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骨科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骨科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骨科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骨科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目标一:能有效预防足下垂

1、有足下垂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评估发生足下垂高风险患者:截瘫、腓总神经损伤、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

3、卧床休息时保持足背伸90度中立位,在足部置放一个软垫,避免足悬空。

4、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足下垂的辅助用具。

5、指导、督促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主动踝泵运动,每日4次,每次5-10分钟。

6、指导、督促截瘫、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被动作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每日4次,每次15-20分钟。

7、及时准确的记录护理过程。

目标二:正确摆放病人技体功能位

1、肢体功能位符合病人病情需要,利于骨病康复。

2、病人感觉舒适,骨突处有合适衬垫,避免局部压疮发生。

3、肩关节:外展45度,前屈30度,外旋15度

4、肘关节:屈曲90度

5、腕关节:背屈20-30度,尺倾5-10度

6、髋关节: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15度

7、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180度

8、踝关节:背屈90度

9、能在病情允许下有计划指导个体化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或减少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目标三:防范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1、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采用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表评估有发生风险的患者。

3、术后患者抬高患肢时,不建议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4、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四次,每次5-10分钟。

5、病情许可时鼓励饮水2000ml/天,早期下床活动或离床坐位,有预防便秘的措施。

6、指导患者避免吸烟,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

7、运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护理单准确观察记录临床观察各项指标及护理措施。

目标四:严防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脱位

1、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小册子。

2、按照《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中的内容,准确评估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

3、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

4、使用便盆时,患肢与便盆在同一水平线上。

5、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90度。

6、指导患者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弯腰拾物/不可坐矮凳或软沙发。

7、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助行架/长杆辅助器/坐厕加高器。

8、按照《使用防跌到评估及措施单》中的内容,防跌到护理。

9、发现患者患髋突然出现弹响声、活动受限、双下肢不等长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单》中记录。

目标五:保持有效的下肢骨牵引

1、建立骨牵引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单。

2、保证牵引绳在滑车内;防止牵引架向一侧倾斜。

3、下肢牵引床尾摇高20~25cm度。

4、保持牵引绳要与患肢长轴长一直线。

5、牵引重量不能随意增减;量要悬空,不能碰地上或床沿。

6、严防在转移体位时放松牵引。

7、严防棉被/衣物压放牵引绳。

8、发现牵引弓脱落、移开及时报告医生调整,并记录。

目标六:及时发现膝关节手术后腓总神经受压/损伤

1、评估患者手术肢体的体位。

2、观察膝部绷带包扎松紧情况,以能伸入一指为宜。

3、按《外周血循环观察评估护理单》评估标准评估患肢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及肢体肿胀情况并记录。

4、发现病人患肢足部不能背伸或背伸乏力,发现患肢小腿前外側伸肌及足背前、内側出现麻痹感等感觉障碍情况时马上报告手术医生。

5、准备好拆除伤口敷料及加压包扎绷带的准备。

6、组织护士学习腓总神经受压/损伤的临床观察及典型个案分享。

目标七:保持颈椎损伤/手术后病人呼吸道通畅

1、收治颈椎损伤前及颈椎手术前常规准备吸氧、吸痰装置。

2、教会病人深呼吸及正确咳痰方法。

3、颈椎术后24小时内每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如有以下异常情况,马上报告医生:引流量>100ml/h,呈血性,持续3小时,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引流量术后12小时内突然减少,患者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提示有颈部切口血肿发生的可能。

4、在高级责任护士或专科护士指导下运用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呼吸功能观察护理单。

5、痰液粘稠度3度伴排痰困难、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病人、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或颈围增粗、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准备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套管、呼吸气囊等急救准备。

目标八:提高脊柱骨折病人翻身的安全性

1、有脊柱专科翻身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请、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

3、翻身前有告知患者翻身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4、每2-4小时翻身一次或根据病人需要翻身。

5、有足够人力和使用正确的轴线翻身方法。

6、翻身前后放置好各种管道,保持管道通畅。

7、指导具有配合能力的病人全身放松,双手交叉放置胸前,双腿曲起。

8、翻身过程始终保持患者头、颈、肩、腰、髋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符合生理曲度。

9、翻身过程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询问舒适度。

10、翻身时为患者保暖,保护病人隐私并防止坠床。

11、翻身时为患者背部有翻身枕支持身体,两膝之间放有软枕并使双膝呈自然弯曲状。

12、准确记录翻身时间。

目标九:正确使用助行器

1、根据《肘杖护理单》评估内容:使用前评估双上肢肌力需达到四级、双下肢三级肌力以上。

2、正确调整助步器高度:患者仰卧,双手放身旁,测量自尺骨茎突到脚后跟的距离再加2、5cm。

3、协助并指导患者正确离床:关节置换患者从术側离床;下肢骨折后、截瘫、不完全截瘫、下肢单側无力患者从健側离床。

4、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步行前站立在助行器中间,双足尖与扶手側脚架在同一水平线上;行走时先向前移动助行器20cm,健側先迈步患肢后移动助行器中间。

