断拓展的旅游资源、不断完善的旅游设施、不断改进的旅游服务而存在和发展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跨地区旅游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消费时尚。更由于人们物质条件逐渐殷实,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已不单纯停留在对景点的要求上,而是朝着文化品位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没有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就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旅游是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是文化出现的前提;文化是旅游的结果和目的,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旅游产生了文化,文化丰富了旅游,旅游与文化都是广义文化的产物。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既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横向地带来了国内地区问、民族间的文化传播,更促进了纵向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撞击与升华,进而形成旅游与文化的合二为一。 2 “背包客”及其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业发展的命脉掌握在旅游者手中,如果没有旅游者,旅游业也就不复存在。发展旅游业需要研究旅游者的行为规律,以期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的服务,了解并预测旅游者的行为,以便找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作为旅游消费者群体中逐步兴起的一个分支群体——“背包客”,其对外来旅游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改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因此,“背包客”的研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价值。 2.1“背包客”的含义 “背包客”,在英文中为Backpacker,是由Back一词演变而来,也就是背着背包做长途自助旅行的人,被称为“背包客”的旅行者往往是在有限的预算下进行旅行活动,所以他们对于旅行的规划、景点的独到之处也常有自成一派的见解。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大学的菲利普(Philip L.Pearce)和劳瑞(Laurie Loker—Murphy)根据其旅游行为特征认为:背包客偏好住廉价旅馆,注重与途中遇到的其他背包客交流,倾向于自己制定较随意的旅游计划,不愿接受导游服务,旅游时间一般较长等。其主要客源地为欧洲、美洲和澳洲。在我国,

旅游行业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旅游行业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引起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旅游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旅游消费者日趋成熟,他们不仅重视旅游设施,而且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旅游企业必须关注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管理措施,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要求。这迫切要求我们加快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培养相关管理人才。 一、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属于心理性消费动机,这是由消费者心理需要而引起的购买动机。 1.旅游能满足人们追求生活新鲜感的需求 新鲜感是包括惊奇、喜悦、清新和振奋等多种成分在内的满足感,追求新鲜感符合人的本性。工业化所产生的单调的紧张生活使现代人充满了对寻求新鲜生活的渴望。外出旅游可以接触到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做一些日常生活中没有条件做的事情,使自己得到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新鲜感的满足。 2.旅游能帮助人们摆脱孤独感和压抑感 人是自然中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满怀着爱的需求。他渴望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但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市

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和人之间也受到了竞争的威胁。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敌对和疏远的关系。雇主雇佣一个人就像雇佣一台机器。为了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他们互相利用,彼此之间没有其它任何兴趣。商人和顾客的关系也不例外,商人只关心赚钱,对顾客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毫无兴趣。在所有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实质上都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市场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冷酷无情,爱成了人类社会中一种十分罕见的东西。 旅游这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能够为人们提供这样一种环境。旅游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他们可以建立起纯朴、自然、坦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旅游业从业人员柔性的、富有人情味的服务使他们得到一种爱的满足。 3.旅游能帮助人们充分展示自我 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足轻重,能够登上生活舞台表演的机会不多,而能够羸得掌声和喝彩的机会更少。在旅游这个日常生活之外的舞台中,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通过享受“要人”或“贵宾”般的旅游接待服务,使他们有机会摆脱了渺小感,使自己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自豪感和极大的心理补偿。 旅游正是通过上述种种功能,满足了现代人求补偿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了日生活中产生的精神压力和烦恼。通过满足旅游者生活单一性和复杂性的矛盾需求,使其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点,促进了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者个体在进行旅游决策和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种种行为表现,统称为旅游者消费行为 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1,文化因素:(1)文化{决定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最基本的因素。它由基本的价值观、认知系统、欲望和行为所构成}(2)亚文化{民族,宗教,种族,地理亚文化群}(3)社会阶层{指一个社会相对稳定和有序的分类,每类成员都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和行为方式}2,社会因素(1)相关群体(Reference Groups)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或集体(2)家庭(3)角色和地位3,个人因素(年龄, 所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和自我概念等) 4,心理因素(动机,知觉,学习,信念和态度) 旅游需要与旅游动机 旅游需要的内容(变换生活环境以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探索求知的需要) 旅游者需要在旅游购买中的表现(习俗、时尚、炫耀、求美、方便、新奇、求名,偏好等心理需求) 旅游者购买动机(身心、文化、社会、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 旅游者购买动机的特点[(购买需求)转移性、(真正动机)内隐性,(复杂动机)模糊性、(比较选择)冲突性] 三种知觉过程1,选择性注意[与人们目前需要有关的,预期将出现的、差异度较大或较为特殊的] 2,选择性扭曲;(先入之见)3,选择性保留 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对营销人员来说,可以通过把学习与强烈驱动力联系起来,运用刺激性暗示和提供强化等手段来建立对产品的需求] “原产地国家”信念1,对原产地国家的印象因产品而异2,一些国家特别受欢迎的某些代表性商品3,对“原产地国家”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态度[营销启示:最好使产品与既有态度相一致,改变消费者的态度需要时间] 旅游组织的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组织机构的分类1,一般组织机构,[ 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是为了自己消费,如企事业单位、各种协会机构、社会娱乐组织等。] 2 , 旅游中间商,[则是为了盈利而购买产品和服务,包括各类旅游企业、旅游批发商、旅游代理商、旅游零售商等.] 影响一般组织机构购买行为的因素1,外部因素(1),经营环境(2),竞争者因素 2,内部因素【业务特点、经营宗旨、制度、组织结构以及购买中心或购买成员个人特点等】企业文化和公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商务人员的旅游购买行为 旅游组织机构的旅游购买过程;识别购买需求--建立购买标准--寻找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购买后评估和反馈。

