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促发展青岛案例

生态促发展青岛案例

生态促发展青岛案例

生态促发展青岛案例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美丽海湾保护与开发:以灵山湾为例,该地区成功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青岛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策略,实现了海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旅游业的繁荣。央视《焦点访谈》和山东卫视《晚间新闻》对青岛的海湾保护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2. 环保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青岛创新了啤酒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模式,不仅实现了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还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数亿元。这种模式被生态环境部发文推广,成为行业内的优秀实践。

3. 产业布局优化与环保:即墨区强化“三线一单”引领,助推热镀锌行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推动绿色生产,即墨区的热镀锌行业实现了环保合规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相关工作被生态环境部选为全国第三批产业布局优化领域的唯一典型案例。

4. 生态环境执法与企业管理: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黄岛大队利用车载走航监测技术,及时发现某公司的扬尘污染问题,并指导该公司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一案例展示了环保执法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对于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 改革创新与重点项目落地: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加强要素控制、减少审批时间和审批流程等改革措施,积极服务全市重点项目落地。这种改革创新不仅提升了行政效率,还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青岛市在生态促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国内城市更新经典案例

国内城市更新经典案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各大城市的更新工作也日益重要。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下面列举了11个国内城市更新经典案例,展示了不同城市在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 1. 北京:北京历史城区胡同的保护与更新。北京胡同是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更新胡同不仅涉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涉及居民的安置和城市功能的升级。北京市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胡同保护与更新工作,保留了胡同的历史风貌,同时在保护区域内建设了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 2. 上海:上海外滩的改造与更新。上海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地标和旅游景点,经过多次改造和更新,外滩焕发出新的活力。上海市通过提升外滩的功能和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商家,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 广州:广州市黄埔老厂区的改造与更新。黄埔老厂区是广州市重要的历史遗存,通过改造和更新,将老厂区转变为创意产业园区,引进了众多的创新企业和文化机构,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4. 深圳:深圳华侨城的开发与更新。深圳华侨城是深圳市的一处旅游景点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开发和更新,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创意企业,成为深圳市的

一张亮丽名片。 5. 成都:成都宽窄巷子的保护与更新。成都宽窄巷子是成都市的一个特色街区,通过保护与更新,宽窄巷子成为了一个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6. 杭州:杭州西溪湿地的保护与更新。杭州西溪湿地是杭州市的一处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与更新,西溪湿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 南京:南京夫子庙的保护与更新。夫子庙是南京市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与更新,夫子庙成为了一个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8. 武汉:武汉江滩的改造与更新。武汉江滩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地标和旅游景点,通过改造和更新,江滩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商家,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9. 青岛:青岛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青岛老城区是青岛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保护与更新,老城区得以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同时在保护区域内建设了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和发展 典型案例

生态和发展典型案例 生态和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践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推动生态和发展的结合,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本文将列举十个典型案例,以展示生态和发展的良好结合。 1. 挪威的渔业管理:挪威是一个拥有丰富渔业资源的国家,但过度捕捞导致资源衰竭。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挪威实行了严格的渔业管理制度,包括限制捕捞量、禁止使用破坏性捕捞工具等措施,从而实现了渔业可持续发展。 2. 巴西的雨林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对全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巴西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雨林的保护,并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项目,如原生森林的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木材的生产,实现了雨林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结合。 3. 荷兰的水资源管理:荷兰是一个低洼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荷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排水系统、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以保护水资源、防止洪灾,并促进农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日本的再生能源利用: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积极推动再生能源的利用。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民众和企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以减

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5. 瑞典的废物处理:瑞典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为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瑞典采取了严格的废物处理措施。瑞典实行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并通过焚烧废物发电等方式,实现了废物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6.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新加坡是一个高密度城市国家,面临着城市绿化和环境改善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城市绿化计划,包括建设公园和花园、推广屋顶绿化等措施,使城市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地方。 7. 加拿大的气候变化政策:加拿大是一个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国家,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拿大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能源效率管理,并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议程。 8. 肯尼亚的生态农业:肯尼亚是一个农业国家,但过度的农业发展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肯尼亚推行了生态农业,包括有机农业和农田保护措施,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9. 德国的绿色建筑:德国是一个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为了减少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德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德国政府制定了绿色建筑标准,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提高建筑的能