5、制定助行器使用的护理指引。

精选专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

护理质量指标监测科室:甲状腺外科科 负责人:张红妹

一、甲状腺外科护理质量指标 (一)术前健康教育知晓率 一、指标的定义和意义 (一)指标的定义 定义:指手术后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出 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统计周期内手术后患者尿潴留发生例次数(需要插导尿管排尿的患者)与统计周期内手术后不插导尿管患者总人日数的百分比称为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手术后患者:指在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后直至出院的患者 (二)指标的意义(注:相关说明清晰,简要阐述专科指标与护理质量、病人安全的关系,有效监测的意义) 术后尿潴留如果处理不及时需插导尿管协助患者排尿增加感染及尿道损伤的几率。通过对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的监测,能及时了解尿潴留发生的趋势、影响因素等,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与管理,进一步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测量方法 (一)计算公式 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同期住院患者术中未插导尿管术后发生尿潴留的例数术后尿潴田的发生率统计周期内手术中未插导尿管的患者总数 X100% 说明:统计周期为每月 纳入标准:“尿潴留纳入标准”:所有手术中未插导尿管的在院患

(二)数据及来源 1.数据收集的方式 计算住院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周期为月度,有小夜班护士每天登记数据,根据小夜班护士统计的数据获得当日手术中未插导尿管患者的总数和发生尿潴留的例数。 2.数据检查内容及标准 主要检查: (1)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2)护士术前宣教是否符合标准 (3)术后护士对尿潴留的预防措施是否到位 3?附件:甲状腺外科尿潴留发生率查检表 患者姓名:住院号: (三)目标值 1.现况值:2017年10月1日-2017年11月30日,甲状腺外科手术后 未插导尿管的病人数为32人,术后发生尿潴留需导尿的病人数为3人,占9.3%。 2.目标值:通过在科室认真整改,总结经验教训,争取208年全年发生尿潴留的病人占总人数的5危右 三、指标的使用 1.原始数据汇总

骨科专科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骨科专科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目标一:能有效预防足下垂 1、有足下垂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评估发生足下垂高风险患者:截瘫、腓总神经损伤、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 3、卧床休息时保持足背伸90度中立位,在足部置放一个软垫,避免足悬空。 4、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足下垂的辅助用具。 5、指导、督促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主动踝泵运动,每日4次,每次5-10分钟。 6、指导、督促截瘫、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被动作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每日4次,每次15-20分钟。 7、及时准确的记录护理过程。 目标二:正确摆放病人技体功能位 1、肢体功能位符合病人病情需要,利于骨病康复。 2、病人感觉舒适,骨突处有合适衬垫,避免局部压疮发生。 3、肩关节:外展45度,前屈30度,外旋15度 4、肘关节:屈曲90度 5、腕关节:背屈20-30度,尺倾5-10度 6、髋关节: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15度 7、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180度 8、踝关节:背屈90度

9、能在病情允许下有计划指导个体化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或减少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目标三:防范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1、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采用AUTAR DVT风险评分表评估有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患者。 3、术后患者抬高患肢时,不建议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4、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四次,每次5-10分钟。 5、病情许可时鼓励饮水2000ml/天,早期下床活动或离床坐位,有预防便秘的措施。 6、指导患者避免吸烟,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 7、运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护理单准确观察记录临床观察各项指标及护理措施。 目标四:严防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脱位 1、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小册子。 2、按照《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中的内容,准确评估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 3、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 4、使用便盆时,患肢与便盆在同一水平线上。 5、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90度。 6、指导患者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弯腰拾物/不可坐矮凳或软沙发。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疼痛科 2018 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响应我院护理部 2018 年不断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服务理念,突出抓好护理服务质量,以创三级儿童医院为目标,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重点,落 实PDCA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我科护理技术水平提高,特实行三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络体系,依据护理专业特点组建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对重点环节坚持重点检查,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制定实施方案方案如下: 一.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实行护士长—护理质量组长—质控成员组成科室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设两个护理指控小组,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二.各护理质控组成员职责: (一)开展科室护理质量监控活动,每名质控员负责2-3 项护理指控内容。 (二)按照医院护理质量委员会下发的考核标准每月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动态考评,并及时给予效果追踪评价。 (三)充分发挥护理质控成员的作用,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每月质控小结一次,召开质控会,分析,汇总,总结,找出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措施追踪评价。 三、护理质控管理组人员组成: 护士长:丛雅婷N3 护理质控组长:候焕焕N2苟丹N2 质控成员:王敏娟N1 穆妮 N1 薛雪艳 N1 苗艳 N1王星星N1 四、各质控成员负责质控项目: 第 1组:

