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一九三八年,旅居欧洲的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然而后来未能如愿,却因此写出了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将中特定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全景式的介

绍给西方,填补了西方对中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对于中西文化流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林至诚一心想要儿子学习英文,接受新式教育,这一出对林氏的影响甚大。一九一七年,林语堂受业于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在英文方面的出才华。随后,先后在美哈佛大学和德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留学,系统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尽管林语堂是

一个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他同时又对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有人评价林氏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此语绝非妄言。

其二,以幽默小品文扩展了现代散文写作的体式和内容。林语堂是中

第一位将英文Humour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的作家,他主张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的小品文大大开拓了现代散文的写作空间。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不同于讽刺,其特征是“谑而不虐”(林语堂《答

青崖论幽默译名》),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深受英文化影响。其小品文以闲适和灵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新的散文笔调,提升了散文的艺术。

其三,以大量英文著作详细介绍中文化于西方,对改变中西方文化流的单向传播起到弥补作用。除《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外,林语堂在旅美期间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介绍中传统文化的著作,包括广为人知的《吾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等。促进了中西文化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全民抗战的开端,虽然林语堂萌生了翻译《红楼梦》的想法,然而《红楼梦》毕竟与中特殊况下的现实不符,于是林氏“感此非其时也”,开始构思《京华烟云》的写作。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三十多年间

的悲欢离合和恩怨仇,并在其中安了袁世凯篡、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全民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本书的规模之宏大堪与《红楼梦》遥遥相望,并有很多模仿《红楼梦》的痕迹。在形式,《京华烟云》采用了古典章回小说的体式;在内容,讲述了三大家族数十年的悲欢离合,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一些故事细节,又与《红楼梦》有着必然联系,比如阿非和红玉的以及红玉之死。然

而这些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与《红楼梦》相关,在内在精神《京华烟云》吸取了《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因此很多人读完本书会产生“浮生若梦”的感觉。在这一点,二者是相通的。

红玉虽非故事的主角,却是本书最让人揪心的人物。她与阿非的同宝黛之恋极为相似,她的肺痨以及同阿非的怄,还有临死前的焚稿痴都与林

黛玉有着相似的地方。而阿非对红玉的既怜又,以及多引起的不安分又同

贾宝玉甚为相近。这不能说不是林语堂的刻意安排,目的无非是为了加深本书的悲剧意识,

林语堂在该书的《著者序》中提到写作内容:“本书对现代中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女如何长,如何生活,如何,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某

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尽管林语堂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中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他,正是由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偏,他才会通过《京华烟云》的写作向西方介绍中。其间必然饱含了林氏对民族的挚,无怪乎他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被自己的文字所

感动——感动他的不是文字本,而是文字背后代表的民族和文化。

三、《京华烟云》的英文写作和中文译本

假如当林语堂用汉语写作《京华烟云》,结果会如何?尽管这样的假设毫

无意义,然而如果林氏真的用中文写作这部小说,那么《京华烟云》在海外一定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响,小说向西方介绍中文化的写作目的也就大打折扣。

然而英文写作却为后来的翻译和中读者的接受带来不便,在翻译过程中原著的艺术必然会有所缺失。实际,无论用英文写作进而翻译汉语,还是用中文写作进而翻译英语,都会在某些地方丢失原著的特。对这部小说来说,这是必然的遗憾,只不过林语堂把遗憾留给了中。

林语堂对于《京华烟云》最理想的翻译者是老友郁达夫,早在该书完后

一个月,也就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他就写信给正在新加坡《星洲报》担任副

刊编辑的郁达夫,约请他翻译《京华烟云》,并寄去相关资料和五千美元定金。郁达夫对老友的请求慨然应允,并于一九四零年动手翻译,然而后来因为编务繁

忙以及太平洋战争未能如愿。不久,郁达夫惨遭本人杀害,这一版本在无的

战争中夭折。

郁达夫的译本题名为《瞬息京华》,这一译名也是林语堂最为满意的一个题目。一九七七年台湾德华出版社推出张振玉翻译的版本,这一版本将该书译为《京华烟云》,从此这一译名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然而这一版本对原著颇多改动,很多地方并未尊重原著,并非理想版本。张译本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断句太多,使得译文生硬且失去语言魅力。(本文所评论为张振玉版《京华烟云》)最为理想的译本是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瞬息京华》,可惜的是,在郁飞

经十年之功完先父遗愿后,林语堂已经看不到这一最好的版本。

四、《京华烟云》的故事节和人物形象

如前所述,《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恨仇,规模之宏大必然包含了丰富的故事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全书分为《道家女儿》、《庭园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作者的写作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也有特定年代的社会动,有人们复杂的恨仇,也有人所不能改变的沉痛命运。

林语堂长女林如斯在《关于〈京华烟云〉》一文中指出:“《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而为大规模的小说。”这一评价十分中肯,书中几乎没有十分明确的线索,故事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然而《京华烟云》并非一部散的小说,故事的每一