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

“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 摘要:“面子”作为传统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认同”作为一种中介联接了“面子”文化和旅游消费行为,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消费文化系统。“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相互作用,其内容和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面子”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发挥“面子”文化的积极作用是建设健康旅游消费文化,引导旅游者理性地旅游消费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面子”与“面子文化” 对“面子”的阐述,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价值两个方面:面子既被视为个人心理的一种自我意象,也被看做是一种尊严或地位的象征。Brown&Levinson(1978)以人们在交往中的基本愿望和需求为依据,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和消极面子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赞许。朱瑞玲(1987)将面子划分为社会面子和自我面子两种。前者指符合外在社会要求的,包括个人拥有的身份地位、政治权利、学术成就等;后者指来自自我受求的,主要是个人内化的道德行为。周美玲(1994)认为。呵子既是一种心理构建.也是一种社会构建。翟学伟(1999)认为,面子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 Spencer-Oatey(2002)则将面子分为质的面子。它与个人属性的价值相关和社会身份的面子,它与社会或团体的角色以及人们所感觉到的公共价值相关。刘继富(2008)认为,面子的质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和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戚海峰(2009)认为,面子实际上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所期望达到或维持的一种为他人肯定和尊重的理想状态”。 中国人也常将“面子”称为“脸面”。佐斌(1997)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中国人认为有失脸面的四类行为是:违背道德、隐私暴露、能力缺陷和不良习惯。中国人的面子类型则主要有道德性面子、地位性面子、才能性面子和人际关系面子等。为了要面子,于是乎就产生了做面子、给面子、借面子与面子、争面子与保全面子、撑面子、对面子与挽回面子、交换面子与赠送面子等行为,并进而逐渐形成了“面子”文化。 二、“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 1.“面子”文化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表现 第一。旅游消费炫耀型。一些旅游者借某些超越其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以炫耀财富、身份与地位。如一味乘坐豪华游轮或头等机舱、下榻高星级或奢侈型酒店、享用高档餐厅的美食,甚至进行奢侈、浪费、享乐主义的旅游消费,这其中也不乏诸多超出实际消费能力的行为。在炫耀性心理支配下的此类旅游消费行为,常被炫耀性旅游消费者视为“挣得面子”的手段。第二,旅游消费跟风型。跟风型旅游消费行为指顺从社会潮流行为标准、规范及趋向引导而进行的旅游消费,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表现为避冷趋热、求名求热以及被动旅游消费等。以农村居民为例,目的地选择多偏好大中城市和省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目的地城市选择则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热点地区,为了“面子”宁愿忍受交通拥挤、住宿紧张、门票上涨的旅游环境,以致牺牲旅游质量。被动旅游消费的人,通常本无旅游消费意愿,或被人怂恿鼓动,或担心被看不起,或碍于“面子”不得不从众消费。第三,旅游消费时尚型。当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之时,某些旅游者为了有别于大众旅游,以突出自己的优越地位而尝试用更新颖、更刺激的旅游消费来建构旅游“面子”,并由此催生了许多时尚旅游方式的诞生,如背包游、徒步探险、自驾游以及高尔夫、潜水、跳伞、马术等所谓

旅游景点者购买行为案例分析.doc

旅游者购买行为案例分析 王先生:35岁,重庆某船运公司部门经理,月薪4000元,从小在北方长大。 王太太:32岁,某中学历史老师,月薪1800元,在重庆长大。 儿子:8岁,上小学二年级 爷爷:60岁,爱好书画,参加过中越战争 一个周末的夜晚,王先生一家在客厅里看电视,王先生拿着遥控板毫无目的地翻动着,寻找着好看的电视节目,儿子安安静静坐在他旁边,屏幕翻到旅游卫视,电视画面为迪斯尼乐园儿童游乐的场景。顿时,儿子大叫了起来:“我要去那儿玩,妈妈,我要去那儿玩。”妈妈平静地回答他说:“儿子,我跟你说,那是在日本,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怎么去玩啦?”儿子来劲了,大声叫道:“不行,不行,我要去日本,我要去那儿玩。” “行,放假了爸爸带你去玩。”爸爸敷衍道。 10点钟过后,孩子睡着了。先前儿子大闹的场面还在妻子脑海中浮现。 妻子对丈夫说:“你不是每年有一次带薪假期吗?” “咋啦?”丈夫不解的反问道。 “咱们家房子也买了,儿子现在还小,爸爸有退休工资,日子还算稳定。你看人家老李家,每年都出去玩一次,咱们还是在结婚前出去过好几次,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该出去看看,同时让咱儿子也长长见识。”妻子问答道。 “恩。”丈夫作出了回应,但没有说什么。 “暑假快到了,你看能不能把你的带薪假期移到暑假内,咱们暑假也出去玩一次。”妻子把想说的话说了出来。 “好吧,不过到哪里去玩呢?”丈夫表示赞同。 “这样吧,你查看一些资料,看哪里比较好玩。”妻子对丈夫回答道。 接下来,王先生在平时上班的同时,特别留意了一些旅游消息,偶儿也在上网查一些资料。 王先生开始查了一些国内著名旅游线路的资料,如九寨沟—黄龙、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丝绸之路等,这些旅游线路对他有相当强的吸引力。他在电视里看过九寨沟的一些画面,那里的水美得可以让人忘记一切;他想去丽江,丽江的水、丽江的桥以及纳西族人安逸祥和的生活方式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他还想到丝绸之路去看看,去追寻张骞的足迹,去领略中华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他想去的地方的太多了,王先生一时拿不定主意。他想到了妻子,妻子是中学历史老师,喜欢看人文景点,特别是一些历史遗迹。他想,能不能找到一条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重的旅游线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