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人际沟通新1

第二章人际沟通新1

第二章人际沟通新1

第二章人际沟通新1

第二章 人际沟通概述教案

--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 (首页) 共页 编号:QD—0708—05版本号:B/O流水号:2011-10

授课教师:周才烈审阅签名: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 1 页

第二章人际沟通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图11—1是一个最简单的人际沟通示意图。图中甲和乙是进行人际沟通的双方。当甲发出一个信息给乙时,甲就是沟通的主体,乙则是沟通的客体,乙收到甲发来的信息后,也会发出一个信息(反馈信息)给甲,此时乙成了沟通的主体,甲则成了沟通的客体。由此可见,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双方互为沟通的主体和客体。 有时候,乙接到甲的信息后,并不发出反馈信息。人们习惯把有反馈信息的人际沟通称为双向沟通,如两个人进行对话;而把只有一方发出信息而另一方只是接收信息的人际沟通称为单向沟通,如电视台播音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 二、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前面讲过,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其实,思想、情感也可以看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因此,人际沟通就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交流。因而,人际沟通服从—般信息沟通的共同规律。沟通的一般模式如图11—2所示。 教学过程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实现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为: 第—,要有发出信息的人——信息源。没有发出信息的人,就无法进行人际沟通。 第二,要有信息。信息是沟通的内容。人与人之间沟通,若无内容,沟通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第三,要有信息渠道(通讯渠道)。信息渠道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通过何种方式和用何种工具从发出信息的人传递给接收者的。信息一定要通过一种或数种信息渠道,才能到达目的地——接收者。常用的信息渠道有对话、动作、表情、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电话、电报、信件等。 第四,要有接收者。信息为接收者所接收,这是沟通的根本目的。如果没有接收者,沟通也不能实现。三、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人际沟通的进行。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①发出信息的人使用的传播技术,包括发出信息的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手势、表情等的表达优劣程度; ②发出信息的人的态度,包括自信、尊重对方、竭力使对方对沟通感到兴趣等; ③发出信息的人的知识程度,包括丰富的知识、社会经验、人情世故等; ④发出信息的人的社会地位。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 媛媛 13034026

人际关系的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我将这九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 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其主要理论容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 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 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 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 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2.场合交往理论 交往中的个体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景,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场合交往轮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重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然而,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简单化,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过分夸大了情境、场合的作用。 3.自我呈现论 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暴露问题。

第一篇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理解: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 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 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人际关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以及中性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的深度的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的等距量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的概念 第六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 抑郁。·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 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2—2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 │ │相互作│ │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Q Q │ 零接触│ 低│ ├────┼──────┼───┬─┤ │O--Q │ 单向注意│ │ │ │O圈O │ 双向注意│ │ │ ├────┼──────┤ │ │ │CC) │ 表面接触│ │ │

