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若为王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

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

的写法。

2.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

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诙谐调侃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通过小组

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品读文章。 2.品读鉴赏法。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揣摩语言,感受文

章的思想性、文学性;体验与反思,联系现实,深化对文章

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

封建君王享有至上的权力。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假如你是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聂

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

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他有多方面的写作才能,作品有小说、寓言、诗歌、剧本、散文等多种形式,杂

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血书》等多种。

杂文,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

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拿来主义》是一篇有关文化动态的一篇杂感。《我若为王》就是一篇有关思想动态的杂谈。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以下词语: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悲戚:悲痛哀伤。

畏葸(xǐ):畏惧。

2.学生大声读课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本文的想象新奇大胆,文思飞扬。

学生乙:“平易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是我对文章的第

一感受。

学生丙:我只想说一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学生丁:本文思想深刻,但又有文学情趣。

……

四、整体把握文意,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

1.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然后

全班交流。

明确:文章以一部影片引出论题《我若为王》,然后假

想自己成王后,亲眷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众人成为奴才

的情形,悟出这君王不过是奴才的首领。最终认识到改进世

界的关键在于改造国民的奴性,主张铲除奴种,去除王权,

呼唤民主平等。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3.聚焦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多媒体显示:

(1)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2)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

的人们一同三呼。

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1)之所以成为“暴君”,是因为滥杀臣民;之

所以称为“明君”,是因为将不再是奴才的首领,是真正的智慧明君。作者认为改进世界的要义在于铲除奴种,只有铲除奴种,“我”才会成为“真正的君王”。

(2)“我若为王”,将铲除奴种,人人自由、平等,那也就无所谓“王”了,故言“将终于不能为主”。没有了王权,也就没有了奴性;有了民主、平等,也就有了世界的改进。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民主的热切期盼。

4.教师总结:这篇杂文,借“我若为王”的假想,痛斥可恨的王权意识,可恶的奴才性格,表达了推翻王权,铲除奴种、改进世界、追求民主的强烈愿望。

五、品读文章,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提问:杂文作为一种文艺性论文,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请自由选择角度,作精彩评析。

学生自主赏析,同桌之间交流,然后全班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文章借可笑的幻想写奴性的丑恶。课文2~5段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充分展现了奴性的可鄙、可弃,令人作呕的丑态,揭示了王权思想根深蒂固,为说理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乙:文章运用了排比,“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有助于增强语势,使王权思想、奴才性格的丑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学生丙:文章语言的讽刺色彩集中表现在把要否定的现

象漫画化,以示其滑稽,令人忍俊不禁,感受作者辛辣的笔触,体现了作者对奴性的无情批判。课文第5段表现最为突出。

学生丁:文章也流露出作者对奴性的愤慨之情,对民主、平等的热切期盼。如:“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如“我若

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好。这篇杂文的文学性集

中体现在:想象与现实相映衬,说理与抒情相交融,语言诙

谐幽默,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六、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教师提问:文中所讲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现实生活

中还存在吗?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材料,并提问。

为什么这些诈骗犯能屡屡得手?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学生甲:“朱皇帝纳了十多个娘娘”使我想起曾经读过

的一个故事:老君王不幸身染恶疾,不久将魂归西天,宫人

四下查访民间美女入宫做妃,陪伴君王归天。一时民间沸腾,不少人家争相贿赂宫人,愿把女儿送入宫闱。他们看重的是

宫女的身份,并不考虑宫女的命运。这两个故事深深地折射

出人们灵魂中的王权意识、奴才意识还十分强烈。

学生乙: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王权意识还存在,比如行业

垄断行为、执法部门知法犯法行为、行政部门不作为行为……与此对应,奴才思想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如少数

农民甘受个别为霸一方的村干部的欺凌而敢怒不敢言,普通

职员受上司的冷遇而自认倒霉等等。正是这种可怕的奴性,

助长了社会上少数权力在握的人的嚣张气焰。

学生丙: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主制度已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

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产生,但瑕不掩瑜。现在是聂绀弩

先生和“全世界真的人们”一同三呼的时候了。

……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上的讨论发言,然后写一篇富于针对性的

批判文章,二三百字左右。

2.课余借阅三联书店出版的《聂绀弩杂文集》,选读他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人而有格,并非怪事。世上的万物,无不有格。鉴定产品或接待外宾讲□格,处世交往或文艺创作讲□格,立身为人讲□格,查阅历讲□格,写诗讲□格,交易讲□格。人为万物之灵,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侮辱人格”视为大不敬,把“降低人格”视为大不当,把“丧失人格”视为大不义,这更说明“人格”比各种各样的“格”都更为紧要。

