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数学教学的“包装艺术”

谈谈数学教学的“包装艺术”

谈谈数学教学的“包装艺术”
谈谈数学教学的“包装艺术”

谈谈数学教学的“包装艺术”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数学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要使学生学起来“乐之”,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做一番精细的“包装”,使其以新颖、自然、有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所谓“包装”,即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使学生易学、乐学。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予以阐述。

一、通过史料介绍进行“包装”

法国数学家保罗·朗之万说:“在科学的教学中,加入历史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史,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公式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还可用数学家勤奋治学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今后在学生中借鉴。例如,在讲

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首先介绍了德国数学家高斯在童年巧算1+2+3+…+100的故事。凭借这种史料“包装”产生的“热效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轻松地用“首尾相加法”导出求和公式,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通过背景提供进行“包装”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通过学习它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若教学中适当揭示背景材料则可使学生把握学习数学的“价值”,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热情。如高中一年级数学上册中有一题:

已知数列求证:(1)这个数列

是等比数列;(2)这个数列中的任意一项是它后面第5 1/10 项的;(3)此数列的任意两项之积仍在数列中。此列若直接按教材讲一遍,学生听着枯燥无味。为此,我先给学生介绍其现实背景:因为这个数列具备(1)、(2)、(3)这些性质,则适合计量的十进制要求,常选作各种产品型号的分级参数。国家规定各部门的产品尺寸必须最大限度地采用这个参数系列。通过这样的背景“包装”,学生明确了这个数列的特殊意义,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建设学好数学的热情。

三、借助实验临摹进行“包装”

实验临摹能直接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单加深理解和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还能通过亲身实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如,在初中讲圆周率π时,我让学生预先剪几块大小不一的圆纸板,然后用细线缠绕圆纸板边缘一周,量出其长度,最后把该长度与所在圆的直径相比,结果得出每组值都大约等于3.14,这种有趣的现象使学生乐不可支,深感数学奇妙、有意思,这种实验临摹的“包

浅析艺术班数学教学策略

浅析艺术班数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0-11-05T11:29:56.703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魏俊 [导读] 如今的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单凭分数考上大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 魏俊(唐山市第十中学河北唐山063000) 如今的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单凭分数考上大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如: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等,我们的十中就是这样一所以艺术类特长生为主的特色高中,如何提高艺术生的文化教育,是我校每名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数学学科是艺术生高考的“短板” 1.1学生自身的特点:由于大部分艺术生对数学缺乏热情,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更有甚者几乎是0基础,再加上之前将过多的时间都用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和考试上,因此,大部分艺术生对文化课信心不足,特别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有的甚至产生听天有命、自暴自弃的心理。 1.2数学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对艺术生而言,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在高考成绩中与其他学生相比,成绩差别不会太大,而数学学好后能够与其他学生在高考的总成绩上拉开档次,这样数学就成为艺术生的“短板”,所以能否学好数学,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总成绩。 2.提高艺术生数学成绩策略 2.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使得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我校特点,用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在美术班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美中求美。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通过一系列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数学与美术、音乐等他们的专业课程有所结合,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改变以往对数学的消极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快乐的,创造地学习数学。 2.2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艺术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而数学是连贯性太强的一门学科,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常会表现出自卑感强,自信心差,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课堂学习任务;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习不好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行为上逃避学习。 针对艺术生特点,在课堂上我对于学生的错误从不立即打断、批评或挑剔,而是以鼓励为主,适当补充和完善答案的内容。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多表扬,才能变课堂“死水”为“活水”。我在讲课时凡是涉及初中重要,高中用的多的知识,都做专题复习,如二次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等,这样,学生不但夯实了高中基础知识,也慢慢将初中知识也捡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不要有怕的心理,遇到以前讲过而不会的地方,在现在又讲一遍,让学生体会到,不管以前基层怎样,只要好好学,一样可以学好数学。 2.3对艺术生的数学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深入了解艺术生特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增强有效性。据我观察,艺术生在学习上有如下明显特点:(1)、学习基础普遍低于同届普高生,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2)、对艺术课学习情有独钟,紧抓不舍,但对文化课热情偏淡,平日只看教材,不爱做题。(3)、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4)、学习无计划,很少预习和复习,听课走神,抓不住中心,不会做笔记,学习需要督促,主动性不强。 针对上述特点,教师就要确立学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化;由课堂教学主宰者向参与者、引导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向艺术家转变;由一言九鼎的评判者向激励、鼓励的评价者转变。为照顾到每个学生,我们应该把教学活动设计得具有层次,有容易的,有较难的题目,使班级内的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想法,逐渐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对艺术生的教学要重点抓基础,让学生自己列出学习计划,并针对每一名学生的自身特点完善他的学习计划。争取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2.4熟能生巧,练能生智,持之以恒。 只听课不做题是艺术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经常对我说,他们听课能听懂,就是自己不会做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太懒,做题太少,甚至根本就不做题。一个学生,无论他智力如何,只要他不做题不训练就不会有什么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我也常对学生开玩笑说:“听懂不做题,胜似木乃伊”。有些学生,只满足于理解记熟基本的公式、定理、定义,而不愿意做题训练。当然,掌握基本知识是做技巧题、难度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想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解答巧题难题,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行。 要知道,只有持之以恒做题训练,才能加深对基本公式、定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地去反复讲解公式、定理、定义会显得枯燥乏味。培养思维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要想培养思维能力只凭兴趣是不行的,因为兴趣不是天天有的,它并不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深奥难懂的一门学科,培养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很可能要经过枯燥无味心烦意乱的一段时间。如果一时吃力有困难,一时听不懂就放弃,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玩,那将什么也培养不出来。有的学生听课一节,放弃两天,有的一边听一边玩,学习数学不具备连续性持久性,那当然什么也学不懂。只要学生有恒心有毅力,顽强地坚持下去,就会豁然开朗,就会真正地入门入迷。 2.5有选择有放弃,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很多数学老师总是走两个极端,或者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地补充课外题,或者以“本”为本,不求拓展,错误地认为艺术生能把课本学好就不错了。 越是艺术生越不能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因为课本并不简单。课本是为素质教育编写的,有些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题型,或者抽象深奥,或者繁琐冗长,而高考考着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就回避不讲,或者大体讲一下,学生能听懂更好,听不懂就只作为一种了解