生态振兴典型案例材料

生态振兴典型案例材料 1. 引言 生态振兴是指通过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项目来改善自然环境,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振兴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一些生态振兴的典型案例,以启发更多地区采取类似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2. 案例1:黄河生态保护和高效用水示范工程 2.1 背景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的河流,流经九个省区,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黄河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黄河生态保护和高效用水示范工程于2006年启动。 2.2 实施措施 •建设生态修复区: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手段重建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 •推动高效用水:通过改善灌溉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措施减少农业用水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生态监测和科研:建立生态监测网络和数据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2.3 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效用水示范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黄河流域土地退化得到了有效的修复,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 •农业用水效率明显提高,灌溉设施改造减少了用水量,帮助农民提高了经济效益。

•生态监测和科研工作促进了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深入了解,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案例2:草地生态修复项目 3.1 背景 草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自然灾害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草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修复项目于2010年启动。 3.2 实施措施 •改善放牧管理:限制放牧的数量和范围,合理规划放牧时间和轮牧区域,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地的破坏。 •搞好草地恢复和建设:采取种草、培育牧草等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草地,建设新的牧草基地。 •推广可持续的草地管理模式:加强对牧民的培训,传授草地保护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可持续的放牧方式。 3.3 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草地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草地退化得到了有效的阻止和修复,植被恢复的面积明显增加,草地覆盖率提高。 •放牧管理的改善减少了过度放牧对草地的破坏,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可持续的草地管理模式得到了推广,改善了牧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草地的保护水平。 4. 案例3: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4.1 背景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水资源平衡、净化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我国的湿地面积减少、退

《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典型案例

《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典型案例 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逐渐凸显。为了 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生态产业 成为重要的选择。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个典型案例来探讨如何守护绿水 青山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某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项目 一、背景介绍 某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然而,由于长期的过 度开发和污染,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面临严重破坏。为了逆转这种局面,当地政府决定开展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项目,力图恢复生态平衡,实 现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该项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湿地区域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和规划,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同时,加强对湿地的日常管理,加大巡护力度,禁止一切破坏行为, 并建立了制度保障。 其次,通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修复了部分受损湿地。该项目引入 了植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湿地植被和修复土壤,协助湿地自然恢复,促进生态系统稳定。

此外,项目还重点保护湿地珍稀濒危物种。通过制定相关保护计划,加强保护区的巡查和监测工作,禁止乱捕滥猎等破坏行为,有效提升 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湿地保护的基础上,该项目还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首先,通过培训与指导,引导当地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型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项 目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 生产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其次,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该项目鼓 励农民采用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有机农产品销售 渠道,并通过生态旅游吸引外地游客,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四、取得的成果与启示 通过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项目的实施,该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湿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湿地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生物 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改善了 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生态可持续路径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为例

生态可持续路径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为例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校园景观规划有其独特的人文诉求和发展诉求。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位 于大沽河入胶州湾的河口海陆交替地带的生态区位,应遵循淤泥质海岸生态特点 进行相应景观规划,与大沽河湿地和国家级湿地共同实现生态功能的延展,打造 绿色生态校园。 关键字:生态可持续校园景观生态规划 1综述 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作为青岛胶州经济开发区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 构建生态可持续性高端智慧新城的建设任务。在设计构思上,本规划提出了构建“最美校园、人文校园、动感校园、可持续校园”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规划 设计强调以生态复育为本底,融入校园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彰显“一环·两轴·三廊·四溪·五院·六园”复合式景观规划特色;在保证项目可实施性方面,运用盐碱治理与水系规划的经验与优势,从生态、景观、竖向、植栽等多专业角 度进行综合规划,打造中国最美大学。 2规划背景与范围 青岛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 设单位,现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胶州校区是学校将要 建设的新校区。为适应“双一流”建设要求,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竞争力,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一流平台,以实现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在青岛胶州市新建胶州校区。