有人说:做人难。这不是危言耸听。至少应该正直、诚实,这是起码的格。但这不够,还应该有助人为乐,勇于献身,为国争光,心怀天下的抱负和情操,即应有高格。人的本领不可强求一致,但为人求高格,则是每个人努力都可做到的。我们讲精神文明,“文明”同“精神”是不可分的。文明诚可贵,精神义更深。这人格以及国格等问题,也是精神文明的真髓,振奋民族精神的大端。而且应该说,在新的复杂情况和发展形势下,人格问题已显得突出,要求也更高了。我们每个人都应反躬自省:在高低贵贱多种人格中,你属于哪一格。

1.依次填入第一段方格处的词语是()

A.风、规、资、品、诗、价

B.品、规、风、价、诗、资

C.规、品、资、风、诗、价

D.规、风、品、资、诗、价

2.第一段画线处应填入哪一项才能使上下文的语意连

贯()

A.人格非常重要B.是要讲人格的

C.要讲怎样的人格呢?D.岂能无格?

3.对第一段内容及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人而有格,并非怪事”这句话紧扣题目,提出了

本段的论点。

B.举出万物各种“格”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格”,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

C.提出论点后不直接进行论证,好处是使行文跌宕多姿、富有变化,且能引人入胜。

D.“大不敬”的“敬”,“大不当”的“当”,“大

不义”的“义”等字眼用词准确、精当,恰当地表达了内容。 E.“人格比各种各样的‘格’都更为紧要”这句话既

照应首句,又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对“有人说:做人难。这不是危言耸听”应该怎样

理解()

A.作人艰难在人事关系复杂,纷争频繁,应付艰难。

B.作人艰难在要讲究人格,因为人是万物之灵。

C.作人艰难在不仅要讲起码的人格,而且要有高格。

D.作人艰难在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人格也要跟着变化。

5.为什么在新的复杂情况和发展形势下,人格要求更

高了()

A.因为文明越发展,精神也应随之发展,人格要求就

会越高。

B.因为人的本领不可强求一致,人格则可以要求高格。 C.因为文明诚可贵,精神义更深,人格是精神的体现。 D.因为新的复杂情况和发展形势要求人的自省:在高

低贵贱多种人格中,自己属于哪一格。

参考答案:

1.D2.D(注意语境对选句的要求)

3.BC(B项应为类比论证。C项表述有误)

4.C5.A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作者简介

聂绀弩(1903~),湖北京山人。早年参加过第一次国内大革命。1924年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1928年起,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

副主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反日运动而离职。以后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曾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1938年在新四军军部任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编辑军部刊物《抗敌》的文艺部分。1939年任浙江省委刊物《文

化战士》主编,以后又先后在桂林、重庆等地担任过报纸编

辑和西南学院的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

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

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作品有:短篇集《邂逅》《两条路》,寓言《天亮了》,诗

集《元旦》,长诗《山呼》,剧本《小鬼凤儿》,散文集《婵娟》《沉吟》《巨象》,杂文集《关于知识分子》《血书》

等多种。此外,还有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学的学术论著数十

万言。

绀弩有着多方面的写作才能,涉猎的面也很广。他的文

笔晓畅、明快,不管写什么,仿佛都喜欢率意而言、信笔而书,不受什么拘束,然而又自有优美的感情色泽和锐利的思

想机锋闪烁其中。这种善于驾驭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并能使

之互相交流、融贯的艺术风格,在他的散文中似乎表现得尤

为特出。

二、类文荐读

1.荐读聂绀弩杂文《往星中》。

往星中!

一天的烦热苦够了,洗过澡,换上极其随便的干净衣服,摇着大芭蕉扇,在草坪上仰面枕肱而卧。碧草的芳菲像水一

样浸淫着,天宇低沉,蓝空布满了丛密的星斗,那些银色的

小点时明时暗,像天真的儿童、慧黠的少女在眨着明媚的眼

睛。它们离我们这么近,仿佛可以听见它们的私语,令人不

禁记起什么时候曾听见过的一些美丽的神话:每一颗星斗,

其实都是一个人物,和我们自己一样的。哦,那是一些怎样

的人物呢!什么时候能够一下看见才好,能够和它们生活在

一起才好。哦,我不在这地面上了!腾空而起,翱翔于群星

之间,骑在银河当中的天鹅背上,一面和牵牛谈心,一面向

织女作含情的微笑,戴着王冠,牵着大熊和小熊,站在姜太

公背后看他钓鱼,天空是多么浪漫而新鲜啰!

