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及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有良好的师德并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幼儿教育机构从事教育、保育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

二、类别、学制、招生对象

类别:文化教育类。

学制:修业标准年限为3年。

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员。

三、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核心能力:

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组织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

2.专业岗位知识要求:

①熟悉幼儿园工作过程和我国教育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②掌握过够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及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和英语知识。

3.专业岗位技能要求:

①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和保育必备的基本技能;具有开展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技能和一定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园务管理技能;

②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技能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艺术表现技能;

③具有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

④具有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的技能;

⑤具有初步从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技能;

4.专业综合素质要求:

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②具有必要的体育、心理、卫生和保健知识及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③具有自觉创新、自主创业的精神,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岗位变更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工作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5.专业资格证书要求:

①幼儿教育专业中专毕业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②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二级甲等证书;

6.就业面向:

幼儿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及各类幼教机构等。

四、学科主干课程说明

(一)教育理论课程

1、幼儿心理学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总课时64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一学年。主要讲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幼教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2、幼儿教育学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总课时66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二学年。主要讲授幼儿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实施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初步了解什么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机构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活动的方法和原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

3、幼儿卫生学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总课时32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一学年。讲授幼儿生理解剖特点及保育要点、幼儿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保健制度、营养卫生、托幼机构安全教育及常见意外的处理、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等。重点讲授幼儿儿童的保育方法,培养学生幼儿保育能力和用卫生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幼儿文学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总课时48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5学期。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能理解幼儿文学特别是幼儿期幼儿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幼儿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儿歌、儿童诗、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特点,撰写简析(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话。

(二)教育技能课程

1、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

68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5学期。主要讲授确定幼儿园活动目标,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其培训,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综合教学等问题。重点是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幼儿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上课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声乐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基本技能技巧课,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总课时162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1、2、3、4、5学期。旨在培养学生了解歌唱艺术的发声原理、呼吸方法、共鸣技术、咬字吐字的要领等。在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表演能力以及提高对声乐作品的欣赏水平。

3、乐理与视唱练耳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基本技能技巧课,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总课时120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1、2、3、4学期。旨在通过有关音乐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读谱方法、音乐听觉、唱歌准确性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原理、音高记谱法则、音程和弦的构成、调式调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音乐科目打下基础。

4、钢琴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基本技能技巧课,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总课时162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1、2、3、4、5学期。旨在使学生掌握键盘乐器演奏的技能和技巧,是培养幼儿园教师具备良好的音乐与演奏能力的必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钢琴的基本演奏方法;钢琴和声的基本知识;掌握弹奏钢琴的基本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级别,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5、舞蹈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基本技能技巧课,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总课时162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1、2、3、4、5学期。旨是培养学生在舞蹈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创编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舞蹈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生活、情趣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欣赏和创编舞蹈作品。

6、普通话

课时120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1、2、3、4学期。是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训练科目程度角度,分为普通话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

7、美术

本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总课时96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第1、2、3学期。主要讲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8、手工

手工课是幼教专业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课时34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4、5学期。手工学习将为学生从事幼儿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活动,比较适合幼儿表现能力的培养。

9、简笔画

幼师的简笔画是幼教专业美术课程的重要部分,总课时34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4、5学期。它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0、书法

书法是幼教专业的重点选修课程,总课时34学时,开设学期一般为1、2学期。书法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书法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规律,掌握书写工具的性能,通过两个学期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毛笔楷书和行书的书写技法,对一种楷书书体具有较强的欣赏和书写能力,为进一步拓展学习打下基础,并掌握硬笔书写的基础规律和要求。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按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进行。每门专业课程学习结束,要求学生设计出幼儿园相应活动的教学方案。

2.技能训练: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教室进行模拟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幼儿园各类活动的实际训练。

3.课程实习(见习):第2、3、4、5学期进行,其内容为卫生保健实习、教育、心理调查,游戏与一日生活实习、幼儿园教育教学实习。

4.社会实践:在寒暑假和双休日进行,参加幼教宣传、咨询,担任家庭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六、成绩考核

1.理论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和考查,考试考查成绩采用百分制;

2.艺术课程依据《专业技能考核办法》,实行考核制,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3.成绩不合格者按《学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毕业规定:本专业学生达到以下规定,准予毕业,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1.达到人才培养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规格要求,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必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成绩合格,获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2.获得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资格证书。