本次规划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经济开发区,黑龙江路以南,黄河路以北,生态大道以西,交大大道以东,规划用地面积 3209亩(213.9公顷)。北邻大沽河湿地,东临国家级湿地,三面环水。现为沿海滩涂地,基地整体状况平坦,北部稍高,微有起伏。 3景观规划成果内容及特色 3.1总体定位与规划目标 规划工作结合胶州经济开发区高端智慧新城的城市定位,将区域既有优势纳入项目整体考虑,结合青岛大学发展阶段,精准把握新校区的发展方向。 项目从城市发展、生态可持续和人文底蕴三大方面设立规划目标。在城市发展上,提出将校园的四个界面向城市打开,形成不同定位的开放空间,实现校园与城市开放、共享、互动的发展策略;在生态可持续上,考虑其位于大沽河入胶州湾的河口海陆交替地带的生态区位,遵循淤泥质海岸生态特点进行相应景观规划,与大沽河湿地和国家级湿地共同实现生态功能的延展,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在人文底蕴上,充分发挥青岛大学历史悠久、富含人文特色和学术底蕴的优势,成为传承青岛大学校园精神的场所。 3.2设计理念 规划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建设“最美校园、人文校园、动感校园、可持续校园”的设计理念,开辟了解决新校区建设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新的突破。 “最美校园”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校园景观,为项目赋予特色,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公共空间;“人文校园”将青岛大学的人文发展与精神内涵融入景观空间,营造场所精神和校园归属感;“动感校园”通过创建校园慢行系统和绿色运动场,打造倡导慢行友好、健康运动的校园社区;“可持续校园”通过“盐碱治理、湿地净化、海绵城市”三大措施,构建良好的生态基底。 3.3景观规划结构

青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青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而青岛作为我国的沿海城市,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本文将介绍一些青岛所采取的措施,以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 首先,在青岛的海洋保护区内,实施了多项严格的管控措施。通过限制捕捞和 禁止捕捞某些海洋物种,青岛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保护。此外,青岛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珊瑚礁、海底地理等进行了保护,保护区内不仅禁止钓鱼、捕鱼等活动,同时还组织开展科学考察,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其次,青岛积极推动海岸线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海 岸线面临着严重的侵蚀和污染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青岛陆续进行了多次海岸线修复工作,包括填海造地、建造护岸、人工培育海洋生物等。这些措施不仅保持了海岸线的完整性,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此外,青岛还加强了海洋垃圾治理工作。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垃圾成为 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海洋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青岛加强了海洋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包括设立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实施垃圾清理行动等。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海洋垃圾的数量,还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此外,青岛还注重海洋生态教育和科学研究。通过组织各类海洋生态教育活动,青岛向公众灌输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青岛还加大了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海洋科研的发展。这些努力使得青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青岛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促进 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任重道远。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而可持续的海洋世界。

青岛中德生态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青岛中德生态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合作共建的一个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评估和监测生态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围绕青岛中德生态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展开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一、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概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衡量生态园发展绿色化程度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工具,它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通过定量化、定性化的指标评估,可以全面了解生态园的发展情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绿色发展。 二、环境保护指标 环境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基础,青岛中德生态园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可以通过测量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来评估。水环境质量指标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来评估。土壤质量指标则可以通过检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来评估。 三、资源利用指标 资源利用是绿色发展的关键,青岛中德生态园的资源利用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可以通过计算能源消耗与生产总值之比来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可以通过计算水消耗与产出之比来

评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则可以通过计算用地面积与产出之比来评估。 四、生态效益指标 生态效益是绿色发展的目标,青岛中德生态园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生态园内的物种丰富度、物种数量等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可以通过评估生态园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的贡献来评估。 五、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是绿色发展的支撑,青岛中德生态园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值、就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指标。产值指标可以通过统计生态园内各类产业的总产值来评估。就业指标可以通过统计生态园内的就业人数来评估。产业结构指标则可以通过分析生态园内各类产业的比重来评估。 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 青岛中德生态园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定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对生态园的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基于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生态园的绿色发展。同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还可以为其他生态园或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案例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案例 中国城市绿色转型是指在城市发展中,通过推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列举了10个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案例。 1. 北京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建设生态城市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 2. 上海市:上海市积极推进低碳发展,通过加大绿色建筑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碳排放交易等方式,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广州市:广州市通过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生态湿地、改善空气质量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深圳市:深圳市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推动低碳交通、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垃圾分类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成都市:成都市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生态园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改善水环境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6. 南京市:南京市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和能源节约,通过加大节能改

