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 (3)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例4及练习十五部分习题。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格。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生准备:每四人小组一份实验报告单、四组小棒、练习本。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小明邀请导入。

小明:“大家好,我是小明,很高兴认识各位,欢迎同学们来我家做客!。”教师带着小明的邀请来到小明家,看到小明家的房子,找出认识的平面图形,并说出出现最多的图形(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上台摆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复习三角形、摆三角形,强调首尾相接,为下面实验做准备。)

3、出示教材第62页例3情景图。

(1)这是小明同学的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3)教师出示不规则三角形路线图:现在还是线段妈?为什么这一条路最近呢?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实验:打开教师为学生发放的奖品包(四组小棒和实验报告单)(1)每个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选择一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

08《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图,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 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自学能力和摆弄图形的动手能力。他们对三角形确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会画三角形,也会摆三角形,也能根据教师的具体安排去进行动手操作。但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经认真研讨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加深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并总结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这种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所以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 学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探索,自我总结,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原创2016.10.20) 我观看了许超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选择了“教师语言”的维度进行了观课,具体观课情况如下: 一、观课维度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二、观课分析 1.总体评价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总体来说,教师首先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任选两个地点来选择合适路线来猜测哪一条路线最近;然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了巩固拓展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许老师通过顺畅的过渡语、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真实自然的评价语,在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 2.主要优点

(1)教学语言自然、简洁,富有指向性。在课始,教师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朴实、真实、自然的过渡语直接为下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小明要从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三条路线就是数学中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2)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进行设疑。比如“为什么同样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经历围的过程直观的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此时,教师看似一句平淡的.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使学生敏锐地意识到结论的不严谨性。接着教师借助体态语言,在黑板上写出实验过程中的一种情形让学生用不等式表示,学生立即顿悟问题出在了“任意三角形”上面,从而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结论探究出来后,教师并没有止于这一步,而是又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我们实验的结果严密吗?”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有时会存在疑点偏差,必须通过理性作图这一过程来验证实验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九章:多边形 9.1.3三角形三边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2.知道三角形三边关系 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 2.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教学关键: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三根棍子进行演示,从中体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 二探索新知 小组活动: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根小棒(6cm、5cm、3cm、2cm),让学生任意的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 1、有哪几种取法? 2、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 3、用三根什么样的小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6cm、5cm、2cm(2)6cm、5cm、3cm (3)2cm、3cm、5cm(4)2cm、3cm、6cm 经过实践可知: (1)、(2)可以摆出三角形 (3)、(4)不可以摆出三角形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根小棒中,如果较短的两根的和不大于最长的第三根,就不能组成三角形。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b.c分别是三角形ABC的三边:则有 a+ b﹥c

a+ c﹥b b+ c﹥a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出 c - b ﹤a b - a ﹤c a – c ﹤b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练习: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 (2)2,5,6 () (3)5,6,10 () (4)3,5,8 () 思考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 技巧: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考考你:有人说他一步能走3米,你相信吗?能否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呢? 姚明腿长1.28米 答:不能。如果此人一步能走3米,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长要大于3米,这与实际情况相矛盾,所以它一步不能走3米。 练习: 木工师傅小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架,已有两根长分别为1m和1.5m的木条,需要再找一根木条,把它们首尾相接钉在一起。这根木条长0.4m合适吗?2.3米呢?这根木条长度为多少米才合适呢?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第三边长度范围是: 第三边长度的范围你能确定吗?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牛刀小试: 1、四根小木棒的长度分别为2cm、5cm、9cm、10cm,任取3根可以搭出()个三角形。 A、1 B、2 C、3 D、4 2、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11,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优秀教案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①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②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教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教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学时,会去哪条路线?为什么? 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 二、自主探究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都以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家、邮局、学校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意见。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在数学上,把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师: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的另两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实验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2、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实验探究:三根纸条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不能摆成三角形。 学生拿出信封,分小组合作完成,由小组做分工并填写记录表。 师: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哪些能摆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摆成三角形?