3.通过毕业技能考核,成绩合格。

4.完成实习,成绩合格。

八、专业能力体系结构表

九、学期教学活动安排表

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关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1.你认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业”导向还是“就业”导向?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本科人才培养以学业为导向还是以就业为导向要针对学校的性质确定。如果是以科研为主的院校,那在本科培养上应注意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而以服务地方,为地方建设提供人才为导向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必须注意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为重要。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重形势下,与其花大力气培养一个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本科生,不如转向培养社会急缺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就要求大学开展就业导向课,增加大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不管是以“学业”为导向还是以“就业”为导向,都应该奠定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说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应该是相同的。但是,专业课教学设计应该略有区别,以“学业”为导向的,理论的深度要大一些;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的广度要大一些,同学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性。 2.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应当具有区别性的课程“教学设计”——强调理论性还是应用性还是实践性? 在确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之后,教学整体设计也应配套出台:研究导向的大学在教学中应以理论性为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辅以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而立足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大学,在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不宜过难,过深入,应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学校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二、关于精品课程建设 1.根据你的教学经验,一门课程要建成“精品课”,应当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诸多方面的共同协力。胡教授的讲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精品课建设思路,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建设精品课程的要点: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包括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精品教材的建设,教学辅助材料和网络资源等。同时,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起一个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最后,还要有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学改革、创新的机制作后盾。 2.如何理解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的关系? 理论课程是主体,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适当的安排实验和实习实训。实验和实训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首先,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面临有限的

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及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有良好的师德并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幼儿教育机构从事教育、保育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 二、类别、学制、招生对象 类别:文化教育类。 学制:修业标准年限为3年。 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人员。 三、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核心能力: 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组织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 2.专业岗位知识要求: ①熟悉幼儿园工作过程和我国教育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②掌握过够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及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和英语知识。 3.专业岗位技能要求: ①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和保育必备的基本技能;具有开展各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技能和一定的幼儿园班级管理、园务管理技能; ②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技能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艺术表现技能; ③具有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 ④具有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的技能; ⑤具有初步从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技能; 4.专业综合素质要求: 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②具有必要的体育、心理、卫生和保健知识及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③具有自觉创新、自主创业的精神,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岗位变更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工作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5.专业资格证书要求:

人才培养计划87045

人才培养计划 1、员工职业生涯成长规划; 参考《销售团队的编制与架构》部分; 2、员工入职培训; 针对所有营销部门员工: 1.企业介绍:包含企业背景,行业背景分析,项目内容,运作模式和特点,市场分析,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等; 2.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愿景与使命,顾客服务理念,企业内部团队文化,员工精神,等; 3.产品培训:本部门主要销售产品;会员体系; 4.其他职能部门介绍; 5.具体职能部门职位培训(市场部门主导) 5.1、职位定义; 5.2、职位的职能重要性以及在团队中的架构位置; 5.3、营销模式:公司整体营销模式介绍;营销人员主要参与的营销方式; 5.4、业务开拓方式方法;

5.5、晋升空间; 5.6、业务收入计算计划; 5.7、工作理念;员工精神(钉子精神)。 6.行政规范培训(行政部门主导) 7.培训考核与效果巩固: 7.1、首日培训后,当日书写自己对自己对公司文化,发展模式,市场分析的文字; 7.2、写一篇自己对市场开展的思路计划; 7.3、培训完毕一个星期,进行书面考试,考试内容即培训内容; 7.4、培训过程注重互动提问,以及引入其他部门或本部门的同事来进行分享,促进大家快速认同并融入新环境; 7.5、市场开拓先易后难,培训结束后,大家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尝试性开拓业务,回来之后在进行讨论改进交流。 3.员工在职期间成长培养; 1)潜移默化式培养: 专业定向培养:所有的营销人员均走专业路线,我们将为每一位新来的员工提供指导和选择空间,通过不断学习适应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拓展方向。我们将以美容,保健,商务等方面入手让业务人员在专业

能力的侧重面上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进而以专业能力挖掘纵深顾客。 企业文化: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思维和信念; 工作交流:借助日常各类例会,交流会进行促进快速成长; 习惯培养:规范各类工作数据检查提升培养个人良好习惯; 团队氛围:创造积极和谐团队氛围增加动力促进个人成长; 生涯规划:努力铺就宽阔的职业提升通道解除后顾之忧; 激励措施:开发个人潜力; 专业知识:培养顾问专家式人才,学习成全能型人才; 团队PK竞聘:在竞争中优秀自己;优秀的营销人员可以通过达到一定的能力标准,即可申请提高一级职位,组建团队与其他团队PK;营销模式:独特的营销模式,可以让每一个普通的营销人员变身为独立团队领导者,发展各类渠道代理商;同时将学会微电商的运营能力;2)直接性培训 业务能力进阶培训:不同时期,营销人员的能力及对应要求会有所变化,按照业务人员不同阶段开展进阶培训;按照营销人员的不同阶段分为:

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规定模板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XXX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小二号黑体)一、专业简介(四号黑体) 1.所属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小四号宋体) 2.所属二级学院:xx二级学院 3.培养对象:普通高中(职高)毕业生 4.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即2~5年。本专业总学分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创新创业4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 5.专业特色: 5.1 培养模式: 5.2 教学模式: 5.3 就业面向 5.4 岗位证书认定: 5.5 …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要求:结合专业利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进行具体描述。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 培养目标(小四号黑体加黑): 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技术能力: 2、专业知识:

3、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小四号黑体加黑) (要求:1、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简单、凝练的语言阐述课程体系设计思路;2、高度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搭建课程体系框架。3、其中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涵盖和体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创业基础》为新增必修课,24学时。理论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实例:以某一机电专业为例; 经过行、企业调研,得到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围绕主要岗位,分析出其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参考相关职业培训条例和专业教学计划,结合我国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三个层面构建。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24学时,课堂中通过编制调研报告等实操,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充分发掘创新创业的

人才培养规格(1)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它解决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性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该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具体要求,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按我们的理解,第一层次所指的是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第二层次所指的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人才培养规格。因此,人才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是: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参考)

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船舶和海洋运输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符合《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以下简称STCW78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与发证规则》(以下简称11规则)要求的“三强四好”(即实践动手能力强、英语应用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强;敬业精神好、团结协作好、身心素质好、创新创业好)船舶轮机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 知识要求 (1)公共基础知识: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如社会主义科学体系基础知识、德育与法律基本知识、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等人文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规定的海船750KW及以上二三管轮所必备的知识;了解《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规定的海船3000总吨及以上大管轮所必备的知识;熟悉船舶相关国际、国内法规和公约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知识。 2. 能力要求 (1)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轮机工程基础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其具备船舶安全常识、急救知识、消防技能、救生艇筏操纵技能、船舶保安意识等专项技能,具备一定的车钳焊技能。 (2)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船舶机电设备维护保养、运行管理以及应急处理能力,使其具有船舶安全和防污染意识;具有较强的情景意识;具有熟练的轮机英语听力会话、阅读理解和业务函件编写能力。 (3)岗位适任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使其能胜任独立船舶安全值班工作任务;具有保证海上安全,防止人员伤亡,避免对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造成危害以及对财产造成损失的意识和能力。 (4)职业拓展能力:贯彻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素质教育和拓展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具有海船船员职务晋升能力,具有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和航运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3.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观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自尊、正直和诚实的品质,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效率意识和廉洁意识。 (2)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以满足远洋船舶的工作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能够适应长时间远离家庭和朋友,与远洋船舶的其他船员团结协作。 (3)人文艺术素质:具有适应航海需要的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4)创新创业素质:具有认真学习的态度、求索的精神好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品质。 (5)职业道德素质:遵守遵守国际海事相关公约,尊重不同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具有较快适应技术、管理岗位需要的科学技术素质;具有较强的服从意识和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三、职业生涯路径

4.2.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过程、目标

4.2.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过程、目标 云南工商学院设计学院成立于1999年,主要包含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广告、动漫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城乡规划、中国古建筑设计技术等专业,云南工商学院十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集全院之力,汇天下之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过程、目标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 (一)坚持注重素质教育标准: 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标准: 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宗旨为指南,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型切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针对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等模块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培养方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坚持课程体系整体化标准: 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坚决克服因

人设置课程的偏向,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要注重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融合,妥善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岗位技术课程与职业拓展课程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四)坚持建立特色培养模式标准: 在遵循学院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在充分挖掘现有教学积淀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整合优质资料,重点突破,彰显专业特色,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项目驱动,企业化培养: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立相应课程,融生产经营、技术开发、科学管理于一体,构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课证深度融合: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融进日常教学中去,实行“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职业发展能力”的课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采取模式的形式设计课程体系。 3.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论证材料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论证材料