部分很自然的连接在一起,用浑然天四字来描述本书再好不过。

本书着墨最多的人物有三个,可以看作小说的主角,分别是木兰和莫愁

以及孔立夫。木兰是书中众多女人中最出的两个,虽然生长于同样的环境中,两个人却养了不同的个。木兰是漫的,活泼而充满生,喜欢游

历山川名胜,追求诗画意的生活;莫愁是现实的,沉稳而聪明贤惠,在生活

中安分而现实。当然,两人也有很多共同点,她们一样的聪明一样的漂亮,无论在何时何地总能讨别人的欢喜。

木兰的名字来源于古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她的也带着不让巾帼须眉的人,既会唱京戏也会吹哨,而且还会收集古董并鉴赏,对甲骨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字也像孩子写出的字,刚劲有力。然而这些都是木兰表面

的格,在她的灵魂深一直向往那种诗画意的生活。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她与立夫的往看出来,也体现在她婚后的生活追求。在木兰与立夫次在

香山相遇的时候,立夫曾说一路最美的是那些残基废址。木兰心有所悟,并

且一直希望可以与立夫一同看圆明园遗址。断壁残垣的美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明白,立夫显然懂得,木兰也是。木兰婚后不久经常同荪亚外出吃小馆

或者游公园以及名胜古迹,还想象荪亚为一个船夫,她自己则是一个船娘,过那种闲云鹤般的生活。荪亚戏称木兰为妙想夫人,实际他并没有理解木兰所追求的诗画意。诗意的生活总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也只有具备真

的人才会懂得这种生活趣,值得欣喜的是木兰真的过了那种生活。

木兰虽然嫁给了荪亚,但是心中的却是立夫。立夫穿着随意,却透着一

种特别的质,与众不同而宇不凡。他天偏于急躁,愤世嫉俗,对诡诈伪善的事不能容忍,这一点在他所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中表现突出。愤世嫉俗是一种优秀品质,然而却容易为自己和家庭带来灾难。莫愁以她现实而安分的格

经常劝阻立夫写那种文章,她是有先见之明的,立夫后来的被捕证实了莫愁一直以来的担忧。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个人了无牵挂固然可以,然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他毕竟有亲人。这三个人的关系给

人很微妙的感觉,如果木兰因为而嫁给立夫,会是怎样一种结局?我们可

以从三个人的格分析,木兰的漫质一定会让立夫的生活过的更加

诗意,然而他愤世嫉俗的精神也会不受约束,固然他们也会幸福,但这种幸福却不一定能够持久。莫愁则不同,她比木兰更加沉稳而实际,她就像风筝的引线紧

紧地拉住立夫自由驰骋的缰绳,维护一个家庭的馨和平静,他们也是幸福的。木兰虽然没有嫁给立夫,但她并无怨言,从父亲姚思安那里继承来的道家思想让她相信那是命运,她懂得顺其自然。但并未因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而改变,在木兰的心里立夫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甚至比荪亚更重要。木兰和荪亚南方游历的时候,立夫恰巧从本归来,同返北京的途中一起登泰山。面对秦始皇统一六后立下的无字碑,立夫从中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兴建长城的显赫荣耀以及历史的无演变。木兰从立夫的眼神中读懂了这些,他们是相通

的。他们下山的时候走在前面,等待其他人的时候木兰的心中感觉是奇妙的,同立夫在一起让她无比的兴奋。她问了立夫一句很奇怪的话:“人生很怪,是不是?”

面对这样的话立夫可以回答么?立夫应该明白木兰对她的感,他们和莫愁三个人相互之间都有浓厚的意,于是这一纯真的无形中被压抑,只是偶尔

表露出来,最明显的一次是木兰深入虎英勇救出被捕的立夫。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木兰是完全冲动的,事后甚至有些后悔,毕竟这件事本应由莫愁来做。真流露的时候总是让人失去理智,木兰没有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能够救出自己的人这就已经足够了。

木兰和荪亚、莫愁和立夫两家虽然有这样一层关系,但两家人却一直和睦相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木兰在对待家庭问题,在如何担任家庭主和相夫

教子方面也是非常出的。南迁之后,荪亚因为木兰的改变而同学艺术的曹丽华纠缠在一起。木兰并没有向一般人那样大吵大闹,而是同父亲姚思安一起将这一家庭危机消除于无形,并同曹丽华为好友,这不能说不是木兰的聪明。战争让木兰失去了女儿阿满,儿子阿通则参加抗大军,他们也走向西逃难的人流之中。历史总给人苍茫之感,一个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刻让每个人沸腾,木兰也不例外。也许,只有在木兰走逃难的道路,她才感觉到自己作为

一个普通百姓的自豪,作为一个中华民众的自豪。

姚思安和曾文璞是两大家族的主人,在他们体现了中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两方面,即儒道思想。姚思安是道家的代表,曾文璞则是儒家的代表,在他们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以及时代急剧演进中的不同

应。红玉和阿非的前面已经提过,红玉之死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红玉在遗书中写道“依月下老人祠神签行事”,她是相信命运的,同时也知道自己无法给阿非带来幸福,于是选择了死亡。“曲抱山山抱,闲人观伶伶观人”,红玉的命运让人很容易想起林黛玉。体仁和银屏的也是书中着墨不少的地方,银屏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亲是完全合格的,只不过因为丫鬟的出造