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集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王启财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人教版、初中几何、第十一章、第一节、三角形的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过程设计、教 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三角形的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三角形的分类和角形三边关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从基础知识方面看,它既是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回顾和延伸,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三线、性质、内外角及多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从基本技能方面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当中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有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已经接触过三角形(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认知能力角度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难度较大,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困难,从认知能力角度看: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初一的学生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不够严谨,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

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并学会应用它们经历有关的计算、证明;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从具体、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表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经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重在突出活动的组织与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搭建参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启发点拨的教学方法。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亲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折饮料吸管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猜想“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可能与什么有关?”从而很容易得出“与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的长度有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小棒等)按要求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的平台——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抽象概括,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教学中,我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整合教材,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 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取舍,科学整合,适当延伸。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合理运用课件,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和引发数学问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探究平台,促使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先让学生折饮料吸管引发学生猜想,再用小棒围三角形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对于书上的生活情境主题图——“小明上学问题”,我调整到巩固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3、配第三根吸管。

例说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几种典型运用

例说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几种典型运用 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主要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利用这两个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典型的几何题目.现举例说明. 一、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例1用三条绳子打结成三角形(不考虑结头长),已知其中两条长分别是3m和7m,问第三条绳子的长有什么限制.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定理和推论可得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a、b,则第三边c满足|a-b|<c<a+b. 设第三条绳子的长为x m,则7-3<x<7+3,即4<x<10.故第三条绳子的长应大于4m且小于10m. 二、判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例2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需判断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最大边即可.因为6+4>8,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应选B. 例3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a-3,a,3(其中a>3); (2)a,a+4,a+6(其中a>0); (3)a+1,a+1,2a(其中a>0). 解析(1)因为(a-3)+3=a,所以以线段a-3,a,3为边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因为(a+6)-a =6,而6与a+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所以以线段a,a+4,a+6为边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因为(a+1)+(a+1)=2a+2>2,(a+1)+2a=3a+1>(a+1),所以以线段a+1,a +1,2a为边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三、确定组成三角形的个数问题 例4、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能组成三角形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82页 教材简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角形”中的一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 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探索。 教学准备: 学具:小棒若干根、合作探究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五足赛跑 师:刚才是他在中间,还可以怎样组合呢?会玩这个游戏了吗?那同学们可以课下玩玩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游戏,调节课前师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距离。初步让学生体会三人两两不同的组合方式,为探究三边关系埋下伏笔。】 一、5分钟:合作习惯训练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师:三根小棒,如果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线段,用它来围成一个三角形,小组四人必须都围成才算成功,比比哪个小组最快!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这三边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实验小学课堂教学“5+35+X”教学模式,每节课前5分钟被称之为“五分钟习惯加油站”。本月训练主题是合作的习惯。通过小组挑战,既考验小组相互配合的能力,同时学生亲身经历把三根小棒围成或者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认知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也激发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猜测探究 1、师:刚才谁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围给给大家看一看。真的围不成吗?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可以改变小棒的长度,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小棒太短围不成三角形,怎么办?顺着学生的思维:换小棒,换成多长的合适呢?猜想是探究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何使学生学会猜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既是本节课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起点。】 2、师:换成几厘米的呢? 师: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换成5厘米能围成? 生交流猜想理由,并操作验证。 师:还能换成几厘米呢?小组合作继续探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 集体交流: 师小结研究结果:看来大家都认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用已有结论初步验证猜测:根据咱们的结论,同学们继续猜,还能换成几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同学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资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同学的已有经验,进一步笼统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同学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布置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同学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局部内容,不只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同学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同学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丈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同学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