组长:候焕焕 组员:穆妮薛雪艳王星星 质控项目: 候焕焕:健康教育、住院患者压疮管理环节、住院患者坠床/ 跌倒环节王星星:身份识别、围手术期管理、患者转运交接环节 薛雪艳:优质护理服务、消毒隔离、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 穆妮:急救用物、急救仪器设备药品、危重病人护理 第2 组: 组长:苟丹(休产假) 组员:王敏娟苗梅质 控项目: 王敏娟: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知晓、护理文书、护理人员行为规范苗艳:出入院护理环节、安全用药、分级护理 四.护理质控目标: 结构指标: 1、科室管床护士与病床比例平均1:0.4逐步达到1:0.6 2、护士离职率≦ 5%

骨科专科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骨科专科护理十大安全 质量目标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骨科专科护理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目标一:能有效预防足下垂 1、有足下垂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评估发生足下垂高风险患者:截瘫、腓总神经损伤、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 3、卧床休息时保持足背伸90度中立位,在足部置放一个软垫,避免足悬空。 4、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足下垂的辅助用具。 5、指导、督促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主动踝泵运动,每日4次,每次5-10分钟。 6、指导、督促截瘫、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被动作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每日4次,每次15-20分钟。 7、及时准确的记录护理过程。 目标二:正确摆放病人技体功能位 1、肢体功能位符合病人病情需要,利于骨病康复。 2、病人感觉舒适,骨突处有合适衬垫,避免局部压疮发生。 3、肩关节:外展45度,前屈30度,外旋15度 4、肘关节:屈曲90度 5、腕关节:背屈20-30度,尺倾5-10度 6、髋关节: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15度 7、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180度 8、踝关节:背屈90度 9、能在病情允许下有计划指导个体化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或减少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目标三:防范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1、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采用AUTAR DVT风险评分表评估有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患者。 3、术后患者抬高患肢时,不建议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4、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每日四次,每次5-10分钟。 5、病情许可时鼓励饮水2000ml/天,早期下床活动或离床坐位,有预防便秘的措施。 6、指导患者避免吸烟,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 7、运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护理单准确观察记录临床观察各项指标及护理措施。 目标四:严防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脱位 1、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小册子。 2、按照《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中的内容,准确评估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 3、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 4、使用便盆时,患肢与便盆在同一水平线上。 5、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90度。 6、指导患者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弯腰拾物/不可坐矮凳或软沙发。 7、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助行架/长杆辅助器/坐厕加高器。 8、按照《使用防跌到评估及措施单》中的内容,防跌到护理。 9、发现患者患髋突然出现弹响声、活动受限、双下肢不等长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单》中记录。 目标五:保持有效的下肢骨牵引 1、建立骨牵引护理指引、健康教育单。 2、保证牵引绳在滑车内;防止牵引架向一侧倾斜。

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错误。 1.建立并落实手腕带佩戴相关制度与流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手术患者身份的标示。确保对手术患者正确、手术部位正确。 2.手术科室要建立并执行手术患者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准确掌握患者基本信息。 3.建立并落实手术部位识别相关制度与流程。对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患者送达术前准备室或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对手术侧或部位做规范统一的标识,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 4.手术科室和手术室对手术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至少同时使用姓名、住院号(唯一身份识别方式)两项核对患者身份。 5.建立并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流程,按照《手术安全核对单》内容,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本院手术一助或主刀医生、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依次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逐项进行核查,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并按要求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确认。 (二)严防手术物品遗留体内。 1.建立并执行手术物品清点制度,所有手术均应进行物品清点。

2.建立预防手术异物遗留操作规范以及物品数目不清或完整性不确定时的应急预案。 3.手术物品清点前、后,巡回护士须保持手术间整洁、地面无杂物。 4.台上所使用的敷料必须附有X线显影条,清点时必须完全展开,不要重叠,并检查显影条是否存在和完整,术中不得剪切及随意挪用。 5手术物品清点时机:手术开始前、关闭空腔脏器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 6.手术物品清点内容:手术包中各种器械、敷料及开启在台上的其他易遗留在体内的用物(包括器械附属结构),确认其完整性,准确将数量记录在“手术器械敷料登记表”上并签名。 7.手术物品清点原则:手术物品时必须完全摊开敷料,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按照相同次序,同时发出声音唱点。 8.手术开始术前所有物品清点完毕,巡回护士按“手术器械敷料登记表”上记录的物品名称和数量复述一次,与洗手护士再次确认,防止记录错误。 9.器械护士应在使用各种器械敷料前、后再次检查其完整性。 10.及时清点并记录手术中追加的用物。 11.手术结束后器械离开手术间前,手术护士须再次清点手术物品数目和检查物品完整性,准确无误后方可离开。 12.如因病情需要术后仍留置在患者体内的物品,洗手护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浠人医呼吸内科 范学荣 主要内容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意义及概念 护理质量安全目标 护理安全考核评分标准 结合?°四化卫生院?±标准要求需要准备5项文件资料: 1.护理学科发展规划(三至五年发展规划) 2.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计划、目标、达标措施) 3.规章制度(更新的分级护理制度、静脉治疗行业标准) 4.服务流程(重点环节的过程流程) 5.技术规范 护理质量管理 【组织体系】 1.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文件) 2.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结构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工作职责】 1、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 2、制定全院护理管理目标,制定、完善各项护理质量标准。 3、制定并完成质量控制计划。 4、定期检查、考核,对护理管理目标及各项标准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并进行评价,体现质量持 续改进。 5、汇总检查结果,并向相关科室反馈考核结果。 6、进行原因分析,与临床科室共同提出改进措施。 7、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有关内容讲课。 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要求 【工作安排】 1、全院各护理单元每月至少有重点内容检查一次;每季度全面检查一次。 2、检查内容包括:综合检查、重点检查、夜班检查和出院病历检查。 综合检查考核内容:病房管理、安全管理、危重(一级护理)患者护理、基础护理操作及急救操作、消毒隔离、急救物品管理、各种药品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调查、各种护理文书检查;手术室、供应室、急诊室、门诊各诊室的质量控制;护理人员劳动纪律及规范服务等。 重点检查内容:针对上一轮检查中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及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检查发现的问题重点检查;重点科室手术室、急诊等重点部门重点检查。 满意度调查:根据不同科室制定满意度调查表,全院每季度进行一次满意度调查,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 夜间护理质量:每周安排护士长值班,检查夜间护理质量。 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要求 3、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重点检查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检查改进情况。 4、每季度对病区的护理质量全面检查一次,召开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 5、每季度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压疮事件的分析。 6、年终汇总1年检查结果。