了惨痛的悲剧。银屏是值得同的,造这一悲剧的制度是应当摒弃的。此外,

书中还写到牛怀瑜、牛素云和牛莺莺等人甘当汉的无耻行径,然而牛黛云、孔环儿、阿非、阿瑄、陈三、阿通和肖夫等人才是抗战爆发后的主角。他们代表着进步,代表着家和民族的希望,也与本书“献予歼倭抗人”的献词有着

必然联系。

五、《京华烟云》的悲剧精神和思想艺术

《京华烟云》无法用悲剧或喜剧笼统的概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书中蕴

含的悲剧精神。实际,生活原本就是一种悲剧艺术。悲剧的意思并非仅仅代

表死亡,它是一种解读生活的特殊视角。《京华烟云》的悲剧精神与《红楼梦》有相通的地方,但二者又有区别。一位名为韦忠的读者在其文章《若梦浮生中的彻悟——拜读〈京华烟云〉》中这样评价二者的关系:“如果说《红楼梦》让人感动,那么它是让人生悲,生怜,生愤,生出对旧世界的恨,以快快觉醒去砸碎它;

而《京华烟云》让人感动,是让人生,生喜,生,生出对新世界的,一起努力去开创它。”这一评价一语道出了《京华烟云》的精神本质,它是催人奋进的,使人向善的,使人珍惜本民族文化的,让人心生对生活的和对家和民族自豪的。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京华烟云》:它是一个中人将中文化介绍给西方的一本书。因此,书中涉及到中传统文化的地方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儒道精神。姚思安和曾文璞是这两种文化的代表,姚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是

整部小说的思想核心,这一思想让小说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息。道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姚思安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两个女儿,也正是在这一精神的影响下,木兰和莫愁才能在平静生活和时代混中游刃有余。很多人评价

本书带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其实就体现在普普通通的生活哲学里,然而这种哲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比如书中第十三章中说:“一切生命都是两种力量的结果。那两种力量就是正与奇。没有奇,便没有进步;没有正,就没有稳定。人

生就来自此两种相力量的中和,就如同产生了一年的四季。”这一观点同老子的对立学说是相通的,简简单单几句话便象出人生的本义。而儒家学说在新旧替中表现出明显的落后,原因应该从两种文化的特点中找。书中

分析两种文化时说:“道家总是比儒家襟开阔。儒家总认为自己对,道家则认

为别家对,而自己也许会错。”

总之,道家思想在解释人生问题方面更能使人信服,《京华烟云》描绘的是人生,在数十年的沧海桑田中探讨人生的真谛,无怪乎作者会将之作为小说的思

想核心。当然,这与作者本人的偏不无关系。除此之外,书中还写到许多中

文化的特,比如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为解除病痛而进行的冲喜、五行学说、算命签、仙姑道婆等等。虽然有些东西现在看来是落后的,但毕竟是

中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给予摒弃或者推崇的态度,而只是作为一个叙述者娓娓道来。

《京华烟云》在艺术方面深受古典小说的影响,采用了章回小说的写作

体式

六、结语

一九七五年,《京华烟云》曾作为候选作品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可惜的是最终没有获奖。然而,这毕竟表示《京华烟云》具有了走向世界的潜质。它不是独

独写给中人的杰作,同时也是写给整个人类的杰作,因为它所写的是普通人

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又让人震撼。

浮生若梦应当是每个阅读《京华烟云》的读者的第一感觉,人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当它与整个的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当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沧海

桑田,在地域的无限空间和历史的无涯中,生活总是变得悲壮。因此,这本书无疑是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

重道逍遥的姚思安,温存善良的姚母,知书达理的姚木兰,正气凛然的孔立夫,可爱妩媚的姚莫愁,新派自由的姚迪菲,活泼可爱的黛芬,多愁善感的红玉,心直口快的暗香丫头;文气软弱的曾文伯,要强的曾母,圆滑的桂姐,正义多病的曾平亚,温柔偏执的曼妮,窝囊老实的襟亚,浪荡不羁的荪亚,浪漫痴情的曹莉华;还有充满卡通意味的牛家:奸诈的牛似道,贪财的牛母,欺男霸女的牛同仪,单纯浪漫、后来沦为汉奸的牛怀玉,以及争强好胜、贪财泼辣到最后回心转意的牛素云。

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红木花雕、亭台楼阁

这不仅包括姚、曾两家的深宅大院、紫擅木家具、屏风、八仙桌,更包括姚家后来搬进的王府花园。王府花园门口的石狮把门,里面琳琅满目的亭台楼阁、花园池塘不仅使迪菲的外国朋友再三感叹,也让观众应接不暇。

还有那条充斥着冰糖葫芦、茶社、小吃、古书、兔爷、风筝、花草的商业街,阵阵吆喝声,很有味道。

古董、陶瓷、古画、书法、报章书籍

莫愁嫁妆里精致的古董,在木兰的指挥下,一一展示给了观众;曾家的古董店里更是成了古玩的集中营;这还不够,从琉璃场的古董买卖到曾、姚家每间屋内,都少不了这陶瓷、古董的摆设。

在西山赏景的那场戏中,傅老先生、姚思安、立夫、莫愁就乾隆的字体各有各的评价。在整部剧中,出现的对联、书信也全部是笔墨纸砚纷纷登场。

再去看每家书房里满满当当的书籍、古画,点滴中透露出书香门第的气息。还记得深刻的是那本在木兰、立夫手中传来传去的《饮冰室文集》、《殷商甲骨文初探》吗?