然而天文家告诉我们:那些星离我们非常之远。太阳离

地球九千万英里,它的光只要若干秒钟就传到地球上来了,

而群星的光常常经过若干万光年才能让我们看见,有许多星,当我们刚发现它的存在时,它的本体早在荒古以前就死灭了!多么荒诞不经的神话呀!宇宙如此其大,天空如此其浩渺无穷,群星如此其遥远,而我却悠游容与于其间!回头俯视,

地球该是多么藐小啊!地球上的人类更是多么藐小啊!这么

藐小的人类,却说有不可计限的私欲。那些私欲又发而为不

可计限的抢夺,迫害,残杀,难道是可信的么?愚昧的人们

啰!不知道一切星球都要死灭的么?在太阳死灭之前,地球

早就死灭了;在地球死灭之前,人类早就死灭了,在全体人

类死灭之前,我们这些暂存而又暂存的个体早就死灭了!而

你们却又在这暂存而又暂存之中,绝不顾及民族,国家,社会,群体的利害,利用一切卑劣的手段,纵任你们的私欲,

残害你们的同类,难道一点儿也不害羞么?

当我们看见地上的蚂蚁和蚂蚁打仗的时候,看见螳螂捕

蝉的时候,看见蜘蛛吞蚀落网者的时候,纵然一百回都无动

于衷,难道就没有一两回想到,这些小东西们,究竟有什么

仇恨呢?如果真有所谓造物主,他是多么没有分晓呵,生这

些毫无道理的小东西们,让他们互相吞并残害,有什么意义呢?假若像神话所传说,每一颗星就是一个人物,他们会看

不见我们这些地方上的人吧,因为我们之于他们,远小于螳螂、蜘蛛之于我们人。但万一看得见,他们对于我们人类的

抢夺,残杀,迫害,该会怎样想啊!而且蚂蚁,螳螂,蜘蛛,除了蚂蚁之外,他们残害的并非真正的同类。它们实在太小了,太简单了,他们的行为都是出于本能,求生的本能,自

己毫不负责的,我们人不同,我们是万物的灵长,脑子最为

发达,我们不专靠本能而动;而攘夺,迫害,残杀,又不是

为了个体或群体的生存。那么,我们所能得到的星人们的鄙视,一定会远过于我们对于蚂蚁,螳螂,蜘蛛的。这样想,

同时也领会到古人的达人,奋起想象的羽翼,足乱浮云,背

负青天,在长空逍遥游乐的妙趣,虽然那想象比之于无穷的

宇宙所实有的现象还是小得可怜!朋友啊,仰望天空吧,向

群星礼赞吧,它会使我们的器量恢宏,志趣高远!

一九四六年十月于重庆。

阅读提示:阅读本文,请思考:作者仰望星空,获得了

哪些启示?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不难得出。此文可作为课

堂延伸训练选文。

2.荐读鲁迅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

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

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而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

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有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的……”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

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

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

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要命。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

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

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的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作品集《世故三味》“中国道理”部分)

阅读提示:本文以编故事的方式形象再现了“奴才”麻木不仁、愚钝十足的奴隶性格,在客观的叙事中,寄寓了作者的同情和愤怒之情,尖锐地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三、阅读方略

杂文阅读指导(二)

杂文的写法:

1.从实入手、就实论虚

这里的“实”主要是指文中运用的较形象较具体的事实材料,如故事、传说、新闻、文摘等等;而“虚”则是指较抽象的议论、哲理、理论概括等等。一般议论文固然也不少有这两者,但杂文强调的是从实入手,就实论虚。因此,在杂文的写作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从具体材料出发,自然

而巧妙地生出议论来。

2.褒贬是非,多取“类型”

“取类型”,是杂文形象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不像叙事性的文学作品那样重视刻画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人、事、物、景作为“标本”,用以揭示某一类人物思想性格或社会现象的本质。

杂文的类型化和文学作品的典型化,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前者除了一般不采用的性格刻画、心理描绘和个性塑造等手法、偏重于粗线条和白描式的勾勒以外,还以言此而喻彼为最常见的形态。

四、高考真题

2003年全国秋季高考试题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

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

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

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

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

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

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

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3.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参考答案:

1.D(“如数家珍”意思是“像数(说)自己家中的珍

宝一样”,与句意不合)

2.A(B项成分重复,“万一”与“若”表意重复;C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D项搭配不当,“仅20岁的作品”表达不当)

3.B

《我若为王》 3

《我若为王》 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 聂绀弩,现代作家,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https:///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具体研读 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 【明确】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 (1)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 (4)呼唤民主制度 (板书:结论铲除奴种改造世界) 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 (板书:假设幻想为王) 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 【明确】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1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 捧王后 趋炎附势捧太子、王子 阿谀奉承捧公主、皇亲国戚 俯首帖耳我的每句话都成为“圣旨”

《我若为王》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同步练习 [探究学习]一、双基在线1、给下面加点词语注音:亲眷()鞠()躬呵()斥谄()媚()悲戚()帽盔()畏葸()憎()恶() 2、解释下面所给词语①光景:②残物:③指摘:④乞求:⑤恍然: ⑥敬畏;3、找出并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想象()丑漏()顽烈()喝斥()柔宛()畏思()面像()原故()4、下列各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如果去爬山,你去不去? b、纵然是刮大风,下大雨,山也只是岿然不动。 c、她不仅不改悔,而且犯了更大的错误。 d、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都要有信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5、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 6、作者评价自己由影片名而联想的活动用了哪一词? 7、有“我若为王”不现实想法的我与真想作王的人有什么区别?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的尊贵呀,会如何的被

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8、“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这一句有何深意?9、“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10、“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11、“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一句中“有趣”一词怎样理解?二、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兽·人·鬼闻一多刽子手们的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村子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您?——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商山早行》讲课稿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着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晚唐有这么一位着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 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意。 然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醒:4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思考四: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修辞手法:“列锦”、“意象叠加”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我若为王》同步练习(2)_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同步练习(2) 【客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所注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柔婉(wǎn)鞭笞(tà)谄(chǎn)媚长歌当(dàng)哭 b.畏葸(xǐ)角(jué)逐睚眦(zì)必报恪(kè)守不渝 c.悲戚(qī)柔婉(wǎn)憎(zēng)恶悼(diào)念 d.嫉(jì)妒黜(chù)免拯(zhěng)救层见(jiàn)叠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 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谄媚缠绵悱恻大意微言大义 3.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玲玲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b.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她们是贵人。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d.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a.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上海浦东新区高楼林立,环境宜人,

给人面目全非的感觉。 b.今天是圣诞之夜,无法回家的同学聚在一起,又唱又跳,享受天伦之乐。 c.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 d.同学们对如何用好《语文读本》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后我想补充两点作为抛砖引玉吧。 5.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b.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8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项之多。 c.以语文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d.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主观深化】 6.如果正面批判奴性,那么几万字都结束不了,作者却以“我若为王”说起,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答: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 ——聂绀弩 点滴积累 △三十六计之十六计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追。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猛烈的反扑,故意放他一条生路,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紧紧地跟踪敌人而不出击,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待他的兵力分散时再加以捕捉,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这就是“需”卦的一原理:让敌人相信还有一线生机。 △名家名言 对奴隶的定义就是——不仅不反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反而伸出舌头去吻那双套绳索的手的那一类人。(茨威格) 对于羊显兽相,而对于凶兽显羊相。专制者反而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鲁迅) 预习新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痴()亲眷()(注意:誉,誊的区别)匍匐() 谄媚()畏葸()(注意:(“”)憎恶() 2、查字典词语含义 指谪: 谄媚: 光景: 3、简答 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 我“为王”,身边拥有臣民,我的感觉如何 作者写我若为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写下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简述主要事件。 走进课堂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聂绀弩是卓越的杂文大家,又是卓越的诗人。聂绀弩在杂文写作上,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他的作品多已收录于《聂绀弩的杂文选》(1955)、《聂绀弩杂文集》(1981)、《聂绀弩散

