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_问题与对策

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_问题与对策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04,35(5~6):601-603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4-04,35(5~6):601-603
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刘文合1,2,李桂文1,白义奎2,柴 宇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2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摘要:对国内外生态建筑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思路与对策,并对东北地区
农村生态居住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00(2004)05~06-0601-03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Building
LIUWen-he1,2,LI Gui-wen1,et al·
(1Harb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 Harbin150006,China ;
2Collgeg ofWater Conservancy,Shenyang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110161, China)
Abstract:Status of world ecological building was reviewed. Problems of Chinese ecological building were disclosed .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ecological settlement mode of country was analysed in north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building; statu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生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建筑及生态城
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生物质循环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1]。生态建筑作为其中
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
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L
麦克哈格、吴良镛等[2]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
一定的进展。
1 生态建筑研究的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是较早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的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生态
建筑的研究和设计。现代主义大师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富勒一直从事研究以最低能耗获得最
大空间和高度可靠的结构体系,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生态建筑的研究,在建筑节能、节水太阳能利
用、生活污水处理、屋顶绿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使德国成为生态建筑和建筑新技术的展示地,开发的各种
节能设备、技术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3,4]。
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1962年美国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类
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1969年L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最早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和环境评价研究中运
用生态学和生态设计的方法[3]。
1987年Brutland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提出了可持续
发展的概念,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广泛的认同,
此后人们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研究。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和《里约热内卢宣言》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
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两个公约。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1999年
美国建筑师协会选择了10座本土建筑作为现阶段生态建筑创作的范例[5~9]。
为了探求人类更加理想的居住模式,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国相继走向行动。1990
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洲的伯克利城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与会12个国家的代表分别介绍了生态
收稿日期:2004-06-07
作者简介:刘文合(1971-),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生态建筑及设施农业研究。
 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阿德雷德召开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大会就生态
城市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6年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召开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
会议,会议进一步讨论生态城市的重建计划。2000年在巴西的库里蒂巴召开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
进一步交流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例。2002年在中国的深圳召开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就生态城市的
设计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9,10]。
1·2 我国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
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
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2]。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
动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
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
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7]。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
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11]。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
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
念、内涵及技术导则;2001年开始实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
评估标

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
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
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11,12]。
近年来我国专家就黄土高原生态居住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生态建筑又一突破性成果。
另外“海口热带滨海城市的塑造”、“广州人工湿地试点研究”、“北方严寒地带节能研究”,以及生态城市的规划、
西北地区传统窑洞的改造、生态厕所、太阳房、掩土建筑、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节能等都显示了我国在生态建筑
理论及实践上的不懈努力[13~15]。
2 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
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16,17],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
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
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存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
建筑等等[11]。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
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
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等)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
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
亟待解决的课题。
2·3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
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
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
析。关于农村生态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602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第35卷
● 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3 生态建筑的思路与对策
3·1 普及生态教育

加强生态宣传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有限,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比世界发达国家低得很多,特别是生
态文明
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加大教育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国家有关部门
应该通过多层次的公共教育和自我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唤起人们的生态觉醒并转变为行动。
3·2 加大生态建筑的科研投资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尽管我国生态建筑在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还处于自发、朴素状态,国外对于生态建筑
技术已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国对于一些技术虽有介绍,但不全面,科研立项较少,国家应该加大生态
建筑的科研投资、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为我国建筑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强人居环境的生态内涵
城乡建设在尊重自然特性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城乡文脉的延续。加大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生
态建筑方面,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划、设计经验,加大对节能、节地、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不断
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和文化内涵。
3·4 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合作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一个专业工种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多专业的配合,需要加强各工种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知识结构太局限的建筑师难以胜任工作,建筑师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概念理解非常重要,否则便无法在
前期构思时提出具有生态意义的想法,也难以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
总之,住宅建设如何做到在面向21世纪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同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如何做到在
满足人们对面积标准、空间布局、造型及环境特色要求的同时,运用人们的创造力和技术,设计建造成与自然充分
和谐的生态建筑,无疑成为今后住宅设计的方向。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农村人口众多,其居住环境质
量相当低下,针对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结构、选材提出新的思路,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繁荣东北广大农村具有重
要意义。建设新型的农村生态住宅对今后缓解环境污染、节能及节约用地具有重大示范意义[21,22]。
参考文献:
[1] 颜京松.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J].农村生态环境,2001 ,17(1):1-8,20.
[2]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3] 尼 宁.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3,5-7.
[4] 王如松,欧阳志云.生态整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J].科学通报,1996,41(增):47-67.
[5] 李 洁.绿色建筑的环境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5-7.
[6] 云正明,刘金铜.生态工程[M].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1.
[7] 李 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 王长庆.绿色建筑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LIANG W. Farming system as an approach to agroOecologicalengineering[J] . Ecol Eng ,1998 ,11 (1~4) :27~36·
[10] 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 陈 易.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与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2001,12(1):1-5.
[12] 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3] 夏 云.生态建筑与建筑的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1995,6:6-9.
[14] 夏 云.21世纪中国节能节地建筑展望[J].建筑学报,1991,10:47-51.
[15] 夏 云.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 李科元.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J].环境保护科学,2001,27(3):44-46.
[17] 冯 雅,向 莉.建筑学报[J].生态环境的建筑设计,1996,6:30-35.
[18] 曹 伟.论生态建筑及其技术[J].工业建筑,2001,31(6):24-29.
[19] 董 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0] 荆其敏.生态建筑学[J].建筑学报,2000,7:6-11.
[21] MIAO Z,ROB MAN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 reclamation in open-pit mine of sh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2000,59
(3):205-215.
[22] HU D , WANG R , YANJ ,et al. Apilo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formunicipal solidwaste reduction , disinfection ,regeneration and industrization
in Guanghan City , China [J].Ecol Eng ,1998 ,11 (1~4) :129-138.
[责任编辑 亓 国]
603第5~6期刘文合等: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 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