关系学_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处理

如何建立关系 关系的力量是可怕的,没有人可以忍受隔绝,我们都需要关系。而且我们关系的品质与生活品质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是社会的创造者,但我们需要谈话、需要沟通、需要感觉到自己被需要。 凯文是一家电脑公司的销售员,起初他根本就不懂电脑,只是出于谋生的目的,在朋友的推荐下,进了现在所在的电脑销售公司。 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懂,怎么办?于是,凯文就主动找到公司的王牌销售卡特说:“我愿意在一年内,帮助你做任何我可以做的事情。条件只要一个,就是请把你的销售技巧教给我。” 卡特看到凯文一脸真诚的样子,就答应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凯文不仅努力学习卡特的销售技巧,还帮助卡特做一些私人事务,而且从来没有怨言。然而,在与卡特共同谈判的时候,卡特总是这样介绍凯文:“这是我的同事,虽然对电脑知道的不多,但是人很好,诚实、讲信用、勤快。” 后来,卡特离职了,要去南方的一所城市发展,他把自己的所有客户渠道都给了凯文。而这些客户也确实在与凯文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了凯文身上的闪光点——诚实守信、竭诚为客户着想的真心。于是,大家都把自己的朋友、客户介绍给了凯文,让他们彼此合作。现在的凯文,已经是这家电脑销售公司驻中国华北区的主管了。 春风得意的凯文说:“从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人成长为一个区域销售主管,尽管其中也有我个人的努力,但是朋友们的帮助与支持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不是朋友的关照,我不可能进入那家公司;如果不是卡特的教导,并且把自己的客户资源给我,我也不会有那么多客户,甚至可能许久都不会有业绩;如果不是有那么多客户介绍他们的朋友给我,我也不会有那么广阔的渠道。总之一句话,没有人际网,我就不会有发展,或者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 人际关系的力量 在部队、军校,军官之间,官兵之间,互称“同志”,军人除了讲等级、讲权威、讲服从、讲命令,也最重义气和交情。军人之间的友情及互相关照有时候是毕生不渝的,美国西点军校学生之间的联络和关系更是如此。 在西点军校,高年级与低年级、教官与学生、上下级军官之间,他们的关系往往是持久的“辅导提携”,这种关系在军队、学校,甚至退役后仍然保持着,这已经成为西点人一条心照不宣的原则。 西点人在美国有着种种无形的惊人的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财政赤字非常严重,国会企图对西点军校的一些“豪华”特权采取削减行动。西点军校的专业军乐队每年耗资过百万美元,国会建议西点可以多雇佣一些文职教官取代昂贵的军职教官。西点人只是稍稍调动了一下他们在华盛顿的“关系网”,就让这场来势汹汹而且并非全无道理的削减开支计划偃旗息鼓了。 西点军校的校友在政界、军界、大公司乃至大学,甚至是全球各大公司里的掌权人士不计其数。西点校友之间经常相互提供信息,在工作或者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只要有什么难办的事,

[VIP专享]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工具

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2学时 第一节语言符号系统 、、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 、、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第二节非语言符号系统 一、无声的动态 二、无声的静态 三、辅助语言与类语言 案例分析/情境设计与分析:教师提供综合性案例(如学生求职时的情景片段),也可由学生提供综合性案例。或由学生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综合性情境设计并现场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情境设计与分析: 时间:公务员面试进行时 地点:公务员面试室 场景:公务员面试。现场一椅居中供考生(假设是一名北京大学的毕业生,面 试德州市市政府的某一岗位)坐,对面一排评委5—7人。考生自门口入,就座。评委提问刁钻,问题1:听说你为面试能取得好成绩,事前托关系找了不少人,确实吗?问题二:根据你今天的表现,我认为不能录取你。对此你有何话说? 作为旁观者,你如何评价刚才那位考生的现场表现? 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工具 人际交往必须凭借一定的载体或者说工具。正如运送货物要用到车、船等工具一样。人际沟通的工具就是一定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把这种符号系统进一步分为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有时也把以艺术形式呈现的交往载体从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剥离出来组成艺术语言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由于和他人的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列宁认为”语言是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也论述了“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离开交际的需要,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一部

分的语音系统就丧失了生命力,这时候语言就仅存于书面形式中 或者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消失,如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羌族、纳西族等的语言。 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统计,史前时代人类约有1—1.5万种,现在仅有6000种左右。专家预测,21世纪大约有一半的语言还得消亡。 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时语言要辞能达意。这是语言的最基本的 要求。 1.使用规范或普遍认可的语言,不要使用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方言土语或专业性、行业性过强的词汇。 如: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杨丽说,“为了把气象专 业术语变成观众容易理解的语言,我们(主持人)每天都要到会商 室来听会商,跟专家一起研究该如何表达”(《西宁晚报》专引自《晚报文萃》1994年第10期)。 再如五花八门的方言。例陕西方言短信笑话:①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对乖巧社:“你朝过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 奏载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载哈来饿搂着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②一个女孩深情地对她的男友说:“锅,垒四轻山袄四六水。”(淮安方言:哥,你是青山我是绿水。) 再如“昨天晚上”:如果有人问:“夜来弘杭你奏嘛起来?”许多人会一头雾水,其实这是“昨天晚上你干什么去了?”的平原方言版。昨天--夜来;晚上--弘杭;什么东西--嘛营僧子或嘛玩意儿;棉花--娘花;蚂蚁--米羊。 2.语言要适合交往对象,即符合角色规范。包括适合沟通对方的身份、地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亲密程度、各自的经验、知识范围、理解水平、心理需要和交往的目的等。总之,语言使用要有针 对性。 如德州当地农民卖粮时的“几个零”。 3.语言表达要有条理性,层次性。切忌颠三倒四,云里雾里。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 一、课程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 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 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 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9 月第1 版。 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 版。《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自学要求 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 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5、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 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自学要求 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2、评价霍桑实验。 3、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理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大理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 李媛媛 13034026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我将这九大理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 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 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 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 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 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2.场合交往理论 交往中的个体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景,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场合交往轮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重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然而,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简单化,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过分夸大了情境、场合的作用。 3.自我呈现论 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暴露问题。