造力度、发展新能源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7. 杭州市:杭州市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进湿地保护、改善水环境、加大垃圾分类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8. 武汉市:武汉市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通过推进环境整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9. 青岛市:青岛市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生态城区、推进新能源利用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10. 西安市:西安市积极推进绿色发展,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新能源等措施,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青岛海洋生态破坏严重呼吁加强海洋保护

青岛海洋生态破坏严重呼吁加强海洋保护 青岛是位于中国东海岸的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 洋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青岛的海洋生态 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青岛的海洋生态,加强海洋保护 成为当务之急。 一、海洋生态破坏的现状 青岛的海洋生态破坏现状令人担忧。首先,过度捕捞严重削弱了青 岛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渔民们为了追求利益,不顾生态平衡,过 度捕捞海洋资源,导致了海洋物种的减少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破坏 了海洋食物链。 其次,海洋污染也对青岛的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威胁。工业废水、 农业污染物、城市垃圾等各种废弃物被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受到破坏。同时,海洋中的塑料垃 圾也在日益增多,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危害。 最后,气候变化对青岛的海洋生态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全球 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程度加剧,珊瑚礁受到威胁,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气候变化还引发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 台风和风暴潮,给青岛的海岸线和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二、加强海洋保护的必要性

青岛的海洋生态面临严重的破坏,加强海洋保护势在必行。首先,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全球的气候平衡和环境稳定。保护海洋生态不仅关乎青岛的可持续发展,也事关全球的未来。 其次,海洋生态系统对于青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海洋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源和原材料,支撑着青岛的渔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保护海洋生态可以保障这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青岛的经济繁荣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加强海洋保护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保护海洋生态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加强海洋保护的措施 为了加强青岛的海洋保护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渔业管理制度,限制过度捕捞行为,恢复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的治理,鼓励人们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提倡环保意识,减少海洋污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对海洋污染源的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

青岛市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青岛市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马文跃;姜鑫磊;张瑶;张绪良 【摘要】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了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条件,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湿地景观独具特色,历史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生物多样性水平高以及交通便利等优势;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生境脆弱,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经营与管理人才缺乏等劣势;具有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假日经济”带来的机遇;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土地资源紧张和用地矛盾突出以及周边景点竞争压力大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科学规划与分区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深入挖掘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等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高师理科学刊》 【年(卷),期】2017(037)009 【总页数】5页(P48-52) 【关键词】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唐岛湾;SWOT分析;开发 【作者】马文跃;姜鑫磊;张瑶;张绪良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旅游学院,山东青岛266100;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7 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及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1].适宜开展生 态旅游的区域是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或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自然区域.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后,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研究与实践[2].在我国生态旅游实践及研究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被进一步理解为“以 可持续旅游为基本原则,通过对具有较高旅游资源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使游客、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者均受益,并能使大众受到环境教育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具有自然保护是前提,环境教育是责任,社区参与是保障3个基本特征[3].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充足的水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随着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渐认识到建设湿地公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是当前合理利用与保护湿地的有效措施[4-8].青岛 市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以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主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内湿地景观优美,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研究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特征,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及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对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滨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指导意义[9-11]. 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唐岛湾畔 (120°9′59″~120°19′49″E,35°54′10″~35°55′58″N),公园总面积1 637.6 hm2,其中包括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 322.2 hm2,林地19.5 hm2,交通用地 15 hm2以及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用地222.1 hm2,其中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占 公园总面积的80.7%.公园所在区域有薛家岛、长江路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 80万人.唐岛湾沿岸岬角和海湾相间分布,以基岩海岸为主,小海湾内海蚀崖下