还有立夫以“不平氏”为笔名写的那篇大快人心的《文妓说》。大意说的是当时的文人大多都干些粉饰太平的活,其实报纸舆论监督的功能那时就体现出来了。找来那时印刷密密匝匝的报刊,《民国时报》、《平民报》、《实话报》,《新青年》,也苦了《京华烟云》的导演了。那报童那声声“号外、号外”,真是这个时代影视剧的标志了。

诗句、俗语、传说连篇

《京华烟云》毕竟不像《红楼梦》那样雅兴,时不时地对诗罚酒,但是却每个人的口中都出现过适合自己身份的俗语。那句“开弓没有回头箭”出现过多次,但是每次都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接下来《京华烟云》在外国陆续播出,这些内容翻译可得花功夫了。

独有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京华烟云》独有的,是中国文化独有的。

当木兰被迫出嫁,姚思安将自己尽有的甲骨全部当嫁妆给了木兰。姚思安声泪俱下的那句“我的大女儿是留着我救命用的”,唉,在他心目中,自己的至爱——甲骨文——哪有女儿珍贵啊。

最后那一幕,姚思安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到日本鬼子手中,玉石俱焚,那一幕,何其悲壮!“甲骨就是化成灰烬也要留在华夏大地上”,又是怎样的一种气节!

京剧、二胡、笛、萧、鼓

《京华烟云》一开场,木兰便来了一出京戏。接着在西山、姚家、王府花园、狱中,甚至到演员们说话的背景音乐,也都离不开字正腔圆的京剧。直到最后那场醉人的“贵妃醉酒”,就着它木兰款款而来。

在木兰代妹妹出嫁的当晚,姚思安幽怨的二胡“夜深沉”,在空旷寂静的夜晚让人扼腕叹息。当与木兰擦肩而过的遗憾之时、木兰新婚的那夜,立夫独自吹起了萧,声声叹息,多么凄惨。

此外,婚礼中的敲锣打鼓自然更是少不了。

佛教、道教

韩日、东南亚对中国的文化最懂的就是儒家文化,而影视作品中对于佛、道二教却较少涉及。林语堂老先生的《京华烟云》,本着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意图,将佛家、道家的文化渗透到点滴。从尼姑庵中的抽签、冲喜到拜神求佛,佛教的文化印在了那个时代。

道教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个入世的世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场他和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临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着自己的道行。

婚丧礼仪

韩剧《新娘18岁》中,第一次领教了韩国的婚丧礼。而从曾家风光整个北京城的三喜临门,到曾平亚、曾文伯、曼妮等的丧礼,《京华烟云》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仪。喜庆、悲哀体现到每个道具的细节,过大礼、嫁妆、上头、正日出门、三朝回门,大红花轿、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应有尽有。

茶文化

西湖的龙井配上古朴的陶瓷茶具,透露出我们的茶文化。

《京华烟云》里的茶文化体现在每一幕接待客人的场景中。尤其是木兰给立夫沏茶的那一幕,那一倒来,二沏去,最后那一杯满满的龙井,透过立夫那饱含热泪的双眼,一切的感慨、遗憾都尽在不言中了。

此外江苏的大炸蟹、致美斋的酸梅羔、天意斋的栗羊羹、天宝楼的烧羊腿、防膳的肉末烧饼、南京的板鸭、桂花鸭,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垂涎三尺了。

中国古代大家庭的标本

曾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大家庭。曾文伯、妻子曾母以及小妾桂姨,另外三房儿子、儿媳妇,成群的丫鬟伙计,各自成院,却又组合在一个大家庭里,共生共息。而每个儿媳妇又牵扯出另外两家大的家族:牛家和姚家,这就是强强联合的古代门当户对的婚姻生活。

《京华烟云》不仅仅展示了这么一幕,因为剧中还有着五四带来的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自由气息。

动荡不安的时局大背景、三大家族的兴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

不像鸳鸯蝴蝶剧做作地将战事当成自己谈情说爱的背景,《京华烟云》里,从五四思想解放、军阀混战到民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京华烟云》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展示了三大家族的兴衰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抒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这一段社会历史的变迁。