第二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大学生地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地涵义 人际关系是指通过交往而形成地人与人之间地心理关系,或者心理上地距离.我们经常用“亲近”或者“疏远”来形容心理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名地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对社交、归属和爱地需要归为五大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拥畅,反之,若人际关系不良,交往需要未能满足,双方都会觉得不愉快. (二)人际关系地类型 根据人际关系形成地基础,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①以感情为基础地人际关系,如亲情、友情和爱情.②以础地陌路关系,类似于平常所说地萍水相逢、擦肩而过. 根据人际关系建立地动因,我们还可以将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血缘型关系,即因血缘遗传和姻亲联缘型关系,即因居住地地域系统而结成地人际关系,如老乡、邻居、室友.③业缘型关系,即因共同地事业或学即因共同地兴趣爱好为基础而形成地人际关系,如学校中地各种学生社团.⑤情缘型关系,是特指男女之间地爱(三)人际关系建立地前提——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关系地第一步,亦是人际关系建立地前提和基础.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以建立情感关系地历程.人际吸引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接近性吸引 空间上地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往往越容易成为朋友.研究表明,接近性是增进陌生人早期阶段交往地重要因素挥地作用越来越小. .相似性吸引 在个人特性诸如态度、信念、价值观、年龄、性别等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地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双是最主要地因素.纽科姆地研究表明:在双方交往地后期,彼此间地态度和价值观超相似,相互之间吸引力越大.外表吸引 在交往中,你会看重对方地哪些特质呢?诚实、美貌、个性、幽默还是谈吐?智慧地人们并不在意诸如美貌之类可以通过一本书地封面来判断一本书地好坏. .个性吸引 由于第一印象地作用,仪表因素占有重要地地位.但随着交往地时间推移,其作用越来越小,吸引力将会从外表(四)人际关系发展地主渠道——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地过程.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又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在面对面地人际沟通中,人们多数采用口头沟通地方式. 在间接沟通过程中,书面言语往往用得较多. .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地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非言语沟通地类型()目光: ()面部表情: ()身体姿势: ()身体接触: ()副语言: ()人际距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地常见问题与调节 在日常人际交往地过程中,经常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地心理,如害羞、猜疑、恐惧、愤怒、冷漠及孤独等,在一和维持.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科氏出生于美国,早年是一所私立中学的优秀生,战前在一艘运送犹太人难民的船上当副机械师。1952年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后又攻读博士学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皮亚杰20多年前的著作《儿童道德判断》,激起了他致力探讨当时出现的极其尖锐的德育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立即进行研究。经过5年工作,他以充分的材料再证和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很意外的是,论文评价虽高但外界反映冷淡,这反而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的决心。经过约16年的研究,考察比较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的近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证材料,同时他又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认真的重新研究和评比,批判了美德袋的文化传递理论只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肯定了以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体的杜威进步主义德育思想,提出了他的完整理论体系。在尔后的近20年中他继续研究探讨,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981年他把近30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编辑为《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时,仍对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定义进行修订,反映了他治学严谨和理论体系的深化。在科尔伯格的献身下,道德认知发展论极大促进了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发展,在改革传统德育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世界上各种主要文字出版,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和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 二、主要的理论观点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他说,我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为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可以说,认知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其观点可归结为:(1)德性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与成熟有关,但不等同;(2)德性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性发展的基础,德性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但两者并不等同,智力发展不等于道德认知发展,后者不可能从前者中自发产生;(3)德性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是在社会激发下原有认知力发展的结果;(4)德性发展在本质上不受文化的限制而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德性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5)德性发展是受其现实文化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并与儿童认同和承担道德角色的质量有关。科尔伯格认为,由道德困境而激发的道德冲突从而达到一定的道德行为选择是发展道德判断水平的重要条件,儿童不参与社会活动,不参与道德行动,就不可能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教学提纲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第二章