腾笼换鸟集约集聚全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崂山区盘活低效用地案例思考

腾笼换鸟集约集聚全力助推新旧动能转 换——崂山区盘活低效用地案例思考 一、背景与概况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园区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已供国有建设用地占规划面积的72%,由于园区成立较早,存在着大量的粗放和低效利用的土地。 受景区、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因素的影响,崂山区“寸土寸金”,产业空间十分宝贵。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紧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发展缺空间、用地缺指标、补充缺后备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是高能耗、低产出用地的资源浪费。近年来,崂山区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契机,一手抓新供建设用地亩产效益,一手抓低效用地盘活,严控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实施株洲路片区转型升级等工程,强势开启“战略北进”,实施“七大行动”,加快建设开放创新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创新的低效用地盘活之路。 二、基本原则 (一)建立健全机制,全面摸清底数。为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充分挖掘建设 用地潜力,崂山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建立起条块结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土地利用监管机制,对低效建设用地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 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台账,重点对工业园区建筑容积率、亩均税收低的工业企业、 绿地率高的厂区进行重点排查,及时公布、动态跟踪土地利用状况,处置一宗、 核销一宗,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举措实。 (二)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城市更新。围绕“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两 大主题,重新组织编制株洲路片区控制性规划,按照“集聚高端产业、集约利用

青岛 调研成果交流 典型案例

青岛调研成果交流典型案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青岛调研背景 三、调研成果交流会内容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五、总结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区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分享这些成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各地区纷纷举办了各类调研成果交流活动。本文将以青岛为例,介绍其调研成果交流活动及典型案例。 二、青岛调研背景 青岛,位于我国山东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美丽自然风光的城市。近年来,青岛致力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分享这些成果,青岛市举办了多次调研成果交流活动。 三、调研成果交流会内容 青岛调研成果交流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建设:探讨青岛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分享成功经验和做法。 2.社会发展:研究青岛市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及问

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3.生态环境保护:分析青岛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与不足,交流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 4.科技创新:展示青岛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典型案例分析 以下是青岛调研成果交流活动中的几个典型案例: 1.青岛市绿色发展案例: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措施,青岛市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2.青岛市科技创新案例:青岛市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青岛市教育发展案例:青岛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五、总结 总之,青岛调研成果交流活动为该市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研究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旅游界的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环境保护措施。本文就国内外开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几个地区进行研究,探讨它们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为我们进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但是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或多或少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对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环境 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得到世界范围内推广。19 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国际资源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我国学者卢云亭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之下,可以这样来定义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着眼于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又与旅游环境有所区别。它符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的,是以某一旅游地的旅游容量为限度而建立的满足旅游者心理感知的一种旅游环境。 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 近几十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自“生态旅游”提出之后,学界人士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旅游业界也纷纷进行实践。有开展比较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下面我们就几个成功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案例进行一下探讨,总结一下他们的环保经验。分别从工程规划和政府支持两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构建城市生态休闲新高地——以青岛浮山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构建城市生态休闲新高地——以青岛浮山生态公园景观设计 为例 潘吴鹏;田禹;任宏 【摘要】山地地形是城市空间重要构成元素之一,本文以青岛浮山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以生态及休闲功能营造为核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景观设计手法,探索满足人们多元化活动空间需求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模式.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8(025)009 【总页数】5页(P41-45) 【关键词】城市;山地公园;生态公园;低影响开发;景观设计 【作者】潘吴鹏;田禹;任宏 【作者单位】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我国是多山国家,全国约一半人口居住在山地,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属于山地区域,故城市山地公园分布广泛。随着市民休闲需求多样化发展,各方都在寻求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山地郊野公园被纳入日常健身场所。在绿地稀缺的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成为城市绿地发展的新趋势,但地形复杂、