最能体现这一背景的就是牛家。从牛家的洋洋得意到后来的遗臭万年,再到牛怀玉沦为汉奸、牛素云为日本贩卖毒品,这些都展示了这样一段沉重的中国历史。

唯美的景物、精致典雅的旗袍、大气的音乐

整部《京华烟云》中,不断出现满地金黄的银杏叶子、绚烂的日出日落、挂在枝头的一轮圆月、黄昏时的古楼、清晨云雾缭绕的白塔,唯美但不失大气。尤其是西山赏景那一场戏,一座桥,一个石碑,一个飞檐走壁,老北京的京味就这样一点一滴透漏出来了。如此看来,旧版《京华烟云》精致狭窄的景物,在这方面就败下阵来了。

还有那一套一套做工精致的旗袍,穿在几个少奶奶身上,韵味无穷。比如,木兰安排荪亚、曹莉华见面的一场戏,木兰那身黄色的旗袍简直就是绝美,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中国女人的风采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纷繁,而京华一梦则写尽了王府后花

园的盛衰。

银屏和体仁的悲剧,应该是执迷的悲剧吧。姚老夫人的执着,

执着于门户之见:银屏的执着,执着于对名分的追逐。而夹在中间

的体仁却又是一个犹豫,难以担当的富家子弟。造成了博雅的出世

并没有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转机,该来的悲剧还是降临了。银屏是无

法留住儿子才自缢的吗?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再也无法挡住宿命的

折磨吧,但又不甘趋于执着的命运。

大观园中的元迎探昔四姐妹是红楼中亮丽的风景线,他们都富

有同样的才情,背负各自悲剧的命运。而姚家四姐妹珊瑚,木兰,

莫愁,红玉也是文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不同的是她们是自己选

择的人生。珊瑚的贤惠,木兰的聪智,莫愁的静若,红玉的善感。

珊瑚青年居寡,但呆在姚家,直至后来养育博雅,她都是乐在

其中。木兰童年曾走失,遇到了他后半生的宿家。少年入洋学堂读

书,后来顺利结婚生子。虽然中间遇到了立夫,这是一段插曲更是

一段纯洁的佳话。莫愁一直都很顺利,嫁人生子。

“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伶伶观人”,是红玉的才情。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是黛玉的才情。红玉比黛

玉幸运,他与阿非之间少了很多曲折。阿非没有宝玉的多情,没有

宝玉胭脂中长大的身世。而她们之间也没有封建家庭的阻挠,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这样悲剧的宿命。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如果没有贾

老太太的阻挠宝黛是不是就真的能在一块了呢?或许也不会在一起

吧。红玉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家人不仅不阻挠,莫愁,木兰甚至

尽力促成他们俩的婚事。但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曼娘,素云,木兰,她们或许天生就不是妯娌最好的搭档。曼

娘的柔弱避世,素云的傲慢无礼,木兰的贤惠聪明,她们的不和定

时必然。暗香的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终于得到了缓解。随着素云

与经亚的离婚,暗香与经亚的结婚,曼娘,暗香,木兰她们和谐相

处,曾家的日子也开始和睦起来了。

《京华烟云》中每个人都有她们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正如

名字一样,一切个人生活都是过眼烟云。

“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这或许才不是过眼烟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破谈何家?

这或许就是作者传递给人的吧!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

2

3点评鉴赏

关于《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长女林如斯

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又有一段论人之永生与宝石之永生,我认为非常重要。可说人之永生是种族的,而宝石的永生是单独的,木兰游观始皇无字碑那一段尤说得详尽。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有人说这不过为要充满人求永生之欲望,强为解释,但我说有深道理在内,非妄言也。

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祝你们胜利!《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4成就与影响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京华烟云》的续篇是《风声鹤唳》,《纽约时报》誉之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与《风声鹤唳》、《朱门》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