文》(1981)。聂绀弩的诗由于有着十分突出的个人风格和十分精彩的艺术特色,被不少人称为聂体,即以杂文入诗——“严肃的打油,沉痛的悠闲”。 三、了解文体(杂文及特点)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研习2—6段 课文第6段“这样”属于指代性词语,结合课文说说“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和指代意义。(提示:结合课文过渡句来谈) 分析:“为王”后的光景。(及时运用到作文学以致用) 小组讨论:“为王”后周围人(臣民)对我的态度。(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自己概括成语) 品读第6段。体味作者所批判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给奴才下个定义。 2、研习7—8段 从行文思路看6段分析问题,2—5段摆现象,思考7—8段是什么 分析“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矛盾吗 研习第1段,分析其作用: 五、概括主旨 六、探究写法和结构 1、虚拟幻想的写法 2、欲擒故纵(大开大合)的结构 七、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我若为王 提出问题 亲眷被捧 为“王”光景臣民:惟命是从、卑躬屈膝、巧言令色 我若为王(分析问题)实质:奴才的首领 表达观点杀掉奴才 (解决问题)不当君主 批判王权意识奴才思想 课堂反馈 1、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一组是:() 寂寞盔帽变换变幻 绣像白痴盅惑耀武扬威 德行德性骄痴娇惯 谄媚缘由缘故鞠躬尽粹 2、我喜欢“为王”吗请从课文中的话回答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定稿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 4.22.2016 zq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已经学过了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的另两位诗人赵嘏和温庭筠。 三、学习《长安晚秋》 (一)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5、提问几名学生。 (二)内容讲析: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见课下注释①) 3、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_1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内容,认识本文思想的深刻性。 2、体会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大开大合(亦称“欲擒故纵”)的结构与思路。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揣摩体会“幻想虚拟式”的写法。 学法导引 1、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聂绀弩杂文语言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当然不只是作者对遣词造句的考究,关键还在于其语言是饱含着思想与激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语言。所以,注重语言的形式、思想和感情是优秀文章的前提,是我们写作文章的借鉴。 教学过程 一、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

明确: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

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案例 洋青中学凌华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 由于自然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如图: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探究光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它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把一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一束光(可以用激光笔获得)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5)将纸沿ON对折,观察现象。 4.讨论 (1)分析讨论: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 须明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r与入射角i应该相等。 (2)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个侧面,用泡沫包装盒,等等。 (3)怎样得到“一束光”? 有人首先提出用太阳光,但马上有人反对,认为太阳光不是“一束光”,又有学生想到前一节刚做的小孔照相机,其外筒可以利用了,通过外筒上带有小孔的黑纸蒙着手电筒,就得到“一束光”了。还有学生提出用激光笔,当然效果更好。(此情况属教学实录)(4)怎样画出光的迹径? 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O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描点A和B,用直尺连接OA与OB 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 备注:学生没有关于物理实验的经验,如果只看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很难完成实验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5)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用平面镜改变光路的实例很多,如潜望镜、大楼里利用平面镜采光、测距离、自行车的尾灯等等。 5.光路的可逆性 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对方呢?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 学生实验后,把入射光线沿学生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如图。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聂绀弩(1900—1986),现代作家。曾说过他是学习乃至仿效鲁迅的杂文的一个。他的杂文在维护鲁迅开拓的杂文传统,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抗战后,聂绀弩出版杂文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以及《海外奇谈》等。 聂绀弩杂文针砭时弊,深刻锐利。他的议论性杂文,不空发议论,内容大多具有针对性,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杂文中,还有一些作品是缅怀故友的。《怀曹白》、《东平琐记》等篇,接近散文,写法上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三、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它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是议论和抒情的结合。它短小精悍,尖锐泼辣,能直接迅速地反映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变。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生活杂谈、社会杂感以及有关政治文化方面的杂论等。常用譬喻、反语、讽刺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含蓄隽永。兼有理论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杂文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批判社会现实,二是针砭时弊,三是短小精悍,四是杂而有文。 四、解题 《我若为王》若——假若、假设 作者为什么假设自己为王?——进入文章 五、解读课文 1.自读感知(3分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节):由影片引出,“我若为王”的假设。 第二部分(2—5节):“我若为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

羁旅思乡情感教案

羁旅思乡诗情感鉴赏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牢记羁旅思乡诗中抒发的几种思想情感。 2.能结合诗句分析具体的感情,并明辨羁旅思乡诗的特征。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领悟积累。 (一)典型题示例,明确解题的步骤与要领。 梦中作①欧阳修(10年全国卷Ⅱ)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鉴赏要领: 1、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 2、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二)羁旅思乡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1、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杜陵:作者的故乡。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等。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我若为王教学案