骨科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骨科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加强创伤患者早期病情识别与处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生存率。 1.建立与实施创伤患者救护配合制度,建立绿色通道。 2.有创伤救护配合的相关操作指引,并落实到位。 3.护士对创伤四项技术操作熟练,包括各种止血方法、常用包扎手法、四肢固定要点、搬运注意事项。 4.严格遵守创伤救护原则,先救命后治病,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转运。 5.迅速作好伤情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处理开放性气胸和维持循环系统功能,警惕创伤早期并发症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肺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脊髓损伤、重要内脏器官损伤等,配合医生确定实施抢救方案。 (二)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前瞻性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1.按照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高危风险因素,前瞻性进行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2.建立并落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指引,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 3.建立并落实断肢再植/皮瓣移植组织血运的护理指引,警惕皮瓣移植手术后动静脉危象发生。 4.保持颈椎损伤/手术后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痰液粘稠度Ⅲ度、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颈部

肿胀,呼吸困难或颈围增粗、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准备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套管、呼吸气囊等急救准备。 5.及时发现脊柱手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压迫症状: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及反射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6.正确搬运/移动脊髓损伤患者,危重患者不明病情时,尽量不移动患者,注意患者的呼吸及脸部表情,未排除有骨折及脊椎损伤时必须作好固定后再进行搬运,避免二次损伤。 (三)防范或减少骨科高危并发症的发生。 1.预防DVT。能够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的患者。对高危风险人群,启用DVT观察评估表。术后抬高下肢时,避免腘静脉受压,以免影响下肢深静脉回流。鼓励早期踝泵运动及尽可能早离床活动。劝吸烟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粘稠度。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使用抗凝药物者,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2.预防髋关节脱位。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位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90度。指导患者手术后三个月内避免下蹲/避免交叉腿/避免弯腰拾物/避免坐矮凳或软沙发,并做好患者出院后生活自理指导,包括上下床、洗漱、如厕、穿戴、出行等注意事项。 3.避免腓总神经损伤。各种石膏、夹板、皮牵引、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及采用CPM治疗患者,应避免腓总神经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

2015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为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护理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质量零缺陷,护理服务零投诉的目标要求,以创二级甲等医院为核心,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重点,落实PDCA的质量管理方法,采取目标式、数据化管理促进医院护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制定本年度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一、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培养一支良好的护理质量管理队伍 1、完善由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八个护理质控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内容。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分为病房管理质量控制组、基础护理质量控制组、护理记录质量控制组、护理规章制度落实组、三基训练控制组、护理服务质量控制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质量控制组。 2、落实各专科护理小组技术指导的职责,专科小组分为压疮/伤口防治管理小组、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等。为压疮的治疗以及安全输液提供技术指导,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安全。 3、护士长为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成立相应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明确职责落实到位,并要求有质控记录可查。 4、采取以科室自控为核心,院控为重点的二级质控模式,以达到护士能自觉规范执业的目的。 二、修订、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护理质量检查持续改进记录表

1、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根据卫生部2012年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并在2017年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并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各项质量标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注重护理效果的评价。各专业小组要及时修订各组的检查标准,护理管理组增加护理核心制度检查等。 2、修订护理质量检查表格,将检查结果、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效果评价融为一体,直观体现持续改进效果。 三、制定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目