————————————————————————————————作者:————————————————————————————————日期: 2

目录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3、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材料科学与控制工程学科类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按照学院确定的教学型普通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以机械制图、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检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理论为基础,培养适应能在材料、机械、汽车、冶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现代材料加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工艺与设备设计、质量检验、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具备宽广的材料科学、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从事金属与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备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在现代材料加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内从事科技开发、实验研究、工艺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材料成型工艺、材料成型设备、材料检测及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的基础知识,受到材料性能及检测、工程计算和绘图、外文资料阅读与翻译、文献检索、语言文字表达等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各种材料成型的生产工艺研究、生产过程控制、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

关于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72723 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现在的大学对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特别重视“专才教育”,认为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强调要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一种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通才教育”,认为只有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关于这两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到底哪一种更适合大学本科的教育,很多的专家都进行了激烈讨论并各执一词。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下探讨和分析。 一、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是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往往亦指专门教育,专才教育是指为培养胜人一筹的某一特殊技而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专业化。但专才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和特长训练,它主要针对有现实实用意义、普及范围小、技能要求高、实现难度大

的特殊技能的培养,如:同声翻译、品酒师、非物质文化工艺传承者等都属于专才。 二、通才教育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通才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识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专才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通过专才教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业技能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某一方面的技能,这部分的技能直接和学生将来的职业和工作相关,是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某个同学要毕业了去找工作,假如他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他去应聘,应聘的单位肯定就要问他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他答不上来,那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他的专业知识没有学好,可能你就会失去一个就业的机会。因此,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力的基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1 总则 1.1目的 本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行为,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相关专业的专家编制《××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并为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提供依据。 1.2适用范围 依据本指南开发的《××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适用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 1.3术语 1.3.1技能人才 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1.3.2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各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的以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培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1.3.3职业能力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1.3.4通用能力 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1.3.5专业能力 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1.3.6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依据。 1.3.7代表性工作任务 实践专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从事的有挑战性的、能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岗位具体任务。 1.4编制原则 1.4.1科学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4.2操作性原则 各项要求应具体、明确、清晰、可实践、可检验。 1.4.3规范性原则 所用术语、符号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层次清晰。 2 结构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培养质量五方面内容,其结构见下图: 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结构图 3 内容及编制要求 3.1培养目标及编制要求 3.1.1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应包含总体培养目标和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其中层级培养目标包括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及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3.1.2编制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2016)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数理知识、本专业理论基础与核心知识;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工作或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合型高技术人才。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土建与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47年,当时属华东交校三系之一,1949年并入山东工学院,1963年济南工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并入山东工学院,上述两个系即为学院的前身。1970年起学院一度停止招生。1983年于山东工业大学恢复建系,1984年开始招收水利专业本科生。2000年7月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本专业即为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二)在校生规模 截止 2016年11月底,共有本科在校生163人。 (三)课程设置情况 1、培养方案学时与学分

2、实验情况 3、精品课程、双语课程、英语课程建设情况省级精品课程:流体力学,曹升乐,2011 4、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统计时间:2015年9月-2016年7月 (四)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培养创新创业的青年大学生人才队伍,本专业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1.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科学探索; 2.改善和优化本科生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3.提出并初步实施校外导师制。聘请校外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以及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知名教授来校讲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主动性; 4.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营造创新创业大环境。利用“挑战杯”启动宣讲会、经验交流会、新手手册、迎新晚会、家长见面会、年级大会、专业介绍、班会、“大学生讲堂”等集体活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

一流人才培养:标准、关键与条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55603429.html, 一流人才培养:标准、关键与条件 作者:施晓光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9年第12期 摘要:一流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围绕这一主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种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从解释人才标准入手,总结归纳一流人才的基本特征和标准,探讨影响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性观念和制度因素以及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保障性条件。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一流人才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培育科学的制度环境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一流人才;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Talent)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是它存有歧义。不同人群的理解、解释不同,见仁见智。二是它具有历史阶段性。不同历史时期,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三是它具有标准的多样性。不同的领域、行业的人才标准是不同的,难以用一个尺度衡量。四是它可以分出不同层次。一般来讲,人才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合格人才”(Qualified Talents)和“优秀人才”(Excellent Talents)。前者是指符合某种职业或行业从业基本要求的人才;后者是指在本领域或本行业知识和技能超群的人才。本文所讨论的一流人才培养主要指“优秀人才”的培养问题。 标准:一流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从广义上讲,所有能够在政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达到相当高水平的,符合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的领军人物都可看作是優秀人才,或者称之为“一流人才”。这些“一流人才”可能是奋战在尖端科研技术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学识渊博知名的大学教授,也可能是勤于钻研经验丰富的革新能手和活跃在生产一线技艺精湛的技术人员,也可能是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劳动者。然而,不论哪个行业,不分哪种职业类型,一流人才都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古人所言:“志不强者智不达”。大凡事业有成者必有鸿鹄之志,志存高远。而且,一旦理想目标确定,这些抱有鸿鹄之志、志存高远者往往就会按照既定的目标,执著追求、信念坚定、始终如一。他们既不会为追求目标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心生畏惧、止步不前,也不会为征程道路上的各种诱惑而消磨意志、安于享乐。 第二,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了解和掌握本领域最前沿的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动态。一流人才除了能够像合格人才一样,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普通专业知识和技术,他们往往还是从