第一章职场人际关系概说 职场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场人际关系指在职工作人员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与上级、下级、同级间的人际关系,与客户及其有业务往来者的人际关系,与异性同事的人际关系等等。狭义的职场人际关系专指与同事的人际关系。 工作中的同事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因而,职场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花费相当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如果职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我们会感觉工作时间变得特别漫长,工作环境也让人感到窒息。倘若是生活中其他人际关系关系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回避或其他自我防御的手段来应对,但在职场上,我们无论逃避,如果处理不当,将使我们的内心面对较长时期的煎熬。 职场人际关系不仅会决定着我们的心理舒适度,也会影响着我们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更影响着我们的个人职业生涯。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职场人士,工作业绩优异但因忽视职场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以致久久不能加薪和升职。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基本工作能力、知识生平都相差无几,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积极地表现并取得好的业绩,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将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掌握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提高应对职场人际冲突的心理技巧是我们实现成功职业生涯的必修课。 第一节与上级的关系 在职场中,每个员工都有一个直接影响他事业和情绪的上司。与上司和睦相处对员工的身心、前途都有极大的影响。很多人习惯拿自己的优点和领导的缺点对比。人无完人,上司有缺点很正常,只要不影响其工作岗位的发挥,一般这类缺点不能作为管理者的缺点。一个领导能进入管理阶层,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要学会欣赏和学习。作为下属不应该滞留在研究领导是如何步入辉煌的,而应该脚踏实地地工作,这才是通向成功的正确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与领导进行有效沟通是保持好上下级关系的关键。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做到与上司沟通及时、沟通到位、方法得当。 第二节与同级和下属的关系 一、与同级的关系 职场人际关系中发生人际交往最为频繁的就是同级之间,而同级之间由于各自的性格差异、沟通风格、行为反应风格的差异,以及所持的立场、观点的不同,更容易发生矛盾引发冲突。

人际认知

第一节人际认知 一、什么是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内在特征)。 二、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 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如健康、胖瘦等)、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 (二)对他人人际的认知,主要对象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等。 三、人际印象 (一)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 1.一致性倾向。 2.评价的中心性。即评价维度(好—坏)、力量维度(强—弱)、活动维度(积极—消极)。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维度。 3.核心特性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单/空给概念名词解释给现象找归属) 1.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2.近因效应。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偏差 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 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它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面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4.定势效应。它是指当认识他认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 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 5.投射效应。它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 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加强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6.正性偏差。它是指人们对让人的判断往往具有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 7.刻板效应。它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_论述题和答案

第一章——第五章论述题 一、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注意阶段(陌生人阶段,由彼此的毫无关系即零接触状态,到开始进行选择性注意,或者是一方注意另一方,或者是双方相互注意。); 接触阶段(普通朋友阶段,交往双方开始轻度卷入对方心理,彼此友好相处,但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融合阶段(好朋友或恋人阶段,双方开始自我暴露,情感中度或者深度卷入彼此心理。)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冷漠阶段(一方视另一方为一种负担,产生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双方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完全失去联系,不再相互往来。) 二、简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 梅奥和他的学生在1927到1932年对美国霍桑工厂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为霍桑实验。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1.照明实验。梅奥假设工人由于照明等劳动条件不好导致积极性下降,只要改善劳动条件,就可以促进工人的积极性。但实验结果推翻了这个假设,劳动条件对工人劳动积极性的调动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要,而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工人的积极性。 2.福利实验。梅奥假设增加福利条件使工人能提高生产率,反之,则降低生产率。实验结果发现,依然是人际关系比福利措施来得更为重要。 3.群体实验。实验者假设如果以计件来算工资,工人将会与其他人竞争,更加努力工作,产量会提高。但结果是产量只保持中等水平上。究其原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4.态度调查。梅奥对工人进行了两年的态度谈话,而且过程当中基本上只听不说,让工人说。结果谈话之后,产量大增。原因是通过谈话,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促使产量有所增加。 霍桑实验的结论: (1)人是社会人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对霍桑实验的评价: (1)实验理论假设不全面,方法缺乏客观性,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2)但霍桑实验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确实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三、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概述: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这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观点: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当作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易关系。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