数学教学开导艺术

数学教学开导艺术 启发是教学得法的基础和条件。启发的艺术是研究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启发常常被认为与问答等同,以为启发就是问答,进行问答教学,也就是进行启发教学了,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启发与问答是不同的,问答充其量是启发的一个部分,而启发则除了问答艺术外,还有讲授、讨论、演示等艺术,这些方面也有启发的艺术内涵。因此,启发艺术是表现在教学各个方面的广泛的艺术范畴。 1启发艺术的涵义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易;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易;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合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积极鼓舞和督促学生,而不强迫抑制他们,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越俎代庖,立即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在这里,“启发”具有引导、鼓励、启迪等涵义,启发的艺术表现在引导、鼓励和启迪等方面。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需要,适度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

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启发的要素 启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启发情境、启发材料、启发时机和启发力度等要素。2.1启发情境学习起源于新的学习情境。合适的情境应该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思维定向。学习情境首先要具有环绕性。“情境必须和学习者及其面临的问题有关,即环绕人——题系统产生。情境使人接触、感受和产生问题所促成的思维活动,把问题内化,成为学习者自己的问题。”学习情境还要具有恰当性,即始终保持在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中等强度上。 2.2启发材料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内容直接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顺应是改造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以适应新内容的需要。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话说,“刺激输入的过滤和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造,以适应现实,叫顺应。”启发应根据新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同关系提供不同的材料。当新学习材料或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是同化关系时,则启发应选择能唤起对旧知识回忆、重组和再造的材料,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着力;当新学习材料或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是顺应关系时,则启发应选择提供先行组织者材料,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数学家外尔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这一语道破了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授人以渔,教会方法。教学多年,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认识钟表》这一课,我先向学生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新朋友来”,然后课件出示并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时针、分针、秒针一个个飞到表盘上,展示在了大屏幕上。学生兴奋不已地说着它们的名字,接着时针、分针、秒针分别动起来,学生观察着它们走的速度,比较谁快谁慢,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时间换算做好铺垫。 二、锤炼学生的心理 培养学生健全的品质,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例如,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自信,坚强的意志,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和学生做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良好愉快地交往,可以构建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则不言而喻。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作为教