医院骨科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文档序号:XXYY-AQMB-001 版本编号:AQMB-20XX-001 XXX医院 骨科护理专科 安全质量目标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骨科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加强创伤患者早期病情识别与处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生存率。 1.建立与实施创伤患者救护配合制度,建立绿色通道。 2.有创伤救护配合的相关操作指引,并落实到位。 3.护士对创伤四项技术操作熟练,包括各种止血方法、常用包扎手法、四肢固定要点、搬运注意事项。 4.严格遵守创伤救护原则,先救命后治病,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转运。 5.迅速作好伤情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处理开放性气胸和维持循环系统功能,警惕创伤早期并发症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肺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脊髓损伤、重要内脏器官损伤等,配合医生确定实施抢救方案。 (二)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前瞻性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安全。 1.按照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高危风险因素,前瞻性进行风险因素护理干预。 2.建立并落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指引,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 3.建立并落实断肢再植/皮瓣移植组织血运的护理指引,警惕皮瓣移植手术后动静脉危象发生。

4.保持颈椎损伤/手术后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痰液粘稠度Ⅲ度、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或颈围增粗、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准备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套管、呼吸气囊等急救准备。 5.及时发现脊柱手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压迫症状: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及反射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6.正确搬运/移动脊髓损伤患者,危重患者不明病情时,尽量不移动患者,注意患者的呼吸及脸部表情,未排除有骨折及脊椎损伤时必须作好固定后再进行搬运,避免二次损伤。 (三)防范或减少骨科高危并发症的发生。 1.预防DVT。能够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高风险的患者。对高危风险人群,启用DVT观察评估表。术后抬高下肢时,避免腘静脉受压,以免影响下肢深静脉回流。鼓励早期踝泵运动及尽可能早离床活动。劝吸烟者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粘稠度。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使用抗凝药物者,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2.预防髋关节脱位。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教会患者离床时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位时患肢与身体的角

专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

护理质量指标监测科室:心血管内科 负责人:崔岩

一、全院通识性护理质量指标 (一)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 一、指标的定义和意义 (一)指标的定义(注:定义明确,纳入/排除标准清晰) 例如: 1.跌倒:指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可伴有或不伴有外伤。 2.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例次数(包括造成或未造成伤害的)与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总人日数的千分比称为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3.住院患者:包括所有住院患者和急诊观察室患者。 (二)指标的意义(注:相关说明清晰,简要阐述专科指标与护理质量、病人安全的关系,有效监测的意义) 二、测量方法 (一)计算公式(注:公式明确,必要时解释分子、分母含义,纳入/排除标准清晰) 公式=分母 分子X100% 说明: 例如: 1.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日数 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人倒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中发生跌X100% 说明:“统计周期”为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

纳入标准:“跌倒的纳入标准”:所有的住院患者、急诊观察室的患者发生的跌倒,同一患者多次跌倒每次都需要计一例。 (二)数据及来源(注:1.数据查检标准清晰、科学、关注重点;2.数据收集流程明确、规范,数据真实可信;) 1.数据收集的方式(注:简要概述统计周期,数据收集的方式及来源) 例如:计算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周期为月度、季度、半年和全年;根据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获得统计周内跌倒/坠床发生例数;统计周期内住院患者人日数可以通过“信息之窗”病房工作报表中获得。 2.数据检查内容及标准(注:简要概述检查的内容和标准,另附查检表) 例如:主要检查: (1)跌倒/坠床发生率; (2)患者入院时的Morse跌倒/坠床评估量表评估是否符合标准; (3)护士对跌倒/坠床的评估处理与记录是否完整; (4)护士对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是否到位; 3.附件:xxx查检表 (三)目标值 1.现况值(注:根据前期汇总分析科室存在问题,得出现况值) 2.目标值(注:设置2018目标值) 三、指标的使用(注:月度汇总分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数据汇总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改进措施(注:根据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4.成效(注:有前后对比) 二、XXX科护理质量指标

神经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神经专科护理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意识障碍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使用“腕带”作为意识障碍患者识别标识制度。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转床或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或更换腕带信息,并做好交接班。每班检查患者腕带处皮肤情况一次,慎防佩戴部位皮肤过敏、擦伤等。 2.为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各种操作、治疗、护理、转运及检查时必须严格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沟通,作为最后确定患者身份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核对意识障碍患者时至少采用两种以上辨别患者身份的方法,如姓名、床号等,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标示如身份证号或住院号。在同一病区出现相同姓名患者时,需采取住院号作为身份核对方法之一,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身份识别的唯一依据。 4.在为意识障碍患者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应由医生、护士共同核对腕带信息并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处理。 5.因意识障碍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的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等相关信息。 (二)加强脑卒中院前救治及院内绿色通道管理,争取脑卒中超早期溶栓“黄金时间”。 1.推广公众及医护人员的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早

期识别,以及脑卒中溶栓“黄金时间”的认识,提高及时就医行为,延长可救治时间。 2.院前急救采用简单易行的早期脑卒中识别方法(如FAST评估方法),尽早识卒脑中症状,建立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缩短救治时间。 3.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由神经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绿色通道管理和各部门的配合,缩短溶栓的“DNT(Door-to-Needle-Time)”时间。 4.严格掌握脑卒中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溶栓药物剂量使用准确,溶栓过程中及溶栓后24小时严密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出血症状等,防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提高神经科手术安全。 1.手术患者佩戴手术专用“腕带”。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患者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身份识别。 2.手术部位需标示并双人核对,提高手术部位的准确性。 3.与家属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使用手术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予以备妥。确认无误方可转运病人到手术室。 4.加强手术患者转运途中安全,防止碰伤、坠床、管道脱落;转运静脉输液患者需保持输液通道通畅;神经介入手术输注抗血管痉挛药物者需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头部引流管应暂时夹闭,防止反流;介入手术留置动脉鞘管者,需制动