高差大,可供开发的平地少,给山地公园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当前,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亟需创新设计,探索多元化发展空间,在传统山地公园景观设计基础上,挖掘地域文化,营造特色主题,赋予山地公园新的生命力。 1 项目概述 图1 浮山区位示意 浮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地跨3个城区,南临黄海,向东20km为著名的崂山风景区(见图1)。浮山面积7.5km2,主峰海拔368m,为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峰。登临山顶可俯瞰青岛全景,风景秀丽,游人如织。降雨后,海雾升腾,云罩峰顶;雾漫大山时,可见“浮山戴帽”奇观。山上绿植较多,各类树木云集,最多的树种是黑松、刺槐,春季杜鹃花、槐花盛开,阵阵飘香。 崂山区由过去“山体封闭、生态养护”进入“山海联动、景城一体、生态涵养”新阶段。“主城三山”成为崂山区新常态背景下重点发展的精品绿色示范区。浮山在“主城三山”中距市区最近,是主城区面积最大的山体公园,周边功能积聚,是城市中心区的山海城绿色核心区。 浮山周边被多个大型居住区、高校、高新产业园、创客园、软件园围合,与市内其他功能区交通联系便捷,距市区主要功能节点可达性强。浮山是青岛市密集建成区的绿肺和城市中心区的休闲核心。近年,随着城市中心向东扩展,浮山周围居民区逐渐增多,私搭乱建、乱坟丛生、垃圾遍地,给城市绿肺造成了严重破坏,主要问题如下。 1)生态破碎山体及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库硬化程度高,未加以利用,植物层次单一、生态结构不稳定。 2)功能单一现有休息节点数量少,类型单一,缺少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周边居民使用需求。 3)文化缺失历史文化展示形式单一,整体文化氛围不足。

青岛中院发布环境资源审判10大典型案例

青岛中院发布环境资源审判10大典型案例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18.06.14 •【分类】新闻发布会 正文 青岛中院发布环境资源审判10大典型案例 1、某检察院诉高某某、俞某某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案情简介 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间,高某某经营未办理工商登记和环保审批手续的无名除锈酸洗厂,雇佣了俞某某及多名工人从事金属酸洗除锈作业。俞某某负责带领、督促工人上班,负责记工、记账及购买、勾兑盐酸,安排工人排放酸池污水等工作。盐酸污水未经环保处理直接排放至车间北墙外的两个污水池内,再由污水池排水沟排出,外排水池未做防渗处理,酸水已溢流或渗漏至地下土壤。经检测:车间内排污口、车间外排污口的盐酸污水PH值均小于2,均系危险废物。 某检察院认为高某某、俞某某的行为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遂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审理过程中,经法院委托鉴定,本案可量化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费用为16.52万元。法院经审理认为,某检察院具有公益诉讼人的诉讼主体资格,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符合法律规定。高某某、俞某某将未经环保处理的盐酸污水直接排放至未经防渗处理的两个污水池内,盐酸污水溢流、渗漏至地下土壤,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故判决高某某、俞某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

日内修复涉案被污染的土壤;逾期未修复,赔偿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费用16.52万元。 法官点评 本案系一起由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为解决当前社会公共利益被侵害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现状,我国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2015年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及司法解释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具体实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和2017年7月1日修正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法定机关和组织或者法定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某检察院具有公益诉讼人的诉讼主体资格。 此外,高某某、俞某某将未经环保处理的盐酸污水溢流、渗漏至周边土壤,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法院依法判令高某某、俞某某修复被污染土壤,逾期未修复则承担相应环境损害修复费用是正确的。 2、王某某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案 案情简介

山东法院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

山东法院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 作情况及典型案例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11.23 •【分类】新闻发布会 正文 山东法院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及典型案例 11月23日上午,山东高院召开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见新闻发布会,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崔勇通报了全省法院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研究室主任刘念虎发布了10起典型案例。 2018年以来,全省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全省法院共审理涉黄河案件580件,其中刑事案件234件,民事案件322件,行政案件15件,公益诉讼案件9件。 一、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一是建立执法司法协作机制。与山东黄河河务局联合制定《关于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机制的意见》,细化预防和化解涉黄河纠纷案件的