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欢乐颂关关和谢童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欢乐颂2》正在热播中。在最新的剧情中,关雎尔的真命天子谢童出现了,关于欢乐颂演员表谢童是谁扮演的呢? 邓论是电视剧《欢乐颂2》中新设角色,也是官宣的关雎尔正牌男友。早在预告花絮曝光时,就有不少观众认为虽然摇滚青年与乖乖女很难看出交集,但谢童与关雎尔外形十分相配,站在一起更是cp感爆棚,期待他们的恋爱发展。邓伦受访时也透露“从音乐共鸣产生好感,到两人隐藏性格的相互展露,谢童与关关的恋爱顺其自然又清新美好。” 在《欢乐颂2》最近的剧情中,由邓论饰演的谢童终于上线了。很多看过《欢乐颂》原著小说的观众可能会问“原著里关关男朋友不是叫谢滨吗?谢童是哪个?”本篇就给大家带来谢童身世揭秘,顺便看看谢童结局和关关在一起了吗! 《欢乐颂》原著小说中,关关经由邱莹莹认识了小警察谢滨,在电视剧中谢童的背景应该沿用了谢滨的。只不过因为怕和姚滨搞混,所以改成了谢童,人设也变成了歌手。 而说到谢童这个人物,故事可就多了。《欢乐颂2》中,谢童是关雎尔男朋友,是一位20刚出头的音乐人,曾为了兄弟出头被关进少管所,后来组建自己的乐队。 在《欢乐颂》预告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关关“黑化”的原因大部分是为了他。而谢童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前女友曾为他自杀,身世成谜之类的。 《欢乐颂》小说中,谢滨妈妈本来已婚并且有了谢滨,后来到人家做保姆,以小三的身份上位成了新的女主人。谢滨妈妈刚离开时,谢滨在农村跟着爸爸过,但因妈妈的丑事受人耻笑;后来谢滨被妈妈接到城里,结果还是因为上一代的丑事备受欺负。 谢童因为自己的身世的原因,所以感觉低人一等,饱受内心的煎熬,但是谢童的继父对他还是不错的,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谢童的爷爷奶奶因为钱的原因让生活在此陷入困境,谢童因为家里的情况受人冷眼,所以谢童是一个表面阳光,内心阴暗的一个人,谢童的出现也让22层楼的姐妹们平静的生活被搅的天翻地覆,谢童和关雎尔的结局将会是个开放式的,所以还要看剧情的发展。 欢乐颂2谢童是谁演的 据悉谢童扮演者邓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男演员。 邓伦,1992年10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男演员。 2012年,因参演琼瑶剧《花非花雾非雾》而获得关注。2014年3月,再次与李晟合作,参演民国剧《新京华烟云》;同年,主演都市情感剧《爱情上上签》。2015年,主演都市家庭剧《待嫁老爸》;同年,参演古装神话剧《封神》。2016年3月,参演的都市青春剧《十五年等待候鸟》播出;5月,主演青春励志剧《毕业季》;9月,参演都市职场剧《欢乐颂2》,同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在国外那几年林语堂感受到外国人的幽默,而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回国后创办了《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他试着把乐观幽默种入中国人的心中,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被誉为“幽默大师”。读着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我感觉到快乐何很简单,只要换种想法那些痛苦也能化做嘴角微微的上扬。 在那样的年代他经历苦难,但不改童心,他总是如孩童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学习;他快乐幽默,并传播着他的快乐,永不疲倦,这便是我从书中看到的林语堂。

京华烟云读后感6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600字 第一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最后一个家庭,牛家。一个存在于整本书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图,马祖婆尖酸刻薄,牛怀瑜卑鄙龌龊,牛素云蛮横无理。唯一拯救了他们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牛素云的一辈子,骄傲着活着骄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兰比上比下出言不逊,离婚后跟哥哥误入歧途,成了当年的白面儿皇后。风光又讽刺。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钱,就得做为日本做不正当勾当,谋害同胞。欣慰,庆幸,素云最后的选择为她干过的所有坏事一笔勾销,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更值得庆幸的事情?牛家没落理所应当,也代表了当时的政府官员家里的斗争有多激烈。100个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总要有一个黛云! 书里还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陈妈,一个乡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当我看到她自从儿子丢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号衣服不禁鼻子反酸。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陈三找到了,可是陈妈却又没了。这一对母子的阴差阳错,让人想起,那时那日的战场,有多少母子生离死别;小小的银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让人相信命运之轮的转动;陈三、环儿、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个人代表的一个世界,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一股强心力!小人物的辉煌造就了整本书的辉煌。林老细腻的笔触没有丢弃他们任何一个人,有生有死,让人欣慰让人安心。 书中有一段说老北京的语句,说的很好:满洲人来了,去了,老

北京不在乎;欧洲的白种人来了,以优势的武力洗劫过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现代穿西服的留学生,现代卷曲头发的女人来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战火中依然在茶馆挺细喝茶聊天,生活之计,永不停息!也许就是这种精气神儿,让北京撑到了最后,撑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个同样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没落。唯一庆幸的是家里的人还是站在向着未来的大队伍里,带着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书,荡气回肠,把我带回那年代,感受那时那刻的精彩! 感触颇深,读后感叹,谨以为念。今后重读感悟又将是另一番。 第二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姚家有很多人,电视剧里编剧将曹丽华合和银屏并为一个角色荪亚的女友。导致了电视剧失去了一段精彩。银屏无疑是悲剧的一个角色,是当时大家庭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姚家不允许儿子和一个丫鬟结婚,银屏被逼无奈才做出后来的事情,体仁最后也没能好好走到最后;红玉有人说是林黛玉的另一个形象。那阿非要比宝玉强多了。阿非也许受了两个姐姐的影响,正直善良开放,再加上有着英式的绅士风格,让人读到最后最让人印象深刻。 再来说第二个家庭曾家。对于曾家,我说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个传统而伟大的女人。尚在花龄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辈子活寡,没有自己的亲生的孩子。令人庆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亚是相爱的,即使封建的婚约这个牢笼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妇道,裹着小脚,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2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3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4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5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6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7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 8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9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10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价值观 11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12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3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14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5 英语毕业论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报价策略 16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1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18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19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20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21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 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22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23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24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25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2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27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28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29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30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3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32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33 探究希腊神话对英国戏剧及诗歌的影响 34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35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36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 37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38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39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40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搜索的路径与数量统计 (一)、搜索的路径 在收集这篇论文的相关文献资料时,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图书馆、电子资源。到图书馆去查询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纸质资料;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CNKI中国知网、Google、百度等相关搜索工具进行查阅,从而达到了解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爱国主义、情结等相关内容的目的。 (二)、数量统计: 通过相关的文献搜索,现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如下统计: https://www.doczj.com/doc/4516791446.html,KI中国知网: (1)、中国知网关于“京华烟云”的“主题”搜索(模糊)部分涉及到林语堂,从1994年—2011年,共计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题目”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26篇,其中核心14篇;“关键词”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82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 (2)、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情结”的“主题”搜索(精确),1994年—2011年,共计35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在题目中涉及“爱国主义情结”的,共计12篇,其中核心3篇。 (3)、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京华烟云、林语堂”的“主题、篇名、关键词”等相关搜索,相关论文则比较少。主要有:《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道精神与爱国情感》(阎开振)、《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文化意蕴》。 2.图书馆 关于“林语堂”的书籍37种,包括其散文、小说、字帖、传记(评传)、相关作品欣赏等,关于“京华烟云”的书籍8种,我认为对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如下:《林语堂论》(万平进)、《林语堂在大陆》(施建伟)、《林语堂名作欣赏》、《林语堂传》(林太乙)、《林语堂评传》(万平进)。 3.因特网 通过百度、谷歌的相关收索,了解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 二、文献的现状说明 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论文为主)搜索,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层面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对其作如下的文献说明: (一)、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简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首位以英文写作而名扬海外,宛如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被誉为为中国的非官方大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2、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3、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4、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5、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