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手册

韩城矿务局第二医院 护理质量安全 管理手册 韩局二院护理部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一、组织结构 主任: 惠小芹 委员:马雪毅贺燕雷月娥李燕娥高芳琴杜艳胥桂增孙桂英薛晓莲 二、委员会工作制度 1、建立完善二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加强对全院各级护理人员的质量教育及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2、由护理部组织质量管理委员会,不断创新护理管理理论,修订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及工作程序。 3、为了确保病人护理效果,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对全院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考核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实行科学量化管理。 4、落实以病人效果为依据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管理委员会将护理质量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反馈到各科室,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为了不断改善各级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质量管理委员会应定期调查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实行公平、公开和激励的原则。 6、加强对全院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及考核,组织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高护士长科学管理水平及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7、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医疗安全教育,杜绝护理差错事故隐患。 8、按照国家规定,加强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及一次性医疗用物处理管理工作。

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一、管理组织: 1、包括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和科质量安全控制组织。 2、实行二级质量安全管理。 二、管理措施: 1、制定护理管理服务理念。 2、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标准和考评细则,制定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3、制定院科两级质量管理计划和目标及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重点措施。 4、制定质量考评制度,院科两级定期进行质量考评、分析和评价。 5、院科两级定期进行安全工作检查、不良事件分析、安全教育活动。 6、制定详细的教育培训计划,挺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保证护理质量。 三、奖惩办法: 1、质量考评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年度评比、奖励相结合。 2、按具体的考评办法进行奖罚措施兑现。 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

2016年骨科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2016年骨科护理质量控制计划 第一部分主要目标 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病区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加强业务、技术训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围绕护理部总体目标,骨科A6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1、基础质量指标 基础护理合格率≥96%; 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6%; 护理文件合格率≥96%; 感染控制合格率≥96%; 病区管理合格率≥96%; 护理安全管理合格率≥96%; 静脉治疗管理合格率≥96%; 压疮管理合格率≥96%; 跌倒管理合格率≥96%; 管道管理合格率≥96%; 气道管理合格率≥96%; 仪器操作管理合格率≥96%; 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院内可免性压疮发生率为“0”;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98%; 重大护理纠纷事故发生率为“0”。 2、骨科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 骨牵引患者针道感染发生率为:“0”; 骨牵引患者有效牵引合格率为100%;

人工皮负压封闭引流堵管率为“0”; 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 人工关节置换护理合格率为100%; 第二部分主要举措 1、根据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合理安排,确保护理安全 2、进一步完善责任制整体护理,规范护理行为,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实施基础护理和专 科护理,提供照顾和帮助。 3、规范病房管理,重点环节工作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护理操作流程,做好护理安全 工作。 4、加强护理安全监控管理,每月组织组织护理人员召开安全分析会及护理差错、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应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措施与改进措施。 5、落实骨科专科护理特色,结合骨科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的特点,对患者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对所有住院患者每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每天科室大屏幕滚动播放专科疾病知识及功能锻炼指导方法;每季度1次集中健康教育讲座等普及患者健康教育知识。 6、每季度组织一次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 7、加强科室一级质控,定期检查各项专科质量监测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质控结果进行PDCA质量反馈改进。 8、持续抓好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专业素质,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护理业务查房、床边演示,完善业务查房的形式。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9、鼓励不良事件的上报,对隐瞒不报者给予严厉惩处,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讨论科室安全事件 10、每月按照医院各项质控标准实施自查,对自查结果按照PDCA改进.