学中的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成长,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诱导,使每个学生都发展顺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注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彼此补充、不断进步。 四、以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导入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将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在一种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时,就会感到亲切和自然,就会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例如,“图形的变换”就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物体及其运动、变化,是对物体运动、变化的数学抽象。教学时从生活中去选取材料,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数学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相对来说逻辑性强,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惫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无味,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竞赛、动手操作、引入情境进行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学习。另外,对小组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进行监督管理,不能留下任务就放任学生自由发挥,要有适当的引导与调控,否则很容易形成场面很热闹,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的局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2-04-28T09:50:24.84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许惠珍 [导读] 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常乐中学许惠珍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能运用自如地把备课中丰富的教学在课堂这个艺术舞台上传授给学生,尽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他们总有共性的东西,掌握了共性,也就掌握了规律。下面我来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上的一些见解。一、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例如;在证明梯形中位线性质时,提问学生如何做辅助线时在学生正确作出辅助线后,(我思考后不能正确作出),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这样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最后指出通过作辅助线把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处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的一种想方法。 二、互动式的艺术 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再仅仅为新课的铺垫服务,它更多的关注于如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教师必须把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控制权,在互动中,要放得开,收得住。 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不必要的分析、讲解,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意见的交锋,促进思维灵感的产生。 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 三、评价的艺术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我们主张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加以肯定、表扬、鼓励,回答错误时,不能挖苦言语,你有没有听课,用“你真笨”等带刺,伤害学生的自尊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对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的评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迸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记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的把握这些问题,及时改迸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始终完善、和谐地迸行。 四、课堂反思的艺术 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教师要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教学艺术探讨永无止境,还有很多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123123 近段时间我读了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主要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和缪建平等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他们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下面我重点谈谈刘可钦和徐斌两位名师的在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做法以及我的一些体会。 一、追求常态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 刘可钦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和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多年来,她一直在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她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他的生命课堂: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刘老师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教师要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例:“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刘老师认为这样对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不利,打击它的自信心,差一点的就不会举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就更不敢举手了。换成这样的话说可能会更好。“XX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请学生发言时应该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教师要介绍新方法时可以这样说:“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

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 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 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 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 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 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 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 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 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 生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 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 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 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 到全面发展。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

数学教学中“导”的艺术

数学教学中“导”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3-01-11T15:13:32.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00期供稿作者:张孝敏[导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张孝敏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二中心小学405400 摘要:巧妙的导课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同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沟通知识的新旧领域,加速旧技能的迁移、新技能的形成,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课 何谓“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去“导”,怎么去“导”,这的确是门艺术。通过“导”,可以让学生自奋其力,以达到自致其得的目的。导得好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导课应具有“趣味性” 1.悬念激趣。如教学“年月日”,在导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喜欢侦探吗?你们知道著名的侦探是谁?想不想像福尔摩斯一样帮老师破案?”这样用悬念开场进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情境激趣。教学“秒的认识”的导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同学们,2011年的春节晚会你们看了吗?有谁坚持看到晚上12点的?那你们还记得新年钟声敲响时的情景吗?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12点时的情景)。师生一起倒数“10、9、8……”刚才我们所数的“10、9、8、7、6、5、4、3、2、1”是以什么为时间单位?(秒。)如此导课,就将这一熟悉的并且特别容易煽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场面很好地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秒的长短。 二、导课要选择合适时机 1.导在关键点。例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有一题:“某班有学生不到五十人,其中女生正好是男生的80%,这个班有学生多少人?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学生初看这道题,都面面相觑,认为无法解答。这时教师作了如下引导:“想一想,学生人数应该是个什么数?”“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理解?”一下子,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很快,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法,有的用分数解,有的用比例解,有的用方程解……一道看似无法解答的题,由于教师在关键处点拨了一下,便迎刃而解了。 2.导在意外处。例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可以以“文具超市”这一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顺利地进入第二环节时,不料一学生手举标价“ 3.50元”的圆珠笔问道:为什么我的笔3.5后面有一个“0”?未等笔者回答,有人已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5元的物品有写成5.00元的。面对反应热烈的学生,笔者及时表扬他们善观察、爱动脑、敢发问,并肯定商品的标价经常是有在小圆点的后面出现一个或两个零的情况。今天屏幕上的数,小数点后面都没有“0”,是不是电脑博士不小心写错了呢?同学们只要继续与老师一起研究,就肯定会找到令你满意的答案。 3.导在意犹未尽处。例如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的小结:同学们通过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欣赏和发现了众多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相信大家的兴趣很高,你们一定也想自己设计一幅或几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吧?那就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吧!同学们在如此激昂的鼓动下,挥毫作画。 三、导课要选择恰当方式 1.以旧带新式。如一位同仁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80页的两步应用题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出示一道一步计算的复习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花?”然后再逐步改变问题、补充变成一道较复杂的一步应用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回顾了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这时,再改变第三个条件,变成:“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由此自然过渡到例题,易于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2.悬念激趣式。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接着教师举出几个比较大的数,如5127、5271、2157等,告诉学生它们也能被3整除。学生笔算证实后,教师告诉学生:教师不用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并让学生报出一些数考考老师。当老师随口说出正确的判断时,学生想要探究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再开始本课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设疑导入式。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显示了圆的形成,并启发学生:“看了这个圆,你觉得圆给人的感觉怎么样?”“我觉得圆而饱满。”“我觉得圆胖乎乎的。”“我觉得圆非常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当学生说到汽车的车轮是圆形时,教师设疑:“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仅仅是因为圆形的车轮给人的感觉比较美吗?如果掌握了圆的特征,你就明白这是为什么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