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6、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7、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8、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9、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0、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得太好了)讲解学习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得 太好了)

那早已逝去的点点 ——读《京华烟云》有感 我是一个爱读武侠,奇幻等休闲型文学作品的普通青年,对像林语堂这样的国学大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他名下的作品,自然也是知之甚少!! 不过,随着电视剧版《京华烟云》的热播,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几分期待,无论是文雅的赵雅芝,还是清新的赵薇,都能让我对这样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描绘几个年轻人波澜人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电视剧的成功并不能百分百代表小说本身的价值,就像一处庄园的宏伟大门,是万万不能代表庄园里面,那奇妙璀璨的风景的!!好,既然这样,希望大家能够跟随我的语言,感应我的感受,来窥探一下,“这处庄园”,不一样的神采吧!! 人世沧桑铸就奇女子 《京华烟云》是部充满女性光辉的作品,最直观的便是主角,木兰,木兰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他的性格,他的思想,都在不停地辐射着她身边的所有人! 除了木兰之外,曼娘和莫愁也是毫无疑问地充满魅力,因为,她们的贤惠,他们的知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曼娘之“囚” 整部书,曼娘是我最喜欢,最牵肠挂肚的人物,不止因为她的柔顺,更因为,她是那样一位符合传统中国男人择偶标准的完美情人!

从我第一次从曾家三个少爷的口中得知曼娘的存在,我就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个和木兰相对应的人物,而且更可能是一辈子相对应,果然,我的感觉是对的! 很多人会问,曼娘爱平亚吗? 其实,我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年轻人,觉得两人的相爱是毫无疑问的!!他俩是娃娃亲,所以,他俩的命运从出生就是定好的!曼娘信命,所以她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自己做好就行,命运会替他安排;曼娘懂礼,所以她不会去想除了平亚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再加上平亚也是个老实人,于是,曼娘成了平亚一生的羁绊! 这就造就了一个传统命题,曼娘是典型的被动恋爱者,这和木兰,作为被动婚姻者的代表也是不谋而合!! 平亚和曼娘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相处得很愉快,很多细节也表明,他们确实已经像情侣一样地眉目传情!就像曼娘的父亲刚死不久的时候,他们两个的那种情侣之间才会有的小默契,引得广大读者牵肠挂肚!! 所以,被动恋爱也不是总是不好的,主要看恋人双方是否“来电”,是否懂得知足! 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绝大部分人也都是在重复着这样的被动爱情,没有关系,爱情是没有主被动的,时代能够带给人们的,我们应该照单全收!! 木兰在第一次见到曼娘的时候,充满羡慕之情,曼娘那种卓尔不群的古典美是万中无一的,而当时的木兰是个得益于自己开化的父亲,能够对古典艺术和新生事物兼收并蓄的好女子,于是,二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辈子的知心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

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2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

京华烟云有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的背叛,但她坚持下来了,凭她的智慧和毅力,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木兰曾在给曹丽华的信中这样说:姚家虽富,素抱新奇不羁之思。常欲摆脱朱门之生活,度渔樵之岁月,荆钗布裙,相夫教子。 这样的大家闺秀,能有如此朴素平凡的生活向往,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一】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

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二】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

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

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家国恩怨沁红尘,残灰犹共晚烟飞——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 姓名: 学号: 院系: 指导教师:

全书写罢泪涔涔, 献与歼倭抗日人。 不是英雄流热血, 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 题《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初读林先生名作,约莫在初三年纪。《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

最新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1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梦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