专科特异性护理质量指标

专科特异性护理质量指标的确定 目前部分护理管理者对于护理质量指标的理解处于茫然状态, 因为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没有规定具体哪部分质量指标是护理的, 有的护理管理者习惯了用各种达标率, 对其他质量指标如何应用不知如何做事正确的, 对于第一次等级医院评审要求的各项达标率不知如何应用好, 有的检查人员要看达标率,有的干脆不看, 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护理质量指标呢? 我们在1月22日的中国护理之声呱呱教室讲解了“三维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今天我们来讲解“如何运用三维质量管理模式确定本单位护理质量指标”? 除了前面为大家以普外病区为例确定三个维度的护理质量指标外, 还要个根据本科室特点确定特异性的护理质量指标如下: 本资料来源于广州护理质量指标,有人问道如果有达标率就好了! 达标率是你单位自己确定的年度质量指标, 对于上级评价,自我评价的依据是 与上一年度比较是否有改进,而不是每年相同的达标率, 也就是当年统计的达标率与上年,以及前几年提高的情况, 如果各项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及情况比上年有改进提高, 才是质量提高,管理有效! 广东省卫生厅在许多地方为全国护理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此特别推荐! 一、基础护理质量指标: 1、使用药物错误的发生例数(例) 2、高位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3、输血反应发生率(%) 4、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例数(例) 5、PICC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6、压疮发生率(%) 7、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8、失禁病人皮肤损伤发生率(%) 9、患者跌倒发生率(%) 10、患者走失发生率(%) 11、患者误吸/误食/窒息例数(例) 12、运送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 13、患者足下垂、关节僵硬、跟腱挛缩及肌萎缩的发生例次 14、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例次 二、新生儿/NICU护理质量指标: 15、新生儿身份识别项目不齐全/不清发生率(%) 16、住院新生儿烧伤、烫伤发生例数(例) 17、新生儿呛奶、误吸发生率(%) 18、气管插管脱出例数(例) 19、鹅口疮发生率(%) 20、新生儿坠床发生率(%) 21、鼻中隔压伤发生率(%) 三、血液净化护理质量指标: 22、患者血压控制合格率(%) 23、患者饮食知识正确掌握合格率(%) 24、患者正确服药合格率(%) 25、患者营养状况合格率(%) 26、透析充分性达标率(%) 27、患者血管通路(包括自体内瘘/人工血管/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 四、糖尿病护理质量指标: 28、患者低血糖发生率(%) 29、胰岛素注射不正确发生率(%) 30、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合格率(%) 31、护士对血糖“危急值”报告处理不正确发生例数(例) 五、骨科护理质量指标: 32、无效牵引、下肢牵引针移位针眼感染发生率(%)

2016年护理质量与安全会议记录

2016年第一次护理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2016年7月12日下午在中会议室召开2016年第一次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扩大会议,会议由XXX主人主持,XX副院长、护理部成员和各科室护士长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题: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一、科室护士长对2016年上半年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述职。 (一)外一科护士长:1、护士长负责科室全面质量管理,重点加强围手术期患者和安全用药的管理;2、QCC:完成“提高对患者疼痛正确评估率”;3、存在问题是陪护椅管理和人员问题;4、下一步计划“提高骨科卧床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加强围手术时期病人护理管理。 (二)外二科护士长:1、科室护士人人参与护理管理,护士长总负责。上半年规范了管道标识、项目执行单、留置针标识、PICC换药技术、出院病人被服管理、鼓励手术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等;2、存在问题是健康教育不到位;3、计划做好护理查房,通过典型病例查房提高护理专业水平,QCC:降低输液患者静脉炎发生率。 (三)外三科护士长:1、围绕安全共建行动加强安全管理,规范管道标识、高风险患者交接、危重患者双人核对、过敏警示牌等;2、存在问题:护士责任心有待提高、责任护士病历汇报不规范、护士专业知识需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需加强;3、计划:QCC提高提高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提高护士预见性观察能力,加强用药管理,液体核对分则:摆药30%、加一药30%,执行者40%。 (四)内四科护士长:1、加强责任制整体护理管理和用药管理,方式是人人参与、学习标准。QCC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2、存在问题:个别护士不了解患者病情、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复岗人员的培训。3、措施:医生讲辅助检查的知识、建议骨干护士外出培训、规范个案交接、提高溶栓患者的观察能力;4、计划:提高健康教育有效率,打印纸质板、加强6S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个案交接流程、开展科室康复训练项目、医护配合。 (五)内五科护士长:1、礼仪培训、护理常规学习、6S管理、患者满意度提高、3月20日实行护士站前移、加强责任护士工作质量监管。2、计划:加强

骨科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骨科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一能有效预防足下垂 1. 有足下垂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 能够准确评估发生足下垂高风险患者截瘫、腓总神经损伤、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 3. 卧床休息时保持足背伸90度中立位在足部放置一个软垫避免足悬空 4. 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足下垂的辅助用具 5. 指导、督促牵引、下肢石膏固定患者主动踝汞运动每日4次每次5~10分钟 6. 指导、督促截瘫、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被动做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直活动每 日4次每次15~20分钟。 7. 及时准确的记录护理过程 目标二正确摆放病人肢体功能位 1、肢体功能位符合病人病情需要利于骨病康复 2、病人感觉舒适骨突处有合适衬垫避免局部压疮发生 3、肩关节外展45度前屈30度外旋15度 4、肘关节屈曲90度 5、腕关节背屈20-30度尺倾5-10度 6、髋关节背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5-10度 7、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180度 8、踝关节背屈90度

9、能在病情允许下有计划指导个体化关节功能锻炼避免或减少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目标三防范和减少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1、有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指引、护理流程。 2、能够准确采用AUT AR DVT风险评分表评估有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患者 3、术后患者抬高患肢时不建议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4、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踝汞运动每日4次每次5-10分钟 5、病情许可时鼓励饮水2000ml/天早期下床活动或离床坐位有预防便秘的措施 6、指导患者避免吸烟、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采取足底静脉汞、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等机械预防措施 7、运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护理单准确观察记录临床观察各项指标及护理措施 目标四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 1、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指导、健康教育小册子。 2、按照《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评估及护理措施单》中的内容准确评估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 3、保持患肢15度外展中立位 4、使用便盆时患肢与便盆在同一水平线上 5、教会患者离床石患肢先伸直离床;离床坐时患肢与身体的角度>90 度 6、指导患者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弯腰拾物/不可坐矮凳或软沙发 7、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长杆辅助器/坐厕加高器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