具体措施。沿黄三级法院与黄河河务部门定期开展工作会商,预防和化解涉黄河矛盾纠纷120余个。二是建立案件巡回审判机制。沿黄9市法院设立20处黄河巡回审判庭,审理27件涉黄河案件,实现黄河流域巡回审判全覆盖、司法保护黄河零距离,有效发挥巡回审判就地解决争议的功能,成为教育沿黄群众保护黄河的生动课堂。济南法院黄河巡回审判庭审理的损害黄河水文设施一案,经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联动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全网阅读量7600万人(次)。三是建立司法修复机制。完善刑事制裁、民事赔偿与生态补偿有机衔接的环境修复责任体系,判决被告承担修复责任案件362件,统筹运用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责任,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方式,联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黄河河务部门建立16处司法修复基地,积极适用植树造林、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修复。 二、服务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好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确保黄河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审结黄河流域非法采砂案件119件,涉及被告人数238人,其中167名被告人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依法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起到了很好的威慑、教育、引导作用。二是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注重与黄河河务、文化旅游等部门的交流协作,加强对戴村坝、贝壳堤岛、古村落等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遗迹的保护。对涉及自然遗迹保护区内承包合同依法认定无效,防止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行为导致自然遗迹受到损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三是服务保障滩区迁建。积极运用审前和解机制,化解32件搬迁纠纷,9146户居民搬出滩区,陆续搬入新居,改善了滩区居民生活。2020年初,某公司因债务纠纷,账户上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房专项改造资金被冻结,项目陷入停工。菏泽法院从大局出发,柔性司法、温情执行,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

生态共富案例4个

洞头区海霞村以红色土地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一、案例简介 海霞村位于洞头东北面,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上世纪60年代,洞头一群普通的渔家姑娘扛起钢枪,投身海防,孕育形成了“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其先进事迹被拍成电影《海霞》。海霞村也因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先进事迹而闻名全国。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洞头考察时曾强调,“要充分发挥‘景’的优势,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与自然景观,同时要加强人文景观开发。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海霞精神的鼓舞下,努力打造“海霞”红色文化品牌,整合凸显红色文旅、蓝色海洋及绿色渔村“三色”要素,打造集红色文旅与滨海休闲为一体的海岛旅居新地标,成为洞头建设“国际性旅游休闲岛”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做法成效 赓续海霞精神血脉,环境蝶变展新颜。新一代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将海霞精神传承至今,新时代,她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练刀枪,也助力环境整治提升。在海霞精神引领下,女子民兵连参与海滩巡查、治水剿劣、村貌提升,携手海霞村民有序推进“十乱”整治,推动入海排污口整治率100%,拆除违章建筑共8处累计146m2,美丽庭院“一户一景墙”创建率达85%,海岛重现绮丽的海岸线。 加强人文景观开发,红色文旅促发展。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近年来,海霞村依托红色资源,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为基础,有效盘活红色资源,延伸红色海霞产业链。在“硬件”方面,融合打造海霞培训中心教育研学产业、军事主题公园军旅体验产业、海霞青年营石厝文旅项目、海霞村共富产业,形成了“一馆一中心一营一路一园”

的产业格局。海霞军事主题公园成为我国第一座海防军事主题公园。在“软件”方面,积极挖掘红色故事,打造红色教育景观带,创新推出“海霞初心之路”“重走解放之路”“军民联防之路”等特色线路,讲述了女民兵扎根海岛、保家卫国、军民共建的成长、战斗、守护故事。 发挥自然资源价值,生态渔村迎共富。海霞村充分发挥古村落生态环境优势,利用三面环海的自然风光及军事主题公园平台发展特色旅游,统一打造独具海洋文化底蕴、洞头石厝风韵旅游文化街区,建设露营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引入海霞青年营等项目,构建海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海霞旅游体系。海霞村还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实现功能植入,整合村中各类资源,推动餐饮、民宿等全村旅游产业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为进一步体现海岛特色和风情,常态化开展兼具“时尚感”和“烟火气”的“创梦海霞·共富集市”,人流量最高就达5000人次/日。生态红色游产业带动村民新增转产就业岗位300多个,带来村集体年收入增收50余万元。 三、启示与借鉴 洞头海霞村以赓续红色根脉为己任,充分整合已有资源,发挥海霞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石厝资源优势,以打造全国闻名的“海霞”红色文化品牌为核心,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借势借力提升村社人居环境,加强优质且符合生态要求的文旅项目引进,如今的海霞村已经变为以“海霞故里·红色小镇”为特色的宜游、宜宿、宜赏、宜品的美丽乡村,为其他地区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 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海霞村充分发挥海岛自然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