第二章 人际交流

第二章人际交流 一、单项选择题 1.()是组织交流、群体交流的基础。 A.语言交流 B.人际交流 C.信息交流 D.情感交流 2.人际交流与其他交流形式的不同在于() A.它效果更显著 B.它持续时间长 C.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 D.它影响面广 3.()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际交流的深度、广度,影响着人际交流的方向。 A.人际关系 B.交流态度 C.交流经验 D.组织构成 4.人际交流中的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不属于此分类范畴。 A.社会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文化性障碍 D.地域性障碍5.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中国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 A.家族 B.个人 C.集体 D.家庭 6.在倾听中通过“承接型”提问悄悄将话题牵引到自己的方向,影响他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思路,在其不知不觉中实现己方的沟通目的,这种沟通策略适合于与()人格的人沟通时使用。 A.分析型B.和蔼型 C.表达型 D.支配型 7.有效的人际沟通,是以达成己方的沟通目的为落脚点,以()为着眼点才能真正实现。 A.己方的需求 B.双方的关系 C.对方的需求 D.沟通的媒介渠道8.发生人际冲突,此时需要为复杂问题找到临时性的解决方法,可采取()解决。 A.回避策略 B.对抗策略 C.合作策略 D.妥协策略 9.一个人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被称作()。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角色 10.面对人际冲突,可以选择“对抗”,即参与到冲突当中,正面交锋或者竞争;我们也可以选择“()”,即通过一定价值判断,变冲突为合作,或者避免冲突——此时完全意义上的冲突已不复存在。 A.妥协 B.回避 C.转化 D.顺应 二、多项选择题 1. 人际交流中的障碍大致可以分为( )几大类。 A. 社会性 B. 心理性 C.空间性 D. 文化性 E. 时间性

人际交往心理学

1、人际交往的概念: 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 (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 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 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 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 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级别最低 安全需要。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 爱和归属的需要。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 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 1.人际沟通概念 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 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第2章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6节 人际关系

常用地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态度测量始于世纪凹年代. 在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时,主要测量态度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维度.前者是对态度 对象肯定或否定地反应以及中性反应地测量;后者是对上述三种反应地深度地测量. 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单维量表有瑟斯顿一蔡夫地等距量表,李克特地累 加量表等;在多维量表中有奥斯古德地语义分化量表,博加达斯地社会距离量表等. 本书第五章专门介绍量表及心理测量,请读者自行参考. 人际关系地概念 第六节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人际关系地类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地直接地心理上地关系.其特点是: (一)个体性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 亲近地人成为主要问题. (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地交往过程中形成地,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地 存在.没有直接地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地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地基础是人们彼此间地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地主要 成分.人际间地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地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 互相排斥分离地情感. 二、人际关系地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与发展地阶段 人际关系地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地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地心理活动. .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 同地情感领域地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地情感卷入. .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地性质发生重要地变化.双方 地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地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地情感卷入.此时,双方 会提供评价性地反馈信息,进行真诚地赞许或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地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 │ │相互作│ │ 图解│人际关系状态│用水平│ ├────┼──────┼─────┤ │ │ 零接触│ 低│ ├────┼──────┼───┬─┤ │ │ 单向注意│ │ │ │圈│ 双向注意│ │ │ ├────┼──────┤ │ │ │) │ 表面接触│ │ │ ├────┼──────┤ │ │ │ ) │ 轻度卷入│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