广东省医院急诊护理等19个专科领域患者 安全质量目标(2014版) 目录 1、急诊护理专科 (2) 2、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 (5) 3、心血管护理专科及CCU (13) 4、呼吸护理专科 (19) 5、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 (25) 6、糖尿病护理专科 (30) 7、老年护理专科 (35) 8、神经护理专科 (40) 9、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 (45) 10、新生儿护理专科 (50) 11、骨科护理专科 (55) 12、肿瘤护理专科 (59) 13、造口伤口护理专科 (66) 14、外科护理专科 (73) 15、精神护理专科 (76) 16、静脉治疗护理专科 (79) 17、医院感染管理专科 (83) 18、手术室护理专科 (86) 19、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专科 (93)

一、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及完善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 2.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 3.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100%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4.配臵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 5.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 2.设臵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 3.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 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证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 4.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定品种数量,定点放臵,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 2.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疼痛科2018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响应我院护理部2018年不断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服务理念,突出抓好护理服务质量,以创三级儿童医院为目标,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重点,落实PDCA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我科护理技术水平提高,特实行三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络体系,依据护理专业特点组建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对重点环节坚持重点检查,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制定实施方案方案如下: 一.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实行护士长—护理质量组长—质控成员组成科室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设两个护理指控小组,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二.各护理质控组成员职责: (一)开展科室护理质量监控活动,每名质控员负责2-3项护理指控内容。 (二)按照医院护理质量委员会下发的考核标准每月对科室护理工作进行动态考评,并及时给予效果追踪评价。 (三)充分发挥护理质控成员的作用,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每月质控小结一次,召开质控会,分析,汇总,总结,找出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措施追踪评价。 三、护理质控管理组人员组成: 护士长:丛雅婷N3 护理质控组长:候焕焕N2 苟丹N2 质控成员:王敏娟N1 穆妮N1 薛雪艳N1 苗艳N1 王星星N1 四、各质控成员负责质控项目: 第1组: 组长:候焕焕

组员:穆妮薛雪艳王星星 质控项目: 候焕焕:健康教育、住院患者压疮管理环节、住院患者坠床/跌倒环节 王星星:身份识别、围手术期管理、患者转运交接环节 薛雪艳:优质护理服务、消毒隔离、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 穆妮:急救用物、急救仪器设备药品、危重病人护理 第2组: 组长:苟丹(休产假) 组员:王敏娟苗梅 质控项目: 王敏娟: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知晓、护理文书、护理人员行为规范苗艳:出入院护理环节、安全用药、分级护理 四.护理质控目标: 结构指标: 1、科室管床护士与病床比例平均1:0.4逐步达到1:0.6 2、护士离职率≦5% 过程指标: 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95%(合格标准为85分)

护理质量指标涵义及分类

护理质量指标涵义及其分类 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专辑 中卫护研院信息咨询小组 (张华甫张琦蔡诗凝刘艳) 科学的管理需要有“目标”做引导。而“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指标是可以测量的,因而是很好的监测工具。在向管理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管理者通过指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前行的方向是否与目标保持一致,以免走弯路。也正因为指标可以测量,因而是很好的评价工具。管理者完成了既定工作任务后,可以通过指标值的变化程度和方向来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说,现代管理已经离不开指标了。 早在十九世纪的南丁格尔时代,我们的护理学先师就已经开始观察环境和护理措施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还使用统计方法测量患 者的治疗效果与环境及护理措施的相关性。南丁格尔发现的影响患 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已经很有“质量指标”的味道了。20世纪60 年代,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型更为系统地阐述了 所谓“质量”除了直接的病人结局,还有那些与治疗结果密切相关 结构性因素(如人力配置、硬件环境、制度建设)和临床过程的关 键环节。 护理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众多的护理质量指标。 从适用范围的角度区分,质量指标分为共通指标和专科指标。前者 是全院都要监测的指标,如护患比、压疮、跌倒、院内感染等;后 者可依照医院单位或专业科别划分,包括监护室、门诊、急诊、产 房、骨科、手术室等指标。从质量内涵的角度区分,质量指标分为 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结构指标涉及护理质量相 关的人力、设备、制度等,如注册护士数、护理时数;过程性指标 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能力、服务项目及工作程序的评价指 标,如疼痛评估、给药操作执行;结果性指标是患者感受到护理活 动的最终效果,是护理活动和服务效果的综合反映,如外周静脉外 渗发生率、院内感染率、跌倒、压疮发生率。从衡量事件的角度区 分,指标分为正性和负性。正性指标越高越好,质量管控主要关注 下限,负性指标则相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