我若为王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诙谐调侃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的主旨,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品读。 2品读鉴赏法。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时安排 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揣摩语言,感受的思想性、文学性;体验与反思,联系现实,深化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上的权力。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假如你是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他有多方面的写作才能,作品有小说、寓言、诗歌、剧本、散文等多种形式,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血书》等多种。 杂文,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拿来主义》是一篇有关文化动态的一篇杂感。《我若为王》就是一篇有关思想动态的杂谈。 三、朗读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以下词语: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悲戚:悲痛哀伤。 畏葸(xǐ):畏惧。 2学生大声读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本文的想象新奇大胆,文思飞扬。 学生乙:“平易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是我对的第一感受。

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光现象 第二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帕提古丽·乃木吐力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 教具:手电筒、、平面镜、白纸、两块纸板组成的光屏、多媒体课件 、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 由于自然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如图: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性批判性。 2、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幻想式”的写法,把握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 3、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介绍作者: 同学们,提到杂文,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鲁迅,我们知道,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刺向黑暗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介绍另一位作家,有人称他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他就是著名的杂文作家——聂绀弩。聂绀弩,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点斗杂文。 二、析题: 问:你们认为标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什么? 明确:“若”。可以看出,本文在构思上是采用了一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 三、整体感悟,问:作者采用这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假想自已是王,你感觉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这一步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一般都能大致把握本文思想,但教师可不做定论。) 四、分析文思: 1、问:我们已经基本感悟了本文作者的基本构思,那么,你能理清本文的脉络吗?在分析的过程中请注意语言上的标志。 明确:第一层(1),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 第二层(2-5)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

第三层(6-10)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语言上的标志为:1节“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2-5节首“我若为王” 6节的“我将恍然大悟” 2、阅读第1节,问: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 明确:鄙视,厌憎。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皇权是否定的。 3、思考: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节,看一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的共性是什么? 明确:作者虚拟自已若为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而我则是“万岁”。 共性①:不管“我”多么无能,不管“我”的妻子儿女亲眷多么无耻、无能、丑陋,都将是“万岁”“王后”“太子或者王子”“公主”“皇亲国戚”,而且都将被捧着,被颂扬着。 共性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谄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的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 4、把握本文的主题。 ①朗读6-7。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 问1:“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鄙视。 问2:文中“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 明确:“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就是妈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②诵读8,问:“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有矛盾吗?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教案 备课日期:主备人上课日期:序号: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 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 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 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 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 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 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

英语阅读:我若为王

两分钟做个小测试,看看你的英语水平 https://www.doczj.com/doc/4513518187.html,/test/kuaisu.aspx?tid=16-73675-0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做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真想做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法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Recently in a movie magazine I came across the title of a film: If I Were King. It has put me in mind of something entirely foreign to the film in question. I wonder what would become of this world if I myself were king. This is of course a ridiculous fancy, for being a king is the last thing I aspire to and also a thing I utterly despise. What the hell is a king? How can I still be so feudalistic in my mind? Moreover, if one is really bent on being a king, he will try to carry out his design by deeds instead of by words. But, to put it hypothetically, suppose I were king, what would this world look like?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辰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象,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

光的反射定律教案

课题:探究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理解反射现中光路的 可逆性. 3.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器材:激光笔,平面镜,标有角度的光屏,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8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x10 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传播 速度小。(选“大”或“小”) 2.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 如果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会怎么样呢?(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那么光的反射要遵循什么规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NO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 A ON)入 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 BON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定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2)[猜想与假设] 小时候,我们经常用一个平面镜对着太阳光,通过调整角度,用反射光去照别人的眼睛,可以猜测: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角度有关。

(3)[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在平面镜上方竖直放置一块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 折转的E 、F 两块板组成。 ① 让激光笔的入射光沿着光屏左侧射到 0点。 ⑦转动光屏F 板,找到反射光。 ③观察和测量入射角分别为 30° ,45 ° ,60。时的反射角度数.并记录在表中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4)[分析得出结论] ①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 ②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③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为先 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 (简记:三线共面,法线中间,两角相等。) 3. 光路的可逆性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 射出。这种现象 叫光路可逆。 4.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然后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这就是我 们能看到物体的 原因。) 可是,同是反射,为什么玻璃看起来很亮, 平行光线射到玻璃上后, 反射光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木头上后, 反射光线会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注: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每 思考:(1)我们为什么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答:一般物体的表 面都是粗糙的,由于太阳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故各个方向均有反射光射到眼帘】 (2)黑板用久为什么会因“反光”而看不清粉笔字?【答:黑板用久了表面变得 而木头较暗? 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镜反射 漫反射

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6、我若为王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 2 体会杂文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问题导引] 一、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 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作者简介 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 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 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 “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