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我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欢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欢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学校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我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我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终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梦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我的不一样,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字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 字 《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清朝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开篇,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战初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变化。但这一点仅仅是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林语堂先生在小说的著者序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他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那么在那样的尘世生活里,当代中国男女到底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呢?又是如何成为神州的自由民呢? 林语堂先生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结合中去寻找答案,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块,得到了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并通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将这一理想人生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因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节制力,不受环境的支配。”也就是说,这种“城中隐士”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一位“城中隐士”。小说的开篇,就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离,生灵涂炭,城内百姓纷纷外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动乱频繁、兵荒马乱、灾难降临的环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坚定,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全家逃难而离开北京城之际,仍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安排一切。 这位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他从不心浮,因为他认为“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总是持着“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的处世态度。他不会为小事所动心,而是要享受心灵的宁静。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宁静的心灵,使得姚思安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轻、很淡,尤其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更是如此。 姚思安认为财物乃身外之物,“你若把那些东西看作废物,那就是废物”,并且他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都不可更改其发展的轨迹。在女儿木兰担心那些古玩被掘走时,姚思安有这样一番妙论,他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所以他对难过的木兰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相信所谓革命领袖的宣传,把中国之所以会落伍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不自省。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赛珍珠认为当时对中国的描写,要么苛责要么包庇,能够客观理性地描写中国又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只有林语堂先生了。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语堂先生后翻译成半白话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读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阅。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2019年第20期英语教师 一、林语堂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及新道家代表人物。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儿时多与风月山川朝夕相对,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这对他以后崇尚自由、不喜拘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当地牧师,再加上林语堂中小学在教会学校的受教经历,他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浸染。后来,林语堂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神学,之后又到美国、德国留学。直到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时,他才发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北京作为历朝历代文化的见证者,文化气息浓郁。追求个性与信仰自由的林语堂决心开始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研究儒释道。幼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后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一生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正因这种特殊性与独特性,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林语堂对中、英两种语言驾轻就熟,不仅有出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而且具备卓越的英文造诣。可以说,他是以西方人的思维,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和看待中国文化的,且其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架支撑,也不乏西方新文化思想的血肉填充,由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 从1936年到1966年间,林语堂在海外整整待了30年。当时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中国现状、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此时,林语堂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客观看待中国文化,选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创作,以此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西方输出了中国文化,凸显了真正的“中国形象”。《京华烟云》就是其中一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林语堂通过此书缓缓道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 纵观全书,其文化特色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二是西方思想的呈现。《京华烟云》故事发生在中国政治格局动荡、时代潮流起伏、社会风尚的新旧交替时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和科学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一方面,林语堂据实描绘了传统文化伦理规范下的日常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穿插了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归纳。这体现了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自然相吸、相融,同时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也赋予它们新的生机与活力,反映出文化与文化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林语堂是东西方跨文化意义关联的“呈现者”。 三、《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京华烟云》无论是材料选取、人物描写,还是故事情节走向,都以中国文化为依据,涉及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林语堂在用英文描写中国文化时,那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词汇和场景,最初须以中文的形式构思成型,然后再转换成英文。严格来讲,《京华烟云》的源语言是中文。《京华烟云》的创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郭静柔杜萌萌 【摘要】从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与《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异化概念,分析《京华烟云》中文化相关词的翻译技巧。认为在翻译时采用归化、异化策略,不仅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给西方读者,还能较好地凸显“中国形象”。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跨文化;归化;异化 76

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一九三八年,旅居欧洲的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然而后来未能如愿,却因此写出了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将中特定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全景式的介 绍给西方,填补了西方对中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对于中西文化流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林至诚一心想要儿子学习英文,接受新式教育,这一出对林氏的影响甚大。一九一七年,林语堂受业于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在英文方面的出才华。随后,先后在美哈佛大学和德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留学,系统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尽管林语堂是 一个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他同时又对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有人评价林氏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此语绝非妄言。 其二,以幽默小品文扩展了现代散文写作的体式和内容。林语堂是中 第一位将英文Humour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的作家,他主张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的小品文大大开拓了现代散文的写作空间。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不同于讽刺,其特征是“谑而不虐”(林语堂《答 青崖论幽默译名》),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深受英文化影响。其小品文以闲适和灵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新的散文笔调,提升了散文的艺术。 其三,以大量英文著作详细介绍中文化于西方,对改变中西方文化流的单向传播起到弥补作用。除《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外,林语堂在旅美期间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介绍中传统文化的著作,包括广为人知的《吾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等。促进了中西文化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全民抗战的开端,虽然林语堂萌生了翻译《红楼梦》的想法,然而《红楼梦》毕竟与中特殊况下的现实不符,于是林氏“感此非其时也”,开始构思《京华烟云》的写作。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三十多年间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 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现 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那么关于京华烟云读书笔记该怎么去写呢,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京华烟云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 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当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 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 的书,就算勉强自我去看也是怎样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此刻还是读到哪里。 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感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 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 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那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 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 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可是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 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可是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我在读书时发现 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读书真是一件86.能够让人平复心境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 什么具体的道理,可是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 之极,恨不得自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此刻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 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