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笼统、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同学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特性,我把同学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同学独立考虑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同学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和时验证结论,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同学的主体性,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让同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同学在猜测、质疑、验证、探究、丈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局部展开教学。 第一局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和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同学深入考虑,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同学探索的愿望】 第二局部: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设计本节课力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由这些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数学本质的思考。在整节课的探究过程中,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根据数学活动的经验,深入地思考、大胆的质疑,最终探究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并运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2页例3、4。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等知识,这就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例3、例4内容。教材在例3中呈现了选择路线的问题,明确了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而路线图就构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在学生选择路线的过程中,也就对三角形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了初步的感知。例4借助实验,让学生经历剪、拼三角形,目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原因,最终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剪、围三角形的过程,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2.在探究的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数学交流和质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三角形三边关系归纳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考点问题 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主要有这样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利用这两个关系可以解决许多典型的几何题目.现举例说明. 一、确定三角形某一边的取值范围问题 根据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定理和推论可得结论: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a、b,则第三边c 满足|a-b|<c<a+b. 例1 用三条绳子打结成三角形(不考虑结头长),已知其中两条长分别是3m和7m,问第三条绳子的长有什么限制. 简析设第三条绳子的长为x m,则7-3<x<7+3,即4<x<10.故第三条绳子的长应大于4m且小于10m。 二、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问题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需判断最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即可. 例2(1)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不能做成三角形框架的是() A,5cm、7cm、10cm B,7cm、10cm、13cm C,5cm、7cm、13cm D,5cm、10cm、13cm (2)(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4cm B,8cm,6cm,4cm C,12cm,5cm,6cm D,2cm,3cm,6cm 简析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1)5+7<13,故应选C;(2)6+4>8,故应选B. 例3 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a-3,a,3(其中a>3); (2)a,a+4,a+6(其中a>0); (3)a+1,a+1,2a(其中a>0). 简析(1)因为(a-3)+3=a,所以以线段a-3,a,3为边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 (2)因为(a+6)-a =6,而6与a+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所以以线段a,a+4,a+6为边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因为(a+1)+(a+1)=2a+2>2,(a+1)+2a=3a+1>(a+1),所以以线段a +1,a+1,2a为边的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三、求三角形某一边的长度问题 此类问题往往有陷阱,即在根据题设条件求得结论时,其中可能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去鉴别,而鉴别的依据就是这里的定理及推论. 例4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cm和21cm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简析如图1,设腰AB=x cm,底BC=y cm,D为AC边的中点.根据题意,得x+1 2 x= 12,且y+1 2 x=21;或x+ 1 2 x=21,且y+ 1 2 x=12.解得x=8,y=17;或x=14,y =5.显然当x=8,y=17时,8+8<17不符合定理,应舍去.故此三角形的腰长是14cm. 例5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2厘米和9厘米,第三边长是一个奇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 简析设第三边长为x厘米,因为9-2

公开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公开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开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评析:湖北省宜昌市教研室罗善彪 [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

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

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应用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总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是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举例说明. 例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8,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分析:从表面上看本题有两种可能,以4、4、8为边的等腰三角形和以8、8、4为边的等腰三角形,但前者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周长为20. 例2 不等边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边长等于另外两条边长的平均值,那么最大边上的高与最小边上的高的比k的取值范围是 [ ] (98年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题) 解:如图1,设BC=a,AC=b(a>b),高AD、BE分别为h a,

说明: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衡量能否组成三角形或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某边的敢值范围时,要注意性质中“大于”二字,而不是相等,“任意”两边而不是其中两边. 例3四边形ABCD中,O为对角线交点, 解:如图2,在△ABC中,由三边关系得 AB+BC>AC,① 同理可得: BC+CD>BD,② CD+DA>AC,③ DA+AB>BD.④ 由①②③④得2(AB+BC+CD+DA)>2(BD+AC). ∴AB+BC+CD+DA>BD+AC 在△AOB中 OA+OB>AB,① 同理得OB+OC>BC,② O C+OD>CD ③ OD+OA>AD ④ 由①②③④得2(OA+OB+OC+OD)>AB+BC+CD+DA. 例4若a、b、c为△ABC的三边,求证关于x的方程b2x2+(b2+c2-a2)x+c2=0没有实数根. 证明:∵△=(b2+c2-a2)2-4b2c2=(b+c+a)(b+c-a)(b-c+a)(b-c-a) 在△ABC中,∵b+c>a,∴b+c-a>0. 同理 b-c+a>0,b-c-a<0.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 济水东庄学校聂玲玲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