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摘要:本文从分析目前北京市软件市场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层次入手,通过软件企业岗位需求强调职业院校确立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确立人才培养结构和院校专业定位,并着重分析了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软件技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需求 1、软件技术职业需求分析 1.1 软件技术职业需求综述 我国的软件产业在过去6年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 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8773亿元,同比增长20.8%;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1619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226家;全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30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软件业的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 软件产业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北京市软件产业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软件外包业务增大、软件出口额增加、软件企业日益增多及软件产值逐步提高。截止到2006年底,实现海关出口3.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软件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的企业达到6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形成群体崛起的态势。上述数据表明,北京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名副其实的核心地带。预计北京2010年软件产业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海关服务出口达到10亿美元,就业规模达到40万人,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继续保持国家软件技术自主创新和软件产业规模的主导地位。 1.2 软件企业岗位需求 目前北京软件业在这些新型职业岗位的人才供给上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高端的软件工程师和低端的软件蓝领都很缺乏,尤其是软件蓝领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几何级数增长。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岗位需求与工作过程进行调研,进一步分析目前软件企业的需求,了解目前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所属软件园区与信息产业基地的人才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软件程序员:负责软件项目的前期需求调研及软件的设计、开发、调试、维护。 软件测试员:负责软件开发的测试工作,根据企业要求改进现有产品不断发展新产品。 软件技术支持:负责软件产品的售后服务、远程技术支持,协助软件开发商实施信息化项目,负责对使用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并对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提供需求分析。 软件销售:负责软件产品区域市场的销售、渠道合作,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阶段销售目标;参与区域销售队伍的组建、管理。 1.3 软件技术实践专家研讨会 实践专家研讨会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对目前北京市软件企业人才需求分析,通过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组织完成软件技术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研讨会中,实践专家首先对其个人职业历程

人才培养方案

颍上职教中心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财会类专业开设了会计、统计基础、财政与税务知识三门课程。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安徽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融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颍上县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三)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是指培养人才要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规格: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要做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

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4期 院校改革与发展 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张兄武1,陆 丽2,唐忠明2 (1.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11;2.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课题“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改造与创新研究”(22);江苏省200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课题“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研究”(21)。 作者简介:张兄武(1975-),男,安徽安庆人,苏州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陆丽(1978-),女,江苏南通人,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唐忠明(1963-),男,江苏盐城人,苏 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代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经历了通才、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演变。新世纪,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应确立创新人才的培养观,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通才;专门人才;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 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1)04-0066-04 ①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培养目标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基本前提。 一、通才的培养目标 1949年以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以 “通才”为主,强调通才教育。即使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提出大学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也是指培养“通才”,这里的“专门人才”概念主要是一个学科性的概念,即有“专功一门”的性质,这种人才具有知识结构广博、知识基础扎实等特点。而1952年后的“专门人才”概念则是一个职业性概念,即强调与行业、岗位工作的“对口”。“专业”虽然同样建立在学科基础上,但很专窄,它强调与行业、职业甚至岗位相对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科实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 (一)近代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高等程度的教育可上溯久远,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1861年清朝政府批准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98年,清朝政府创立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 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当时规定学堂的办学方针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 190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学校 系统的“新教育”制度,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任寅学制”),其中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8月 15日,《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全学纲领”中规 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1904年1月13日,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大学章程》,第一节中规定: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 (二)民国时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1.北洋政府时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1912年10月2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专 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根据《专门学校令》设立政法、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和商业专门学校等,并陆续公布了相应的专门学校规程。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在《大学令》的基础上, 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又颁布了《大学规程》,对各 66··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校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本科——硕士——博士“直通车”的培养方式。从第二学年末开始实行中期筛选制,第三学年末确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预选名单。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试行跨学科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制度。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 12 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 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