(一)依据这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四、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五、说学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亚东第一小学:刘静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高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 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高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 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常见应用

专题一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常见应用 一. 专题目标 1. 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能否构成三角形”类型的题目 3.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第求三边长或可能性”类型的题目 4.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中和边长之间的关系”类型的题目 5. 通过例题学习,学会用三边关系解决“绝对值化简”类型的题目 二. 专题环节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一. 能否构成三角形 例1,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它的周长为_____. 分析:根据线段MN 平行于Y 轴,MN=M N y y -,分别讲M 点所在二次函数解析式和N 点所在AB 直线解析式 求得代入即可得到MN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详解: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kx +b , 由y 1=-x 2 +2x +3求得B 点的坐标为(0,3).把A (3,0),B (0,3)代入y 2=kx +b ,解得k =-1 b =3.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x +3. ∵MN ∥y 轴,M (x,-x 2+2x +3),N(x,-x +3) ∴MN=M N y y -=-x 2+2x +3-(-x +3)=-x 2+3x=-(x-32)2 +94 (0≤x ≤3)

∵a=-1<0 ∴当x=32时,线段MN 最大值为94 关键词:二次函数表示线段长 一 图形问题:周长 例2,如图,已知二次函数2 45y x x =--的图像与坐标轴交于点A (-1,0)和B (0,-5) 对称轴存在一点P ,使得△ABP 的周长最小,请求出P 的坐标 分析: 二次函数中的周长最小值,往往是用利用轴对称求线段最值的办法来获得的: 即:△ABP 周长为AB+BP+AP ,由于AB 是定线段,所以周长最小值转化 为PA+PB 最小,所以可以做A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C ,连接BC,和对称轴的交点P .此时PA+PB 获得最小值BC , 此时只需要将对称轴的横坐标代入BC 所在直线解析式,就可以求出P 点坐标。 详解:由题意对称轴为x=2, 如图,抛物线和x 轴另个交点为C (),0c x , P 为AB 上任意一点, 根据A 和C 关于对称轴对称,-1+c x =2×2,∴c x =5, C(5,0) △ABP 周长为AB+BP+AP ,由于AB 长度一定,可知PA+PB 获得最小,即可使得周长最小。 根据轴对称求最值方法可知:A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为C ,PA=PC,所以要使得PC+PB 最小, P ,B,C 三点成一线时候此时PC+PB 最小,即为BC 长。 此时P 点 即为直线BC 和对称轴的交点。 设BC 所在直线y=kx+b,将B (0.-5)和C (5,0)坐标代入得 505 k b b +=??=-? 解得k=-1,b=-5,所以BC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y=-x -5 将x=2,代入得y=-3,所以P 点坐标为(2,-3),此时△ABP 周长获得最小值。 关键词:轴对称求线段和最小值,二次函数应用 一.图形问题:面积 例3.为了改善小区环境,某小区决定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25m )的空地上修建一个矩形绿化带ABCD ,绿化带一边靠墙,其他三边用总长为60m 栅栏围住(如图),若设绿化带的BC 边长为x m ,绿化带的面积为y 平方米. (1)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请问绿化带面积的最大值为多少,此时BC 长为多少?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了解三角形相关的概念,(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三角形的边》是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为以后认识和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题材,所以学会《三角形的边》是致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传统教材“给

出定义,让学生模仿学习”的框架,在学习《三角形的边》的教学中,打破常规,在学生自己发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自己归纳,自己总结,体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整节课采取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来落实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发指导: 1.鼓励学生步步为营,及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让他们克服粗心的学习习惯。 2.学习图形利用了声光影像完备的多媒体课件,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引发他们的兴趣。 3.学习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五.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角板、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1.投影图形,教师叙述: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把古埃及的金字塔、军事飞机、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从宏大的建筑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1.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 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教师活动: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